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这个夏天,我送走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也是我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
记得入职之初就听老教师们说,教书头三年与其说是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
确实,当了三年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后,发现自己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都还存在偏差,此时更深感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初二的某次公开课后,教研组长劝我们每人都去买一套他的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我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理论书籍,读完之后就被王教授彻底“圈粉”了。
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以前自己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地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些许答案。
透过纸页,我仿佛也能感受到王教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乱象的愤懑。
他痛批的那些错误教学观念,似乎我都能对号入座。
自己就这样教了三年书,想想都后怕,也许早已误人子弟却还不自知。
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
12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这让我想起初三复习阶段时,做记叙文阅读的句子赏析题时常常会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拟人,可是班上还是有同学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差别。
解释一遍又一遍后,有些同学不能理解,最后只能无奈地跟他说考试的时候如果拿不准就把两种手法都写上。
如今想来,比喻是讲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春》时就讲过的,怎么到初中毕业了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我不就是像王荣生教授所讲的这样吗?每次碰到都会讲,但是却从来没有透透彻彻地跟学生讲清楚过!三年来浪费了这么多一分钟,为什么不在初一时就跟学生讲透呢?这兴许也是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容易犯的通病,总担心自己还有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一味求全面却忘了还要求深刻、求透彻。
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学得相对透彻,这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底线之一。
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感悟

读了《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的部分章节,我不禁击节叫好。
有几点感悟如下:一、形式为内容服务。
“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
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
”是的,形式再怎么重要,最终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方法形式都是外在的,文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许多优质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的“花哨”,掩盖了课文所具有的各自内容特点,好像一个特别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万能钥匙,只要拥有了好模式,就万事大吉了,就是优质教育了。
王荣生教授说得好,教学方法的选择空间其实是无限的,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法的枝枝节节。
教无定法,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方法,联系教师的个性,联系了学生的实际,都是好教学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特别是语文教学,是个连续性较强的课程。
每篇课文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我们值得学的地方。
解读它最有价值的地方,既省时又省事,还给学生更有效地培养学习习惯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注意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是我们语文教育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为割裂了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思维,用发展的眼光学习语文。
三、主观服从客观。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学,什么样的学习目标适合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学到什么,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怎样去评价学生,学生究竟在这一课中学会多少。
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我们不能主观地认为课堂好还是坏,评价的权利应该交给学生。
教学内容上也是如此,我们的选择应切合学生的需要,应符合语文课程目标,应把教的和学的内容趋向一致,似是而非,教师和学生脱离,再和实际需要脱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不是实事求是,就是空中楼阁,误人子弟了。
好书可以使人获得好的思想,好的思想是一种境界,使人顿悟。
读了本书,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境界为之提升,从这本书里,我真的获益匪浅。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1

一路前行,向好课致敬高一语文薛静走上讲台四年,第一年懵懂紧张,先听课后上课,完全模仿其他老师的上课模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讲什么内容,问什么问题,留什么作业。
第二年半生不熟,开始独立备课,讲一些我认为的重点,课堂是一半的模仿一半的个人风格。
第三年驾轻就熟,自以为已经是一位合格的老教师了,课堂开始随意发挥,跟学生开一些小玩笑,讲一些课外的小故事,自以为已经形成了幽默风趣、挥洒自如而又充满时代气息的“薛氏教学风格”。
第四年,陷入了低谷,对课堂的活跃气氛开始质疑,到底有没有我以为的那种好效果,还是活跃了学生,跑偏了教学,拉低了成绩?对薛氏教学法产生了怀疑,每一堂课都上的精彩么?那么,到底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怎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我又开始模仿,原本我的薛氏教学法基本就是满堂灌,龙头很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常补充些课外的杂项,我自以为既能活跃气氛,又能扩展学生知识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怀疑这完全是无效甚至还有反效果,惶惶之后,我听到了刘老师的一席话,又复制了王亚琳老师的小技巧,我的课堂现在走入了新一轮的模仿,每节一道题,每节5分钟,每节一个人,这样就要过去20分钟左右,效果如何还未可知,自己感觉,轻松许多。
但是,话音一转,最近读了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一本书,就是打开一扇心灵的窗户。
在阅读了四分之一之后,我深感,这四年的听评课,我绝对是浑水摸鱼,支差应付过来的。
回想我听课的着重点,回想我评课的记录,几乎没有理论的参与,什么教学方法的中介性和中立性,什么教学活动的两项维量,完全没有涉及。
作为一个教龄较短的老师,我自己备课时也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活动的安排,其中最注重的是教什么。
我评课的标准,一看老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学生是否真正的被调动起来,二看师生互动是否碰撞产生火花,有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看教学内容是否内引外联,四看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这本书采用语文课例,分“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主要阐述我国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困难。
我以为王荣生教授虽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偏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这种见解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教学。
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上好一堂课要研究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说: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最后怎么教。
我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内涵,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其他许多学科都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很多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偏差。
很多教师以为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以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中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的探究,一味强调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评价指标,很少考虑教学内容这一指标。
而事实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
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但事实上他对他所执教的语文课内涵自己都没有把握清楚,因而容易给学生造成语文学习的误区。
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如果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或者只在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再活跃,那么也是低效的,价值是有限的。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1这两天在家里花了很长时间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我知道这是一本对于语文教师专业成长极具影响力的专著,因此采用了精读的方式,边读边勾画边思考,收获很大。
书中的评课有一篇是针对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正好自己20xx年也在公开课上执教了这篇课文,因此格外感兴趣,想看看王荣生教授是怎样评这节课的。
郑桂华老师的那节课是王荣生教授极为推崇的一节好课。
我先是翻看附在后面的课堂实录,录像导入,好像也是平常的,大部分老师都想到了,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这个也寻常,接着是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从这个环节开始,郑桂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的形式,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起初感到有难度,可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老师的巡视,慢慢有人说出了一些门道,并且后面说得越来越好,用词专业,对句子和词语明显敏感起来,教师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
王荣生教授的评课,首先是觉得这节课的整个学生学习状况,就是语文课堂的生态,是学生在语文课堂的经历,是在其他语文教师的课上很少能看到的景象。
我理解,这个意思是说,真正的好的语文课堂生态应该是学生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不懂到后来的懂了,乃至于还要继续学习下去。
反观我们的好多公开课,的确不具备这样的课堂生态,比如有的太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一节课,没什么难度;比如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倒是想早点结束,感到很累,但教师有感觉,因为自己表演的很精彩,学生是不是真的成长了并不重要……接着谈到教学的流程。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的流程,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导向这堂课的终点,表现为课堂的生态,就是学生跟着老师走。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从来都觉得听课评课是凭感觉的事,说好说坏关键看人,什么人上课,什么人评课,什么场合评课,谁来听评课……听了无数人评了无数课,没有留下丝毫的感觉,更谈不上进步。
这几年听得更多的是名师的课,想克隆,想让自己的课堂也能突变,服务儿童不敢说,至少让自己课后能激动起来,却发现一切是徒劳。
名师依旧笑春风,我们的课堂没有改善。
听评课出了问题!学习名师出了问题!如果您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请一起用心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我读了,如同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前进的路径,光是这种感觉就是让人欣喜。
最大的收获是对“教材”的明晰定位。
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
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
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
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
王荣生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而建构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
属于定篇的,就要在这既定的,确定的篇目中寻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当做例文的,就要参照这个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当做样本的,就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到典型中的规律;当做用件的,就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
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
因此,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达为成目标,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备课,你就不会在考虑课堂如何吸引人,怎么把课上的花俏,怎么煽情,如何出“效果”上大费周章。
因为这些都是与教学实效无关的因素,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可是太多的青年花最多时间琢磨的。
换一个角度,另一片天地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换一个角度另一片天地——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走近《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心灵如同洗礼,有了触动,有了思考,下面来谈谈自己粗读过后的一点感受。
王荣生教授认为,主张从教学内容入手,“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妥帖地解释语文教学实践”。
因为“教学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和“教学方法使用的合理与否”主是针对教学内容来讲的,也即是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而非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
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意味着“语文教学研究关注点的转移”。
这一观点给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课堂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前我们对语文课堂表面的把握和对课堂教学肤浅的评价首先,王教授给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备课标准。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备课,我们的一线绝大部分老师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书上讲的教学方法、方式对号入座,尤其是准备公开课时,为了剧场效应,难免会生搬硬套,有时还会为自己教学方法的多样感到窃喜。
但往往精彩的预设到了课堂上总不像预想的那样出彩,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别扭。
读了王教授的书,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教学应立足于内容,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合适与否,终而导致能否生成有效课堂的关键。
王教授指的内容,有不仅仅是教材,它比教材更宽泛,是根植于学生语文发展的基本取向。
因此,教师也未必一定站在既定教材的框框里,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确定教材的详略、增删,备课者应先将教材读透钻深,因为教师走的多远,才能带着学生走多远。
教材只是个依托,要给学生什么,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这些问题教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了然于胸。
有了这些教师对内容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用什么方式去呈现就显得相对自然,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徜徉在温厚、精深的语文乐园里,也自然有不吐不快的激情,更不在乎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也疲惫于教师看是多样的蜻蜓点水。
此时,平实的教学方法也会显得厚实、经典,一如一本观点新鲜、内容丰富、语言精湛的好书,读者是不太计较封面是否华丽、包装是否精致。
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

语文教学的新思考:为什么而教?——读王荣生教授评课后感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感觉上,我的教学视野开阔了另一个新的空间,一个思索很久,苦恼很久的问题: 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我的迷惘,我的彷徨,通过看着这本书一步一步揭开,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可以清晰观察的教育环境,我可以清楚地看见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评课精选。
书中对各种有代表性的语文教学课例进行了评点和探讨。
全书的每个部分各有特色,使人感身受语文教学的不同视角的解读,让我深受启发,而且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有着不同的评价,给人很多的启示。
好书读起来特别的有味,而且能够带领人去深思,去探索,去思考,去评价,再深入教学的实践的融合,比较,差异。
在读导言中明白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让我第一次了解观课评教的角度,因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有所不同。
但语文教学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这。
这使我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语文课堂的教学评价的另一个角度。
观课评教的最直接目的,是对一堂语文课做质的评价,以判断它是好课还是讲课。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讲,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去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
这样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平时教学的迷惘得到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过于看重,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我们应注重教学的技巧,还有对自己课堂的评价反思。
同时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反思这堂课教师教了什么,进而探询、体察学生所驻留的学习经验,并考察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及程度。
这样改变了很多的平常教学的中的一些不同的观评方式。
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师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我自认为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这一点在断断续续读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之后,感受得更强烈一些。
我没有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在公开课悄然降临的时候,我才发觉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是那么的有限,对学生的认知程度那么肤浅,对细节的处理那么随便。
汗颜!更为令人遗憾的是,对王老先生的“一腔理论”,我竟“略知皮毛”,更谈不上“入门”了,只能远远的站在门口,发表我的“拙论”。
“拙论”之一:对照王教授所列的课前准备工作表: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教学目标是合适这些学生的,目标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包括教师怎样做和学生怎样做),在某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以及怎样克服等。
相比之下,我无地自容,我设计的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在我看来不是过于宽泛,就是内容过散,要么节奏偏慢,纵横交错,一堂课下来,教者索然无味,学生又哪来的学习兴趣可言。
翻开备课本,教学目标中“能认识几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怎样的兴趣,会写几个字。
”这样的字眼随处可见,课堂教学目标模棱两可。
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目标并不准确,也不适合学生,更谈不上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观自己的教学步骤,又确乎“教书”这活谁都能干得,无非是看看教参,写写教案,把教案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照葫芦画瓢。
”教了十年的书,才知道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
“拙论”之二:对照王教授的“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对一堂好课有了新的认识。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
比如怎样导入、怎样利用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至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作用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方法,还会形成一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人的“教学艺术”表演。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729749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1.png)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之后,“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句话一直撞击着我的心扉。
乍一看,这话是最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道理了,但仔细一想,实在是值得我们好好咀嚼一番了。
“教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教”则是指教学方法的设置。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什么”的问题似乎更不值得一提:“既然是语文教师,教的自然是语文。
”看起来,这是无需求证的事实,但问题又恰在于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习惯着眼于“怎么教”,课上得如何精致精彩,包括笔者在内,考虑最多的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如何将多媒体课件精彩地展示等。
笔者曾在不同年龄段的语文教师中问过同样的问题:什么是语文?没想到,答案千姿百态:“语文?呵,教了一辈子语文,还真没想过。
”手指语文书:“这就是语文!”有的回答更直截了当:“什么是语文并不重要,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
”我相信,这样的观点有相当的普遍性。
我们没有理由不担心,一个“不知语文为何物”(至少是知之不多)的教师,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自信地走上讲台并从事好手头的这份语文教学工作?一个“心中无语文”的教师,如何才能凭借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无疑,什么是语文,这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解释清楚的。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对语文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必然会深刻影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影响语文课程潜在教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实现。
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语文本质的了解、解读以及持续的思索则显得十分必要而且迫切。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和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赖正清先生曾说:“语文课的特点是语言性,是专门学习和研究语言的课。
”、“语言是语文课的DNA,教学缺乏语言性,那就绝对不是语文课”,“就语文学习的本质而言,应该以语言为本。
2023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一、教学内容为骨,教学方法为翼当今语文界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潮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师,也涌现出多种教学模式,但这些优秀教师的示课教学似乎对我们的常态课堂没有产生太大影响,很多时候教师们将某种看似新奇生动的课堂生搬硬套过来,发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效果差强人意。
渐渐地,这成为一种在学术界广泛存在的疑问:“为什么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推广呢?〃王荣生教授就此提出:“单从教学方法,而论教学艺术,而论教学风格,很可能我们永远也找不到那些要推广的、应该推广的、可以推广的经验。
〃比方在(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中,很多老师津津乐道于支老师使用的“朗读权竞争〃”发表权竞标〃”实话实说〃等活动,这些方法更多是一种个人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的表达,并非每个人、每堂课都适宜或者能学会的,将关注点过多集中在这上面无异于舍本逐末,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而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学生自主性而设置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是效劳于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
二、“把我理解教材的方法教给学生〃王荣生教授认为观课评教的角度应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察,而非“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内容。
王教授以欧阳代娜老师的(岳阳楼记)一课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其“美〃”巧〃”活〃”实〃的四字教学理念,而这四点所说的语文教学艺术皆落脚于教学内容。
在这一局部当中,关于“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不禁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对教材的理解〃包含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在一般教学中我们有三种选择:一是讲理解的结论,或者说是将我们对教材、教参的理解阐释给学生。
二是依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
三是学生自由阅读,交给他们适宜的方法,得出他们自己的阅读理解。
这三种选择中,大多数教师会认可第三种,而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第一种,好一点的是第二种。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篇一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听了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这感受,那叫一个复杂啊!刚开始听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这能有啥特别的?不就是一篇古文嘛。
”可听着听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王教授的点评,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对文章的解读,那叫一个深刻!让我突然觉得,以前自己读《岳阳楼记》简直就是在“走马观花”。
也许,我们常常只是背下了那些词句,却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王教授说的一些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他分析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我就觉得特别新奇。
我以前可能就觉得范仲淹就是在单纯写景抒情,可王教授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不过呢,我也在想,他的一些解读会不会有点过度了?也许是我还没达到那个理解的层次?但不管怎么说,这次的评课让我对这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觉得吧,学习就应该这样,不能总是停留在表面,得往深了去挖。
就像这次听评课,可能我现在还有些迷糊,但说不定哪天,我突然就又明白了更多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篇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读后感哎呀呀,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说实话,一开始我还不太情愿去听,心里嘀咕着:“不就是一篇课文嘛,能评出啥花样来?”可谁能想到,这一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完全沉浸其中了。
王教授的讲解,那可真是妙语连珠!他把《岳阳楼记》剖析得那叫一个透彻,就好像把这篇文章变成了一个透明的水晶球,里里外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以前读这篇文章,只觉得景色描写很美,什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可王教授让我看到了范仲淹背后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读书是不是太肤浅了?说起来,王教授的有些观点我还不太能完全接受呢。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我思考的角度不同。
比如他说的某个关于写作手法的分析,我就觉得有点牵强。
但是,这也让我明白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回想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
——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发明、去创造?我想,当年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肯定不会是在写作业,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当上帝将苹果抛下来时,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正是思考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理论。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思考,听话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稍微出格一点就要被老师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思维发达、创造力丰富呢?钱学森教授生前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荣生教授的这篇评课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讨这个问题,让我悚然警悟,让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王教授的这本著作提出阅读教学应该倾向于“教读法”。
我从中知道读书能力是提高听说写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本质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这两种能力主要通过读书训练来培养。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从以上可见,虽然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其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突出的偏向和误区。
如:把语文课上成情节内容分析课,一个是重在情节分析,另一个是重在内容分析;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讲授课或常识介绍课。
因此,往往把语文课上成自然或思想品德等科目,而没有涉及至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呢?结合我个人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谈谈以下几点:一、正确寻找并确定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等。
这样就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年级,不同的教材要求和基础水平来确定。
低年级应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说话的训练。
二、运用正确的训练方法加强读的训练,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让学生有充分接触语言文字,多读课文。
读,有默读、朗读、背诵。
默读,是理解词语,熟悉句子、感知内容的好方法。
朗读,既是吸收语言文字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
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文字材料的最有效方法,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1、在默读中理清思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作者的思路,可采用默读。
因为默读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冷静地思考。
2、在朗读中理解词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有感情地朗读是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
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可以理解词语的内涵,领悟作者写作的情感和目的。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岳阳楼记》研习 读后感

王荣生教授《岳阳楼记》评课研习感悟
哎呀妈呀,这回咱说说王荣生教授那《岳阳楼记》的评课研习,那可真是让人开了眼了!一开始吧,我心思这《岳阳楼记》
不就是范仲淹那老哥写的嘛,咱也背得溜熟,能有啥新花样?结
果王教授一开讲,嘿,我这心里头那是“噌噌”地往外冒新鲜劲儿!
王教授那嘴皮子,跟说相声似的,一开口就把咱带进了岳阳
楼那景儿里头。
他说那“衔远山,吞长江”,咱眼前就好像真有那
么一座楼,立在那,跟山水较着劲儿呢!再讲到“淫雨霏霏,连月
不开”,哎呀,我这心里头也跟着潮乎乎的,好像自己也赶上那连
阴雨了似的。
最逗的是,王教授讲到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说:“咱平时啊,吃个烤冷面都能乐呵半天,遇着点事儿又
跟霜打的茄子似的。
但人家范仲淹,那可是大气魄,胸怀里能装
下个洞庭湖!”这话一出,底下同学都乐了,心里头也跟着琢磨,
咱啥时候也能修炼到那份儿上呢?
这一堂课下来,我这脑袋瓜子那是又充实又轻松。
充实的是,对《岳阳楼记》有了新认识;轻松的是,感觉跟王教授这么一聊,好像啥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课后我还跟同学们合计呢,以后写
作文,咱也得学着点,把感情往深了挖,往宽了展,让读者看了,心里头也是“砰砰”直跳,那才叫本事呢!。
回到原点——《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王 荣 生 教 授 是 个 有 勇 气 的 人 ,有 思 想 的 入 ,有
智 慧 的人 ,他 敢于 向传 统挑 战 ,向名师挑 战 ,向浮
躁 的语 文 课 堂 挑 战 。他 的评 课 , 切 中肯 綮 , 发 人深 思 , 警 醒 我 们 从 迷 茫 的课 堂 上 回 过 头 来 .不 断 回 眸 自 己 的语文 教学 。他对名 师课 的精 彩点评 ,纠正 了当前 浮躁 的 、 虚 假 的 、形 式 的 东 西 ,呼唤 沉 静 、 呼唤真 诚 、
际在 教 什 么的关 联 ; 教 了 什 么 与 学 生 实 际学 了什么 的关联 。 ”特别 是他说 的 “ 语 文教 r )  ̄f q 在 课 堂 里 好 像 集 体 性 地 患 了 专
业 知 识 的 失 忆 症 !” 简 直 就 是 点 出 了 我 们 很 多 语 文 教 师 的 死 穴 ! 为 什 么 我 们 不
学 生 学 ,最 终 也 要 落 实 到 学 生 的 学 ,教
王教授 结合 1 2节 名 师 的 课 ,逐 一 进 行 了 名 课 研 习 、课 例 研 讨 、课 例 分 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 例 兼 评 、课 例 综述 等 ,最 后还 建议 我 们 要 重点关注 两个关联 : “ 想 教什 么与实
是基 本 的要 求 。 …‘ 一 堂 好 的 语 文 课 , 在 我 们 看 来 ,主 要 的 标 志 是 教 学 内 容 正 确 并使 学 生 有 效 地 获 取 相 应 的经 验 。 ”
他 还提 出了要 进 行 连续 性 考 察 的九
条 好 课 的最 高 境 界 : “ 教 学 内 容 切 合 学 生 的 实 际 需 要 ,教 学 内容 与 语 文 课 程 目标 一 致 ,教 的 内 容 与 学 的 内 容 趋 向 一 致 ,想 教 的 内 容 与 实 际 在 教 的 内 容 一 致 ,教 学 内容 与学 术 界认 识 一致 ,教学 内容与 听 说 读 写 的 常 态 一 致 ,教 学 内 容 相 对 集 中 , 教 的 是 语 文 的 内 容 , 教 师 对 所 教 内 容 有 自觉 的意识 。 ”特别 是 “ 教 的 是 语 文 的 内 容 ” 对 我 触 动 特 别 大 , 是 啊 ,我 们 很 多 语 文 老 师 离 开 了 校 园 把 自 己 的 汉 语 言 文 学 的 专 业 知 识 也 就 给 丢 了 , 我 们 设 计 课 不 是 从 语 文 专 业 的 角度 ,而 是跟 着 人 跑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后感
从来都觉得听课评课是凭感觉的事,说好说坏关键看人,什么人上课,什么人评课,什么场合评课,谁来听评课……听了无数人评了无数课,没有留下丝毫的感觉,更谈不上进步。
这几年听得更多的是名师的课,想克隆,想让自己的课堂也能突变,服务儿童不敢说,至少让自己课后能激动起来,却发现一切是徒劳。
名师依旧笑春风,我们的课堂没有改善。
听评课出了问题!学习名师出了问题!如果您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请一起用心阅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
我读了,如同眼前一亮,好像看到了前进的路径,光是这种感觉就是让人欣喜。
最大的收获是对“教材”的明晰定
位。
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
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
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
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
王荣生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而建构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
属于定篇的,就要在这既定的,确定的篇目中寻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当做例文的,就要参照这个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当做样本的,就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到典型中的规律;当做用件的,就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
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
因此,在上一
节课之前,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达为成目标,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
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备课,你就不会在考虑课堂如何吸引人,怎么把课上的花俏,怎么煽情,如何出“效果”上大费周章。
因为这些都是与教学实效无关的因素,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可是太多的青年花最多时间琢磨的。
明确了这一关键概念就很容以明白:为什么学习名师这么久,什么都没学到?王荣生先生总结三点:其一,好或者坏,本身就不存在;其二,课堂原本就不应该是靶子或是范本,不能高举旗帜,也不能绝对批判反对;其三,关注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艺术,是与有效的教学行为分离的一种崇拜时尚的浮躁心态。
非常到位的评论,我想,青年们要是明白这三点,就是向前进了一大步。
先说第一点,认同!评课议课,不能用简单“二元论”。
常听身边的教师感言:这节课真好啊!这节课真是一塌糊
涂!好与坏不能一概而论,它们是相互兼容,彼此依存共生的。
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就是因为多元善变,与时俱进,与儿童灵光闪现相契合,而“好”就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活跃,随时随地的切合,点到为止的辅助。
而我们常说的“好”指的是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种笼统的感觉,也许为追求这样的“好”,过程中带有太多的手段,过度的包装,生硬的牵引,甚至是取而代之的结论呈现。
而真正有益于儿童母语发展的“好”的元素却被遮蔽,掩盖,替代。
好不好要由儿童说,也不是当下马上就说,语文教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事。
看似“坏”,其中往往带着“好”。
例如看一个新教师上课,没有什么方法技巧,不会营造气氛,只是一个颈儿带着儿童读,你说坏么?倒不见得,不信课后比一比,那些华丽课堂之后,不少儿童文章还读不通呢。
所以,带着极度崇拜的心态去听名师课,带着学好不学坏的功利心去听名师课,听到最后,名师还是名师,你就是你。
说到第二点,我很惭愧。
自己也曾经这样旗帜鲜明地议课,看来是一种浅薄和鲁莽。
再看看杂志中不少篇章,有高举旗帜对名师课大加赞赏的,挖掘出一般人看不到的大义大作文章,看得后辈啧啧称赞,直感叹“生得太迟了”;也有将课说得一文不值,好像别人都是浪得虚名的,课堂就是小鬼把戏,他是钟馗,现在要抓鬼打鬼,要压榨出“棉袄里藏着的小”来。
这样的评课应该说就是哗众取宠的。
王荣生教授认为在发表言论之前,评课者要想清楚的是:这节课属于什么性质(教材定位),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目标定位),儿童的原始状态是什么(起点定位),之后再关注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方可评价出有效性在哪?对谁有效?有没有限制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如何改进?说到底,名师课也好,普通教师课也罢,都是教学观摩和研究的“样本”。
你有听说过研究者对取样品头论足而不实施有实质意义的研究么?没有,但在教育科研领域中,这样的怪
象却很常见,想通了是不是觉得可笑?
提倡研究,也就切中的第三点:课堂终究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最需要研究的是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发展。
因此,王教授提出:观摩课,请教师面对儿童而坐,不是面对教师而坐!这样的言论很透彻,很直接,也很到位——我们的观课评课,目标出错了。
评的主题应该是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儿童发展,而不是教师教学技巧如何,艺术性有多高,解读又多妙……方向错误,再说出什么鸿篇大论也是徒劳的。
所以,我们学习名师,看的是热闹,没有看到名师之“名”就在于让儿童欢喜,让儿童长进,让儿童受益。
看名师课堂上的儿童才是学习名师之道。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