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 国内外研究现状 比较方向

合集下载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首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育方式弘扬美国民主自由、开拓创新、勤劳诚信的民族精神。

其次,美国也极其重视宗教教育。

美国政府从法律上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除了法律规范的约束,宗教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上帝学说影响力最为广泛,主要宣扬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观。

宗教是美国公民精神之处和道德孵化器,奠定了美国人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

同时,宗教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社会起到了制度稳定的作用。

再次,美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基本道德准则: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

为了这些基本道德能够渗透到青少年日常行为中,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道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教育青少年行善积德,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同时用辩证分析方法,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德国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

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采用“问题式”和“探索式”的科学教学方法为重要手段,配合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举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宗教影响作用,加大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

二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中如何对待纳粹主义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德国统一后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为世界某些地区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从宏观方面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民主主义、集团主义、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

国内外思政教育领域发展异同论文

国内外思政教育领域发展异同论文

浅析国内外思政教育领域发展的异同经济建设的先进与滞后已经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衡量标杆,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进步的世界观、价值观。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研究,已经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通常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已经融入并渗透在各行各业当中,对各个行业具有服务、指导的作用。

也正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和领向有关的一切工作能够顺利、健康、适应潮流的发展。

本文通过国内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的现状做一个简要的对比与陈述,并对我国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建议与期待。

(一)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根据马列主义思想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无外乎表现了其自身的普遍性和拓展性。

而它本身所包含的哲学性已经决定它能够在各领域得到适用与发展。

从定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研究推广思政教育的理论思想,并形成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

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了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

我国是一个正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社会思想指导理论都有着较大的不完善和空缺。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利用高等院校发展和建设思政教育的研究,培养和教育一批先进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是当前我国发展理论基础的一项有利途径。

作为思政教育的受益者,我们应该清楚认识思政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政治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多的会体现在经济性和效益性上来。

所以在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思政教育的发展与历史不同时期、历史不同任务的相结合、相适应。

(二)发达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随着思政教育的了解与深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看待发达国家的思政教育并科学的、有条件的加以利用和发展也是我们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部分。

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多元化深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特别是大学生容易受到眼花缭乱、别出心裁的具有强烈的动机的信息中的思想价值标准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或者是同化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尽管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不同,但各国已经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做工作重点。

一、选题(一)本课题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也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取向关系着国家将来的发展走向,因此,各国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对比研究也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目前,关于中美、中欧及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研究,从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是,关于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学校教育展开,对于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却不多。

然而,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有时甚至能直接改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二)选题的意义面对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党中央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对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发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从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内容(一)基本思路视角:在中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对比分析中,主要研究中外学校教育的特色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

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等。

接着,文章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定义与评估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和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实现其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这一定义包含了教育目标的明确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创新性以及教育效果的可评估性等多个方面。

在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时,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应具备全面性,能够覆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价值观念的树立、道德品质的养成等。

评估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具体的指标和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以便更直观地反映教育效果。

评估标准还应具有发展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一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情况,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情况,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包括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国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人才的教育培养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业更加突显出来。

本文试以美国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为例与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模式、方法等进行了比较思考,寻找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方法0 引言在我国,思想教育一般指人们口中的德智体美的素质教育,它不仅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一些政治法制类教育、生命健康类的教育。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而被称为公民的基本教育。

根据公民教育的发展史,分为古希腊公民教育、近代公民教育、和现代教育。

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进行无私奉献和爱国主义精神内容的教育;近代公民教育主要是培养有责任心和自觉履行义务得人;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更加深厚,意义也更为深远,包括道德教育,也包括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等。

我们所说的思想教育和西方国家的公民基本教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实际上公民教育浅层的教育指政治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健康教育等。

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并非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

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其名称形式不尽相同,但实质及性质都是相同的。

比如在美国的一些大学,学生必须修够政治学分才能拿到学位证。

在日本政府,拨出相当数量的专款,资助道德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有的国家还在社区、学校单位设置了专门的道德委员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并有相应的评分标准。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传统,学校和各地方党委高度重视。

在高校设置思想政治公共教育课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都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直接管理。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现状、实践路径和价值体现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情况。

现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和专业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问题意识。

其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着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环境,因此,研究者需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思考。

最后,在当今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研究者需要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研究战略的制定和创新。

在这个方面,研究者需要综合利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案。

其次是深入开展研究课题。

这个方面,研究者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需求和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调研和实践活动,亲身去感受和体验实际中的问题和挑战。

最后是不断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个方面,研究者需要以高度负责和实践精神为指导,将研究成果与社会需求进行衔接,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和及时的理论支撑。

在这个方面,研究者需要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和教育特点,结合当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经验,提供具有实际意义和科学性的理论支撑。

其次是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这个方面,研究者需要依据实际需要和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和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研究参考和实践指导。

最后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者本身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代表,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研究者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带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探讨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探讨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探讨论⽂ 摘要:在社会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标、教育⽅法等都发⽣了相应的变化,相关学科的理论果实、学术成就和研究⽅法的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断完善提供了重要资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及环境的变化都使跨学域研究成为⼀种必然趋势。

本⽂旨在梳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运⽤多学科理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多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跨学域;理论 思政育⼈的跨学域探究就是不同于往常的针对⼀门学科的研究⽅法,对⼀个问题从不同⾓度运⽤不同的学科背景进⾏解读,以取得对问题研究有新的思路新的研究⾓度的效果。

在整合研究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实际和需要,可以从理论借鉴、⽅法交叉、内容整合等⼏个层⾯展开研究。

提到的跨学域研究主要是说思政育⼈与其他科学和领域的交叉,不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主义理论这⼀层学科内部的交叉 ⼀、思政育⼈跨学域研究发展现状 思政育⼈跨学域发展历经两个发展阶段:第⼀阶段,起步与逐步完善时期。

在此阶段思政育⼈的跨学域发展趋势逐渐显露,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研究果实。

因为没有对思政育⼈提起⾜够的重视,因此这⼀阶段是思政育⼈起步和恢复时期,⼀些学科并没有进⼊到思政育⼈的学科视野;相关的部分科学还没有孕育出成型的科学架构和论理结构;思政育⼈跨学域研究的理论果实没有挂到学⽣们能见到的课堂书本上去。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探索时期,但是为⽇后跨学域发展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第⼆阶段,是思政育⼈跨学域研究⾛向整合和完善的时期。

随着思政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独⽴的⼆级学科,随着其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思政育⼈学科的学科视⾓不断拓展,理论果实可以说是硕果颇丰,跨学域研究模块初见雏形,研究成功率很⾼。

思政育⼈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

思政育⼈与⼼理学的有机结合最为密切。

思政育⼈学必须吸纳⼼理学以⽅法论和⼿段。

思政育⼈活动的进⾏需要遵循⼈的⼼理发展情况,有⽬的性的对学⽣进⾏培养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课程思政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思政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一)政策推动与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和途径,推动了课程思政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开展。

(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围绕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认为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在目标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

在实施路径上,提出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策略。

(三)实践探索丰富多彩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许多高校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一些专业课程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注重加强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四)典型案例不断涌现国内涌现出了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些高校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一些文科专业课程通过讲述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国内与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一、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宗教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首先,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渠道主要是中小学校,通过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育方式弘扬美国民主自由、开拓创新、勤劳诚信的民族精神。

其次,美国也极其重视宗教教育。

美国政府从法律上保护公民宗教自由的权利,除了法律规范的约束,宗教主要来自《圣经》中的上帝学说影响力最为广泛,主要宣扬人文关怀和普世价值观。

宗教是美国公民精神之处和道德孵化器,奠定了美国人道德观念和行为标准。

同时,宗教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中,在美国社会起到了制度稳定的作用。

再次,美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基本道德准则: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

为了这些基本道德能够渗透到青少年日常行为中,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广道德教育课程、利用网络资源、调动社会家庭积极性等方式,教育青少年行善积德,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同时用辩证分析方法,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来补充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二)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况德国思想教育的方式主要以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为主,通过其他多种形式的宗教教育和家庭教育配合。

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渠道,同时采用“问题式”和“探索式”的科学教学方法为重要手段,配合社会实践等传统形式,加强心理咨询方面的举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宗教影响作用,加大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的支持。

二战后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在教育中如何对待纳粹主义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德国统一后政治观点、价值取向等现实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为世界某些地区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概述从宏观方面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民主主义、集团主义、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系统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总结经验、交流思想,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现状实践路径和价值体现两方面进行探讨。

1. 多角度比较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比较研究,包括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着重于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间点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借此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纵向比较则主要关注某一特定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等的变迁和发展。

2. 深度挖掘案例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路径之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这包括通过对理论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要通过对具体教育实践的调查与研究,验证理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价值体现1. 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各种方法和经验,使得各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 丰富理论与方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种理论和方法的优势和缺陷,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3.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让各国对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课程思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简介课程思政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近年来,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手段,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深入探讨。

## 2.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思政的理论探讨。

学者们从思政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

2. 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试图通过多种策略和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有学者提出了关于课程思政评价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试图找到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

然而,国内课程思政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间的脱节、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等方面。

## 3. 国外研究现状相比国内,国外对课程思政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下课程思政的研究。

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从政治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试图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课程思政路径。

2. 课程思政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些研究者试图通过国际比较的方式,探讨不同国家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异同,以期为我国的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然而,国外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的课程思政发展有限启示作用。

## 4. 发展趋势未来,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学者们将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探讨课程思政与学科内容的融合,并探索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2. 多元化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将更加多元化,涵盖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和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由于各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为了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背景部分,将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政策制定、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发现各国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可以借此机会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思考和讨论。

部分的探讨将有助于为后续内容的进一步展开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运用思想方法进行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政治问题的过程。

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国内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找到不同教育模式之间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吸取他人经验,改进我国的教育体系。

对比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比较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比较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全局的重要工作,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对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进行深入分析。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影响力。

近年来,国际上涌现出大量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国内学者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开始重视起来。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呈现出国际化、学科交叉和逐步专业化的特点,对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实践路径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涉及国际范围的学术研究领域,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的成果和经验。

要加强与国际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共同研究项目,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要开展跨学科的研究。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跨学科的支持与合作,需要有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为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跨学科的理论支持。

要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应用转化。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立足于教育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国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趋势,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其研究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均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研究现状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涵盖了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有效路径,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特点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理论创新,也注重实践应用。

同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推动了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至于发展趋势,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将更加注重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被更多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理念、政策导向和社会规范,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还能够促进人们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

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理解社会、把握时代,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前国外对“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并没有引起明确的关注,但并不意味着人们不看重学校教学的有效。

相反,如何用科学的内容、理想的方法、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所得 ,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有效性,这是外国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一直关注的课题。

他们对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对有效教学的价值导向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研究。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具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法国学者拉特克认为,教学论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要精通语言与科学 ,还要懂得怎样教才能使学生最容易、最牢固地掌握。

就是说 ,教师必须懂得教授的艺术。

”1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的形成,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项标准 ,一是效果最优 ,二是时间最少。

夸美纽斯将“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继夸美纽斯之后的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以及整个现代教学论研究,无不为“如何在班级教学中有效教学”而努力。

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产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

国外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以赫斯特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

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与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真正学到知识。

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在国际上,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关注。

国际上的很多教育学研究机构都设立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向,针对各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在国内,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国际上的教育模式和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来探讨和借鉴,以推进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

2. 参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领域和主要研究方法参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可以系统地了解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从而进行深入比较和探讨。

1. 加强跨国合作和交流,推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国际上,可以加强教育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平台,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促进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2. 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研究和探讨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了解不同文化和国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在比较研究中,可以从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政策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对比和探讨,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可以搭建跨学科的合作平台,邀请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分析不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

1. 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2. 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3. 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创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于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科研和教学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思政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思政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的创新和发展。
思政教育研究的创新路径及方法

跨学科研究
• 通过跨学科研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推动思政教育研究的
创新。

实证研究
• 通过实证研究,收集和分析实际数据,提高思政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
实效性。
⌛️
教育技术研究
• 通过教育技术研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思政教育研究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
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
面的创新。
思政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理论研究
• 未来思政教育研究将继续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思政教育学科的发展。
实践研究
• 未来思政教育研究将更加关注实践应用,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
技术创新
• 未来思政教育研究将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
03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塑造正确价值观
• 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
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增强文化自信
• 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
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思政教育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意义
提高教育质量
• 思政教育研究有助于推动思政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为思
政教育研究提供了国际视野和借鉴经验。
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实践路径与价值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领域。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畴逐渐拓宽。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内容向过程转移,注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往往只是提供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描述性信息,缺乏对其背后原因的深入解释。

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开始采用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个案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与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经从学术界延伸到了实践领域。

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要停留在学术研究的范畴,很少有研究者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教育中。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与支持,并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研究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以得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依据。

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相关数据和理论支持,帮助他们做出更准确、更全面的决策。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与机制,还可以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敏感词汇,因此国内外都鲜有专门提出以“政治教育”为研究目的的著作。

但事实上,对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其实早以涉及,只是没有明确提出,很多国家关于政治教育的研究始于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研究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界50、60年代。

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发表了有关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论文--《政治水浒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1959年,海曼在《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之心理研究》中首次系统阐述了政治社会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英、意等国陆续出版了一大批相关著作,政治社会化和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始走向国际化。

关于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避而不谈,十分隐晦,美国在1982—1987六年的时间里,政治行为方面的研究文章经统计只有寥寥几篇:在所统计的125期主要政治期刊中,过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只有14篇可以称作是论述政治教育问题的。

出现这种情况,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政治科学研究的重心与兴趣转移。

其二,政治学研究的实证方法,侧重技术手段,忽视价值评价,因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出入和失真。

例如,早期对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公民青少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不强烈,也不定型,它对成年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没有研究的价值和必要。

其三,这个阶段的研究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方面失衡。

在对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片中了公民的个人权利,忽略了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对公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近年来,在国外发表和传播的关于政治教育的论著主要有:《社会化过程》(Bugenthal and Goodnow, 2000)、《美国应募入伍人员的军事态度》(Bachman, 2000)、《中学生的社区服务:公民疾患的医治?》(Niemi, 2000)、《服务学习与政治社会化》(Owen, 2000)、《性别角色社会化对福利政策形成的潜在影响》(Taylor, 2000)、《父母与同级群体的环境滴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影响》(Walker, 2000)、《大众行动的个体根源:性别、平等与政治参与》(Burns, 2001)、
《趋向于民享与民有的科学:运用发展科学促进公民社会》、(Learner, 2001)、《在政治差异分界线上促进沟通:大众传媒的作用》(Mutz, 2001)、《28个国家的公民与教育:14岁期间的公民支持与参与》(Torney—Purta, 2001)等。

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在美国出版的《政治学文摘》、《社会学文摘》、《心理学文摘》等期刊上均有反映。

至于其他国家的研究也十分活跃,比如德国。

德国关于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是相对来说较早的了,并且长期受到美、英、法等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

“联邦德国是少有的政治家、学者和其他专家都普遍关注政治教育的国家。

”德国的政治教育发展是十分成熟的,研究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从19实际末期至今,涌现出了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政治教育学者,代表人物有德国公民教育的先驱凯兴斯泰纳(Georg Kerschensteiner, 1854—1932),文化教育学派的杰出代表李特(Theodor Litt, 1880—1962)和普斯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当代政治教育家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 1932--)等,他们的研究集中在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教学法、政治教育史等诸多方面。

因为语言因素,这些德国政治教育家的很多文献著作没有被翻译成中文,这也就成为制约我国学者研究德国政治教育的一大障碍。

其他欧美国家也有大批研究政治教育的专家学者及其著作:克劳森和凯里主
编的《变迁中的政治权力结构、社会化和政治教育》(1988年,法兰克福),斯扎博的《匈牙利的政治社会化》(1989年,法兰克福),迈耶伯格和德克尔主编的《东西方的欧洲观念》(1992年,奥尔登堡),康利和托瑞斯主编的《政治教育:北美透视》(1993年,汉堡),克斯佩利、克瑞和斯图姆费主编的《国家与公民:后共产主义东欧的政治社会化研究》(1993年,布达佩斯),法纳主编的《反思政治、社会化与教育:面向21世纪的国际展望》(1993年,奥尔登堡),克劳森主编的《政治教育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1994年,汉堡),法纳主编的《民族主义、种族关系与认同:跨国比较透视》(1994年,新布瑞斯威克),霍利主编的《制度变迁中的政治意识与公民教育》(1994年,华沙),克斯佩里、杰曼、凯瑞和斯图姆费主编的《从国民到公民》(1994年,布达佩斯),法纳、德克尔、迈耶伯格和杰曼主编的《东西方的民主、社会化和冲突中的忠诚:跨国比较透视》(1996年,纽约),加里克的《当代世界的青年与社会变迁》(1998年,沃斯扎瓦)。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国外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大概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并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

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王瑞荪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2001)、王玄武等编著的《比较德育学》(2000)为代表运用通关比较、专题比较、综合比较的方法对国外的政治教育的某些要素例如目标、方法、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另外还有一陈立思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1999)、苏崇德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5)、苏振芳主编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2009)为代表,从国别研究的角度,对国外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做了介绍和专题研究。

还有以高峰所著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2005)、蓝维等著的《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2007)、唐克军的《比较公民教育》(2008)为代表,从公民教育的角度对国外政治教育进行研究。

这些著作,对国外政治教育所进行的介绍与研究及其有价值。

在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德国政治教育研究是起步比较早的,研究程度也颇高,当前成果集中体现在当代德国著名政治教育学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及学校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等领域。

如学者张淑媚关于赫尔曼•基泽克(Hermann Giesecke)“批判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詹栋梁的《斯普朗格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影响》(1981)等。

经过笔者搜集整理,关于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文章大多散见于《思想教育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外国教育资料》、《高等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研究》、《高教文摘》、
《大学生》等期刊上。

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实地考察后的介绍。

如郑永延的《美国学校的政治观及价值观教育》;二是对相关资料的直接介绍。

如美国《公民学》的文章,对该书重点内容的归纳和特点概括。

三是对相关资料的综述与分析。

如《价值观与未来—美国集中主要价值观教育方法简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