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案例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著名案例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与主流文化相背离,且支持犯罪行为和价值观的文化现象。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犯罪亚文化的一些特点。
犯罪亚文化通常包含了对暴力、欺诈、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美化和合理化。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犯罪被视为一种获取财富、地位和权力的途径,而不是受到谴责和惩罚的行为。
例如,一些不良的街头帮派文化,强调以武力解决问题,成员之间相互攀比犯罪行为,认为越“厉害”的犯罪越能赢得尊重。
犯罪亚文化还常常传递出一种反社会、反权威的价值观。
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价值观时,可能会对社会规则和法律产生轻视和抵触心理,进而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比如,一些青少年可能会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而不是为了保障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著名的案例来深入探讨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_____帮”暴力犯罪团伙在某个城市,出现了一个名为“_____帮”的青少年犯罪团伙。
这个团伙的成员大多是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受到了不良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团伙中,成员们以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为乐,认为这是展示自己“勇敢”和“强大”的方式。
他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传播自己的犯罪行为,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
在一次与其他团伙的冲突中,一名成员甚至持刀伤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中,不良的网络文化和街头暴力文化构成了一种犯罪亚文化。
这些青少年在这种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将暴力和犯罪视为获取关注和认可的手段。
案例二:盗窃团伙“_____侠”有一个由几名青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自称为“_____侠”。
他们受到一些影视作品中盗窃高手形象的影响,认为盗窃是一种刺激和有趣的行为。
他们经常在夜间潜入居民小区和商场进行盗窃,将所得财物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和娱乐活动。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
除非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一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本位主义弱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自身文化的变革,使部分亚文化势力不断泛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表现突出,并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
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如青少年的暴力行为、破坏行为、吸毒等均为犯罪亚文化。
[2]这种犯罪亚文化,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往往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犯罪亚文化的特征:一是强烈的反叛精神或无罪恶感的心理特征;二是实施所选择的最极端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一系列活动;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将犯罪的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其他人,以期强化青少年这个弱势群体的地位。
二、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特征犯罪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越轨活动,它与青少年犯罪活动接壤,有的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动,因而对青少年犯罪的实施起推动与促进作用是必然的。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

的影响。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 类学家 A. 林德 对 w.
越 轨 行 为 的 研 究 中首 次提 出 的 。 一 理论 主要 这
被应 用在越轨 行 为和犯 罪行为的研 究 中。亚 文 化 指 仅 为 社 会 上 一 部 分 成 员所 接 受 的 或 为 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它一般 并不与主文 化 相 抵 触 或 对 抗 。犯 罪 亚 文 化 属 于 亚 文 化 的
化 。在这种 竞争场中, 法合理的竞争体现社 合
会 主 文化 的 价值 规 范和 行 为要 求 。 当个 人 利 而
得社 会主文化 压制下的 亚文化 得 以复 苏。亚 文化 的不断涌现和传播 , 在很 大程度 上反 映 出
个性 主 义对 社 会 主 文化 的叛 逆 和 抵 制 。 而 且 .
改革开放之前 , 国的社会 结构呈现 出高 我 度 的统 一性 , 个社会结构 比较稳 定并且具有 整 连 续性。单一 的计划经济体 制与公 有制的 经 济制度 决定 了在思 想文化 、 意识形 态领 域的单 性 . 种 文化 上 的 垄 断根 本 不容 亚 文化 的存 这 在 。社会结构 的封 闭性使 主文化 处于绝时 的 统 治地位 , 亚文化无 生存 的土壤和社 会空 间。 改革 开放之后 ,随 着社会结构的不 断转 型。 经 济结构和文化 结构 的不断多元化 , 们在利 益 人 分 配 机 制 与 文 化认 识 层 面 上 呈 现 出 多元 化 趋 势。 而形 成多元化 的结构群体 。同时更重要 从 的是 , 想文化 、 思 意识 形态领域 的逐 渐解冻, 使
一
( 社会 结构转型 中, 三) 不同利益群体的心
理 失衡 与 同 一利 益群 体 的心 理 互 动 。 为亚 文 化
从亚文化的视角解读青少年犯罪问题

所谓 社 会转 型 , 通常是 指社 会从传 统 社会 向现
代社会变迁 的过渡过程 , 它是社会体制转轨 、 机制 转换 、 观念 转 变的过 程 … 。特别 是 当下 我 国正在 经
历 的这 次社 会转 型在 各个 方面 的影 响极 其深 远 : 在 以市 场经 济 的建构 为核 心 的同时 , 实现 着 由传 统 农 业 文明 向现代 工业 文 明 、 生态 文 明的转 型 ; 由封 闭 、 半 封闭 的社会 向开 放 型社会 的转 变 ; 由单一 性社 会 向多样性 社会 的转 变 ; 由伦理 型社会 向法理 型社 会 的转 变 。随 着我 国改革 力度 的加大 , 革进 程 的纵 改 深 推进 , 随 社会 转型 而来 的一些 特征 也将 愈益 明 伴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8期 20 0 6年 8月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E ONOMI C C AND S I L DE L P OC A VE O ME NT
VOL. NO 8 4. . AUG. o 6 20
从 亚文 化 的视 角解 读青 少 年 犯 罪 问题
刘寿 堂
[ 摘 要]青少年犯 罪问题 成 了" 3下一 个严峻 的社会 问题 , - 它的存在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 了和谐社会 的建构进程 。
学者们往往从不 同的角度 来对这一现 象进行解读 , 文章尝试以亚文化群 的相 关理论 来探讨 青少年犯 罪的文化 因素及对策。 [ 关键 词]青 少年犯 罪; 亚文化 ; 越轨 ; 对策 [ 作者 简介]刘 寿堂, 重庆师范大学社会 工作 系教 师, 硕士 , 重庆 4 04 007 [ 中图分类号 ]C 1 9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2 2 (0 6 0 0 0 0 6 2— 7 8 20 )8— 13— 3
运用亚文化理论阐释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运用亚文化理论阐释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亚文化理论撷取了社会学、文化学和犯罪学等多个学科的要素,试图解释社会群体中形成的不同文化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运用亚文化理论来阐释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探讨亚文化的定义、网络游戏的特点以及其对青少年犯罪的潜在影响,以理论角度揭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亚文化的概念。
亚文化是指在主流社会文化之下,形成于特定群体中的一种独立文化系统。
它们通常具有自己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审美特征等,与主流文化有所差异。
亚文化不仅在年龄上、从伦理到审美都可以有所表达,而且可以融入不同的社会层级和种族。
其形成是为了满足特定群体在心理、情感、认同等方面的需求。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虚拟世界,与传统的社交交流及身体接触等方式相比,其特点明显。
首先,它能为玩家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游戏空间,让参与者可以随意改变、塑造自己的角色。
这种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可能会改变玩家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其次,网络游戏往往具有虚拟交流的特点,包括文字聊天、语音聊天和形象表情等,为玩家之间建立了虚拟社交网络。
这种虚拟社交网可能会和现实社会的社交影响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行为效应。
再者,网络游戏以竞技、获得成就感、协同配合等为核心目标,使参与者在游戏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冲突。
这些挑战和冲突可能对玩家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
亚文化理论认为,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个体对于所处环境的各种刺激和信息进行接受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亚文化活动,也同样会通过其特有的环境刺激和信息传递对玩家产生影响。
其中,亚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重要。
首先,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亚文化活动,可以提供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满足感。
年轻人由于身心发展不完善,社会经验不足,难以适应现实中的复杂社会环境。
但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通过控制虚拟角色的方式获得成就感,与其他玩家进行合作与竞争,并通过游戏的规则获得认同感和自尊心满足。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

浅议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与预防作者:陶相清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现象迅速传播。
其中亚文化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影响之大,使人始料未及。
青少年犯罪也是困扰我国的社会问题。
犯罪比例高、犯罪形式多样化,影响大,后果严重,让人们费解。
这突显了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影响的严重性。
一、先进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是观念、智慧、意志的表现。
按着文化的内涵及思想意义,把进步的、激发人们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的文化称为先进文化;把低俗、腐朽、诱导人们走向极端方向越轨的文化叫做亚文化。
我国的亚文化源自西方的暴力、色情的自由主义,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落后腐朽的部分。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大众媒体传播。
近年来传播速度较快,影响较大。
主要特征有:(1)自由主义,反对社会规章制度。
(2)在社会矛盾中有主动攻击性和暴力倾向严重。
(3)拉帮结派,组成黑社会,不讲道德性。
二、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一)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诱导作用。
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行为概念指的是犯罪人在一定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刑法规定,应该受到刑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是外在因素,犯罪心理是内在因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相互联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世界观及人生观正处在不断形成与完善时期,来自各方面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社会上各种途径传播的亚文化中大量的不良信息,会直接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能接触到的每个青少年,使犯罪理念在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式上简单、歪曲,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如有其它诱因,干起坏事更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
(二)亚文化的现实发展,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心理暗示”。
亚文化的衍生与传播,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渲染、扩展和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

犯罪亚文化是指特定社会或群体发展出来的一种低层次、非正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共同的特征和行为模式来定义其成员的身份。
青少年犯罪则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角度上所犯的违法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青少年犯罪是由于他们接触到了犯罪亚文化,从而受到其影响并参与犯罪活动。
青少年犯罪与犯罪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年轻人通常处于形成个人身份认同的阶段,他们渴望被接受和融入其中一种社会或群体。
而犯罪亚文化提供了一种替代的身份认同方式。
在这些亚文化中,青少年可以找到结伴而行、得到赞美和尊重的方式,这些正好满足了他们在生活中缺乏的需求。
在犯罪亚文化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暴力、毒品和犯罪的诱惑。
他们将这些行为视为一种冒险和探索的方式,从中获得刺激和满足感。
由于他们对道德标准和法律规则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他们往往无法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和后果。
青少年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个人受害者可能遭受财产损失、伤害甚至丧生。
犯罪行为还对犯罪者本身的精神和社会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犯罪行为受到羞辱和责备。
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忧虑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增加,迫使政府采取行动来减少犯罪活动。
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和犯罪亚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是关键。
学校和家庭应该教育青少年关于道德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帮助他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后果。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适应性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以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而被犯罪亚文化所吸引。
最后,打击犯罪亚文化需要综合的政策和行动。
这包括加大对犯罪组织的打击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以及提供更多的社会庇护所来帮助年轻人脱离犯罪亚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预防和打击青少年犯罪,我们需要教育、改善社区环境和采取综合且有力的政策措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健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并实现自己的潜力。
浅议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

关键字 : 文化 犯 罪亚文化 青 少年犯 罪 一 亚 一 一 。曩
自上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 国青少年 犯罪 率居高不下 . 0 我 对社 青少年是一群特殊社会 群体 .正处于未成年 向成年的过渡 会秩序和公 民的人身 、 财产安全造成 了严 重威胁 。 其原因可 以 时期 , 究 身体 发育逐渐 完善 , 是心智 尚未成熟 , 但 辨别 是非 的能力 发现 .犯 罪亚文化 对青 少年犯罪率 的递增起 到直接而又明显 的 较弱 . 模仿能力强 , 逆反心理天生的会对 主流价值 产生一种抵触 作用 。 情绪 .青 少年 希望 通过这种反叛心理来换取 更多的注意 以此体 犯 罪 亚 文 化 的概 念 现 自己的价值 如果受到不 良外部环境的影响 . 并且不能进行的 “ 亚文化” 一词最早 出现在 18 。“ 86年 亚文化” sb u ue又 及时教育改正 的话 , (u ch r 很容 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浅 议 犯 罪 亚 文 化 与 青 少 年 犯 罪
宋高祥
( 中南财 经政 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 : D9 文献标识码 : A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4 文章编号 :0 8 9 5 (0 207 0 6 — 2 10 — 2 X2 1) — 06 0
摘要: 亚文化是一种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 局部的文化 , i
罪 行 为 [。 ]
在社会快速变化 的复杂形势之 下 .由于原有 主流 文化 较为 单一 . 对新 情况的出现缺乏相应 的预见 能力 . 出现一 定的滞后 会 性 和空 白之处 .同时也没 能对新形势下 的各种 消极因素给予合 理 的批判和消除 。由于青少年认识观念的模糊性 . 没有对主流文 化形成统一 的认识标 准 . 这就 给犯 罪亚文化的传播 以可乘 之机 . “ 罪亚文化 的价 值观念对 社会 的消极 因素 和一些犯 罪现象 做 犯 出的合理化解释 。 恰恰迎合 了青少年犯罪群体 的认 同 。 为其行为 找到了合理化 的理论支持” 1故 , 结构 的转 型和 主流文化 的 f。 社会
青少年犯罪文化背景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犯罪文化背景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估量。
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现象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价值观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青少年犯罪的文化背景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青少年犯罪的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文化背景。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
家庭经济条件的不稳定、亲情的缺失、教育资源的不均等,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新媒体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无尽的诱惑和影响。
网络暴力、色情信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让青少年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价值观选择。
二、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社会价值观的渗透不可分割。
首先,个人主义思潮的盛行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的竞争压力加剧,个人主义价值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
追求个人权利和快乐成为主导,道德伦理的约束力减弱。
这给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条件,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满足,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和福祉。
此外,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攀比心理,使得青少年对于非法手段的使用产生误解和迷茫,他们渴望通过犯罪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快乐”。
三、社会价值观对青少年犯罪的引导作用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青少年的行为选择。
首先,社会对于正义和道德的关注程度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准则。
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加强法制教育,营造以诚信、公平和尊重为核心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其次,家庭的教育作用也不容忽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负面影响会使得青少年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从而增加参与犯罪的可能性。
论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论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作者:刘俊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犯罪形式日趋多样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以及人民财产安全。
犯罪行为大多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关键词: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84-01一、犯罪亚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所占社会地位的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很大。
而在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都可以称为亚文化。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着负面走向极端越轨的趋势,成为犯罪亚文化。
我国的犯罪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色情和暴力,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主要是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传。
它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性,在社会斗争中最有主动攻击的精神,表现为注重拉帮结派,不注重是非。
如以游民为中心的江湖暴力文化和以色情为中心的不良亚文化等均属于犯罪亚文化的范畴。
二、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一)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起着诱导作用。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群体,身心尚未完全成熟,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犯罪亚文化中蕴藏着大量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每个青少年,使犯罪行为在其心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之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
(二)犯罪亚文化的扭曲性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智力支持。
犯罪亚文化衍生和传播,对青少年犯罪起着渲染和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
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doc

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导读: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是一篇相关亚文化和青少年的论文范文格式,免费分享阅读下载是对毕业生写作论文有着参考意义。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困扰我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一直高居不下,而且犯罪形式日趋多样化,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以及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犯罪行为大多是种社会素造成的,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一、犯罪亚文化的概念根据文化社会上占的地位不,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主文化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影响极大.而某些方面与主文化的价值体系不的都以称为亚文化.犯罪亚文化则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不能等.亚文化与犯罪间不存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着负面走向极端越轨的趋势,成为犯罪亚文化.我国的犯罪亚文化源自于西方的暴力和,也是西方文化中最腐朽的部分,主要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传播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强烈的反社会性亚文化和青少年论文范文格式熟,思想观念正处于不断形成和完善时期,来自方面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犯罪亚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社会行为,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青少年,使犯罪行为青少年心理上被激活、被强本篇关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论文范文综合参考评定下度:优秀题目化.思维方式上表现出忧烦狂躁、态度反常,加劣迹青少年的勾引,干起坏事胆大妄为,事后又后悔莫及.(二)犯罪亚文化的扭曲性,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智力支持.犯罪亚文化的衍生和传播,对青少年犯罪方法起着渲染、扩展与教化的作用,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不断地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青少年往往以模仿对象而导致暗示犯罪.互联X中的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担忧,他们习惯于X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动刀动,易产生精神麻木,现实中有时一言不发把刀锋相向,酿成惨剧.每年全国都有很多这样发生的犯罪案例.他们似乎忘记或忽略了现实的杀伤力而沉浸于X络而犯罪.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亚文化便成了一些青少年的主宰,形成了一套有悖与常人的价值观念,出人头地、花天酒地、哥们义气、活着是为了享受等等.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的人格偏离了正常的此篇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原创lunwenfanwen/12927.轨道,致使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道路.(三)犯罪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犯罪起着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腐败的社会现象和暴力的文化倾向屡屡出现.新闻中过多过细的犯罪事件报道、电影电视中有关和暴力的镜头、植入广告生活奢侈的引诱、戏剧文学中性刺激和不良文化的刻画等,无形中为青少年提供了污秽的文化环境.随着犯罪亚文化的传播和熏染,致使一些青少年的人格变得冷酷无情,常以暴力手段攻击他人,其犯罪性质愈益严重和恶化.三、祛除犯罪亚文化的影响,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一)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自律精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肩负着培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发展良的家庭教育是全面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一.目前情况下,很多家长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起码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来孩子毕业后会遇到成家立业的问题,这不是学习成绩决定的,靠的是良的品质和性格,而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作为家长而言,一是要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学会用优秀的文化知识去引导孩子、教育孩子,按照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二是要与孩子平等相处,互相交流中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变化,分析评价时让孩子自觉克服缺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能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二)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课堂.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加强对学生公民道德的教育是抵制犯罪亚文化思潮影响,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理性素养的有效方法一.一是要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法制教育展览和普法知识讲座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制观念.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来支配正确的行动.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修养,爱岗敬业,严于律,用高尚的品质对学生诠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三是要关心后进生和问题生,避免出现歧视现象.有时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出现偏差.教师的讽刺挖苦等语言暴力,使学生变得冷漠孤僻,给学生造成了精神创伤,甚至形成了反社会的倾向.笔者建议,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学习成绩上,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其校表现,帮助后进生克服不良习惯,化消极素为积极素,不要把双差生推向社会犯罪的边缘.(三)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优化青少年文化环境.一是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歌舞厅、游艺厅、X等娱乐场加大扫黄打非力度,遏制文化垃圾的生产和销售着力做禁赌禁毒工作,清除青少年犯罪毒瘤.二是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机制,推广和使用违法犯罪的信息监管系统.三是对那些失范的青少年加以矫治,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改正缺点.四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失管、失学、失业现象,避免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总,管由于社会转型,使得一些青少年受到犯罪亚文化客观素的影响而犯罪,但是,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多出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优秀作品,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成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时,能一个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这无疑是全党全社会的期望,时是当务,也是职责.。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

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论文一、国外学者对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关于青少年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而且成果颇丰。
现阶段关于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暴力亚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会影响效应。
他们提出的暴力亚文化影响青少年暴力犯罪理论主要有:1、美国学者沃尔夫冈和费拉柯蒂所著《暴力亚文化》一书提出了暴力亚文化对暴力犯罪的诱发作用,其主要观点是阐述了暴力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过程以及对人的影响。
而暴力则是一些群体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渗透到这些群体成员的心理品质之中,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暴力亚文化氛围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问题时,一般选择使用暴力作为手段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理论证实了暴力犯罪与暴力亚文化有关,也成功的解释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现象。
而且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在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崇尚暴力,将暴力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易受此诱惑,为达到刺激的目的,不惜进行犯罪。
此理论主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帮伙亚文化》一书中提出“亚文化理论”,认为少年犯罪是下层社会少年中亚文化发展的结果。
下层社会的青少年渴望达到中上层社会的生活目标,但是由于本身种种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学校或社会上的竞争中经常遭到失败或挫折,但是又无法忍受或妥善处理这些挫折,因而逐渐形成了不同于普通社会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克服社会适应中的失败与挫折,并且逐渐认为他们不属于正常的社会。
于是,这些青少年自己结合起来,形成亚文化群,共同用反社会的行为来应付社会适应中产生的问题,这样的亚文化群常常被称为“帮伙”。
3、在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所著的《犯罪人论》中,对暴力亚文化之一的大众传媒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述。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内容提要】亚文化是一种对抗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亚文化的极大倾向性。
亚文化通过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熏染,诱导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和越轨行为的发生。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和深层次原因及影响将有助于科学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主文化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常常是社会矛盾和社会环境阴暗面的衍生物。
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作用。
而在社会环境诸因素中,亚文化作为一种最活跃的因素,常常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联。
亚文化一词最早被提出在1886年,亚文化(subculture,又译为“次文化”或“副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又具有自己独特内容的文化。
subculture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1)在一个社会的某些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一套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本来含义;(2)由奉行这些不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这是subculture一词的派生含义。
①亚文化直接对抗于社会主文化,加之青少年对其的极大倾向性,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方向严重偏离,致使其违法犯罪行为频频发生。
因此,对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表现特征及功能青少年犯罪所表现出的亚文化是通过青少年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与主文化相对抗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②亚文化和犯罪同步产生与发展,其反映出犯罪亚群体自我认同的需要及其客观上具有自卫功能的属性。
青少年在欲望受挫和理智失控的条件下,表现出犯罪亚文化独特的特征及外在功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青少年犯罪亚文化的叛逆性,是指其通过非社会性和非群体性所表现出来的抵制、否定和对抗社会主文化的倾向与态度。
犯罪亚文化和青少年犯罪(1)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犯罪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坚决、更直接、更重要。
犯罪亚文化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试从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成因加以探讨,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一、犯罪亚文化概述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
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显。
根据文化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
除非亚文化沿其负向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一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本位主义弱化,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加之我国自身文化的变革,使部分亚文化势力不断泛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亚文化表现突出,并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顽强地表现着自己。
犯罪亚文化是指一种逆主流文化而动的反文化、反社会的危害统治秩序的最极端行为。
浅析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及对策作者:洪礼博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8期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开放性、虚拟性带来了网络亚文化。
网络亚文化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危害极大,一定程度上会起到诱导青少年建立不正确的价值观等消极作用,进而诱发青少年实施犯罪。
本文从网络亚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实际初步探讨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可能对策,以期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的治理。
关键词:亚文化;网络;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的网民数量、日益增多的网站,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网络虚拟社会逐步形成,网络文化也喷薄而出。
然而,网络文化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其中也不免有杂质:网络亚文化。
这种杂质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青少年、危害着青少年,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以网络亚文化为阵线,充分审视青少年的成长以及犯罪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来保护他们。
一、网络亚文化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一)网络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亦称副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亚文化以颠覆既存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的态度,代表着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的利益,它就是从各地区、民族、集团、小群体的特殊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系统。
网络文化是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的产物,是人们基于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依托互联网开展交流、学习、工作、娱乐等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与社会认知。
但是,网络亚文化并不同于网络文化,而是亚文化与网络文化的交集,其主要包括网络中消极的、与主流文化冲突的、甚至带有反社会、反人伦色彩的文化成分。
因此,网络亚文化是指偏离于主流网络文化之外,在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暴力、色情、拜金等庸俗腐朽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二)网络亚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亚文化是依托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其烙上了新时代的色彩,将有别于传统的亚文化,具体来说,网络亚文化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文化传播的快速性网络亚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而连接互联网终端是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分析.(一)
摘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犯罪亚文化在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以便有效地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主文化亚文化犯罪亚文化青少年犯罪一、犯罪亚文化概述
实证主义刑法学派的先驱者之一,意大利犯罪社会学家恩里科·菲利指出,犯罪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每一个社会,无论性质如何,都有自己的犯罪形态。
犯罪如此,作为特殊群体的青少年犯罪也是如此。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样化,从暴力型犯罪如杀人、抢劫、强奸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计算机犯罪等均有参与,犯罪数量日增,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犯罪行为大多由社会因素引起,其中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具有特别大的影响。
亚文化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A.W.林德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被应用在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研究中。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它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犯罪亚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但二者之间不能等同。
亚文化与犯罪之间不存在一种决定或必然的关系除非亚文化沿其负面走向极端,发展成为极端亚文化——犯罪亚文化,一般不直接产生犯罪。
所谓犯罪亚文化,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并予以信奉和遵守的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犯罪亚文化主要存在于一些犯罪团伙中,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中。
内容包括对犯罪的赞赏态度,将犯罪活动合理化的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处理赃物的方法,物色犯罪目标的能力,逃避司法机关侦查与惩罚的手段,寻找犯罪同伙的方法等。
犯罪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支柱。
一些青少年在刚刚走上犯罪道路时,从事犯罪活动往往是不自觉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犯罪程度的加深,犯罪亚文化便成为其思想和行为的主宰,犯罪活动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犯罪亚文化力量的牵引下,犯罪青少年形成了一套悖于常人的价值观念:花天酒地、“出人头地”、哥们义气、“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暴力性、凶残性、反复性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等行为特性。
相反,如果违反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行事,则会受到谴责、鄙视、非难甚至无情的惩罚。
青少年生理发展相对较快与心理发展相对较慢的矛盾,致使亚文化成为诱导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关键因素。
因此,探究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成为重中之重。
二、青少年犯罪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的转型为亚文化提供理论平台和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整个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连续性。
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单一性,这种文化上的垄断根本不容亚文化的存在。
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使主文化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亚文化无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空间。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不断多元化,人们在利益分配机制与文化认识层面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结构群体。
同时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逐渐解冻,使得社会主文化压制下的亚文化得以复苏。
亚文化的不断涌现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性主义对社会主文化的叛逆和抵制。
而且,在社会主文化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压制下的具有叛逆色彩的亚文化,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逐渐占领着主文化的阵地。
文化结构的转型,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多元化。
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某些文化的冲突现象,从而使人们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选择上缺乏统一性,甚至迷失方向,进而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利益价值结构的
转型中,反映个人利益倾向的亚文化价值观得到一些亚文化群体的赞同和支持,这种倾向构成对主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不断的挑战,即孕育出不断的违法犯罪行为。
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青少年,由于社会化的不彻底性,很容易在亚文化的熏染下产生犯罪。
(二)主文化价值观判断方向的偏离和模糊性,为亚文化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青少年在选择主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基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而这种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结构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青少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比较统一。
而当社会处于急速的变迁中时,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未能作出及时的调整。
其既没有有力的支持社会的进步现象,也没有快速的批判社会的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
使得青少年对主文化的价值观判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以至于出现多重性的文化价值规范。
与此同时,亚文化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消极因素和一些犯罪现象作出的合理化解释,恰好迎合了青少年犯罪群体的认同,为其行为找到合理化的理论支持。
从而更加助长了其行为的不断发生,同时也为亚文化的传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三)社会结构转型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心理失衡与同一利益群体的心理互动,为亚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提供心理基础
任何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凸现出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
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被压抑的个人利益倾向逐渐得到社会的合理化认同,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去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在这种竞争场中,合法合理的竞争体现社会主文化的价值规范和行为要求。
而当个人利益通过主文化的竞争场无法满足时,便会寻求一种违法犯罪的竞争场去实现。
这种竞争场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诱惑力,通过违法犯罪手段获取利益欲求成为青少年的参照标准。
然而,社会财富及获取财富的合法途径毕竟是有限的,利益欲求与实现途径的现实矛盾,使社会群体感到致富机会的不均等、财富分配的不均衡。
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互动和共鸣,通过其违法犯罪行为的不断影响以及亚文化对此做出的合理化解释,构成犯罪亚文化的特殊整合。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三、祛除犯罪亚文化,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的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更好、更及时的关心和爱护,给予科学、健康的教育、引导和规范,给予丰富多彩而又昂扬向上的文化滋养,以使他们在作为国家主人和接班人的同时,能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发展,这无疑是全社会的期望,同时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为使青少年远离犯罪亚文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