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精品
第三单元__第4课__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解析]
一· 二八事变是1932年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事
变,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 事变,七七事变是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八一 三事变是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发动的。结合材料中“夺我东 三省”可以判断选B。 [答案] B
2.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 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 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
B.国共两党再一次实现合作,共赴国难 C.为了不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开赴敌后 D.完全接受了蒋介石的要求,改编抗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中共做出了重大让步,中共对军队进行了改编,最终形成 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1.右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的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 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 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 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
解析: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材料中“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 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等信息,表明世 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D
高频考点 热 点 理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
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 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二、全民族的抗战
1.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 2.敌后战场 (1)史实 ①1937年秋,制定了 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②取得了 平型关 大捷。
③1940年,彭德怀指挥了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着手枪的手,影射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 练习4 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题或副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 1947 况的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战无不胜刘伯承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收拾金瓯一片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 解析 B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项与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有关。 ( B )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理解升华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1)由于国民党兵力主要集结在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 攻,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中原地区战略 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2 。(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3)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 ①辽沈战役:解放 东北 全境。 全境。 辽沈战役: (4) ②淮海战役:以徐州 为中心展开,先后歼灭黄百韬 淮海战役: 为中心展开, 战 和杜聿明集团军。 和杜聿明集团军。 略 平津战役: 决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 战 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北平 和平解放。 ④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 主力 。 意义: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战胜利:1945年 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执笔人苏雯婷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为汉语言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能够独立分析评述研究现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了解其间部分重要作家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当代各类文学作品。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作品以及相关资料,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文学史、作家论、作品论三者的结合。
文学作品是文学史存在的基础,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在讲授某一阶段的文学史之前布置文学作品阅读书目,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感性认识。
2、在阅读作品的感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达到了解和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主要特点的和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目的。
3、理论联系实际,引导鼓动学生把前沿理论应用于文学鉴赏。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外国文学。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中外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现当代文学》打好基础。
学好本课程,也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些后续相关课程包括: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美学等专业课程。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
理论教学学时为68学时。
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和两者的性质区别;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红色斗争中国的斗争历程
红色斗争中国的斗争历程红色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艰辛与血泪的历程。
红色斗争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红色斗争的历程,以见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代化建设的演变。
第一章国内斗争的崛起20世纪初,在中国摆脱封建王朝的束缚之后,社会经济状况严重恶化。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统治者的腐败使得百姓沦为苦难的受害者。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响起了第一声呼喊改革的声音。
第一次国内斗争的崛起,可以追溯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
在建党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积极推进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争取工农阶级的支持。
这标志着中国红色斗争的开始。
第二章南昌起义与红军长征1927年南昌起义是中国红军斗争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旨在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尽管这次起义结束并没有取得胜利,但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红军武装斗争的开端。
红军长征则是中国红色斗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
由于遭受国民党的严重打击,红军被迫开始了艰苦的长征之旅。
长征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6年。
在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也锻炼出了纪律严明和顽强抗击的精神。
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红军在军事上的突破,也为未来的人民解放战争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国红色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是抗日战争。
193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抗战,抗战到底”的口号,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放战争是中国红色斗争的最终阶段。
在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调整战略,发动人民解放战争。
此次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期的殊死搏斗。
最终,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解放。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PPT精品课件
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 ) 2.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达到
迅速灭亡中国的目的,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长达六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
杀,20万生灵惨遭杀戮。
(✕)
3.“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千百万爱国将士在战场上浴血奋
战,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A.旅顺大屠杀 B.平顶山惨案 C.南京大屠杀
7.面对严重的物质生产困难,抗日军民积极投身生产。从1943年起, 敌后各根据地的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实 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这体现了我党( B )。
A.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C.科学民主、自由创新的精神
精神,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大生产 运动,为夺取抗战胜利奠
定了物质基础。
8.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的彻
底 失败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 胜利 。
9.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第 一 次完
全的胜利。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东方 主战场,为世界反
3.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抵御外来侵略、 保家卫国 的战争中,
一大批优秀的抗日将士用生命和热血展现了视死如归、 宁死不屈
的民族气节。
4.在这场 救亡图存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 爱国 热情如火
山般爆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5.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
8.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场战争。
这两场战争分别针对着不同的敌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解放战争则是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的战争。
这两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为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起始于1937年,持续了8年之久。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战胜了来自日本的侵略势力。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在1945年结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与国民党政权的对抗。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抗战,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实现了中国的解放。
三、两场战争的意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两场战争使中国人民觉醒,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团结力量。
其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使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这两场战争,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这两场战争为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同时,中国解放后,成为第一个在二战结束后实现国家独立的亚洲国家,为亚洲其他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树立了榜样。
总结起来,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场战争。
这两场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为世界和平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在这两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今天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单元 第10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 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 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探究—史料 重在讲练
[解读] 史料二信息“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表明国共合作抗 战是全民族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2.相持阶段(1938 年 10 月—1945 年 8 月) (1)百团大战 ①概况: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拔掉敌人据 点近三千个。 ②意义: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敌后抗日 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入缅作战 ①背景:1942 年日军威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②结果:1945 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2)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 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 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 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 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 人引水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 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
考点一
考点二
课时作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
整合—知识 重在联系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要的战争,分别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50年代的人民解放战争。
这两场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抗日战争的起因抗日战争起因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军队不断侵略中国的北方和东北地区。
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行径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抗议和抵制,而中国人民则团结起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斗争。
二、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经历了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初期失败和长时间的抗战相持局面,然后逐渐形成了战略防御,最后转入了战略进攻。
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和民间武装组织进行了游击战争,发动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三、人民解放战争的起因人民解放战争起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共内战,国共内战是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政府军队之间的战斗。
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共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胜利,最终推翻了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四、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经历了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中共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游击战、运动战和阵地战等多种战略策略,不断削弱国民政府的实力,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胜利。
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政府的据点,迫使其宣布投降,从而结束了国共内战。
五、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个重大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坚韧意志,在艰苦的条件下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精神。
其次,这两场战争终结了中国半殖民地状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解放,确立了新中国的地位。
此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第三章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1937年开始的全国抗日战争,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企图重新瓜分世界,先后结为反共同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红军领导人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党的各级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
为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团结抗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再上庐山与国民党谈判。
周恩来等向蒋介石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迅速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基本要求,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共产党倡议国共合作抗战的情况下,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了准备抗战的决心,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的企图。
日军不断扩大侵略,把战火从华北烧到华东。
8月13日,中国军队在上海奋起抗战。
国民党当局在其统治受到致命威胁时,急欲调动红军开赴前线,因而在国共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等协议。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三个师: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背景P51右
正确看待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 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 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 “速战速决”的方针; ③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 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 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 ,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⑤“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 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1. 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主危机加深。 2.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3. 1937年12月日本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全民族抗战: 1. 1937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53和第一次合 作的区别) 2. 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 评价正面战场 3. 敌后战场: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这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 的第一次完胜); 1940年百团大战 4. 战略防御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 汉失守 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解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没有被破坏的首要原因 是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 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3· 福建文综)“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 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上之惩创后, 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 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这一文告发表 的历史背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C.太平洋战争爆发 B.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 )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结束了长达14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场艰苦卓越的斗争。
这两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现状,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也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抗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
此后,日本侵略者以北平事变和上海事变为起点,向中国内地全面进攻。
中国人民被迫面对强大的敌人,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不利条件。
然而,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精神,始终坚持抗战到底。
著名的淞沪抗战、长沙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一系列战役和战斗,充分展现了中国军民的战斗精神。
同时,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积极组织抗日武装斗争,不仅战胜了敌人的进攻,还与国民党军队共同作战,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局面。
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终结中国的战乱,反而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一场内战,也就是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军队之间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是因为他们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方针。
同时,解放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发动了一系列战略决战,如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最终成功地解放了全中国大陆。
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如人民战争理论、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等,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三、战争的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
这两场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宣示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团结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全部章节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全部章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小说。
全书共分为数十个章节,下面是对每个章节的概括:1. 第一章,《星火燎原》。
本章主要介绍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的起源。
2. 第二章,《血战沙场》。
这一章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特别是红军在敌后游击战争中的表现。
3. 第三章,《长征》。
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4. 第四章,《抗日战争爆发》。
这一章节描述了抗日战争正式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5. 第五章,《八年抗战》。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和重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等。
6. 第六章,《解放战争开展》。
这一章节描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战争的开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立。
7. 第七章,《解放战争胜利》。
本章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的各个阶段和重要战役,包括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解放的胜利。
8. 第八章,《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章节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9. 第九章,《建设社会主义》。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合作化、工业化、教育改革等。
10. 第十章,《改革开放》。
这一章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上是对《红星照耀中国》全部章节的概括。
这本小说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一时期的奋斗和牺牲。
原创2: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 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 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5)题
解析:题干材料只涉及中共在东北的七年抗日游击战争,故①不符 合题意,排除;材料“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 教训”反映了中共在东北地区进行了长期抗日斗争,故②符合题意;
16 16 of 22
(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 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D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 1 of 22
一张图学透
日本侵华 1
局部侵华
局部侵华: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 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 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全面侵华
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 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 爆发。
一张图学透 从抗日战 争到解放
战争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2 2 of 22
一张图学透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第(1)题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32年”,火花(火柴盒上的贴画)上 有“抗敌牌”“十九路军”等信息,可以推知该火柴厂是支持 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十九路军抗日的,故D项正确。
6 6 of 22
第(4)题
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6年,选项A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 排除;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极大提高是抗战胜利的意义,选项 C不符合题意,排除;“和平民主团结”建国方针实现是抗战胜利 之后的重庆谈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每节的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每节的概括《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书籍。
根据要求,我将为您提供每章每节的简介,以下是全书的简要概括:前言:本书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主要论述点。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本章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历史,并详细阐述了党的早期组织和活动,包括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早期党员的奋斗历程。
第二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章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活动和斗争。
内容包括井冈山时期的斗争、长征和西安事变等重要事件,以及党的军事战略和组织建设。
第三章:抗日战争时期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斗争和党的军队的发展壮大,包括党的对外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争的贡献。
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本章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和党的军队在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包括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党的军事指导和领导下的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的政策和实践,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和事件。
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本章节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内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包括党的理论创新和准则、党的文化建设以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党的领导层的更迭。
结语: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论述和观点,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并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是一本内容十分详实的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描述和分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与讨论:
• 简析《在其香居茶馆里》方治国与邢幺吵吵的性格特 征。
• 方治国具有典型的“软硬人”的性格特征。他既是国 民党基层政权组织里的当权人物,可以凭借手中的权 力贪枉法,敲诈民财,具有凶狠毒辣的“硬”的一面; 但由于他出身卑微,缺乏强硬的后台,又必须仰仗上 司与地方豪绅,充当走狗,又具有奴性的“软”的一 面,表现出狡猾、贪婪而又怯懦的特点,在当时社会 中的保甲长之类的人物中极具普遍性。邢幺吵吵是当 地一个大土豪惯于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粗鲁蛮横, 但又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草包,表现出精明老练、善 用手段的特点,是旧社会封建势力的代表。
作品正是通过对华威先生虚伪、
骄横、浅薄、庸俗的性格和政治上的反动性的 描写,尖锐地抨击了国民党统治者以抗战之名 行反人民之实的反动本质。 2、《在其香居茶馆里》 (1)主题思想:作品以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一 个小镇为背景,围绕着国统区兵役问题,通过 手握“抓丁”大权的联保主任方治国与“地头 蛇”邢幺吵吵因抽壮丁在茶馆里的一场恶斗, 揭露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基层政权和兵役的腐败。
(二)《精读作品》:
• 1《华威先生》 • 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形象。用近似漫画
的手法,夸张而不失真实的细节描写,和突出人物言 行的矛盾来表现人物性格。
思考与讨论:华威先生形象分析
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战文化阵营的国民党腐败 官僚的形象。在抗战初期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顺应 时代的潮流”的抗战积极分之,但却装腔作势,整天 忙于各种会议,为了夺取一切抗战团体的领导权,他 每会必到,每到必讲,每讲必定强调要服从“一个领导 中心”,即服从国民党蒋介石的领导。他虽然大包大 揽,却“包而不办”,成天打着抗战的招牌,不做实 际工作,专门闹磨擦,控制、阻挠、打击、破坏群众 的一切抗日活动。
2、延安文艺座谈会
• 40年代著名的文艺思想运动中的一次重要的座谈会, 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2年5月,在全党开展的整风运动中,根据解放区文 艺发展的现状和新文学诞生以来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在延安开展了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座谈会5月2日开始, 5月23日结束,共举行三次,七八十人参加。座谈会回 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联 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讨论 和批判。
6“九叶”诗派
• 40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指40年代后半期被称为“新 现代派”的九位诗人,得名于1981年他们出版的诗合 集《九叶集》。其成员是杭约赫、辛笛、穆旦、陈敬 容、郑敏、唐祁、杜运燮、袁可赫九人。他们的诗主 要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但已没有30年代现代派诗歌 中的感伤和颓丧,同时,也直接面对现实。描写被压 迫的下层人物和社会现实,在艺术上都不同程度地运 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但多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或 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抗战初期重要的爱国主义文艺运动。指从1937 年11月上海沦入日本帝国主义手中到1941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入英法租界这 四年又一月的时间里,一部分进步作家在如同 “孤岛”般的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开展的爱 国主义文艺运动。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出版、戏 剧和散文三个方面。
5、“七月诗派”
3《讲话》
• 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简称,是 产生于40年代的文艺理论著作。《讲话》的中 心内容是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 两个根本问题。《讲话》的精神不仅指导了当 时的文艺整风运动,推动了解放区文艺运动和 文艺创作的发展,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 针奠定了理论基础。
4“孤岛文学”
(2)艺术特色
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作品选择茶馆这个各色人物 集聚的特殊场合,通过具有地方特点的“吃讲 茶”的方式,来展开方治国和邢幺吵吵两人间 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在 这里得到充分的表演,并以激烈的冲突与富于 喜剧色彩的尴尬结局相对比,产生出强烈的讽 刺效果。在艺术结构上,仅截取一个“吃讲茶” 的场面,而事件的前因后果则通过人物的对话 略作交代,故事紧凑而集中。故事一开始,就 让方治国和邢幺吵吵处于紧张的对峙中,又制 造出引人入胜的悬念。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波澜 起伏,环环相扣。作品的结尾更是出人预料,
• 40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得名于抗战初期由胡风主编 的《七月》杂志。是“七月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40年代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歌流派。其成员多在《七 月》、《希望》上胡风、艾青、田间等。他们在创作上 以艾青和田间的成就最高,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 表现抗日战士的英勇、国土沦陷的耻辱和敌人的残暴, 以及对国统区黑暗的愤慨,对解放区光明的向往。其 诗歌形象多带有象征性,形成了再派质朴、粗犷、奔 放的艺术共性,而又具个性,对自由体在40年代的再 度兴旺起到了重要作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主流。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 (一)概述:
• 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 40 年代著名的综合性文艺社团,简称‘文协。1938年3 月成立于武汉,500多位文艺界人士出席成立大会,郭 沫若、茅盾、老舍等45位代表被推选为理事,老舍被 推选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它的 任务是“团结一切不愿做日本帝国主义者底奴隶的文 艺作家,从文艺的道路上参加这个光荣的民族解放事 业”。它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组织了作家战地访问团,帮助作家深入前线和民间, 以描写抗战现实。它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 坚持得最久的刊物之一。它的成立是文艺界抗日统一 战线最终形成的标志。1939年和1940年,是它最为活 跃的时期。抗战胜利后,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 会”。
7、重要的作家作品
• 赵树理在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最大的成功。 《太阳照在桑士河上》、《暴风骤雨》歌颂了共产党 领导下的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围城》对中国知识阶 层进行了刻意描绘与无情透视。孙犁的短篇小说体现 了独到的美学理想。沙汀、路翎、张爱玲都以自己的 独特风格成为本时期主要的小说作家。
• 艾青是继郭沫若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田间的诗 充满时代精神和战斗气息。散文方面的创作,以报告 文学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