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意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理论是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简言之,它指的是它是一种方法,即通过审视事物的自身内在的本质以及外在的现象的关系,以达到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的目的。
实际上,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一种抽象性思考模式,用以捕捉和解释某种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关联。
因此,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试图探究这种关联,以更加清楚和有效地解释真正本质。
首先,讨论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则:材料原则、抽象原则和分析原则。
其中,材料原则指的是认识的材料的本原状态,而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建构出抽象的思维框架;抽象原则指的是得出结论的本体,即从实践的事实中抽象出本质的结构;分析原则指的是通过推论的方式解释现象,将它们与本质联系起来。
总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理论在研究这种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对材料本身的认识和对抽象现象的分析,以达到更清晰地理解事物本质的目的。
探索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事物本质。
它强调细节,力求从特定现象中揭示本质,而不是对现象进行总体性推论,这将有助于更加清楚地理解事物本质。
此外,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事物组成的系统。
它描述了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聚焦个体物体,它关注被推理出来的本质如何影响物质的完整性和总体意义,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事物系统的结构和机制。
总之,本质与现象关系理论旨在揭示本质与现象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更好地理解整个系统的构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事物全局状况的理解。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一、定义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指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和固有特征,是它们存在于现象背后的本质本体。
要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超越表象,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属性。
事物的本质常常是与其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二、解读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象是指事物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可以通过感知和观察来揭示这种现象。
而事物的现象往往只是表象,无法彻底揭示事物的本质。
因此,只有辨明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事物的真正含义。
三、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1. 本质决定现象。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它决定了事物外在的现象。
无论是人类社会的变革,还是自然界中的现象,都是源自于事物本质的改变或发展。
2. 现象反映本质。
事物的现象是事物本质在外部世界的表现形式,是事物本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观察现象,我们可以间接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属性。
3. 本质与现象相互作用。
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本质的改变会引起现象的变化,而现象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
四、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1. 理解本质丰富现象。
本质的存在决定了事物的现象,但本质往往比现象更为复杂和丰富。
因此,在研究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事物的本质,避免过于片面地从现象上得出结论。
2. 抓住本质观察现象。
理解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我们准确观察和抓住事物的现象变化规律。
只有通过深入本质的分析,才能更好地预测和解释事物的现象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3. 运用本质把握现象。
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
在分析现象时,我们需要注意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以便准确把握现象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综上所述,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质决定着现象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而现象反映了事物本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
理解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与进步。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简答

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一、引言
本质和现象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了解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质与现象的定义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或内在规定性,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根据,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现象则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东西。
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一方面,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现象就没有本质的表现;另一方面,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离开了本质,现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四、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意义
1. 提升认识能力:理解和掌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
2. 指导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运用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来指导我们的行动,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
3. 促进个人成长:理解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形成深刻的洞察力,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从而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
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放心,我会尽量把它说得通俗易懂。
咱们就从最基础的开始聊吧。
1. 本质与现象是什么?1.1 本质:说白了,本质就是某样东西的核心、根本特征。
它是决定这个东西是什么的关键。
举个简单的例子,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一只鸟。
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它能飞,它有羽毛。
这些特征是它作为鸟的根本属性。
换句话说,本质就是“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1.2 现象:现象呢,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用其他感官感知到的东西。
以刚才的例子来说,现象就是你看到的那只鸟的颜色、大小,甚至它在树上跳来跳去的样子。
现象有很多种,而本质只有一个。
2.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2.1 本质决定现象:简单来说,本质决定了现象的表现。
你想呀,如果那只鸟突然飞得很高,这就是一种现象。
它之所以能飞,是因为它的本质——即它的羽毛和身体结构——支持它飞翔。
所以,本质是现象的根源。
2.2 现象反映本质:但现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本质。
有时候,直接去看本质很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现象来窥探。
例如,我们知道火的本质是燃烧,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火焰、烟雾,就是火的现象。
通过观察这些现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火的本质。
3. 为什么理解本质与现象很重要?3.1 解决问题:理解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比如说,当你生病时,医生会查找你病的本质——是什么导致了你的症状。
这样,他们可以对症下药,而不是只解决表面的问题。
要不然,你可能就像在“掩耳盗铃”,解决了现象却没触及到根本问题。
3.2 提升判断力:再比如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如果我们能学会从现象中看出本质,就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或者情况。
比如,当你在择业时,看到某家公司表面上很光鲜亮丽,但如果你能透过现象看清它的本质,比如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你就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4. 小结总的来说,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就像是冰山的露出部分和深藏在水下的部分。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论述题答案

简答A1、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答: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从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之所以具有这种机能,是与人脑是高度发达、严密组织起来的物质分不开的。
人脑是思维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2)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只有当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达到大脑,再经大脑改造制作后,才能产生意识。
(3)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认识形式还是理性认识形式,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具有一致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由它所认识的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决定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否定真理的多元论。
(2)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社会实践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确认,具有客观性、直接现实性和惟一性。
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惟一性决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
(3)真理的作用是客观的。
真理的作用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以客观实践及其结果而定。
真理作用的客观性也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4)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决定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简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答:(1)科学是生产力。
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
它是关于自然界的现象、性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理论体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精神现象,因而不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但是,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把它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生产力。
(2)技术是生产力。
技术表现为两个方面:①生产的物质设备,即“硬件”,属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②人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软件”,属于劳动者范畴。
这就是说,技术已经包含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它不能离开这三个基本要素独立存在。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自考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自考摘要:一、引言1.探讨本质与现象关系的背景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本质与现象的定义及关系1.本质的概念2.现象的概念3.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三、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阐述3.实例分析四、本质与现象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意义2.指导实践的意义3.提升认识水平的价值五、结论1.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的总结2.对认识与实践的启示正文:的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关系的内涵与意义,以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全文结构如下: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质与现象的定义。
本质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属性,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则是事物表现在外的特征和形象,是人们能够直接感知的。
二者相互联系,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
接下来,我们讨论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本质与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原理。
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通过把握本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其次,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指导着我们的实践。
把握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最后,这一原理具有提升认识价值的作用。
通过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本质与现象关系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一关系,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事物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简答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其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世界三大工人企业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四、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作文 现象与本质

作文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现象是指表面上的事物或现象,而本质则是指事物的内在属性或本质特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各样的现象所迷惑,往往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现象所困扰。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工作中的矛盾冲突、工作中的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压力管理。
只有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
有些人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而那些能够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另外,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行为方式上。
有些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人往往只顾眼前的得失,缺乏长远的眼光和思考。
而那些能够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我们的行为。
综上所述,现象与本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我们需要认识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只有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指导我们的行为。
2011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重点论述题集

2011年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汇总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辫证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不可能实现现代化(3)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丈明成果,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辫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我们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岐途。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燥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最完整版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辩证法论文: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

辩证法论文: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思考摘要:现象和是本质揭示事物外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所有范畴的共同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透过现象,把握内在的本质,但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
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现象与本质一对辩证范畴,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途径,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辩证法;相对性;现象;本质中图分类号:b0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41-02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范畴之一,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阐发它们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对于科学地认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象和本质的概念本质和现象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现象。
例如有的国家高唱尊重人权,装扮出一付"维护人权"的姿态,实际上却干涉别国内政,派兵侵略别国,肆意践踏别国的人权,就是以"尊重人权"的虚假现象表现其帝国主义的本质,如当前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国家内政的军事干涉。
假象同真象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是由各种客观的实际条件造成的,它同错觉有所不同,错觉是人的感觉上的错误造成的,属于主观范畴,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本质就是事物的相对稳定性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内部包含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必然性和规律性则是本质的展开。
例如,我们要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不能仅仅把握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性,必须全面了解诸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商品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等等。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的。
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
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
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于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023.9.9

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本质以自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为基础的,是食物具体表现在内在根据。
和本质不同,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表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
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多方面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就人而言,每隔人在外表特征、思想品质、性格气质、待人处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样的,但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所以,就事物的总体看,现象比本事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和易逝的,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事物的本质在该事物的根本矛盾得到解决之前是稳定不变的,但是,在事物本质不变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经常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形态。
剥削是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在消灭剥削阶级以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但剥削的形式、手段,剥削的具体表现确实变动不居的。
第三,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股票的表象外在波动与本质的内在价值。
现象和本质又是互相依赖的。
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正如列宁所说:“本质在显现,现象是本质的”。
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现象可以分为真象和假象。
假象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假象同本质也是同一的。
假象同样也是一种现象,是由实际存在的具体条件造成的,是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就人类认识而言,假象往往包含着未曾被注意和理解的本质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15、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2006,2004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5、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2005
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及实践意义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及实践意义引言:本质与现象是哲学领域中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本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而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本质的显现形式。
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探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质与现象是两个相互联系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而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是本质的显现形式。
本质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决定着事物的行为和特征;而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化表现,是本质在感性世界中的显现。
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本质是现象的内核,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本质决定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而现象反过来又反映和揭示了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
二、本质与现象的实践意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认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
通过观察和研究现象,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获得一系列现象数据,进而从中找出规律和规则,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本质与现象关系的研究和探索。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导社会实践的基础。
只有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科学地制定实践目标和策略,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生的本质需求和个体差异,可以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质与现象是哲学和科学研究中常常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实践活动中的核心问题。
简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简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关系是实现真实的根本原因。
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许多领域,用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可以解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耦合的。
举个例子,水是本质,水滴对观察者来说是现象,当水滴受热后就会发生变化,水滴就会变成水蒸气,升起而飘散到空气中,这就是水本质和水滴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事物及其发展的真是情况,增强人们的认知能力和解释力。
例如,考古学家们在探寻我们的遗迹时,可以对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官方的正史研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本质,从而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在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对本质和现象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计算机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模拟物理世界中客观存在的变化和规律。
本质和现象关系是了解事理的重要原则,它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帮助我们深入直观地解释事物的发展过程,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点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点
1 辩证法的内涵
辩证法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理论,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以“复杂关系”和“统一整体”为核心的辨析与概括思维方法。
辩证法的实质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与处理客观实际问题时,从事
“辩证认识”,以“统一分析”的思维方式,以概念的角度去观察、
认识、思考、评价及处理客观实际问题,并以历史发展观、行动观和
责任观为统一的立场,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达到
多方面、全局性的综合认识。
2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现象与本质是辩证法中一个重要的思维原理,它主张在认识事物时,要从事现象与本质的分析,以发掘其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发展
规律。
即根据一切事物的“复杂关系”的统一性原则来进行认识,把
表和里、轮回和更新、统一和多元、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和裂变等矛
盾关系深刻、全面地分析出来,发现其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而且也可以把实际问题的各个细
节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加以表述。
3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
以分析整理的方法企图深入了解复杂的实践情况,试图看清楚现象之
外的根本原因;它对社会变量之间的联系和形成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思路,都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同时,它也提出了不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的要求,要求运用辩证法把和解的过程,作为一种不断思考的模式来掌握客观实际问题,才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意义答:(1)现象和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的本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得方面表现着本质。
现象和本质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现象不同于本质,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
其次,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2、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政党来承担。
○2政治领导方面。
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必须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
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
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同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
○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秩序的进行。
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
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样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3)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4、试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资本主义的生产法师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2)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是这样,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化程度的提高,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完备的物质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行消亡。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还有可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断调整,从而在较长时期内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若没有特殊的矛盾集结和革命形势,则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较长历程,逐步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
(3)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
这一切都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5、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答:(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事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地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第二,“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精髓。
第三,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第四,党的思想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样,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6、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答:(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
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2)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再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
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
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全,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
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高于零。
一定时期利息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
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3)在一定的平均利润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人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
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理想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者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只有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良好的思想条件(3)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坚持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是以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指引的。
离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有可能偏离方向8、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答:(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9、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从而形成了一部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马克思主义问世后,马克思、恩格斯又通过总结实践经验、理论研究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论战,不断把自己的理论推向前进(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答:(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根本的一条。
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