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分析的过程
刑法案例分析怎么写

刑法案例分析怎么写刑法案例分析是对某一具体刑事案件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通过对案件相关人员的陈述、证据、法律条款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对案件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和评价。
首先,分析案件的起因和经过。
例如,某案件涉及一起盗窃案,嫌疑人A在商场窃取他人财物,被报警后被警方逮捕。
这一点是案件分析的起点,将嫌疑人A的行为和案发过程重点突出。
接着,对案件的相关证据进行分析。
例如,考察在案发现场是否存在监控录像、证人证言、指纹、DNA等物证,并对这些证据的可靠性和证据链的完整性进行分析。
同时,也需要分析这些证据与案发过程的关联性,以及证据是否能够证明嫌疑人A的犯罪行为。
然后,对案件中的法律事实进行分析。
法律事实是指案件中涉及的法律条款是否适用于嫌疑人A的行为。
例如,根据刑法第XXX条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那么,嫌疑人A是否符合这一刑法条款中的要素,是否构成了盗窃罪,需要在案件分析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最后,对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评价。
例如,在刑法中对盗窃罪的量刑标准是多少,嫌疑人A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还需要对嫌疑人A的犯罪动机、过去的犯罪记录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便作出合理、公正的法律评价。
综上所述,刑法案例分析需要从案件的起因和经过、相关证据的分析、法律事实的分析以及对法律问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以求得出准确、全面的结论。
在分析过程中,应遵循法律条款的规定,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地分析案件的各个方面,为刑事案件的定性和量刑提供有力的依据。
法律刑事案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
被告人张某,男,32岁,个体经营者。
被害人李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
两人系同村村民,平日并无矛盾。
2019年5月15日,张某因琐事与李某发生口角,张某在冲动之下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下午,张某与李某在村口相遇,因张某的摩托车停在李某的车旁,导致李某的车无法通行。
张某与李某因此发生口角,争吵过程中,张某情绪激动,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某的胸部猛刺一刀。
李某被刺后,立即倒在地上,张某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李某被及时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李某身受重伤,需进行手术。
案发后,张某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
张某对李某的伤情表示悔恨,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分析1. 犯罪主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已满18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条件。
2. 犯罪客体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本案中,张某持刀将李某刺伤,侵犯了李某的生命健康权,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要件。
3. 犯罪客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持刀将李某刺伤,导致李某身受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
4. 犯罪主观方面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本案中,张某在争吵过程中,因一时冲动,故意持刀将李某刺伤,具有伤害李某的故意,符合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
5.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构成自首。
法律案例分析推理过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A公司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A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始采购一批低价的进口原材料。
然而,在使用这些原材料生产电子产品后,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大量产品出现故障,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消费者纷纷向A公司投诉,要求退换货或者赔偿损失。
A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承担责任。
消费者将A公司诉至法院,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
二、案例分析(一)法律问题1. A公司是否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2. 消费者是否可以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二)推理过程1. 分析A公司是否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1)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条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事实分析本案中,A公司采购的低价进口原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导致生产出的电子产品出现故障。
根据法律规定,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因此A公司应当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2. 分析消费者是否可以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1)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2)事实分析本案中,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A公司生产的电子产品后,遭受了财产损失。
根据法律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因此,消费者可以要求A公司赔偿损失。
三、结论1. A公司应承担产品质量责任,赔偿消费者损失。
2. 法院判决A公司退还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货款,并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通过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以下结论:1. 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2. 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企业和个人都应加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3. 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应严格依法判决,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刑事法律程序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年某月某日,我国某市某区发生一起抢劫案。
受害人陈某(男,25岁,某公司职员)在下班途中,被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甲、乙)抢劫,陈某的财物被抢走,包括现金人民币2000元、手机一部及身份证等物品。
案发后,陈某立即报警,警方迅速展开侦查工作。
二、侦查阶段1.立案侦查接到报警后,某市公安局某区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2.现场勘查专案组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提取了现场指纹、脚印等物证,并调取了周边监控录像。
3.调查走访专案组对案发现场周边居民进行走访,了解案发时的情况,同时调取案发时段周边的监控录像,寻找嫌疑人踪迹。
4.技术侦查专案组利用技术手段,对监控录像进行筛查,发现两名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并确定其身份。
5.抓捕嫌疑人在掌握了嫌疑人的基本信息后,专案组迅速开展抓捕工作,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甲、乙抓获。
三、起诉阶段1.侦查终结专案组将案件侦查终结,向某区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
2.审查起诉某区人民检察院对案件进行审查,认为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对被告人甲、乙提起公诉。
四、审判阶段1.公开审理某区人民法院依法对案件进行公开审理,被告人甲、乙均到庭参加诉讼。
2.法庭调查法庭调查阶段,控辩双方分别出示证据,质证,并对证人、鉴定人进行询问。
3.法庭辩论法庭辩论阶段,控辩双方就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
4.被告人陈述被告人甲、乙分别就案件事实进行陈述,表示认罪悔罪。
5.判决经过审理,某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甲、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依法判处被告人甲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乙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抢劫案,涉及刑事法律程序中的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
以下是本案在刑事法律程序方面的分析:1.侦查阶段(1)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获取案件线索、固定证据的重要手段。
本案中,专案组对案发现场进行勘查,提取了现场指纹、脚印等物证,为案件侦破提供了重要依据。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被告人李某,男,17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被害人张某,男,16岁,系该校初二学生。
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导致张某重伤。
此案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起诉,法院审理,最终作出判决。
二、案件事实1. 争执起因:李某与张某因在教室里争抢一本书而发生争执。
2. 犯罪过程:争执过程中,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
3. 犯罪后果:张某被送往医院救治,经鉴定为重伤。
三、法律问题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故意伤害罪的认定与处罚。
四、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主体:李某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主观方面:李某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仍然故意实施,具有故意伤害的犯罪故意。
(3)客观方面:李某持刀将张某刺伤,侵犯了张某的人身权利。
(4)客体:本案侵犯的是张某的人身权利。
2. 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1)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李某应当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附加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较轻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五、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致人重伤,依法应当从重处罚。
鉴于李某具有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处罚。
最终,法院判决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六、案例分析1.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
2. 在处罚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自首情节,依法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
刑事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居民。
因与邻居李某某(女,32岁)发生纠纷,于2021年5月20日傍晚,在双方住所楼下发生肢体冲突,导致李某某重伤。
案发后,张某某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二、案件事实1. 纠纷起因:张某某与李某某系邻居,平日里关系尚可。
2021年5月20日,双方因房屋装修噪音问题发生争执。
李某某认为张某某装修噪音过大,影响其休息,而张某某则认为李某某故意找茬。
2. 冲突过程:双方在争执过程中,情绪激动,张某某用手推搡李某某,李某某随即反击。
在扭打过程中,张某某用拳头连续击打李某某头部,致其头部受伤。
3. 伤害后果:经法医鉴定,李某某头部受伤,构成重伤二级。
4. 案件处理: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
公安机关依法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三、法律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张某某故意伤害李某某,致其重伤,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自首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张某某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 量刑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本案中,张某某没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不构成立功。
四、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一人重伤,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某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
综合考虑张某某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社会危害程度,法院依法判处张某某有期徒刑三年。
五、案例分析1. 邻里纠纷的处理:本案中,张某某与李某某因邻里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导致李某某重伤。
法律案例分析刑法(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与乙系邻居,两人因邻里纠纷产生矛盾。
一日,甲与乙在村口相遇,双方情绪激动,甲对乙进行辱骂,乙忍无可忍,遂拿起路边的一根木棍击打甲的头部。
甲倒地后,乙见状慌忙逃离现场。
甲被路人发现后送往医院,经诊断,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构成重伤二级。
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如果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其应受到怎样的刑罚?三、案例分析(一)乙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犯罪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1)犯罪主体:乙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符合犯罪主体要件。
(2)犯罪主观方面: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要件。
(3)犯罪客体:乙的行为侵犯了甲的生命权、健康权,符合犯罪客体要件。
(4)犯罪客观方面:乙实施了用木棍击打甲头部的行为,致使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符合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综上所述,乙的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乙应受到怎样的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考虑到乙在实施伤害行为时,具有伤害甲的故意,但并非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乙在案发后能够主动投案,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
综上所述,对于乙的故意伤害罪,建议判处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
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中,乙因邻里纠纷与甲发生争执,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用木棍击打甲头部,导致甲头部受到严重伤害。
乙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受到相应的刑罚。
本案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法律。
法律案例分析的过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和法律实践中的一项基本技能,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本文以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为例,详细阐述法律案例分析的过程。
二、案例背景某日,甲驾驶一辆小型客车与乙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乙受伤,两车受损。
事故发生后,甲与乙协商赔偿事宜,但由于双方对赔偿金额存在争议,未能达成一致。
乙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损失。
三、案件分析1. 法律关系分析本案中,甲与乙之间存在交通事故侵权法律关系。
甲作为肇事方,侵犯了乙的生命健康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法律事实分析(1)甲驾驶车辆与乙驾驶摩托车发生碰撞,导致乙受伤。
这一事实表明,甲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侵害了乙的生命健康权。
(2)乙向甲提出赔偿请求,甲未能及时履行赔偿义务。
这一事实表明,甲存在违约行为。
3. 法律适用分析(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甲侵害了乙的生命健康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本案中,甲未能履行赔偿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四、案例分析结果1. 甲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赔偿乙的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损失。
2. 甲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向乙支付违约金。
五、总结本案通过对交通事故侵权法律关系的分析,明确了甲的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
在法律实践中,法律案例分析应遵循以下步骤:1. 了解案件背景,明确案件类型。
2. 分析法律关系,找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 分析法律事实,确定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
4. 适用相关法律规定,明确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5. 总结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可以提高法学学习者的法律素养,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第2篇一、引言法律案例分析是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分析,揭示法律问题,提炼法律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步:
分析完主观方面后,就是客观方面。 首要的是抓住“行为”。首先是有无行为,如 果经过分析,案例中的所谓犯罪人并无行为,只有 “思想”,那么案例分析到此结束,犯罪不成立。 这正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整个分析过程都包括“罪” 或“非罪”两种可能。 如果分析的结果是有行为,那么其行为是什么 性质,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犯罪对象是什么;犯罪 结果如何,如果第七步分析的结果是过失,则要注 意,过失犯罪一定要有严重的危害结果才能成立犯 罪;最后查明犯罪的工具、方法如何,犯罪的时间 地点等。最后再分析本案的情形是防卫或者紧 急避险,则有可能是犯罪,但还不一 定,这时候还要再分析一下,行为是 否属于意外事件。即刑法第 16 条规 定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 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 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 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如果是意外事件则行为不构成 犯罪,如果不是意外事件,则可能构 成犯罪。可以进入下一步分析过程。
以上是案例分析的全过程,如果 在熟练掌握了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后, 这些步骤可以简化为 3 步:
1、是否犯罪? 2、是什么罪? 3、如何量刑? 这需要同学们的不断练习,只有 多练,多想才能熟练掌握。 下面是几个案例,以供练习。
海某,女,1985 年 3 月 20 日出生,某市第三中学 初三 2 班学生。海某品学兼优,曾担任班级团支书、班 长、文艺委员等多种职务,代表本校参加过全市中学生 文艺汇演,获二等奖。2000 年 4 月 6 日,天气晴朗,春 光明媚,海某中午骑自行车回家。当骑到市郊某地道桥 时,海某与同学笑闹而没注意到下坡车速较快,把同方 向行走的池某(男,58 岁)右脚的右外踝关节撞伤。海 某当即从自行车上摔下,又将池某压倒在身下。池某被 海某压倒时头部着地,当场昏迷过去。海某立即爬起抱 扶池某,因抱不动,便迅速跑到附近交通岗亭呼救。但 因池某脑颅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对海某的行为应如 何判断?
第九步:
在确定犯罪人的行为是什么罪 的基础上,按照这个罪的法定刑分析 其应当在哪一个量刑幅度内量刑。
在这里还要最后再确认一下犯 罪的时间是否已经过了追诉时效。如 果已经过追诉时效,则犯罪人的行为 虽然已经构成犯罪,但也不能追诉。
在决定了量刑幅度的基础上,还 要具体分析行为人所具有的可以或 者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刑罚或者从 重的量刑情节。例如犯罪人是否自 首、是否是累犯、是否未成年等等。 具有这些法定量刑情节的,严格按照 法律的规定量刑。
被告人廖某,女,31 岁,汉族,某单位职工,高中文化 程度。廖某深夜因琐事与同住一屋的甘某(15 岁)发生 争执,当甘某欲气愤离开时,廖某心想,对方年龄太小, 深夜负气外出十分不妥,但自己也在气头上,这时要是 拉下脸来道歉却是万万不可能。廖某为阻止甘某离开, 大声说:“你别走。”说着走到窗户前打开窗子说,“你要 走就从窗户跳下去!”甘某被激怒,当即从床上跳到窗台 上,同屋的高某连忙上前扯住甘某的衣服劝其不要跳楼。 廖某见甘某居然性烈至此,感到面上无光,于是不甘示 弱,拉着高某的衣服说:“不要管她,让她跳!”说话间, 甘某随即从四层窗户跳下。甘某跳楼后,廖某积极施救, 把甘某送往医院抢救。甘某因抢救无效死亡。对廖某的 行为如何判断?
案例分析的过程
刑法案例分析,是指根据所给案 例,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当 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定 罪量刑所作的分析。刑法案例分析所 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 罪;二是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三是阐述定罪量刑的原则。
案例分析成功的首要的秘诀在于 思路正确。那么正确的思路是怎
第四步:
在层层排除了行为非罪的可能 性后,可以调整自己的思路转为“行 为到底构成什么罪”?
在这个阶段,首先分析行为所侵 害的客体属于刑法分则哪一章所保 卫的客体。确定了属于某一章以后再 按照“行为符合犯罪构成”的标准来 判断具体罪名。因此,要把案例提供 的信息按照“犯罪主体、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客体”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步:
如果初步分析的结果是,行为造 成的危害比较大,这时可以初步认定 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
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行为是否 属于“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即 是否是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如果是 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险,则行为不是 犯罪;如果不是正当防卫或者紧急避 险,则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需要进 一步分析。
第五步:
首先分析案例中所提供的犯罪 主体方面的情况。
查明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如 果是自然人,则年龄、精神状况如何, 是否属于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如果是单位,则要查明单位是否 依法成立,案件中的主要责任人是 谁。
最后再分析本案犯罪主体是否 符合法定犯罪构成中关于主体的规 定,关键在于查明法定犯罪构成的主 体是否有特殊的身份要求等。
样的?
辩证的思路
案例分析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罪”与“非罪”两种可能自始至终 贯穿整个分析过程。
同学们作为初学者,最容易陷入 “有罪推定”的陷阱,而忘了“无罪” 的可能。
1、错误的思路
那种看到一个案例就往“是什么 罪”的方向考虑的思路是偏狭的。
2、正确的思路
拿到一个案例后,首先应当考虑 的问题是“是否是犯罪”,如果初步 分析的结果是“罪”,接下来才应当 考虑“是什么罪”,最后在定罪的基 础上决定量刑的原则。正确的定罪是 正确量刑的前提和保障。
第六步:
分析完主体后,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主观方面。主观方面首先要 查明的是犯罪人的罪过是“故意”或者“过失”。如果是故意,那么具 体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如果是过失,那么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 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疏忽大意的过失尤其容易与 意外事件混淆。在这一步可以再一次验证在“第三步”时作的结论是 否正确。在确定了是故意还是过失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查明犯罪人的 “故意”或“过失”的具体内容。例如:张三用匕首捅了李四一刀就 跑了,李四伤重死亡。张三是故意,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在于张三 故意的具体内容,到底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这也是至 关重要的,关系到具体罪名的确定。最后再查明法定犯罪构成的规定, 看本案例主观方面的情况是否符合法定犯罪构成的规定。
第一步: 首先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行为的社 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大的是犯罪, 社会危害性小的,则属于刑法第 13 条“但书”部分规定的情形,即“但 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 是犯罪”。
“但书”主要是指一些表面上看 起来具备了刑法分则中关于某罪名 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但由于行为 危害性不大,不作为犯罪来处理的情 形。如中学生用轻微暴力或威胁手段 强抢低年级学生的少量财物。
第八步:
分析完犯罪构成的前三个要件 后,最后要分析的就是犯罪客体。
在这一步我们要查明行为人的 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单一客体还是 复杂客体,如果是复杂客体,那么主 要客体是哪一个。然后再分析本案中 的情形是否符合法定犯罪构成的规 定。
最后综合以上各个要件,分析各 个要件是否有联系,能否成立一个犯 罪构成整体。如果能成立,则到此关 于“罪”的分析结束,犯罪人的行为 是犯罪,具体罪名已经确定。接下来 要做的分析就是关于“刑”的分析了。
陈某与被害人黄某同系某市康复医院外聘的门 卫。2006 年 11 月 19 日凌晨 0:00 许陈某乘“的士” 回到某市康复医院值班,医院的铁门已经关闭,仅留 一道门缝,他看见另一门卫黄某在铁门旁,陈某叫黄 某开门,黄不予理睬。陈某从铁门门缝挤进后,觉得 黄某很讨厌,就在医院门卫室拿了一根长 104CM 镀锌 管追打(未打击到身体)黄某至医院生活区的空坪处,致 黄某心脏病发作当场死亡。
经法医鉴定黄某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致心源性猝死;吵架、劳累、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诱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