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范文
《统计》评课稿范文《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课标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大纲提到,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学阶段统计的主要目标。
这节《统计》课作为一年级的第一册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关于统计的'内容。
今天听了徐惠娟老师的这节《统计》课,我感慨良多,下面谈谈我的见解:一、本节课有几个亮点:1、情境创设紧贴学生生活。
教师从大象伯伯过生日开始,到生活中你最爱吃的水果,然后到你喜欢的动漫形象有哪些,无不从小孩感知的身边形象开始,活泼生动。
课堂有个性。
教师从本身的特长开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使生生与师生互动起来。
2、教学流程合理,衔接自然,从情景的创设到引入新课,到新授,最后到练习,步步进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浅见:1、统计方法的感悟不够充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统计方法摆出象形图统计,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而本节课中这个方法老师说的比较多,学生缺乏充分观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维的碰撞,新知的传授也缺乏层次,所以,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行我素,以前怎么摆,学完方法后还怎么摆。
究竟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呢?目标不鲜明,教到新知时,教师只是肤浅拉过,连最重要的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都没有训练。
2、老师要求不明确,学生操作起来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会产生统计欲望,而本节课学生没有统计的欲望,所以所以不知从何入手。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3篇
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精选3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评选一堂高中数学课,主题是统计。
这堂课是由我校一位优秀教师在高二年级教授的。
首先,我想强调这位老师的引入部分。
他运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出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他介绍了一个商品市场调查的场景,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引入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和好奇心。
其次,这位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
他通过投影仪将一些实际调查数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实际问题,并分析、研究相关数据。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统计的应用,还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此外,这位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堂中,他设计了一系列的统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统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这位老师在课堂的总结部分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他们的思路和结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他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精准评价,对他们的优点进行鼓励,对他们的不足进行指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这堂高中数学统计课堂是一堂富有启发性的课堂。
这位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统计知识。
这样的教师优良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谢谢大家!高中数学评课稿:统计精选3篇(二)高中数学说课稿模板格式一、引入1. 开场白:引入话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学习兴趣。
2. 导入问题:提出一个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进入课堂内容。
二、分析课题1. 教材分析:对本堂课所涉及的教材进行简要分析,包括相关知识点和学习要求。
《统计》的评课稿.doc
《统计》的评课稿
本节课中,王老师创设了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能较好地表达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
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同学们展开讨论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表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教学一开始,以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泼的状态。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1项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项老师让学生通过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发现统计的数据太大,一格再表示一个单位就太不方便了,从而引出矛盾。
3、项老师注重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的能力。
整节课,她都让学生自主合作,自己动手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了。
总之,项老师执教本节课简直是太精彩了!。
宋冰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宋冰统计与概率评课稿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统计与概率无处不在。
它们是数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为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提供了有效工具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宋冰老师的统计与概率评课稿,并延伸讨论这一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二、宋冰统计与概率评课稿的概述宋冰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育者,他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知识。
他的统计与概率评课稿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它不仅包括了基本概念和方法,还融入了大量的实例和应用。
通过阅读这份评课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三、深度探索统计与概率1. 主题: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在宋冰老师的评课稿中,他详细介绍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统计是一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而概率则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量化的工具。
了解这些基本概念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
2. 主题:统计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了解统计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方法是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关键。
宋冰老师将常用的统计指标和图表等工具都一一列举,并解释了它们的作用和用法。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趋势和分布情况。
3. 主题: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概率的计算和应用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宋冰老师通过一系列实例,详细介绍了概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通过计算生日相同的可能性、掷骰子的概率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广度拓展统计与概率1. 主题:统计与概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利用统计方法,研究人员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解释。
概率则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预测未来事件的可能性。
2. 主题:统计与概率在决策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统计与概率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管理这些风险。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概率的计算,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评课记录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教师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建构学生“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探究新知。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也做了很多文章,从课件的制作,到随机转盘的使用,都显现出丰富的信息技术水平。
另外,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感觉到教师从层次、重难点方面不仅设计得惟妙惟肖,就连活动的设计和安排更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从学生根本出发,寻求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定位,寻求个性发展的空间。
1、层次分明,知识结构清晰,新理念运用丰富。
“游戏导入”、“摸球讲授”、“数学应用故事”等情节设计是本课的精华所在,并且在知识结构上由统计进而转向可能性的分析,过程清晰、明了。
并且本课着重让学生在操作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可谓是本节课又一亮点。
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寻求自己的探索方法,快乐的学习。
2、以生为本,巧妙运用多媒体,体现差异、照顾差异。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学有所思、寓教于乐。
学生更大程度的掌握巩固着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用这样简单、直观的多媒体操作,方便了学有困难的学生。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用自己的行动探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同时又是能充分体现学生差异,并且照顾差异的最好做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感受到收获最多的是学生,无论从知识获得、探索方法方面,还是从生活应用、品德培养方面,教者真正从学生出发,挖掘教材;运用新理念,结合信息技术,尊重差异,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真正遵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
小学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
小学数学评课稿:《统计》评课稿前不久,笔者有幸听了李敏老师在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的一节课“统计”,这节课给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将有关教学情节进行摘录,并作简要评析,以期与各位同行共赏。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统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热身)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和老师来做这个游戏,再请一位小朋友做记分员在黑板上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分,谁赢一次就在谁后面画上一笔。
(教师和一位学生比赛,另一名学生记分,其余学生齐喊“石头、剪子、布”)(课始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和我们一起上课吗?生:不知道。
师:老师们呀,都是被黄山美丽的景色和聪明可爱的小朋友吸引来的。
为了欢迎老师们的到来,我们开个联欢会,好吗?我们戴头饰表演节目好吗?(在黑板上分别出示小狗、乌龟、小兔、老虎等头饰,问学生喜欢哪种头饰,学生发表意见)师:小朋友喜欢的头饰各不相同,那每种头饰该准备多少个呢?生1:用统计法计算。
师:想一想,我们都学过了哪些统计方法?生2:写“正”字、打“√”等。
师:哪种方法最简便呢?生3:写“正”字。
请学生拿出题卡1,在最喜欢的一种头饰上打“√”。
二、引发认知冲突,注重解决问题师:好,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唱票和计票,老师在旁边监督。
其余学生在题卡2(统计表)上进行统计,所有学生都参与了统计过程。
统计结果为:小狗4票,乌龟5票,小兔14票,老虎14票。
课件出示统计表、统计图(1格表示1人)。
师:你能将这个统计结果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吗?还是让我们先来观察一下,统计图上1格表示几人。
生1:1格表示1人。
学生根据统计表的数据在题卡3(1格表示1人的统计图)上涂色。
不久,有学生发言了。
生2:李老师,统计图的格子不够。
师:格子不够,怎么办?生3:1格表示2人就可以了。
师: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方法试试吧。
《统计》评课稿22篇[必备]
《统计》评课稿22篇[必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统计》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统计》评课稿1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2、改变原有先认后画的顺序,而是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画出折线统计图。
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构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接着,胡老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紧抓它的主要特征:点和线,学会正确读图。
二、注重知识的对比认识,环环相扣,扎实有效。
我们知道,对比,就是运用对照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对比教学就是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对比类推、举一反三。
具体而言,对比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将一些具有某种联系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在明确了一个内容之后能够自然地联想到另一个内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评课稿范文
二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评课稿范文
朱老师《统计》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入手引入课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衍接流畅,过渡自然。
整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明确,思路清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分析能力。
在学生进行分类统计的过程中,教师能很好地进入各小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补救,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完成统计。
老师语言干净利落,声音抑扬顿挫,关键地方能得到突现,充分体现了教者课堂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确实很强,学生能完全由教师掌控,以实现目标的完成。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无痕状态下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握了新知,培养了能力,掌握了数学探究的方法。
教者还特别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更正和补充“每格代表两人(两个单位)”,这样注意了引导学生用语的准确,为以后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基础。
再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训练,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的承前启后是很重要的,不要忘记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学习和工作,暗示学生还得加油。
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都紧紧围绕目标设计,突出重点,知识过手,能力过手,这样的课才是落实的,值得推广的好课。
学生自我评价也很好,可以检验学生是不是真的懂得了统计的方法。
《概率》评课稿
《概率》评课稿
授课人
评课人
《概率》评课稿
聆听了周老师的课。
下面就周老师执教的《概率》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这堂课紧凑有序,首先出示一道在两个AB不透明的袋子里摸有颜色的球,通过摸球游戏,复习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的相关概念,根据问题进一步确定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方法。
用摸取彩球、下雨的可能性、抽取扑克牌这几个活动,及时巩固随机事件的概念,周老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试验的特征(等可能事件):结果只有有限几个;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
例题讲解过程中,周老师引导学生首先确定是否为等可能事件,再板演概率计算过程。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环节中,学生从抽扑克牌、选择走路口、摸小球、抽奖品几类随机事件中,感悟等可能事件与熟练概率计算方法。
周老师这节课是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汇编15篇)《统计》评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
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
“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
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集锦15篇《统计》评课稿1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要求。
统计知识对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巩固不同标准下的分类、整理;通过分一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王老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我认为王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王老师这节课能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课堂上注重从生活中取材,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新旧知识的衔接自然而顺畅,课堂设计层次分明,是一节比较好的家常课。
二、注意学生的已有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同时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前面的教学已经有了统计知识的渗透,所以特别是分图形这一操作环节,把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给了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深刻的体验。
还有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结合数学知识,更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纵观整节课,老师循循善诱,学生跃跃欲试,学习氛围十足。
由象形统计图到统计表,可以说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实际到数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在整个统计的过程中,不论是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是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学生始终都处于主动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学生是数学学生的主人”。
小学数学_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节《统计与概率》例5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题:统计与概率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9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2、使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2.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价值。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以随机的观点来理解世界。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喜不喜欢知识竞赛呀?今天我们就用知识竞赛的形式来继续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
竞赛就应该有竞赛的规则,课件出示(1、方式:主要采用抢答方式,答错时其他同学继续抢答。
2、计分:一次“点赞”奖励五分,答错不扣分,根据最终的得分我们进行统一分析来确定获胜组。
3、分组:每行为一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记录,一二组交换记录,三四组交换记录,组长负责完成记录表。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开始上课,上课!一起大声的告诉我本次竞赛的主题是:统计与概率(出示课题)二、竞赛过程第一关:轻松热身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2.平均数据有哪些优势和缺点?(板书:优势弊端)第二关:能力测试(出示学生身高、体重统计表)咱们的竞赛从上节课你们自己制作的身高体重的统计表开始,仔细分析一下,回答问题:(1)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列式计算,结果精确到百分位。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可以把教学活动的有关信息及时提供给师生,以便调节教学活动,使之始终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行之有效。
我们该怎么去写评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公开课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公开课评课稿1xxxx年10月17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全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听了两节精彩的数学课。
两位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打动着我,听了这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谈谈我对吴凌艳老师这节《分段整理数据》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吴凌艳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课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非常得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
教师先是提供了为鼓号队员买服装这一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要先收集数据,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由此可以把他们的服装分为三类,大号、中号、小号,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记录,想到可以用画“正”字法来记录,让学生体验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最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吴老师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吴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正”字法来记录,怎样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通过操作实践得出画“正”字法的方法,要按顺序找,可以左手指着数据,右手画“正”字法,还可以在原始数据上面做点标记,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体验怎样做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数学《统计》评课稿
数学《统计》评课稿数学《统计》评课稿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评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统计》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统计》评课稿1本次学习汇报活动中,王泽霞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并学有所获。
首先是教师亲切的话语、适时的评价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敢说、想说,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本课由学生熟悉的“五一蒙山旅游”引入,通过教师统计游客的数量,从而统计近几年游客的数量。
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直接展示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先展现了条形统计图,进而生动形象地演示了整个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这样做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也为后面自己绘制折线统计图,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找出折线统计图的要素,学生汇报时显得比较零散,于是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着重观察了统计图上的对应点,及对应点之间线段的变化趋势。
从而学生感知到数据的变化,即游客数量逐渐增多,呈上升趋势。
此时教师抛出“根据上升趋势,你又什么感想?”,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让学生联想到今年游客的数量应该会更多,由此体现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对未发生的事件进行合理的预测。
第三个环节,特意出示了原来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学生通过对比,小组讨论二者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绘制简便,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此外,教师还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折线统计图的实例,如心电图、学生跳绳统计图、身高统计图。
进而感知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最后绘制统计图的过程,可先让生自己讨论要注意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指导他们正确画图。
数学《统计》评课稿2这周周二在我们学校听了一位资深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说是随堂课但按一般惯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复习课》,课上要讲的内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页第3题、第4题和“你知道吗?”,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一般绘制方法,这部分内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师,10分钟就可以搞定结束。
《统计》评课稿(15篇)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15篇)《统计》评课稿1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
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
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
直截了当。
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
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
这让大部分同学参与其中,激发学习兴趣。
在简单的知识点整理中,通过习题,学生大胆发言,清晰统计中抽样调查的四个相关概念,也很自然地引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从5-6个小练习中依次展示了各类统计图的特点,还有方差、标准差等离散量。
其中还涉及了原作业本上的一道习题。
遗憾的是,如果能够做些改编与变式,应该更有意义。
而不是重新再解一遍原题。
个人想法:换成纠错改错题,考察方差反应的整齐度、稳定度、波动情况。
《统计》评课稿2一、抓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效设计教学。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作为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理解等因素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起点,并据此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胡老师设计的几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这种生本理念。
1、课始,胡老师从旧知入手,出示一幅张明7---15岁身高情况统计表,问“从这个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让学生在读图中唤起对折线统计图的记忆,随后出示同年龄男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追问:“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看出几岁时张明和同龄男身身高相差最多?”由此产生了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并顺利过渡到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认识的教学。
【最新推荐】整理和复习---统计与概率评课-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整理和复习---统计与概率评课篇一:《统计》听课评课记录《统计》听课评课记录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王婷一、创设情境导入出示两堆苹果1、两堆苹果:第一堆一一对应排列,第二堆杂乱排列,红苹果多还是绿苹果多?哪一堆能让你清楚地看出来?2、同意第一堆的举手。
3、第二堆为什么不能?乱4、怎么样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开,再对齐。
【评:复习前面学过得比一比的知识,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方便性,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其中。
还可进一步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红苹果比青苹果少1个,反过来青苹果比红苹果多1个。
】二、教授新课1.大象过生日图大象伯伯过生日,小动物们都来祝贺他,都来了哪些小动物呢?中午,给小动物们准备午餐,每种小动物吃多少?不知道该给小动物们准备多少份食物,我们来帮帮它,好吗?先把小动物分下来(学生分)同时3个人进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对齐)(老师示范)从这个图上知道什么?每种食物的数量。
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为要准备午餐。
小猪最少,小猴最多。
2.统计的定义想一想刚才是怎样分水果的,又是怎样帮助大象伯伯的?学生总结,老师板书:分,排,数,这个过程叫统计。
3.统计表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采购食物了,可是他的记性不好,小动物的数量他总是记不清,我们怎么帮他记住呢?图中有5、4、3,怎样知道小猴几只,小猪几只?老师这儿有张表,会不会填?介绍统计表的作用,引出统计表的需要。
【评:设计故事是为了创设感兴趣的童话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个故事是学生所熟悉的,便于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要,感受统计的价值。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统计意识。
】三、巩固运用1.统计鲜花帮大象伯伯第二个忙,把小动物送的鲜花分一分。
统计优秀评课稿(精选10篇)
统计优秀评课稿统计优秀评课稿(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计优秀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统计优秀评课稿篇1我觉得安老师这节课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节课从新课的引入,新授,练习和课堂小结各环节的安排比较合理,有序,层次清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拓展,既照顾全体,又为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如果长此坚持下去,定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安老师能提供学生比较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课中老师让学生说说如何统计班中每种水果喜欢的人数,在出示了统计图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安排了让学生看统计图同桌互相提问题等等,这样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质疑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安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民主,在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能在课中大胆质疑,如有学生发现教师所给的统计图的纵轴只有17个格子,就向老师提出:如果超过17人该怎么办?这些宝贵资源的呈现无疑是我们数学课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
在这里我也想给安老师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要正确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在统计班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的人数时,教师明知道有个别学生已重复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学向老师反映某某同学已经站立过了,但教师没有予以回应。
)我想这是因为在教案中教师有这样一个预设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统计到了呢?安老师想让这个问题能在后面顺理成章地出现,孰不知这样做反而使教师要对班级人数重新进行统计,这样做势必要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以致后来教师就干脆造假,把总人数凑齐就算完成了人数统计,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使统计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和它的实际意义。
《统计》评课稿
《统计》评课稿《统计》评课稿(通用15篇)《统计》评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当下,新教材中却是把平均数作为统计教学的一部分,与中位数,众数,一起都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一个统计量。
在今天的课上,我们看到陆娟老师正是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为主线,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和价值。
记得上海教育学院的曹培英老师曾呼吁:让平均数恢复统计的本来面目。
他指出,现在的平均数教学有一个问题:学平均数时没有统计图,读图分析数据时,想不到平均数。
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呢?陆娟老师这一点意识非常强,她在引入平均数时,让学生去读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些什么?学生说到,最多的套几个,最少的套几个,谁和谁一样多,这都是在进行数据的分析,进而提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从统计学的意义来引出平均数。
“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又将一个生活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数”来评判的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
这一问题的抛出既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在学生中产生了争议,是一种认知冲突情境:人数相等时可以比总数,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这就迫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平衡,激发探究的欲望,促进认知的发展。
数学《统计》评课稿
数学《统计》评课稿数学《统计》评课稿数学《统计》评课稿11、教师以新的课改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兴趣和愿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统计图的“原始信息”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去进行“选择”、“加工”信息,直至“发布”信息,训练学生求异思考,发散思维。
2、学生依据亲身经历的统计题材入手,找到了知识的“源”,是“有感而说”,其思路也就“源源不断”,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的思想。
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注重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交流等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探索,教师引领学生把学习过程变成问题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4、关注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交流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5、评价方式多样灵活,教学中能够正确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
建议:1、如果在学生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总结出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说出统计图和统计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2、本节课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一下,让学生多了解生活中的统计图和统计表及其用途,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及兴趣。
数学《统计》评课稿2王老师的这节《统计复习》课,生动自然。
王老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很强。
首先,她让学生自己翻开考试说明,看中考的各级要求与目标。
直截了当。
从考试说明的要求与知识框架来引出统计复习的知识点,依次复习了样本、总体、个体、样本容量的概念等,以及五个统计量的运用。
总体上,课堂很活跃,思路很清晰,也契合生活实际,值得我学习!既有教学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又有教育激励的意义。
起初让学生小组发言,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自己的体育长跑得分,衔接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与概率评课稿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统计与概率》评课稿一、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关注学生;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要给学生一个合理的、鼓励的评价。
王老师这节课就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些。
整节课王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对于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能完整的学生,王老师总是耐心的引导、点拨,让学生不紧张,给学生重新思考问题的信心。
这是我以后教学中该注意的地方。
二、教学思路清晰,课堂引导到位。
整节课,王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教学思路。
课堂中老师注意培养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课的开始有张丽华用画“正”的方法统计的班级喜欢电视节目的情况。
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同时建立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在点拨中学习新知。
所以很顺利的完成了统计表的学习。
这为下面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作下很好地铺垫,教师对这部分教学更敢放手给孩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知识。
教师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主体地位。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王老师设计的巩固练习是让学生分组收集本班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并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
过程既让学生对新知的巩固,又试图让学生明确收集、整理数据的目的是回答问题,了解统计的活动过程,积累初步的统计活动经验。
同时也告诉学生生活和数学是密切联系的,要善于把所学知识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去。
一节真课、好课总是会有不足的,建议:王老师对小组分工的环节安排在课前,分工时要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参与到活动中去。
这样为课堂上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