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
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建构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古代经典的注释研读到现代多元文本的阅读与品味,语文教学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中。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摸清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如何看待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将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建构性的思考。
1. 语文教学的困境1.1 课堂困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另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课堂氛围单一,缺乏活力和互动性。
1.2 评价偏重当前的考试制度普遍偏重对学生记忆能力和机械运用的考核,过分注重分数和排名,导致学生只为应试而学,忽视了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也加剧了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1.3 教学内容单一语文教学内容多以文言文和课本为主,忽略了当代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导致学生对语文的认同感降低,产生价值观偏差。
2. 语文教学的建构2.1 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诗,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独立思考和感悟能力,让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功课,而是一种享受和体验。
2.2 强化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性教学,如辩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语文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实用性。
2.3 多元化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考试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偏执为评判标准。
2.4 拓展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文言文和经典名著之外,应该增加当代文学作品、网络文化等内容,拓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思维紧密相连,让语文教学更具现代性和生活性。
结语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只有不断反思和建构,才能使语文教学更具实效和生命力。
希望全社会能共同努力,为语文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收获。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4-05教育研究语文,作为中国学生从小接触的一门学科,对于大家来说,都很熟悉,可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中小学学校的学生学习语文完全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大学真正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也是寥寥可数,面对这种情况,让人怎能不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事业深感担忧?所以,近年来,教育界推崇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概念,它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如何保证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有效性?它的社会意义又该如何界定?面对复杂的现实学情,从什么角度扫清构建理论框架的障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必要性自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语文教师凭借自己主观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就是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的不恰当解读,致使部分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曲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现象。
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教授语文课文。
这样一来,就使语文教学内容极其庞杂,而语文教学目标就被这极其庞杂的内容淹没了,学生抓不住重点,教学内容被泛化、异化,这种现象急需改变。
所以,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学习语文不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再是被迫学习,就成为当前必须要做到的事。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这种混乱而迷茫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好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具体策略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教学现状下提出的上上之举,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重构语文教学内容就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其具体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点:1.语文课程内容重构李海林先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一文中说到:“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本体论’层次的问题,即‘课程内容’的问题。
”李先生认为:“课程的本体在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与重构。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内容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而语文教材的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基本保障。
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路径是“语文形式”教学与“语文内容”教学的互转。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逻辑起点;基本保障;实践路径一、为什么要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教授语文课文。
这一回答直接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语文教学内容极其庞杂,第二是语文教学目标被这极其庞杂的内容淹没了”[1]。
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学内容被泛化、异化的可能性将无法避免。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语文教师凭借自己主观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再加上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的不恰当的解读,使部分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曲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现象。
譬如:学习《致橡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习《心声》,让学生评价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学习《祝福》,让学生破案,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习《背影》, 让学生找出父亲做得不对的地方,等等[2]。
在语文教师自以为是地开发与“创造” 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语文教育界还不停地传来“语文课愈来愈不会教”的声音。
当下理论界或倡导“工具性”,或张扬“人文性”,相互间的论战至今依然未歇。
“工具性”的内容与“人文性”的内容到底如何统一?让语文教师们充满了迷茫,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觉到自己愈来愈不会上语文课了。
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1.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是重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指向的是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指向的是语文课程“实际教了什么”。
前者是语文课程研制者对理想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预设,也可以说,语文课程内容是“应然”的语文教学内容,它对课堂教学中“实然”的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最基本的价值导引作用。
【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初构】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初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及其改革,已经大大拓展了语文教学内容空间。
从前一些未被认识或确立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东西,已经上升为语文教学内容;而旧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也已不能适应或满足这种发展了的形势要求。
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个确立或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新体系的工作,已势在必行。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粗浅看法。
一、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的不足现行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是沿袭五六十年代知识能力这种平面直线式分类,往往将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块(即知识和能力)若干条(即知识包括语修文,能力包括听说读书)[1],也有分为三大块(知识、能力、再加智力开发)[2]、五大块(知识、能力、智力开发,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3]的。
但无论是哪种分法,都有遗漏。
最主要的遗漏,是将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排除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外。
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算不算语文教学内容呢?笔者已在拙文《语文教学内容窥缺》中加以论述。
笔者认为,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不仅应该作为语文教学内容,而且应当引起我们相当的注意;前者是现代教学论发展要求在语文教学上的反映,后者则是一个不容忽视而长期未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语文学习教育内容和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之所以被排除在语文教学内容之外,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主要就跟现行语文教学内容分类方法不当有关。
我们知道,学科教学内容的分类,据其目的和标准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分法。
今天,凡是经常被人们提及而又可以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共可以归纳为以下14项:1.语文基本能力训练;2.语文基础知识教育;3.语文学习认识教育;4.语文学习心理指导;5.语文学习方法指导;6.语文学习能力培养;7.语文学习卫生教育;8.语文学习习惯养成;9.开拓视野;10.发展智力;11.思维训练;12.思想政治教育;13.审美教育;14.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的平台。
然而,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进行重构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文的机械背诵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思考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种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消退,遗憾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在许多学校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分析文学作品,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开展实践性活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构评价体系除了改变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重构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忽视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课堂讨论、小组表现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实践能力另外,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语文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结语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反思传统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教学模式,重构评价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共同努力,重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
希望这篇文档能够帮助您对语文教学的重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初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重构。
首先,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基础知识薄弱、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重构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语言的应用。
其次,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学生阅读能力不强、文学鉴赏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中过于注重课文的讲解和应试技巧的训练,缺乏对学生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重构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领略文学的魅力。
最后,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重构初中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反思和重构,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中的语文教学重构(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重构,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通过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重构的策略和方法,旨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引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使命。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因此,对语文教学进行重构,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1. 教学内容陈旧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内容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缺乏与时俱进的新鲜血液。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2.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 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语文教学重构的策略1. 优化教学内容(1)更新教材内容,融入时代元素。
教材应选取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社会、关注生活。
(2)拓展阅读范围,丰富知识储备。
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创新教学方法(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完善评价体系(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2)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四、实践中的语文教学重构案例1. 案例一:以“我的家乡”为主题,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围与重构”课堂教学活动反思及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围与重构”课堂教学活动反思及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围与重构”课堂教学活动反思及总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目标明确:在开展该课堂教学活动前,要明确教学目标,并与学生进行充分沟通,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解、示范、互动探究、小组合作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常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小组合作学习: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情感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讲故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6. 定期评估与反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估与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教学的突围与重构”课堂教学活动反思及总结,可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_1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导读:本文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么教”才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反响都不错;只是现在想来,可能还缺少了一些实质性的写作教学内容,虽然结果并未显现失败的迹象,但心中总有些背本趋末之感了。
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应该落到实处,在内容“紧实有用”的基础上再辅之以丰富且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那就可谓“锦上添花”了——这样说当然是容易的,但我首先必须从严谨地选择教学内容开始,一步步扎实地向这个理想的目标迈进。
每每看完了一本教育论著,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时,我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愉悦舒畅——从这些书中所收获的知识大抵都能比较容易地直接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能够预见其将产生的积极效用;而当我合上了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时,却不敢轻易将它放下——从树立“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观念到为之进行探索实践,以至于最终的实现,这无论对于教育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何其之难的啊!我只想说,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尽快自主地尝试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不能眷恋这森林中原有的“安逸生活”,也不能寄希望于那“迷雾”自行散去而为此付出长时间的等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自主地尝试走出”的背后肯定是充满着困惑与艰辛的。
我相信:任重道远,谨始虑终,躬行实践,必有所成!</p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王荣生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去年11月,我有幸到华东师大参加国培系列培训中的“研修指导团队培训”,更是有幸现场聆听了王荣生教授所做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专题讲座。
培训回来后,我又认真拜读了王教授的教学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掩卷深思,受益良多。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确定的。
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一是为达成语文课程标准,重构语文课程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二是树立国家课程的概念,努力强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这两者相辅相成的。
而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存在着双重扭曲:一,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
二,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扭曲,王教授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正因为存在这样双重的扭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开发出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千姿百态的,也就是说,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王教授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提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要。
选择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但针对一个具体的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王荣生教授认为:首先,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因为,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其实,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即,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教师备课的基点应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而不是“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确确实实存在着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正如王教授所说,“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考
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考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语文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等,重新组织语文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对于小学生,可以重点教授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比如拼音、词语的意义等;对于
中学生,可以重点教授一些比较复杂的语文知识,比如古诗词的分析、文言文的翻译等。
其次,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写作、
朗读、翻译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最后,要注重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多进行有趣的活动,比如讨论、游戏等,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织语文教学内容,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语文
水平。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关于“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思考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关注。
语文教学涉及到语言的运用、文学的阅读、思维的锻炼等多个方面,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内容”问题。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够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口语表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文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经典文学的传承和阅读,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再次,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如阅读理解、写作启发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在语文学科中获得成就感,还可以在其他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更出色的能力。
最后,语文教学内容应注重多元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该关注多元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选择和引导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朗诵比赛、文化节等,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金山中学语文组戴文开我犹记得2009年7月26日在区教师进修学院参加的那次“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关于‘教什么’的研讨”,有幸聆听了王荣生博士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者关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怎么教”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
比如同样一个知识,分别请两位老师来教,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接受的那位达到的效果必然更好——这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科的差异性。
在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
王荣生博士在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
任何听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教授的同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的人,都会震惊: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 “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
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天 津师 范大学 学报 ( 础教 育版 ) 基 Ju ao i j oml nvrt Ee et yEuao d i ) or l f a i N r a U i sy( l n r dctnE io n T nn ei m a i tn
题 。那么 , 在语 文 教 学 中 , 师 如何 重构 语 文 教 学 教 内容 ?重 构语 文教 学 内容 要 注 意 哪 些 问题 ?笔 者
不辞 浅陋 , 做简 要探析 。 试
收稿 日期 :0 9— 7—1 20 0 1
作者 简介 : 尚达 , ,9 0 出生 , 陈 男 17 年 安徽 省皖西 学院 中文 系副教授 。
文教 学 内容只作 静止 状 态 的考 察 , 没有 看 到 它其 而 实是 一个 运 动 变 化 的过 程 。教 师 不 过 是 安 排 教 学 事件 与创设 教学 情境 的主 导 , 师生 合 作在 情 境 中体 验、 思考并 言 说 , 文 教 学 内容 体 现 为 教 学 预 设 与 语 教学 生成 的有机 统 一 。按 照王 荣 生教 授 的说 法 , 语
实 验教 科 书七 年 级 下 册 教 师 教 学 用 书 》 中解 释 道 : “ 实那 夜 的戏 , 得 叫 人 ‘ 呵欠 ’ ‘ 口喃喃 的 其 看 打 、破
骂 ’ 那 夜 的豆 , 二 天 吃 起 来 也 实 在 平 常 。 所 谓 , 第
有 主观 能动 性 的主体 所 策 动 和 制 约 的 , 内容 构 成 其
文教 学 内容 既包 括 在 教 学 中对 现 成 教 材 内容 的沿
不 是 由教 师 单 方 面控 制 的 预 先存 在 。语 文课 堂 不 是 由教师 向学生让 渡语 文 知 识 与技 能 , 是通 过创 而
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的 , 一直 到现 在, 我 实在 再没 有吃 到那 夜 似的 好 豆 , ! ! ! 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 那夜的 豆并不特殊 , 那夜的戏并不好看, 然 而作者为什么 会有这种感觉呢 ?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师从诗题入 手, 提 问学生 : 这 是一首 赞颂木兰 的 诗 , 要求学生填空, 说说自己的理由 , 并从课文中 找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教师将诗题与主题有机 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主动 探究。语文教学中 , 这两 种问题情境都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 并使它们相互补 充相得益彰。 (三 )重构即生成与转变的语文经验 语文教学中 , 教师既要形成关于文本的自我见 解 , 还要明智 地悬置自己的观点或教参的结论 , 不 能以先入之见凌驾于学生的见解之上, 或者用一种 先在的结论消解或否定学生的看法, 而是通过问题 情境为学生精心营造一个生命智慧的相互作用场, 借助师生讨论将学生关于语文学习 的内驱力激发 出来。师生讨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 也是重 构语文教学内容即生成与转变语文 经验的重要途 径和方法。师生讨论深刻地体现了 语文教学立足 学生生活世界, 并实现了对学生语文知识经验的改 造目的。 在问题解 决过 程中, 教师 的主 动倾听 非常 重 要。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要注意捕捉 学生观点中的 是与非 , 进而通过巧妙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改变或扩 充自己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 语文教 学过程于是成 为师生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教师如何回应 学生, 或者说如何协调学生信息 , 至关重要 , 这是教 师必须承受的来自学生复杂多样的 智力挑战与能 力检测。 ∃协调信息 % ! ! ! 在文本和读者之间、 教 师和学生之间、 经验和意识之间 & &其意图不在于 证实 (甚至对自己也如此 ) 一种立场的正确性而是 要发现将不同观点联系起来从而通 过积极地参与 对方而扩展自己的眼界的方式。
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
陈尚达
【期刊名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年(卷),期】2009(010)004
【摘要】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是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教材重构与语文教学创生,主要体现在文本自我理解、知识选择与转化及生成与转变语文经验等三个方面.重构语文教学内容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是:问题情境如何设计、文本多元解读如何把握、如何看待学生回答出错现象.【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陈尚达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中文系,安徽,六安,237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 [J], 屠锦红
2.对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以《风筝》教学内容的选择为例 [J], 高雪玉;
3.回归课程定位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J], 陈宏亮
4.“生活化”课程思政: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路径 [J], 王爽爽
5.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思考 [J], 何小毛;何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构语文教学内容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内容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而语文教材的重构是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基本保障。
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路径是“语文形式”教学与“语文内容”教学的互转。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逻辑起点;基本保障;实践路径一、为什么要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由于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处于混乱与迷茫的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授语文教材,主要就是教授语文课文。
这一回答直接导致两个后果,“第一是语文教学内容极其庞杂,第二是语文教学目标被这极其庞杂的内容淹没了”[1]。
在这种情形下,语文教学内容被泛化、异化的可能性将无法避免。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语文教师凭借自己主观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再加上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的不恰当的解读,使部分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曲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现象。
譬如:学习《致橡树》,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学习《心声》,让学生评价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学习《祝福》,让学生破案,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学习《背影》, 让学生找出父亲做得不对的地方,等等[2]。
在语文教师自以为是地开发与“创造” 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语文教育界还不停地传来“语文课愈来愈不会教”的声音。
当下理论界或倡导“工具性”,或张扬“人文性”,相互间的论战至今依然未歇。
“工具性”的内容与“人文性”的内容到底如何统一?让语文教师们充满了迷茫,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感觉到自己愈来愈不会上语文课了。
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1.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逻辑起点是重构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指向的是语文课程“应该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指向的是语文课程“实际教了什么”。
前者是语文课程研制者对理想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预设,也可以说,语文课程内容是“应然”的语文教学内容,它对课堂教学中“实然”的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最基本的价值导引作用。
预置的语文课程内容在逻辑上构成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 是实际课程中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参照系。
因此,重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基于语文课程内容。
然而,目前我国的语文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
譬如:语文课程内容与目标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对;语文课程内容往往以一种极不确定的面目呈现,有时笼统得几乎没什么内容;许多迫切需要教的,却无内容;等等[3]。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具有确定性的、经得起学理检验的语文课程内容。
因此,对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为主的语文课程内容必须给予重构。
2.重构语文课程内容的思考路向课程论将课程内容称为课程要素。
而课程要素择定的主要依据则是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
关于教学目标的研究, 目前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有两种观点,一个是加涅,一个是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根据学习结果的类型把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方面,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了教学目标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这两种有关教学目标分类的学说,虽然使用的术语不一样,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是相通的。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分属于布卢姆的三个目标领域:“前三种学习结果属于认知领域(包括知识、技能和策略);第四种学习结果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学习结果属于情感领域”[4]。
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概括教学的基本目标,即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
语文教育亦是如此。
如前所述,课程要素择定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目标。
依据语文教育的三类基本课程目标,可以确定语文教育的三类基本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和语文情感。
这里的“语文情感”指的是在语文课程中要培养的情感,主要表现为高尚的政治情操、良好的道德情怀、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积极的态度情思。
其中,前三个方面分别属于政治范畴、伦理范畴和审美范畴,第四个方面则属于学生的个性人格修养范畴。
对于“语文技能”,学术界通常界定为四个方面, 即读、写、听、说。
从目前情况看,对“语文知识”的界定最为棘手,而课程的基础就是知识。
因此,对语文知识的厘定又显得最为重要。
既有的语文知识已被实践证明,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缺乏有效性。
目前,我们的任务是开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真正有效的语文知识。
做好这项工作有两条路径,即外“引”内“生”。
外“引”即直接从相关学科(如应用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引进较为成熟的知识;内“生”即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并经由专家集体审议,来创生适宜的知识。
三、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基本保障1.重构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保障是重构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内容向语文教学内容转化的基本平台,是产生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
理想的状态就是,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
然而,多年来具有文选型特征的语文教材,并不能有效地反映和传递语文课程内容所包含的要素,在“ 教学化”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缺乏有效的、确定性的语文课程内容的导引,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将导致所选的文本从其功能和意义上来看显得相当复杂。
“概括地讲,是‘例文’的框子、‘定篇’的姿态、‘样本’的企图,而在教学中则最后被误植为‘用件’”[3]。
面对如此“怪异”的语文教材形态,如果语文教师不能有意识地对其加以辨别,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事实上,相当多的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语文教材常常是跟着感觉走。
同样是一篇课文,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作随笔的例子,可以作抒情的例子,可以作写人的例子,可以作第一人称立足点的例子;可以用于学习字法、词法、句法,也可以用于学习文章的读法和作法;还可以进行伦理教育;等等。
具体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答案是五花八门的。
在选文不具备明晰的教学功能的状态下,语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必然产生。
2.重构语文教材的设想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受制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受制于“课程目标”。
因此,“教材内容”间接地受制于“课程目标”,即“教材内容”应服从、服务于“课程目标”。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语文课程内容不明朗的情况下,创建语文教材重构的有效路径可以借助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已做出清晰厘定的语文课程目标。
具体而言,编制语文教材时,我们可以借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个学段、各个板块的具体目标来一条一条地比照, 看看究竟用什么样的“手段”或“条件”才能有效实现这些具体的目标。
无论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或“条件”,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在语文教材中为其提供“手段”,创造“条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材编制。
这样的编制策略可以保证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趋向一致,而这正是选择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前提。
“选文”历来都是语文教材编制的一项核心工程。
过去我们把“文质兼美”作为选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基于“教材内容教学化”的标准,这一原则只能保证所选文本的“质量”,但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未必好的文本就适合教学,关键要看文本本身对达成具体的语文课程目标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遵循“文质兼美”原则的基本前提下,分清所选文本的功能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而言,教材编制者对所选文本的功能,事先要有一些较为清晰的认识,即明确所选文本的价值,看它到底是“定篇”、是“例文”、是“样本”、还是“用件”呢?编制者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预设。
这种“预设”可以有效地阻止语文教师依据个人的品味对文本进行随意开发乃至过度开发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语文教材传递的课程目标的有效性,从根本上保证语文教学内容的“合法性”。
四、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实践路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应遵循“语文形式”教学与“语文内容”教学互转的基本原理。
所谓的“语文形式”指的是语言文字符号,“语文内容”指的是语言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相当于我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和“意”的关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范畴,其中听、读是信息的输入,听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说、写是信息的输出,说写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在听读教学和说写教学两个维度上同时展开的,而每个维度都蕴涵着“语文形式”(“言”)教学与“语文内容”(“意”)教学互转的基本原理。
其基本范式如下:听读教学:“语文形式”(“言”)→“语文内容”(“意”)→“语文形式”(“言”)说写教学:“语文内容”(“意”)→“语文形式”(“言”)→“语文内容”(“意”)对上述听读教学与说写教学的基本范式阐释如下。
先看听读教学。
听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的多次循环转换过程。
由言到意,就是透过语表层,进入意蕴层,先将说写者的言转化为说写者的意,再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意,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灵,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和确立。
完成了由言到意的转换和吸收,听读教学还要再进行由意到言的转换。
这是从表达的角度再研究说写者之意是怎样用言来表现的,以体味言的“实现”功能和规律,从而提高听读者的言语表达能力。
由言到意,这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性;而由意到言, 才是语文学科教学需要着力完成的过程,才是真正属于“语文”教学本身的过程。
不完成这个过程,只是“半截子”语文教学。
再看说写教学。
说写教学是一个“意→言→意”的多次循环转换过程。
这第一个“意”,表明说写的首要问题是要有丰盈充沛的“意”,而不是“ 言”的方法和技巧。
而当今的写作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的“意”,即思想、激情和欲望的创生。
说写教学完成了由意到言的转换只是第一步,还要完成由言到意的转换。
因为,无论是意还是言,都不可能一次完成,精神创造总是艰难的,其中可能会有遗漏和偏差,需要由言到意的再度审视与加工。
随着说写的深入,新的言和新的意都可能不断地涌现,这需要反过来对前面的表述进行再思考,实现多次循环往复[5]。
总之,听读教学与说写教学都是通过“语文形式”(“言”)教学与“语文内容”(“意”)教学互转这一内在机制完成的。
参考文献:[1]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7.[2]王萍.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冷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1.[5]朱学坤,魏星.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论思考[J].语文建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