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合集下载

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有感

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有感

读《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有感近期我抽空拜读了王荣生教授主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书中不仅有专家讲座,还有国外、国内的综合性学习案例。

其中,国内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案例详实且具有代表性。

读完这本书让我开拓了视野,对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位一线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研读。

去年我有幸加入侯红利未央“名师+研修共同体”,参与小学高段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实践研究。

研究过程中开展大量资料查阅,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活动,定期形成课题资料,按计划完成阶段性报告等任务。

在读到书中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讲座和案例内容时,结合自己在课题研究开展的工作,认识到自己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稍有浅显,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读完该部分内容后,解答了之前我对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更加深化了我的认知和理解。

我在阅读课尝试整本书的阅读,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由于整本书的教学内容较大,教学设计中未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课堂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拖拖拉拉上了好几节课,效果不尽人意。

当我在书中读到岳乃红老师执教的低段阅读课例——《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中,让我大受启发。

首先,要有清晰的课堂结构。

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更是如此。

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先认真阅读材料或整本书,将书中的图文等要素通过某种逻辑关系贯穿在一起,引导并揭示内容主题,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

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时,课堂教学容量会很大,但因有这条清晰的线索,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其次,在“聊”话题时设计要有层次性,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学生所处的不同学段,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要话题,话题不宜太多,一般4-5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应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浅显到深刻,使之层层推进,最终抵达主题。

课堂中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在讨论时才是有价值的。

最后,在课堂中,价值取向要有导向性,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读了《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部分章节,我不禁击节叫好。

有几点感悟如下: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

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是的,形式再怎么重要,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形式都是外在的,文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许多优质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花哨”,掩盖了课文所具有的各自内容特点,好像一个特别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万能钥匙,只要拥有了好模式,就万事大吉了,就是优质教育了。

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无限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法的枝枝节节。

教无定法,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联系教师的个性,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都是好教学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特别是语文教学,是个连续性较强的课程。

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我们值得学的地方。

解读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既省时又省事,还给学生更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注意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学习语文。

三、主观服从客观。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去评价学生,学生究竟在这一课中学会多少。

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课堂好还是坏,评价的权利应该交给学生。

教学内容上也是如此,我们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需要,应符合语文课程目标,应把教的和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似是而非,教师和学生脱离,再和实际需要脱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实事求是,就是空中楼阁,误人子弟了。

好书可以使人获得好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一种境界,使人顿悟。

读了本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境界为之提升,从这本书里,我真的获益匪浅。

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读后感

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读后感

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读后感《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是一本旨在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著作。

作者王荣生教授从多个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剖析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则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

其次,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则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此外,《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还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作者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提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方案,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利用在线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等。

这些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总之,《重构语文学用新课堂》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主体地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这些理念对于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主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主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主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当务之要,特别是农村中学,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构,并确定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正确、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必要的。

而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处于“混乱”的时期,即教师上课有点“随心所欲”,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学理的分析,备课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对所备的内容缺乏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吗?适合哪些学生,哪些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甚至处于懵懂的状态。

针对不同学情学生,我们应该确定什么样合宜的内容呢?我们的教师应该认真反思和审议。

农村的语文教学令人担忧,本来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就相对薄弱,这样缺乏思考的语文教学带来的结果值得我们深思,许多的孩子原本对语文课堂有很多的期待,但是我们的老师教给了学生很多“我以为”的知识,与真正要教的内容背道而驰。

为了使我们所教的教学内容是合宜,是正确的,能够真正地让学生有所收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本文将以东川区阿旺中学的语文教学为例,在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启发下,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笔者将从农村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实际入手,从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去着手探索农村语文教学,对教学内容有重新的思索和启示。

重构的教学内容对农村的语文教师有所启示和思考。

诚然在语文教学内容的探索上,还任重而道远。

我希望带给大家启示和反思的同时,也能引来更多语文人的分析和交流。

通过对农村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1、教学内容重构会让老师们更有教学责任感和教学探索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

2、农村语文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符合学情,符合学生的语文认知发展水平。

3、语文教师担负起教学内容重构的责任,在教学内容的重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清晰明确自己所教的是合宜的、正确的语文知识。

4、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后老师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探寻和审议。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 (1)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 (1)

读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有感语文教学形态在这里指教师“教”的形态,包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去选择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

解决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人民习惯于“观念”层面的运作,似乎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当前最迫切的工作,可能应将突破口由对资源材料和教学法的依赖,转到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的注重上。

如何达成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达到目标,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感悟:学情是我教学的出发点,如何研究学情是我应该进行探究和思考的地方。

对一篇经典作品,做什么样的阐释,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来阐释呢?答案是研究。

同样,对例文、样本、用件,例什么、做什么样、拿来派什么用场呢?答案也是要研究,而且要下大力气好好地加以研究。

感悟:什么教学点的选择就是我们教师根据学情去研究得来了,需要我们进行研究。

以研究的态度进行。

除旧要靠纳新来实现的,没有纳新就不可能真正除旧。

语文知识的纳新,建设达成新目标的新内容,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当前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迫切的任务。

感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多元、多样化,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适应不同学段、不同情形的学生。

感悟: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我们的需要,是我们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团性地出现教学内容的问题乃至错误,一定不是教师个体素质的问题,而是语文课程研制、语文教科书编制上的问题乃至错误,归根结底是由于语文课程研究的不到位、缺失乃至错误。

感悟:教材如果有问题,我们作为教学者要承担其我们的责任,进行我们教学素材的收集,对不适宜的进行调节和改善是我们必须该做的。

课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被研究的那一堂课,而是通过对这一堂课的研究,改善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促使其对语文课程内容种种定见的反思。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陈海燕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陈海燕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陈海燕在一个午后,走进了王荣生老师的研究世界中。

他话风如文风,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庸俗的套数,也不作虚假地敷衍,句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我感觉自己犹如进入一个清凉世界,思想也似乎澄明起来。

一直以来,备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面对经典文本(按照王荣生把教学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的理念,当属定篇之列),反复研读,查阅有关资料,却总是狗咬刺猬—不知从何处下牙。

就拿鲁迅的名篇《少年闰土》来说,可以拿来探讨的问题太多了:双线结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暗示与伏笔;主旨内蕴;等等。

每个大问题又可以列出许多林林总总的子问题。

正如一个中药铺子,什么货色都有。

也有教师敢于大胆取舍的,但教学内容往往是初中阶段的重复,一堂课倒是热热闹闹,但细细一想,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那这堂课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甚至有学生认为,语文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都是老生常谈,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和内心的波澜。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面对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参?教参往往只是课文的简单梳理,甚至其表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身颇令人怀疑。

根据课后练习?据我的观察和体会,课后练习往往流于笼统,零碎,随意,想当然,指向并不明朗。

譬如《项链》,粤教版教材的课后练习要师生作如下“问题讨论”:人们历来对课文中的玛蒂尔德评价不一。

你认为她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这道题牵引的教学内容可以随意列举出十余条。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材虽然看上去百花齐放,实则都是“选文集锦”。

编者致力于通过编写教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的体系,实际上往往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手拿着教材往往无所适从,只得凭经验打乱教材设计的编排顺序和意图,进行“内容重构”。

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上,教学内容有天壤之别。

王荣生指出,当前,四种取向的阅读混杂在教学的实践中,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方面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以“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王荣生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去年11月,我有幸到华东师大参加国培系列培训中的“研修指导团队培训”,更是有幸现场聆听了王荣生教授所做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专题讲座。

培训回来后,我又认真拜读了王教授的教学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掩卷深思,受益良多。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内容是确定的。

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一是为达成语文课程标准,重构语文课程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二是树立国家课程的概念,努力强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这两者相辅相成的。

而现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存在着双重扭曲:一,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

二,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

之所以存在这样的扭曲,王教授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目前的课堂教学,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正因为存在这样双重的扭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开发出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千姿百态的,也就是说,目前,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王教授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提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要。

选择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但针对一个具体的文本,确定教学内容的标准依据又是什么?王荣生教授认为:首先,要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因为,从稍微狭窄一点的意义上来说,阅读意味着它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

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

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

其实,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即,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教师备课的基点应是“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而不是“我就是要教这些”,“我就是要这样教”。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确确实实存在着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的问题,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会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正如王教授所说,“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东西,这些东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

《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读书随笔《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本文的作者王荣生教授其实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从理论上向我们阐释语文课“用什么去教”以及“教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我看得非常慢,虽然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是晦涩难懂,但是当我真正投入阅读并且消化理解了部分篇章后,还是有所收获的。

我觉得自己对语文教学从理论上来说,了解更加深入。

首先,王荣生教授在书中提到了当下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缺少语文课程形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内容为主宰,仍然是教“教材”,仍然停留在“领会教材意图、处理教材内容”的水平上。

关于这一点问题,初出茅庐的我深有感触。

我对教材尚未真正熟悉,对教材的理解和剖析也不够深入,只能按部就班把教材中中涉及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大学四年积累的理论知识也苦于无法与实践相结合便将其束之高阁,这本书我还没读完,特别希望能从后面的章节中读到王教授对于这一问题所提出的实质性建议。

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自然是觉得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与文字产生共鸣或共情仿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于是乎在潜意识里,阅读能力或者阅读方法等同于本能或者是天赋。

甚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为是天然的法则,然而,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阅读,某些理所当然的事儿就不那么顺理成章了。

所谓看天赋,再也没有比一年级小学生更适合的观察对象了。

老师布置了阅读数学绘本,并且要求填写读书记录表复述故事。

问题出现了,读书没问题,然而并不会复述故事。

一年级的绘本故事能有多难呢?于是乎在“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万能公式引导下,孩子复述了故事:小猫的爸爸不见了,小猫去找爸爸,结果在河边找到了。

貌似挺完整啊!可是这本数学绘本的主题是——立体和平面。

上述复述完美避开了这个主题。

所谓万能公式并不万能啊!问题在哪里呢?当一个孩子在读一本书时,他关注的是什么?是有趣的人物?离奇的想象?紧张的情节还是蕴含的情感或者道理?从孩子的眼睛看什么是一本好书?在孩子的眼中段落层次,好词好句、中心主旨等被称为语文知识并且经常用来作为评价阅读能力的指标有多大分量?甚至,我所观察的这位一年级孩子非常反感在阅读时圈划好词好句等行为,理由是打断了阅读。

莫让迷雾遮望眼 拨开浮云见天日——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莫让迷雾遮望眼 拨开浮云见天日——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

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
容重构》有感
佚名
【期刊名称】《《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最近,笔者静下心细细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也曾看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王教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对一些课例一针见血的点评,让人印象深刻。

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又更深入地阐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慢慢地品读,随着王教授的理念而行,与其思想碰撞,
【总页数】2页(P55-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莫让浮云遮望眼,撩开雾纱见真颜r——一道解析几何模拟试题的深度探寻 [J], 苏立标
2.莫让浮云遮望眼,撩开雾纱见真颜——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第20题探究 [J], 黄初灿
3.莫让浮云遮望眼沃土壮根才高产 [J], 王农茂
4.莫为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见真颜——2019年上海卷第20题解法探究与教学启示 [J], 李雪娇
5.莫为浮云遮望眼拨开迷雾见真颜——对2019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的探究 [J], 林国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书笔记(1-3章)纯手打笔记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书笔记(1-3章)纯手打笔记

所以,语文教 材的选文大部分都 并非课程与教学的 内容,最多被称为 “教材内容”,而 是被用来养成学生 语文素养的“工具” 和“凭借”。
现今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 是而且始终是——在语文课程关于教学 中应该教什么样的知识,以及知识在教材、 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呈现。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 一方面,对优秀教师所创制的教学内容,我们尚且缺乏
诗文的事实、概念、 力,能初步鉴赏文
原理、技能、策略、 学作品。
态度等服务
发展思维能力,养
成实事求是的科学
也是为学习语文知 识服务的。但其教 学内容来源于文本 自身和学情。
态度。 能主动进行探究学 习,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语文。 ……
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对选文作字 词句篇语修逻常的面面俱到分析, 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例”的局部, 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 写的知识、技能、策略、态度。
将课文 处置为
该课文 具体功能
对应语文课程总目 标条目
教学 内容
定篇
学生必须学习的中 外经典名篇。它本 身就属于语文课程 内容。
认识博大中华文化, 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提升文化品位。 作品。
……
教学内容是对选文的阐释,包括
阐释的方式和态度。
例文 样本 用件
为关于诗文和读写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
运用能力
文学习活动。
上文内容出自《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语文课程总目标除了上文所呈现的“对应语文 课程总目标条目”栏的内容之外,还有:(其实也包含其中了)
1.培养爱国主义,形成正确人生、世界、价值观
2.认识博大中华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3.养成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基本方法 4.发展思维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并能工整书写汉字 7.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8.能表达想法,能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学会处理信息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10 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_读王荣生_语文教学内容重构_有感

10   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_读王荣生_语文教学内容重构_有感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最近,笔者静下心细细地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也曾看过《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这本书,王教授“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课”的主张,让人耳目一新,对一些课例一针见血的点评,让人印象深刻。

而《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又更深入地阐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慢慢地品读,随着王教授的理念而行,与其思想碰撞,越读越有了“莫让迷雾遮望眼,拨开浮云见天日”的感慨。

于是,迫不及待地用“吸星大法”在书中吸取“功力”,纳为己用。

第一招:教学内容选择——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相同的文本,教师教的内容却千姿百态。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我国,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我们的语文教材并没有告诉我们“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教师只好凭着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可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多少科学性、系统性可言?王教授提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要,选择、确定合适的语文教学内容,是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可王崧舟老师一篇《长城》就解读出那么多的文本秘妙,有那么多内容可以教,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首先,教学内容选择要凭借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标杆,它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目标、内容都作了细致、精确的阐述。

只是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都是相对宏观的,需要教师把“总目标”细化,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到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中去。

做了这些事后,教师选择内容就有了根,有了枝,有了系统性。

其次,教学内容选择要依据文本特点。

王教授告诉我们,教师所谓的“怎么读”,其实是指不同的文本下读什么,也就是在具体的文本中去读什么地方,在这些地方读出些什么问题。

由此可见,好的阅读教学,应该要依据文本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明白诗歌、散文、小说、新闻要教什么,知道古典诗、现代诗、抒情诗、叙事诗、不同特点的诗歌教什么。

如此有的放矢地确定内容,才能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范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们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向来都被认为是最有风景的课堂。

足不出户,能欣赏悦目的自然风光,如《绿色千岛湖》、《黄山石》等;聆听最经典的风华雅乐及音乐背后的故事,如《夜光曲》、《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等;游历奇妙瑰丽的神话传说,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之类;与令人敬仰的大师对话,接受心灵的洗礼,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囚歌》等……当这些生活与生命中或令人欣喜、或令人深思的对象以语文教材的形式出现在孩子们的课堂上时,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能教的究竟是什么?这是拜读了王荣生教授的教学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后,久久萦绕我心的一个沉重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上,教学内容有天壤之别。

由此,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面对课文,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参?教参往往只是课文的简单梳理,甚至其表述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身颇令人怀疑。

根据课后练习?据我的观察和体会,课后练习往往流于笼统,零碎,随意,想当然,指向并不明朗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虽然看上去百花齐放,实则都是"选文集锦"。

编者致力于通过编写教材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的体系,实际上往往经不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手拿着教材往往无所适从,只得凭经验打乱教材设计的编排顺序和意图,进行"内容重构"。

王教授在专著中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即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所谓原生价值,指的是文本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而当进入教材后,它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在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语智慧,这就是它的教学价值。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

今天开始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第一章第一节《如何使用语文教材》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现状中存有这样一些问题:1。

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缺点发生困难,甚至混乱。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学生的现状应该是最基本的依据,但很多老师却把考试范围、学校或当地阶段教育重点、教学参考用书、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资料等次要的东西当作一句,还有人甚至把网络上一些教案、单元学习指导当作依据。

2。

现行的语文教科书脱离教学实际,编排不合理,导致教学各行其是。

3。

在补充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标准各异。

即使老师们都知道应该要补充课外材料给学生,但根据却不尽相同,相对集中于“人文”方面的,能够反映我们语文老师高度的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4.语文老师的备课负担过于沉重。

语文老师要授课、改作业、答疑、课后辅导、兴趣小组的指导,常常占用了很多时间,而备课只能仓促应战。

在分析语文教材编制的现状及给教学带来的问题时,王教授认为,首先应对几个术语分清其含义:“语文课程目标”主要面对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

语文课程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是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主要面对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

理想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使用是指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水平。

“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个班学生乃至这个组学生、这个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个班学生乃至这个组学生、这个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的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读《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随感

“聚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什么’的研讨”,有幸聆听了王荣生博士“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报告.这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语文教学中“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者关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可能有很多教师认为“怎么教”更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所教知识的接受程度。

比如同样一个知识,分别请两位老师来教,教学方式更适合于学生接受的那位达到的效果必然更好——这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学科的差异性。

在除了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中(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这本《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听过语文课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出毛病最多的,正是教师面对一篇篇选文而苦思冥想出来的教学内容.任何听过由不同的语文教师教授的同一篇‘课文’的语文课的人,都会:这些课实际是个体的教师凭自己的语文个人知识(亚里士多德称为‘臆断’)在从事教学;学生在学的,完全是由不同语文教师随意择取或任意制造的不同西,这些西有些甚至叫不出应该是什么名称。

”“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

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对于这番话语,我的心中是有些“诚惶诚恐”的,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处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虽然一直很努力地备课,尽力去设计好教案,或是通过不断听课向其他教师学习、求教,却必定还是在一些时候不自知地掉进了这个“无形的漩涡”……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这本以《语文学习》为平台,集结教育第一线的众多优秀语文教师共同汇编而成的教育研究著作并不是艰涩理论的重重堆砌,而是一个个生动翔实且充满智慧思考的教学案例,目标只有一个——让你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得到启示,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着走出那座“教什么”的迷雾森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再次教材的二度解读“功夫在诗外”。

如果教材解读时你眼中和心中只有教材,那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读时捉襟见肘,教学时举步维艰。

教师需要上下勾连、左右链接之眼界和学识。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的价值解读不是把文本读懂那么简单的,要努力挖掘隐藏在教材深处的价值。

《老人与海鸥》这一课,初读,感受老人10多年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依恋;再读,我们就会感受到老人像亲人一样照顾海鸥,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关爱,这是超越了人与动物的情感,是一种亲人间的陪伴,于是我把教材主旨再度解读为爱在万物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超越了教材。

二、有效重构是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对话王荣生教授认为,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的意义的产生是以文本提供的图式和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前提条件的。

那么师生对话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深度才算有效重构呢?教学过程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充分挖掘文本某层面的的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学生的接受视野。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从一句对话、一个细节描写、一个标点、一个空白处入手,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对话,帮助学生达到成功的彼岸。

在教学《西门豹治邺》这一课,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领悟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及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我巧妙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巧设问题,引发想象,让学生在多维的空间放飞思绪,领悟科学精神。

片段回放:师: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求生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是那些官绅,你会怎样求饶?生1:(边做磕头动作边求饶)西门老爷,饶命呀!师:这些年来,多少百姓家的姑娘葬身鱼腹,多少百姓飢不饱食,我是不会绕你的,你再好好想想吧!生2:西门老爷,饶命呀!都是那官绅头子和巫婆指使的,我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呀!师:你这是在推卸责任呀!你也好好想想吧!生3: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可怜可怜我们一家人。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你们拆散了漳河边多少温暖的家……生4: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一定把骗来的钱还给老百姓,只要你饶我一命,我愿意……师:你们终于认识到了错误,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百姓……听了他们的认错,此时漳河边的百姓议论纷纷,现在,你们就是那些老百姓,想想百姓会说什么?生1: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生2:不能饶!生3:原来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此片段,一语激起千重浪,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换位思考,层层推进,一浪盖过一浪,引起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学生,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骗局揭露无余。

三、有效重构是对教材资源的多度开发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是对教学进行多种尝试,其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角,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多重思考。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里以《藏羚羊跪拜》的教学三例体现的是从不同角度触发的教学设计,有拓展式、有自读自悟式、有创设情境式,其都能抓住教学的兴奋点和障碍点进行有效突破。

在读的过程中,我也对教材资源的多角度开发渐渐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我觉得深入拓展,引发探究是多角度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关内容,其中包括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媒介,激发教学兴奋点,促进感悟,促成建构。

其次,对教材资源的多度开发还可以是主题联动,以文带文。

引导学生对应主题进行梳理,然后引入与主题相关的其他文章,让课堂变得更有宽度。

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寻找有关主题探究的书籍,从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感受更为丰富的文本内涵,比如在教《普罗米修斯》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把普罗米修斯置身于神系中,进一步感悟他的伟大英雄品格。

(作者:林建妹)读《活着》有感1000字第一次读余华先生的《活着》这本书还是高二的事,也可以说是它打开了我的读书启蒙的大门,当时由它给我的震撼现在还能感受得到,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威力,让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触及生活本质,久久不能忘怀。

每每别人问我对你最有影响的一本书时,我都会不叫思索的说是《活着》。

它语言很平实,可以说是有些词句会比较”粗俗”,但就是这份”粗俗”让我不用刻意去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书的思想会平缓的向你娓娓道来。

它主要讲诉了地主少爷福贵崎岖的一生,从衣食无忧的大少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败光了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妻子、儿女、孙子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和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老黄牛,艰难孤单的活在世上。

书中催人泪下的剧情很多,当福贵败光了家业,他的妻子家珍带着儿子有庆回来时,他是那么的不敢相信,那么好的妻子可他在以前确实厌恶至极,他后悔啊;还有当家珍病重,在床上对福贵说”我不想死,我想天天能看到你们”,多么朴实的词句,但就是这句话让我泪流不止,我想当时的福贵肯定也是内心在煎熬,他多么不想要他的妻子离他而去,他是多么的恨自己,恨自己以前没有好好的珍惜。

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发生在福贵身上的崎岖人生好像是自己在亲生经历一样,太大的冲击,多大的磨难,最后感受到生命其实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活着,在这世上安静的活着。

这次通过”书香中交”的活动,让我重温了这本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人为什么活着?”,胡适曾说:”生命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生本身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的过程,痛苦和幸福都只是活着的一段感受,绝大部分都只是平淡的。

小时候总是喜欢听父母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我父母家里都是农村进城市的一代,家庭条件都不好,当时他们结婚还是向亲戚朋友借了100多元办的婚礼,结完婚外债累累,当时也没有新房,还住在我外婆家,我妈妈看着一贫如洗的家坐在床上哭,我爸爸则坐在门口抽着烟,”有我在,不会让你们吃苦的”,这是当时我爸爸对妈妈和我这个未出世的儿子说的话。

当时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从他们的回忆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满足,他们当时对生活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能能吃到包子,我爸爸能抽上廉价烟就已经很满足,更重要的是能和爱的人在一起,相依相偎的过日子。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提高了,物资条件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感有增加吗?我觉得没有,相反会觉得没有以前开心。

手机微信、电脑网络基本覆盖了人的生活,”自闭症”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不想走出去,都想呆在自己的空间独自对着冰冷的高科技,就算朋友难得聚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手机,毫无以前大家谈天说地的畅快感觉。

大家现在想吃什么基本都可以满足,全球各地的风味都可以购买得到,让人真正喜欢的却很少,我现在觉得我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粉店的米粉让人留恋,还有娃娃头冰淇淋能在回忆中勾起我的味蕾。

那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人自身的问题,富足的物资条件虽然提高了,但也会将幸福的需求度提高,也就是会膨胀人的欲望,幸福感总在上方,无法触及。

人生有苦难,才有了去感受幸福的体验。

人的幸福从对比中得到,学会感恩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感受生命的美好,用需找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体验真正的幸福。

人生不会一路平坦,可就是暂时的苦难也会是你寻找幸福的过河石。

活在当下,活的自信坦然,就可以追求幸福美好的明天!作者:洞庭湖大桥A2标肖捷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一)高二11班史元钧《三国演义》身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整书写了从桃园三结义到天下归晋的故事,这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其本身作为一部小说确是无愧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称誉。

但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认清其局限性,而不能一味鼓吹。

在此仅举第一回为例,说明其部分局限性。

第一,三国演义具有浓烈的封建迷信色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雌鸡化雄”“黑气”等描写,都体现着这一点。

当然,这种迷信色彩也并非一无是处,《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以对鬼神之事适当的描写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小说本身的可读性,但绝不能因此便对此只字不提。

同时,封建色彩也同时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严重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正是这种束缚也被罗贯中留在了《三国演义》里。

第二,对于历史轨迹的认识不清。

比如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对这一点最好的阐释。

当然我们不能去要求罗贯中在元末明初之际,便能高度总结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普适真理,但也不能因时代背景所限就完全忽略其在历史观上的缺陷性。

又如第一回中对黄巾军的定位。

黄巾军,本是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却在文中被指为“贼军”这就体现出其维护封建制度的本质,这一点上“隔壁”的《水浒传》所描述的“官逼民反”,如果说这种显而易见的局限性还不能被承认的话,便有些强行“洗白”的嫌疑了。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固然有其局限性,但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把《三国演义》作为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