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近百年来文化人类学发展史表明,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不但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自身在田野调查访问以至室内整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人类群体文化的必要工具,而且是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同样,这种方法也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认同和使用。

[关键词] 人类学方法论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

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方法论的重心。

自19世纪始,由于达尔文人类进化思想的影响 ,在人类学发展史上,早期进化论派的学者们率先提倡与当时进化论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牢固联系的比较方法,试图建立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的通则。往后,不同学派的学者们根据自身的理论观点对世界不同国度的社会群体的一种或多种文化事象在作出记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了文化比较研究工作。当考察人类文化进化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时候,新进化论学者又兴起对作为文化之所以变异的文化进化理论的研究。他们从世界各地众多社会群体的抽样资料之中作出统计分析,试图进一步找出某些具体的风格、信仰甚或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等的规律 ,或者一些相同或近似的发展模式。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eter Murdock)等利用他们累积起来的资料,建立起“人类关系资料档案库”(全称Human Relation Area Files, 简称HRAF)为不少领域进一步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实际资料。

在当今交叉科学时代 ,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援,跨文化比较研究已经超越人类学独一学科的范围。我们已经看到: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已经遍及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语言学、文学以及经济管理学等领域,它们正是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梳理出某一个被研究者所从事的诸多课题的特点及其规律,取得和继续取得可喜的成

果。

一、文化比较研究的开始

从早期进化论始,学者们以手头的民族学资料,广泛地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和发展他们的理

论。

一般说来,对人类文化的研究,既要看到文化的发展有着历史继承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多民族的文化之间有着彼此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一面。前者属于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后者属于文化比较研究的范围。对于文化史、文化比较研究,当然不是单一学科——文化人类学独占的课题,但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重视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并从中梳理出规律性的东西却不是其他学科所能及的。翻开人类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正如上面提到的,主张早期进化论的学者已经注意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去处理各地群体间的文化异同性:即利用现存的部落作为早期历史阶段的例子建立社会进化的普遍法则来论证他们的理论。像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John Lubbock)早于1865年在他的专著《史前时代》里便以地质学的实例用类比的方法去解说史前时期的历史面貌了。考古学家顺利地沿用地质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已与灭绝了的动物遗骸在一起的原始石制工具相对比。卢伯克说:许许多多在欧洲大陆早已灭绝的哺乳动物,至今仍然有它的代表生存于其他国家。例如,我们对象、犀牛、河马等厚皮动物化石似乎难以理解,但这一物种仍然活于亚、非两洲的部分地区;有袋(目)动物在澳大利亚、亚洲和南美洲可以找到它的代表。这样,如果我们打算去了解欧洲古迹文物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拿迄今仍存在的、被世界其他地区的野蛮种族所使用的原始工具和武器予以比较。事实上,塔斯马尼亚人和南美洲土著居民之于文物工作者与袋鼠(Opossum)和树獭(Sloth)之于地质学家一样重要。

就文化人类学说来,1871年摩尔根的《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是第一部用比较方法研究亲属制度的专著。他不但对易洛魁人、塞内卡人有关的习俗、宗教、政府、物质文化以及不同的亲属制度有所了解,而且旅行至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密苏里等州,北抵哈孙海湾,对七十多个部落群体作了具体研究。摩尔根这一专著正是过去进入现代观念的延伸。即在印第安人中间,我们已经发现,在性别、亲属、地域等通过婚姻和家庭的继承方式联系起来,通过家族生活和组织以及有关财产和房屋的习俗等等体现出来。

第二位学者是泰勒(Sir E•B•Tylor),他是首先试图建立起解释社会文化进化理论的方法论的。他于1889年一篇题为《研究社会制度的一种方法》里边, 应用统计学方法就已收集到世界350个不同社会群体(Ethic Units)的资料,以其文化特质作为统计分析的变项去观察其重复出现的、可以决定社会制度里边的某些关系如亲属关系和婚姻模式来说明文化进化遵循着由母系向父系发展重建各该群体社会行为的趋向。泰勒的主张正如美国学者哈奇(Elvin Hatch)就《原始文化》(1881年) 内容作出的概括那样:

泰勒采用比较法“是建立在依他看来一个不证明的事实上,即遍及全世界,人类制度显示着值得注意的相似之处。类似像石器、编篮和烹调菜文化现象,在不同社会与不同大陆之间,不过

在细节上有所差异而已。

在这种比较上,几乎无需顾虑到历史时间或地图上的位置。相同的信仰、行为和器物可由全世界各地收集起来,然后将它们组织为包罗万象的分类架构。武器可组成矛、棍、投石器、弓与箭等类别。神话也可分门别类为像日出、日落、地震等各类神话。一旦以这种方式做了分类,则每一类别内的资料便可以显示进步或演化发展的模式。例如,在研究火器时,研究者从早期粗糙形式的武器,如燧发枪开始,而进到最现代与精巧的武器。演化所走的方向便以这样方式流露出来。”

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从早期进化论开始,人类学家们从人类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自身的文化发展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人类精神生活表现的系谱关系与动物演进状态相似的假说来建立社会进化的普遍法则。从当前生物学界已经承认形式与构造的类似不能作为生物本身存在“发生类似”来看待,很显然,他们把复杂多因的文化现象看得太简单了。早期进化论主张的“并行说”(Parallelism)与传播论派完全归诸于“传播说”(Diffusionism),同样失之偏颇;而历史特殊论派主张用“辐合的原

则”(Principle of Convergence) 来判别文化现象,其看法无疑是综合的折衷的。当然,历史特殊论派博厄士发表了被称之为连续性区域跨文化比较,即对北美印第安群体连续性区域内进行神话学的比较研究之后指出早期进化论者倡导的文化比较研究有三个缺点:1.文化类似或相同的程度与意义,不易评量;2.只从旅行游记或传教士的报告中抽出背景不同,首尾不贯的许多事实来填入自己的计划系统内,不免有错误的危险。3.若欲充分明了文化的特征,不能不注意熟考其实在的历史背景。这些意见是值得研究者重视的。功能学派兴起后,尽管学者们仍然喜欢用生物学的观念去看待文化现象,但是他们在强调田野工作重要性的同时重视比较方法在研究社会制度的重要作用这一点是可取的。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拉德克利夫(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 -Brown)认为:比较的方法是唯一使我们可以找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根本特质的归纳法。换言之,所谓比较方法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归纳法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力求去认识(而不是‘解释’)一个具体动物的一个具体特征,即首先将它看成是一种或一种普遍现象的一个具体例子,然后将它与人类社会某种一般的或最好说是普遍的趋势加起来加以认识。这种趋势在某些时候又叫做规律。”“对于社会人类学来说,任务是阐述和证实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在社会变迁中可观察到的规律的理论。而这只有通过比较的方法系统使用才能做到。”因此,他们在田野工作中,侧重社会制度的系统观察;从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的知识入手;对社会制度本身,由比较建立分类,由分析去了解内容。

在试图解答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人类学家们又把比较研究拓展到现代社会国民性的探

讨上来。他们在分析每一个社会、每一种文化的人格特征及其对特定民族的文化、制度、思想方式等等的影响时,着力用比较的方法去研究人格和社会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和米德(Margaret Mead)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本世纪10年代初,当代名家金克木先生在《读书》月刊著文,以上述两位女人类学家专著为例,三次谈论比较文化及其研究方法,建议更多的人知道人类学的用处, 学习人类学知识,重视文化人类学所倡导的比较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比如其中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剑》(一译《菊花与刀》)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专著。第二次大战期间,她服务于联邦政府的战时情报机关,主持对日、德等国民族性的“遥远文化研

究”( The Study of a Culture at a Distance),美军当局要求她运用人类学思想方法去处理现代社会问题。当年她只能采取文件和访问的方式,用文学、电影、大众传播甚或与战俘或被逐者等交谈的方式对日本民族性作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她正是运用跨文化比较法站在美国的立场去观察对比、理解日本人,通过对不同背景的逻辑分析来确定其文化模式。从个人“恪守本分”到家庭生活以至“奉行圣志”等思想言行中,突出地勾划出形成日本民族性的文化模式,即所谓“双全性格”。

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拓展

1940~1950年间,在探求人类文化之所以变异的理论研究上,以美国人类学者为主的学者们,针对功能学派经常以分析一个社会的功能理论推展到全人类的社会这一缺失,起而提倡把人类学的理论用统计的方式证之于许多不同的社会文化情况,发展跨文化比较研究(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更有效地运用统计分析试图取得更具科学性的说服力。

毫无疑问,当代人类学工作者强调用这种比较研究法去探索人类群体的面貌。它着意的不是一个孤单的社会甚或一种社会习俗方面,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去对待人类,即不限时空地对群体与群体之间、传统与传统之间作出比较,做到普遍化(一体化),进而达到识别文化的异同及其所以异同的目的。它寻找社会结构上变异的科学解说,同时又要证明人类群体本身及其习俗的来源和发展。比如说,对南非某一社会、新几内亚、中美洲的部落园艺、亚洲的牧人、欧洲的农民以及工业国家等等的记述,都需要人类学家的努力。庄重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不想仅仅建立在西方社会的研究上,而把有关人类自身的文化如何深入完善而不顾,人类学工作者坚决主张,任何有关建设性的根据,必须建立在跨文化检验(Cross-Cultural Ex-animation)的基础之上。如果说,这些概括被断定对人类社会是真实的话,那么,它一定对任何地方的人类及其社会也是真实的。对任何一位人类学工作者说来,西方社会只不过是情况之一罢了。当然,人类学工作者同样不赞成建立一个爱斯基摩人家庭中有关人类家庭组织的概括,原因是我们想知道的是:家庭的起源、发展和变化,不同地域家庭的异同,以及有关家庭

的经济、政治组织、孩提抚养社会化、宗教、娱乐等等。这么一来,当人类学工作者接触某一特定社会有关的家庭组织这一课题时,他必须带着问题在更大的渊源上去考虑问题。他们应该意识到:对于某一种研究,作理论判断时,以一个族体为例与以全世界更多的族体为例是很有差别的。如果你所了解的是整个人类的文化时,那么,这种比较方法不失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应该提到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默多克,他深信跨文化比较法对于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终生致力于发现、研究和比较研究世界文明的成长讯息。他从1930年起从事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Survey)研究,并在1949年全面建立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库。他是现代研究亲属称谓制度的先驱。其名著《社会结构》(1949年)就是运用上述档案资料对250个社会群体的家庭和亲属组织进行量化分析写成的。他提出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奥马哈式、克劳式、苏丹式等6种亲属称谓图式已为众多的研究者所采用。

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库,实际上是世界民族志的资料中心。默多克认为,尽管多种文化互不相同,但存在一些相同的发展模式,从世界许许多多的“样本民族”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中通过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不同族体从简单到复杂的文化特质,而族体之间的文化变迁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默多克《世界文化大纲》(Outline of Cultural Materials, 简称OCM)就世界6大地区(非洲、环地中海,东亚、太平洋岛屿、北美和南美)的群体分人类为88大类617小类的文化资料输入了由电脑控制的HRAF系统之中。迄今1994年止,HRAF共储存约4.5百万张微缩胶片,预计今后每年可以递增2500张胶片。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一系统取得所需的专题资料以便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是借助于这一档案库储存的资料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多年实践,研究者利用HRAF档案库应十分重视与原型不一致的文化社会标本的文化特质的特殊背景所塑造的行为模式,否则,就很可能曲解具体文化的社会含义。今天看来,比方说,人类史前的经历较之传统的模式存在差异。例如考古学材料已经证明,过去人们认为采集狩猎的生活特点主要是平均主义的、流动性的和小规模的,现在,我们已经从澳大利亚、亚非等地农业集群的史前生活中了解到,当时人们过着大规模的,半固定的生活方式,有基本的等级制度,一部分人支配其他劳动、产品再分配和扩张居住地。至于狩猎社会的复杂性,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丘马什人中得到颇为充分的发展。这个社会包含了绘制本民族群体杰出的从事工艺美术的人员。质言之,利用这批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时,要特别注意某一文化特质的时代属性,同一社会性质,即处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族体才能开展比较。如果掌握的资料不能令人满意时或者案例不多的情况下就不宜勉强进行。

现代比利时著名史学家亨利•皮朗(Herni Pirenne)说得好:“唯有比较方法可以减少史学家间种族的、政治的与国家的偏见。”对于研究社会群体的文化及其行为模式的当代文化人类学说来,他是率先倡导文化比较、跨文化比较的方法的。今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平衡国际间的合作战略十分重要,因而研究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事象的异同及其联系,将有助于充实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群体以及不同学科之间对人类文化的理解,进而开展接触和交流便在各国文化人类学工作者的视线之内。跨国、跨地区、跨学科(社会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经济学)等等跨文化比较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新发展。例如踏入20世纪以来,在文学研究领域首先运用文化人类学比较方法去处理神话题材的是英国第一个以创造神话研究影响文学及其直接来源的人、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他的不朽名著《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正是以泰勒的比较研究方法为手段去解剖宗教仪式与神话之中可见的宗教原始渊源。到了90年代,有一位爱尔兰泰特罗(Antony Tatlow)教授有意识地将文化人类学引入比较文学,大大开拓了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称之为“本文人类学”(Textual Anthropology)即主要通过人类创造的本文,包括诗歌、小说、戏剧、雕刻、绘画等窥探其隐含的文化深层内容。又如在我国医学文化史上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跨文化传统(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特例”——即我国的人痘术外传到英国变型为牛痘而后返传到我国“其中有冲击,有变异,有融合,最终成为世界性文化的一个特殊方面:“实际上异文化之间的交流都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只是机制的启动,有迟有早,发生的效果有大有小而己。”在欧洲以一个欧洲共同体的名誉组织常设协调机构——欧洲跨文化的相互认识TRANSCULTURA由法国著名人类学家阿让•热•比松博士发起,主张以文化作为社会群体的纽带,提出“非欧洲人研究欧洲”的口号,于1987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第一届跨文化国际研讨会,宣布“双向文化人类学”(Reciprocal Anthropology)的诞生。他们认为:“文化的沟通是一种相互认识和承认的过程”,而那些顽固地站在欧洲文化的立场来审视和评估非欧洲文化、宣扬欧洲文化沙文主义的“单向文化人类学”正是相互认识和承认的一大障碍。该组织的第一件事是邀请非欧洲人去欧洲实地考察,去点评欧洲文化。而参加“双向文化人类学”活动的学者的学科背景广及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神学、音乐和绘画艺术、建筑设计、符号学、数学、生物学等等。继第二、第三届分别于1988年、1989年在意大利罗马、比利时举行之后,第四届跨文化国际研讨会已于1991年3月初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总议题是东西文化间的相互认识

(A Transcultural Approch to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欧洲跨文化研究会以“双向认识的策略”为中心,第一次在我国召开的。当年与会的学者有从语言、文学、音乐、历史、宗教、哲学、社会、人类学乃至自然科学等不同侧

面,就东西文化交流中共同关心、涉及跨文化研究方法论、思维模式、认识导向、个体观与整体观、东西艺术特征分殊,宗教的历史与现状、翻译的文化景景、语言与社会生活变迁等问题展开讨论。它对我国从事跨国、跨地区、跨群体文化研究并以“双向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去取代“单向文化人类学”的指导起着推动的作用。

三、余论

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哈维兰(William A Haviland)严肃地指出:“理想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应该产生于广泛的比较研究基础之上的。跨文化研究者考察世界性实例为的是探讨他们对文化现象的解释是否能广泛运用于全世界。”这一段具有指导意义的话,是值得我们牢牢记取的。近百年来文化人类学发展史表明,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不但是文化人类学工作者自身在田野调查访问以至室内整理研究过程中研究人类群体文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像上文粗略地介绍过一样,这种方法也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认同和使用。

但是,应该承认,在我们的队伍中,有的人有意无意地割断我国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史,既不承认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作用和今天的地位,又给这种研究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前者出现在近年出版的一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员必读的基本著作”的“修订本”上,即在实地调查方法和文化研究专章,完全没有文化比较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地位。后者则发生在1991年3月上述欧洲跨文化研究会在我国南方以双向认识的策略为中心议题的国际会议前夕。当时,有一位从事民族学教学和研究多年的教师竟然把跨文化比较研究诬之为“殖民主义的东西”,真是不可思议。

如何消除上述某些人的偏见和设置的框框?万应的良方是没有的,我想,加强学习,勤于实践、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才是最好的出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志资料丰富多彩,成文的史料地志之类数以千万计,以上引HPAF档案库不同的倒是未经精心整理分散于各省、市、自治区研究与教学等单位而己。比方说,以亲属制度为例,距今15年前有一位学者研究我国鄂温克式亲属制与摩尔根列举的类型不同,可以设想,如果我国从事原始社会史的民族学家与民族语言学家通力合用,按专题注意收集、分类资料,深入比较研究,我深信他们能够创建出亲属称谓图式也会在摩尔根和默多克成果之上。

我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走向我们。可以预见,我国众多的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民族学工作者继续发挥跨文化比较研究在解剖民族社会历史面貌的同时,为人类学本土化,现代化建设同样发挥解剖和先导作用。

转贴于

1 John Lubbock 1965 Pri-

Historic Times, as Illstrated by Ancient Remains an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Modern Savages.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 P. 416. 转引自M. Harris 1968 The Rise of the Anthropological Theory –

A History of Theories of Culture. Harger and Row, Publishers. P P. 1 51~152.

2 [美]E.哈奇著,黄应贵,郑美能编译,张纪新,张莉校《人与文化理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27页。

3 原是生物上的术语,意思是不同的生物表现出同类的形态来适应进化。在文化人类学上指各种不同类文化中产生和表现类似的文化特质。

4 Franz Boas 1896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omparation Comparative Meth od of Anthropology". Science, Vol.4 P.903。转引自黄文山著《文化学体系》,第七章文化学的方法 ,台北中华,1971年1月二版。

5 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08页。

6 金克木著:《比较文化论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6月一版,192~215页。又收入作者《文化卮言》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7 这一观点策略,据笔者所知是当代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倡导的,他在1975年8月出版的台北《中央月刊》第七卷第10期以《浅说宗教社会学》为题提出泛文化比较研究这一方法的。1996年又以《宗教泛文化比较研究》为题选入李亦园著《人类学的视野》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

8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中译名有:“跨文化比较研究”、“跨越文化研究”、“交参文化研究”等等,台湾人类学者较多译作“文化比较研究”。

9 H.Russell Bernard 1994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2ed. Edition. Unobtrusive Observation Pp. 3 43; Appendix C: Codes From the Outline of Cultural Materials (1971) P p.519 =-528. Sage Publications, Inc. U.S.A.

10 张广勇:《从文明中心到全球文明的世界史——(全球通名)中译本导言》,见[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金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11月版,48页。

11 李达三著:《比较文学之新方向》,台北联经,1984年2月版。

12 乐黛云:《序》,泰特罗讲演、王宇根等译:《本文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3 马伯英著:《中国医学文化史》第二十二章医学的跨文化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

14 王宾:《文化双向的认识策略问题——代序》,王宾、阿让•热•比松主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5 王宾、阿让•热•比松主编:《狮在华夏——文化双向认识的策略问题》,共收入这次会议的论文31篇。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6 威廉•A•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版,27页。

17 李松生:《鄂温克式亲属制的特点和意义》,《史前研究》1984年第2期;《从鄂温克亲属制的几种形态探讨血缘家族的形成》,《人类学论文选集(第一集)》,中山大学出版

社,1986年8月版。转贴于

-全文完-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 核心主题:本文将介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和跨文化研究的概念、背景和意义,以及它们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是一种常用的跨文化研究工具,用于描述和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通过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为跨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指导。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霍夫斯泰德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区域的研究,总结出四个维度来描述文化差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这些维度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一种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旨在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为企业和管理者提供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依据。 案例论证:以一家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为例,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员工来自多种文化背景。为了确保公司内部的顺利运营和员工间的有效沟通,该公司在管理和培训方面采取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应用。具体而言,公司在招聘和培训过程中,根据员工所在国家

的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培训和辅导。例如,对于集体主义倾向较强的国家,公司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对于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公司强调平等和民主的管理理念。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便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公司文化。 通过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应用,该跨国公司成功地加强了内部沟通和团队协作,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这表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对于指导跨文化研究和交流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思考总结:本文介绍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和跨文化研究的概念、背景和意义,并探讨了它们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关键词和案例论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研究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研究对于企业和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实现全球化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和问题可以包括:如何将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其他跨文化研究工具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描述和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如何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制定更加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和管理策略;如何提高跨文化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指导企业在全

社科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Research) Donna M.Mertens 从人类学的意义上来说,跨文化研究可以被定义为对不同文化的任何描述或比较。跨文化研究也可在系统比较的意义上使用,其明确的目标在于回答那些有关文化差异的发生率、分布和成因的问题(Ember&Ember,2001)。尽管它对于确认各种文化中重复出现的主题和模式很有用,但在对文化的相同点做概括时可能因为心理定式的危险而有一定的风险。模式可以给跨文化的理解提供整体的结构,但这些模式也可能会遮蔽每种文化内的极大的个体差异。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 无论其目标是描述一种区别于研究者文化的独特文化,还是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种族中心主义也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评判别人的透镜或标准,对于理解另一种文化经验的一种障碍。文化相对主义重视文化是差异性,强调要从其他文化自身的环境中来理解其他文化中的人。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 在跨文化比较中,样本内的差异性,以及非文化维度上的差异性可能会对比较研究的效度(V alidity)产生危害(Hujala,1998)。在一项有关美国和芬兰的教师的想法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用国家的政治边界来将文化定义为他们的自变量。但是,芬兰的教师和美国的教师在其他的重要维度上存在着差异。芬兰的教师比美国的教师所受的培训更多,而这种差异可能解释一定社 会的教师想法的差异,而非文化想法的差异。戈保罗-麦克尼科尔和阿穆尔-托马斯(Gopaul-MeNicol&Armour-Thomas,2002)提出,研究者应考察文化和阶级、文化和民族、文化和语 言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如何观察文化群体之内和之间的有意义的差别之处。他们提出了与一个国家的优势文化和次优势文化相关的问题,以及与每个群体有联系的认识论(Epist emological)假定。经由主流文化群体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可能会造成对非优 势群体的个人经验相对忽视。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 跨文化研究的团体对跨文化的测量可以发展到何种程度有一番争论,反映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立场(Evans,2000)。其中一个立场是,测试可用适当的语言进行翻译,由本国测试人员实施,提供熟悉的内容,从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文化心理学家则持有一种不同的立场,因为他们强调符号文化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强调共享的价值和意义、认知和交流的重要性(Greenfield,1997)。因此,只有在具体问题的具体答案的取值或价值达成一致的意见在不同文化中相同题项的含义必须相同,且对这些研究工具有上佳的语言翻译时,一个测试才能被用于另一个文化之中。此外,对相关信息的定义也必须普遍一致,而且和陌生人交流也必须为人所接受。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 为了得到跨文化研究的有效数据,人们必须确定概念的地方定义(Evans,2000)。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 在西方国家与在肯尼亚乡下小村对智力的测量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概念的地方定义是 多么重要。在肯尼亚乡下,村民描述孩子智力的术语是他们能说出多少动物和树木的特点、用途和名称,或者在指定的距离内,孩子们能把凳子或者食物这类东西搬多远。这些就是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考研就业前景分析

专业介绍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下设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本学科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本学科从跨文化的视角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该学科重视人文精神培养,强调跨学科的研究特色以及跨文化的批评视野。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领域。其宗旨在于以总体文学的研究为背景,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背景的文学及文化现象为素材,通过沟通和对话,促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互识、互证与互补,探寻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轨迹,促进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艺术等其他知识领域的交叉与互渗。 就业前景 比较文学在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在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总之不是单纯的研究某一文学,而是各个方面的文学都要涉及,但是又不是各个都需要涉及得很深很深。 这个专业在中国涉及还不像其它专业那样深和广,用得到这个专业的地方也很少。如果找记者编辑或是老师特别是高中,初中老师,这个专业没有其它专业有优势。毕竟是在国内,人们涉及多的是中国文学,有些是国内文学还没学好的,那这个外国文学更派不上其它专业那么大的用场。

但如果用另一种角度看的话,可能又比较好找。 原因是这个专业在中国正慢慢推广开来,虽然这个专业不是在每个大学都设立了,现在设立这个专业的大多在一些师范类学校,而且不多。但是依照发展的趋势,以后应该会有更多的学校或是学院会开设这门课程。比如在一些小地方市有一些专科学校。 所以读完之后如果机会出现,那么可以选择去这些地方教书。这与教初中高中不同,毕竟是大学,所以这时候应该就不会存在这个专业劣于其它汉语言文学专业了。 一般一个这样的专科学校或是有些差一点的本科,如果开设这门课程,至少是要招一个这个专业的老师。当然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的话,可以选择更好的大学教了。反正这个偏一点的专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我想任何一个专业都存在这个问题。那就要看你把握了。 比较文化学专业毕业之后,学生能活跃在教育行业、旅游业、网络、新闻行业、国际合作机构、咨询业、公务员等各种各样的领域。当然,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比较文化学的教学科研、社会问题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对比研究及理论研究等工作是该专业的主要就职前景。 比较文学与跨专业文化研究要求毕业生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外文学知识,坚实的比较文学理论基础,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熟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掌握计算机的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及基本理论的引进与介绍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新的时代语境,研究首先在国外兴起其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涵盖多学科知识。翻译在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传播的认识取向、思维框架、主要理论以及基本理念等,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代表性论著有:刘双、于文秀著《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郭镇之主编的《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麻争旗等翻译的萨默瓦所著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等,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论、社会文化背景、跨文化互动的主要方式、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改进等国外的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范畴和概念都有广泛涉及,并对国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方法论、理论模式、学科前沿和现实关切、理论思想源源进行梳理介绍。 二、跨文化新闻传播基本理念的探讨与建构 与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一样,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面临着本土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关切、现实旨趣和学术关怀的课题。一些学者从文化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对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进行梳理和建构。如单波的《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麻争旗的《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认为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不是县时代特有的景象。”它是文化同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新闻传播,它肯定文化经验的多样性、文化的无边界性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跨文化新闻传播应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推行文化间的非垄断化市场原则、传播技术均衡原则、新闻报道平衡原则。”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研究与现实关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性质、内涵、目标进行描述,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是解决显得性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人类文化共同体内部调适文化差距与冲突、达成对话与理解的解决方案。它的目标有: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与分野的过程。” 三、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趋势与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单向的不平等的传播扩张。互联网和跨国公司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全球化”空间,不仅使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而且进一步打破了有关国家、民族、种族、性别等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来跨国、或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冲突、融合和互动现象展开研究。如尹鸿与李彬主编的《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陈卫星主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段京肃《跨文化传播中的“逆差“现象》》,刘卫东《全球化: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刘建明《媒介全球化的价值宝库》、汤清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闻》、李强《经济全球化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探讨了全球化为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造成的跨文化传播的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与传播霸权、西方文化观念与文化产业对中国大众文化及传媒的冲击、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与传播策略、跨文化交流的国际秩序、全球文化与区域文化国际和地区冲突中的传播活动评估,认为在传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紧密和频繁。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做一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交际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层面上,以寻找与文化有关的语言差异和问题为主要方向。随着研究深入,研究者发现文化因素在语言交际以外的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身体语言、时空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畴也日益扩大。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 1. 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内容已经逐渐扩展到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层面、文化差异、沟通策略、人际关系、跨文化交际中的身份认同等。而且在各个领域内,如商务、教育、政治等也都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这些领域中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2. 研究方法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也日益多样化,除传统的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外,还包括了跨文化交际模拟、跨文化交际情景分析、跨文化交际桥接等多种新方法,以便更好地探索文化交际问题。 3. 研究现状 当前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注重实证研究,而在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比研究。透过这样的对比研究,研究者可以发现交际中与文化有关的差异、以及文化因素对交际的影响。同时,研究者也越来越注重对文化交际中的个体差异的考察,认为不同的个体在文化交际中的行为和思维也会展现出不同的特征。 三、应用价值 跨文化交际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应用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商务、教育、医疗、国际关系等。透过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可以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更加顺畅,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更好地推进全球化进程。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跨文化交际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第一,学科研究细分越来越细,现在跨文化交际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这种趋势会使得研究变得更为专业和系统,但也会使得研究者难以跨领域开展研究。第二,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度不够,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当前的研究尚不足以应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当下的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复杂,涌现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方法,深刻地改变了比较文学原有的版图。从总体趋势上看,随着跨学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存在着一个从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的转向。这一转向一方面给比较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思维,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新的困惑。面对这一转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比较文学原有的构建,从相关学科的跨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和范式中寻找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新资源。 从现状来看,在不同学科里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如比较政治研究,比较法律研究,比较文化研究,交互文化(或文化间)研究,比较文明研究等。这些新概念的背后隐含着复杂的理念和方法论。比如,交互文化研究强调一种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新思维;[1](P1-2)比较政治研究针对其比较方法的长短提出了系统的看法,特别是提出了无法处理价值观问题;[2](P4-5)以艾森斯塔为代表的比较文明研究,注重于把比较方法和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关联起来,提出了多元现代性的概念。[3](P17)如果说比较文明的研究立足于社会学的话,那么,跨文化的研究则更多地与人类学相关。在这方面,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可谓先驱者。他反对包阿斯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特殊论,坚信跨文化研究之所以可能

是因为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分析可以做出有关文化的科学概括。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跨文化研究要建立在可做系统比较分析的数据资料基础之上,这就形成了人类学的文化与人格学派。[4](P613)这些发展都说明,跨学科的和跨文化的各种研究日益兴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日益频繁,它们为比较文学向跨文化研究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参照的丰富资源。 一、跨文化研究溯源 严格地说,跨文化研究(cross cultural research)并不是一个学科,而是指涉一种方法和理念。跨文化研究的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轴心时代”(亚斯贝斯语),当人类各大文明成熟、文化间的交往促使人们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去审视他者文化时,跨文化思考随之就出现了。有学者认为,现代跨文化研究的真正鼻祖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而这一研究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了较多关注和讨论。然而,作为一个有更严格界定的学术领域则是20世纪的事。跨文化研究首先在人类学中得到了发展,尔后在心理学中得以拓展,晚近在管理学、传播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医学、国际关系、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通常认为,跨文化研究出现在“一战”前,兴盛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在人类学中发展成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我们更是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现状 目前,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教育、外交和商务。在教育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和文化教学的融合;在外交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系和文化交流;在商务领域,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商务和企业文化。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对跨文化交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问题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研究视角狭窄。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研究者常常把跨文化交际仅仅看作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和礼仪交流,而忽视了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其次,研究方法单一。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传统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最后,跨学科研究不足。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往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还有待发展。 三、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水平,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研究者应该从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跨文化交际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次,应该拓展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如实验研究、网络研究和文献分析等。最后,要鼓励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应该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如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 综上所述,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研究方法和鼓励跨学科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其研究水平,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跨文化交际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跨文化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克服语言困难而使用的各种补偿技巧,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忽略了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偏低,策略选择受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证依据,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性和个性化。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著述很多。交际策略能力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交际策略对二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同时受到国内英语教师的重视。但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既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策略的训练上,期望以技巧来弥补他们语言或语用能力的不足,以保持交流渠道的畅通(王立非,2002;肖德法、向平,2004;于冰,2006)。他们的研究着眼于技巧的灌输,却忽略了对英语学习者策略能力的系统调查,缺乏对影响策略能力学习因素的研究,因此他们的训练没能表现出针对性和个性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效果。 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探讨他们选择使用交际策略的规律和英语水平与策略使用的关系。 二、跨文化交际策略的界定和分类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交际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交际策略的多种定义,以下是较有代表性的几种。Tarone(1980):交际策略是在必要意义结构不能相互理解的情况下交际双方试图就意义达成一致的努力;Corder(1981):交际策略是说话者由于意义表达困难而使用的一套系统的技巧;Stern(1983):交际策略是用来应付由于二语不精而出现的交际困难的技巧;Faerch & Kasper(1983):交际策略是为解决达到特定交际目标困难时可能使用的有意识的计划;Poulisse(1989):交际策略是说话者为挽救交际中断而使用的策略。从国内外学者给策略能力下的定义可以看出,交际策略的本质是交际者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所采用的一种补救方略(贾玉新1997)。 关于交际策略的分类,目前较典型的是Tarone,Faerch& Kasper和贾玉新的分类法。Tarone(1980)把交际策略分为解释、转移和回避三大类。解释策略又包括近似语策略、造词、转述;转移策略包括母语直译、语种变换、请求帮助和模仿;回避策略包括话题回避、放弃信息。Faerch& Kasper(1983)将交际策略分为缩减策略和成就策略。缩减策略指的是一种回避策略,而成就策略是一种补偿策略,当语言学习者掌握的语言代码和社会文化代码不够时,就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用缩减策略回避问题,将要传达的信息保持在他有限的谈话资源以内,避免冒险;另一种选择则是保持谈话目的,但选择另一种方式,即采用成就策略,冒险去扩充他的谈话资源,调整手段以最终达到目的。他们把缩减策略分为形式上的缩减和功能上的缩减,而成就策略包括语码转换、语言迁移、请求帮助、非语言策略等。贾玉新(1997)把交际策略分为语码转换、近似语、合作和非语言策略四类。本研究参照以上三种分类法,根据研究对象和交际环境进行了取舍,着重强调了14种策略,即要求澄清策略、请求帮助策略、转述策略、近似表达、自造词语、话题回避、母语直译、语种变换、放弃信息、固定重复、回忆、自我修复、非语言策略和拖延策略。 三、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跨文化分析

比较文学跨文化分析 跨文化研究最先运用于外国文教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日本与80年代我国的高等院校,将其视为一种研究方法与教学模式。跨文化的理念认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要结合本国的文化,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与之同时,它和多元文化研究并不完全相同,因其“在研究一种文化时,我们能找到某种共性的、跨文化的东西。‘跨’这个前缀代表一种比‘多元’更高的层次,它并不意味着为了保存某种东西而去牺牲别的东西”。在我国的比较文学领域,这一术语准确描述了我国80年代萌芽,90年代蓬勃发展的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事实上,文学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任何一种当前热点的文学现象,总是处于和民族文化纵的历时性的承嗣,或者与世界文化横的共时性接触之中。在这种纵横交错的动态非静止的文化坐标系中去定位、判断、解释、评价与研究,成为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能够排除人为的干扰和影响,探寻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还原文学本身的真正价值。近年来,国际比较文学发展重要倾向之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化化”。 90年代所谓后文学时代的全球主流话语,甚至被某些人认定为文化研究,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跨文化性质。中国比较文学界视跨文化研究为其重要使命之一,敏锐感知国际研究的前沿,注重于研究与探索跨文化交往中的同质和异质性问题,在东西方和多元文化中的文学经典、文化转型期价值与精神的重建、后殖民主义与本土话语、文化相对主义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重新构建中国学术品格与跨文化的共通的学术话语而积极努力,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然而,这种认可来源于历史的必然趋势,除了当前的文学研究正面临重大改革,文学研究的概念、范围和其本身建构的理论意义等都发生了改变,后殖民时期的来临,使得跨文化研究演变成世界范围内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二讲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一、“Comparative Literature”不等于“文学比较” 文学比较:荆楚文学/周原文学;陶渊明/王维;李白与杜甫;《狂人日记》/《外套》;诗/词 比较文学:但丁/屈原;《诗经》/《荷马史诗》;华兹华斯/陶渊明; 《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果戈理);诗/词——佛教、画、乐归纳两点:1)跨国家、语言、民族、学科 2)可比性。不能任何抓来比较一番,要看其学术价值如何?选题体现水平。 比较性不是比较学学科的根本属性。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哈利·列文(Harry Levin)有一篇文章题为《文学如果不是比较的,是什么?》(What is Literature If Not Comparative?)确实,当今的文学研究已经与比较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有一种浅度的比较,或称X+Y式的,有人将之戏称为“阿猫”与“阿狗”的比较。于是,比较文学似乎成了“比附文学”,于是就有了所谓比较文学“危机”说。 陈寅恪《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亦对“文学比较”的穿凿附会现象提出过自己的真知灼见:西晋之世,僧徒有竺法雅者,取内典外书以相拟配,名曰:“格义”,实为赤县神州附会中西学说之初祖,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课程,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之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文学之真谛。盖此称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哥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不追诘,更无谓研究可言。 钱锺书先生亦说过:“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文学比较之所以缺乏意义,是因为: 1)表面上类比,容易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简单,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做浅层比较,无法追寻东西方文学结构内部的共同规律,所推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表现为一种结论上的武断与零散。 3)缺乏学理上的科学性,随意性太大,因此“拉郎配”、“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经常出现,没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

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分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大大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加强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国际事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相关问题阐述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几点针对性的对策、策略,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相关问题;不足之处;对策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代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比较多,不容忽视,急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来予以治理。不断促进交际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致力于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论述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目的 1.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于不同文化集团的成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通过各自的文化价值与人际间行为的各种关系。简言之,就是研究文化与人际交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侧重于跨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行为。 2.研究文化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研究需要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主要涵盖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内容。其中,非

语言方面要解决的问题更为广泛,例如:家庭关系、跨国婚姻、宗教信仰、网络传播以及社会体制等等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可行性因素 有利于促进跨国企业管理和组织效率的提升,保证不同文化之间成员之间的人际交流质量,不断降低或减轻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和误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门热点的学科。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是由于美国当时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发展需要,以便于当地美国政府更好地处理国际事务。 (三)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应用 跨文化交际主要应用在外交、贸易、国际商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等方面。例如:1.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之间的谈判;2.与外国留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设计语言方面的教学;3.对于进出口公司来说,与外国商人做交易、谈生意。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仍然较多,与国际总体研究水平和成果有着较大的差距。根据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于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比较少 我国理论基础知识的研究就国外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相关内容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缺少一定的创新、创意。例如:文化与非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通俗的理解,就是文化内容的不同也会导致非语言行

比较文化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是指对人类文化的深入探索和研究。它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背后文化因素,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比较文化研究则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探索并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比较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来说,比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比较文化研究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和误解。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这有助于消除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增进各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其次,比较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人们可以找到相互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比较文化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文化的环境,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比较文化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化变迁和创新。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思想和观念,人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文化创新。这对于促进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比较文化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涉及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如何全面而细致地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

异是一个挑战。 其次,比较文化研究往往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由于文化涉及到人类行为、语言、社会结构等多个领域,比较文化研究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综合研究。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总之,比较文化研究在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研究人员需要面对复杂多样的文化差异和跨学科的研究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比较文化研究的目标。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这个领域涵盖了文学、语言、文化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就业方向。 一、学术界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有相关的学科和研究中心。在这些机构里,你可以成为一名研究员、教授或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个领域的研究范围很广,可以研究文学、语言、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研究相结合,探究跨学科的问题。 二、出版业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出版业也有很多就业机会。你可以成为一名编辑或出版人员,负责编辑和出版相关的书籍和期刊。这个领域的出版物很多,包括学术期刊、研究报告、文学作品等。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作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出版。 三、文化事业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文化事业也有很多就业机会。你可以成为一名文化传媒人员、翻译或跨文化顾问。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

括文化传媒、翻译、文化交流等。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国际组织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国际组织也有很多就业机会。你可以成为一名国际组织的文化专家、研究员或项目经理。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括跨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等。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国际组织更好地实现其文化目标。 五、企业界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企业界也有很多就业机会。你可以成为一名跨文化顾问、文化培训师或国际业务经理。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括跨文化交流、国际市场开拓、文化培训等。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其国际业务目标。 总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无论是在学术界、出版业、文化事业、国际组织还是企业界,都有很多就业机会等待着你。如果你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感兴趣,喜欢研究文学、语言、文化和社会学等领域,那么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

对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课程的感受3000字

对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课程的感受3000字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西方由来已久,但时下遭遇逆风,前者被部分国外学者渲染成“死亡”学科,后者陷入“文化泛论”的困境。比较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危机四伏”,从法国中心主义的比较文学论调,到美国的“文学性”美学观点,再到“文化转向”和“学科之死”的纷争, 其学科史无不呈现在争议中前行的特点。表面上是学术观点相左,实质上是权力话语之争,不乏政治隐喻。跨文化研究亦称“比较文化研究”,早期源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经历了文化类同性和差 异性研究的不同阶段。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跨文化研究的交叉学科属性日趋明显,涉及传播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甚至在技术的推动下进入自然科学领域。也正由于此,其边界模糊不清的泛文化性备受诟病。 任何危机都蕴含着机遇。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国外的“危机”恰恰是展现中国学者智慧的难得机遇。“这是好的时代,也是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狄更斯一百多年前的话,依然构成对当下时代的隐喻。眼下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思潮似有蔓延之势,单边主义甚至新民族主义有将世界拖入更大动荡甚至冲突的危险。但我们更希望通过中国学界,乃至国际学界的共同努力,把“坏的时代和愚蠢的时代”变成“好的时代和智慧的时代”,并贡献自己的才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之一,在现代转型中正呈现勃勃生机。在西方社会陷入种种危机之时,世界正把眼光投向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国际上有识之士也希望中国有历史担当和世界情怀,一

起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握机遇,在充分吸收中华文明优秀遗产精髓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为根本、基准,而不是西方文化理论观点为参照,来研究世界性学术问题。 文学是思想、情感存在的家,文化是价值、精神存在的家。尽管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属于基础性的人文研究,经济价值有限,但在各种思想激荡、矛盾交织的“坏的时代和愚蠢的时代”,其沟通心灵、促进交流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国界的文学间性研究,越来越具有跨文化、跨学科性质,展现了不同文学、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甚至相互融合的关系。比较文学既是文学的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也可以是方法论研究和辩证论研究。文学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为文化生动而形象的载体和有力的传播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它通过文字和文本,既创造性地发挥其承载功能,表征文化,又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学表达,感受文明的进程和发达程度,使之成为文明的感受器和活化石。与此同时,文化和文明又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为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化既是多彩的和多元的,也是平等的和包容的。跨文化研究并非泛文化研究,不仅在宏观上与文学、哲学、历史、传播等密切关联,而且在微观上与文化记忆、民族身份和国家认同等不无关系。跨文化研究无法绕开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跨文化研究的起点,即使将多元文化视为一种视角或者方法来研究文学,也可以考察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复杂关系及其

跨文化消费行为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和共性研究

跨文化消费行为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和共性研究 "每一个人都会去消费,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吗?消费行为是一个如此广泛的主题,因此研究跨文化消费行为差异和共性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购买动机和消费习惯都可能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差异,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洞见。本文将重点探讨跨文化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分析其对营销和商业决策的影响。” 引言 必要性和重要性 跨文化消费行为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的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识。因此,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和共性对于企业和市场营销决策来说至关重要。 研究目的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行为差异和共性,并分析其对营销和商业决策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购买动机、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影响。这对于企业和市场营销决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中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并优化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物质主义和非物质主义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产生影响。在一些西方文化中, 物质主义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享受。然而,在一些非 西方文化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东方文化中,非物质主义被视为一种更重要的 品质,人们更注重精神、社交和情感层面的满足。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 对于消费的动机和目的可能存在差异。 社会地位和品牌偏好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品牌偏好也可能存在差异。在一 些社会地位观念较为重要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展示自己高社 会地位的品牌和产品。而在一些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文化中,人们更注 重产品本身的品质和功能,对品牌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 们会有不同的品牌偏好和购买行为。 购买决策和消费习惯的差异 除了上述差异之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购买决策和消费习惯方面也存在 差异。在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决策和社交影响,他们会倾向于和家人、朋友或群体一起参与购买决策,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决策和独 立思考。此外,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价格、折扣和促销活动的敏感程度也 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和商业决策时,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购买 决策和消费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国外跨文化能力相关研究述评

国外跨文化能力相关研究述评 关于跨文化能力的定义,无数海外研究者在过去几十年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该领域的主要 研究者,如Wiseman定义跨文化能力为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和适当沟通所需的 知识、动机和技能。在他的定义中,Wiseman提出的动机将“与跨文化交际的预期或实际参与相关的情感、意图、需求和驱动力的集合”作为一个不被包括在跨文化能力其他定义的新元素。Deardorff指出,由于知识本身不足以构成跨文化能力这一事实,几乎所有跨文化能力的定义 不仅涵盖其他文化的知识,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互动还涉及到一个人技能和态度 的发展。Byram通过增加社会背景和非语言沟通全面定义跨文化能力,在他的以知识、技能 和其他研究者的态度为基础的四维度跨文化能力模型中,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注重语言能力。 基于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国外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学者将有效性和适当性视为跨文化 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且概念元素包括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在这项研究中,我们 采用以下综合定义:跨文化能力是指基于个人的跨文化资源,如知识、态度、技能和意识, 在跨文化情景下进行有效得体的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关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分模型的海外研究,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跨文化能力成 分模型。Berardo按照三种类型将跨文化能力模型归类:基于能力维度或范围将个人能力归 类的成分模型,聚焦从跨文化不适应到形成跨文化能力的进展阶段的发展模型,以及探索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互动本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在互动中被实践、评价和被各种变量影响的 互动模型。成分模型被学者们广泛研究,而对发展和互动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下面将对每 种类型的一些广泛应用的模型进行说明。 Chen 和 Starosta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个综合成分模型,包括三个主要层面,即情感(跨文化敏感度)成分、认知(跨文化意识)成分和行为(跨文化熟练度)成分。Fantini提出了包含 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的四维度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强调涉及个人能力的有效性和涉及 接收者对个人能力的感知的适当性。在Fantini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中,意识被视为四个成 分中的核心成分。Byram提出了一个四维度模型,强调语言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入文化身份 和文化理解。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包含两个子分类,一类是他人的和社会群体的社会过 程的知识,另一类是自己的和批判的文化意识的知识;态度:这被定义为使自我(在一个更 大的视角内一个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相对化和评价他人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技能:包含有两个子分类,一种是解释和联系的技能,另一种是发现和/或互动的技能;意识:是指基于明确的标准批判地识别和评估自己和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做法和成果。Deardorff提 出了一个互动金字塔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阐明在个人理解层面态度、技能和知识之间的移动,并描述在互动层面内部和外部的结果,涵盖的元素有必要的态度、知识和理解、技能、 期望的内部结果和外部结果。 以上所讨论的模型中,Byram的模型以其全面性和在外语教学中的实用性被海外及国内学者 广泛使用,因为他从交际、教育以及心理学的不同角度探讨跨文化能力。此外,Byram的模 型促进特殊文化维度和总体文化维度的共同发展。前者是指编码和解码特定的文化或亚文化 社区独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代码和做法,而后者则是指在各种不同文化的个体之间的动态沟 通互动,而不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能力。Byram认为,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中有四 个结构:(1)知识: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指关于社会群体以及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的知识,和对话者的国家类似的知识;第二类是指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互动过程的知识; (2)态度: 包括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以及愿意中止对于他人的意义、信仰和行为的怀疑和评判的态度; 此外,一个人还需要愿意暂停自己的意义、信仰和行为,并从与自己互动的其他的人的角度 来分析它们; (3)技能: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跨文化交流技能,即具有解释、理解、关联、观察、分析和评价文化差异或冲突并对其进行有效协调和解决的能力; 另一类是跨文化认知技能,即借助语言或非语言交流和互动学会新的文化知识、态度和意识的能力;(4)重要文化 意识:代表基于明确的标准鉴别和批判地评价自己和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实践和成果,

跨文化比较研究(1)

社会人类学期末复习试题 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为了从具体的社区或个案通过田野工作的研究概括与归纳出一般原理与原则.(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方法在于力图通过相似现象的比较而求得某种概括.它力求从一大堆变项中抽取出一些公分母.) 游群 游群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政治类型,它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核心家庭构成的30-150个成员的集团,实行外婚制,从事狩猎、采集经济,劳动分工属自然分工。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互惠性交换 互惠性交换是交换体系中的一种类型。它是指双方互惠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交换的动机并不是赢利,而是为了社会责任,有些互惠性交换还是为了在此过程中赢得声誉。 婚姻 婚姻的定义,如果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结合”。而男女两性的结合是最基本的形式。婚姻的真正内核并不只是两性的结合,而是对这种结合的公开认可和批准。 格尔兹 美国解释人类学家的代表人物,全名克利福德·格尔茲,主要著作有:《文化的解释》、《地方性知识》、《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等。在这些著作中,最鲜明地体现着解释理论的是《文化的解释》。主要观点:一,“深描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做这些网,因而认为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