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论文
《乌合之众》主要观点
《乌合之众》主要观点《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本文将通过对《乌合之众》的主要观点的分析,来探讨勒庞对大众心理的独到见解。
《乌合之众》强调了群体心理的特点。
勒庞认为,群体由于人数众多、分散的个体意识和责任感的减弱,容易成为一个无意识、情绪化的整体。
在群体中,个体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都会受到抑制,而随着群体的壮大,这种抑制的程度也会增加。
因此,群体的决策往往是盲目的,容易受到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乌合之众》指出了群体的易受操纵性。
勒庞认为,群体是一个容易受到外部引导和影响的实体。
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领导者或者传播者的言论和行为可以迅速传播并影响到整个群体。
这种影响力可能会导致群体的行为和决策与个体的理性思考相背离。
因此,勒庞警告人们,对于群体的操纵和引导必须保持警惕,以免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三,《乌合之众》探讨了群体心理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中会失去一部分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往往会盲从和从众。
群体中的共同情感和意见会淹没个体的独特性,导致个体的行为和决策都趋于一致。
此外,群体中的互相激励和竞争也会加剧个体的从众行为。
因此,勒庞认为,个体在群体中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以避免被群体冲昏头脑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四,《乌合之众》还讨论了群体心理在社会运动和革命中的作用。
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是社会运动和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社会运动中,群体的共同目标、集体行动和集体意识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然而,勒庞也指出,群体心理在社会运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的情绪化和暴力倾向。
因此,对于社会运动和革命,需要权衡群体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乌合之众》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群体的特点和行为规律。
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是人类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从《乌合之众》中译本看群众心理学的早期译介与传播
智库时代·192·智库理论从《乌合之众》中译本看群众心理学的早期译介与传播冯小艳(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28)摘要:19世纪初,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启发,部分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方经典著作来唤起民众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其中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就数经典社会心理学著作,法国著名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最具代表性,其不仅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代表,更是社会心理学分之下群众心理学的先锋之作。
研究《乌合之众》中译本的译介与传播,不仅可以发现外来译入国内作品在当时国内的深刻影响,更能够为之后的同名作品的诞生给出合理理由。
关键词:《乌合之众》;翻译;群众心理;接受与传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6-0192-002一、引言《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2011)作为一部关于社会心理学的思想的革命工具书,对民众和爱国知识分子十分有指导作用。
现今关于《乌合之众》的大多研究主要着眼于该作品在当代中国的译著及影响,将群众心理学运用于当代网络事件等分析当中,而少有立足于该作品译入初期的译介与影响分析和阐述。
且现当代有关《乌合之众》的论文大多集中于利用群体心理学现象来阐述并分析新媒体下的具体网络事件或网络群体心理,少有将群众心理学放在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特定历史现象或解读特定时期译本的文章。
该论文主要着眼于西方经典社会学著作《乌合之众》译入中国前期的译著与影响,分析其在特定时期的广泛传播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对研究社会心理学尤其是其分支群众心理学在特定时期发展及其对后世作品的塑造影响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原作及译作简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于1895年所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经典之作。
(赵丽慧,2018)该书主要论述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已被译成二十余种语言,至今仍饮誉国际心理学。
作者勒庞本人,更被称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
(黄静姝,2015)《乌合之众》原作为法语Psychologie des foules,根据20世纪初总书目(北京图书馆,1991)记载,学者吴旭初及杜师业于1920年翻译的《群众心理》(吴旭初,1920),收录于尚志学会从书,是由英译本A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Snedden,1896)转译而成,由此可见英译本不可替代的作用。
《乌合之众》 文艺评论
《乌合之众》文艺评论一、群体心理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深刻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殊性和行为模式。
群体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既包括个人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也包括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勒庞认为,个人在群体中容易失去自我意识,变得更加情绪化、冲动和盲从。
而群体则容易受到极端情绪的支配,缺乏理性和判断力。
这种观点对于理解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大众文化《乌合之众》也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探讨。
勒庞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文化形式,它通过制造和放大恐惧和焦虑来操纵公众。
这种观点揭示了大众文化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引导公众行为方面的作用。
同时,勒庞也指出了大众文化的局限性,即它往往限制了公众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三、社会变革《乌合之众》还涉及了社会变革的议题。
勒庞认为,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领导者和群众的共同努力。
然而,他也警告说,社会变革可能会被利用于实现不正当的目的,如维护精英阶层的利益或实现个人野心。
因此,对于社会变革,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以确保其符合公众利益。
四、政治与意识形态《乌合之众》还对政治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分析。
勒庞认为,政治家和意识形态家都试图通过操纵公众心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警告说,这种操纵可能会导致不公正和专制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警惕,以确保我们的选择符合公众利益。
总的来说,《乌合之众》是一部深刻的作品,它揭示了群体心理、大众文化、社会变革和政治与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深度分析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们往往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决策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而勒庞(Gustave Le Bon)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深入探讨了大众心理及其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对《乌合之众》进行一次深度分析,从大众心理到群体行为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并探讨这些现象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启示和警醒。
通过阐述作者的背景、书籍概述以及其意义与影响,我们将全面了解《乌合之众》背后所揭示的有关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重要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展开论述:引言、《乌合之众》简介、大众心理分析、群体行为研究以及结论与启示。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确文章目标和结构,为后续内容的阅读提供指引。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乌合之众》的深度分析,探索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机制,并进一步思考这些现象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启示与警醒。
通过针对群体认同感、走向极端化趋势以及信息传播对大众心理的影响等话题进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个体与集体行为差异性的认识,同时提供应对群体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认识到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在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这些现象引发出来的挑战。
2. 《乌合之众》简介:2.1 作者背景介绍:《乌合之众》是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n)于1895年所著的专著。
勒庞生于1841年,是一位医生和政治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他对群体行为和大众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关于群体行为的重要理论。
2.2 《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与群体行为的研究》是一本致力于揭示人们在集体环境中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经典著作。
乌合之众心得感悟200字(通用8篇)
乌合之众心得感悟200字(通用8篇)乌合之众心得感悟200字篇1现今是一个群体时代,人类也是群居动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高科技,也形成了新的思想观念。
新观念在不断地传播,逐渐在人们头脑里生根发芽。
无可避免,我们每一天都在参与着群体活动,作为一名学生,经常讲求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影响着我们更有效的学习,整个群体的心理,能暗暗的引导着行动的方向,最终引领整个团队达到目标。
仅仅只是一个心理活动就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使得我很好奇的想了解群体的特性,受推荐读了《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用许多案例阐述了群体的特征、心理、行为特点,我将从群体的心理特征谈谈我的感受。
群体的一般特征:在群体中个人责任感的约束力低,每种情感和行为都具有传染性,对暗示具有较高的接受程度,群众的行为缺乏推理的能力,却总急于行为。
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英雄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热忱的宣泄。
回忆起,在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因与另一个发生了口角矛盾,其中一个女生故意中伤另一个女生把她在整个班里隔离起来,导致整个班级里的人都不理睬她。
发生矛盾这是两个人的事,可是往往会造成很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暴力,这并不难的一见,学生时代更是常有。
甚至我,毫无关系的却也变成了这个冷暴力者。
为何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外人,我们无法避免呢?原因很简单,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在迫害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很难鼓起勇气逆群体的意志而为,这种个体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胆怯明显放任了群体情绪的正反馈效应,越凶残就更凶残,越极端就更极端。
在群体中,我们都失去了理性的判断,没有后果,没有明天,我们的不满不只是一件事情的折射,而是日积月累的荷尔蒙。
在书中说道:“在集体心理中,个人才智被消弱,从而个性也被消弱。
异质性被同质性吞没,无意识品质占上风”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注意自身陷入群体思维,限制阻碍自身发展。
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优质的群体。
处于群体中的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合适自己成长的群体,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做为群体中一员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整个群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能总是挑剔群体本身,也要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群体。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集体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特有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当个体加入群体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集体意识和集体行为的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理。
乌合之众是指群体中思想、行为、情绪水平相对较低的普通成员,常常容易被激情、偏见和盲从所主导。
本文将从乌合之众的形成原因、心理特征以及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乌合之众形成原因1.1 集体认同感乌合之众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感,渴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个体会受到与群体相似的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逐渐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迎合群体的共同意见。
1.2 情绪传递与感染在群体中,情绪具有传递性和感染性。
当群体中的人表现出一种情绪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影响,进而跟随表达相似的情绪。
比如,当集体中的人开始表达愤怒和激动时,其他成员可能会因为情绪传递而体验相似的情绪,从而导致群体情绪的集体激化。
1.3 社会压力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特别是当个体的观点与群体的主流意见相悖时。
出于减少压力的需要,个体可能会选择暂时抑制自己的观点,而与群体保持一致。
二、乌合之众的心理特征2.1 概念上的模糊性乌合之众中的成员常常对于目标、原则和观念等缺乏明确的认知。
他们的思想常常是浮动的,容易受到外界舆论或领导者的影响而改变。
2.2 偏见和盲目性乌合之众的成员在集体环境中容易受到情感和偏见的影响,缺乏客观、理性的评判能力。
他们可能会陷入盲目的崇拜或抵触之中,导致对于其他观点的盲目拥护或排斥。
2.3 情绪易受影响乌合之众的成员情绪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
当集体中的情绪处于高涨时,他们也容易被带动起来,进而放大和扩散情绪。
三、应对乌合之众的方法3.1 引导理性思考在群体中,引导个体进行理性思考是应对乌合之众心理的关键。
通过提供事实和逻辑等客观信息,让个体能够独立思考,并对集体中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3.2 培养批判精神乌合之众中的成员往往缺乏批判精神,容易被一些带有误导性的言论影响。
《乌合之众》心得作文(精选5篇)
《乌合之众》心得作文(精选5篇)《乌合之众》心得篇1《乌合之众》,第二次读,第二个译本。
感觉冯译比胡译更好,因为冯译更能体现出勒庞观点警句性的力量。
“乌合之众”,怎么会有这么棒的词!太喜欢汉语啦!编排的原因,译者序放到了书后。
译文和非译文的交替,给人一种潜水很久,终于冒出水面,畅快呼吸的感觉。
读勒庞原文有种憋气的感觉,一开始抱着久仰大名的热情还能津津有味,后面越来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观点喷发,就是断言断言断言,不解释不解释不解释,作者说仿佛在说不懂就记住吧,我肯定是对的。
这也正符合作者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的大众心理操纵理论。
读的过程就是在看作者指着一个群体化身而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壮汉,不断吐槽数落。
读起来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读完已不知不觉受到他观点的影响,慢慢认同他的观点了。
一本充满偏见、怨念、吐槽的小书,却能从出版伊始持续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觉得来的观点又总是能让人信服。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从众,便失去自我,成为乌合之众,在人类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
可是谁不喜欢那种群体带来的力量感和正确感,这就是一个难以避免的社会陷阱。
就像买基金买股票,追涨杀跌,谁不是跟着跑?最后七亏二平一赚。
中译者序中说,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
我认为对于读者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意识到群体的存在,而且我们随时可能置身其中。
由于勒庞对我们耳提面命地说过群体乌合之众的特征,我们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跳出局外去思考,开天眼,觑红尘:我是不是已经丧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给了群体的感性,漂浮在群体雄赳赳气昂昂的风暴之中。
是的话,快快醒来。
《乌合之众》心得作文篇2每个平庸的人都想创造出个性上的新奇特点。
当你某天冒出了某个不得了的念头,然后认识了有着同样念头的人,几个人凑在一起就以为自己是个小组织,人越来越多就搞出了一个群体。
大家都那么肯定彼此的念头,坚持着,鼓励着彼此。
因心中怀揣着同样的信念而同样被社会特别对待,相互同情,舔舐对彼此身上不存在的伤口。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精选8篇)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精选8篇)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
作者是一位法国人,他的血液里带有法国人特有的激进与狂热。
我并不是十分认同勒庞的观点,勒庞在书中阐述个人一旦形成群体,群体就会拥有个人永远都不会拥有的一些心理与思想,一个温和的人在融入了群体之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革命爆发,他就可能会成为一个徒。
他还认为群体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质是人类处于原始状态才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在他的笔下。
群体毫无理智可言,他们极容易受到暗示和煽动。
群体对既有真理的维护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谁只要动摇了真理的权威性,群众就会十分残忍的对待他。
希帕蒂娅是生活在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女数学家。
她既聪慧又美丽。
由于宗教迫害,希帕蒂娅在回家的路上被人们脱光了衣服,对这位伟大的女数学家施以暴行——他们用蚌壳割下了她的肉,又将她的尸体焚毁。
这在我们看来是十分残忍的举动,可是群众们却可以做出来。
我相信在他们只是个体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做出如此可怕的事情来的,也许连想都想不到。
先且不说勒庞的观点是否有些不妥,但他在书中举出了大量的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例如十字军的远征(勒庞在书中举了大量与十字远征军相关的例子)以及拿破仑。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例子之外还有关于马萨罗尼的故事,布瑞维利尔夫人等等。
这使你即便不认同他的观点,却还是不得不说他的观点是那么的令人信服,但是既然是研究大众心理的书,举例子的话是不是不光要举西方国家的例子,更应该有亚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的例子呢。
勒庞的用词也大多带有完全肯定的色彩。
“必须”“一定”之类的词语在他的书中经常出现,相反“可能”“也许”之类的词却很少出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这样大胆的用词也是我对这本书十分痴迷的原因之一。
乌合之众800字心得体会篇2《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上大学就是老师们推荐书目的必读经典书目之一,后来读了新闻学专业研究生对它的认识更加深刻。
《乌合之众》:勒庞对大众心态与群体行为的解析与警示
乌合之众:勒庞对大众心态与群体行为的解析与警示作者:您的姓名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加斯顿·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大众心态和群体行为的本质。
本文将深入分析勒庞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以及其对社会影响力和个体行为的影响,展示勒庞在该书中所提出的思想和观点,并对其具有现实意义的警示进行探讨。
1. 乌合之众的定义和特征乌合之众指的是一群人无论是否互相熟悉,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形成统一意志并表现出集体性行为特征。
勒庞认为,大多数人在群体中会失去自我独立性,追随着集体意志而不自主地行动。
1.1 群体智慧与虚弱性在乌合之众中,个体思维和判断能力减弱,因此集体智慧通常低于个体智慧。
这种虚弱性使得乌合之众易受引导和操纵,容易陷入盲目从众和错误的决策。
1.2 情绪冲动和情感影响乌合之众在群体中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个体常常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被整个群体的情感所统一。
这种情绪冲动会引发行为的集体化,并可能导致暴力、歧视等不理性行为。
2. 大众心态的形成与传播勒庞认为,大众心态是通过宣传、媒体及政治运动等方式进行塑造和传播的结果。
大众喜欢简单直接、触动情感的信息,他们更倾向于保持表面上的统一,并受到领导者或媒体引导而产生共识。
2.1 宣传与操控当宣传机构能够有效地利用符号、口号等手段来触及大众情感时,可以操控乌合之众,将其引导到特定方向。
政府、媒体和其他组织应警惕乌合之众的容易操纵性,并采取谨慎应对策略。
2.2 媒体对大众心态的影响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过度依赖媒体信息可能导致乌合之众在价值观念和信仰上的一致性,限制了个体思考的多样性和独立性。
3. 勒庞对乌合之众的警示与反思通过《乌合之众》,勒庞试图担当起理性与独立思考者的角色,并向社会敲响警钟。
他认为,大众心态容易受到操控,导致群体行为失去个体判断而产生冲突和偏见。
3.1 防范群体主义和极端主义勒庞警示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防止被极端主义和盲从所左右。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浅析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浅析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作者:卢明珊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4期【摘要】群体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存在形式,群体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了解群体心理、把握群体行为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代表作《乌合之众》,详细分析和阐述群体性事件、群体领袖与群众、选民群体的群体作用发生机制,以便更好地反思和借鉴。
【关键词】群体;乌合之众;大众心理一、绪论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研究大众心理特征著称。
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其中以《乌合之众》最为出名,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的核心思想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会淹没,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从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乌合之众》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为“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本文将从勒庞大众心理研究的这三个角度探讨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二、从“群体心理”看群体性事件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对于曾经发生的较为轰动的群体暴力或群体破坏事件,例如当年香港“占中”的冲突、新疆暴徒的“打砸抢”暴力事件、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台湾学生冲击“立法大楼”等,这些在我们看来如此丧失理智的行为在勒庞的《乌合之众》里得到了很好解释。
根据勒庞的观点,在群体中的个人他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认为自己可以对残暴的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群体感情的狂暴,尤其是在异质的群体中间,又会因责任感的彻底消失而强化,他们意识到肯定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他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
《乌合之众》: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揭示
乌合之众:勒庞对群体心理的揭示引言《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于189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在这本书中,勒庞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点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
他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深刻分析了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并对社会政治、宗教、民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群体心理的定义勒庞将群体定义为一个由相互形成联系的个人组成的集合,并指出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
在群体中,个体会失去部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情绪传染和盲从现象普遍存在。
群体行为模式勒庞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冲动、情绪化和不理智等行为模式。
他将这种模式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通常容易被激起情绪或煽动,追随领导者并呈现集体行动,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决策。
群体心理的原因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是由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其中包括: 1. 情绪传染:人们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情绪迅速蔓延。
2. 群体虚荣和自尊心:个体希望通过与群体关联来增强自我价值感。
3. 群体的无知和不负责任感:个人在群体中会放弃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能力,从而依赖他人做出决策。
群体心理对社会影响勒庞认为,在政治、宗教和社会运动等领域中,群体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往往依靠激发群众情绪来获取支持。
而在一些宗教团体中,集体崇拜和宗教仪式可以加强信仰者之间的凝聚力。
管理群体行为尽管乌合之众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勒庞指出,通过教育、信息传播和引导,个体或组织可以影响群体行为的方向和表现。
例如,提供客观、全面的信息可能有助于避免群体被误导和操纵。
结论《乌合之众》揭示了群体心理的内在机制,着重强调个体在群体中易受外界影响,并呈现出乌合之众的行为特点。
了解群体心理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以及领导者、政治家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群体行为。
勒庞乌合之众的传播思想初探
勒庞乌合之众的传播思想初探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中,古斯塔夫·勒庞的一书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勒庞深入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行为规律,其传播思想为我们理解大众传播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往往会表现出与独处时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会被削弱,智力水平也会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化、非理性和易受暗示的行为模式。
这种现象在传播过程中尤为明显。
在信息传播方面,勒庞指出,群体对于简单、直接、强烈的信息更容易接受和传播。
那些能够触动情感、激发共鸣的内容,往往能够在群体中迅速扩散。
例如,一些煽动性的言论或极端的观点,尽管可能缺乏理性和逻辑,但由于能够唤起群体的情绪,从而得以广泛传播。
群体传播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从众心理”。
个体在群体中往往会因为害怕被孤立或受到排斥,而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
这种从众心理使得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和传染性。
一旦某种观点或行为在群体中形成主流,其他个体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加入其中。
勒庞还强调了领袖人物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他认为,领袖能够通过其独特的魅力和手段,引导群体的思维和行动。
领袖的言论和行为往往能够成为群体的行动指南,其影响力不可小觑。
领袖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如情感煽动、口号宣传等,来激发群体的热情和忠诚度,从而实现对群体的有效控制和引导。
此外,勒庞指出群体传播中的“传染性”现象。
在群体中,某种情绪、观点或行为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个体。
这种传染性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互动中,在现代社会的网络传播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一条热门的网络消息,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浪潮。
勒庞的传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传播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群体的力量也更加凸显。
我们常常看到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完整版)读《乌合之众》,浅论群体心理
浅论群体心理——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群体是我们人类生存的一种必然状态和存在形式,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而群体行为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发,认知有关群体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个人是如何淹没在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心理特征主要有哪些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关注群体的状态。
一、群体心理的定义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并不会因为聚集就变成乌合之众(所谓“乌合之众”,是指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比如传统节日的聚会、交易商品的集市,又比如协作劳动的集体;也不是所有的集会都使人丧失个性而成为乌合之众,一次物理学家参与的科学会议,他们是以独立的个人参加的群体,讲演者陈述自己的观点不是表演自己或蛊惑人相信任何意义上的绝对真理,而是要使听众思考他提出的问题;课堂也是一样,老师以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法庭与会议和课堂群体虽不同,但法律的尊严、律师以逻辑而进行的推理、法官对法庭秩序的维持保证了法庭中群体基本在理性状态。
那是什么使人群成为了乌合之众呢?勒庞用群体心理来进行解释。
群体心理是指个体集聚成群体后的心理状态,突出表现为群体中个体的明显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的心理学规律"。
在这个状态下,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殆尽,无意识人格得势,“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但又是什么造就了群体心理呢?二、群体心理的产生群体心理是个体在集聚而成为群体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受群体基本特征的影响的.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但从心里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
乌合之众三百字心得(精选5篇)
乌合之众三百字心得(精选5篇)乌合之众三百字心得篇1这本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也就是大众都是怎么想的,心理学上的群体概念,从字面来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国籍,不分性别,就是单纯的聚集在一起,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个一致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代表了这群人一致的意见,这个意见让这其中很多个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托于法国大革命的时间背景写的这本书,主旨告诉大家,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将会失去自我的意识。
从而会让自己心性大变。
群体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会形成群体白痴或者群体无意识,非常容易被别人影响,蛊惑。
失去理性的判别能力,要影响一个群体,远比影响一个人要容易的多。
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考呢,在投资中我们该如何来运用这种大众心理学?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为无论站在哪个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傻瓜,即使是专业投资者,各个都是身经百战,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往一个方向看的时候,往往悲剧也就会发生。
其次,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时刻警惕群体无意识,当被别人煽动的时候,要多想想这本书,多站在理性的层面思考,不要被几个简单的词汇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群体无意识。
第五,不要迷信权威,特别是关于未来的学问里,专家也是猜的。
我们一向的认识,站在人堆里最安全,但这本书的理论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群众,尤其是投资这样的事。
乌合之众三百字心得篇2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
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
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
关于不做乌合之众作文
关于不做乌合之众作文
嘿,你知道吗?这大都市里,每个人都在忙着追求自己的小目标,可有时候,真的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就像那潮水一样,大家都
往一个方向涌,你也跟着去了,却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咱们得说,那些盲目跟风的人,真的有点像“乌合之众”。
他
们看到的只是表面,人家说啥就信啥,一点自己的主意都没有。
在
这个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可得小心别被带偏了。
要想不成为这样的人,你得有自己的想法。
别人家说啥就是啥,你得学会自己琢磨琢磨。
遇到事情,别急着下结论,多想想,多问问,这样你才能看清真相。
还有啊,你得有颗谦虚的心。
别觉得自己啥都懂,别人说啥都
听不进去。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也许你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乌合之众论文
浅析心理群体的性质——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孙铭鸿12526005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活动盛极的时代,群体的稳定性必然对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深入了解群体的性质,可以有效把握群体的心理。
通过阅读理解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了解群体下的无意识问题,把握群体心理的发展状态,找出群体的本质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引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在其一书中他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为“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即使是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群体意识,那么他们最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
群体的迭加只是愚蠢的迭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可见,要找到其群体问题出现如此状况的原因,就要在书中解读出心理群体的性质。
心理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汇聚到同一个方向,他们独立的个性消失,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或许是源于一种过于膨胀的情感,使几个人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心理群体,此时,他们获得了群体心理所具有的属性。
而我们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就是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情感性特点和群体的道德性特点。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一)本能战胜自我个体区别于彼此,是由于他们智力上差异很大,以及教育下的独特性格。
但是群体有着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相似的普遍的性格,受到无意识思维的支配,自觉个性被同质性吞噬,本能占据了上风。
群体成为本能的动物,他们是无名氏,可以不被理智束缚,不被法律制度桎梏,只随着心底的洪流肆意奔腾咆哮,有着淹没一切的气势,不可阻挡。
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踩踏事件”就是群体生的本能的一种体现,在一个较为半密闭的场所,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形成了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寻求生的希望的群体,此时的群体没有了个体时具有的冷静、处理事务的能力,或许群体中有聪慧的领导、艺术家、学者,但是当这些个体淹没在群体中时,理智已经被本能所替代,致使踩踏事件产生,一些老人和幼童丧命于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心理群体的性质——读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孙铭鸿12526005摘要: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群体活动盛极的时代,群体的稳定性必然对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团结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深入了解群体的性质,可以有效把握群体的心理。
通过阅读理解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了解群体下的无意识问题,把握群体心理的发展状态,找出群体的本质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群体心理、乌合之众引言: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
在其一书中他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为“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即使是再高明的专家,一旦他们受困于群体意识,那么他们最多只能用普通人的智力与能力、用最为平庸而拙劣的方法来处理那些关乎重大的事情。
群体的迭加只是愚蠢的迭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可见,要找到其群体问题出现如此状况的原因,就要在书中解读出心理群体的性质。
心理群体是指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汇聚到同一个方向,他们独立的个性消失,形成的一种集体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或许是源于一种过于膨胀的情感,使几个人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心理群体,此时,他们获得了群体心理所具有的属性。
而我们接下来所要研究的就是群体的一般特征、群体的情感性特点和群体的道德性特点。
一、群体的一般特征(一)本能战胜自我个体区别于彼此,是由于他们智力上差异很大,以及教育下的独特性格。
但是群体有着相似的本能和情感,这些相似的普遍的性格,受到无意识思维的支配,自觉个性被同质性吞噬,本能占据了上风。
群体成为本能的动物,他们是无名氏,可以不被理智束缚,不被法律制度桎梏,只随着心底的洪流肆意奔腾咆哮,有着淹没一切的气势,不可阻挡。
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踩踏事件”就是群体生的本能的一种体现,在一个较为半密闭的场所,由于一些突发事件形成了无法控制的因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寻求生的希望的群体,此时的群体没有了个体时具有的冷静、处理事务的能力,或许群体中有聪慧的领导、艺术家、学者,但是当这些个体淹没在群体中时,理智已经被本能所替代,致使踩踏事件产生,一些老人和幼童丧命于此。
群体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
于是,曾经牢固的约束于一个人的责任感荡然无存了,而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渲泄。
(二)群体性催眠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我们普遍理解下的催眠形式,只不过是便于理解,把它形象化了,实质上是群体中感情和行动的传染性,它会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是自己的家庭,这种牺牲的品质是与个人的天性极为对立的,如果不是成为群体的一员,那么他很少具备这种能力。
传染在群体中的力量有时候让人觉得可怕,作为旁观者则会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
在1523年6月上旬的伦敦城中,有算命者和占星家预言,泰晤士和将在1524年2月1日猛涨,整座伦敦城将会被淹没,上万户居民的房屋将会被冲毁。
在预言发布后的几个月里,所有的盲从者都开始喋喋不休地重复着这个预言,这使得更多的人相信了它。
民众纷纷打点行装,移居到伦敦城以外的地区。
而这样的迁徙行为又加快了预言传播的速度。
随着时间离灾难的预定日期越来越近,移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到了1524年1月的时候,下层民众携妻带子,成群结队地步行到遥远的村庄去躲避灾难,中上层的人则乘坐马车赶到那里。
到了1月中旬的时候,至少两万人离开了伦敦,在人们的心目中,伦敦是一个注定要毁灭的地方,有钱人特意在其他城市的高地上安家。
即使是富有学识的神职人员也不能例外。
泰晤士河并没有在预期的日子暴涨,当人们准备将预言家投入河中的时候,预言家却想出了平息怒火的办法,他们宣称自己计算错了一个小数字,所以洪水的日期被弄错了,提前了整整一个世纪。
正是这样的胡言,却能够在群体之中得到信任与传播,证明了这种来自本能恐惧的情绪力量,的确具备了传染病一样的威力。
被传染了群体以他们那完全非理性的力量主宰着这个世界,他们尽可以为所欲为,直到他们在行动中的群体不断分化并消散,这种极端情绪也告消失。
(三)暗示群体的传染性,意味着群体的易受暗示性。
被激情压倒一切的群体能随时听从一切暗示。
他们犹如双耳失聪,没有大脑一般,失去判断事物的能力,盲目于一切极端的手段。
中国有句成语“三人成虎”,可见,一件事,目击者越多,事情的真像就离我们越遥远。
作为个体,理性告诉我们,事情不是这样的,他们之间没有关系。
但是群体对其视若无睹,幻觉和真实在他们眼中所差无几。
心理学家指出,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尽管他看起来并没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但随着时日的推移,不久他就表现为——或者是在群体发挥催眠力量的有效影响之下,或者是由于另外一些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弄清楚的原因——他让自己进入了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
就好象催眠师在患者面前晃动水晶球,群体中的个人从此陷入了一种极度兴奋的无意识状态。
大脑的理性活动被抑制、正常的思维活动被麻痹——这时候的人完全听命于他的脊椎神经所接收到的外部信号。
这时候的群体,有意识的自我人格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本是明晰的意识力与判别力也荡然无存,他的一切感情与思想,全部听命于催眠师的外界指令。
处于催眠状态之下的个体成为了一台完全听命于脊椎神秘外部刺激信号的电子细胞装置,此时作为个体他的全部价值与意义已不复存在。
群体中的人理智的力量与自控的能力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另外一些能力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强化。
诸如,一些迷信的说法,“4”是不吉祥的数字,大部分人都不会买四楼作为工作室,因为“四楼”等于“死楼”;半夜12点不要照镜子,会引来不好的事物等等。
群体接受这些古老的暗示,想象力达到一种巅峰的状态,他们会采取常人所无法想象的行动,抗拒这种行为冲动的意识及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彻底丧失了作用。
如果说有什么力量比之于暗示的冲动更为强大的话,那么就是这种群体的冲动了。
群体有着自动放大非理性冲动的能力——暗示的作用对于群体中的每一个人人都会起到相同的作用,这种作用随着群体的情绪链条传递越来越强大,直到突破人的思想想象,仍然不会停止下来。
群体只接受暗示的力量影响。
如果有谁想让群体冷静下来或是改弦易辙,那就只有使用不同的暗示。
除了暗示,群体对一切明确的告诫置若罔闻。
所以,当群体行动起来的时候,那怕是最为严厉的警告,都不会起到作用。
二、群体的感情观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有不同的感情,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区别。
个体的感情大部分时间温和而又向上,可以细水长流的发展,或许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夹杂着更为复杂的因素,而群体的感情则正如群体一样单纯,它的感情充斥着冲动、短暂、专横偏执且又夸张的成分。
外界刺激因素的变化,使群体的兴奋方式和兴奋程度不断发生着变化,它们会服从种种原始的冲动,诸如豪爽的、残忍的、勇猛的或是懦弱的。
所有的这些冲动总是趋于一个极端,表现得极为强烈。
不要说个人利益,即使是生死安危,这些在独立的个人看来再也重大不过的事情,也难以与群体的原始冲动情绪相提并论。
群体是如此的摇摆不定,莫衷于是——这是因为刺激群体的因素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屈服于这些低层次的刺激,因此它们也就表现得冲动易变。
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是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起义中,都不乏群体慷慨悲歌,从容就义的场面。
群体,处于冲动状态之中时从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勒庞曾说过这样的一个例子,1799年法国的雾月政变,一位于突然之际声名雀起的将军(指拿破仑皇帝本人),他可以在法国轻而易举的找到成千上万的人,只要他一声令下,这些人就会为了这位将军的个人事业而牺牲生命。
而群体的无意识性,就像一场飓风席卷大陆,它必然会在懵懂状态下化为一座散沙。
群体,有时候又被人称之为“多数人的暴动”,群体数量越多,情感越极端冲动,群体就会越暴戾。
在群体的眼中没有不可能的事情,什么都阻挡不了群体前进的步伐。
正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群体坚信着读书学习是一种错误,崇拜白字先生,许多文化书籍被焚烧,中国的有识之士被打压,甚至死亡。
在十年革命期间,学生可以打倒、鞭笞老师,儿女可以六亲不认,现在看似荒谬,但是当时的群体认为这样做是正义的、勇敢的,爱国的情感驱使着他们的行动。
三、群体的道德观道德观念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个观念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头脑之中。
一个人可以做到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牺牲自我等很高的道德境界,亦可以用平和的心态做一些道德的小事情,诸如,拾金不昧、不乱扔垃圾、友爱他人真诚待人等等。
但是群体的道德观只能完成道德的最高境界,因为这样可以彰显出群体的力量。
群体对微不足道的小事视若无睹,他们永远只看到群体歪曲的想象背后的故事,他们分不清真是和虚幻的界限,因此群体更容易撒谎。
当一件事情受到第一个目击者的一味肯定后,证词便开始对其他目击者产生影响,继而我们会发现,总有那么少数几个人会当即附和谎言,谎言的雪球会越滚越大,最后整个群体都将会成为说谎者。
四、总结无论怎样,勒庞眼中的群体代表着西方的群体观念,西方一向主张个人的独特性,因此一旦形成群体可能不易控制和有效的发展。
中国的集体观念则已经发展了几千年,我们的群众或许避免不了一些盲目性和无意识性,但是一些骨子里就继承下来的传统能让我们不至于发生西方的“七月惨案”。
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群体发展进步的时代,我们有着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目标,有着自己的民族荣耀,不畏前方的险途。
同时,我们不断学习历史,积极寻求发展,作为这样的一个群体,我们有着自己的骄傲和自豪,因为时代在我们这样不同于勒庞眼中的群众脚下发展着,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