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厦门市乌石浦小学黄巧芬《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厦门乌石浦小学黄巧芬
【教学目标】
1.随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指导书写“脊”“暇”“嫣”这三个生字。
2.通过引导学生用抓关键句、品关键词、想象画面的方法来领略德国独特的风情。
3.能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以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想象画面,领略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
有感情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德国的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看风景名胜猜国家。
师:这节课我们将要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走进德国。
二、走近作者,感受大师风采。
1.出示作者简介。
师旁白:早在1935年,季羡林先生远赴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住就是十年。1980年,已是满头银发的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重返哥廷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节选自这篇文章。
2.揭示课题,读题质疑。
当你第一次读到课题,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
师:自己的花却是让别人看的,这的确有点令人费解。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
三、走进文本,感受德国之“奇”。
(一)自主学习,批注感受。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两次来到德国,相隔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四五十年后故地重游,季老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出示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师提示:这两个感叹号提示我们该怎么读?指名读。
(关注感叹号指导朗读)
“奇丽”是什么意思?
2.师: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并批注下自己的感悟。
出示自学提示。PPT
(二)品词析句,感受“奇丽”。
(生交流句子)
1.品赏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生齐读)
(哦,你找到了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脊梁”的意思并指导正确书写。
人的脊梁在哪儿?花的脊梁呢?(指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PPT 这个“脊”字啊,写法上有点特殊,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怎么写。
(教师边范写边念口诀帮助学生识记:先两边,后中间,尽管重担压在肩,但是脊梁不能弯。)
从哪儿感受到得德国的“奇”?
生交流师点拨:
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发现了吗?(都)从这三个“都”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交流)
(预设:从第一个“都”体会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从第二个“都”体会到德国人养花的方式与众不同。从第三个“都”说明德国人养花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给别人欣赏的。)
小结:
(师)中国人喜欢养花,(生)
(师)我们把花养在屋子里(生)
(师)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花朵,(生)
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过渡:这样独特的养花方式创造了怎样的景象呢?
2.品赏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指名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
a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词。
b.结合关键字的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簇:聚成一团。“姹”与“嫣”都有美丽娇艳的意思。)
花团锦簇的簇字是什么意思?是指花开得怎么样?是呀,挨挨挤挤,这儿一团,那儿一簇。
太棒了,你从这个词体会到花的数量多,还感受到花的形状美。
那“姹紫嫣红”又让你体会到什么?姹和嫣都是女字旁,猜猜这两字是什么意思?所以“姹紫嫣红”是说花的颜色美。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万紫千红、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c. 多么美的两个词啊!同学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透过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
(生想象说话)
d.播放图片直观感受。
师:是啊,这就是花团锦簇,这就是姹紫嫣红
指导朗诵:如果你此时就置身于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之中,你的感受是?(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赏心悦目)
把这样的感受带进去,谁愿意把这样的美分享给大家。(指名读、师引生齐读)
过渡:一个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窗子接在一起,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3.品赏句子:PPT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生齐读)
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进了?走进了?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评:你走进了季老的文字中了
1.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这“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是一个八字成语,这个成语是有来历的。山阴道,是个地名,在浙江绍兴城的西南郊外。这条道,是用石板铺成,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绿树成阴、草木葱茏,身在其中,就像在画中游览一样。一千多年前著名书法家、诗人王献之来到这里,看到这儿的美景,情不自禁写道“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看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季老先生把哥廷要的大街比作山阴道,说明了什么?虽然地点不同,但景色的美却是相同的。
2. 理解“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