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而冠

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而冠

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冠 沐猴⽽冠⽐喻虚有其表,得意忘形。

那么沐猴⽽冠的典故是什么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古代的成语典故-沐猴⽽冠吧! 沐猴⽽冠 秦末,刘邦、项⽻等起兵反秦。

刘邦⾸先攻破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东渭城故城),接着项⽻也赶到了。

原先各路将领曾互相约定:谁先进⼊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项⽻因此很不乐意。

他带领⼈马,冲⼊城内,⼤肆屠杀,并且杀了秦降王⼦婴,放⽕焚烧秦宫,⼤⽕⼀连烧了⼏个⽉都没有熄灭。

项⽻还搜括了许多⾦银财物,掳掠了⼀批年轻妇⼥,准备回到东⽅去。

当时有⼈劝项⽻仍在咸阳建都,因为“这⾥关中地区,有险可守,⽽且⼟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奠定霸业。

”项⽻看看秦宫都已烧毁,残破不堪,同时⼜怀念故乡,⼀⼼想回东⽅,便说:“⼈富贵了,应归故乡,富贵不归故乡,好⽐锦⾐夜⾏,谁看得见?”。

那⼈听了这句话,觉得项⽻要作为⼀位英雄,实在不够,⼼⾥不免对他鄙视。

于是在背后对⼈说:“⼈家说楚国⼈(指项⽻)不过是‘沐猴⽽冠’罢了,果然不错!”不料给项⽻知道了,⽴刻把此⼈抓来,投⼊⿍镬煮死。

结果,由于项⽻的⾃傲⾃骄,再加上战略失误,最终⾛上穷途末路,被刘邦打败。

⽣词本 成语读⾳ mù hóu ér guàn 成语资料 【⽤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指⼈⾯兽⼼的⼈。

【近义词】⾐冠禽兽、道貌岸然、沐猴⾐冠 【反义词】正⼈君⼦、仁⼈志⼠ 成语解释 沐猴:猕猴;冠:戴帽⼦。

猴⼦穿⾐戴帽,究竟不是真⼈。

⽐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来讽刺投靠恶势⼒窃据权位的⼈。

成语出处 《史记·项⽻本纪》:“⼈⾔楚⼈沐猴⽽冠⽿,果然。

”。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

关于长安的成语典故因长安是古都,源于长安的成语及典故也有好多,接下来请欣赏:一、泾渭分明《诗经•邺风•谷风》日:“泾以渭浊,混凝其扯”。

即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水底却清澈如鉴。

著名的八水绕长安,泾水、渭水是其中两条最大的河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经陕西渭南市潼关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渭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

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二、买东西因为唐长安城有东、西两市,西市卖胡人商品,东市卖汉人商品,所以购物就称“买东西”。

唐代长安城已有百万人口,是同时代全球最大、最繁荣的经济文化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当时整个长安城设置东市和西市,分别位于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

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东市紧邻皇宫兴庆宫,居住的人主要是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人口密度较低,购物环境好,以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奢侈品为主,“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西市距离唐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开远门较近,周围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从而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市场,这里有来自中亚、南亚、东南亚及高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各国各地区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亚与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们以带来的香料、药物卖给中国,再从中国买回珠宝、丝织品和瓷器等,西市相当于现在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衣食住行日用百货应有尽有,非常接地气。

三、烽火戏诸侯“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故事。

事发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冷面王妃褒姒一笑,不顾众臣反对,数次点燃骊山烽火台,古代烽火就是军情告急信号,各路诸侯见都城告急于是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懊恼不已。

幽王从此便失信于诸侯。

最后,当边关真的告急之时,他再点燃烽火却再无人来救,不久便亡于刀下,西周遂亡。

四、一字千金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土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二故事是说,秦国时,吕不韦虽做了宰相,但因为他过去从商社会地位低,他担心文武百官不服他,就听从了门客的建议,效仿前人广招名士,著书立说以提高声望以扬名立万,于是编书名日《吕氏春秋》,书成后他将千金和《吕氏春秋》一起挂于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宣称凡能指出错误或能删一字或能减一字的赏千金。

含有陕的成语

含有陕的成语

含有陕的成语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片,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汉语中,有许多含有"陕"字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凝聚了陕西地区的文化精髓,也展现了汉字的丰富内涵。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含有"陕"的成语。

首先是"陕西掌上明珠",这个成语形容陕西这块土地所产的美玉宝石,比喻陕西人才辈出、人才荟萃。

陕西素有"人杰地灵"之称,这个成语正是源自对这片土地上人才辈出的赞美。

而"掌上明珠"更是有一种珍贵宝物的意思,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感受到陕西的卓越人才和丰富的文化宝藏。

接下来是"五陵年少尽如梦",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五陵"指的是陕西的五个皇陵,"年少"则是指当年朝廷中的年轻官员。

这句诗形容了那些年轻有为的官员,他们的机会和梦想就像梦境一样短暂。

它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深深触动人心。

再来是"陕州才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才技出众的人,尤其是陕西地区涌现出的杰出人才。

陕州原指古代陕西地区,后来才演变为陕西省的简称。

这个成语的使用可以表达对陕西人才的赞美,也彰显了陕西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一览众山小",这个成语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夜行船中先观山园十二首兼寄王卫所居》。

"一览众山小"意味着在高山之巅俯瞰,所见的众山皆显得渺小。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胸怀大志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它形象地描绘了观察问题跳出常规,以超然的视角看待世界的气概。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含有"陕"的成语。

它们承载着陕西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陕西人才辈出、风景秀美的特点。

这些成语丰富了我们汉语的语言文化,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陕西的历史与文化增添了一份有趣和深情。

铁马秋风大散关典故

铁马秋风大散关典故

铁马秋风大散关典故【实用版】目录1.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来源与含义2.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文学价值与影响3.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现代意义正文【一、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来源与含义】“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源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争史实。

大散关,位于今天陕西省宝鸡市西南部,是古代关中地区的重要关口。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206 年,楚汉相争时期,楚军统帅项羽为了阻止汉军追击,下令在大散关一带布设铁马阵,用以迟滞敌军。

这场战争,因铁马阵的布设,使得楚军得以喘息,从而留下了“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典故。

“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成语,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古代战争中紧张激烈的场景,寓意着战争的残酷与智慧。

其中,“铁马”代表着坚不可摧的战斗力量,“秋风”则暗示着严酷的战争环境,“大散关”则是具体的战场。

这一成语在后世广泛流传,被用来形容战争中的英勇与智慧。

【二、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文学价值与影响】“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史记》、《汉书》等史学名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

它们以不同的形式,描绘出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画面,使得这一典故深入人心。

此外,“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成语,在后世文学创作中,也被广泛运用。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的诗句,以“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壮志豪情,英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三、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现代意义】时至今日,“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让我们回顾历史,了解古代战争的智慧与英勇,更让我们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需要这种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精神。

在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铁马秋风大散关”的精神,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前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结来说,“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典故,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2022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精品模板)

2022秦晋之好成语故事(精品模板)

2022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022秦晋之好成语故事1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意思:秦、晋两国国君世代通婚,后指两姓联姻。

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和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

两国统治集团之间勾心斗角,争夺霸权,矛盾很尖锐,有时还出兵对阵,打起仗来。

但另一方面,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励志演讲,有时却又互相联合,互相利用,甚至彼此通婚,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

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所以,秦、晋两国尽管互有矛盾,而彼此一再联姻这一点,在各国关系中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由于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人称两家联姻,就叫“互结秦晋”,或称为“秦晋之好”。

2022秦晋之好成语故事2秦晋之好: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释义]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关系。

[语出]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正音]好;不能读作“hào”。

[辨形]秦;不能写作“奏”。

[近义]秦晋之缘天作之合[反义]反目成仇[用法]用作褒义。

多用于联姻。

一般作宾语。

[拼音]:qínjìnzhīhǎo[成语故事]: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

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yǔ)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

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暗度陈仓历史典故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暗度陈仓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暗度陈仓历史典故1【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

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

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

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

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

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

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成语故事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解释]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语拼音: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陈仓,是古代县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

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典故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例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臣以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

成语小故事(通用15篇)

成语小故事(通用15篇)

成语小故事(通用15篇)成语小故事(通用15篇)成语小故事1 在安禄山叛乱前的天宝年间,有一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入侵,唐王朝起兵出征。

战事虽然发生在边关,然而却牵动着远在千里之外杜甫的心,他接连写下了一组诗共九首,称《出前塞》诗。

其中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诗的大意是说,出征的战士啊!弓要选用力量大的强弓,箭要用锋利的长箭。

要消灭敌人的骑兵先要消灭胯下的战马,要打败敌军先要擒住敌方的领袖。

辩证唯物认为,复杂事物开展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平衡的。

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与开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开展,它就是主要矛盾。

我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要擅长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假如不分主次,或抓不住中心,就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擒贼先擒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详细表现,是制胜敌人的关键。

成语小故事2 乐此不疲刘秀在新朝统治时期起兵造反,想恢复汉室,所以得到一些官僚、地主的支持。

公元25年,他终于中兴汉室,做了皇帝,史称汉光武帝。

后来,他又镇压了赤眉起义军,将各地割据权力消灭,统一全国,让老百姓过起了太平的日子。

长期的军旅生活使他厌倦了战争,同时他亲眼目睹了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痛苦,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工夫改革弊政,废除苛法,精简官吏,安定社会秩序,兴修水利,开展农业消费。

这样一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汉朝又强盛起来。

由于长期领兵作战,他对军事生活厌倦了。

天下一统后,他不谈自己熟悉的军事,却对经史义理方面发生了浓重兴趣,不仅自己潜心研究,还常常召集公卿郎将等在一起进展讨论。

有时候,光武帝一直研究到深夜,还觉得意犹未尽。

太子见光武帝对研究学问这样上心,生怕他用功太过,把身体弄坏了,就好心劝谏道:“陛下有大禹、商汤那样的贤明,却丧失了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

希望您以后能颐养精神,过一过悠闲的日子,安度晚年。

”刘秀听罢摇摇头说:“我喜欢研究学问,并不感到疲劳。

秦川的成语

秦川的成语

秦川的成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川,古称咸阳,位于中国陕西省境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秦川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许多著名的成语也源自秦川,这些成语反映了秦川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秦川有关的成语,以展现秦川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统。

1. 咸阳一炬“咸阳一炬”是形容毁灭性的火灾,源自于咸阳城的烽火台。

咸阳是秦朝首都,烽火台是城内的一座高台,主要用来传递紧急消息。

当烽火台遭到火灾烧毁时,整个咸阳城都会陷入一片火海,因此“咸阳一炬”成为形容灾难性火灾的经典成语。

2. 秦人吃饼“秦人吃饼”是形容秦人的苦难生活。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国家,但也是一个残酷的统治者。

在秦朝的统治下,秦人受尽压迫和剥削,生活十分艰苦。

“秦人吃饼”成为形容生活贫困的古代成语。

3. 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是形容两国关系密切,互相帮助,相互支持。

秦国和晋国是中国春秋时期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之间一度有着密切的联盟关系。

“秦晋之好”成为形容友好互助关系的成语。

4. 千古第一楼“千古第一楼”是形容建筑物雄伟壮丽,气势恢宏。

秦川地区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华清池、阿房宫等,这些建筑物都体现了秦川地区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千古第一楼”成为形容古建筑之美的成语。

5. 秦穆公八骏“秦穆公八骏”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一匹名马,它具有出色的战斗力和速度,被认为是当时最为出色的马匹之一。

秦穆公八骏的出现使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斗优势,成为秦国的一大财富和战略资源。

“秦穆公八骏”成为形容高质量的战斗力量的成语。

6. 秦香土豆“秦香土豆”是一种以土豆为主要原料的秦川特色美食,它的制作工艺简单,口感香脆可口,是秦川地区的一道传统美食。

秦香土豆有着独特的香味和口感,成为秦川地区的一大特色美食。

“秦香土豆”成为形容美食的成语。

7. 秦楼楚馆“秦楼楚馆”是成语,形容两地相隔遥远。

西汉成语典故

西汉成语典故

1、鸿门宴2、一决雌雄3、昭君出塞4、约法三章5、夜郎自大6、间不容发7、明修栈道,暗渡陈仓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10、筑坛拜将11、楚河汉界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3、萧规曹随14、前车之鉴15、倾国倾城 16、强弩之末17、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鸿门宴 (刘邦项羽)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故事梗概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

关于西安的成语故事

 关于西安的成语故事

关于西安的成语故事
1、“泾渭分明”“泾渭不分”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

2、渭滨垂钓
在渭水河边垂杆钓鱼,比喻怀才之人,静待重用,渭水位于西安。

3、长安居大不易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4、六街三市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集市,泛指大街小巷。

5、日近长安远
原意是说,抬头就能看见太阳,觉得近;但看不见京都长安,所以觉得远,后泛指距京都遥远,也比喻向往京都。

成语典故精选10则

成语典故精选10则

1、明镜高悬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

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

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

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

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

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后来,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2、约法三章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

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

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

现在,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

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

”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现在,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3、背水一战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

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

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

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èng)中之鳖(biē)。

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捉住韩信。

”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成语典故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

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

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

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

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

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现在陕西华阴东南)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现在河南渑池东)、宜阳(现在河南宜阳西)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

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

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

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

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现在河南宜阳西北)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

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爬上回溪阪,逃回营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现在河南洛宁西北)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

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

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

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

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

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

”解释: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西汉成语典故

西汉成语典故

1、鸿门宴2、一决雌雄3、昭君出塞4、约法三章5、夜郎自大6、间不容发7、明修栈道,暗渡陈仓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一人得道,鸡犬升天10、筑坛拜将11、楚河汉界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3、萧规曹随14、前车之鉴15、倾国倾城 16、强弩之末17、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鸿门宴 (刘邦项羽)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及。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也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故事梗概秦末,与各自攻打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项羽勃然大怒,派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了。

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拔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成语小故事10则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小故事10则_成语典故素材

成语小故事10则我们经常会用到,它们对应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小故事10则,欢迎阅读!1、暗渡陈仓《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刚被推翻的时候,项羽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而封刘邦为汉王,统辖这个典故载于巴、蜀和汉中。

刘邦也有独霸天下之心,很不服气。

他发现手下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就是韩信。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策划夺取天下。

刘邦去汉中途中烧毁栈道,表示无意东还谋取天下,使项羽放心。

然后采用韩信的计策,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

项羽手下大将章邯镇守关中西部,听到消息笑道:"这么大工程只派几百名士兵,哪年才能修完?"章邯对刘邦、韩信这一行动,根本没引起重视。

韩信表面上装作要从栈道东进,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从小路暗袭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

当章邯接到急报时,刘邦大军已攻入关中。

章邯被逼自杀。

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这一典故常被人们用来比喻利用假象以给别人造成错觉,而暗中采取另一些措施来达到目的计策。

2、八斗才本典故源自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谢灵运以斗量才。

他说:"普天下的才学放在一处,总共有一石。

曹子建(曹植的字,又称陈思王)一人就独占八斗才华;我占一斗;余下的由天下人共分了。

"后来人们用"才高八斗"、"八斗陈思"、"多才子建"等比喻高才,有才学的人;用"一斗才"、"才无一斗"等指才能平庸者。

3、白龙鱼眼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

吴王想要和百姓们饮酒,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昔日白龙下清泠深渊,化为鱼,被打渔人豫且射中了眼睛。

白龙就此事上告到天帝,天帝说'那个时候你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白龙回答说:'到了清泠深渊,化为鱼形。

'天帝说:'鱼本来就是人类该射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豫且是没有罪的。

陕西特点四字成语

陕西特点四字成语

陕西特点四字成语
形容陕西的四字成语可以说(人杰地灵)[解释]地灵人杰。

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

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蓝田生玉】:蓝田:地名,在陕西省,古时蓝田出产美玉。

旧时比喻贤父生贤子。

【栎阳雨金】:比喻意外的恩赐。

栎阳,地名,在中国陕西省。

泾渭分明的历史典故

泾渭分明的历史典故

泾渭分明的历史典故
咱们今儿聊聊“泾渭分明”这词儿,它可不只是个简单的成语,里头藏着老鼻子的故事和道理呢。

想当年,在咱陕西那块儿,有俩大河,一个叫泾河,一个叫渭河。

这两条河啊,就像俩性格迥异的兄弟,泾河清亮透彻,像是山里头走出来的俊小伙儿,干净利落;渭河呢,浑浊厚重,带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像是个经历风霜的大汉。

俩兄弟一汇合,嘿,那叫一个泾渭分明,清清楚楚,界线分明,一眼就能瞧出谁是谁。

这景象啊,可不只是好看那么简单。

古人见了,心里头就琢磨开了:为啥两条河差别这么大呢?有人就说了,这是水性的不同,泾河清澈,因为它源头干净,没咋被污染;渭河呢,流经的地方广,黄土一多,水就浑了。

这就像是咱们做人,出身环境不一样,性子也就各不相同。

再往深了想,这“泾渭分明”还藏着做人的道理呢。

人活一世,得跟泾河似的,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受外界污染,活得坦坦荡荡。

当然了,也不能嫌弃像渭河那样的人,他们虽然外表看起来粗糙,但说不定内心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故事。

咱们得学会包容,懂得欣赏不同。

所以说啊,“泾渭分明”不仅仅是个自然现象,更是咱们做人处世的哲学。

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不忘初心,同时也要有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去接纳这个世界上的不同。

这样,咱们的人生路啊,才能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三门峡主要故事与成语典故
1.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

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

2.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秦国被扣留。

他的一个门客装成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释放。

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后用以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领。

3. 唇亡齿寒:春秋时期,晋国想要灭掉虢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要想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于是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把美玉和宝马送给虞国国君虞公,请求借道。

虞公贪财,答应了晋国的请求。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虢国灭亡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晋国灭掉虢国后,在返回的途中又灭掉了虞国。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

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

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

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

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

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

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

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

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

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厉兵秣马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厉兵秣马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

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

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

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

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

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前621年去世,谥号穆,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厉兵秣马成语故事的典故春秋时代,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

后来,秦穆公却暗中与郑国单独媾(ɡòu)和,并派杞子带领军队以帮助郑国保卫边疆为名进驻郑国,企图吞并它。

杞子的军队进驻郑国之后,发现郑国没有什么戒备,就派人去报告秦穆公,请他秘密派兵来袭击郑国,一举灭掉它。

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报之后,马上派孟明视这位大将带兵出发。

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恰好有个郑国的卖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阳去做买卖。

弦高发现秦军要袭击郑国,他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就冒充郑国使者,宰了十二头牛,代表郑国慰劳秦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陕西有关的成语典故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秦王朝“二世而亡”之后,中国发生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楚汉相争”。

宝鸡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幕名传千古的战争活剧——“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由此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项羽和刘邦曾在反秦战争中约定,先攻入咸阳者为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人咸阳,但慑于项羽人多势众,只好封存秦的府库,退出咸阳,驻兵灞上。

项羽入咸阳后,放火烧掉阿房宫,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分别封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翟王,称为三秦,统治关中,以御刘邦人秦。

刘邦人汉中时,采用著名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从关中翻越秦岭,南通汉中、巴蜀的古代交通要道,由秦岭古道、褒斜道、连云栈道组成。

全长250公里,架于悬崖绝壁和泥沼之地。

“陈仓”是宝鸡的古名,这里特指渭河北岸的陈仓古渡口。

栈道在关中的出口斜谷关距陈仓古渡相距约70公里。

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策开始军事行动,韩信先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章邯闻讯立即加强斜谷防御。

韩信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

章邯急忙率军赶到陈仓城,与韩信激战。

此时,明修栈道的樊哙、周勃也出斜谷,与韩信会师。

章邯兵败自杀,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刘邦遂定三秦。

从此,关中成了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基地。

如今,宝鸡东十里处的陈仓峪,传说为韩信渡渭河后的藏兵之处。

附近有韩信“马刨泉”和“点将台”遗迹。

这一带出土的秦汉兵器甚多。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作为声东击西的典型战例,后世的军事统帅屡屡效法。

如海湾战争中的“沙漠盾牌行动”,就是用海面的假登陆掩盖了沙漠中的真迂回,而美军统帅也毫不掩饰地说,他们使用的是中国的战术。

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则成语典故,也可以简说成“成败萧何”。

它讲的是萧何与韩信的故事。

据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少读兵书,好带刀剑,然而贫穷不能自养,曾以乞讨为生,也曾受过胯下之辱。

当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便投奔了项梁。

项梁战死,韩信又归项羽领导,也仅为“郎中”小官而已。

当时他屡屡进策,项羽都没有采纳。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率部队入汉中,韩信弃楚归汉。

本想出人头地,但归汉以后也仅为“连敖”这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后来韩信又因与十三人犯法被判斩首。

非常幸运的是,在行刑时,被滕公夏侯婴保释。

经滕公推荐,刘邦让韩信当管理粮草的军官,这样便有了接触总后勤官萧何的机会。

萧何听韩信谈兵,头头是道,极为赞赏。

到了汉中首府南郑,韩信见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辞而别。

萧何闻讯,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由于萧何极力推荐,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此后三年,韩信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相争的胜利。

因此,韩信被加封为齐王、楚王。

后来又有人告发韩信要谋反,就把他降为淮阴侯。

汉高帝十一年,刘邦还在前线讨伐陈希,有人密告韩信与陈希通谋,要杀吕后和太子。

随后,吕后与萧何相谋,由萧何出面对韩信说,陈希已被击败,让韩信立即入朝相贺。

韩信相信萧何,便入了宫。

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不经审讯,就斩首了。

韩信受萧何推荐而拜为大将,又因萧何设计而掉了脑袋。

人们哀叹韩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加以总结。

一“成”一“败”系于一人,看起来扯平了,其实,功过、是非、利害、得失,谁又算得清?况且,韩信的“成”与“败”,根本原因还是主观因素,个人行为。

江苏省沛县汉城里,汉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刘邦像旁边。

张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萧何,忠厚,功高驯良,于是终老天年;韩信,雄杰,失职殃殃,这才招致大祸。

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源自汉中城固"升仙村"升仙村,伴随它有一段古老传说:东汉王莽二年,山口村有一位名叫唐公,既学道又酷爱柑桔。

他所务桔园,绕河之水,沐山神风,质量上乘。

秋高气爽,满园星辰,常有神仙路过,讨要品尝。

一天早晨,山口处万道霞光,唐公方一家人连同他的房舍果园,冉冉飞升上天,若干年后,尚闻鸡鸣九宵,犬吠云中,为了纪念这一段美丽的传说,山口处村庄便称作“升仙村”。

伴随着改革开放,城固人民培育出了新的系列换代产品——升仙蜜桔。

它处具有升仙村丹桔全部优点特点,还个儿硕大,薄皮无核,更兼树型矮化,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近年来发展沿秦岭南麓八万亩产业林带,形成了秋风十里柑桔香的桔园秋色。

值此金秋十月柑桔飘香之际,特推出桔乡秋色一日游。

4.“成竹在胸”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

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

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

“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

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

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

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

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

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

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

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

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

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

“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

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5.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前因后果。

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成为丞相曹操重臣。

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

曹操在汉中战事中,以“鸡肋”罪名诛杀杨修后厚葬,赏与许多物品,以示慰籍其亲属。

杨修之死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得详实生动,让人看不出曹操谋杀杨修的蛛丝马迹,而是秉公处置“鸡肋事件”,按律斩了杨修,严肃军纪,做得即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解除了后顾之忧。

杨修,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堪称中国古代典型人物。

其才华学识出众超群,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丢了性命。

杨修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有足够的了解。

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范例。

6.筑坛拜将义指仰仗贤能。

来源《汉书。

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元。

王实甫《西厢记。

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7.偃旗息鼓《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中记载:在一次战斗中,蜀将黄忠杀死了曹将夏侯渊,并夺取了战略要地。

曹操非常恼火,把米仓移到汉水旁的北山脚下,亲率20万大军向阳平关大举进攻。

黄忠、张著商议趁夜烧劫魏军粮草。

临行前赵云和他们约定了返回时间,过期不归就带兵出寨接应,正与曹操亲自统率的部队相遇。

赵云同曹军厮杀起来,把曹军打得丢盔弃甲,救回了黄忠和张著。

曹操没有善罢甘休,指挥大队人马追杀赵云,直扑蜀营。

赵云的副将张翼见赵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来势凶猛,便要关闭寨门拒守。

赵云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准备放曹军进来;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内外,然后自己单枪匹马站在门口等候敌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门口,心想,寨门大开,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

就在曹操调头后退的时候,蜀军营里金鼓齐鸣,杀声震天,飞箭如雨般向曹军射击。

曹军惊慌失措,夺路逃命,自相践踏。

赵云趁势夺了曹军的粮草,杀死了曹军大批兵马,得胜回营。

后来,人们常用“偃旗息鼓”来比喻休战、无声无息或停止行动。

8.一笑失天下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

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西周第九代国君是周厉王,他贪财好色,昏庸残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国人(平民)暴动”。

周朝从此衰落下去,社会动荡不安。

到了周幽王统治时期,国势更衰。

周幽王更加荒淫无度。

他得了一个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后从没笑过一次,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带褒姒上了骊山。

原来,为了防御西戎的进犯,在骊山一带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一座。

西戎军队打来,就燃烧起烽火,一个连一个传递消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救援。

周幽王来到骊山,让人燃起了烽火。

附近的诸侯看到了警报,以为敌兵来了,就急忙带兵救援。

可赶到了骊山下,一个敌人也没看到,却听到了山上的鼓乐之声,大家都愣住了。

周幽王便派人告诉他们:“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你们回去吧。

”诸侯们生气极了,山下一片混乱。

褒姒见到这场面却笑了起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后来西戎军真的攻打都城丰镐时,尽管烽火台上连举烽火告急,却没人理会了,诸侯们认为这是周幽王的胡闹。

结果西戎军队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把财宝洗劫一空。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现河南省洛阳)历史上叫东周。

烽火戏诸侯褒姒生长在古褒国,那里有碧绿的褒水流过,是个生长美女的地方。

褒姒是古褒国一民间女子,周伐褒国,得褒姒女,幽王见其容貌出众,乃纳之为妃,甚加宠爱。

褒姒的故国古褒国据《史记•周本纪》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

这个地方在秦岭以南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的周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