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全面地理解。
第一,学习是人和动物都会发生的活动。广义的学习不仅有人类的学习,而且还包括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则专指人类的学习。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的学习是人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活动,而动物的学习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只是为了适应环境。
第二,学习是一种凭借经验而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一定要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经过反复的练习后发生的行为变化,个体的成熟乃至衰老使其行为发生变化的改变不能称之为学习。
第三,学习所引发的变化既包括行为的变化,又包括行为潜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学习所引发的结果不仅有外显的行为变化,而且还有内隐的变化。所谓内隐的变化,指的是那些不一定在人们当前行为中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未来的变化。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能发现,对于学习概念的把握应注意学习的主体、条件、结果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的完整的组合就是学习的实质,即学习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的使其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改变的活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人没有全面地理解学习的三个要素以及学习的实质,以致出现了一些误区,主要有:
误区一:不把学生当人来看。我们往往在没有上课之前,就已经规定好了学生应该去学什么,怎么样去学,一旦他们没有按这个要求来,我们就会接受不了,可以说,学生就是充当了一个执行教师教学任务的机器人。
误区二: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总被认为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完全成了知识的传递,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应运而生。
误区三:唯分数论。在学校教育中,行为的变化我们一般定位于两方面:知识和技能,而衡量的方式就是将其量化,这样的话,我们逐渐地陷入了“唯分数论”,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行为潜能的变化。
二、新课程新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教育不但关注人的文化素养,而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考虑到了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培养完整的人格。由此反映出新课程背后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扬人性,完善人。
2.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经验。新课程要形成新的课程内容,即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知识,不再将科学世界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唯一来源,而要将生活经验也作为学生课程内容的重要背景和来源,充分体现学生课程内容与经验相联系的要求。
3.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以看出,新课改的教育评价不仅要发挥其选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的发展,而最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选拔适应教育的儿
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
不难看出,新课程改革中的这些理念与我们所理解的学习的实质是相符的,可见,我们所说的重新解读,不是要改变学习的本质,而是对学习本质的一个回归。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让学习的实质得以回归,最重要的还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三、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注重人性化教育。既然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不同,新课程又提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那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要注重人性化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要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学生主体性不强和教学质量低下应该说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差异性教育,从而扭转这种教育方向上的不平衡状态。
(2)师生关系应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和任教师灌输,师生关系也被比喻成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猫和老鼠的关系,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不和谐。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如果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进而达到师生情感共鸣,知情和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注重生活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观下,课程就是教科书,我们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教学。新课程观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科书”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相联系。
(1)改变课程内容。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和实际来看,教材内容学术性、工具性强,生活性、现实性差,科学性强、人文性差,造成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师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实际,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主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遵循任何课程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入课堂。
(2)优化课堂设计。新课程观要求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实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最后达到学生带着知识走向教师、家长、社会,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还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为了实现这一转化,教师就应该优化课堂设计,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发展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的要义在于其“发展的观点”,发展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体现了高度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发展性教育的理念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人类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精加工、深加工和再加工,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价值,这就需要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增长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以“爆炸”的速度增长,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类时代更换的速度,人们已经无法用“多学”、“快学”取得发展上的优势,人们必须用“创新”求得发展。
(2)让学生接受终身学习。科学知识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再也无法通过一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