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研简答题专题突破强化习题及答案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简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正确答案:(1)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含义社会助长指他人在场促进了个体工作绩效;社会惰化指在群体中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2)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的比较共同点:两者都是指由于他人在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不同点:二者在评价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当评价的是个体自身表现时,易出现社会助长;而当评价的是群体的共同目标时,易出现社会惰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和掌握。
他人在场会对个体行为产生不一样的影响,要厘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在实验中,我们主要控制I类错误(Type I error),但同时也不能忽略Ⅱ类错误(TypeⅡerror)。
请问什么是I类错误和Ⅱ类错误?什么是统计检验力(power)?正确答案:I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正确,我们却拒绝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弃真错误,犯I类错误的概率为α。
Ⅱ类错误即虚无假设本来错误,我们却接受了虚无假设所犯的错误,又叫取伪错误,犯Ⅱ类错误的概率为β。
统计检验力是当虚无假设为假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概率,为1一β。
3.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以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
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说明每种方案所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正确答案:从题中可知,该实验设计应有两个因素(自变量):因素A性别(男,女)和因素B刺激材料(三维物体,R字母);一个因变量:反应时。
由于性别属于被试特点变量,无法操控,因而只能作为被试间变量。
因此,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如下:实验设计方案一:完全随机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因此参加实验的被试的数量是自变量水平数乘积的倍数。
因素A作为一个被试间变量,因素B也作为被试间变量。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你对人格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东北师范大学2012;江西师范大学20 11】正确答案: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影响人格的因素主要有:(1)遗传和身体因素。
所谓遗传,是指上一代染色体中包含的遗传性状传给下一代的现象。
身体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外表和身体的机能对人的个性的影响。
人的容貌、体形的好坏对人的个性会产生直接影响。
身体外部条件比较好的人容易产生愉快、满足之感,这种自豪感容易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个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和社会实践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发展的作用很大。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如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对个性的影响,是指家庭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对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过于支配。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懦弱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
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
孩子会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直爽、善于交往、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导致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5)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形成,特别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是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6)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7)自我调控因素。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斯金纳根据强化进程的安排,对强化的分类及其含义。
【首都师范大学2014】正确答案:斯金纳根据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将强化分为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
连续强化是指每次反应之后都得到强化间隔强化是间隔一定时间或比例才给予强化间隔强化又分为固定比率(定比)强化和变化比率(变比)强化、固定时间(定时)强化和变化时间(变时)强化。
固定比率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如计件工资。
变化比率强化是指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如买彩票中奖。
固定时间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给予强化,如计时工资。
变化时间强化是指强化之间间隔的时间是变化的,如随堂测验。
斯金纳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使用连续式强化虽然习得速度快,但消退速度也快。
最佳的组合应该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比率强化,最后是变化比率强化。
这样形成的行为相当稳定,也难以消退。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导论2.简述视觉悬崖实验,并分析其自变量和因变量。
【北京大学2013】正确答案:视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进行的一项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
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
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子下面的地板上(深渊)。
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
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
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
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
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婴儿拒绝爬过深渊,但都能爬过浅滩。
实验证明,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深度,有两个水平:浅滩和深渊;因变量是婴儿的行为:爬过浅滩或者深渊的行为。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西南大学2014】正确答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
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罗杰斯指出:“人人都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与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
(5)师生观。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以情感为纽带,应该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导论2.为什么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读书时更喜欢选择安静的环境?【华中师范大学2016】正确答案:根据艾森克的观点:(1)外向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爱发脾气、爱交际、渴求刺激、粗心大意的特点。
(2)内向的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易发脾气,不爱社交、冷淡、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等特点。
所以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读书时更喜欢选择安静的环境。
涉及知识点:人格心理学3.请简述组织管理心理学领域中有关人性假设的理论。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1)外部因素:刺激强度;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性;所刺激的感觉器官。
(2)机体因素:机体的适应水平;被试的准备状态;额外动机;被试的年龄;练习;个体差异;速度一准确性的权衡。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心理学中反应时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个体的反应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从任务类型、任务要求、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四个方面进行归类。
当然也可以将任务类型和任务要求纳入到刺激变量中。
2.请完成下表方差分析结果,并说明实验设计的类型以及被试的人数和分组情况。
正确答案:(1)本实验为3×3被试间设计。
(2)dfT=N一1,dfA=a 一1,dfB=b—1,dfA×B= (a一1)(b—1),df组内=ab—1,df组内=N一ab。
dfT=62,所以被试总人数63人,将63名被试随机分配到9个实验处理中,每组7人。
3.心理学数据的分布经常会出现偏态分布。
在偏态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三者有怎样的关系?正确答案:偏态分布有两种形态,即正偏态分布和负偏态分布。
在正偏态分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平均数>中数>众数;在负偏态分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平均数<中数<众数。
4.结合相关理论简述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
正确答案: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特点。
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而环境因素中的文化也独特地制约了人格的发展,人格是文化的产物。
作为文化产物的人格,与文化存在着同源性和契合性。
文化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格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它塑造了个体的人格,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包括为人们提一个完整的价值观、意义体系和有效的行为规范,影响人们对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塑造人们的心理、态度和气质。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什么是速度准确率权衡?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如何分离?正确答案:反应速度和准确率是反映被试信息加工的最基本的指标。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被试有时会牺牲准确率以提高反应速度,有时也会牺牲反应速度以提高准确率,也就是说,被试会主观地权衡速度准确率平衡来完成实验任务,这就是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
在实验中,当被试权衡的标准发生变化时,反应时也会相应变化。
采用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范式(SAT范式)分离反应时间和准确率,这种范式操控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并将其作为自变量,测定不同时间下的准确率。
这样就可以得到以横轴为反应时间,纵轴为准确率的权衡曲线,该曲线可以反映刺激出现后关于速度和准确率的各种不同的结果。
梅耶等人在该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速度一准确率分解技术,包括滴定的反应时程序和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
滴定程序需要测得两部分的数据:第一,在预备信号出现后呈现测试刺激,此时要求被试在保证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地反应;第二,在测试刺激出现后呈现反应信号,要求被试在该信号出现时就立即反应。
刺激和反应信号二者出现的时间间隔长短不同:当时间间隔很短时,被试来不及充分加工该刺激,就需要猜测,而当时间间隔很长时,对刺激的加工就会更好。
这样,就可得到随时间间隔增加的被试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的分布曲线。
再通过平行精细的猜测模型对滴定程序获得的两部分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此便可分离加工速度和准确率。
2.简述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正确答案:总体的特性称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样本特征值叫作统计量,又称特征值,是描述一个样本情况的统计指标。
(1)联系:一个参数是从整个总体中计算得到的量数,通常是通过样本特征值来预测得到的。
从数值上讲,当总体大小已知并与实验观察的总次数相同时,它们是同一统计指标。
当总体未知时,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不同,但统计量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能够做出预测和估计。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根据感觉相互作用的现象,说明为什么重感冒患者往往会感到食而无味。
正确答案:(1)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提高或降低,这种现象称为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的影响。
味觉和嗅觉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
味觉受到食物气味的影响,当感冒时,我们不能感觉到食物的气味,就会食而无味。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感觉相互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表述出来。
接着分析重感冒者食而无味这个现象,不仅涉及味觉,还涉及其他的感觉,比如嗅觉。
味道不完全取决于味觉,也受嗅觉等的影响。
2.下表是从某人格测验研究报告中摘录的一些数据,试结合表中提供的信息解释影响信度系数的因素。
正确答案:(1)不同类型的信度估计因误差来源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如样本1中分半法和KR-20计算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不同,样本2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与重测信度不同。
(2)测试样本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如异质样本(样本2)会高估信度,同质样本(样本1)会低估信度;测试样本性别不同,信度系数不同。
(3)重测信度受间隔时间影响。
如间隔2个月要比间隔1个月的重测信度低。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量中信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在论述信度影响因素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被试的自身特性和行为反应、主试的指导语、施测环境的条件设置、测量工具自身的特性、测验时间的选择以及最后对测验评分的方法。
回答题目时需要结合表中信度类型和数据进行分析。
3.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P0s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正确答案:(1)概念转变的含义概念转变是学习者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2)原有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具体运算阶段具有哪些特征?这个阶段以什么实验为标志?这一现象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正确答案:具体运算阶段是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四个阶段中的第三个阶段,年龄为从7~12岁,表现为逻辑的适当使用。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阶断的特征:①该阶段儿童的首要智慧成就是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
②此阶段的儿童能够去中心化,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客体或事件的几个属性,并认识到这些属性或维度之间的关系。
③此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判断与推理,从依赖知觉信息,转向使用逻辑原则,如同一性原则和等价原则。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这个阶段以“三山实验”为标志。
实验结果表明6岁以下幼儿多是依自己的视觉位置来选择,6岁以上的儿童能够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2.请详细陈述平均数的抽样分布的概念及特征(可以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假设可以从总体中随机选取无限的大小相同的样本,那每个样本都可以有一个样本均值,依此法可以得到一个无限的样本均值组成的分布,即为平均数的抽样分布,该分布的标准差被称为标准误。
如果平均数的抽样分布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那么此分布将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正态分布:一是样本所在的总体本身就是正态分布的;二是每个样本所含数据个数大于等于30。
符合上述条件时,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就具有以下特征:呈对称分布,其均值、中数、众数实际上对应于同一个数值;大部分的平均数都集中在平均数的均值附近,极端值相对而言比较少;曲线先向内弯曲后向外弯曲,拐点在正负1个标准差处;两端向靠近横轴处不断延伸,但始终不会与横轴相交。
3.什么是社会两难情境?如何避免社会两难情境中的搭便车效应?正确答案:社会两难情境(socialdilemma)是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冲突的一种情境。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正确答案:20世纪中叶,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语句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看到的语句形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而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句子的意思。
表层结构决定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决定句子的意义。
同一个深层结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体现。
同样,一个表层结构也可以包含两个或多个深层结构。
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是通过转换规则来实现的。
转换规则是说明句子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转换关系的规则。
不同语言的句法规则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2.试述遗传与环境在人的智力发展中各自发挥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关于遗传与环境在智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
遗传关系越相近,智力越相近:父母的IQ和亲生子女的IQ相关约为0.50,而养父母和养子女IQ的相关仅为0.25左右;同卵双生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基因,其IQ相关可以高达0.90以上,而异卵双生子遗传的相似性类似于同胞兄弟姊妹,他们的IQ相关就只有0.55左右了。
这些结果说明了遗传对智力发展的重要影响。
但另一方面,一些资料研究也证明了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虽同为同卵双生子,在一起长大的环境条件下,其IQ相关要高于分开长大的环境条件,而在一起抚养的孩子,即使两者没有血缘关系,其IQ的相似性也会提高。
智力是心理特质,它本身是不能遗传的。
遗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如感官的特征、发音器官的特征、四肢和运动器官的特征、脑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等。
身体素质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自然前提,任何智力都无从产生。
但身体素质本身并不等同于智力,具有相同身体素质的人,可以发展出不同的智力;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培养和训练,智力也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区别和联系。
正确答案:(1)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是对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差异进行的显著性检验。
若检验的结果差异显著,表明样本平均数的总平均(即μ1)与总体平均数μ0,有差异,或者说样本平均数μ1与总体平均数μ0的差异已不能认为完全是抽样误差了,μ1可以认为来自另一个总体。
这时,对于这个样本平均数μ1简称为“显著”。
(2)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
这种检验的目的在于由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来检验各自代表的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μ1一μ2)。
这时需要考虑的条件更复杂些,不但要考虑总体分布还要考虑总体方差,还需要注意两个总体方差是否一致、两个样本是否相关以及两个样本容量是否相同等一系列条件。
(3)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都属于假设检验中的参数检验。
2.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也可称为榜样学习、模仿学习、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结果,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①直接强化是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②替代强化是通过对榜样进行强化来增强或提高学习者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概率。
③自我强化是指行为达到自己的设定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或维持自己的行为过程。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1)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
(2)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模仿两种性别的行为,通过成人对其符合角色性别行为的强化,以及儿童观察其他人行为方式及其所受强化的情况,逐步获得合适的性别角色。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理解。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
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掌握情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思想来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现实中的教育困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强调学习的建构性。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现实中的教育困境反映了学习的去情境化会导致学生学到的是惰性的知识,因此强调学习的情境。
2.简述短时记忆的含义与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短时记忆的含义短时记忆是指人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容量有限的记忆,作为三级记忆系统的中间阶段,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2)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②存储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③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编码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④短时记忆的存储和遗忘特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通过复述才能转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的效果要好于机械复述。
如果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
⑤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特点:斯滕伯格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短时记忆的理解与掌握。
短时记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论述短时记忆的主要特点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存储容量、编码方式、存储和遗忘特点、信息提取方式等。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现有一个2×2×3的三因子实验设计。
1.假如这是一个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同一实验单元需要1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要多少名被试?采用该实验设计的缺点在哪里?正确答案:完成该实验需要15×2×2×3=180名被试。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是: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所需要的被试数量较大;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的。
2.假如这是一个三因子被试内实验设计,同一实验单元需要1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多少几名被试?采用该实验设计的缺点在哪里?正确答案:完成该实验需要15名被试。
该实验设计的缺点是: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误差;被试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条件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就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当不同自变量或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被试内设计。
3.假如这是一个混合因子实验设计(其中前两个变量为被试间变量,最后一个变量为被试内变量),同一试验单元需要1 5名被试,那么完成该实验需要多少名被试?正确答案:完成该实验需要15×2×2=60名被试。
4.什么是知识的表征?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正确答案:知识的表征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示形式和组织结构。
知识是通过个体与信息甚至是整个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个体一旦获得知识,就会在头脑中用某种形式和方式来代表意义,把它储存起来。
例如,我们用“狗”这个词来代表那样一类擅长跑、嗅觉灵敏的动物,但有时说起狗,我们头脑就会浮现狗的形象。
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命题网络、表象或图式表征来在头脑中表征。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
该研究者随机选出20只白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它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
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
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
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1)存在问题——无法区分是任务难度还是有无海马导致的实验结果。
任何白鼠学习复杂迷宫所需要的次数都要比学习简单迷宫多,所以实验结果可能与是否切除海马无关,用不切除海马的白鼠为被试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尽管设计体现了两个独立变量(任务难度和有、无海马),但只改变了其中一个独立变量。
(2)完善的方案——2×2因素设计:一个因素是有、无海马。
另一个因素是迷宫的难度。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设计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以及实验设计的能力。
该题涉及的实验设计是2×2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该题的实验设计缺陷在于,实验中涉及两个自变量,一个是海马切除与否,另一个是学习的复杂程度,实验操纵了学习的复杂程度因素,而海马切除与否的因素只有一个水平,操作错误。
从另一角度来看,2×2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涉及四种处理,即需分成四组,题中仅仅分成两组,显然题中的设计是错误的。
回答本题时,不妨先进行正确的实验设计,然后再与题中的实验设计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的错误之处。
2.简述大样本研究范式与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区别。
正确答案:大样本研究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检验与分析他们的心理过程。
特点:①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
②对被试进行试验控制。
③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研究的结果。
小样本研究范式——属于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测验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
正确答案:(1)测验标准化的含义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测验分数的程序的一致性。
(2)提高测验标准化程度的方法①测验内容的标准化。
即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或等值的题目。
②测验编制过程要标准化。
在确定测验维度、题目编制、题目分析、测验信度和效度分析等方面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
③测验实施过程要标准化。
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条件下受测,要统一测验情境、指导语、统一步骤、统一时限等。
④测验评分和解释要标准化。
评分和解释要制定详细、统一的标准,并据此进行严格的评分和解释。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量学中心理测验的编制和实施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标准化程度的方法主要从测验编制的过程、测验内容、施测过程、测验评分与测验分数解释等因素着手,涉及从测验的编制到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
2.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正确答案:(1)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意识分为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意识是对自己身心状态及事物的觉知状态;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在三者之中,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
(2)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对梦的解释梦是无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梦是愿望的达成。
梦的解释需要从显性梦境回溯到隐性梦境,梦中的符号和隐喻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心理学流派中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理解。
考生需要掌握重要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对于精神分析理论而言,要了解他们对于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因此,梦被作为无意识现象进行研究,释梦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3.小王同学今天参加了单词测验,结果上周学习的40个新单词在测验时只写出了30个。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斯腾伯格(S.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方式的三种假设及研究结果。
正确答案:(1)三种假设:①平行扫描:指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②自动停止系列扫描:指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③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2)研究结果: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
2.小王同学今天参加了单词测验,结果上周学习的40个新单词在测验时只写出了30个。
在交卷时又想起了一个单词,但是已来不及写到试卷上了。
请结合心理学理论分析小王在测验中有10个单词写不出来的可能原因有哪些?为了让他在下次测验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你会给他一些什么建议?正确答案:小王无法写出剩下的10个单词说明他产生了遗忘。
那么遗忘的理论、遗忘的影响因素都可以拿来作答,如压抑说、干扰说、学习的程度、系列位置效应等,并根据这些影响遗忘的因素相应提出建议即可。
3.简述在两个不同形式的测验之间进行测验等值必须具备的条件。
正确答案:测验等值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形式的测验作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
测验等值的条件:①同质性,即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所测的必须是同一种心理品质。
②等信度,即被等值的不同测验形式必须有相等的测验信度。
③公平性,如果两个测验是等值的,则无论以其中的任何一个测验为基础进行等值转换,所得到的转换关系都是一样的。
④可递推性,X=Y=Z,则X=Z。
⑤对称性,测验间的等值转换关系是双向的,可以将测验X上的分数转换为测验Y上的分数.反之亦然。
⑥样本不变性,X与Y测验之间的等值关系不随被试样本和测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4.心理学测验中有哪几种信度指标,其含义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1)重测信度: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前后两次施测,两次测验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脑功能学说。
【华南师范大学2015】正确答案:(1)定位说。
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学。
它认为,人的心理功能是和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的,即某人有某种特点,则他的大脑就会有相应的特点,并反映到颅骨上。
真正的定位理论提出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的发现都使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特定脑区的。
加拿大医生潘菲尔德用电刺激大脑颞叶发现,这种做法能激发人对童年经历的回忆。
这些事实都支持了定位学说。
(2)整体说。
整体说最早是由弗罗伦斯提出,他认为大脑是以整体发生作用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弗罗伦斯用局部毁损法实验得出结论:动物功能的丧失和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与特定部位无关。
20世纪拉什利通过小白鼠实验提出了两条原理:①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②总体活动原理,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与受损的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大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由三个机能系统组成:①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组成。
其基本作用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兴奋性和感受性,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②信息接收、加工和储存系统,位于大脑皮层的后部。
其基本作用是接收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并把他们保存下来。
③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包括额叶广大脑区。
其主要作用是直接调节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应。
鲁利亚认为,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既分工又合作,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完成。
(4)机能模块说。
机能模块学说是20世纪80年代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出现的学说。
它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的结合是实现认知功能的基础。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西南大学2014;首都师范大学2014;东北师范大学2013;辽宁师范大学2013;吉林大学2013;鲁东大学2015】正确答案: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1)心理学家韦纳在海德内外因理论和罗特控制点理论基础之上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其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①内外源维度,即行为的成败取决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②稳定性维度,即决定行为的原因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
要综合以上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
他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其中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
(2)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源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维度,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
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
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3)行为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结果一致,则常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5)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若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时则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则内疚羞愧;若归结为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
同时,和他人相比也会不同。
涉及知识点:社会心理学2.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和管理措施是什么?【湖南师范大学2015;浙江师范大学2012;曲阜师范大学2011】正确答案:经济人假设又叫唯利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因此,需要用金钱、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控制使员工服从和维持效率。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正确答案:(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同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强化、模仿和同化的机制实现的,同伴榜样在儿童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3)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考框架。
同伴既可以给儿童提供关于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
(4)同伴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5)另外,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社会适应困难。
2.试用维纳(B.Weiner)归因理论分析能力和运气的归因属性。
正确答案: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以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
维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1)他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
(2)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3)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
(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维纳认为个体对原因的解释是影响成功预期的重要因素,而归因对于成功预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稳定性维度来实现的。
由上述理论可知,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能力被认为是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因素。
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会产生自信心、自豪感。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失败归于自己的能力低下,他就很容易引发沮丧的情绪。
当把失败归结于能力,而且久而久之的话,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因为他会产生对自己命运无法控制的不可控感,进而影响他的情绪。
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的和不可控的。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继续努力的可能性会变小。
失败归为运气,会减少羞愧感,期望下次碰到好运而成功。
解析:首先回答理论的内容,三个维度,四个对成败归因的主要原因。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1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介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并举例说明。
【河北师范大学2015】正确答案:如果知觉依赖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这样的加工就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又叫数据驱动加工。
例如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的位移,我们在判断一辆在公路上疾驰而过的汽车的速度时,使用的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
如果知觉主要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即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仅是眼、耳、鼻、舌、身;如果知觉者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或者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以及一般性的知识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这样的加工就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例如我们去车站接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主要依靠多年前的记忆,这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涉及知识点:心理学导论2.请简述青少年思维的特点。
【西南大学2016;东北师范大学2014】正确答案: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其主要的发展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但是还有具体形象思维的成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能力增强。
(2)逻辑推理能力迅速增强。
(3)会使用逻辑法则。
(4)概念更加丰富、更系统。
其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涉及知识点:发展心理学3.列表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动力治疗的异同。
【北京大学2016】正确答案:涉及知识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4.简述抑郁发作的特征性表现。
【江西师范大学2017】正确答案:抑郁状态以心境低落为主,可伴有思维缓慢和运动性抑制。
患者常表现为自我感觉不良、情绪低落、对外界反应缓慢、联想迟钝、言语动作减少,甚至发生木僵。
患者伴有自卑、自责和自罪观念,或是焦虑,严重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将抑郁症概括为“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患者起初表现为疲乏无力、无精打采、失眠早醒、工作能力下降等,以后逐渐出现情绪消沉、忧郁、沮丧,一筹莫展;遇事消极,以往的“过失”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纷纷涌上心头,萦绕不去。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心理学简答题专项强化真题试卷2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气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造就了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4)家庭环境因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在权威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和民主型教养方式中,一般认为,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5)学校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学校是同龄群体汇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
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6)童年早期经历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
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影响不是绝对的,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7)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自我调控系统是对人格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人格成因的理解与掌握。
谈到个体的发展,一般都会涉及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几个方面。
本题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个方面就是生物遗传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宏观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物理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考研简答题专题突破强化习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回答要点:①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②人能认识世界,创造性地改造世界;③人能认识自己,控制自己,完善自己。
2.如何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回答要点: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3.影响创造性解决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回答要点:①创造动机;②知识经验;③思维定势;④功能固着;⑤个性特征。
4.判断一个人的记忆好坏的标准有哪些?
回答要点:①记忆的敏捷性;②记忆的持久性;③记忆的准确性;④记忆的准备性。
5.心理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回答要点:①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前提;②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③学校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实践活动和自觉能动性也是极其重要的。
6.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回答要点:(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的知觉。
(2)培养:①激发知欲,培养兴趣;②丰富知识,提高观察广度和深度;
③教会方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④提供机会,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
7.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运用其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回答要点:(1)条件:①明确的活动目的和任务;②合理地组织活动;③良好的间接兴趣;④坚强的意志力;(2)教学:①进行学习的性教育,激发和培养间接兴趣;②科学组织课堂教学;③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8.研究气质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回答要点:①气质类型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行为方式。
②气质是择业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
③气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点。
④学生气质特征是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
9.什么叫性格?培养良好的性格需注意哪些教育因素?
回答要点:(1)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培养需注意:①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③社会教育;
④自我教育。
10.什么是有意注意,如何利用有意规律组织教学?
回答要点:(1)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付出一定意志努度的注意。
(2)合理利用有意规律组织教学应注意:①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培养间接兴趣;②正确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疲劳现象的发生;③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
11.能力、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什么样?
回答要点:能力、知识、技能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②技能是由于不断练习而自动化的动作方式。
③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
(2)联系:①能力是
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
能力大小影响掌握知识的浓度和技能的高低。
②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12.什么叫观察?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力?
回答要点:(1)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又叫思维知觉。
(2)培养: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②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③教育学生在观察时,作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④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辩多思。
⑤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13.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回答要点:①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工作;②情绪稳定,心理愉快;③悦纳自己,心理愉快;④良好的人际关系;⑤心理行为与年龄阶段相符合;⑥正视现实,适应社会。
14.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意志?
回答要点: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15.影响创造性解决问题因素有哪些?
回答要点:①创造动机;②知识经验;③思维定势;④功能固差;⑤个性特征。
16.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回答要点: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与作用:①遗传素质──自然前提(物质基础);②社会环境──决定性畴;③教育──主导作用;④实践活动──根本途径;⑤主观能动性─监督、调节作用。
17.什么是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回答要点:(1)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2)培养①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自觉性;②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强化学习动机;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④适当开展竞赛活动;⑤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