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的法律案例分析题目(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3月15日晚上,被告人李某酒后驾驶一辆小型轿车,在行驶至本市某路段时,因车速过快,与前方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发生碰撞,造成电动车驾驶员张某当场死亡,李某本人受伤。
经鉴定,李某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2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
事故发生后,李某主动报警,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二、争议焦点1.李某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2.李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3.李某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三、案例分析(一)李某是否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是指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本案中,李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其行为符合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
(二)李某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本案中,李某醉酒驾驶机动车,因车速过快与张某发生碰撞,造成张某死亡,其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三)李某的刑事责任如何确定?1.关于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竞合问题李某的行为同时符合危险驾驶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属于想象竞合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想象竞合犯应当从一重罪处罚。
由于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较重,故李某的行为应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2.关于李某的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李某犯交通肇事罪,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鉴于李某在事故发生后主动报警,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四、结论综上所述,李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法律案例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案例名称)二、案情简介(简要描述案件背景、当事人、争议焦点等)三、法律依据(列出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四、案例分析1. 争议焦点分析(针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分析各方观点及理由)2. 法律适用分析(根据案件事实和争议焦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如何适用法律)3. 案例评析(对案件的法律适用、判决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案件的典型意义)五、答题步骤1. 确定争议焦点(在阅读案情后,找出案件中的核心争议点,明确答题方向)2. 梳理法律依据(根据争议焦点,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为答题提供依据)3. 分析法律适用(结合案情,分析法律如何适用于案件,论证各方观点的合理性)4. 撰写答案(按照答题模板,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文,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六、答题模板(一)争议焦点分析1. 当事人双方的观点:(1)甲方观点:(2)乙方观点:2. 争议焦点:(1)关于……问题的争议:(2)关于……问题的争议:(二)法律依据1.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2. 司法解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2)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三)法律适用分析1. 关于……问题的法律适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规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
2. 关于……问题的法律适用:(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第……条规定,……;(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实施条例》第……条规定,……;(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4)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问题的司法解释,……。
(四)案例评析1. 案例的法律适用:(1)本案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适用了相关法律法规,体现了司法公正;(2)本案的判决结果,符合法律规定,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法律硕士刑法案例题库(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1. 案例背景:被告人张某,男,35岁,无业。
因生活所迫,张某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一日,张某在夜晚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走现金5000元。
得手后,张某将赃款挥霍一空。
问题:(1)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2)张某的犯罪情节如何?(3)对张某应如何处罚?2. 案例背景:被告人王某,男,28岁,已婚。
王某因与妻子感情不和,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王某持刀闯入妻子单位,当众将妻子刺成重伤。
经鉴定,妻子伤势为重伤二级。
问题:(1)王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王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王某应如何处罚?3. 案例背景:被告人李某,男,45岁,有固定工作。
李某因怀疑妻子出轨,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李某在家中将其妻子毒死。
后李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问题:(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李某的犯罪情节如何?(3)对李某应如何处罚?4. 案例背景:被告人赵某,男,22岁,大学在读。
赵某因沉迷网络游戏,欠下巨额债务。
一日,赵某在网络游戏中认识了一女网友,两人相约见面。
见面后,赵某发现该女网友实为一名男子。
在分手时,赵某因怀疑该男子欺骗自己,将其残忍杀害。
问题:(1)赵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赵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赵某应如何处罚?5. 案例背景:被告人钱某,男,30岁,已婚。
钱某因妻子与情人发生争执,心生报复之意。
一日,钱某持刀闯入情人住所,将其刺成重伤。
后钱某主动投案自首。
问题:(1)钱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钱某的犯罪动机是什么?(3)对钱某应如何处罚?二、选择题1.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盗窃罪?A. 未经他人同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B. 强行占有他人财物C. 暴力抢夺他人财物D. 挪用他人财物2.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B.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C.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重伤D.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以上3.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A. 投毒杀害他人B. 殴打他人,造成死亡C.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D. 打伤他人,经鉴定为轻伤以上4.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强奸罪?A. 强行与女性发生性关系B.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暴力C.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胁迫手段D. 与女性发生性关系,但未使用暴力、胁迫手段5. 下列哪种行为构成抢劫罪?A. 使用暴力抢夺他人财物B. 使用胁迫手段抢夺他人财物C. 使用暴力、胁迫手段抢劫他人财物D. 持刀抢劫他人财物三、简答题1. 简述盗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法律硕士刑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甲,男,28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网络营销工作。
乙,女,25岁,甲的女友,也是一名网络营销从业者。
2020年,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并实施了一起网络诈骗案件。
1. 犯罪手段:甲乙二人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投递简历。
随后,以收取报名费、培训费等名义,骗取求职者的钱财。
2. 犯罪过程:- 甲负责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并建立多个诈骗网站。
- 乙负责筛选简历,对有意向的求职者进行初步的诈骗活动。
- 甲乙二人共同制定诈骗方案,包括诈骗金额、诈骗时间等。
3. 犯罪结果:在短短三个月内,甲乙二人共骗取了500多名求职者的钱财,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二、法律问题1. 甲乙二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2. 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3. 甲乙二人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三、案例分析1. 甲乙二人的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通过诈骗手段,共骗取了500多名求职者的钱财,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 甲乙二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实施诈骗活动,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其行为已构成共同犯罪。
3. 甲乙二人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在本案中,甲乙二人共同策划、实施诈骗活动,共同起到主导作用,均属于主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和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甲乙二人应当被追究诈骗罪的刑事责任。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答题结构1. 引言部分- 简要介绍案例背景,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和涉及的法律关系。
- 明确指出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2. 法律分析部分- 阐述案件涉及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结合案件事实,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3. 案件结论部分- 根据法律分析的结果,得出案件的处理结论。
-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和合理性。
4. 改进措施与建议部分-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效果。
二、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引言部分】1. 案例背景:- 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人物等。
- 概述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
2. 案例分析重点与难点:- 指出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如合同效力、侵权责任等。
- 分析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如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
【法律分析部分】1. 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列举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阐述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
2. 案件事实分析:- 结合案件事实,分析法律条文的具体适用。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对案件进行深入剖析。
3. 法律依据分析:-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
- 分析结论的合理性,如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
【案件结论部分】1. 案件处理结论:- 根据法律分析的结果,得出案件的处理结论。
- 阐述结论的法律依据和合理性。
2. 案件处理依据:- 列举支持结论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规定。
- 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论证结论的合理性。
【改进措施与建议部分】1. 案件暴露出的问题:- 分析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如法律漏洞、执法不严等。
2. 改进措施与建议:- 针对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 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可能带来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题答题示例【引言部分】1. 案例背景:- 某公司(甲)与某供应商(乙)签订了一份货物供应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法律案例分析题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分析【题目类型】:法律案例分析题【题目内容】:本题要求对某一具体案例进行法律分析,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论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答题要求】:1. 理解案例背景,分析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和争议焦点;2.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进行阐述、论证;3.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4.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规范。
二、答题步骤1. 案例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名称、当事人、案件性质等;(2)交代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3)概述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
2. 法律关系分析(1)明确案件中的法律关系,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劳动关系等;(2)分析各法律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合同关系与侵权关系、劳动关系与侵权关系等;(3)找出案件中的关键法律关系,为后续论证奠定基础。
3. 法律问题阐述(1)针对案件中的争议焦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阐述法律问题;(2)对争议焦点进行分类,如事实问题、法律适用问题、责任认定问题等;(3)对每个法律问题进行详细论述,分析其法律依据、法律规定及司法实践。
4. 法律论证(1)针对每个法律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a. 法律依据:引用相关法律法规,证明法律问题的合法性;b. 司法实践:列举类似案例,说明司法实践中的处理方式;c. 法律理论:结合法学理论,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d. 法律效果:分析法律问题的处理结果,对当事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5. 观点和建议(1)针对案件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2)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3)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以预防和解决类似案件。
6. 结论(1)总结全文,重申案件中的关键法律问题和观点;(2)对案件处理结果进行展望,提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议。
三、答题示例【案例背景】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约定某甲将一套房屋出租给某乙,租赁期限为两年。
法律案例分析答题模板(3篇)
第1篇一、题目(此处填写案例名称)二、案例背景(1)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主要当事人。
(2)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起因、发展过程、争议焦点等。
(3)案件的法律关系,涉及的法律规范。
三、案例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1)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2)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
(3)法律关系的变动情况。
2. 争议焦点分析(1)案件的核心争议点。
(2)争议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3)争议点在法律上的适用。
3. 法律适用分析(1)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
(3)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
4. 案件判决分析(1)法院的判决依据。
(2)判决的法律依据。
(3)判决的理由。
四、案例分析结论1. 案件判决的法律依据。
2. 案件判决的合理性。
3. 案件判决的启示。
五、案例分析建议1. 针对案件涉及的争议焦点,提出法律完善建议。
2. 针对案件判决,提出改进措施。
3. 针对案件当事人,提出法律意识提高建议。
六、案例分析要点1. 法律关系分析: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找出案件涉及的法律规范。
2. 争议焦点分析:找出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分析争议点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3. 法律适用分析:分析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明确法律规范的适用条件。
4. 案件判决分析:分析法院的判决依据,判断判决的合理性。
5. 案件判决结论:总结案件判决的法律依据,阐述判决的合理性。
以下为案例分析答题模板的具体示例:题目:《张三与李四房屋租赁纠纷案》一、案例背景(1)案件发生时间:2021年5月。
(2)案件发生地点:某市某区。
(3)涉及当事人:张三(房屋出租人)、李四(房屋承租人)。
(4)案件基本情况:张三将其房屋出租给李四,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
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一年,租金为每月5000元。
租赁期间,李四未按时支付租金,张三遂将李四诉至法院。
(5)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房屋租赁关系。
二、案例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1)张三与李四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房屋租赁关系。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刑法案例分析做题步骤1、勾考点2、罪、犯罪构成(主体、主观、客观、客体,因果,每个罪的特殊分析),司考考财产和职务犯罪3、共同犯罪分析4、犯罪形态分析5、刑罚:量刑情节(自首、累犯、年龄、立功等)+ 每个最的加重结果和情节(盗窃、抢劫等常考财产犯罪和伤害类犯罪的加重结果需掌握)6、要写:可以从轻、应当从轻等处理方式。
7、写结论,构成哪些犯罪,要不要并罚。
下面带着做题,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2014年)案情:国有化工厂车间主任甲与副厂长乙(均为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在车间的某贵重零件仍能使用时,利用职务之便,制造该零件报废、需向五金厂(非国有企业)购买的假象(该零件价格26万元),以便非法占有货款。
甲将实情告知五金厂负责人丙,嘱丙接到订单后,只向化工厂寄出供货单、发票而不需要实际供货,等五金厂收到化工厂的货款后,丙再将26万元货款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丙为使五金厂能长期向化工厂供货,便提前将五金厂的26万元现金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乙随即让事后知情的妻子丁去银行取出26万元现金,并让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
3天后,化工厂会计准备按照乙的指示将26万元汇给五金厂时,因有人举报而未汇出。
甲、乙见事情败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罪行,并将26万元上交检察院。
此外,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戊为了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乙、丁均知情),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已分给红利58万元,每次分红都是丁去原料公司领取现金。
问题:请分析甲、乙、丙、丁、戊的刑事责任(包括犯罪性质、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与法定量刑情节),须答出相应理由。
官方的参考答案(2014年):一、甲、乙利用职务上便利实施了贪污行为,虽然客观上获得了26万元,构成贪污罪,但该26万元不是化工厂的财产,没有给化工厂造成实际损失;甲、乙也不可能贪污五金厂的财物,所以,对甲、乙的贪污行为只能认定为贪污未遂。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1. 案件概述在本案中,发生了一起涉及刑法的案件。
涉案人员为A、B,案发地点为某市。
案件背景如下:A和B是好友关系,但由于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
在争吵过程中,A突然拿出刀具,将B刺伤,导致B受伤严重。
案发后,A被警方控制,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2. 犯罪行为分析根据刑事法律的规定,本案中涉及到了以下犯罪行为:2.1 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将受到刑事追究。
本案中,A使用刀具刺伤B的行为,明显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其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明显的,A明知自己使用刀具刺伤B会导致其受伤,但仍故意实施了这一行为。
2.2 违法持有刀具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有配有尖刃或者类似尖刃的工具、器具,明知或者应知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将受到刑事追究。
本案中,A在争吵过程中使用刀具将B刺伤,说明A非法持有了刀具,并在公共场合使用了刀具实施暴力。
因此,A还将面临违法持有刀具罪的指控。
3. 法律问题的解决根据本案的事实和法律规定,下面是对于A可能面临的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案:3.1 A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本案的事实,A明知自己使用刀具刺伤B会导致其受伤,但仍故意实施了这一行为。
因此,可以确定A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的规定,A将面临刑事追究。
3.2 A是否构成违法持有刀具罪?根据本案的事实,A在争吵过程中使用刀具将B刺伤,说明A非法持有了刀具,并在公共场合使用了刀具实施暴力。
因此,A还将面临违法持有刀具罪的指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A将面临刑事追究。
4. 法律依据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本案中涉及的犯罪行为,可以找到以下法律依据:4.1 故意伤害罪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将受到刑事追究。
4.2 违法持有刀具罪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有配有尖刃或者类似尖刃的工具、器具,明知或者应知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将受到刑事追究。
法律刑事案例分析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1. 案件名称:2. 案件发生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3. 案件发生地点:____省____市____区(县)4. 案件涉及当事人:- 被告人:____,性别____,出生日期____,民族____,文化程度____,职业____,住址____。
- 诉讼代理人:____,律师/家属。
- 公诉机关:____人民检察院。
- 被害人:____,性别____,出生日期____,民族____,文化程度____,职业____,住址____。
- 证人:____,性别____,出生日期____,民族____,文化程度____,职业____,住址____。
二、案件事实1. 案件起因:2. 案件经过:- 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具体时间、地点、手段、后果等。
3. 案件结果:- 被害人是否受到伤害?- 犯罪行为是否造成了财产损失?- 被告人是否有悔罪表现?三、法律依据1. 刑法相关规定:- ______条:______。
- ______条:______。
- ______条:______。
2. 相关司法解释:- ______规定:______。
- ______解释:______。
四、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 本案中,被告人是否具备犯罪主体资格?- 被告人是否具备犯罪主观方面?- 被告人是否具备犯罪客观方面?2. 犯罪形态:- 本案中,被告人是否属于故意犯罪?- 被告人是否属于过失犯罪?- 被告人是否属于共同犯罪?3. 刑罚适用:- 根据本案的事实和情节,对被告人应如何定罪?- 对被告人应如何量刑?- 是否存在法定从轻、减轻、从重、免除处罚的情节?五、结论1. 本案中,被告人是否构成犯罪?2. 被告人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3. 公诉机关的指控是否成立?4. 本案对类似案件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下为案例分析模板的具体示例:一、案件背景1. 案件名称:李某故意伤害案2. 案件发生时间:2019年5月15日3. 案件发生地点: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4. 案件涉及当事人:- 被告人:李某,男,25岁,汉族,初中文化,无业,住址: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法律法规刑事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男,25岁,某市某区居民。
2019年5月,李某因邻里纠纷与邻居王某发生争执。
双方争执过程中,王某持刀威胁李某,要求李某赔偿其损失。
李某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持木棍还击,致使王某受伤。
事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事实1. 时间:2019年5月某日。
2. 地点:李某居住小区内。
3. 当事人:李某(被告人)、王某(被害人)。
4. 事件经过:- 李某与王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 争执过程中,王某持刀威胁李某,要求赔偿损失。
- 李某为了保护自己,持木棍还击,致使王某受伤。
- 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如果构成正当防卫,其行为是否合法?如果不构成正当防卫,其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四、法律规定1. 正当防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 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五、案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2)为了制止不法侵害;(3)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4)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与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 本案中,王某持刀威胁李某,属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李某为了保护自己,持木棍还击,致使王某受伤。
李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2. 李某的行为是否合法?- 由于李某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其行为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李某不负刑事责任。
典型法律犯罪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被告人张某某,男,35岁,汉族,个体经营者。
因涉嫌故意伤害罪,于某年某月某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后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被害人李某某,男,28岁,汉族,个体经营者。
案发时与张某某因生意纠纷产生矛盾。
某年某月某日,张某某与李某某在某餐厅吃饭时,双方因生意纠纷发生争执。
张某某酒后情绪激动,持刀朝李某某头部猛刺一刀,致李某某头部开放性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争议焦点1. 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张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三、分析论证(一)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在本案中,张某某持刀朝李某某头部猛刺一刀,其行为明显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根据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证据,可以认定张某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二)关于故意杀人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在本案中,张某某在持刀刺伤李某某后,李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证据,可以认定张某某的行为具有致李某某死亡的故意。
但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张某某的主观故意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而希望这种后果发生。
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而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在本案中,张某某在持刀刺伤李某某后,李某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根据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证据,可以认定张某某的行为具有致李某某死亡的间接故意。
因为张某某在持刀刺伤李某某时,已经预见到李某某可能死亡,但仍然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
刑法案例分析答题模板本案中,甲、乙利用职务之便,制造虚假需求,使得XXX向化工厂提供了一份假的供货单和,从而非法占有了货款。
虽然该款项并非化工厂的财产,但是甲、乙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贪污罪。
由于甲、乙自首并交出了26万元,可以考虑从轻或减轻处罚。
此外,甲揭发了乙的其他犯罪事实,构成立功,也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丙为了长期向化工厂供货,提前向乙的个人账户汇入了26万元现金。
虽然丙的行为有助于甲、乙的犯罪行为,但是其并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
但是,丙的行为有违商业道德和诚信,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XXX的指示下取出了13万元现金,并将其交给了甲。
丁的行为构成了帮助犯罪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
由于XXX的行为属于从犯,可以考虑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戊利用乙的职务之便,长期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
戊的行为构成了受贿罪。
此外,戊还让乙的妻子XXX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并分得58万元红利,构成了非法经营罪。
由于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化工厂的利益,应当从重处罚。
2013年案情:甲和XXX是一面之交,知道他孤身一人。
某日凌晨,甲带着匕首去到余家盗窃,物色一段时间后,未发现可盗财物。
此时,熟睡中的XXX偶然大动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词。
为了不被XXX认出,甲用匕首刺死了XXX,然后逃离现场。
甲在逃跑中被便衣警察XXX盘查,XXX试图将其带走,但甲怀疑遇上了劫匪,与XXX扭打。
甲的朋友乙开着一辆黑车经过此地,看到这一幕后停车并和甲一起殴打XXX。
XXX边退边说:“你们不要乱来,我是警察。
”但XXX说:“别听他的,他是假警察,应该打。
”最终,XXX被打倒并受了轻伤。
在此之后,司机XXX看到甲和乙打人后驾车逃离,便紧追乙的车。
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汽车开出2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XXX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
法律案例分析题模版(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涉及的主要人物、事件起因等。
)二、案件事实(详细叙述案件的事实经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原告、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等基本信息,以及双方的关系。
2. 事件经过:详细描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事件的起因是什么?- 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事件涉及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事件的结果是什么?3. 相关证据:列举案件涉及的主要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证人证言- 物证- 书证- 视听资料- 电子数据三、法律问题(针对案件事实,提出需要分析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法律适用问题:根据案件事实,确定适用的法律法规。
2. 责任认定问题:分析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以及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3. 权利义务问题:分析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 法律后果问题:分析案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四、法律分析(针对法律问题,进行详细的法律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法律依据: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法律原则等作为分析的依据。
2. 理论分析:结合法律理论和案例,对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3. 实践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对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五、结论(根据法律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2. 当事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3. 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4. 案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是什么?六、案例分析(结合案例,对案件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案件的社会影响:分析案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法律、道德、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
2. 案件的法律意义:分析案件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实践的意义。
3. 案件的教育意义:分析案件对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意义。
七、案例启示(总结案例,提出对法律实践和公民的启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案例分析题法律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小王,男,25岁,某市某区居民。
2021年6月,小王因与他人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打成重伤。
案发后,小王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被害人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2021年6月某日,小王与同村村民李某因土地纠纷发生争执。
在争执过程中,小王情绪激动,持刀将李某刺伤。
李某被刺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发后,小王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三、法律问题1. 小王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若构成故意伤害罪,小王应受到何种处罚?四、案例分析(一)小王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小王持刀将李某刺伤,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具体分析如下:1. 小王的行为具有故意。
小王在发生纠纷时,情绪激动,持刀将李某刺伤,表明其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李某,但仍故意实施该行为。
2. 小王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李某因小王的行为而丧失生命,小王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生命权。
3. 小王的行为造成了李某的死亡。
根据案件事实,李某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小王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综上所述,小王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小王应受到何种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小王的行为导致李某死亡,且其行为具有故意,情节严重,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综合考虑小王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因此,对小王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刑期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法庭审理时的判决决定。
刑法法律案件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盗窃案。
被告人张某,男,30岁,无业。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案发当天,李某在回家途中,被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价值人民币2万元的现金被抢走。
案发后,李某立即报警,公安机关迅速展开侦查,于次日将张某抓获。
张某对抢劫的事实供认不讳,但辩称其行为属于激情犯罪,请求从轻处罚。
二、案例分析(一)案件事实1.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李某人民币2万元,构成抢劫罪。
2.张某在作案过程中,对李某实施暴力行为,导致李某受伤,但未构成重伤。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金融机构的;(二)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三)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四)抢劫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案例分析1.张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以暴力手段抢劫李某人民币2万元,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2.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虽然对李某实施了暴力行为,但未构成重伤,因此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3.张某的行为属于激情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激情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因被害人刺激或挑衅,使犯罪人情绪失控,失去理智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辩称其行为属于激情犯罪,请求从轻处罚。
法律学硕刑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基本案情被告人李某,男,30岁,某市某区人。
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某市某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某日,被告人李某与妻子王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
争吵过程中,李某持水果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死亡。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争议焦点1. 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2. 被告人李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能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案例分析(一)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1. 故意杀人罪的定义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2. 本案分析根据本案案情,被告人李某与妻子王某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在争吵过程中,李某持水果刀将王某刺伤,致王某死亡。
从主观方面来看,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王某死亡的后果,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
从客观方面来看,李某实施了非法剥夺王某生命的行为,并导致王某死亡。
因此,被告人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被告人李某是否具有自首情节,能否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 自首的定义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本案分析根据本案案情,被告人李某在犯罪事实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被告人李某的行为符合自首的构成要件,属于自首。
综上所述,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具有自首情节。
在量刑时,法院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判决结果某市某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鉴于其具有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
刑事法律罪名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市A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25岁,无业。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致李某重伤二级。
案发后,张某潜逃至邻市B区,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案件事实:1. 2020年4月15日,张某与李某在一家酒吧喝酒时,因琐事发生争执。
双方言语冲突升级,张某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掏出一把水果刀,指向李某。
2. 李某见状,上前试图夺刀,但未能成功。
张某持刀朝李某腹部猛刺一刀,李某倒地。
3. 李某被送至医院抢救,经诊断为重伤二级,需长期治疗。
4. 案发后,张某潜逃至邻市B区,化名王某某生活。
2020年5月,张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问题:1. 根据我国刑法,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2. 如果构成犯罪,请分析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哪些刑法条文?3. 在量刑时,应考虑哪些因素?案例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我国刑法,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在本案中,张某持刀故意伤害李某,致李某重伤二级,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刑法条文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在本案中,张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因其致李某重伤二级,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张某的行为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量刑因素分析在量刑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张某的主观恶性。
张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其主观恶性较大。
(2)张某的犯罪手段。
张某持刀伤害他人,手段残忍。
(3)张某的犯罪情节。
张某致李某重伤二级,犯罪情节严重。
(4)张某的悔罪表现。
案发后,张某潜逃,但最终被抓获归案。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张某的量刑应从重处罚。
法律中的刑法案例分析题(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A区居民李某,男,30岁,无业。
因与邻居张某(男,28岁,工人)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天,李某酒后回家,在小区门口遇到张某,两人言语不和,进而发生肢体冲突。
在冲突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其重伤。
张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发后,李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争议焦点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其应当如何量刑?三、案例分析(一)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刑法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分析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使他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
在本案中,李某酒后持刀将张某刺伤,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1)李某的行为具有故意性。
李某在酒后将张某刺伤,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张某造成伤害,但仍然实施了伤害行为,表明其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
(2)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生命权。
张某在受到李某的伤害后,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的行为导致张某的生命权受到侵犯。
(3)李某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李某在酒后持刀伤人,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李某的刑罚适用1. 刑法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分析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导致张某死亡,属于故意伤害罪中的“致人死亡”情形。
根据法律规定,李某应当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从犯罪情节来看,李某酒后持刀伤人,致人死亡,犯罪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性极大。
(2)从犯罪动机来看,李某因邻里纠纷而持刀伤人,动机卑劣。
法律案件分析答题模版(3篇)
第1篇一、题目(此处填写题目,如:《某商业欺诈案件的司法分析》)二、案件背景1. 案件概述(简要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等。
)2. 相关法律法规(列举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
)3. 案件争议焦点(概括案件中的主要争议点,如合同效力、侵权责任、刑罚适用等。
)三、案件分析1. 案件事实分析(详细描述案件事实,包括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后果等。
)2. 法律适用分析(针对案件事实,分析适用的法律法规,并阐述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3. 争议焦点分析(针对案件争议焦点,从法律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 合同效力b. 侵权责任c. 刑罚适用d. 法律解释e. 案件性质4. 案件判决分析(分析法院的判决依据,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判决结果等。
)四、案例分析结论1. 案件判决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分析案件判决是否遵循了法律规定,是否充分考虑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案件判决对法律实践的意义(分析案件判决对法律实践的影响,如对同类案件的处理、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等。
)3. 案件判决的不足与改进(指出案件判决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案例分析拓展1. 案件判决与立法的关系(探讨案件判决对立法的影响,以及立法对案件判决的指导作用。
)2. 案件判决与社会伦理的关系(分析案件判决是否符合社会伦理,以及社会伦理对案件判决的影响。
)3. 案件判决与司法改革的关系(探讨案件判决对司法改革的影响,以及司法改革对案件判决的推动作用。
)以下为案例分析的具体内容,字数不少于2500字:一、题目《某商业欺诈案件的司法分析》二、案件背景1. 案件概述某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某,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虚构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公司资金100万元。
案发后,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提起公诉。
2. 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3. 案件争议焦点a.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商业欺诈?b. 李某的犯罪金额如何认定?c. 李某的刑罚适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刑法案例分析做题步骤1、勾考点2、罪、犯罪构成(主体、主观、客观、客体,因果,每个罪的特殊分析),司考考财产和职务犯罪3、共同犯罪分析4、犯罪形态分析5、刑罚:量刑情节(自首、累犯、年龄、立功等)+ 每个最的加重结果和情节(盗窃、抢劫等常考财产犯罪和伤害类犯罪的加重结果需掌握)6、要写:可以从轻、应当从轻等处理方式。
7、写结论,构成哪些犯罪,要不要并罚。
下面带着做题,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2014年)案情:国有化工厂车间主任甲与副厂长乙(均为国家工作人员)共谋,在车间的某贵重零件仍能使用时,利用职务之便,制造该零件报废、需向五金厂(非国有企业)购买的假象(该零件价格26万元),以便非法占有货款。
甲将实情告知五金厂负责人丙,嘱丙接到订单后,只向化工厂寄出供货单、发票而不需要实际供货,等五金厂收到化工厂的货款后,丙再将26万元货款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丙为使五金厂能长期向化工厂供货,便提前将五金厂的26万元现金汇至乙的个人账户。
乙随即让事后知情的妻子丁去银行取出26万元现金,并让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
3天后,化工厂会计准备按照乙的指示将26万元汇给五金厂时,因有人举报而未汇出。
甲、乙见事情败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罪行,并将26万元上交检察院。
此外,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戊为了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乙、丁均知情),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已分给红利58万元,每次分红都是丁去原料公司领取现金。
问题:请分析甲、乙、丙、丁、戊的刑事责任(包括犯罪性质、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数罪并罚与法定量刑情节),须答出相应理由。
官方的参考答案(2014年):一、甲、乙利用职务上便利实施了贪污行为,虽然客观上获得了26万元,构成贪污罪,但该26万元不是化工厂的财产,没有给化工厂造成实际损失;甲、乙也不可能贪污五金厂的财物,所以,对甲、乙的贪污行为只能认定为贪污未遂。
甲乙犯贪污罪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甲揭发了乙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的犯罪事实,构成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一、甲:1、甲是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欲将26万元国有化工厂的公款据为己有、构成贪污罪。
2、甲和乙之间有共同故意、有共谋和共同的贪污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3、由于最后国有化工厂没有实际损失,甲和乙是贪污罪未遂。
4、甲主动向检察院投案,如实交待罪行,构成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甲还向检察院揭发乙的其他犯罪事实,属于检举假发同案犯其他的犯罪事实,构成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乙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的行为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乙以妻子丁的名义在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成立受贿罪。
对于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以及上述贪污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二、乙、1、乙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欲将26万元国有化工厂的公款据为己有,和甲在构成贪污未遂的共同犯罪,2、对于贪污罪乙同时还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乙利用职务之便,长期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其远房亲戚戊经营的原料公司采购商品,使化工厂损失近300万元,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4、乙和妻子丁有受贿的故意、客观上收受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也可以说收受干股),成立受贿罪,是共同犯罪。
5、乙有三个犯罪行为,符合三个犯罪构成,应该以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与受贿罪以及贪污罪,实行数罪并罚。
三、丙将五金厂的26万元挪用出来汇给乙的个人账户,不是为了个人使用,也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
但是,丙明知甲、乙二人实施贪污行为,客观上也帮助甲、乙实施了贪污行为,所以,丙构成贪污罪的共犯(从犯)。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三、丙、1、丙事先明知甲、乙二人实施贪污行为,客观上为他们实施帮助行为,所以构成贪污罪,和甲乙是共同犯罪,丙是从犯、帮助犯。
2、丙将五金厂的26万元挪用出来汇给乙的个人账户,不是为了个人使用,也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不能认定为挪用资金罪。
四、丁将26万元取出的行为,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也不是其他犯罪所得。
丁也不成立贪污罪的共犯,因为丁取出26万元时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
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既不是帮助分赃,也不是行贿,因而不成立犯罪。
丁对自己名义的干股知情,并领取贿赂款,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从犯)。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四、丁、1、丁和乙有受贿的故意、客观上收受原料公司享有10%的股份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也可以说收受干股),成立受贿罪,是共同犯罪,丁应该认定为从犯。
2、丁之前帮助乙将26万元取出的行为,由于是事后的,事先并不知情,所以不构成贪污罪的共犯。
3、丁取钱的行为也不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该26万元不是贪污犯罪所得,也不是其他犯罪所得。
4、由于丁之前不成立共同犯罪,那26万也不是犯罪所得,所以丁将其中的13万元送给甲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五、戊作为回报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让丁分得红利58万元的行为,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构成行贿罪。
应该的答题格式(按照答题步骤来、以免遗漏得分点):五、戊为了谋取使乙长期关照原料公司,这个不正当利益,让乙的妻子丁未出资却享有原料公司10%的股份,虽未进行股权转让登记,但让丁分得红利58万元,这个行为是一种变相的行为,即送干股的形式,并且丁和乙均知情,戊构成行贿罪。
2013年(此题较难、我教不会写的题怎么做能得分,至少得三分之二的分)案情:甲与余某有一面之交,知其孤身一人。
某日凌晨,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物色一段时间后,未发现可盗财物。
此时,熟睡中的余某偶然大动作翻身,且口中念念有词。
甲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仓皇逃离。
(事实一)逃跑中,因身上有血迹,甲被便衣警察程某盘查。
程某上前拽住甲的衣领,试图将其带走。
甲怀疑遇上劫匪,与程某扭打。
甲的朋友乙开黑车经过此地,见状停车,和甲一起殴打程某。
程某边退边说:“你们不要乱来,我是警察。
”甲对乙说:“别听他的,假警察该打。
”程某被打倒摔成轻伤。
(事实二)司机谢某见甲、乙打人后驾车逃离,对乙车紧追。
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汽车开出2公里后,乙慌乱中操作不当,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受重伤。
赶来的警察将甲、乙抓获。
(事实三)在甲、乙被起诉后,甲父丙为使甲获得轻判,四处托人,得知丁的表兄刘某是法院刑庭庭长,遂托丁将15万元转交刘某。
丁给刘某送15万元时,遭到刘某坚决拒绝。
(事实四) 丁告知丙事情办不成,但仅退还丙5万元,其余10万元用于自己炒股。
在甲被定罪判刑后,无论丙如何要求,丁均拒绝退还余款10万元。
丙向法院自诉丁犯有侵占罪。
(事实五) 问题:1.就事实一,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2.就事实二,对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理由是什么?3.就事实三,甲、乙是否应当对谢某重伤的结果负责?理由是什么?4.就事实四,丁是否构成介绍贿赂罪?是否构成行贿罪(共犯)?是否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理由分别是什么?5.就事实五,有人认为丁构成侵占罪,有人认为丁不构成侵占罪。
你赞成哪一观点?具体理由是什么?下面红色字体较大的是我写的答题模式,供各位练习。
配套讲解音频见订阅号和各个群公告。
参考答案:1.甲携带凶器盗窃、入户盗窃,应当成立盗窃罪。
如暴力行为不是作为压制财物占有人反抗的手段而使用的,只能视情况单独定罪。
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使用暴力的,才能定抢劫罪。
甲并非出于上述目的,因而不应认定为抢劫罪。
在本案中,被害人并未发现罪犯的盗窃行为,并未反抗;甲也未在杀害被害人后再取得财物,故对甲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不能对甲定抢劫罪。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1、甲有两个行为,1、甲携匕首到余家盗窃,没有盗窃到财物。
2、甲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
3、符合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甲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到余家盗窃,并且携带了刀这个凶器,情节严重,但甲最终没有盗窃到财物。
而后又怕败露用匕首刺死余某,有杀人的故意,也有杀人的行为,造成余某死亡的结果。
4、甲没有转化为抢劫,因为甲是因为怕被余某认出,用匕首刺死余某,不符合转化抢劫的主观构成要件,没有转化。
(考到盗窃一定加这个转化抢劫进去,多写不扣分,少些肯定没分)2.甲、乙的行为系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视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
在本案中,甲、乙在程某明确告知是警察的情况下,仍然对被害人使用暴力,主观上有过失。
但是,过失行为只有在造成重伤结果的场合,才构成犯罪。
甲、乙仅造成轻伤结果,因此,对于事实二,甲、乙均无罪。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1、甲主观上以为程某是劫匪,与程某扭打。
乙中途加入和甲一起殴打程某,他们这里有认识错误,以为程某是劫匪。
2,但后面程某告知自己是警察,甲乙任然继续殴打,从题中表述可以看出甲乙并没有相信程某的话,以为他是假警察,3、最终有程某被打成轻伤的这个后果。
(前面这些有三分之二的分数),4、我认为他们有打人的行为,但是主观有认识错误,构成假想的防卫,对假想的防卫处理有不同的理论,认为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此题造成的是轻伤的结果,无论是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都无罪。
3.在被告人高速驾车走蛇形和被害人重伤之间,介入被害人的过失行为(如对车速的控制不当等)。
谢某的重伤与甲乙的行为之间,仅有条件关系,从规范判断的角度看,是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造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
(此题展示的是不会做的答题方法,抄题目)谢某重伤的结果主要有下面原因导致:1、甲让乙提高车速并走“蛇形”,以防谢某超车。
2、乙慌乱操作不当,导致车辆失控撞向路中间的水泥隔离墩。
3、谢某刹车不及撞上乙车。
(一半的分数)按照条件说:无A则无B,甲乙的第一个走“蛇形”的行为是对于结果有因果关系,第二个乙自己操作失误对于结果有因果关系,第三个谢某自己的行为对于结果也有因果关系(三分之二的分数)。
但这里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如果认为介入因素中断了因果关系,那么甲乙对结果无需负责,如果认为没有中断则需要负责,我认为这个结果是谢某自己驾驶的汽车对乙车追尾所造成,该结果不应当由甲、乙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