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教程第一章
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科学的带头学 科,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和分化,基因药物的研制,生 物反应器的利用,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无不预示着生 命科学研究的诱人前景。继人类基因组研究前期工程 的完成,意味着后期工程——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启 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的研制, 太空条 件下,失重、辐射和宇宙环境因素对机体生理状态和 机能的影响,如何遏制、消除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 如何控制世界人口过快增长?这一切都需要实验动物 科学的参与并发挥重要作用。
(二)、实验动物科学所涉及的领域
1、生命科学领域 2、制药工业和化学工业领域 3、畜牧科学方面 4、农业科学方面 5、轻工业科学方面 6、重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 7、国防和军事科学方面 8、商品鉴定和国际贸易方面 9、行为科学的研究方面 10、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
学科作用
三、实验动物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三、实验动物质量与医学研究的关系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进行实验研究所 需要的基本条件可以总括为实验动物 (Animal) 、 设 备 (Equipment) 、 信 息 (Information)和试剂(Reagent),称为生命科 学研究四要素,简称AEIR四要素。这四个要 素,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不能忽略或偏废。 事实上,实验动物往成为制约性要素,影 响整个实验的质量和水平。
AIDS model
SARS model
动物实验的作用
1、医药学实验教学的手段之一
2、认识生命现象和本质的基本途径 3、研究人类各种临床疾病的预防、控制、诊断、治疗的基 本手段 4、创新研究的技术平台 (1)新的医疗技术的探索 (2)新药研究与开发 (3)新药安全性评价与检验,食品安全性评价
医学实验动物概述
4.无菌动物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用现有 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 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是无菌的。饲养 于隔离系统。
5.悉生动物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指在 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 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饲养于隔 离 系 统 。 分 为 单 菌 ( Monoxenie ) , 双 菌 (Dixenie),三菌(Trixenie),多菌(Polyxenie)动 物。
1.普通动物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CV): 是 在微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要 求不携带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 的病原。饲养于开放系统。
2.清洁级动物
清洁级动物(Clean animals, CL):除普通动 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 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二、常用品种品系
二、主要品系 1.日本大耳白兔 2.新西兰白兔 3.青紫兰白兔 4.中国白兔。
日本大耳白
日本大耳白兔
三、应用
热源反应、免疫学、生殖医学、眼科、 心血管病、微生物、皮肤反应、遗传病、 避孕药研究等
第四节 其它实验动物
一、豚鼠: 分类:啮齿目、豚鼠科、豚鼠属。又名
荷兰猪、天竺鼠、海猪。齿式: 1013/1013。染色体32对。 属草食动物, 盲肠发达,胃壁薄,胆小温顺,对外界 刺激敏感,喜群居,听觉发达,喜安静 干燥清洁环境。孕期65—70天,胚胎发 育完全,寿命4—5年 。 常用于免疫学、传染病、药物学、营养 学、耳科学等研究等
二、犬
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齿式:乳齿: 3140/3120 成年齿:3142/3142。嗅觉、听觉灵 敏易于驯养调教。环境适应能力强、视力差, 对移动物体感觉灵敏,红绿色盲。喜食肉类, 雄性好斗。汗腺不发达。性成熟8—10个月、 孕期58—63天,春秋季发情,寿命10—20年, 染色体39对。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21 世纪是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实验动物科学则是整个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生物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沿学科,发展迅速。
从20 世纪初诞生的第一个近交系实验小鼠到80年代的转基因(transgenic)小鼠、90 年代的基因敲除(knock-in)小鼠、以及2002 年培育成功的基因封闭(knock-down)小鼠,已经或将要为生物医学研究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历年来三分之二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来自于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科学概论1 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概况实验动物政策法规和管理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科学在医学生物学等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21 世纪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术语和定义普通级动物(CV.conventioanl animal)要求不携带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中。
术语和定义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实验用动物(Experimental animal)动物实验(试验)(Animal experiment))1.1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实验动物学(experimental zoology)←动物学(zoology)]实验动物科学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是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研究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是在20 世纪50年代形成的。
1.实验动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实验动物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实验动物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实验动物学科自身发展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它已经广泛地与许多领域的科学实验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和条件(SARS.禽流感.GMP.GLP)。
实验动物学
名词解释:1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 AEIR要素:A(Animal)实验动物;E(Equipment)仪器设备;I(Information)情报信息; R(Reagent)化学试剂3遗传:后代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亲代的一致性4变异:后代与亲代或者兄弟、姐妹间的不一致性5等位基因: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
6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多种基因组成的基因系列。
7性染色体: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是一对形态、大小、结构有很大差别的染色体。
8伴性遗传: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以至这种性状的遗传基因因性别而异。
9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
10近交系动物:又叫纯系动物,是指至少连续经过20代以上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体。
11转基因动物:通过实验手段将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至基因组,并能遗传给后代的动物。
12封闭群: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情况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封闭群也称远交群。
使用量上封闭群远远超过近交系13杂交群:是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杂交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也称为杂交一代动物(F1代动物)。
14突变系:带有突变基因的品系15遗传概貌:遗传概貌是指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对各种品系的遗传特性进行检测后的数据汇总。
16基因互作:控制一个性状的是两对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类型的现象;这两对基因叫互作基因。
17动物环境:是指影响动物进化、生态反应和生长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
18环境的复合态: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并非仅受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称之为环境的复合状态。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
行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
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 的动物。
•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监控要求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CV)animal 清洁动物 clean(CL)anima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 animal 无菌动物
清洁动物[clean(CL)animal]是
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
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
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
的病原和寄生虫。
犬和猴没c
pathogen free(SPF)animal]通常被 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 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 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 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 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germ free(GF)animal
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 (CV) animal] 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 低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 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 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 2001版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取消了 普通级小鼠和大鼠等级标准,故不设 普通级大、小鼠等级。
二、实验动物学对中医药现代化的意义: (一)中医药现代化需要实验动物学 (二)深刻揭示中医药治病机制,进一步 提高疗效需要实验动物学 (三)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需要实验动 物学 三、实验动物学在制药与化工工业的应用 四、实验动物学在国防军事科学上的应用
•应用要求
实验动物主要应用于科学实验。
被称为:“活的分析天平”。
实验用动物
(animals for research) 指一切可以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野 生动物、经济动物、警卫动物、观赏动物 和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纲
《实验动物学》复习提纲实验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在科学实验中的使用和保护的学科,涉及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等多个方面知识。
下面是《实验动物学》的复习提纲:一、实验动物学概述1.实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2.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3.实验动物在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二、实验动物的伦理和保护1.动物实验的伦理原则2.动物实验的法律法规3.动物实验中的伦理审查和道德责任三、动物行为学1.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2.动物的种类和特征3.动物行为的分类和调查方法4.动物行为的意义和影响四、动物生理学1.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2.动物的生活活动和生理特征3.动物器官的功能和作用4.动物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机制五、动物解剖学1.动物解剖学的基本概念2.动物的结构和组织3.动物的器官和系统4.动物解剖在实验中的应用六、实验动物的疾病模型1.实验动物常见的疾病模型2.疾病模型的建立和应用3.疾病模型对药物研发的意义和作用七、动物实验的方法和技术1.动物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3.动物实验中的常见误差和控制方法八、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1.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和条件2.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标准3.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和疾病防控措施九、实验动物的替代方法1.动物实验的替代方法和发展趋势2.人体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3.计算机仿真和数学模型在实验中的应用十、实验动物的福利与道德1.实验动物的福利措施和标准2.动物福利与道德理念的冲突和统一3.动物保护组织和议题以上是《实验动物学》的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系统地复习这门学科,提高对实验动物及其伦理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祝大家学习进步!。
实验动物学
(一)实验动物科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科学融合了生物学,动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内容,以遗传学和微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逐步形成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学科。
一. 实验动物科学及其发展实验动物科学是随着自然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发展成一门具有自身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
1 、国外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1)公元前4~公元3世纪Aristotle 多种动物解剖 /Erasistratu 活体动物解剖 /Galen 活体动物解剖(2)公元3~ 16世纪科学研究的黑暗年代(3)公元16 ~19世纪末Vesalius 公开的解剖学示范教学 /Harvey 多种动物的大量解剖和生理研究Hales 报告马的血压测定结果 /Fontana 药物毒性的动物实验Darwin 《物种起源》 /Bernard 实验医学“必须妥善地选择解剖构造合理或对某种影响具有特异敏感的动物。
每项研究必须明确指出选择的动物,每个生理学或病理学问题能否解决,往往完全取决于为获得准确结果而用于实验的动物是否选择得当。
” ----CLAUD BERNARD (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19世纪实验医学的兴起成为生物医学发展的转折点,在生理学、微生物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动物保护组织开始兴起。
(4)20世纪至今孟德尔遗传规律发现1907年 Little首次成功培育出DBA纯系小鼠1932年 Glimstedt 育成并进行无菌豚鼠饲养1946年 Reyniers 育成无菌大鼠1956年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成立。
1959年 Teah 繁殖无菌豚鼠成功60年代后动物器官移植微循环研究1975年 Peter Singer《动物解放》实验动物保护运动迅速掀起,限制和影响了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人们开展实验动物替代方法的研究。
浙江省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考试简答题及答案_7
浙江省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考试简答题及答案_7第⼀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1、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于⽣命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门综合性基础学科。
实验动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物学,实验动物环境⽣态学,实验动物遗传学,实验动物营养学,实验动物微⽣物学和寄⽣⾍学,实验动物医学,⽐较医学,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伦理学,动物实验替代⽅法学,实验动物福利。
2、请简述科技部、卫⽣部实验动物的管理政策。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的暂⾏条例》,《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意见》等。
3、简述21世纪医学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思维、新理念、新发现推动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使得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
⼀、实验动物科学与分⼦⽣物学技术:现代⽣命科学技术,包括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为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品系创造了条件;⼆、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利⽤:动物种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实验动物化⼀直是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三、3R研究,即动物实验的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3R研究作为实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个前沿学科已成为⽣命科学研究中⼀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结果已达到较⾼⽔平,并在产品质量法定检测和其他众多领域中⼴泛应⽤,通过3R研究,不仅进⼀步丰富了科学研究⼿段,⽽且开拓了⼈们的科研思路,解决了采⽤常规⽅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四、实验动物⼯作管理体系的完善:实验动物管理的核⼼是质量管理,应把加强动物实验质量管理作为整个实验动物管理的切⼊点;五、培养中国实验动物市场:实验动物科学既有学科本⾝的发展规律,⼜因其服务于其他学科,因⽽决定了其具有商品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前景。
第⼆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标准4、医学实验动物标准包括哪⼏⽅⾯,请举例说明实验动物质量对实验的影响。
第二章 实验动物学
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的动物。
要求:普通级动物饲养于开放环境中,是微生物等级要
求最低的动物。在饲养管理中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应用:这类动物目前可适用于大多数教学和科研实 验,可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开放环境
实验动物的自下而上环境直接与大气相通。设施不是 密闭的。
种类 无菌动物
饲养环境 隔离系统
说明
备注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获 无法检出任何 得,用现有方法不能检 生命体 出任何微生物、寄生虫 确知所带的微生物菌 丛,经特殊饲养 确知带有的微 生物
悉生动物 SPF 动物 清洁动物 普通动物
隔离系统 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 开放系统
没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 确知不带有的 物和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 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 确知不带有的 对科研干扰大的病原体 病原微生物 不携带主要人畜共患病 对微生物带有 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 情况不明确 体
杂交群(Hybrids)
一、近交系(Inbred Strain)
定义:近交系是指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 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 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命名: 1、近交系一般以大写英文字母命名; 2、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命名,如A系、TA1系等; 3、较早使用的非正规命名,已经广泛为国际所共知,615、 129等; 4、近郊代数用大写字母“F”表示,如BALB/c(F29),资料不 全,可以只写已知代数,如AKR(F?+10)。
五、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s, GN)
定义: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 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实验动物学知识大全
第二章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环境 设施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环境及环境控制 的意义 一、实验动物环境 某种品系的实验动物,如免疫缺 陷动物对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很低, 在自然环境几乎不可能生存,而只能 在严格控制的人工环境中生存。这种 人工控制的,供实验动物繁殖、生长 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即围绕实验 动物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称实验动物 环境。而界定实验动物的生存空间、
件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 景目标纲要》,
提出了“实验动物、仪器、试剂、
文献信息”(AEIR)四大科研条 件的发展规划。1998年,国家科技 部组建成立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 和国家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 A animal E equipment I information R reagent
(3)合乎标准的环境,可为实验动物及
动物实验工作才提供适宜的条件,并保 障人们身体健康,不受危害因素的伤害。 三、实验动物环境监控与动物实验结果 的关系 实际上是控制实验动物的演出型, 并对演出型动物作严格的管理;只有演 出型隐定,实验结果才有良好的可重复 性和高度的可信性。实际上,除了动物 外,监控环境因子是保证演出型稳定的 关键之一。
(二)实验动物与疾病动物模型的发 展 1. 1951年雷尼尔(Reynier)等 人成功 研制出金属隔离 器; 2. 1957年特雷勒(Treyler)又研制出塑料 隔离器; (三)实验动物培育的上述工作成果, 大大推动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1. 1966年,弗連纳根(Flanagan)培育 出了突变系裸小鼠,以后又有人培育出 裸大鼠。
(五)我国实验动物工作的管理机构
及法规 1.人员培训 1992年中国和日本政府签署协议, 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 人才培训中心 开设了项22期课程培训班,招收学员 520多人;另派往日本学习15人。 2.实验动物科研 “七五”期间(1986年~1990年) 科研课题中的1218项与实验动物有关, 投入经费共计484万元。“九五”
实验动物学-绪论
第一章 绪论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药实验中心 田代志
第一节 实验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和人工改造,对其携带
微生物、遗传、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 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 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精确 性、均一性、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
验动物获得满意的统计结论。
优化(Refinement)原则:优化实验设计和操
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谢谢
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管理机构组织
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
美国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协会 日本实验动物协会(JSLA)
国外相关法规
欧盟《欧洲实验和科研用脊椎动物保护公约》
美国《人道主义饲养和使用实验动物的公共卫生
服务方针》 英国《动物法》
我国实验动物的管理与法规
实验动物标准化
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
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 实验动物应用条件标准化
实验动物标准化四大控制
遗传质量控制
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营养质量控制 环境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的三大特点:
从遗传控制角度
来源清楚、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 分为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从微生物控制角度 所有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都是在人 工严格控制之下的。 分为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无特 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GA) 从应用角度 用于科学实验
实验用动物:
实验动物 家畜(禽)
野生动物
遗传背景不清楚 、 实验结果重复性、可信性差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介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美国政府仍然在实验动物科学研 究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实验动物资源,建立研究服务中心 为社会提供资源与技术服务。据统计仅通过NCRR(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Resource)支持建立的国家级实验动 物资源和技术服务机构分布在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水 生动物、猪、无脊椎动物等动物种类。 美国在实验动物资源和技术中心的投入大大加快了美国 生命科学的进步。
化,使用专业化。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实验动物
科学已发展成为国际规模的应用新学科,在发达国家均有生产、供应 高质量实验动物的专业化公司,通过行业协会管理统一了同类实验动
物标准,制定了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与试验的操作规范。
2.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1)实验动物研究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相辅 相成 实验动物新品系和新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前沿科学的应 用反过来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构成了“实验动物— —现代生物技术——新一代实验动物”这样良性循环发展。 据美国哈佛医学院1996年统计,之前5年内人类与健康研 究中51项重大突破性成果中22项是通过动物模型遗传研究 获得。1901年至1997年通过动物实验区的31项重大成果中 有18项获得诺贝尔奖。1901年-2008年期间,有67.5%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成果使用实验动物或动物获得,涉 及动物25种119次。Nature、Science国际顶级杂志中,使用 动物模型研究成果发表的生物医学论文占其总数的35%46%。
•
1998年国家科技部建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向全国供应实 验动物种子。鼠资源库,为我国医药研究领域提供重要的 实验动物模型。与此同时,我国老一代科学家钟品仁教授、孙靖教授,由国 外引进裸鼠繁育成功,并建立国内第一座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目前,仅北京 地区的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就有50余座。
实验动物学专业学什么
实验动物学专业学什么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学科。
它致力于通过实验研究,揭示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并通过探索动物行为和生理机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实验动物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行为和生态学领域奠定基础。
下面将介绍实验动物学专业学习的内容。
1. 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在学习实验动物学专业过程中,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是必修课程。
学生将学习动物体内各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生理过程的基本原理。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后续的实验设计和数据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2.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实验动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学生将学习不同动物种类的典型行为,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等。
他们将研究和分析动物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和适应性机制,并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和解释相关假设。
3.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实验设计和统计学是实验动物学专业不可或缺的课程。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和环境条件,并学习如何采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他们还将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以推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4. 动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是实验动物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学习动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行为和相互关系。
他们将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索动物如何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以及动物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5. 实验动物的养殖与管理实验动物的养殖与管理是实验动物学专业的实践性课程。
学生将学习如何养殖和管理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他们将学习动物饲养条件的设置、动物健康监测和动物实验的伦理规范。
这些实践性课程将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动物照顾能力。
6. 科研方法与学术写作科研方法与学术写作是实验动物学专业的重要培养内容。
学生将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和学术报告,以及如何进行学术交流和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学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包括模式动物、动物保护、生物学实验等内容,主要是在研究有关生物体(例如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功能和影响的实验研究。
它强调实验室的设计和管理,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一、模式动物:以某种特定的动物作为实验的模型,用来研究另一种物种的行为和生物学特性,如小鼠、大鼠、家兔、无尾熊等。
二、动物扩增:利用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改变动物的基因组,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研究目标,如研究基因功能、研究新药等。
三、动物保护:确保在实验中所有动物不受到不必要的痛苦和痛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良好的环境。
四、生物学实验: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医学、药理、食品等方面的实验,以研究不同疾病、药物、食品的作用机制等。
五、动物繁殖:家兔、小鼠等实验动物的繁殖,以为实验提供足够的动物样本。
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影响,为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