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 (一)概述:
•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40 年代著名的综合性文艺社团,简称‘文协。1938年3 月成立于武汉,500多位文艺界人士出席成立大会,郭 沫若、茅盾、老舍等45位代表被推选为理事,老舍被 推选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它的 任务是“团结一切不愿做日本帝国主义者底奴隶的文 艺作家,从文艺的道路上参加这个光荣的民族解放事 业”。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 以描写抗战现实。它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 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 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1939年和1940年,是它最为活 跃的时期。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 会”。
(2)艺术特色
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作品选择茶馆这个各色人物 集聚的特殊场合,通过具有地方特点的“吃讲 茶”的方式,来展开方治国和邢幺吵吵两人间 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在 这里得到充分的表演,并以激烈的冲突与富于 喜剧色彩的尴尬结局相对比,产生出强烈的讽 刺效果。在艺术结构上,仅截取一个“吃讲茶” 的场面,而事件的前因后果则通过人物的对话 略作交代,故事紧凑而集中。故事一开始,就 让方治国和邢幺吵吵处于紧张的对峙中,又制 造出引人入胜的悬念。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波澜 起伏,环环相扣。作品的结尾更是出人预料,
3《讲话》
• 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简称,是 产生于40年代的文艺理论著作。《讲话》的中 心内容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 两个根本问题。《讲话》的精神不仅指导了当 时的文艺整风运动,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和 文艺创作的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 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4“孤岛文学”
7、重要的作家作品
• 赵树理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太阳照在桑士河上》、《暴风骤雨》歌颂了共产党 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围城》对中国知识阶 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孙犁的短篇小说体现 了独到的美学理想。沙汀、路翎、张爱玲都以自己的 独特风格成为本时期主要的小说作家。
• 艾青是继郭沫若推动一代诗风的பைடு நூலகம்要诗人。田间的诗 充满时代精神和战斗气息。散文方面的创作,以报告 文学成就最大。
6“九叶”诗派
• 40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指40年代后半期被称为“新 现代派”的九位诗人,得名于1981年他们出版的诗合 集《九叶集》。其成员是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 容、郑敏、唐祁、杜运燮、袁可赫九人。他们的诗主 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但已没有30年代现代派诗歌 中的感伤和颓丧,同时,也直接面对现实。描写被压 迫的下层人物和社会现实,在艺术上都不同程度地运 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或 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作品正是通过对华威先生虚伪、
骄横、浅薄、庸俗的性格和政治上的反动性的 描写,尖锐地抨击了国民党统治者以抗战之名 行反人民之实的反动本质。 2、《在其香居茶馆里》 (1)主题思想:作品以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一 个小镇为背景,围绕着国统区兵役问题,通过 手握“抓丁”大权的联保主任方治国与“地头 蛇”邢幺吵吵因抽壮丁在茶馆里的一场恶斗, 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基层政权和兵役的腐败。
思考与讨论:
• 简析《在其香居茶馆里》方治国与邢幺吵吵的性格特 征。
• 方治国具有典型的“软硬人”的性格特征。他既是国 民党基层政权组织里的当权人物,可以凭借手中的权 力贪枉法,敲诈民财,具有凶狠毒辣的“硬”的一面; 但由于他出身卑微,缺乏强硬的后台,又必须仰仗上 司与地方豪绅,充当走狗,又具有奴性的“软”的一 面,表现出狡猾、贪婪而又怯懦的特点,在当时社会 中的保甲长之类的人物中极具普遍性。邢幺吵吵是当 地一个大土豪惯于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粗鲁蛮横, 但又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草包,表现出精明老练、善 用手段的特点,是旧社会封建势力的代表。
(二)《精读作品》:
• 1《华威先生》 • 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形象。用近似漫画
的手法,夸张而不失真实的细节描写,和突出人物言 行的矛盾来表现人物性格。
思考与讨论:华威先生形象分析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战文化阵营的国民党腐败 官僚的形象。在抗战初期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顺应 时代的潮流”的抗战积极分之,但却装腔作势,整天 忙于各种会议,为了夺取一切抗战团体的领导权,他 每会必到,每到必讲,每讲必定强调要服从“一个领导 中心”,即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他虽然大包大 揽,却“包而不办”,成天打着抗战的招牌,不做实 际工作,专门闹磨擦,控制、阻挠、打击、破坏群众 的一切抗日活动。
• 40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抗战初期由胡风主编 的《七月》杂志。是“七月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40年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其成员多在《七 月》、《希望》上发表诗作或在《七月诗丛》中出版 过专辑,主要有胡风、艾青、田间等。他们在创作上 以艾青和田间的成就最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 表现抗日战士的英勇、国土沦陷的耻辱和敌人的残暴, 以及对国统区黑暗的愤慨,对解放区光明的向往。其 诗歌形象多带有象征性,形成了再派质朴、粗犷、奔 放的艺术共性,而又具个性,对自由体在40年代的再 度兴旺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主流。
• 抗战初期重要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指从1937 年11月上海沦入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到1941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英法租界这 四年又一月的时间里,一部分进步作家在如同 “孤岛”般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开展的爱 国主义文艺运动。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出版、戏 剧和散文三个方面。
5、“七月诗派”
2、延安文艺座谈会
• 40年代著名的文艺思想运动中的一次重要的座谈会, 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5月,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根据解放区文 艺发展的现状和新文学诞生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延安开展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座谈会5月2日开始, 5月23日结束,共举行三次,七八十人参加。座谈会回 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联 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讨论 和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