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业救国名词解释
实业救国名词解释: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创办民族工商业的宗旨。是在中国近代政治、经济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深涵民族自强精神的经济-政治主张。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进一步加深了社会危机,主张维新,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兴办实业,富国强兵。1896年,维新派陈炽(1855—1900)发表《续富国策》,提出今后中国的兴废存亡,“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劝工强国说》),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20世纪初,中国近代创办民族工商业的先锋张謇(1853—1926)明确地把发展工商实业视为“富强之大本”,认为名词解释:“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对于储金救国之感言》)他弃仕途而投身实业,历尽艰难,创办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大兴面粉公司、资生铁厂等十几家企业,力图在封建政治下走出一条“实业救国”,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孙中山另辟蹊径,认为“开发生产力”,实业救国,“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益可预卜”(《孙中山选集》)。“实业救国”,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渴望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爱国情结,然而,事实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既不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业救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