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阳县竞业园学校八年级物理全册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章 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新版)沪科版 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各种用具和机械图片,提取出杠杆的概念。
2.通过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应用杠杆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提出猜想、从实验数据中归纳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和通过抗震救灾的知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法与学法】1.教法设计:(1)用图片、实物展示引入杠杆。
(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3)用图片、实物展示不同种类的杠杆,图片展示说明古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
2.学法指导:(1)杠杆支点的辨识:杠杆转动时(瞬间)唯一不动的点。
(2)力臂的确定:延长力的作用线,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垂线,量取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即为力臂。
(3)动力和阻力没有绝对的分别,具体分析时可以认为以使杠杆朝某个方向转动的力为动力,反之则为阻力。
(4)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前先调整杠杆平衡,注意记录数据,应用表格(P186)分析数据归纳关系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天平、支架、杠杆、钩码等。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设计】②认识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指出固定点叫支点。
依据下图(投影)依次给出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做如下介绍:教师以一实例详细说明力臂的画法。
步骤如下:a.找到支点O及力的作用点。
b.作出力的作用线。
c.作O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力臂。
教师介绍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一个使杠杆转动,另一个阻碍杠杆的转动。
(2) 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
总是想使杠杆向相反方向转动。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请同学们猜想: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介绍学生面前的器材:铁架台、钩码、杠杆(带刻度)。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doc

第十章机械与人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编辑人: 时间:2013-5-8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学时安排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学时学习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第一学时课有IL,隹黄小1.自带物品课前从家里带来羊角锤、剪刀、钳了、起了(及带瓶盖的废酒瓶)等工具。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认识杠杆活动1:分别用羊角锤起钉子、用剪刀剪纸、用起子起瓶盖、用直尺撬文具盒。
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讨论:1.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特征?2.请画出下图中各杠杆的支点。
和动力几及阻力F2的示意图。
思考:凡和F2是谁受到的力?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活动2:|口|忆你玩过的跷跷板的游戏,结合观察下图思考:1.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跷跷板在水平位置静11:由哪些因素决定?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在木尺的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同的钩码,用几、旦表示钩码的拉力,用心、乙2表示悬挂点到支点。
的距离。
2.改变钩码个数并调节悬挂点到。
点的距离,使木尺处于水平静止状态。
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写入下表。
实验次数左边右边n动力Fj/N距离Lj/cm阻力F2/N距陶Z^/cm C=E»11s233.观察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结论4.如果杠杆的左边改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使其平衡(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分别测出支点到测力计拉力作用点的距离和支点到该力作用线的距离填入下表中。
实验次数左边右边动力F]/N支点到力的作用点距离L/cm支点到力的作用线距离Li/cm阻力F2/N距离Wcm125.分析实验数据,看看木尺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填⑴杠杆:,叫杠杆。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八年级科目:物理教材版本:沪科版全一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我们将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教材的章节为第10章第1节,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及分类2. 杠杆的平衡状态3. 杠杆的平衡条件4. 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5.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杠杆的定义及分类,能够判断各种杠杆。
2. 掌握杠杆的平衡状态,能够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3. 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验证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实验器材一套,包括杠杆、支架、钩码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天平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应用。
(2)提问:什么是杠杆?杠杆有哪些分类?2. 理论讲解:(1)讲解杠杆的定义及分类,如一硬棒、二力臂杠杆、三力臂杠杆等。
(2)讲解杠杆的平衡状态,即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3)引入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即F1L1 =F2L2。
3. 实验验证:(1)分组进行杠杆实验,学生自行调整力的大小、方向和力臂的长度,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2)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力臂长度和杠杆的平衡状态。
(3)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4. 例题讲解:(1)出示典型例题,如已知杠杆的一端力的大小和力臂长度,求另一端力的大小和力臂长度。
(2)引导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讲解解题步骤和思路。
5.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师点评答案,讲解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答题。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 F2L2七、作业设计(1)翘板:一块木板固定在支架上,中间有一段较短的支点,两端分别放置物体,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备课时间: 4.10 上课时间:主备教师:年级审核:课题:§10—1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课型:新授【考纲要求】1.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3.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4.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
2.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有关问题。
【重难点命题方向】【考点一】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转动的。
杠杆的特征是什么?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用符号表示;(2)动力:杠杆转动的力;用符号表示;(3)阻力:;用符号表示;(4)动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5)阻力臂:从到的距离;用符号表示。
例题1:在右图中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力臂。
总结: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画出力的作用线)三作垂直;(由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四标记。
『练习』1.请同学模拟我们祖先建造咸阳宫时利用硬木棒搬动巨大的石块、木头等重物,,如图1,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2.在图2中,要把石块撬起来,你有几种方法,在图中画出不同方法的动力方向和支点位【考点二】杠杆的平衡条件(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 或者 2、猜想: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实验设计1)所需器材: , ,2)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调节杠杆使它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如果左边高,平衡螺母向 调节。
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求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a.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注意:左右两端平衡螺母都往_______调。
)b.在杠杆的左侧挂上适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杠杆右侧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 1,钩码对杠杆的拉力F 2是阻力。
10.1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0.1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杠杆是一种基本的简单机械,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杠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省力杠杆,如撬棍;一类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等臂杠杆,如天平;还有一类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费力杠杆,如筷子。
2.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这是杠杆的基本平衡条件。
3.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如何使用杠杆更省力,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基本平衡条件。
2. 能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撬棍、天平、筷子等。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使用撬棍、天平和筷子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杠杆,并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杠杆平衡条件。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如何使用杠杆更省力等。
六、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七、作业设计(1) 一根撬棍,动力臂为1米,阻力臂为0.5米,动力为20牛。
(2) 一台天平,动力臂为1米,阻力臂为1米,动力为10牛。
(3) 一根筷子,动力臂为0.2米,阻力臂为0.1米,动力为5牛。
2. 答案:(1) 不平衡,因为201≠100.5。
(2) 平衡,因为101=101。
(3) 不平衡,因为50.2≠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

第十章 机械与人第一节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1、 杠杆的定义: 。
2、 支点: 用 表示。
3、 动力: 用 表示。
4、 阻力: 用 表示。
5、 动力臂: 用 表示。
6、 阻力臂: 用 表示。
7、观察下面的两副图,思考: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
支点一定是在动力和阻力作用点的中间吗? 。
8、请试着画出各力的力臂。
三、实验探究(用钩码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把钩码重作为动力F 1和阻力F 2.)1. 提出问题:动力F1、距离L1、阻力F2、距离L2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杠杆平衡?2. 你的猜想是:① F1+L1=F2+L2 ② ③ ④ 。
3.设计并进行实验:(每个钩码重 N ,杠杆上每一格的长度为 m )(1)如图所示,调节杠杆尺两端的平衡螺母,将没挂钩码的杠杆尺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左边挂一定数目的钩码当做阻力F2, 在杠杆右边挂一定数目的钩码当做动力F1,调节钩码所挂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将4个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3)改变钩码个数—即动力F1和阻力F2的大小,并调节支点到阻力作用点和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1和L2,使杠杆平衡。
将各次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F 1F 2O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为: 。
5、和其他小组讨论交流,看看你们的结论是否一致?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说明你的结论是正确的?6、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实验开始前如何调节杠杆平衡 。
(2)实验时应该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 。
(3)至少应该测量三组数据,再归纳结论,目的是使结论具有 。
四、当堂练习1、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 。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docx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案学习目标: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出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重点)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重点和难点)3.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观察课木图9・1中各种工具,并结合自己使用它们的牛活经历,讨论交流并说岀它们在工作吋有什么共同特点?共同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们称它们是_____________ o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认识杠杆1.观察课本图10-1中的物品(剪刀、天平、核桃夹),并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这些物品都包含了杠杆,请你给杠杆下个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物理学中叫做杠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力(Fi)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力臂(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阻力(F?)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阻力臂(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使用杆秤称量不同个数的水果,怎样调节才能使杆秤保持静止?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猜想与假设根据刚才的活动,你认为,杠杆平衡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我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1.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导学案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能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1、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习难点1、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2、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四、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学习过程(一)杠杆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工具来完成各种任务。
例如,用撬棒撬石头、用羊角锤拔钉子、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等。
这些工具在工作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
我们把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动力(F₁):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₂):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₁):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理解力臂的概念,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如,用撬棒撬石头时,撬棒绕着支点 O 转动。
动力是施加在撬棒上的力 F₁,阻力是石头对撬棒的压力 F₂。
动力臂 l₁是从支点 O 到动力 F₁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臂 l₂是从支点 O 到阻力 F₂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三)力臂的画法画力臂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步:1、首先,找到杠杆的支点 O。
2、然后,画出力的作用线。
延长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
3、最后,从支点 O 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足与支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力臂。
(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猜想 1: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阻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 2: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臂、阻力臂的长度有关。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杠杆,理解力臂,会画有关杠杆受力的力臂.2.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3.知道杠杆的分类特点及在现实中的广泛运用.学习过程:一、认识杠杆【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开瓶器、扳手、剪刀、天平等。
通过讨论说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归纳】在的作用下,能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二、自学指导一:杠杆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O表示(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4)动力臂:是指支点到的距离,用L1表示(5)阻力臂:是指支点到的距离,用L2表示画出上面5个杠杆的五要素:注意:(1)画力臂三步骤:找支点、画出力的作用线、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有时需要将力的作用线进行正向或反向延长)。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3)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改变时,其力臂的大小一般也将发生改变。
(4)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图所示(5)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问题思考: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三、自学指导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问题:你有过玩翘翘板的经历吗?当跷跷板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你的猜测是:2、实验探究:利用右图装置,进行探究,思考与讨论:A、杠杆两端装置两只可调节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B、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在水平位置呢?A、作用是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
B、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探究F1、F2、L1、L2之间的关系。
1、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指导:改变钩码数目,移动其悬挂的位置,使杠杆平衡,将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数据提问:你对你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同学们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分别得到下面一组数据次数动力(N)动力臂(cm)阻力(N)阻力臂(cm)123451、2、3三组实验使用钩码做的,可以得出,杠杆平衡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45组实验使用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结合做的,根据你的结论把4、5两栏填上适当的数据实验中若弹簧测力计没有竖直拉,它的示数会,这是因为应用1、在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有一组同学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导学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2)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2、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知识回顾1、什么是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杠杆、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实验步骤①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目的:便于测量力臂。
②在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记录此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值。
③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再做几次实验。
④求出每次实验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值。
4、进行实验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次数动力 F₁/N 动力臂 l₁/cm 阻力 F₂/N 阻力臂 l₂/cm 动力×动力臂 F₁l₁/(N·cm) 阻力×阻力臂 F₂l₂/(N·cm)123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比较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可以发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公式表示为:F₁l₁= F₂l₂五、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1、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可以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导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

10.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导学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在教学设计中,我以《杠杆的平衡条件》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杠杆平衡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平衡的定义和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架、钩码、测力计等。
2. 学具:记录表格、笔、实验报告册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板游戏,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的条件。
2. 实验一:学生在杠杆的两端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二:学生在杠杆的两端放置相同重量的物体,改变物体的位置,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记录实验数据。
5. 练习:学生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系统。
五、活动重难点:2. 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如杠杆的长度、摩擦力等。
在本次教学中,我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平衡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另外,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需要运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系统。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运用所学的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环节,我需要关注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反思,以及对其他因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的探究。
科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导学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画力臂的方法: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185页“杠杆的平衡”内容,结合导学案进行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下列内容,并将交流答案写在各组的展示台上。
)(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用钢笔、直尺等物演示一下,得出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学生可能会有许多种猜想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分组实验、合作探究(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上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步骤:①把杠杆的中心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使杠杆在_____位置平衡;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_____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3、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展示提升①你们组的实验结论与假设一致吗?你们组的结论是什么?②在实验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请同学们帮你解决一下。
五、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1、图所示是探究杆杠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两端螺母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杠杆在使用前发现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 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 调节。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2课时导学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10.1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第2课时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科学探究课程时,我采用了生动活泼、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了教学难点和重点。
重点是让孩子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我准备了丰富的教具和学具,包括杠杆模型、重量物、平衡尺等。
我通过一个实践活动引入课题。
我会请孩子们观察我使用杠杆model 举起重量物的过程,并引导他们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他们会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都会有一套杠杆模型和重量物。
我会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在不同重量和位置下,杠杆的平衡情况。
在孩子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我会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请孩子们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如何使用杠杆举起一个重物,如何调整杠杆的位置使得重物保持平衡等。
在教学活动中,我会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引导他们发现并解决平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将是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真正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通过这一节课,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活动引入我选择了通过实践活动引入课题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观察和亲身体验中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直观的观察和亲自动手操作,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我会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杠杆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比如杠杆两边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力臂的长度等。
山东省济阳县竞业园学校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时学导设计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崔秀梅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问题解决课 3.18学导目标1.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连通器及其原理,了解帕斯卡原理。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的学习,将科学和实际相联系,初步感受探究未知的科学精神。
学导重点及方法因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考点,为此作为重点。
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设想一段液柱比较抽象,计算时必须理解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因此作为难点。
问题预设1、初二**班**同学看完神秘的海底之旅《-蛟龙-号7000米级海底探秘(下)》:之后思考蛟龙在下潜过程中压强如何变化呢,蛟龙号在最深处收到的压强多大?2、初二**班**学完连通器后想调查我们生活中那些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你能帮他列举几例吗?3、王强家的厨房和卫生间相互看不到,但是王强家在装修时必须搞清楚;厨房和卫生间的地面哪个高?高度相差多少?为此,王强发愁,你学完液体压强知识后能帮助王强解决这一困难吗?4、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为开发利用水能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修建水库是开发利用水能的基础建设,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将为水库修建怎样的大坝?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分钟视频液压机的原理,通过液压千斤顶让学生了解到用很小的力可以举起很重的物体。
学生感兴趣,从而加深对液压的应用。
目标咀嚼2分钟教师: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看黑板上的问题。
2.快速浏览生成的问题明确今天的任务。
学生:学生能够认真阅读上节课生成的问题,形成本节学习任务。
导入语言: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黑板上的问题,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学指导8分钟教师过度语言和要求: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那么带着目标扬帆起航自学8分钟1.拿出记录本,再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将问题答案、思路与拓展写到笔记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
4.液体压强公式:
p=p液gh,其中P—压强(帕) 一液体密度(千克/米3)g—常量(9.8牛/千 克)h一一
液体的深度(米),是从液体的自由表面到所研究的液体内部某点(或面)的高 度,即从
成的•
展讲指导
6分钟
1•根据选定的问题,各组学科长代表小组展讲,用规范的物理语言表达,要 有起始语、陈述语、讨论语,要说答案、思路和拓展。要调动并引领同学做出补 充或提出质疑。其余组做好记录、补充和质疑。
2•教师维持秩序和评价、规范学生的展讲;同时引导其余组提出质疑。 课下学术助理将黑板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上交。
5•要求学科长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倾听,参与,给 予相应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点拨。并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讨论: 初二班学完连通器后想调查我们生活中那些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你 能帮他列举几例吗?
释疑:连通器的特点是只有容器内装有同一种液体时各个容器中的液面才是相平 的。如果容器倾斜,则各容器中的液体即将开始流动,由液柱高的一端向液柱低 的一端流动,直到各容器中的液面相平时,即停止流动而静止。如用橡皮管将两 根玻璃管连通起来,容器内装同一种液体,将其中一根管固定,使另一根管升 高、降低或倾斜,可看到两根管里的液面在静止时总保持相平。
预设:
1.p=p水gh=1.03x103kg/m3X10N/kgX7000m=5.15X107Pa;
••• p=F/S
•••观察窗表面承受海水压力:
F=pS=5.15X107PaX300X10-r4m2=1.545X 106N
2.释疑:两端开口的目的其实是防止大气压强对液面的干扰,如果把连通器里的 液体都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一深度压强相同时才会静止,如果同一深度压强不 同,液体会向低压的地方流动直到平衡。但是如果某一个液面上被施加了一个额 外的力,这个位置的液体压强就会叠加(如果液体上方有气体,就是叠加气体的 压强)。为了保证两个(或多个)液面上施加的都是同一个大气压强,所以要两 端开口。其实如果把整个连通器封闭也可以,不过两个液面上的空气必须连通
老师,如果实在解决不了,可以将你的质疑设计成情景性的问题写在课堂记录本
上。
3.自学过程中注意对上节课重点知识实记,我会提问同学,回答不上来的给本组 减分。
1.提问学生:固体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由于物体受重力从而有压力,从 而对支撑面有压强。
2.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液体的压强是由于液体受重力的作用且液体有流动性产 生的。但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重力大小无关,即一定重力大小的液体可以产 生不同的压力、压强。
上向下量的距离
5.4.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
①、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
③、在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6.测量工具:压强计
7.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7.传递:帕斯卡原理
11教师:同学们在自学中非常认真,特别是组的某某同学,给相应的小组加2
分,我们利用十二分钟的时间进行下一个环节,1•前6分钟学科长把问题分配给
过程
时控
学导内容设计
情境创设
2分钟
视频液压机的原理,通过液压千斤顶让学生了解到用很小的力可以举起很重的物 体。
学生感兴趣,从而加深对液压的应用。
目标咀嚼
2分钟
教师: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看黑板上的问题。
2.快速浏览生成的问题明确今天的任务。
学生:学生能够认真阅读上节课生成的问题,形成本节学习任务。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学导目标
1.了解液体对容器底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有压强,熟记液体压强的特点;知道连通器 及其原理,了解帕斯卡原理。
2.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的学习,将科学和实际相联系,初步感受探究未知的科学精神。
学导重点
及方法
因为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中考考点,为此作为重点。推导液体压强公 式时,设想一段液柱比较抽象,计算时必须理解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因此作为难点。
问题预设
1、初二**班**同学看完神秘的海底之旅《-蛟龙-号7000米级海底探秘(下)》:之后思考蛟龙 在下潜过程中压强如何变化呢,蛟龙号在最深处收到的压强多大?
2、初二**班**学完连通器后想调查我们生活中那些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你能帮他列举几例 吗?
3、 王强家的厨房和卫生间相互看不到,但是王强家在装修时必须搞 .清楚;厨房和卫生间的地 面哪个高?高度相差多少?为此,王强发愁,你学完液体压强知识后能帮助王「强解决这一困 难吗?
4、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这为开发利用水能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 条件,修建水库是开发利用水能的基础建设,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将为水库修建怎样的大坝?
连通器盛有相同液体,但液面上压力不等,则液面的压力差等于连通器两容 器液面高差所产生的压差。应用编辑本段连通器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例如,水渠的过路涵洞、牲畜的自动饮水器、水位计。
个辅:整体较差的小组。
1班:三组、五组、八组
2班:二组、九组、四组
3班:四组、八组、一组
4班:五组、八组、九组连通器原理在工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各种液面计(水 位计、油位计等),水银真空计,液柱式风压表,差压计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制
导入语言: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黑板上的问题,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学指导
8分钟
教师过度语言和要求: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那么带着目标扬帆起航自 学8分钟
1.拿出记录本,再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将问题答案、思路
与拓展写到笔记本。
2.如果在自学中遇到自己的疑惑和质疑的地方可以随时咨询你的同伴或举手咨询
组内同学,让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小组进行展讲,展讲过程中要 以答案思路和拓展的方式进行展讲。
2.2分钟交流、讨论再次发现的问题,如有疑惑设计成情景性的问题写到小组相 应的位置处。3.1分钟老师标注BC类问题
4.后3分钟小组认领标注有BC的问题,学科长在组员帮助下做好展讲准备。注 意这个过程小组一定准备好展讲问题答案思路和拓展。(可以提前板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