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简答题)【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视觉与听觉)【圣才出品】
第5章视觉与听觉一、单项选择题1.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答案】B【解析】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听觉掩蔽就是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因而,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
2.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0.5秒C.0.2秒D.最大值的一半【答案】A【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
当声源位于正中面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时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3.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是因为红色眼镜可以()。
A.加快明适应过程B.加快暗适应过程C.减轻视觉后像D.消除视觉掩蔽【答案】B【解析】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
换句话说,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细胞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因此,红光可以加快暗适应过程。
4.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赫兹B.20~20000赫兹C.0~2000赫兹D.200~20000赫兹【答案】B【解析】对于声音,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这个范围叫做次声波,高于这个范围的叫做超声波。
5.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ka)C.惠特海默(Wertheimer)D.鲁宾(Rubin)【答案】D【解析】丹麦心理学家E.J.Rubin于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知觉的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知觉的刺激物说即直接知觉理论,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B.缪勒—莱耶尔C.运动D.似动【答案】B【解析】服装设计中应用缪勒—莱耶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D.B.不能___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___它们。
()A.意识到并定位;辨认/确认B.觉察/定位;看见C.辨认/确认;觉察/定位D.觉察/定位;辨认/确认【答案】C4.()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A.记忆;注意B.觉察;无意识C.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D.知觉;感觉【答案】C5.()是不准确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妄想【答案】C6.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C【解析】深度知觉即空间知觉的来源包括:肌肉线索、物理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深度知觉线索是双眼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1.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答案】ABC2.间接知觉可通过()来研究。
A.不可能图形B.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C.知觉恒常性D.两可图形【答案】ABCD3.用一只眼睛就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
A.纹理梯度B.遮挡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BCD4.环境刺激为人类知觉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答案】ABCD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BC6.当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A.单眼线索B.辐合C.空气透视D.结构透视【答案】AC7.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1)功能固定化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维(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多项选择题)【圣才出品】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通常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有()。
[统考2016年研]A.DRM范式B.K/R范式C.点探测范式D.序列反应时范式【答案】AB【解析】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程序范式,即DRM范式;类别联想程序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KK范式;K/R范式等。
2.下列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是()。
[统考2016年研]A.对照组设计B.拉丁方设计C.完全随机设计D.ABBA设计【答案】AC【解析】拉丁方设计和ABBA设计是在被试内设计中为了平衡实验条件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属于被试内设计。
3.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有()。
[统考2017年研]A.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对照组设计D.ABBA设计【答案】ABD【解析】AD两项,通常采用的完全的被试内设计有ABA设计、ABBA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B项,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是拉丁方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顺序效应。
C项,对照组设计是被试间设计。
4.对一个2×3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能得到的信息有()。
[统考2017年研]A.主效应B.简单主效应C.被试间误差D.交互作用【答案】ABCD【解析】A项,主效应是指不考虑其他变量情况下一个自变量各个水平间的差异。
B项,简单主效应是指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不同水平上的效应。
D项,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人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对2×3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可以得到主效应、交互效应。
C项,被试内设计中,总变异数可以分为被试内变异与被试间变异,被试内变异具体又分为两因素主效应、两因素交互作用和各自对应的误差。
5.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加工分离程序需要的测试条件包括()。
[统考2018年研] A.独立条件B.结合条件C.包含条件D.排除条件【答案】CD【解析】加工分离程序有两种测验:①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称为包含条件;②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影响正好相反,称为排除条件。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 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一些天文学家就发现,不同天文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
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他测定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约为26m·s-1。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脚趾的皮肤和大腿的皮肤,并告知被试。
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1879年,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Wundt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特别是冯特的学生Cattell,不仅在冯特的实验室中并且后来回到美国之后都作了许多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
由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
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都必须假定,所安排的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眼动实验法)【圣才出品】
第13章眼动实验法一、名词解释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答:视觉缓冲加工模型的基本观点包括:①阅读课文的局部特征不直接影响阅读者的眼动过程。
在阅读课文时,眼睛是以固定的速度向前移动的,因此注视时间的长短不能反映该注视点所注视的内容的难度。
②在每次注视时,阅读者先将提取的视觉信息存储在工作记忆的缓冲器中。
阅读时,眼睛的注视点迅速移动到课文的下一个地方,而大脑对前面存储在缓冲器中的信息的加工则仍然还在进行之中。
③当所加工的内容难度过大时,缓冲器中存储的信息则会来不及加工。
为此,眼睛移动的速度就会降低下来。
但这只会影响阅读的总时间,而每个注视点的时间与所注视的课文内容没有关系。
在阅读中,阅读者的眼动过程同认知加工过程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二、简答题1.EVM3200是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教学领域从国外引进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种眼动仪,其中EVM3200型眼动仪的性能先进,使用方便,比较适合于心理学的眼动实验。
请问该眼动仪由哪些部分构成?答:眼动仪是测试人眼活动情况和研究有关心理过程的专用仪器。
EVM3200型眼动仪是依据角膜反光的原理设计生产的。
角膜反光法最大的优点是不必在被试的眼睛上附加任何的装置,使实验更加自然。
(1)EVM3200眼动仪的构成①系统的主机。
主要功能是进行眼动实验的控制和视频信号的处理。
②光学探头。
它是获得眼动信息的输入端。
③场景摄像机。
它的功能是把场景信息输入到主机。
④EVM3200眼动仪还备有比较齐全的软件包,可以加工眼动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数据。
例如:注视点的坐标、注视点数、平均眼跳距离和时间、平均瞳孔直径等。
(2)EVM3200型眼动仪的主要技术指标①自动测量眼球位置和瞳孔直径。
②允许被试的轻微头动,其范围为16cm2。
③实际眼位与测量计算之间的误差为≤1°。
④允许戴眼镜进行测量。
⑤允许的眼动范围:水平轴40°,垂直轴30°。
⑥自动记录资料和生成数据。
⑦具有模拟装置结构。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3 / 38
圣才电子书
D.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解析】A 因素有两个水平,B 因素有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组成 6 个实验处理。
7.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 是( )。[统考 2010 年研]
13.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统考 2010 年研] A.顺序误差 B.期望误差 C.实验者效应 D.动作误差 【考点】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方法。 【答案】A 【解析】该被试内设计采用了拉丁方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顺序误差。
A.强度差 B.时间差 C.速度差 D.周相差 【考点】听觉中方位知觉的线索。 【答案】C 【解析】人们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没 有速度差这一说法。
8.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统考 2010 年研]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 【考点】动作稳定测验仪的应用。 【答案】A
题中的阅读速度属于因变量,而字号大小则是自变量。
3.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统考 2009 年研]
A.统计结论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 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 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14.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简答题1.将EEG与fMRI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答:EEG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
fMRI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
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1)无创性。
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
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
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ERP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举例说明。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的每张卡片都是两面的,其中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
你的任务是决定哪张卡片需要翻到另一面以检验以下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你应该检验下列哪两张卡片?()A.G和7B.A和7C.A和GD.A和4【答案】B【解析】这是心理学家沃森用来研究推理的“卡片选择任务”。
如果想要证明原命题——“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
”的正确性,既需要检验原命题,也需要检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不是偶数,那么它的另一面将不是元音”。
因此,不仅要翻看元音字母的背面是不是偶数,还要翻看奇数的背面会不会出现元音字母。
2.在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中(Wason,1968),()证实倾向(证实偏见)变小。
A.当任务包含字母与数字时B.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C.当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寻找证据时D.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熟悉的领域时【答案】D【解析】沃森利用卡片选择任务来研究推理规律。
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显示当人们想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时,往往倾向于证实原命题,即从正面进行验证,而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学推理,既验证原命题,也验证其逆否命题(从反面验证),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倾向。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采用被试熟悉的领域作为研究任务时,即当卡片任务概念化于被试的一个熟悉领域时,被试也能从反面进行验证,即证实倾向变小。
3.看到锤子用于锤打的功能之后,看不到它能够压纸、防身等其他特殊功用,这种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
A.知识表征B.原型启发C.心理定势D.功能固着【答案】D【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11.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同盟者()。
A.将遭受中等的电击B.将遭受剧烈的电击C.实际上并不遭受电击D.仅遭受轻微的电击【答案】C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答:Mitche11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2)实验过程①学习阶段a.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
“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
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c.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更重要的是,社会认知,即“形成印象”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即“记住顺序”条件下的击中率为54.6%。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
实验心理学朱滢第4版配套练习题库朱滢《实验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三、简答题四、综合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引论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4章反应时间第5章视觉与听觉第6章知觉第7章注意第8章记忆第9章心理语言学第10章思维第11章社会认知第12章意识第13章眼动实验法第14章脑认知成像技术与知觉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A.笛卡儿B.冯特C.铁钦纳D.赫尔姆霍茨【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 hel m Wun 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A.历史因素B.成熟因素C.统计回归效应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认知11.1 复习笔记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1.社会认知的定义(1)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副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对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2)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其中核心的过程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
2.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差别实验Mitchell等人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程序①学习阶段a.准备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将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其余5个句子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②再认阶段a.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b.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2)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a.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b.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54.6%)。
②fMRI的结果a.“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
b.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3)实验结论社会认知的记忆形式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却与右侧海马相关。
这种记忆的分离对之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之前的观点认为社会认知的记忆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是同一过程的记忆,只不过社会认知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记忆结构,如图式、分类,或进行了更深层、精细的加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第2章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最好采用的方法是()。
A.恒定法B.排除法C.平衡法D.对抗法【答案】B【解析】双盲法是消除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一种有效方法,属于排除法。
2.采用排除法控制额外变量时,会降低实验的()。
A.内部效度B.外部效度C.构思效度D.统计结论效度【答案】B【解析】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从控制变量的角度看,排除法确实有效,然而排除法把正常状态中存在的因素排除出去,其所得到的结果难以推广,因此影响了实验的外部效度。
因此本题选B。
3.在一个3×2的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30B.60C.90D.180【答案】C【解析】在这个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中,被试间因素有3种水平,说明共有三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在被试内因素上进行两种处理,使用同样的被试。
因此,三个实验组共需90名被试。
4.在一项研究情绪的实验中,要求A组被试观看恐怖电影之后进行情绪测试,要求B 组被试在A组被试进行情绪测试时也进行情绪测试,则A组被试通常被看做是()。
A.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B.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C.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实验组D.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控制组【答案】B【解析】该设计属于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设计,在该设计中没有前测,只有后测。
5.在探讨情绪(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活动性质(丰富、单调)、估计方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的评估、事后回忆)对时间估计的影响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A.二因素设计B.三因素设计C.四因素设计D.三水平设计【答案】B【解析】实验设计名称中的因素就是自变量,该研究中有三个自变量,因此是三因素实验设计。
6.如果不同的实验条件之间有相互干扰,最好采用()。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引论)【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引论)【圣才出品】第1章引论⼀、单项选择题1.如果⾃变量是连续的量的变化,则要求所选⾃变量的检查点,⼀般()为宜,只有这样,才能⾜以找出⾃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A.2~3个左右B.3~5个左右C.5~7个左右D.越多越好【答案】B【解析】对于不同的实验⽬的所选⽤的⾃变量数量不同,因素型实验的⾃变量⼀般不超过4个⽔平,函数型实验的⾃变量⽔平应为3~5个左右才能⾜以找出⾃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
2.实验⼼理学中,挑选被试时最应注意()。
A.被试数量最好达到30个B.被试要具有代表性C.随机选取被试D.最好选择有经验的被试【答案】B【解析】实验⼼理学中,常常以⼀些样本来推导总体,因此,要注意取样有代表性。
样本容量达到⼀定的数量及随机选取被试都是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冯特(W.Wundt)对⼼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了作为实证科学的⼼理学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明了最⼩可觉差的⽅法【答案】B【解析】冯特对⼼理学最深远的贡献是建⽴了作为实证科学的⼼理学。
A项也是冯特对⼼理学的贡献。
C项是赫尔姆霍兹对⼼理学贡献。
D项是费希纳对⼼理学贡献。
⼆、多项选择题1.额外变量是使实验结果发⽣混淆的主要根源。
对额外变量的控制,通常采⽤以下⼏种⽅法()。
A.恒定法B.匹配法C.抵消平衡法D.随机化法【答案】ABCD【解析】控制额外变量的⽅法主要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和统计控制法。
2.反应变量应具备的特点()。
A.特异性B.客观性C.数量化D.量程恰当【答案】ABCD【解析】因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变量所引起的被试的某种反应,因此,⼜称为反应变量。
反应变量的特点包括特异性、客观性、数量化和量程恰当。
3.需要采⽤恒定法控制的额外变量有()。
A.实验室物理环境B.实验过程控制C.被试的主观态度D.仪器的性能指标【答案】ABCD【解析】恒定法通常⽤来控制⽆法消除的某些⽆关变量,包括⽆法消除的⼀些机体变量(年龄、性别、态度等),⼀些实验环境因素(灯光、噪⾳、温度、湿度等),与实验程序相关的⼀些因素(仪器的性能、实验过程等)。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认知一、单项选择题1.Milgram的研究可能低估了人们顺从的意愿,这是因为()。
[中山大学2007研]A.没有压力要求被试继续实验B.对不顺从是有轻微惩罚C.有压力但对不顺从没有惩罚D.以上均不对【答案】A2.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同盟者()。
A.将遭受中等的电击B.将遭受剧烈的电击C.实际上并不遭受电击D.仅遭受轻微的电击【答案】C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答:Mitche11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2)实验过程①学习阶段a.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
“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
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c.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答案】D【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负启动现象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性下降的现象。
负启动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
2.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
这种注意模型是()。
A.衰减器模型B.反应选择模型C.资源分配模型D.过滤器模型【答案】B【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A.优势兴奋中心B.诱发电位C.血管舒张D.脑电反应【答案】A【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功能固定化功能固定化是指只看到某种物体常用的功能,而很少认为它还有别的用途。
如认为锤子就是用来订钉子的,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
其实锤子和盒子在不同的场合还有许多的用途,但是通常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些功能。
(二)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
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
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如问题解决中,经典的Luchins水壶问题。
(三)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实验中使用的噪声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总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可能解决的,另外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4种噪声条件对被试解决另外两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努力却产生了重大的不同影响。
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次数多),而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最后料到有噪声的情况比无噪声的情况似乎更能使被试坚持尝试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一)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1)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随后,测试被试是否注意到非追随耳的信息。
(2)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它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2)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二)分散注意1.分散注意的定义分散注意是指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时,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
2.注意能量分配理论Kahneman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1)注意能量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简答题
1.简述心理学实验中常用的五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统考2017年研]
答:额外变量又称为控制变量,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
(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
双盲实验是一种严格的实验方法,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
双盲控制时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由于实验者和研究参加者都不知道哪些被试接受了哪种实验条件,从而避免了主试、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2)恒定法: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时,让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恒定,如实验仪器、物理条件。
恒定法的局限是:实验结果不能推广到额外变量的其他水平上去;操作的自变量和保持的额外变量可能产生交互作用。
(3)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匹配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实行。
因为力图使所有因素匹配成相等很难实现,而且某些因素,比如动机、态度等,无法找到可靠依据进行匹配。
(4)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去。
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一般大于30个。
(5)抵消平衡法:有些额外变量不能消除也不能恒定,比如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
可以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比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2.在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给男性试看详细的案件资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对罪犯进行判决。
所有罪犯都是女性。
实验将被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漂亮的罪犯照片(有魅力组);一组被试阅读的案件材料附有缺乏吸引力的罪犯照片(无魅力组)。
案件材料涉及两种犯罪类型,一种是诈骗罪,一种是偷盗罪,实验结果见下表:
表判刑的平均年数
(1)简要说明该实验设计的类型。
(2)用线性图描述结果,并作简要分析。
[统考2017年研]
答:(1)该实验设计为2×2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案件类型属于被试内因素,有两个水平,分别是诈骗和偷盗;照片类型(有无魅力)为被试间因素,有两个水平,分别是有魅力的照片和无魅力的照片。
判刑年数为因变量。
(2)据下图所示,罪犯照片的魅力程度与犯罪类型对因变量——判刑时间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
对于有魅力的女性罪犯而言,对诈骗判刑的时间比盗窃的长;而对于无魅力的女性罪犯而言,两种案件类型类型所判刑的时间区别不大,对诈骗判刑的时间比盗窃的短。
3.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以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
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说明每种方案所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统考2018年研]
答:
自变量A:性别(两个水平:男、女);
自变量B:材料性质(两个水平:三维物体、字母R);
因变量:反应时
实验设计一:完全随机的被试间设计。
共有4种实验处理,若每组4人,至少需被试16人。
实验设计二:混合实验设计。
性别是被试间变量,材料性质是被试内变量。
共有2种实验处理,若每组被试4人,至少需8名被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