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无名赋第十段赏析【北宋】王禹偁骈体文
合集下载
离思赋第十段赏析【明代】皇甫涍骈体文
THANK YOU!
絷骐骥而弗乘兮,即遐落而踌蹰。服跛牂而振緤兮,虽 造父其焉如。泝余皇以登峦兮,弊日月而靡由。
……………………………………………………… ………………………………………………………
饯行送别,古代旅行习俗的一种。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工具不发达,古人长途远行,或乘车 船,或骑马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艰难,且露宿风餐,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 故自先秦即有祭祀路神、然后登程之俗,其意在祈求一路平安,称之为“祖”。青山横北郭,白 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 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上是李白 的诗歌《送友人》和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友人离别时催人 泪下的感人画面。
• 皇甫涍(1497-1546年),明诗文家。字子安,号少玄,长洲(今 苏州)人。苏州府诸生。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工部主事, 改礼部主事。历任仪制员外郎、主客郎中、右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 讨。谪广平通判,以后又任南京刑部主事、员外郎,迁浙江佥事。 未及三月,坐南计论黜,未及赴调,卒。涍好学不倦,工于诗,有 才名。与兄皇甫冲及弟皇甫汸、皇甫濂,皆有才名,时称皇甫四杰。 其后同里人张凤翼、燕翼、献翼并负才名,吴人因有“前有四杰, 后有三张”之语。《明史》有其传。著有《春秋书法纪原》、《续 高士传》、《皇甫少玄集》、《皇甫少玄外集》等。
• “南浦”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 《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 《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 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所以“南浦”已成为 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用名词;还有“长亭”,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 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求志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作品赏析
• 绍圣元年(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巨 野)。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 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 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 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 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 宋哲宗元祐初年(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 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
• 元祐五年(1090年),晁补之终因校书郎官奉微薄,不足赡养,乃乞补外官, 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晁补之被召回朝廷后,任著作 佐郎。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用章惇为相、倡绍述之说,新党复起, 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
耿吾何不可留此土兮,切悲越人之机。岂其食鲑而化音 兮,无所用吾之緌。
……………………………………………………… ………………………………………………………
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十七 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于是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 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 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 此人人都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观天文以察时变赋第十段赏析【清代】莫晋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观天文以察时变赋 第十段
清代 莫晋
作品赏析
•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周易贲卦·彖传》:“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
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是说,天生有男有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 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 而天下,这是人文,是文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 社会人伦。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又 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 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人文 区别于自然,有人伦之意,区别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义;区别于质朴、野蛮, 有文明、文雅之义,区别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义。可见,所谓人文, 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莫晋:1761—1826年 • 清浙江会稽人,字锡三,一字裴舟,号宝斋。乾隆六十年
进士。嘉庆间历国史馆纂修、侍讲、侍读学士、江苏学政、 左副都御史、仓场侍郎。道光初,以与御史常赓等争议粮 仓制度,左迁内阁学士。曾刻《明儒学案》,著有《來雨 軒存稿》。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易・贲・彖》云: •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 • '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创制的典章制度,即源自先民对于天人关系的理
解。早期文献对这一认识阐释得相当清楚。 • 《易・乾・文言》云:见龙在田,#39;人类修养文德而彰明,社会得
九日赋第十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 《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贵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 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 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出郊外登高宴聚,前一二日, 各以粉面蒸糕遗送,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之类。
作品赏析
•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 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 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 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 《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望见白衣 人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而后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俞允文,字仲蔚,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万历七年己 卯(1579年)八月四日。世为昆山人。父俞璋,举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嘉兴府推官,复迁湖州、泉州二郡,所至以平恕称,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嘉 靖三年以疾卒于官。时允文12岁,与兄允升、弟允济同奉母还昆山。允文性至 孝而聪慧,年十五作《马鞍山赋》,人争称之,名动乡里。允文自幼喜好文艺, 游心古文辞,临摹法书,然不喜科举业;对《周易》有所探究,17岁奉母命, 以《易》学出试郡学。时吴郡别驾李浙见其文,誉之为“神龙天马”,荐于督 学章衮,遂补为郡庠弟子员。时朝廷有人建议,谓《春秋》、《礼记》二经传 习者乏人。遂令各地督学使者选择高才生员,以授二经。时允文在选,乃改读 《春秋》。而允文对科举文章已极厌烦,几次欲退学,因母命难违,只好暂留。 其时对诗古文及书法仍多倾心。当时苏州才艺之士聚集,对允文亦多影响。邑 中前辈吴中英,博学才高,喜嘉掖后进,见允文《晚山庭》诗云:“黄鹰独过 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岸高青草叫乱蛙,风急渔船暗灯火。”称赏不绝, 遂订忘年之交。
作品赏析
•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 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 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 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 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 《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望见白衣 人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而后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俞允文,字仲蔚,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万历七年己 卯(1579年)八月四日。世为昆山人。父俞璋,举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嘉兴府推官,复迁湖州、泉州二郡,所至以平恕称,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嘉 靖三年以疾卒于官。时允文12岁,与兄允升、弟允济同奉母还昆山。允文性至 孝而聪慧,年十五作《马鞍山赋》,人争称之,名动乡里。允文自幼喜好文艺, 游心古文辞,临摹法书,然不喜科举业;对《周易》有所探究,17岁奉母命, 以《易》学出试郡学。时吴郡别驾李浙见其文,誉之为“神龙天马”,荐于督 学章衮,遂补为郡庠弟子员。时朝廷有人建议,谓《春秋》、《礼记》二经传 习者乏人。遂令各地督学使者选择高才生员,以授二经。时允文在选,乃改读 《春秋》。而允文对科举文章已极厌烦,几次欲退学,因母命难违,只好暂留。 其时对诗古文及书法仍多倾心。当时苏州才艺之士聚集,对允文亦多影响。邑 中前辈吴中英,博学才高,喜嘉掖后进,见允文《晚山庭》诗云:“黄鹰独过 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岸高青草叫乱蛙,风急渔船暗灯火。”称赏不绝, 遂订忘年之交。
思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 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 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 《蓼斋后集》五卷。
国学 骈体文
思赋
第十段
清代 李 雯
作品赏析
• 游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族群,基本上大多数读书人都在某个时间 段内当过游子,通常说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离家出走的人。 离家出走在古代属于比较神圣的事情,男人们离家出走,大多是行走江湖游历 四方,或是长途跋涉进京赶考,是男人们要出去建功立业,是要做兼济天下的 事情。而女人们离家出走,则多半是很多难以启齿的理由。因此,对于中国历 史而言,离家出走的神圣感,是就男人而言的。
• 李白二十多岁时候就离开巴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长安城里赢得自己最早的名声,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游子生涯是豪迈壮阔的,就算是在游历中不幸溺水身亡,也是为的捞月如 此浪漫的事情。和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前半生的杜甫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到晚年了越走越 远,越走越乱,越走越没落,就变得不再那么恣肆,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了。杜甫的这种游子心态, 与大家所认为的游子更相似,也更是最为真实的游子人生。中国历史上要赶上李白那种无所无谓的状态, 游子中是没有几个的,就算宋朝同属豪迈派的苏东坡,在屡遭贬斥,也曾发出幽怨的感叹。
• 这种悲剧性的意象经汉唐辞赋诗人们的演绎,则更加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板上钉钉的判断。但其实游子 们最早的记载中,是没有如此悲伤感怀的,那时候的游子们要是准备出门,乡里乡亲多半还会眼巴巴的 守望着这个游子的衣锦还乡和赈济乡里。游子们出门都是带着目的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游子们,诸如张 仪苏秦等,驰骋列国,纵横捭阖,在列国朝堂高谈阔论,终赢得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样的游子,即 便身在异乡为异客,也自氤氲着拔剑向天的气魄,即便有悲,也是悲壮,而非悲伤。诸如老子孔子等, 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在君王面前受万般敬仰,却因君王陷于权力的诱惑,终至他们浪荡江湖,难登高 位。后来的游子们,也就将老子孔子的这种不得意,自比其身,游子的悲,则变成了怀才不遇。
后涉淮赋第十段赏析【南宋】张耒骈体文
彼贵者乐其府兮,富者懐其资。无二者之累予兮,何羁游之足 悲。穷天下之竒观兮,极覆载之所藏。膏吾车而勿反兮,毕吾 世而徜徉。
………………………………………………………
………………………………………………………
夏商时期,淮南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 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 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 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国学 骈体文
后涉淮赋
第十段
北宋 张 耒
作品赏析
•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 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 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 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 在《后涉淮赋》中,张耒对处于人世的状态进行了思考;“当天时之晚秋兮,风露惨其既至。 山峭峭而瘦出兮,水绀洁而无滓。曳孤轮而忽骜兮,出游鲈于短苇。白鹭飞而下来兮,翩如避 世之君子。” 风露惨淡,山崖瘦出,这既是作者对自在之物的传神之笔,又是作家不屈命运 的桀骜性格的写照。清澈的江水,自由自在的游鱼、小鸟又展示了在桀骜中超越主观人心的清 旷一面。张耒辞赋的景物描写之所以传神,就在于他是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情感意趣,是自然 之物、自然之意充分融化的结果。而主观沟通的契机便是万物都寓理,都和人一样有感情,这 一点既是苏轼反复强调的也是蜀学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可以说张耒的辞赋是实践体验着蜀学的 艺术哲学观。
THANK YOU!
………………………………………………………
………………………………………………………
夏商时期,淮南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 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 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 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国学 骈体文
后涉淮赋
第十段
北宋 张 耒
作品赏析
•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 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 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 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 在《后涉淮赋》中,张耒对处于人世的状态进行了思考;“当天时之晚秋兮,风露惨其既至。 山峭峭而瘦出兮,水绀洁而无滓。曳孤轮而忽骜兮,出游鲈于短苇。白鹭飞而下来兮,翩如避 世之君子。” 风露惨淡,山崖瘦出,这既是作者对自在之物的传神之笔,又是作家不屈命运 的桀骜性格的写照。清澈的江水,自由自在的游鱼、小鸟又展示了在桀骜中超越主观人心的清 旷一面。张耒辞赋的景物描写之所以传神,就在于他是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情感意趣,是自然 之物、自然之意充分融化的结果。而主观沟通的契机便是万物都寓理,都和人一样有感情,这 一点既是苏轼反复强调的也是蜀学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可以说张耒的辞赋是实践体验着蜀学的 艺术哲学观。
THANK YOU!
南有嘉茗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梅尧臣骈体文
•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 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年)离 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 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 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
•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 “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 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 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 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 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 (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 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 “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若然,則斯茗也,不得不謂之無益於爾身,無功 於爾民也哉!
………………………………………………………
………………………………………………………
宋代因承唐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宋代梅尧臣《南有嘉茗赋》说:“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 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鲞铺”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 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宋代开始,茶就真正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代饮茶,基本 上仍因循唐代的准则,将这—高雅的享受更加发扬光大,这和宋代理学的清谈有一定关系。文人 士大夫对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津津乐道。宋代茶法中已经不再于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 皮等物了。当时存在着“茶礼”及“奠茶”两种习俗,这使得茶特别为民间所重视,至今,民间 相亲时,还流传着宋代时就已形成的习俗——让女方奉茶给来为男方相亲的亲友。
•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 “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 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 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 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 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 (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 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 “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若然,則斯茗也,不得不謂之無益於爾身,無功 於爾民也哉!
………………………………………………………
………………………………………………………
宋代因承唐代,饮茶之风更加普及。宋代梅尧臣《南有嘉茗赋》说:“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 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鲞铺”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 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宋代开始,茶就真正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代饮茶,基本 上仍因循唐代的准则,将这—高雅的享受更加发扬光大,这和宋代理学的清谈有一定关系。文人 士大夫对茶品、火候、煮法及饮效等津津乐道。宋代茶法中已经不再于茶中添煮薄荷、茱萸、橘 皮等物了。当时存在着“茶礼”及“奠茶”两种习俗,这使得茶特别为民间所重视,至今,民间 相亲时,还流传着宋代时就已形成的习俗——让女方奉茶给来为男方相亲的亲友。
来雁赋第十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来雁赋
第十段
明代 俞允文
作品赏析
• 大梁王公即昆山知县王用章 • 《苏州府志》卷三名宦:王用章,字汝平,祥符人。嘉靖四十三年进士,知昆山。甫至,按所
部田赋,及诸催督之籍,一览洞然。于是询诸父老,定雇役之法,清改兑之弊,免储总之役。 期年,民大悦。会抚臣图头粮长之议下,用章廉知飞诡之弊,为领赋者害,乃先清图甲,严限 推收,令买者不苦原户催征,业主不苦客户影射,而七十二区之田尽出。乃按田户以编役,随 图甲以拨运,役均弊绝,民皆乐业。巡抚海瑞浚吴淞江,工役浩繁,用章应机立办,民间若不 闻有役者。听讼晨至夕,决遣无留滞,公堂然。尝有雁降于庭,留止不去,人为赋来雁诗以美 之。己巳、庚午,县苦水灾,力请于抚臣,漕米得改折。性洒落,能多饮而不醉。尝与士大夫 从容山水间,一以私请,则毅然正色。有乡绅某,父子怀嫌,适园亭落成,招令饮。酒半,用 章忽曰:今日欲鞫一公事。问:何事?曰:即公父子间事也。呼其子出,数其家事,委细具知。 乃以至情开喻。举家请罪感泣,誓终身慈孝。因复饮极欢,为题其堂曰:遂初。言遂为父子如 初也。三年报最,民诣阙请留。迁常州府同知,仍管县事,前后凡七年。迁礼部主客郎,竟不 赴,归。 • 昆山地域,经数代置废分合,变化较大。唐以前县境广至今嘉定县全境及太仓、宝山、青浦、 上海、松江等县部分境域。从唐代始至20世纪50年代末,县境历经多次演变成为今日之范围。 故娄、信义、新阳县治均设于境内。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俞允文,字仲蔚,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万历七年己 卯(1579年)八月四日。世为昆山人。父俞璋,举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嘉兴府推官,复迁湖州、泉州二郡,所至以平恕称,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嘉 靖三年以疾卒于官。时允文12岁,与兄允升、弟允济同奉母还昆山。允文性至 孝而聪慧,年十五作《马鞍山赋》,人争称之,名动乡里。允文自幼喜好文艺, 游心古文辞,临摹法书,然不喜科举业;对《周易》有所探究,17岁奉母命, 以《易》学出试郡学。时吴郡别驾李浙见其文,誉之为“神龙天马”,荐于督 学章衮,遂补为郡庠弟子员。时朝廷有人建议,谓《春秋》、《礼记》二经传 习者乏人。遂令各地督学使者选择高才生员,以授二经。时允文在选,乃改读 《春秋》。而允文对科举文章已极厌烦,几次欲退学,因母命难违,只好暂留。 其时对诗古文及书法仍多倾心。当时苏州才艺之士聚集,对允文亦多影响。邑 中前辈吴中英,博学才高,喜嘉掖后进,见允文《晚山庭》诗云:“黄鹰独过 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岸高青草叫乱蛙,风急渔船暗灯火。”称赏不绝, 遂订忘年之交。
屈原庙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十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 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国学 骈体文
屈原庙赋 第十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刚登进士不久,归守母丧期满,告别四川 故乡,与其父苏洵取长江水道北赴汴京(今河南开封),途经湖北秭归屈原庙, 有感于国家命运,触景生情写下此赋。
• 《屈原庙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 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 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全文熔 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 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 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 ………………………………………………………
屈原庙位于秭归县城东北方的屈原故里,距县城约30千米,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成长地。该处立 有“楚大夫屈原故里”石碑,并建有屈原庙。此 庙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后经多次毁建,现存屈原庙 于1980年翻修,为民居 建筑形式,面阔3间,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青瓦白墙,素朴古雅,内塑新 塑 屈原像1尊,附近有香炉坪、响鼓溪、王寨山等景区,风光宜人。
• 接着作者写了屈原宁愿为国而死也不随从流俗的决心。对于很多人而言,屈原的确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完全没有 必要为了这样一个国家去死,但是他就是去了,原因何在,因为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形式,而是一种文化,一 种精神。正如齐奥朗所言:“一个国家的偶像灭亡了,那么这个国家就灭亡了。”偶像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屈原悲 伤的不是国破家亡,而是神器被毁,楚国就此不复存在了,这是令他感到绝望的根本之处。作为一个人,一个有良知 的人,他是不能够就此苟活于世的,是不能够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地活下去的。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有着无与伦 比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不能够受到一丝一毫玷污的,同时越是高贵的灵魂越是脆弱,越是不堪一击。
石韫玉赋第十段赏析【清代】王鸣盛骈体文
于外彰晖,吉必由于内足,固宜秦风比德,取琳琅以擬,厥精 纯,士衡论文,借瑶琨以比其照烛,宁特截得,如鸡之样,嫩 剖鹅肪,蒸来似栗之形,细排金粟也哉。
……………………………………………………… ………………………………………………………
晋代陆机的《文赋》: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 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 于集翠。“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平淡无奇的山川因有了璞玉和宝珠的存在, 便拥有了光彩和可爱,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骈体文
石韫玉赋 第十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陆机的《文赋》里说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 媚。” 山,之所以倍增光辉,不是因为它本身绽放光彩,而是因 为其中蕴藏着美玉;水,之所以更加秀媚,不是因为它本 身清秀,而是因为里面含着珍珠。
• 人,之所以魅力无限,不是因为他外表有多么漂亮,而是 因为躯壳里有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也需要聚精会神、光彩照人的 “眼睛”,古人将其叫做“诗眼”或“文眼”。它是全篇 的聚焦点,是全文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所以寻找到聚焦 点,也就确立了文章的灵魂。
图片欣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THANK YOU!
……………………………………………………… ………………………………………………………
晋代陆机的《文赋》:或苕发颖竖,离众绝致;形不可逐,响难为系。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 所纬。心牢落而无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 于集翠。“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意思是:平淡无奇的山川因有了璞玉和宝珠的存在, 便拥有了光彩和可爱,拥有了令人神往的魅力。
骈体文
石韫玉赋 第十段
清代 王鸣盛
作品赏析
• 陆机的《文赋》里说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 媚。” 山,之所以倍增光辉,不是因为它本身绽放光彩,而是因 为其中蕴藏着美玉;水,之所以更加秀媚,不是因为它本 身清秀,而是因为里面含着珍珠。
• 人,之所以魅力无限,不是因为他外表有多么漂亮,而是 因为躯壳里有一个至善至美的灵魂。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也需要聚精会神、光彩照人的 “眼睛”,古人将其叫做“诗眼”或“文眼”。它是全篇 的聚焦点,是全文最为光芒四射的地方。所以寻找到聚焦 点,也就确立了文章的灵魂。
图片欣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简介
• 王鸣盛(1722年7月4日—1798年1月18日),清史学家、 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 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 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 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 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
THANK YOU!
石菖蒲赋第十段赏析【南宋】王炎骈体文
• 石菖蒲则为后世文人所咏赞,如南朝江淹作《石上菖蒲诗》曰:“琼琴久芜没,金镜废不看。不见空闺里,从横愁思 端。缓步遵汀渚,杨枻泛春澜。电至烟流绮,水绿桂涵丹。凭酒意未悦,半景方自叹。每为忧见及,杜若讵能宽。冀 采石上草,得以驻馀颜。”江淹还有《菖蒲颂》曰:“药实灵品,爰乃辅性。除痾卫福,蠲邪养正。缥色外妍,金光 内映。草经所珍,山图是咏。”
有荇有藻,产涟漪兮。可荐可馐,播声诗兮。亦 有芙蓉,媚芳池兮。
………………………………………………………
………………………………………………………
菖蒲成狮子鸾凤状 僧普寂大好菖蒲,房中以菖蒲种成狮子、鸾凤、仙人之状《海墨微言》。宋为 文人治国,文士雅人情怀甚重,茶、瓷、石等诸清事皆古今之鼎盛,蒲事,宋人为盛,余以为, 概因有五,其一,文人雅士喜近山林水涧,然尘事所缚,实难常往,一室之内,石蒲所以寄意托 身也;其二,蒲不依尘土,点水可活,娟洁风雅,宋人以蒲自比,如知己同志,对之可亲可爱; 其三,宋之美尚简,蒲少花,翠叶玉根,白石清水,合乎时人之审美。其四,蒲史之久远,可药 可食,更有长生之功,养之寓目养生,亦文人所期也。其五,蒲本野生,不易得又非难得,不娇, 养之弗劳人力,长年长青,非有枯荣之悲喜。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宋代张耒有《石菖蒲赋》,其序曰:“岁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无不悴 者。爰有瓦缶置水斗许,间以小石,有草郁然。俯窥其根,与石相结络。其生 意畅遂,颜色茂好,若夏雨解箨之竹,春田时泽之苗。问其名曰,是为石菖蒲 也。考诸《本草》,则为养性上药,仙圣之已试者也,因赋之云……”宋代王 炎也有《石菖蒲赋》,其序既论及石菖蒲的药用价值,也有自己的感慨:“予 书室中有石菖蒲一本,郁然畅茂,盖资水石之清幽以遂其性,此物医经所论, 可以延年,可以成仙。第人取而食之,蒲丧其生矣,然则为人养生者,非蒲之 愿也。因读北山翁集有《石菖蒲赋》一篇,三折四复,词既妙丽,而兴托高远。 乃拾其遗论而赋之曰……。”
有荇有藻,产涟漪兮。可荐可馐,播声诗兮。亦 有芙蓉,媚芳池兮。
………………………………………………………
………………………………………………………
菖蒲成狮子鸾凤状 僧普寂大好菖蒲,房中以菖蒲种成狮子、鸾凤、仙人之状《海墨微言》。宋为 文人治国,文士雅人情怀甚重,茶、瓷、石等诸清事皆古今之鼎盛,蒲事,宋人为盛,余以为, 概因有五,其一,文人雅士喜近山林水涧,然尘事所缚,实难常往,一室之内,石蒲所以寄意托 身也;其二,蒲不依尘土,点水可活,娟洁风雅,宋人以蒲自比,如知己同志,对之可亲可爱; 其三,宋之美尚简,蒲少花,翠叶玉根,白石清水,合乎时人之审美。其四,蒲史之久远,可药 可食,更有长生之功,养之寓目养生,亦文人所期也。其五,蒲本野生,不易得又非难得,不娇, 养之弗劳人力,长年长青,非有枯荣之悲喜。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宋代张耒有《石菖蒲赋》,其序曰:“岁十月,冰霜大寒,吾庭之植物无不悴 者。爰有瓦缶置水斗许,间以小石,有草郁然。俯窥其根,与石相结络。其生 意畅遂,颜色茂好,若夏雨解箨之竹,春田时泽之苗。问其名曰,是为石菖蒲 也。考诸《本草》,则为养性上药,仙圣之已试者也,因赋之云……”宋代王 炎也有《石菖蒲赋》,其序既论及石菖蒲的药用价值,也有自己的感慨:“予 书室中有石菖蒲一本,郁然畅茂,盖资水石之清幽以遂其性,此物医经所论, 可以延年,可以成仙。第人取而食之,蒲丧其生矣,然则为人养生者,非蒲之 愿也。因读北山翁集有《石菖蒲赋》一篇,三折四复,词既妙丽,而兴托高远。 乃拾其遗论而赋之曰……。”
萤火赋第十段赏析【唐代】骆宾王骈体文
• 骆宾王在家国之思的基础上,将萤火意象拓展到了哲学的象征意义中,使其意蕴更加深广。 外而尽诚。”就是借萤火来比喻虽见弃于人主,但仍旧尽心竭力的贤臣。再如晚唐司空图《避 乱》:“离乱身偶在,窜迹任 浮沉。虎暴荒居迥,萤孤黑夜深。”以黑夜中的孤萤来暗喻身 处黑暗政治环境中,孤立无援的忠臣良将。
作品赏析
• 骆宾王自述作这篇《萤火赋》的缘起是“余曾独处,夜不能寐”和“顾见萤火, 意遂有感”,于是便“执以自照,而为之赋”。第二部分为赋的 本部,可分 三层。第一层从“潜空馆之寂寂兮”到“览熠耀于前 庭”,写作者在黑夜之 空馆中寂寞忧伤,难以入眠,却突然“览 熠耀于前庭”,使其为之感怀。以 黑暗、孤寂的背景开头,衬 托出萤火的明亮闪耀。第二层从“不以资质之鄙 薄兮”到“于疏 外而尽诚”,转入对萤火品格的直接赞美,并以最后两句 “谅 有似于贤臣兮,于疏外而尽诚”点明萤的品质就是忠臣良将的 志,作者 表明了自己对萤的赞赏态度,进而借萤火的光辉来表彰那些贞洁之士,同时与 开头的“感怀”遥相呼应。 傅咸咏物赋多有寄托,触类申发,意蕴深远。
• 丁忧结束后,骆宾王已是六十一岁,仍返身官场,被任命为长安主簿,不久被 提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被栽赃下狱,真正的原因是 骆宾王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政的武氏集团。狱中,骆宾王写下《萤火赋》、 《在狱咏蝉》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明志。被关押一年多释放, 六十三岁的骆宾王贬为正九品上临海县县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过博昌县 访旧,再路过义乌安葬了母亲,这是他对两处家乡的最后探访。
国学 骈体文
萤火赋
第十段
唐代 骆宾王
作品赏析
• 骆宾王四十九岁重返长安官场,担任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随军征西,先去西 北,走的路线大致是从陕西、经兰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两年多,又被调往西南战线,途 经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骆宾王在军中担任参军、书记等文职,撰写书檄。几年的军旅生活 令他成为“唐代第一个走向塞漠的知名诗人,开创了文人侧身戎幕和边塞诗纪实言志的一带新 风”,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五十五岁返回长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两年 完成公使,五十七岁调回长安,任武功县主簿,写作了被誉为绝唱的长诗《帝京篇》。这首诗 作也被评价为时城市诗之滥觞。彼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意欲使其为掌书记随军出征,但骆宾王 欲孝养老母,请辞。继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长安,生重病,病中母亲去世。骆宾王退 职居家服母丧。回想成年后的奔波,与母亲聚少离多,唯有“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作品赏析
• 骆宾王自述作这篇《萤火赋》的缘起是“余曾独处,夜不能寐”和“顾见萤火, 意遂有感”,于是便“执以自照,而为之赋”。第二部分为赋的 本部,可分 三层。第一层从“潜空馆之寂寂兮”到“览熠耀于前 庭”,写作者在黑夜之 空馆中寂寞忧伤,难以入眠,却突然“览 熠耀于前庭”,使其为之感怀。以 黑暗、孤寂的背景开头,衬 托出萤火的明亮闪耀。第二层从“不以资质之鄙 薄兮”到“于疏 外而尽诚”,转入对萤火品格的直接赞美,并以最后两句 “谅 有似于贤臣兮,于疏外而尽诚”点明萤的品质就是忠臣良将的 志,作者 表明了自己对萤的赞赏态度,进而借萤火的光辉来表彰那些贞洁之士,同时与 开头的“感怀”遥相呼应。 傅咸咏物赋多有寄托,触类申发,意蕴深远。
• 丁忧结束后,骆宾王已是六十一岁,仍返身官场,被任命为长安主簿,不久被 提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被栽赃下狱,真正的原因是 骆宾王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政的武氏集团。狱中,骆宾王写下《萤火赋》、 《在狱咏蝉》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明志。被关押一年多释放, 六十三岁的骆宾王贬为正九品上临海县县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过博昌县 访旧,再路过义乌安葬了母亲,这是他对两处家乡的最后探访。
国学 骈体文
萤火赋
第十段
唐代 骆宾王
作品赏析
• 骆宾王四十九岁重返长安官场,担任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随军征西,先去西 北,走的路线大致是从陕西、经兰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两年多,又被调往西南战线,途 经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骆宾王在军中担任参军、书记等文职,撰写书檄。几年的军旅生活 令他成为“唐代第一个走向塞漠的知名诗人,开创了文人侧身戎幕和边塞诗纪实言志的一带新 风”,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五十五岁返回长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两年 完成公使,五十七岁调回长安,任武功县主簿,写作了被誉为绝唱的长诗《帝京篇》。这首诗 作也被评价为时城市诗之滥觞。彼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意欲使其为掌书记随军出征,但骆宾王 欲孝养老母,请辞。继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长安,生重病,病中母亲去世。骆宾王退 职居家服母丧。回想成年后的奔波,与母亲聚少离多,唯有“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赤壁赋第十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
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 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 “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 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 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 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
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 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 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 “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 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 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 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 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中秋月赋第十段赏析【南宋】杨万里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中秋月赋第十段南宋 杨万里
作品赏析
• 《中秋月赋》是作者写给紫岩先生张浚的作品,也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体现。 • 王子俊(字才臣)与杨万里、周必大、朱熹等名人都有交游。他与杨万里相交游始于1165年
春夏,那年正是杨万里在家丁父忧的第二年,他作《送王才臣赴秋试序》:“予退居于南溪之 北涯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未尝扫迹,而出无所于往……最后得王生子俊才臣者……居数月, 告予以行”。后来,两人的关系像长兄与小弟一般,十分融洽友爱,杨万里先后作《和王才臣》 《和王才臣再病二首》《夜宿王才臣斋中,睡觉间风雪大作》《乾道丙戌中秋,与友人王才臣 埜酌言及师友怀紫岩先生慨然赋之》《寒食享祀谢王才臣送北果》等诗文。对于王子俊的诗和 文,杨万里给予了高度评价:“《史论》有迁、固之风,古文有韩、柳之则,诗句有苏、黄之 味。至于四六踵六一、东坡之步武,超然绝尘,自汪彦章、孙仲益诸公而下不论也。”可见他 的才学的确很出众,吟诗作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于杨万里的评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点评说:“其推之甚至。今其他文已湮没不传,无由证所评之确否。但就此一卷而论,其典雅 流丽,亦复斐然可观。故朱彝尊亦谓其由中而发,渐近自然,无组织之迹。” • 杨万里《跋王才臣史沦》,渭其年十七作《历代史论旁十篇,已老气横九州,无毫发遗恨。古 文有韩、柳之则,诗句有苏、黄之味,四六超然绝尘,典雅流丽,由衷而发,渐近自然,无组 织之迹,卓然自成一家。《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三松集》十八卷,久佚,今存《格斋 四六》二卷,有《豫章丛书》本,《四库全书》本为一卷,王氏十卷楼抄本题作《格斋先生三 松集》一卷。《全宋诗》卷二六七九录其诗十首。《全宋文》卷六四二四至六四二七收其文四 卷。事迹见杨万里《送王才臣赴秋试序》(《诚斋集》卷七七)、《裎史》卷一五。
章灵赋第十段赏析【清代】王夫之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生于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子 时,卒于壬申正月初二午时。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 (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 《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 《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国学 骈体文
章灵赋
第十段
清代 王夫之
作品赏析
• 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朱天麟任东阁大学士。李成栋反正后,袁彭年 等五虎弄权,上疏攻击跟随永历帝播迁的大学士严起恒、权臣陈邦傅、马吉翔、 太监庞天寿。王化澄,崇祯七年进士,参与定策拥立永历帝,官至东阁大学士。 在孙可望请封秦王时,他力排众议,声称:“江楚溃败,两粤且不支,能制可 望之不王乎?”主张真封秦王,与大西军余部联合抗清。这就触犯了楚党的大 忌,被金堡等劾免。清军占领广西后,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将马蛟麟捕获, 誓死不降,于顺治九年三月十八日遇难。关于他的为人,《南疆逸史》卷二十 二《王化澄传》中说“正色立朝,人赖以安”。而楚党人士的著作却对他极尽 诋毁之能事,说他“贪庸误国”。章灵即章显灵神,也就是剖白心迹的意思。 《章灵赋》作于1653年。全赋仿《离骚》结篇,首述其先祖与明朝之关系,实 际上是在表白自己家族对明王朝的忠诚,接着缕陈自己的政治经历和对时局的 看法,援史以证今。最后以《乱曰》作结,表明自己的抉择。
作品赏析
• 据船山《章灵赋》自注及潘宗洛《船山先生传》记载: 两 件大事,最终迫使王船山以病乞身,退隐林泉。一是内阁大臣 ,将志在振 刷的金堡、袁彭年、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五位大臣指 为“五虎”,逮捕下狱,大学士瞿式耜、严起恒先后进谏,桂
军将领高必正出面相救才幸免于难。二是降将孙可望挟迎
怀骚赋第十段赏析【南宋】薛季宣骈体文
• 《怀骚赋》由观看民间竞渡而追忆屈原不朽的人格力量:“眺丹阳而侘傺兮,黄沙之莽莽。拔 高丘之松桂兮,删寄根于非土。鸾凤翔于千仞兮,来下栖于荆棘。豢龙烹兮,同鸡骛于人食。 鄂渚徜徉兮,思要渺之故步。永怀流烈兮,闻高风于竞渡,时移世变地益远而年益迈兮,孰孜 孜其愈勤,飘风发而白雪飞兮,兰含香而自焚。”屈原遭时闇乱,沉江以显忠心。时变世移, 而民间竞渡习尚不减,屈原的精神、人格也将随着竞渡的之而千秋流传,体现了对屈原的深深 敬仰之情。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怀骚赋
第十段
南宋 薛季宣
作品赏析
• 《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 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 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 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 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 渡之戏。”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 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 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 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 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 六十二岁左右。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怀骚赋
第十段
南宋 薛季宣
作品赏析
• 《荆楚岁时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筒 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端午竞渡的习 俗,也是荆楚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方式之一。《隋书·地理志下》载:“大抵荆州率敬鬼,尤 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 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 渡之戏。”到了隋唐一统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就不仅限于荆楚地区,而成为全国性的节 日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顷襄王十九年,秦将司马错攻楚,楚割让上庸、汉北地;第 二年,秦白起攻楚,取邪、邓、西陵。
•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 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 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 六十二岁左右。
四海以职来祭赋第十段赏析【北宋】孔武仲骈体文
THANK YOU!
共承上化,参徳逊于前书。各尽臣恭协祼,将于大雅。 夫尽九州之力,致五福之膺殊。
……………………………………………………… ………………………………………………………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昔者”指过去。“郊祀”在郊外祭 祀。“后稷”指祖先。“宗祀”在家中祭祀。“文王”是周公的父亲。“明堂”是指祠堂。“上 帝”就是上天的意思。当初,周公在郊外把祖先当作上天来祭祀;在家里也把父亲文王当作上天 来祭祀。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四海之内”指天下。“以”是按照。“职”指职 位。“祭”是祭祀。周公是圣人,他只是在郊外和家中把祖先和父亲当作上天来祭祀,却感召了 天下所有的诸侯、卿大夫,都按照自己的职位高低先后前来周朝祭祀周公的祖先。大家都有了共 同的信仰,天下哪有不治的道理?
国学 骈体文
四海以职来祭赋
第十段
北宋 孔武仲
作品赏析
• 《孝经》第十五讲 圣治章第九 • 【原文】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
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 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 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注解】曾子说∶“请问夫子,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 说∶“天地之道,都体现在人道。为人处世,没有比孝道更为重要的了。在孝 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把他当作上天更重要 的了,周公就是这样做的。当初,周公在郊外把祖先当作上天来祭祀;在家里 也把父亲文王当作上天来祭祀。所以感召了各地诸侯、卿大夫都按职位高低纷 纷前来参加祭祀。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之上呢? 【讲解】“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圣人”是指通达了 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德”是德性,遵循大道来做人、做事就称为“德”, 德在境界上叫做“德性”,在能力上叫做析
坐愁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晁补之骈体文
THANK YOU!
• 一忧一恨,一悲一乐,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诗人的道德良知就从这种对比描 写中体现出来。写诗人,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写夏云,不去欣赏它的千姿百 态,无心观察它的悠忽变化,只以“千变万形”抽象概括,表明诗人别有所求, 无心风景;写旱苗,久旱无雨,奄奄一息,足见诗人的怜惜牵挂。原来诗人写 云,不是附庸风雅,吟风弄月,不是高人逸士,独抒性灵,而是盼云盼雨,盼 禾苗有救,盼农民生活有着落,他的心思全在旱苗之上,全在农民补之
作品赏析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出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 《坐愁赋》赋名取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之 “安能行叹复坐愁”。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 (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 (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 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 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 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 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然圣人犹以谓乐天,有忧之大者也,况忧人之忧,岂有既哉? 于是翁泛然可,油然谢曰:忧乐外矣!吾当虚之。
……………………………………………………… ………………………………………………………
古代文人急百姓之所急,忧百姓之所忧,恨百姓之所恨,骂百姓之所骂,完全站在劳苦大众的立 场上,替他们说话,替他们表达喜怒哀乐,诗人身上体现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和责任担当 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深广忧患和深刻悲悯,我永远敬佩这类诗人,读他们的哀民生多艰之作, 我记住了一颗颗崇高而伟大的灵魂。名不见经传的唐代诗人于鹊,就是我所崇敬的这样一位诗人, 记住他源自于他留给后人的唯一作品《云》,源自于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关切民生、悲悯天下的 情怀和控诉权贵、批判社会的正义感。
望赋第十段赏析【唐代】刘禹锡骈体文
望如何其?望最伤。俟环玦兮思帝乡。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 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春之气兮悦万族,独含嚬兮子里目。
……………………………………………………… ………………………………………………………
洛阳拜尘友:指晋潘岳等。潘岳,字安仁,今河南中牟人,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 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 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 引为太傅主簿。骏被诛,岳除名。《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謐, 每候其出,与崇等辄望尘而拜。”潘岳又称潘安,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 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 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 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 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 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 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作品赏析
• 按《望赋》是刘禹锡初贬朗州时写的,渴望早日回到京都为朝廷效力;《谪九 年赋》则是他被贬朗州九年后写的,不仅自己没有想到、常人也不会料到会贬 谪如此之久,九年,是贾谊贬谪时间的三倍,吏部考察官员三年一次也经历了 三次,命运为何如此之差,怎么不为之悲伤。最后,作者也只能认命!作者创 作此赋的第二年朝廷召回,结束了在常德的谪居生活。《望赋》和《谪九年赋》 从时间上看,贯穿刘禹锡贬谪朗州的开始和结束。
……………………………………………………… ………………………………………………………
洛阳拜尘友:指晋潘岳等。潘岳,字安仁,今河南中牟人,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岳二十岁, 时晋武帝躬耕藉田,岳作赋以美其事,洒洒千言,辞藻优美,为众所疾,遂十年不得升迁。岳三 十余岁出为河阳县令,令全县种桃花,遂有“河阳一县花”之典故。岳在任上有政绩,太傅杨骏 引为太傅主簿。骏被诛,岳除名。《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謐, 每候其出,与崇等辄望尘而拜。”潘岳又称潘安,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 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 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 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 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革新 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 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作品赏析
• 按《望赋》是刘禹锡初贬朗州时写的,渴望早日回到京都为朝廷效力;《谪九 年赋》则是他被贬朗州九年后写的,不仅自己没有想到、常人也不会料到会贬 谪如此之久,九年,是贾谊贬谪时间的三倍,吏部考察官员三年一次也经历了 三次,命运为何如此之差,怎么不为之悲伤。最后,作者也只能认命!作者创 作此赋的第二年朝廷召回,结束了在常德的谪居生活。《望赋》和《谪九年赋》 从时间上看,贯穿刘禹锡贬谪朗州的开始和结束。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赏析
• 【论语正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王曰:“泰伯,周太 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於王季。 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 正义曰:郑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泰伯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 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作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 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髪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德而称焉。”案: 《左僖五年传》:“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虞仲即仲雍。不从者,谓不从 太王命立己为嗣也。《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 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此文即郑氏所略本 也。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圣人无名赋
第十段
北宋 王禹偁
作品赏析
•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一种境界。庄子说:“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就是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 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 才是逍遥游。 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只有那些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和精神 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以及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雖在思紀,列以無能。今我后尚黄老以君臨,闡清淨而化下,抑徽號於睿 聖,扇玄風於華夏。有以見聖無名兮神無功,信大人之造也!
……………………………………………………… ………………………………………………………
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 传给昌。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於把君位传 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 统一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的部落,谈不上“天下”。这“天下”两字可能 卽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 王禹偁(954-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 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 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 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 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 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 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 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 “无己、无功、无名”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不贪恋功名利禄,随遇而安,做到任乎自然, 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 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
•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周大王之长子。至 德,谓德之至极,无以复加者也。三让,谓固逊也。无得而称,其逊隐微,无迹可见也。盖大 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大王之时,商道寖衰,而周日强大。季历又生子昌,有圣 德。大王因有翦商之志,而泰伯不从,大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 蛮。於是大王乃立季历,传国至昌,而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为文王。文王崩,子发立,遂克商 而有天下,是为武王。夫以泰伯之德,当商周之际,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乃弃不取而又泯 其迹焉,则其德之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宜夫子之叹 息而赞美之也。泰伯不从,事见春秋传。
• 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 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 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 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 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 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 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 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