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药学》课程标准
《中药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G4000063 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专科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72课时(60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4 开设学期:第二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中药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各章药物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证、分类、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阐明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各种中药的来源、处方用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及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后续学习方剂学,中成药学及中药调剂学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新药研发的思路,为今后从事中成药生产、经营、管理、使用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中药学课程是依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设置,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药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各类药材的性味特点,功效及临床应用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具备辩证配伍应用药物的能力。
高职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中药学(520410)。
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
三、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四、职业面向本专业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中药农业、医药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仓储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的药学技术人员、中药材种植员、采购人员、销售人员、中药饮片加工人员、其他医药制造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调剂、中药购销、中药鉴定、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药、中药养护、中药学咨询与服务、中药质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一)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
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知识。
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药用植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中药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测定的基本知识。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一、引言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领域。
为了提高中药学专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专业人才,教育部制定并发布了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本文旨在分析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为我国中药学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概述1.培养目标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明确了培养具有中医药理论基础、掌握现代中药学科技知识、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课程包括中医药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等;选修课程涵盖相关专业领域,如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物技术等。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创新实践等,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本科学知识和外语能力。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中药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1.师资选拔与培养选拔具有一定学术背景和产业经验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中药学专业教师队伍。
3.教师激励与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与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中药学专业教学管理1.教学计划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教学质量保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3.教学评价与反馈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制度,及时了解教学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03《中药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中药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2.了解或掌握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收载药数、主要学术成就。
【教学内容】历代主要本草简介。
第二、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储藏与炮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
道地药材的含义。
2.熟悉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的含义。
3.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
4.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集原则。
5.了解中药炮制的方法。
【教学内容】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含义,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中药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4.熟悉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与毒性。
第五、六、七章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常见的配伍关系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2.掌握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了解证候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3.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4.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和服法。
【教学内容】中药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与用法。
第八章解表药【目的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应范围。
2.掌握药物13味,熟悉药物9味,了解药物1味(掌握是指掌握药物的性能、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是指熟悉药物的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是指了解药物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以下皆同,从略)。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熟悉解表药的分类,发散风寒药与发散风热药的性能特点。
5.了解解表药的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教学内容】1.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熟悉:生姜香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熟悉:蝉蜕蔓荆子升麻了解:淡豆豉第九章清热药【目的要求】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10月20日目录前言 (4)1 适用专业范围 (7)1.1 专业类代码 (7)1.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7)2学制与学位 (7)2.1 学制 (7)2.2 授予学位 (7)3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7)3.1培养目标 (7)3.2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9)3.3知识目标 (10)3.4能力目标 (12)4办学标准 (14)4.1宗旨和目标 (14)4.2教育计划 (16)4.3学生成绩评价 (23)4.4师资队伍 (24)4.5教育资源 (27)4.6教育评价 (31)4.7学生发展 (33)4.8科学研究 (35)4.9管理和行政 (36)4.10改革与持续发展 (38)前言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基本理论、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方式、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与生产、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营销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学科;中药学与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学科体系。
建国以来,中药高等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药学类专业也从当初的一个专业逐步分化成为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药制药专业,这些专业与蒙药学和藏药学一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人才。
加强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中药学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专家建议进行完善
邀请专家进行评审,提出改进意见 根据专家意见,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增加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调整教学进度,保证学生掌握知识
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定期更新中药学知识,确保教 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 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 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 形式
中药学教案教学方
3
法
案例分析法
案例选择:选择 具有代表性的中 药学案例
案例分析:对案 例进行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的知识 点和技能点
学生参与: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案 例分析,提高他 们的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教师 在案例分析过程 中进行引导,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知识点
互动讨论法
目的:激发学 生思考,提高
操作
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实验 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
象和原理
中药学教案教学资
4
源
中药材实物展示
展示各种中药材的实物,如人参、 鹿茸、灵芝等
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 解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性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介绍中药材的产地、采收季节、加 工方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中 药材的质地、气味等特征
仓库等
收获:获取真实 的中药企业信息,提高教学效果中药学教案评价与5
反馈
学生评价
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掌握 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接受程 度
学生对教师授课效果的评 价
学生对课程难度的反馈
教师互评
评价标准: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 效果等
评价方式:听课、 评课、讨论、打 分等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
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药学学科,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中药的来源、生长环境、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制剂等。
中药学的教学标准是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的教育标准,旨在确保中药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人才。
一、中药学专业教学目标中药学专业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中药药用资源的特点和质量评价方法;2. 培养学生具备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3. 培养学生具备中药鉴定、药理作用评价和药用价值的判断能力;4. 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价;5.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药学专业教学内容中药学专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中药学基础理论:包括中药起源、发展历史、药用植物学、中药品质评价、药剂学等;2. 中药资源与药用植物:包括中药材的采集、鉴定、加工和储藏技术,药用植物的分类、特征和药用价值;3. 药物化学与分析: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中药提取和纯化技术;4. 药理学与药物作用: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中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5. 药物制剂学:包括中药的制剂技术、剂型设计和质量控制;6. 中药临床应用:包括中药的处方设计、临床评价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7. 中药市场乱象:包括中药市场中存在的假冒伪劣药品、不合格药材等问题的防控措施。
三、中药学专业教学方法中药学专业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个方面: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3. 实践教学:包括临床实习、药学实习等,让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中药学专业教材和参考书目中药学专业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材包括《中药学》、《中药学实验技术》、《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等。
中药学课标2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1)教学内容根据中医学工作过程的要求,课程教学紧扣中医学专业的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特长人才目标,实施课堂内容学习与临床工作中的较好结合。
以解表药,泻下药,清热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补益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熄风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学中结合标本,培养学生直接识记的能力;提高对立体构象的思维能力和识别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的、乏味的机械性记忆为主动的、积极的识记;积极制作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参考使用,使单调的记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对比法,举例法,图示法进行教学。
强调“学,记,用”一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采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对基本功效用法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所学中药与日常生活所见疾病的对应使用能力,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同时,应用多媒体、挂图、标本实物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其中进行标本的辨认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注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记,用”一体化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会听课,理解教学内容,在分析中真正掌握。
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间或是老师询。
在真正的理解后课后更为重要,中药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很多东西都需要记忆,学生应该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或者对比记忆,互相提问式记忆,或者自编口诀记忆等。
同一章节中中药与中药之间功效,药性相近,但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只有记忆清楚书面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
“用”是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真正掌握中药的各类知识,在没有学习中医其他临床课时也能简单应用与生活。
学习中药以后掌握常用单味药的用途,比如菊花泡水清肝明目,决明子泡水通便明目,金银花涂抹热肿处可清热解毒等等。
(三)考核评价要求1.评价理念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
课程类别
公 共 基 础 课
课程名称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与法律 经济政治与社会
学分
2 2 2
学期 学时
123456
32 √
32 √
32 √
149
课程类别
公 共 基 础 课
专 业 核 心 课
专 业 技 能 课
中药
专
调剂
业
︵
技
能 中药
︶ 方
1 正常人体学基础
72
物质代谢、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体所作的相应
调 节;了 解 各 种 生 理 功 能 和 生 命 化 学 在 机 体 活 动 中 的
意义
146
序号 2
3
4
5 6 7 8 9 10
续表
课程名称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参考学时
掌握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学
中医学基础 的基本特点、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原则
144
七、主要接续专业
高职: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技术 本科:中药学、中药制药
八、课程结构
毕业实习
综合实训
专
业
中药调剂方向
中药购销方向
中药材种植方向
专业选修课
︵
技 1. 中药调剂技术 1. 药 品 市 场 营 销 1. 中药栽培技术 1. 化学
能 2. 中 医 临 床 常 见 技术
72
与康复等基础理论
掌握药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 特征和结构特点,掌握药用植物重点科的形态特征, 药用植物学基础 熟悉药用植物各器官类型、各科常用药用植物特点, 72 能够准确描述药用植物各个器官特征和内部构造,能 够将待鉴定的药用植物分类到科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各专业本科及七年制各专业用)前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3)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应用、重要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了解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熟悉94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主治、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了解99种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4)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本课程教学时数总体安排本课程的总教学时数9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8学时,饮片辨识2学时。
另外也可安排中药药物资源、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知识的专题讲座,或野外采药实习、药房实习等,但均不包括在90学时之内。
3.对本课程授课要求(1)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中药性能和应用。
(2)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必须讲清功效的概念。
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重点。
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
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10月20日目录前言 (4)1 适用专业范围 (7)1.1 专业类代码 (7)1.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7)2学制与学位 (7)2.1 学制 (7)2.2 授予学位 (7)3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7)3.1培养目标 (7)3.2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9)3.3知识目标 (10)3.4能力目标 (12)4办学标准 (14)4.1宗旨和目标 (14)4.2教育计划 (16)4.3学生成绩评价 (23)4.4师资队伍 (24)4.5教育资源 (27)4.6教育评价 (31)4.7学生发展 (33)4.8科学研究 (35)4.9管理和行政 (36)4.10改革与持续发展 (38)前言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基本理论、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方式、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与生产、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营销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学科;中药学与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学科体系。
建国以来,中药高等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药学类专业也从当初的一个专业逐步分化成为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药制药专业,这些专业与蒙药学和藏药学一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人才。
加强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专业的教学标准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其次,培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 掌握中药化学成份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 掌握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 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 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 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7.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 学习一门外语,达到全国高校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能借助辞典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9. 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
身心健康,能
胜任工作。
此外,本标准适用于本科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等专业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
各院校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育都必须以此标准为最低标准,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教育评估和质量保障制度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