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批评.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明代的小说戏曲理论批评》课件

写出人物个性
容本卷首署名怀林《水
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
部,然后施耐庵、罗贯
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
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
以实其事耳。……非世
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
面壁九年,呕血十石,
亦何能至此哉!此《水 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
符人性物理
终始也与?
·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朱权《太和正音谱》
3.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张尚德《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 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间鲜不 便思囤睡。故好事者以俗近语, 檃括成编,欲天下之人入耳而通 其事,因事而悟其义,因义而兴 乎感,……是可谓羽翼信史而不 违者矣。
严格遵循史实
陈继儒《唐书演义序》: 载揽演义,亦颇能得意。独 其文词,时传正史,于流俗 或不尽通。其事实,时采谲 狂,于正史或不尽合。
2.对小说审美特征的比较深刻的认识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大抵唐人选言,入 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 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 多。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 可歌可舞;再欲捉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 欲捐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 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 捷且深也。
甄伟《西汉通俗演义序》:基本符合史实即可
若谓字字句句与正史尽合, 则此书又不必作矣。
熊大木《新刊大宋演义 中兴英烈传序》:然而稗官 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若使 的以事迹显然不泯者得录, 则是书竟难以成野史之余意 矣。
袁于令《隋史遗文序》: 遗史以搜逸。搜逸者何?传
奇也……传奇者贵幻:忽焉 小说必须有虚构
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 理真、情真与“实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

VS
明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学批评的 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文学批评 作品得以广泛流传。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复古派
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主张回 归古典,强调文统和道统的统一, 提倡古文要义在于明道。
唐宋派
以王慎中、茅坤为代表,主张学 习唐宋八大家的文法,强调文道 合一,提倡文章要兼具思想性和 艺术性。
明代戏曲批评的主要观点
01
强调戏曲的社会功 能
明代戏曲批评普遍认为,戏曲应 当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宣扬儒家 道德观念。
02
重视舞台表演
03
推崇情感表达
明代戏曲批评强调舞台表演的重 要性,认为演员的表演技艺是评 判戏曲质量的重要标准。
明代戏曲批评注重情感表达,认 为好的戏曲作品应当能够引起观 众共鸣,打动人心。
明代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
早期
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中期
逐渐关注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开始重视 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
晚期
出现个性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倾向,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
明代文论与文学批评观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李时中
《沧浪诗话》,提出"兴趣说",强调诗歌创 作的审美追求。
02
明代诗歌批评
明代诗歌批评的发展历程
早期
明代初期,诗歌批评主要继承元代文学思想,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和文人的道德修养。
中期
明代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诗歌批评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性和 审美价值,出现了以李时中、杨慎为代表的“格调派”。
晚期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文化繁荣,诗歌批评更加多元化,出现了以袁宏道 、袁宗道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李时中、辛幼安为代表的“豪放派”。

《明代文学》课件

《明代文学》课件
诗歌
以高启、杨慎等为代表的“台阁体”和以李时中、辛幼安等为代 表的“豪放派”。
明代文学的特点与影响
01
明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矛盾和斗争。
02
明代文学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明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REPORT
弘治、正德年间,诗歌风格逐渐转向 豪放、雄浑,代表诗人有李时中、文 徵明等。
明代诗歌的主要风格
清新自然
明代早期诗歌风格多以清新自然 为主,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 光,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豪放雄浑
明代中期诗歌风格逐渐转向豪放 、雄浑,表现诗人对时代变迁、 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个性化、多样化
袁宏道
袁宏道是明代晚期的重要诗人,他 是“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主张“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代表作品 有《雨后游六桥记》。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4
明代戏曲
明代戏曲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早期
明初至明中叶,戏曲逐渐 从元杂剧的余韵中走出, 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
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重要桥梁。通过明代文学作品,世界更好地了解
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当代对明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明代文学作品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推动了明代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明朝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6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6第六章 明代文学批评
(二)性灵论
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 性灵 “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性灵成底物,新诗 改罢自长吟。” 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 于隆庆、万历之际。 李贽《读律肤说》:“盖声色之来,发于性情,由乎自 李贽 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性情,则自然 止乎礼义,非性情止外复有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 ,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性情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 然也。” 公安派袁宏道《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 公安派袁宏道 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屠龙说:“夫文 者,华也。有根焉,则性灵是也。”焦竑(hóng) : “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
王学左派的后继者李贽, 王学左派的后继者李贽,是晚明哲学启蒙思潮的 代表人物。他突破了王学“此心纯是天理” 代表人物。他突破了王学“此心纯是天理”、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 传习录》 “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工夫”(《传习录》上) 的旧有框架,完全以反传统反权威的面貌出现。 的旧有框架,完全以反传统反权威的面貌出现。 在王学主张心“不学不虑” 自然天成的基础上, 在王学主张心“不学不虑”、自然天成的基础上, 他把孔子从圣坛上拉下来, 他把孔子从圣坛上拉下来,回归其学者的本来面 喊出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口号, 目,喊出了“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口号,呼 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 百姓日用即道” 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在“百姓日用即道”的认 识基础上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识基础上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命 以自然人性论来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 题;以自然人性论来肯定人的私欲的合理性。这 些既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颠覆, 些既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颠覆,又包含有新 思想的萌芽。 思想的萌芽。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33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明代文学批评

明代文学批评

第六章明代文学批评第一节明代文化思想背景简述一、走向近代——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重大变化由孔孟道统到“师心不师道”。

孔孟道统指古代文化的主导价值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它在精神层面、制度层面、日常生活层面乃至物质层面,都有体现。

但到明时期,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响起“师心不师道”的呼声,此“心”的内涵意义非如儒家的仁义之心,恻隐之心,亦非道家的虚静之心,禅宗的寂灭之心,而指个体生命有血有肉之心,它凸现的是人的个体生命感性本身。

师心不师道,实际上是要重新考虑人的生命存在之价值依据,它把此依据立于人的感性生命血肉本身,而非限制和禁锢感性生命血肉的道统。

这从王阳明心学到泰州学派一直到清朝以戴震为代表的主情学说,逐渐形成一种汹涌的文化思潮,它把人的感性生命本身的价值高扬出来,富有浓重的自然人性倾向,这股文化思潮标志着漫漫中国历史开始了走向近代的步伐。

明清时期是继先秦、魏晋之后中国历史社会发生最有深刻意义变化的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对中国近代和现代的意义十分深远。

二、由温柔敦厚到个性奔放的文艺思潮伴随着明代文化思潮的是汹涌澎湃的文艺思潮,在文艺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更是由传统的载道、言志、缘情等变而为渲染感性生命欲情的主情、性灵等学说。

明清时期大讲情性,但这里的情的内涵已不同于以往的吟咏情性、缘情之情,此情即具体化为人的生命血肉,即男女之情,情欲之情。

在美学原则上也由传统的温柔敦厚,变而为个性奔放。

从明时期的文艺实践可以看出,不仅是价值取向上,而且从文艺题材、艺术情感形式、文艺形式、审美效果等各方面,都展示出新的品格。

明清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是市井文艺,它展示的是一幅近古的市井世俗人情画面。

从题材上说,主要是市井生活题材,与那种市井生活内容相适应的是文艺形式,明清时期叙事艺术小说、戏剧的繁荣不难理解,市井生活所潜含的是错综复杂的世俗人情,就如同以都市中心放射开去的网状物质形态一样,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之间,人的内在心理等织成一种繁杂而喧闹的人生百态,而这远远是一首诗、一首词、一篇赋、一篇散文所不远涵盖的,它需要相应的文艺形式,这便是叙事艺术,确切地说是成熟的叙事艺术。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5(明)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5(明)

明代小说批评的几个问题
第二,注意到了小说的真实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强烈艺术魅力,表现了对小说审美特征的比较深刻的认 识。许多人指出小说的特点是生动具体的描绘人情物态,如天 都外臣《水浒传叙》说“如良工善绘,浓淡远近,点染尽工”。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水浒传》是“不事文饰,而 曲尽人情”。 第三,探讨了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历史真实(即生活真实)和艺术 真实的关系问题。一派认为历史小说必须严格遵循历史事实, 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要按照历史著作“实录”原则来创作。 余邵鱼《题全像列国志传引》中说:“编年取法麟经,记事一据 实录。”另一派认为历史小说创作只要基本史实不违背正史即 可,不必所有细节都符合正史。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中说 此书“虽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而大要不敢尽违其 实”。
第二节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是很繁荣的,从数量上说比小说理论 批评要多,且有不少专著,不过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的理 论价值和涉及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却又不如小说理论批评。
著名剧作家写了较为详细的评语。贾仲明就钟嗣成《录鬼簿》 作了增订,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等八十余人补写 了挽词。他对关汉卿的评价很高,在挽词中赞扬其作品字字珠 巩、玲珑透彻,有自然天成之美,称烦王实甫“‘《西厢记》 天下夺魁”。他很重视杂剧作家的拜风调才情”,也很重视杂 剧情节、结构。
明代小说批评的几个问题
明代从嘉靖、万历之交开始,在具有启蒙色彩文艺新思潮和李 赞等人的影响一下,小说理论批评形成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高潮, 涉及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小说应当与正统 诗文有同样的地位,认为小说是“六经冈史之辅”,有益于 “世道人心”。它和史书同样有“垂鉴后世”之社会教育作用, 而且由于它的通俗性、形象性,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张尚德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指出:“通俗小说可以使是是非非,了然 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

第五章明清文论.ppt.Convertor

第五章明清文论.ppt.Convertor

第五章明清文论概述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一、明代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

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2.主情——明诗宗唐。

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祧(tiāo远祖之庙)唐袮(mǐ亲庙)宋”,弥合唐宋。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第一节小说理论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一、李贽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

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世先后论也。

”比较:“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日常琐屑道听途说——虚实不辨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

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

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

《明代的诗文批评》课件

《明代的诗文批评》课件

06
CATALOGUE
总结与展望
明代诗文批评的成就与不足
成就
明代诗文批评在理论体系、批评方法 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 参考。
不足
明代诗文批评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 足之处,如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忽 视内容深度和思想性,以及受到时代 局限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有时难以摆 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明代的诗文批 评》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明代诗文批评的主要流派 • 明代诗文批评的主要特点 • 明代诗文批评的影响 • 明代诗文批评的局限性 • 总结与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明代诗文批评的背景
明代社会文化背景
明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商 业繁荣和城市壮大,文学作品逐渐呈现出平民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为诗文批评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情感共鸣
批评家们认为,优秀的诗歌应该能够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感受到作者 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 流和认同。
追求文采斐然
文采重要
明代诗文批评重视文采,认为诗 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应该优美、 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
修辞技巧
批评家们提倡使用各种修辞技巧 ,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
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性。
倡导创新精神
明代的诗文批评鼓励创新 ,反对因循守旧,对现代 文学批评的创新发展具有 指导意义。
05
CATALOGUE
明代诗文批评的局限性
过于追求形式美
明代诗文批评在形式上过于注重,过 于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技巧的运用,导 致作品内容空洞,缺乏实际意义。
过于追求形式美导致作品缺乏真情实 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思 考。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课件 PPT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课件 PPT
新都人,在文学理论方面著有《升庵诗话》12卷。 杨慎是李东阳门下,比李梦阳略晚,在诗学思想 上也是提倡复古,推崇汉魏盛唐,但他不赞成七 子的绝对化主张,其中心思想是主张:“人人有 诗,代代有诗。”强调学诗路子要广,不局限于 汉魏盛唐,他认为宋诗中也有不少佳作,并不亚 于唐人。即使是盛唐诗人,其诗作未必都好。
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比 较推崇汉魏盛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没有多少新的 特色。高棅《唐诗品汇》 ,确立了分唐诗为初盛 中晚四个时期,而以盛唐为正宗的思想 。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2、从永乐到成化年间(1403-1487)。 文学上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
第三,从明中叶开始出现一股新思潮,反对拟古复古、 言志载道、美刺讽谏,主张师心独创,具有明显的叛逆 性。
第四章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和鼎盛 ——明清时期
第四,对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方 法进行研究与总结,是这一时期理论批评 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也是成就最高、 最有价值的方面,尤其是清代。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第四,重情。受心学影响,明人论诗、 词、文、小说、戏曲的审美价值取向, 注重一个“情”字。
第五,小说戏剧理论批评蓬勃发展。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一、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 学理论批评
1、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近百年间(1368- 1449)。
第一节 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5、唐宋派。
在前后七子中间的嘉靖年间,有被称为唐宋派的王慎中、 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王、唐与陈束、赵时春、 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等人又并称为“嘉靖八才 子”。

第五章 明代文学批评

第五章 明代文学批评

三、王骥德关于戏曲结构的理论 1. “立主意”,“抓大头脑”和剧中“紧要处”,即要求 创作时特别注意剧本的关键情节和主题思想。王骥德认为,一 个剧本必须有明确的主题,同时,对关键情节要浓墨重彩进行 描写,这样才能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2. 贵剪裁,贵锻炼,勿太蔓,勿太促。王骥德要求创作时 要以整个剧本为大构架,以每折戏为组成部分,勿令一人无着 落,无令一折无照应,精心选择和组织安排材料,使之严谨统 一,不可枝蔓涣散。同时,又要避免剧情过分拮据局促。 3. 勿落套,勿不经。“勿落套”即不落俗套,强调结构的 创新,但创新又必须符合生活逻辑,要合情合理,不能因为求 新而显得荒诞不经,故要求“勿不经”。
二、童心说的基本精神及意义 基本精神: “童心说”是李贽的著名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童 心”即真心,指排出了封建伦理教条束缚的、绝假纯真的 “最初一念之本心”。 “童心”也指真情实感,但不是 一般意义上的真情实感, 而是指出于人的自然本性且未受 外界任何污染的真实情感。 它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 欲”思想相对立, 旨在要求把人从封建理学教条的束缚中 解放出来, 以人心人情为理,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与调和。
第二节 一、前七子
明代主要诗文流派及重要文学主张
明代弘治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 派,他们以复古相号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 主张。 二、后七子 也称嘉靖七子。指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 贞等为主要代表的文学流派,他们在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 盛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倡“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 后书勿读”,在复古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者”,并把童心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
2.提倡文学创作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作者 喉间必须有许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口头有许多“欲语 之言而无处语”,并且蓄积太久,堆积太多,其势不可遏, 方能一吐为快,并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 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杂说》)。为此,李贽十分赞 赏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 3.崇尚自然朴素的文风,反对拘泥于字句法度等表 面形式。认为“风行水上之文(纹),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 奇”,仅仅讲究缜密法度、工整对偶、前后照应等表面形式 的文章,决不是好文章,只能算“画工之作”,而“画工虽 巧”,但人为雕琢的痕迹太重,终比不上自然天成的“化工” 之作。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使得明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重要的一个时期。
02
明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
01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教育意义。
02
儒家认为文学应该传达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
德观念,以及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思想。
03
儒家文学批评理论对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
和人民服务。
04
明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影 响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的影响
促进文学流派的形

明代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坛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不同文学流 派的形成和发展,如复古派、性 灵派等。
提升文学创作水平
明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责 任感和审美价值,促使文学家更 加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词
叶燮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原诗》是明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 。
详细描述
叶燮在《原诗》中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本质、功能和创作规律,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和批 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追求真实、深刻和独 特的美学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应该为国家
王夫之与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批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和独到的见解。
详细描述
王夫之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教化功能,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时代精神和人 民心声。同时,他也重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形 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叶燮与《原诗》的文学批评
形成文学批评标准
明代文学批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批评标准和方法,如强 调作品的文采、意境、情感等, 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借鉴和 参考。

明代的诗文批评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明代的诗文批评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
都受李、何旳影响。王慎中后受王学影响,为学注重内心 旳体会,本性旳探求,以之论文,自然不满于七子派所 标榜旳古文辞及风格之说,他论文以意为本,注重一己 内心旳体会。王说“所谓古文词者,非取其文词不类于 时,其道乃古之道也。”(《与林观颐》)这是唐宋派 旳基本观点,称扬曾巩之文。王《与江午坡》:“其作 为文字法度规矩,一不敢背于古人,而卒归于自为其 言。”
• 1、才思产生风格,2、风格是才思旳境界。诗文旳风格是作者个 人才思旳体现,反过来风格又对作者旳才思起一定旳制约与规范 旳作用。
一、王学与明代文学批评。 心学对文学批评旳影响,重一己而轻外物,重冥会而轻
实证,重以内心旳返照为求得真知得主要途径。1、经 世致用精神旳消歇与诗文理论直指人心旳新趋向。明 代早期论文旳主要人物为宋濂与刘基。宋濂主张为文 要“明道”、“立教”、“辅俗化民”(《文说赠王 生黼》);刘基主张“世有治乱,声有哀乐”,写作 诗歌应有“美刺讽谏”旳作用。这是汉唐以来儒家文 论老式精神。但是宋濂与刘基旳理论在明代没有得到 继续衍生下去,(晚明陈子龙“忧时托志”旳主张)。 这一方面与明代政治、士风有关系。成祖发北平,姚 广孝以孝孺为托,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 矣。”李贽解释说:“一杀孝孺,则后来读书者遂无 种也。无种则忠义人材岂复更生乎。”所谓读书种子 断绝,实际上士对忠义操守旳放弃,是明代前期士人 儒家政治理想昙花一现后破灭旳标志。明代宦官专权, 士人迫于权势旳压力,弃道从势,处于尴尬与绝望之 中。王佑/王振,“王侍郎何不必”“老爷所无,儿安 敢有?”
• 求乐、自得。
• 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注重旳是“心”,是 主体,宋人在心之上,还有一种“天理”,主张 治心养气,妙合天理。王阳明思想中旳心,是本 善旳,原来就蕴涵天理,是心赋予外物以意义。 《传习录》:“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 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 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有关?’先生曰:‘你 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 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 旳心外。’”(海德格尔,世界因我而存在,照 亮、敞开。)

《明代文学批评》PPT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PPT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
完整版ppt
1
第一节 概 述
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
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
完整版ppt
2
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1、小说评论
《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 言》评点等
(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
(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
(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
完整版ppt
8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 “师心”以对抗拟古,鼓励个性与独创;二是强调 “任真”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
完整版ppt
9
3、以趣论文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世人所难得者 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 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 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迨夫年渐长,官 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 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障之也。
完整版ppt
13
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 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 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 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 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 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 道理为之心也。
完整版ppt
5
第二节 明代诗文理论批评
一、前后七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 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诸人。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 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五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批评
第一节概述
一、明代的文化背景
1、明代前期:程朱理学
2、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
致良知、知行合一
二、明代文学批评的成就
1、小说评论
《水浒传》评点、《金瓶梅》评点、《三言》评点等
(1)突破传统观念,提升小说的地位;
(2)重视小说的批判功能;
(3)对小说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探讨;
2、戏曲理论
沈璟和吴江派、汤显祖和临川派、王骥德《曲律》等
(1)具有鲜明的反理学倾向;
(2)对戏曲创作的通俗化要求;
(3)对戏曲艺术特征的探讨:创作、表演等方面;
3、诗文理论
(1)前期:倡导复古模拟
以前后七子为代表
(2)后期:提倡抒写性灵
以李贽、公安三袁为代表
第二节明代诗文理论批评
一、前后七子
“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诸人。

“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五人。

“格调”说
“格调”是明代诗学批评的一个基本范畴。

明代的格调说源于高棅,成于李东阳,而盛于明代前后七子。

七子以“格调”作为诗学正宗,称“格”者有标格、气格、骨格、品格、意格、体格、句格、格力、格式等,称“调”者有气调、意调、风调、律调、音调、句调、情调等。

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概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体格、句格、律调、音调等,主要指诗文的体裁、句法、音韵、声律之类外在的形式,也就是李梦阳和何景明所争论的“法式” ;二是骨格、意格、气调、风韵等,主要是形容诗文内在的气度、意蕴等。

在“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的口号下,七子所说的“格调”更多的注重诗歌之“法” ,在
批评中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关注诗歌的形式问题。

二、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识时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性灵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师心”以对抗拟古,鼓励个性与独创;二是强调“任真” 以表现人性的真情实感。

3以趣论文
第三节明代小说戏曲理论批评
一、历史小说之争
1、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历史真实,主要有“羽翼信史”、“正史之补”和“一据实录”等几种观点。

2、强调历史演义小说的艺术虚构,主要有“史书小说有不同”说和“传奇贵幻”说。

二、李贽
(一)童心说
(二)小说批评理论
1、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
2、论人物形象塑造的“同中有异”
3、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
(三)戏曲批评理论
论“化工”与“画工”
《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

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今夫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俱在,人见而爱之矣,至觅其工,了不可得,岂其智固不能得之欤?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由此观之,画工虽巧,已落第二义矣。

三、吴江派与临川派
(一)沈璟和吴江派
1 、严守格律
2、崇尚本色。

“曲必宋元” , 语言通俗
(二)汤显祖和临川派
1 、重视戏曲中“情”的作用。

2、重视戏曲的艺术特征。

3、强调音律出于自然,创作者不应受音律束缚。

(三)汤沈之争
戏曲美学思想上,汤显祖主情,沈璟主理;戏曲语言风格上,汤显祖重文采,沈璟重本色;戏曲审美效果上,汤显祖重剧本,沈璟重舞台表演。

四、王骥德《曲律》
(一)本色论
1 、语言上平易通俗和崇尚文词都是戏曲的本色。

2 、风格体制上,本色应是南、北曲结合的新标准。

3、戏曲本色论包含着对作家创作个性的张扬。

(二)情感论
1 、创作内容上要求戏曲要传情、写情。

2 、评价标准上把对真性情的表现视为评判曲作家功力高下的标尺。

(三)戏曲艺术理想
“法与词两擅其极”
《论套数》:“而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句字之外。

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

摩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 ,所谓‘标韵',所谓‘动吾天机'。

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