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是“重构”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理念的具体表现。
教材内容与其他知识载体相⽐较,更能为教学服务。
因为教材中包含了⼈类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化知识精华,其内容反映社会科学、⾃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并且经过教育学的精选⽽加以重构,担负传递经验,使个体尽早完成社会化历程的任务。
所以说教材内容是逐步落实教学⽬标,使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正因为教材的重要性,我们⼀线的教师会不⾃觉地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两种情况:⼀、我的眼⾥只有你——忠实执⾏教材遮住了⽼师的眼睛,⽼师的眼⾥只有教材。
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被教材内容牵着⾛,不考虑为了什么,教什么,⽤什么去教。
反正随着课⽂情节的起始和结束组织教学,从第⼀段教到最后⼀段,明⽩课⽂讲了什么就完事。
⼆、乱花渐欲迷⼈眼——没有选择新课程提出了“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从“教教材”转向了“⽤教材”,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乱花渐欲迷⼈眼”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呢?⾸先,还是得明⽩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
王荣⽣教授说:教材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也不等于课程内容的精练表述。
⽆论是多么教学化的教材,教材内容都不能替代教学内容,也不会⾃动转化为教学内容。
教材(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个成分,但不是全部。
其次,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创新恰当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到来,教师正由教科书的被动使⽤者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充分释放⾃⾝的创造精神,从⽽升华为与学⽣共建课程的主体。
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个问题:我们的语⽂课程应该给学⽣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是否真切的关注过学⽣个体⽣命成长过程的需要和渴望?怎样的才是学⽣所喜欢,所乐意接受并且⼜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对语⽂、对学⽣、对⽣活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调制出⼀杯⾊彩斑斓、形态优雅⽽⼜充满“语⽂味”的鸡尾酒。
(二)整体梳理及重构教学内容-定义说明解析
(二)整体梳理及重构教学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教学内容的整体梳理和重构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梳理和重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章将全面分析现有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整体梳理和重构的必要性和目标。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分类,去除冗余和过时的内容,添加新的关键内容,以及调整和优化教学顺序,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丰富和全面的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本章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整体梳理和重构的过程,并分析教学内容的改进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探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和适应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章的研究,我们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梳理和重构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将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以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整体梳理与重构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展开论述。
文章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整体梳理、重构教学内容和结论。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首先,文章将通过现状分析来介绍当前教学内容面临的问题。
随后,论文重点讨论了为什么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并明确了重构的目标。
在整体梳理部分,我们将详细分析和分类现有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去除冗余和过时内容、添加新的关键内容以及调整和优化教学顺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重构的整个过程,并评估重构后教学内容的改进效果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同时,还将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教学内容可能的发展方向。
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沟通课堂内外,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予他们更多的语文学习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学期,我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进行整合的实践探索。
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的教学,试谈如何善用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常规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按单元逐课学习,整个单元下来,少则一周,多则两周。
这种按部就班的阅读指导,往往在拉长的战线中,逐渐削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淡化单元的学习重点,学到最后难免兴趣索然。
这个问题能否解决?针对于此,我尝试了把单元的教学内容重构。
在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思想指引下,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
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上学期,我对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实践探索。
将这个单元中的相关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重构,在整体优化基础上产生重组效应,从而发挥更大的功能。
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同学们都没有去过西部,对西部大开发也非常缺乏了解。
如何让他们真正领悟其真正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呢?唯有让他们亲自感受一下西部的魅力。
上课前先导入一段声音、画面多媒体的结合——《草原》,《把铁路修道拉萨》,《白杨》《丝绸之路》一下子就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草原,来到的拉萨,来到了新疆等,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使学生对西部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体验,完全陶醉在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激起了学生强烈地阅读课文的愿望。
我教完这个单元以后,我还把搜索到了西部大开发的网站,真实地、多角度地再现了西部大开发的情景,并配有相应的解说词,引导同学们图文结合。
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原则与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原则与方法课堂教学内容重构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构思、打造、实施的过程。
它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原则包括:一是重视内容的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筛选、组织内容,以达到更高效的教学目标;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不能以师生授为主,而应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三是鼓励创新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是比较简单的,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只要能做到有趣、新颖、有创意,让学生受益,就可以了。
重构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一是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思考等活动,获得启发性思维,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是引入多元化的形式,包括视频、演讲、实验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三是建立有效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效地接受教育;四是深化对学生的管理,指导学生学习技能,提升学习成果;五是积极推动学生活动,举办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此外,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实施过程也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以保证重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首先,教师在重构课堂教学内容时,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在管理教室的作业等方面做好安排,确保课堂进行得有序而顺利;其次,应当增加课堂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及时反映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最后,应当多加思考,如何更好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进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内容重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及其他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足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和重构方式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1.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接受者。
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语言文字知识,传授阅读和写作技巧,以及文学鉴赏的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对语言文字、文学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但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互动式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指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式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互动游戏等方式,展示语文知识和文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但也需要教师具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技能和能力。
1. 引入实践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引入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例如生活话题的课文、实地写生和采访、话剧表演和戏剧表演等。
通过实践性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直观、生动的语文形象。
2. 结合跨学科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可以结合跨学科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动,创设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历史文化知识、艺术鉴赏知识、科技信息知识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重构教学内容,培养高阶思维
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在备课时只关注“课文”,尤其是即将要上的这篇课文,于是课文内容就成了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学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可能让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导致学生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
实际上,课文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还应基于学情,对教材内容(即课文)进行重构,使之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文本载体,进而有效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
因此,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构,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呢一、在“内容理解”中构建“语言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理解、表达、交流、分享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四个方面,理解作为语文学习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如果只是停留在文本内容的浅层理解,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低阶状态。
其实,思维的清晰、深刻往往是在不断地输入与输出中实现的,这就启发我们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深加工”,实现基于“理解”的“表达”,促使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迈向高阶。
因此,教师在重构教学内容时,必须先引导学生落实对文本思想内容及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感悟,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由此,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
以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为例,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学生阅读时一般没有太大障碍,因而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解内容。
根据2011年版课标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应重点关注“片段”,同时,参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就应落在“语言表达”上。
尤其是这篇课文的第3自然段,语言精妙,极具特色,是学生仿写的好素材,教师不妨在学生初步感知火烧云颜色变化特点之后,让学生简单练写“火烧云颜色”,并与第3自然段进行比较:作者写的和自己写的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拓展其他名家笔下“晚霞”的精彩片段,也和第3自然段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究:同样是写晚霞的颜色,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先后呈现的三个文本,有助于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表达的差异,感受到习作知识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的多样性,对文本语言表达艺术就可以有更加丰富的认识。
教材重构方案
教材重构方案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其中之一就是教材的重构。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其质量和更新迭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教材的重构。
本文将提出一种教材重构方案,以期优化学习内容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拓展教材的内容应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在重构教材时,应该增加新的知识和概念,关注新兴技术和研究领域的进展,将最新的信息融入到教材中。
同时,还应该充实教材的案例和实践部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材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教材的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和模块,使得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和评价的环节,例如提供课后习题和小组讨论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
三、教材的多媒体和互联网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
在教材重构中,可以引入多媒体资源,如图表、图片、音频和视频,以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应用,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查阅。
四、教材的分层和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教材重构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分层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通过设置不同的难度级别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
同时,在教材中加入一些拓展和延伸的内容,以满足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兴趣的培养。
五、教材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教材的评估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教材重构中,应该设计合理的评估和反馈机制,通过测验、作业和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提升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方式
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方式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设计内容的重构是一种常见的改进教学效果的方式。
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是指通过重新组织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方式,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修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在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时,教师首先需要仔细审视原有的教学目标,确定其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如果发现教学目标不明确、过于宽泛或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修订。
修订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求纳入考虑,确保教学目标既要求有挑战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时,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删减或调整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重构。
增加教学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删减教学内容可以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集中精力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内容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时,教师可以考虑采用一些新颖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
如合作学习法、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是教学设计内容重构中的重要一环。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
在进行教学设计内容重构时,教师可以审视现有的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选用新的教材、制作教学辅助材料、利用网络资源等方式,丰富和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内容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应学习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总和,它包括课文、作文、阅读理解、语言知识等内容要素。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直接对象。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不同形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多样的形式和方式呈现给学生并得到有效重构的过程。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入手,探讨其重构方式,以期拓展教学内容多样化的途径,并深入探讨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提升。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多样的形态,包括课文教学内容、作文教学内容、阅读理解教学内容及语言知识教学内容。
不同形态之间存在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同时也有差异。
1. 课文教学内容课文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来源,通过对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掌握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情感体验,拓展思维能力。
课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多样形态有课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赏析等。
3. 阅读理解教学内容4. 语言知识教学内容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
语言知识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通过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言知识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有词语教学、句子教学、修辞教学、标点符号教学等。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重构,以形成有效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方式包括多种途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知识内化与实践运用的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要求教师把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进行实践活动,如课文朗读、语音训练、课文赏析、作文表达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语文知识,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1. 引言1.1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上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
探讨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引入现代技术的语文教学重构:提倡跨学科融合的语文教学模式:2. 正文2.1 多形态语文教学的定义与意义多形态语文教学的定义与意义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态和方式进行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课堂讲授和书写练习,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多样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而多形态语文教学强调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包括口头表达、图像认知、实践体验等,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全方位地接触和学习语文知识。
多形态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形态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多形态语文教学也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多形态语文教学的定义与意义在于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和有效的学习体验。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多形态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2 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
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文本分析与解读、情境模拟与演练、话题探究与讨论、作品创作与分享等。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思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多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的研究与探讨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的多样形态主要包括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践研究等形式。
课堂教学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讨论、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形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引入实践教学形式。
实践教学包括了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直接参与到实际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写作等活动,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术水平。
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构。
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结合历史、哲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作品。
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组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阅读分享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还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新技术来辅助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和氛围来重构语文教学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兴趣不高。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如增加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还可以通过创新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科竞赛、作品展示、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内容视角重构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例谈
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例谈作者:罗燕霞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20期摘要: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
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关键词:成因;思考;操作;成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内容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材编得再好,都是死的,它不可以当作我们照本宣科的教科书,只不过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更不是束缚教师和学生思维的枷锁,而是放飞思想的摇篮。
”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投入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提高,以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能力与知识兼顾,容量与质量并进的目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最近,我区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后教”案例研究的活动,其中,我们学校就进行了“说明文的教学案例”探究研讨。
我在前后两次参与学校研讨课例《鲸》的过程中,我发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
下面,我结合《鲸》的教学,谈谈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
一、教学内容的划分与重构的成因《鲸》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篇课文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
对于对说明文并不陌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篇内容简单的文章并不难。
因此,梁老师在第一次执教《鲸》时,根据该单元的训练重点设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检测等方式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要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知道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产生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能找出文中运用的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说出其表达作用,并试着运用。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
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形态及其重构方式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形态的重构。
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媒体交互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可以通过互动式的教学软件和平台,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二、情景模拟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模拟真实的交际场景,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语言应用能力。
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体验和创作,培养他们对文学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三、跨学科整合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跨学科教学活动。
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进行整合,通过多方位的知识呈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文和自然背景,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和思辨能力。
也可以将语文与艺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艺术欣赏和表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内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课本为主导,学生需要按照统一的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
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
这可以通过兴趣导向教学、能力导向教学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基于以上多样形态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重构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中的重构和创新
教学设计中的重构和创新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提升和创新的事业,而教学设计则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重构和创新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中恰当地应用它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设计的重构重构是指在已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教学设计的重构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的精炼化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精炼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更加具体和明确,有利于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对课件、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优化,使教学设计更加适应当下教育的发展趋势。
4. 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流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和安排,通过对教学流程的优化,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和高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创新创新是指在现有教学设计基础之上,改变原有的思路和方法,寻找新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一种认识和思考,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可以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评价的创新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通过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4. 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创新教学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和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总之,教学设计中的重构和创新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恰当地运用它们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要求,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人才。
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是“重构”
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是“重构”作者:任良东来源:《新课程·上旬》 2014年第6期文/任良东这些天在杂志上看王君老师的课例《纪念白求恩》,进行了一些思索,但“文字实录”这个东西总没有“视频”直观,就像“视频”没有“现场”真切一样。
但“现场”已经没有可能了,看看视频吧。
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济南版《纪念白求恩》课堂流程(全程60分42秒):她在博客中说:“现在我上所有的议论文,几乎在课堂整体结构上都采取《纪念白求恩》一样的模式:共鸣和争鸣。
”第一部分:共鸣。
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记叙”的部分,理解毛泽东对白求恩的三句评价,这个部分用时16分17秒;二是对《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遣词、造句的赏析,以“体会毛泽东的感情”,用时25分3秒。
第二部分:争鸣。
从整节课来看,是第三个活动,“你对毛泽东笔下的人有什么疑惑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对话,用时19分22秒。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王君,不一样的王君的课堂,我曾经跟一位老师说:“王君是‘小女人,大语文’。
”王君自己也说:“创新就是思维和行为的冒险,创新不仅能带来快感,也能带给自己和他人疼痛。
但是,‘青春之语文’的第一条宣言就是: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俗套的课,毫无新意和亮点的课,我是根本不愿意上的。
重复他人和重复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我特别欣赏王君的这种勇气,她的每一个课例都似这样充满着青春的张力,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老师深刻的思考与可贵的探索。
看到她的话和她的课,有时真有一种垂垂老矣的感觉。
那么,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到底展示了怎样的三则材料呢?我们不妨来看看:第一个活动的时候,王君出示了第一则材料,547个字,用时3分48秒,“插入拓展内容之一:白求恩的日记摘录,主要展现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同时附录了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展现的是他对工作报酬的态度,也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呈现方式:配乐诵读。
解析、重构、延伸,让教材旧貌变新颜
解析、重构、延伸,让教材旧貌变新颜作者:李昕悦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9期教材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工具。
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不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重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教师赛项中的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组委会提供的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在对不熟悉的教材进行分析解读、设计教案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用计算机画画”一课为例,按照“解析、重构、延伸”三个步骤,让教材为学生所用。
解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首要任务就是深刻解读教材、分析教材。
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感受和体悟,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驾驭课堂,完成教学。
在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活动3“用计算机画画”这节中,主要有四个教学步骤:了解“画图”程序、绘制心中的理想家园、添加文字、编辑图形。
在笔者使用的苏科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小学三、四年级学习的内容。
笔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人教版教材分为初级中学(三年制、四年制)教材和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两种,而“用计算机画画”这节属于初级中学(三年制、四年制)教材。
该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以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
通过教材中的任务设置可以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包括启动退出程序、保存新建文件、利用工具箱中各工具进行绘制,并能够使用编辑工具对图像进行编辑。
然而,教材更多地关注画图软件中工具的使用,知识点较为零散,任务间缺乏关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在保证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的前提下,课堂中能通过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知识点,而非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构。
教学创新赛中内容重构的四大策略
教学创新赛中内容重构的四大策略1.为什么要重构?首先需要明确课程不等于教材,课程是为了完成特定的课程目标而组织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考虑影响课程目标的因素有哪些?第一,行业和社会的发展对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课程目标也必然要发生变化,第二,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发生的变化,第三,课程目标是包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个综合要求,而教材中只有知识,第四,教材中的知识具有系统的学科体系,而课程目标中的高阶能力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重组、添加、组合等,而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改变。
2.如何重构?针对上面的问题(不限于我提到的),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终其目的是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以达到教学目标,解决学生能够更好理解知识的问题、能够达到高阶目标的问题、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问题等,这要与我们的教学痛点深度相匹配。
比如有的课程随着国家的发展,产品从原本的粗放式加工到现在的中国品牌发展,对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体系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再比如,对于编程类课程,教师需要思考自己是如何学会编程、具备了编程的思维,而不是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教授,造成学生记了一堆知识却仍然不知道如何编程。
具体的重构方式有以下几种供大家参考。
第一是打碎重来,首先将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再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重构,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主要是解决学生理解知识和建立知识结构的问题,传统的学科体系下,学生基本上以知识积累为目标,学而不知所用,很多学生毕业后感叹,大学里学的知识还是很有用的,但由于教师并未解决其学习知识的意义,也没有用知识真正解决过问题,所以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未来意义不明,打碎重来是以具体项目或者问题解决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
第二,加入X要素,参加创新大赛的教师应该深入学习国家对于教育的最新要求,如数字化、四新、产教融合等,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案例、新发展、新热点、新产业等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来,并且选取与课程最为贴切的要素深度结合,从头至尾一以贯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教学内容的“拓展”,还是“重构”
这些天在杂志上看王君老师的课例《纪念白求恩》,进行了一些思索,但“文字实录”这个东西总没有“视频”直观,就像“视频”没有“现场”真切一样。
但“现场”已经没有可能了,看看视频吧。
我们来看看王君老师济南版《纪念白求恩》课堂流程(全程60分42秒):
她在博客中说:“现在我上所有的议论文,几乎在课堂整体结构上都采取《纪念白求恩》一样的模式:共鸣和争鸣。
”第一部分:共鸣。
主要有两个活动,一是学习《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记叙”的部分,理解毛泽东对白求恩的三句评价,这个部分用时16分17秒;二是对《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遣词、造句的赏析,以“体会毛泽东的感情”,用时25分3秒。
第二部分:争鸣。
从整节课来看,是第三个活动,“你对毛泽东笔下的人有什么疑惑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对话,用时19分22秒。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王君,不一样的王君的课堂,我曾经跟一位老师说:“王君是‘小女人,大语文’。
”王君自己也说:“创新就是思维和行为
的冒险,创新不仅能带来快感,也能带给自己和他人疼痛。
但是,‘青春之语文’的第一条宣言就是: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俗套的课,毫无新意和亮点的课,我是根本不愿意上的。
重复他人和重复自己,有什么意义呢?”我特别欣赏王君的这种勇气,她的每一个课例都似这样充满着青春的张力,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老师深刻的思考与可贵的探索。
看到她的话和她的课,有时真有一种垂垂老矣的感觉。
那么,王老师在这节课上到底展示了怎样的三则材料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第一个活动的时候,王君出示了第一则材料,547个字,用时3分48秒,“插入拓展内容之一:白求恩的日记摘录,主要展现的是他一年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同时附录了一封给聂荣臻元帅的信,展现的是他对工作报酬的态度,也是他对金钱的态度。
呈现方式:配乐诵读。
”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白求恩?用时1分30秒,共计约5分钟。
第二则材料是在王君与学生反复揣摩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后出示的,之后“插入拓展内容之二:白求恩逝世之前给聂荣臻元帅的遗嘱,集中展现他的伟大人格。
呈现方式:配乐诵读。
”材料共计719个字,用时3分47秒,接下来让学校说说你眼中的白求恩,用
时5分7秒,共计约9分钟。
第三则材料是在第三次活动,也就是“争鸣”部分出示的。
学生说:“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太完美了,他是不是也应该有家庭、爱情等?”“‘见过一次面’如何能自信判断白求恩是这样的人?”在两个问题提出后,王老师就沿着第一位学生的问题展开对话。
此时“插入拓展内容之三:白求恩给朋友的信,主要展现的是他的孤独和苦闷。
呈现方式:诵读。
”材料共计661个字,用时2分30秒。
王君则认为,“拓展之一,是为了引出和证明毛泽东的观点。
拓展之二,还是为了证明毛泽东的观点。
拓展之三,是为了解除学生疑惑。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证明毛泽东的观点。
这三则拓展内容,其实都是论据。
有了这三则内容的补充,文本就立体了,鲜活了,扎实了。
这不是自立门户,和文本对着干,而是为文本服务,为观点服务,是为学生的思维搭建阶梯,是教学中的人道主义行为,是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其呈现方式就是纯粹地读了一遍,师生都没有在上面再拓展和再纠缠,这样的教法和记叙文有何关系?这样的内容支援在我看来是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缺一不可的,是水到渠成的,何来喧宾夺主和偷梁换柱?”
我们可以以她的第三次“拓展”为例来分析,最后的近20分钟,引用了白求恩给他的一位朋友的信,意在告诉学生:“伟大的”白求恩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也会耍一点小脾气,甚至会撂挑子不干,想卷铺盖回家。
可是,这并不能说明他就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相反,正是因为他有着正常人的正常感情,我们反而觉得他真实、可信和亲切,更容易使我们产生“见贤思齐”的激情,并自觉地以他为榜样,做一个他那样的人。
毛泽东,他是以一个政治家的目光和胸怀,以白求恩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西方知识分子,白求恩身上固有的个人主义的特质被掩蔽了”(林贤治语)。
请问:这与《纪念白求恩》一文的核心价值关联大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王老师所批判的“课改后,出现了乱拓展,漫无边际地拓展,课堂跟着‘伴娘’跑了,教学主题偷梁换柱,教学目标模糊异化”正可以概括她的这次课堂拓展。
课堂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
课堂拓展是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一次开发,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
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既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立足文本的拓展,才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
那么,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从教学内容重构的角度重新审视一下王老师的这节课呢?
《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拓展,而是把《纪念白求恩》当作“用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上了一篇“白求恩”的人物传记。
不管王老师承不承认,她的很多课例都在走这条路子,岂是传统的“课堂拓展”所能涵盖的?若能这样理解,从此,王老师可以不必纠结。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籍山镇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