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诊法

合集下载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中医学基础》第四篇 第13章诊法. 1 望诊

( 1 )色泽
异常
①目赤——主火热实证 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 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 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
(2)形状异常
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 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 ③眼球突出 眼胞亦肿——气逆肺胀(久咳所致) “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痰相 结合(肝经上络于目) 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
(3)动态异常 2. 望耳(自学)

3. 望鼻(自学) 4. 望口与唇(自学)
色泽参望色,口唇属脾 “口形六态”:“张、噤、撮、 僻、振、动”
5. 望齿与龈(自学)
(1)齿:(骨之余) 正常:洁白、润泽、坚固 牙齿干燥——热伤津液。其中光燥如石为热伤胃津 ,燥如枯骨为热耗肾液 (2)龈:(肉所生) 正常:淡红、润泽、紧密 龈肿齿衄——火伤血络。其中红肿胀痛为胃经实热 ,淡而不痛为肾经虚火。
(1)善色——即面色虽暴露但仍光明润泽。属 轻病、新病、阳证,易于治疗,预后较好,称为 “气至”。
“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 黑如乌羽”《素问·五脏生成篇》
(2)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没有光泽。属重 病、久病、阴证,不易治疗,预后较差,称为“ 气不至”。 “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 骨,黑如 台。”《素问·五脏生成篇》
2、内容: (1)望神(2)望色 (3)望形态 (4)望头颈五官(5)望皮肤 (6)望二阴 (7) 望舌 (8)望小儿食指络脉(9)望排出物
一、望 神
(一)概说 1、有关概念 (1)神——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 态的综合,是神气与神志的综合判断。 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 (2)望神——从整体生命活力的综合表现,来诊察 病情的方法。

10 诊法

10  诊法

异常
①目赤——主火热实证 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 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 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
(2)形状异常
• 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 • 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 • ③眼球突出 • “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 痰相结合(肝经上络于目) • 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 热上攻
• (2)病色的恶色——即 面色枯槁晦暗,没有光泽。 属重病、久病、阴证,不 易治疗,预后较差,称为 “气不至”。
(四)五色主病
• 1、白色 • 主寒证——苍白而滞 • 主虚证————淡白而薄 • *血虚——淡白无华 • *阳、气虚——晃白虚浮 • 主脱证(脱血、夺气、亡阳)——惨白无血
2、黄色
望咽喉
咽喉病征关乎多经多脏病变,又以肺、胃与肾 为多。 正常状态:色泽淡红润滑;形态无肿,无分泌 物;功能、呼吸、发声、吞咽畅通无阻。 ”
病态表现——红肿烂脓
(1)红肿——火、热上炎 肿胀赤痛——肺胃实热 微肿微痛,嫩红——阴亏虚火(肾) (2)漫肿——痰湿与热相搏 色赤:火热偏甚(上壅) 色灰:痰湿偏重(停聚) (3)溃烂——湿火蕴毒 色深红为实 色淡白夹虚
• 1、常色 • 概念:即正常的、 无病的颜色。 • 特点:明润、含蓄 • 《望诊遵经》: “光明者,神气之 著;润泽者,精血 之充。” • 《医门法律》: “神藏则色藏,神 露则色露”。
• 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 本的面色,属个体体质, 一生基本不变,故称为主 色。 • “五脏之色,随五行之人 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 色也。” (《医宗金 鉴·四诊心法要诀》)
4、假 神
• 表现:久病本已 失神,突转神识 清楚,目光转亮 而浮光外露,言 语不休,欲进饮 食,想见亲人, 两颧泛红如妆。

2中医学(四诊八纲)

2中医学(四诊八纲)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 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舌 诊
舌 诊
• (1)望苔色 • 舌苔之颜色。其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四类。 • 白苔:主表证、寒证 • 黄苔:主热证,里证 • 灰苔与黑苔同类。浅黑苔即称为“灰苔”;深灰苔即称为
“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黄苔转化而成,其中苔质润 燥是鉴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舌苔灰黑而干 ─主里热之重证 ─ 多因里热已极,热炽津 伤所致。 舌苔灰黑而润 ─主里寒之重证─ 多因阳虚寒极,痰饮寒 湿内阻所致。
• 望诊的重点又在于观察目光、表情和动态
望神
• (一)得神:又称有神
表现:目光灵活,明亮有神; 面色荣润,含蓄不露; 神志清楚,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动作自如。
意义:精气充盛,无病。 虽病而精气未衰,病轻。
望神
(二)失神:又称无神
1.精亏神衰而失神 表现:两目晦暗,目光无彩;
面色无华,晦暗暴露; 精神萎靡,意识朦胧; 肌肉消瘦,体态异常。 意义:精气虚衰,病情重。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第二节 四诊八纲
一、四诊
• 概述 •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 资料,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 辨证,指通过对各种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对
疾病当前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辨识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舌苔 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苔面水分过多伸舌欲 下滴,称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
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 内盛,亦见于胃中有宿食
舌 诊
(二)闻诊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中医学基础---第八章 诊法

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

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

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

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

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

诊法名词解释

诊法名词解释

诊法名词解释
诊法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技巧。

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象、面色等来进行望诊;通过听闻病人的声音、咳嗽、呕吐声等来进行闻诊;通过询问病人关于疾病的详细情况、症状、病史等来进行问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腹部、脾肿大等来进行切诊。

中医诊法还包括辨证施治的方法,即通过对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色等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病因病机,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以达到调理阴阳、和谐气血的治疗目的。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中医医生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ppt课件
听咳嗽
咳嗽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过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和痰液 等,可以初步判断病因。例如,干咳可能表示燥邪犯肺;咳 声重浊可能表示痰湿蕴肺。
嗅气味
嗅口气
口气是胃气的反映,通过嗅闻病人的口气,可以了解其消化功能和胃热情况。例 如,口气酸馊可能表示胃热食滞;口气腥臭可能表示肺胃热盛。
嗅排泄物
排泄物包括痰液、尿液、粪便等,通过嗅闻其气味,可以了解病情和病因。例如 ,痰液腥臭可能表示肺痈;尿液臊臭可能表示膀胱湿热;粪便恶臭可能表示肠道 湿热。
04
望色是观察人体皮肤颜色的诊 断方法,包括面色、皮肤质地
等。
通过望色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 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
部位。
常见的望色异常表现有面色苍 白、萎黄、青紫等,皮肤干燥
、粗糙等。
望色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 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
望形是观察人体形态的诊断方法,包 括体型、姿势、动作等。
常见的望形异常表现有体型肥胖或瘦 弱、姿势不正、动作僵硬等。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对病人的自觉症状、体征等 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属何经,确定病因、病机及病变部位 的一种辩证方法。
六经辨证
01
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六者,是《伤寒论 》中对外感热病的三种不同病理 阶段的分类方法。
02
六经辨证以六经为纲领,以六经 的证候为基本依据,分析疾病部 位深浅、寒热、虚实等不同情况 ,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望形可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和 气血运行状况,以及病情的性质和部 位。
望形需要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以免误诊。
望舌
望舌是观察人体舌象的诊断方法,包括舌质、舌苔等。
常见的望舌异常表现有舌质淡紫、舌苔厚腻、舌体胖大 等。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望、闻、问、切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

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

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

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

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

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

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

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

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

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

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

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

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

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

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总称,也称诊法。

四诊既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诊查疾病的基本技能。

现仅就临床需要,谈谈有关要求。

(一)四诊既须综合互参,又要掌握重点:四诊是了解所有他觉和自觉症状,掌握体征的手段,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从多方面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肯定问题,排除疑似之处,防止产生片面性。

由于各个病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有时在全面诊查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一种或两种诊法,掌握疾病的重点和主要矛盾。

例如水肿、黄疸……可以望而知之,进一步,望其肿势偏于下肢者,多属阴水,湿邪偏重;肿势面部为剧,多属阳水,风邪为主。

黄疸色如橘色者为阳黄,湿热偏重;色如烟薰者为阴黄,寒湿偏重。

又如胃痛、泄泻,主要是由患者的叙述获得的症状,同时也是围绕这一主症,逐步深入探问,加深认识的主要根据。

在脉象方面,例如典型的弦滑、结代之脉可以获得风痰和心悸(气血不足)的初步印象,腹部的切诊也可肯定鼓胀、^积的诊断。

(二)四诊认症是辨证的基础:四诊是认症的手段,症状仅是疾病的现象,只有认清其本质,上升到理性的阶段,才能为辨证服务。

因为有时症状表现虽多,但主要病机可以相同;有时一个症状,又可能由于许多不同的机转所产生。

所以不辨清症状的本质,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根据如上要求,说明在临床中必须以辨证的思想指导来运用四诊,把四诊检查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明确病位,分清属性,了解症状之间在病理本质上的共同性,或从某个症状所表现的病机,推断其他的可能性,扩大认症的范围,使得辨证更为全面可靠。

例如临床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脉浮、苔白等多种症状的一个患者,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都属外感风寒的肺卫表证。

又如同一胃痛,游窜不定的属气,固定不移的属血,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温则减为寒,烦热灼痛为热,其机转又是多方面的。

(三)望诊的应用: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几个中心内容,重点有五色诊、舌诊两个方面:五色诊--是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1. 中医诊断学的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 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
(一)诊法 (二)辨证 (三)辨病 (四)病案
诊 断 记录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亦称为四诊——中医收集病情资料的方法,是辨证、 辨病的依据。
寒 证
不 渴


踡卧 清稀 大便稀溏 少动 色白 小便清长
舌淡苔 白而润 滑
迟或 紧
阳虚或 阴盛
热 证
渴 喜 冷 饮
红 赤

仰卧 稠浊 大便干结 躁动 色黄 小便短赤
舌红苔 黄而干

阳盛或 阴虚
虚证、实证的鉴别
病 因 病 程 体 质 精 神 声 息 声 底 息 微 声 高 息 粗 胀 满 疼 痛 二便 小便 清长 大便 稀溏 小便 不利 大便 秘结 舌象 舌质 娇嫩 苔少 或无 舌质 苍老 舌苔 厚腻 脉 象 虚 而 无 力 实 而 有 力 病 机 精 气 夺
气随血脱证与气不摄血证辨析: 均有出血与气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气随血脱证,必以大出血在先, 发病急 ,出血量多而迅速,并有气脱亡阳的危重之证;而气不摄血证则发 病缓,出血量较少。从病机而论,气随血脱是出血过多,气无依托而气脱。 气不摄血是气虚而统摄血行无权所致。
病色 ——晦暗暴露
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正常面色 面黑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面青
主寒证、疼痛、气滞、血 瘀、惊风。
病色
阳 黄
鼻柱青 面 赤
(小儿惊风) 主热证
面 黄
萎 黄
阴 黄
两颧红

中医学基础第8讲-诊法(闻诊)

中医学基础第8讲-诊法(闻诊)

一、听声音
(三)呼吸
第八章 诊 法
1.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急迫,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喘可分虚喘和实喘。虚喘:病势
缓慢,呼吸浅短,急促难续,声低息微,唯以深吸为快,
动则喘甚。多因肺肾亏虚,肾不纳气,或心阳气虚所致。
第八章 诊 法 一、听声音
(三)呼吸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为肺失宣降, 气道壅塞。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致;或久居寒湿 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喘不兼哮,而哮必兼喘, 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为特征。 二者常同时出现,称哮喘。
语声低弱。为脏器虚衰,心气大伤,心神散乱
虚证。多见于疾病晚期危重阶段。
一、听声音
(二)语言
第八章 诊 法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
首尾不续。多为心气虚弱,不足以养神;或气郁
痰阻,蒙蔽心神。属阴证,见于癫病、郁病等。
一、听声音
(二)语言
第八章 诊 法
4.错语:神识清楚而言语时有错乱,语后又
息,言语无力。为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所致。语声低微,气短不续,欲言而不能复言者,称夺
气,是宗气大虚之象。
一、听声音
(四)咳嗽
第八章 诊 法
古人谓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有声有痰为咳嗽。均为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
所致。咳嗽为肺病证的主症,所有肺系疾病和其
他脏腑病证亦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
第八章 诊 法
前人谓有声有物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
声无物为干呕,临床常难以分开,统称呕吐。均
为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其声音的强弱缓急,可判
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第八章 诊 法 一、听声音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中医学基础诊法辨证-辨证

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环境、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等,以保证诊断的准确
性。
按诊
按诊定义
按诊是医生通过触摸患者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觉感受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通过按诊可以了解 病变的性质、部位和程度等信息。
按诊应用
按诊在中医学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用其他诊法诊断的疾病,如肿 瘤、炎症等。通过按诊可以发现异常的肿块、疼痛、温度变化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 依据。
卫气营血辨证是根据卫气营血四种物质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作用,对疾病进行分类的 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每种证候又各分为虚实两种情况。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热邪深入人体内部的情况。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根据三焦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对疾病进行分类的一种辨证方法。
望色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判断病情 的寒热虚实。面色红润,可能表示气 血充盈,身体健康;面色苍白或萎黄 ,可能表示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等。
总结
望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变化,可以初步 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位。
望形
望形
通过观察病人的形体变化,判断 病情的虚实。形体肥胖或瘦弱, 可能表示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 功能的强弱。
03
闻诊
听声音
01
02
03
04
声音洪亮
表示正气充足,多见于实证、 热证。
声音低微
表示正气虚弱,多见于虚证、 寒证。
声音嘶哑
可能表示咽喉肿痛或者肺部疾 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声音颤抖
可能表示精神紧张或者神经系 统疾病,需要进一步诊断。
嗅气味
正常气味
无特殊异常气味,表示 身体健康。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学笔记——四诊

中医学笔记——四诊

四诊★四诊概念: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诊法的基本原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皮、肉、脉、筋、骨、经络与脏腑息息相关,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通联内外,因而通过审察外部征象,探求疾病的本质。

★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必须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第一节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一)望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

(二)望色⒈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

•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⒉病色•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

•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3)黄:主脾虚、湿•萎黄:脾胃气虚•黄肿: 脾虚湿盛阳黄:湿热证阴黄:寒湿证(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 气血虚•面色晃白: 属阳虚•面色苍白: 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

(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 肾阳虚•面黑干焦: 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 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三)望形体1.肥胖—痰湿体质干瘦—多火体质2.浮肿水肿证臌胀证3.瘦瘪恶病质疳积证(四)望动态1.动静•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2.咳喘•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诊法述要(四诊)

诊法述要(四诊)

特点
青黑 阵发性 青紫 面色青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㿠白 淡白 淡白而瘦 白而无华 面色青白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实热
虚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阳黄
阴黄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望神的意义 判断正气存亡、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预后善恶
望神 神志
得神
(有神)
精神充沛
少神 (神气 疲乏倦怠
不足)
失神 意识障碍
(无神)
体态
灵敏
眼神
灵活明亮
面色
光泽
临床意义
正气充盛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戴阳证
虚阳外越
主湿
湿证
湿邪阻遏,气血受困
黄疸
阳黄 阴黄
湿热熏蒸 寒湿郁阻
主虚
脾虚
生化之源不足,荣血亏虚 水湿失运,遏阻气血
主虚
阳虚 气虚
推动无力,气血不充
血虚
荣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血脱
血脉空虚
主寒
寒主收隐,血行不畅
主肾虚
阳虚 阴虚
血失温养,血行不畅 阴虚内热,虚火上蒸
主水饮
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主瘀血
经络瘀阻
反映脏腑功能 反映机体寒热
舌体依靠气血的充盈、濡养 望舌神、颜色、外形、动态
反映气血盛衰 反映气血运行
《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

中医学基础——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

四诊辨证关键词总结细目一望诊望诊的重点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头项五官、望舌、望排出物等。

要点一望神神乱:即神志异常,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要点二望色(一)常色和病色1.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

光明润泽。

(1)主色: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或由于生理活动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2.病色: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1)善色:指病人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2)恶色:指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二)五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

2.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

3.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

其中面黄鲜明如橘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暗淡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例题提示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的是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D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晦暗无华,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骨枯肉脱,形体羸瘦。

属于A.得神B.精亏失神C.邪盛失神D.假神E.神乱『正确答案』B中国人正常时面色应是A.黑黄隐隐,明润含蓄B.红黄隐隐,明润含蓄C.青黄参杂,颜色暴露D.白中透红,红色显露E.红黄相兼,红色显露『正确答案』B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属于A.主色B.客色C.善色D.恶色E.常色『正确答案』C下列各项,不属面色青主病的是A.寒证B.惊风C.湿证D.气滞E.血瘀『正确答案』CA.青色B.黄色C.黑色D.白色E.赤色主脾虚、湿证的是主肾虚、寒证、水饮的是『正确答案』B C要点四望头项五官(一)望头部形态小儿头颅均匀增大—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四诊法

四诊法
四诊法
医学领域术语
01 定义
03 闻诊
目录
02 望诊 04 问诊
05 切诊
07 史料记载
目录
06 特点及原理 08 脉经记载
四诊法,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 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 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 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望诊
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 推断疾病的方法。
闻诊
是通过医生的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和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材料,作为判断病证的参考。
问诊
是医生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断依据 的方法。
《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
感谢观看
特点及原理
四诊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即刻进行分析综合,及时做 出判断。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 论的具体运用。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史料记载
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扁鹊行医到晋国,正遇上赵简子患重病,已经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亲 人和幕僚非常担心,请扁鹊来给赵简子治病。扁鹊通过切脉,察觉赵简子的心脏还在轻微跳动,又通过问诊,了 解到当时晋国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断定赵简子是由于在政治斗争中用脑过度,一时昏迷,并没有死。经过 扁鹊精心治疗,3天之内,赵简子的病就好了。这说明,扁鹊非常精通四诊法。四诊法有深刻的科学基础。中国古 代医学经典《内经》上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这就是说,人与外界环境是统一的,外界环境 对人体机能的活动有影响。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一定的自然环境又是人 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季节 气候的变化,区域环境的差异等等。就连一天24小时的变化对人体机能的活动也产生一定的作用。《内经》指出: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也就是说,人体内阳气 的活动呈现出规律性的昼夜波动。而这一变化趋势与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人体温度日波动曲线是十分吻合的。 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几乎人体所有的机能活动都有着似昼夜的节律性变化。科学事实证明,古代中医学的 认识是很正确的。至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身心机能的影响就更大。上面谈到的那个赵简子,因为在政治斗争中 用脑过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中国古代医学家很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生病 的外界环境,有助于寻找到病证的根源和病变的本质,从而确诊。古代中医学还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 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相互影响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机体的外部表象与 内部情况存在着确定的相应关系。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假神是在某些方面突然出现一过性 “好转” 的假象,与其危重的病情 并不相符,且持续时间短暂;病情好转则是症状逐渐由重转轻,与病情减轻相一致。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皮肤、黏膜、爪甲、毛发的色泽, 重点在于面部皮肤的色泽变化,以此来诊察疾病的诊断方法。 望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两个方面。 (一) 常色 常色即正常无病的面色。 常色的特征是明润、含蓄。 明润——即面部皮肤光明润泽,是为有神气; 含蓄——是面色红黄隐隐于皮肤之内,是为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常色包括主色、客色两种: 1.主色 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2.客色 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的正常变化的面色。
(3)黄色:主虚证、湿证。 面色萎黄,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黄虚浮,为脾虚湿盛。 面、目、肌肤以及小便俱黄,为“黄疸”,其黄色鲜明如橘皮者,属“阳黄”,是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所致;黄色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气血瘀滞或不荣所致。 小儿面黄肿或青黄或乍黄乍白,腹大青筋,为疳积。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面色淡白,为气血俱虚。 面色白光白虚浮,多为阳虚水泛。 寒证伴有剧烈疼痛时,面色苍白,为阴寒凝滞,经脉拘急所致。 暴病突现面色苍白,多为阳气欲脱之象。
(5)黑色:主肾虚、寒证、血瘀和水饮。 面黑黯淡者,多属肾阳虚。 面黑干焦,多因肾精亏耗,机体失养。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属瘀血。 目眶色黑,多为肾虚水泛,或寒湿带下。
三、 望形态 形指形体,态指姿态。 望形是观察身体的外形,以测知肌肉、骨骼、皮肤状况的诊断 方法; 望态是观察身体的动态,如体位姿势及活动能力等的诊断方法。 观察人体形态,可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一) 望形体 望形体主要是观察形体之强弱胖瘦以及体质形态。
(二)少神 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目光呆滞,不欲言语,肢体倦怠,动作迟缓等的 表现。 意义:少神为轻度失神之象,提示正气受损,多见于一般虚证或恢复期 的患者。
(三)失神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神萎靡,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言语低微,面色无华,肌肉瘦 削,或二便失禁等生命活动衰败的表现。 意义:失神为神气衰败之象,提示正气大伤,精气衰竭,脏腑功能虚 衰,病情深重,预后较差。 若见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多属邪陷心包,阴阳离决的危候。 若见猝然昏仆,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属失神重证,提示精气已脱。
第五章 中二)见微知著 (三)知常达变 二、运用原则 (一)内外详察 (二)四诊合参
第一节 诊法概述
第二节 望 诊
望诊是指医生利用视觉对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皮肤等进 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判断预后的诊察方法。 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 2、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实施检查时应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2.五色主病
(1)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血瘀。 小儿常见于眉间、鼻梁、口唇四周出现青灰色,多为惊风所致。 面色出现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多属寒证、痛证、血瘀所致。
(2)赤色:主热证。赤甚属实热,微赤属虚热。 面色红赤或满面通红,多见于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 两颧潮红,下午较甚,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面色苍白,忽见颧红如妆,游移不定,多见于久病重病之人,为虚阳浮越于上的 “戴阳”证,属危重证候。
一、望神
望神是用视觉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外在表现和精神状态的诊断 方法。
望神主要观察面部表情、目光眼神、形态动静、精神意识、言语应 答、对刺激的反应等。
望神之重点是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的变化。
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失神、神乱、假神五种。
(一)得神 得神又称“有神”,是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 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 意义:平人见之,说明正气充足,精气充盛,体健无病;若见于病人,则 提示精气未衰,脏腑未伤,病势轻浅,预后良好。
(四) 神乱 神乱即神志错乱,精神意识失常的表现,亦属失神范畴。 包括癫、狂等病。 癫病多有神情抑郁,表情淡漠,默默不语,继则神情发呆,哭笑无常等表现,由痰气凝结,蒙 蔽心神所致; 狂病多有躁扰不宁,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行为狂乱等表现,由痰火扰动心神所致。
(五) 假神 假神是指重危病人突然出现精神、食欲等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表现:久病、重病、精气大衰之人,本已意识不清,不能言语,突然神清多语,喋喋不休,欲 见亲人;或本已目光无神呆滞,面色晦暗或苍白,突然目光异亮射人,两颧泛红如妆;或数日 不能进食,突然欲食等。 意义:提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多出现在病人临终之前。
1.形体强弱 体强,即形体强壮。 表现为筋骨强健,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为体魄强壮,内脏坚 实,气 血充盛之象。 体弱,即形体虚弱。 表现为筋骨不坚,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不荣等,为体质虚弱,内脏虚弱,气 血不足之象。
2.形体胖瘦 体胖,即形体肥胖。 虽略胖而肌肉坚实有力,动作灵活者,为形气有余,身体健康。肌肉松弛,神疲乏 力,动作笨拙者,为形盛气虚,或多痰多湿。 体瘦,即形体瘦削。 虽略瘦而筋骨肌肉坚实,精力充沛,食欲旺盛者,仍属健康。 形瘦而多食易饥者,为中焦有热。 形瘦颧红,皮肤干枯者,多属阴血不足,虚火内生。 体瘦无力,神疲倦怠者,为形气俱虚,脾胃虚弱。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即“大肉已脱”,为气虚至极,津液枯涸,脏腑衰败, 神气欲脱之危候。
正常人的面色即为主色与客色的有机结合。
(二) 病色 病色即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 晦暗——即面部色泽晦暗枯槁,是为脏腑精气虚衰,胃气不荣 之象; 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 色外露。 观察病色主要包括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两个方面。 1.五色善恶 观察五色善恶的要点,在于区分色泽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 无论何色,凡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上荣于面,主预 后良好; 凡枯槁晦暗者为恶色,说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精气衰败,病情深重,多预后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