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声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民族高校声乐声乐艺术教育的意义班级姓名学号虽然近几年来声乐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已引起高度重视,而民族高校的兴盛,表明国家也对民族高校声乐艺术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声乐艺术教育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声乐艺术教育也在扩大发展,对非艺术专业领域的学生基本专业学习和自身素质的完善上乃至实际工作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的人才。
但是就整体而言,民族高校声乐艺术教育还是相当缺乏。
或者说,各大民族高校对于声乐艺术教育还没有一套有效的教育方式和资源,在各大民族高校中,非艺术类的学生声乐艺术教育还很不到位,这种情况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正常发展。
一、声乐教育的概述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控掘出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速度缓慢的低效教学,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更有甚者,导致学生声乐水平倒退严重的教学失误也时有发生。
造成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真正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懂得或不遵循声乐教学心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乐感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因此,必须迅速扭转声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着的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甚至严重的教学失误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施声乐的效教学。
二、声乐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
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直截了当地宣称:“歌唱和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引言一、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音乐教育。
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生接受的不仅是音乐技能的培养,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尊重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通过音乐的艺术表达,来传递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目前,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的制约。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和接触较少,导致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传承面临挑战。
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的教材、教师和学习环境相对匮乏,制约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
在教育理念上,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存在偏差,使得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往往被忽视。
在已有的文献综述中,学者们对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多种方法,对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内涵、特点、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们还对于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效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多方合作的模式将会成为未来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特点,通过多种渠道来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音乐教育必将与艺术、文化、历史等学科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中华文化素养培养。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民乐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民乐,一个现今正如火如荼,却也饱受争议的音乐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新民乐是否能取代传统民乐成为民族音乐的主流,更多的是新民乐的发展前景是怎样的。
作为一项新事物,受到非议和批评时无可厚非的,这可以促使其更好地进行反思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清发展的前景,更好地进行理性发展。
本文主要是从新民乐的概念;产生的原因;与传统民乐的比较以及新民乐的不足之处和其发展前景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探索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高敏在《也谈“新民乐”》一文中对于新民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越来越明显。
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
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包括演奏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的外在表演形式,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
演员的身材服装是否匀称漂亮,舞台是否华丽,表演是否有激情,音乐是否够动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就为“新民乐”的出现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背景。
[2](二)新民乐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对于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导致了新民乐的产生这个方面,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乐器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音色单调,难以融合。
而MIDI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音响效果丰满,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效果,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因而,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相互配合使得新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三)新民乐产生的第三大原因——市场经济对音乐的影响闫苏在《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传统民乐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新民乐则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将中华文化作为母语进行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研究现状。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以中华文化为母语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自己的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中华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如古琴、古筝、京剧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乐器和音乐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独特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中华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形式,如中国民族音乐、北京京剧等。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音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方式。
通过学习这些民族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相关研究仍然较为有限。
在实践上,由于学校课程设置的限制和教育资源的不足,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资源,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也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
音乐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以中
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传统的中华文化注重礼
乐教育,音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
器乐和民间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
对中华传统音乐的了解和传承,这对于维护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传统音乐教育强调
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审美情感、音乐技能、音乐品味等方面的培养。
强调让
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而现代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表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的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中华文化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传统音乐
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比如音乐人才的培养、传统音乐的普及等。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华文化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音乐教育的创新、音乐技术的应用等都将为以中华
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初中音乐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初中音乐课程研究文献综述近几年来,中学音乐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它不仅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综述近几年来关于中学音乐课程的研究文献。
张文(2019)通过调查了解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状况,结果显示,目前,许多中学仍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口头传播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进行音乐教学,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激发力不够,拖累了教学效果。
另外,报告还指出,学校没有配备足够的优质音乐教学设施和技术,影响了音乐教学的实施。
与张文(2019)的研究相比,马江(2018)的研究着重于探究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研究发现,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但仅限于传统音乐理论和乐史,而且覆盖了多元文化、现代音乐思想以及混合形式,从而增加学生的视野和选择,营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此外,中学音乐课程的形式也有许多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语言、舞蹈、手指乐器游戏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习。
基于马江(2018)研究的结论,杜宁(2017)采取了不同的研究策略,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查各地中学音乐技法教学的实施情况,结论表明,音乐技法教学主要依靠教师,他们对音乐技法的掌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报告还指出,缺乏有效的教学技��,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效率较低,学生的学习水平单一,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同时,杨欣(2017)调查了中学音乐课程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对音乐学习缺乏动力,而且没有对音乐学习的全面认识,特别是对音乐理论和学习技巧的缺乏了解。
同时,报道还指出,学校的用具不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就像是生活中的魔法调料,有时候是激昂的战歌,能让你热血沸腾;有时候是轻柔的摇篮曲,哄着你进入甜美的梦乡。
在这篇文献综述里,咱们就来扒一扒音乐这个神奇的东西在各个方面的有趣之处,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溯源。
# (一)古代音乐的起源。
古代的音乐那可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
就像在原始部落里,人们用简单的骨笛或者敲打石头发出的声音来进行某种仪式。
有文献提到,这些原始的音乐活动可能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和当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狩猎的信号传递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说,当一群原始人要去围猎一头猛犸象的时候,那有节奏的鼓点声或许就是他们之间相互沟通、协调行动的信号。
这就像是最早的“团队协作背景音乐”,要是没这音乐,说不定就乱套了,猛犸象没抓到,自己人还可能撞到一起。
# (二)音乐在不同文明中的发展。
从古老的东方到西方,音乐在各个文明里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
在咱们中国,古代的雅乐是一种非常庄重、高雅的音乐形式,主要是在宫廷祭祀或者重大典礼上演奏。
这音乐听起来那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就像古代那些穿着长袍马褂、迈着方步的老夫子一样。
而在西方呢,古希腊的音乐可是和他们的神话故事紧密相连。
那些诗人歌手们弹着里拉琴,吟唱着英雄的事迹,感觉就像是古代的超级明星巡回演出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音乐在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逐渐变得神秘而庄重,再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又开始追求人性的解放,音乐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音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 (一)情绪的唤起。
# (二)情感的宣泄。
有时候我们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音乐就成了我们情感宣泄的出口。
比如说当你失恋的时候,听着那些悲伤的情歌,就感觉歌词里唱的都是自己的故事,一边听一边哭,哭完了感觉心里就舒服多了。
就像把心里那些苦水都随着眼泪和音乐一起流走了。
有学者认为,通过听音乐和与音乐产生共鸣,我们能够把内心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音乐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综合性学科,涉及音乐的理论、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
本文旨在对音乐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音乐学的发展现状、重要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和挑战。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一、音乐学发展历程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哲学,到18世纪的音乐美学,再到现代的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学,音乐学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此部分将回顾音乐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各个时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二、音乐学理论与方法在音乐学研究中,理论和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本部分将介绍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
其中包括音乐分析方法、音乐心理学理论、音乐教育理论等。
通过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综述,旨在为音乐学研究者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其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三、音乐学研究领域与成果音乐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各个方面。
本部分将综述音乐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相关成果。
包括音乐史研究、音乐文化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等。
通过对这些研究领域和成果的综述,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与借鉴。
四、音乐学研究的挑战与展望在音乐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部分将讨论音乐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其中包括传统音乐与当代音乐研究的结合、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等。
通过对这些挑战和展望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结论音乐学是一门富有活力和广阔前景的学科。
通过对音乐学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音乐学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和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音乐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启示和参考,促进音乐学的健康发展。
古筝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古筝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古筝,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
关于它的历史,目前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关于它的渊源,也众说纷纭,有的说它是由一种“八音”演变而来的;有的说它在历史上就已形成与音乐相依相伴、同流相融的风格样式;也有的直接将它归入了弹拨乐器范畴。
目前学界对筝的研究多集中在弹奏技巧、弹拨方法,而对其音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则甚少报道。
本文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筝进行综述,并附上部分实例,以期有助于大家深入理解筝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首先从理论方面讨论筝是否是一种八音乐器。
从古筝的起源说到琴体如何演变而成,再到古筝演奏方法等,探讨了筝琴体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
并结合音乐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筝曲、中国传统民乐进行分类思考。
最后指出中国筝曲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应对其进行整理及研究,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走向世界作贡献。
一、筝的起源筝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筝来源于“琴经”记载,一种认为筝源于“八音”。
关于筝与“八音”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春秋时期。
据《诗经·大雅·卷阿》中所记载:“今昔不同,以乐为德!”意思是说:今昔不同。
从前是如此,现在还是如此!而筝被“八音”所指就是指音色为“八音”而不是“八音”——在先秦时期“八音”是指不同的声音(或在音高和频率)。
由于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筝”都作为“八音”之首出现,所以人们就将“筝”合在一起作为“八音”存在了下来。
但是根据出土古筝遗物来看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看法是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
因为古筝在出土时其形制都比较简单,所以很难断定它一定来自“八音”之首。
但是随着人们对古筝学研究日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古筝实际上是一个八音乐器——指法多样(在古代只有一根手指)、声音洪亮(八句音可调成多段)、音色优美(在古代用来指法变幻丰富)、有丰富情感(在古代用来指法变幻丰富)、结构复杂(在古代用来指法变换丰富)、音色悠扬(在古代用来指法变换丰富)等。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这玩意儿可真是神奇啊!从古代的编钟奏响到现代的电音嗨翻全场,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钻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所以呢,我就去扒拉了不少关于音乐的文献,想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发展。
1. 古代音乐的起源。
你想啊,原始人在山洞里的时候,可能就开始敲打石头或者骨头来发出声音了,这说不定就是音乐的雏形呢。
古代文明里,像埃及、希腊和中国,那音乐可都是相当有特色的。
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像是五个神秘的魔法音符,组合出了各种美妙的曲子。
古希腊呢,音乐还和哲学、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觉得音乐是宇宙和谐的一种体现,这想法可真够酷的。
2. 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
在不同的文化里,音乐就像一个会变身的超级英雄。
在非洲,那充满活力的鼓乐,节奏强烈得就像心跳一样,那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印度,音乐和宗教紧密相连,那些复杂的旋律和独特的乐器,像西塔琴,弹奏出来的声音仿佛能把你带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再看看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宗教音乐占了主导地位,那些圣咏曲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三、音乐的类型与特点。
1. 古典音乐。
2.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那可就是大众的宠儿了。
它通俗易懂,紧跟时代潮流。
从猫王的摇滚到现在的流行歌手,风格也是千变万化。
流行音乐很擅长表达当下人们的情感,爱情、梦想、孤独啥的,都能在流行歌曲里找到。
而且它的传播速度超级快,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
3.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就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花朵,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音乐,像陕北的信天游,高亢嘹亮,唱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豪爽和质朴;江南的小调则婉转悠扬,像小桥流水一样柔美。
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传承着先辈们的故事、习俗和情感。
四、音乐对人类的影响。
1. 情感方面。
音乐简直就是我们情感的魔法盒。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且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特点和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历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乐文化。
古代的音乐教育以《乐经》为代表,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技能,并以传统音乐为主要内容。
随着历史的演变,音乐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融合了西方音乐理论和技术,并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为目标。
二、特点和意义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它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的理解和传承,包括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中华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发展。
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音乐艺术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在音乐艺术中找到情感宣泄和精神寄托的出口。
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学校音乐教育资源不足,音乐学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方面都存在欠缺。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限,导致音乐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如何提升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音乐,艺术生文献综述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浅析何占豪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的演奏特点姓名:学号:系别:音乐系专业:音乐学年级: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文献综述本文运用了田野调查、史料收集等音乐学研究方法对何占豪先生于1990年发表了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1992年又将其改成古筝协奏曲。
袁沙珍藏古筝乐谱手稿初版的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进行初步的研究。
笔者借由田野调查,试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初步研究,浅析该古筝协奏曲的艺术特色。
作曲家通过引子、段落、尾声、这三部分,表达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事实,在赴刑场的前夕,他对社稷面临危难的焦虑,对家人处境的挂念,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以及对自己报国却无门的无奈而引发的感慨。
对于这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目前还未曾有前人对其专项研究分析,只是对其转调手法及表现功能简要提及,如1996年马东风的硕士学位论文《临安遗恨的转调及其表现意义》就提及“古筝协奏《临安遗恨》就是采用各种调式调性的变化来取得调性与色彩之间的对比,但是这首作品的曲调却有五声性的特点,既传统又现代”。
作者认为,在创作技法上,何占豪作品及钢琴伴奏部分大多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但是并不墨守成规,结合西方创作技法,融进本民族的特点。
因此何占豪的创作作品中常常调性调式复杂多变,和弦结构也采用变和弦、附加音和弦、色彩性和弦并灵活使用五声性和声特有的三度间音来使乐曲更富有变化和个性。
此外,还有杨荫浏发表于1982年我和《满江红》这篇文章,纵观了何占豪先生已整理并正式出版的《临安遗恨》在音乐创作等刊物上发表的古筝协奏曲,经过漫长的沉寂,比较大型的筝协奏曲的创作,直到八十年代后,才出现了李焕之作曲的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
琴曲《离骚》为该协奏曲的原型,在结构上,突破了西方“协奏曲”束缚,中西结合。
这首作品的创作,为以后这一体裁树立了榜样。
后来陆续出现何占豪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王树的作曲的《双筝回旋协奏曲》,何占豪的《临安遗恨》等优秀作品。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整理版]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adeb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7.png)
音乐治疗的文献综述摘要:一般概括的说,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反应对诸如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是利用音乐刺激和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 设计、策划和选择多方法治疗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帮助和干预, 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相融合的新医疗技术,但是本文只是就其发展史以及现存的音乐治疗方法,以及中国音乐治疗研究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无能如何,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还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价值的。
关键词:音乐治疗发展史方法1 前言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就音乐治疗的近十年来的相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综述。
首先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是一门年轻的应用学科,涉及学科广泛,应用领域庞杂,流派思想丰富,因此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学科定义标准。
但是一般情况下认为,音乐治疗就是运用一切音乐活动的各种形式,包括听、唱、演奏、律动等各种手段对人进行刺激和催眠并有声音激发身体反应,使人达到健康目的。
而就相关研究来看,音乐在人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自从二战后,音乐治疗被普遍应用到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以及一些生理疾病的治疗,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是有一些局限性。
而本文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音乐治疗的综述使大家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从中选取精华部分,并能够适当地应用到生活中。
2 主题国外音乐疗法的发展史音乐治疗这一理念在国外有很长的发展史。
在古罗马,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音乐治疗都有深刻认识。
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以驱策人的行动,可以增强心理平衡,以及在一定情况下使人产生无意识活动。
而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提出,音乐可以调整人的情绪。
古希腊的音乐学家毕达格纳斯首先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
以及在后来的“黑暗时代”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都体现着其重要价值。
但真正音乐治疗迅速发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音乐活动被用来帮助那些肢体受伤的伤兵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音乐专业方面毕业论文综述范文(2)

音乐专业方面毕业论文综述范文(2)音乐方面论文篇3浅谈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的音乐风格任何一种作品的出现都离不开文化和环境的存在,想要了解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首先需要了解勃拉姆斯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是世界知名的古典作曲家,在今天,他被认为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
尽管没有进入过音乐学校,依靠自身的天分与勤奋,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最终以优秀的作品证实了它杰出的才华与技巧。
钢琴小品大多在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生涯后期完成的,也是当今研究他音乐风格的重要资料。
一、勃拉姆斯的钢琴创作特点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涉猎范围非常广,体裁包含了协奏曲、交响曲、安魂曲、奏鸣曲、经文歌、变奏曲以及钢琴小品等。
钢琴小品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不同的体裁形式可以分为:圆舞曲、奏鸣曲、变奏曲、狂想曲、幻想曲、叙事曲等。
随着勃拉姆斯的创作发展历程,其作曲生涯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以开朗为主要特征的早期创作勃拉姆斯早期创作的时间大致在1851-1854年之间,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展现出理想色彩、充满的青春的活力,作品完美的承袭了古典主义精神,同时蕴含着浪漫主义情怀。
具有代表性的四首叙事曲目集中表达出勃拉姆斯对于自然、国家的热爱以及敢于追求的情怀。
此时的作品已经很好的展现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的趋势,但是相较于中晚期的作品,在主题的发展以及调性的建造上还颇为青涩。
2.以成熟为主要特征的中期创作勃拉姆斯的中期创作生涯划分在1855-1865年之间,这一阶段可谓是作曲家的黄金生涯,事业发展如日中天,生活富足,作者将变奏曲作为创作的主要对象。
尽管变奏曲的创作技法非常古老,但是勃拉姆斯具有不落窠臼的精神,通过创新和发展将作品注入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时期的变奏曲形象、生动、完美的表达出作家的意图。
代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被称之为钢琴音乐宝库中技巧最难的作品之一,效果华丽、大气。
作者创作的匈牙利舞曲也能够真实的体现民族音乐的特点,感情丰富、控制得当。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音乐才能和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进行探讨。
我们可以从音乐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入手。
音乐教育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和音乐创造来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提升音乐素养的教育形式。
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独特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通过音乐教育将中华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可以从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和方法入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音乐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从单一的教学方法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的变革。
针对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一些学者提出了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核心理念的音乐教育模式,即通过历史、文化和音乐艺术形式的全面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我们可以从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效果入手。
中华文化作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和提升音乐素养的还应该注重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和反馈。
通过对学生音乐水平的考核和评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音乐发展情况,还可以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音乐教育的效果还应该通过学生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成果来展示,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通过对音乐教育的定义和意义、发展历程和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评价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不断完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学生培养音乐素养和提升音乐才能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音乐教育实践的文献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音乐教育实践的文献综述,分析了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实践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教育实践在各地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音乐教育实践的现状、模式及问题,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二、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1. 音乐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得音乐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音乐课程开设率分别达到95%、90%和80%。
2. 音乐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3. 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
近年来,各地音乐教师培训、进修和交流不断加强,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音乐教育实践模式1. 音乐课堂实践音乐课堂实践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通过教授音乐知识、技能和欣赏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目前,我国音乐课堂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学科教学:以音乐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综合实践: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外活动:通过组织音乐社团、合唱团等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2. 校本课程实践校本课程实践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音乐课程。
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文献综述引言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则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背景、内容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了解。
一、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背景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
古代的雅乐、丝竹乐、戏曲音乐等都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对于今天的音乐教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更多地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而忽视了本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运而生,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二、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内容1. 传统音乐乐理知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乐器、音律、音调等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应当传授学生一些中华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包括中国古代音乐的音阶、音律,以及一些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增强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2. 传统音乐曲目欣赏在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学生还应当学习和欣赏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
这些曲目包括古代的雅乐、丝竹乐、戏曲音乐等,通过欣赏这些曲目,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其对传统音乐的喜爱和兴趣。
三、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1.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意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传承。
2. 增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响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而传统音乐文化往往在这种交融过程中受到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民族音乐不仅仅是民谣,但是民谣能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本质,民谣所体现出的精神通常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
民族音乐是民族的产物,与其说是个人的东西,不如说是能反映出民族共同体的感性和趣味更加合理。
它通常是流动性的,个人在民族音乐创造中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民族也占有一定的比率。
比如说,蒙古族是很好客的民族,客人来的时候很有礼貌地给他们带上哈达,唱歌、敬酒并奉上美酒佳肴,不过这个传统越来越商品化,现在有很多的蒙古餐厅开起来。
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有很多蒙古餐厅,在这其中,有个叫“蒙古大营”的餐厅里有40个歌手,其中有10个是汉族的歌手。
民族音乐并不只是作为音乐本身存在的,而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存在的,由于人间生活和行动样式,但更是由价值体系的文化产生和培育出的。
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民族音乐的本质更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
所以,首先可以认定,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都是已经确立并真实存在的。
而作为一门完善学科一定有其确定的、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其中,方法和对象是相辅相成的,特殊的研究对象需要特殊的研究方法,特殊的研究方法有其适应的研究对象,它们同时决定着一个学科的特殊性、独立性,如同哲学、美学、历史学、人类学各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与之相应的研究领域。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使其融为一体。
”所以,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
所以,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摘要: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强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流行音乐所谓流行音乐,指那些特定时间段内深厚大众欢迎、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与普及的音乐。
高中阶段学生热衷于追求新鲜时尚,对于流行音乐更是格外青睐与喜爱。
流行音乐的合理、科学引用不仅能满足学生的音乐主观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他们透过流行音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知识原理,对于优化音乐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借助流行音乐可帮助学生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深刻理解教育实践表明,流行音乐的恰当利用可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可帮助学生借助熟悉的浅层次流行音乐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音乐原理等理论知识点,即实现对相关音乐内容的深刻理解。
二、借助流行音乐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高中音乐鉴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不能仅教会给学生基础的音乐鉴赏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使他们逐渐具备起扎实的音乐鉴赏实践技巧,即会对现实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挑选,真正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水平与相关能力。
”如此一来,借助不同流行音乐作品,学生的实际音乐鉴赏能力就得到显著锻炼、提升与发展,从而为他们在日后现实生活中得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打下坚实基础,有利于其及时摒弃低劣的音乐作品,免受其不良影响,更有利于其从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中真正感受到正面、健康、向上的真善美力量。
而这很显然正是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内容的根本目标所在,真正将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
三、结语摘要:加强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可行途径关键词:音乐教育类论文一、加强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分析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深入,音乐教育在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加强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艺术的创作,因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和不同情景所表达出来的情景和感情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课堂之外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能够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
并且好的音乐作品还有着一定的现实功用。
现在研究得知,不同的音乐还能够对人的性格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舒缓的音乐能够环节人们焦躁和消极的情绪,激昂的音乐能够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
因此在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中加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青年学生的高尚品德和积极的性格从而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
第二,加强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够开发青年学生的智力,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观。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艺术能够调解人大脑左右半球的活动节奏,使其更加协调的运行。
因此加强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够使青年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并且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创造性不仅仅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还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青年学生学习的效率。
除此之外,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其具有净化人心灵,从而端正青年学生的行为,提升他们感觉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品格不断完善,审美观念也不断得以提升,反过来还能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二、目前学校对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现状自从教育体制以来,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学校对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缺陷:首先,学校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音乐教育的课时比例较少。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学课时比例偏少,而音乐也是一门比较庞杂的知识体系。
过少的课时使老师根本不能系统全面的讲述音乐知识体系,并且青年学生也难以全部掌握住需要掌握的乐理知识。
由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不够重视,并且音乐教师难以对各种音乐领域全部有所涉猎,因此在知识的专业素养和知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限制,导致不能满足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对各类音乐的求知欲。
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音乐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很多学校因师资受限的原因并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音乐教育计划进行相应课程设置,而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教学方针和教学内容。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难以学到应有的知识,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会造成青年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逆反心理。
三、加强青年学生音乐教育的可行性途径探讨1、增加音乐教学的课时比例,注重对音乐教师队伍的拓建学校应该加强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因为音乐艺术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学校应该增加对音乐教学课时的比例,并进行阶段系统性的音乐教育,使学生能够逐渐的加强自己自身的音乐修养。
学校还应该对音乐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定期举行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考核,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得以提高。
音乐教师也应该对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音乐知识有所研究,以便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直接的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变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加强音乐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针对目前青少年音乐教育的不容乐观现象,学校应该转变以往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
这就需要学校重视起学生音乐艺术能力的基础教育工作,从而建设一个系统完善的音乐教育体制制度,也能提高青年学生对音乐教育不会感到太过突兀,并且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也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素质,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针对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
从青年学生喜爱的音乐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从视听、鉴赏和交流这个过程使青年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独特文化。
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度解析,使青年学生能够汲取其中的精华,从而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感。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对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
它能够丰富青年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在增加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内涵。
注重对青年学生的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审美观念的同时,还能够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从而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起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借音乐教育的作用来加强学校的素质教育,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学前儿童欣赏能力发展浅谈一、倾听感受音乐倾听不同于普通的简单的听听,它是一种有主动意识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留神地听,倾听不仅是注意力的集中,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倾听的认真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和感受和吸收的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基础,也是促进个性化欣赏的关键环节。
幼儿教师要在学前儿童三岁左右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倾听。
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较为简单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倾听辨别各种声音,比如流水声、雨声、鸟鸣声等等。
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音响,及时的提问是什么乐器发出的音响,让孩子们做简单的描述。
如在“什么乐器在唱歌”的游戏中,正确指出在遮挡物后面发出声响的熟悉乐器;在“谁来了”的韵律活动中,正确地分辨“沉重的”、“轻柔的”和“跳跃的”音乐,并用性质相似的动物走路的动作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