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 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
《穿井得一人》-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举例解释:
(1)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穿井得一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还寓意着勤奋、努力和坚持,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去克服;
(2)成语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语境,恰当运用成语,如比喻、讽刺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出故事的核心寓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成语‘穿井得一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字词理解和记忆;
(2)成语背后的故事情节及寓意的理解;
(3)学习成语故事的记叙方法和表达技巧;
(4)运用成语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举例解释:
(1)要求学生掌握成语中的生字词,如“井”、“得”、“一人”,理解它们在成语中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理解成语“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对难点内容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成语的灵活运用和语境匹配这一难点掌握得不够扎实。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语境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一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一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标注课文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①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③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 点。
总结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介 绍《穿井得一 人》的故事情
节和寓意。
强调重点:分 析故事中的寓 言意义,探讨 其现实意义。
强调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故 事背后的深层 含义,培养他 们的思考能力
和判断力。
08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进 行评价。
故事呈现方式: 可以通过口头讲 述、PPT展示或 视频播放等方式 呈现故事。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引导学 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 达的主题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文内容理解: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05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黑板
黑板是传统的教学工 具之一,用于展示文 字、公式、图表等教 学内容
在《穿井得一人》的 教案中,可以使用黑 板来列出故事的主要 情节和人物关系
黑板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 内容,尤其是一些重 要的知识点
教学PPT
包含课程标题、 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 等
包含图片、图表、 动画等多媒体元 素
包含课堂互动环 节,如提问、讨 论等
包含课后作业和 思考题等
06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 问,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 过的寓言故事。
介绍新知:介绍《穿井得 一人》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新人教版
(1)知识层面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等,具备了一定的寓言文学基础。然而,对于本节课的《寓言四则》中的“穿井得一人”,学生可能对其中的道理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讨。
(2)能力层面
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本,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思考和表达;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在这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和寓意。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寓言故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找到寓言的影子,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重点题型整理
1. 分析题型:寓言故事寓意分析
- 题目:请结合“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分析其寓意。
- 答案:寓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轻信谣言,要调查研究,明辨是非。
反思改进措施(三)改进措施
1.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 引入趣味性教学活动:设计有趣的寓言故事游戏、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针对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理解不够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素质层面
学生在道德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寓言故事充满兴趣,能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部分学生可能对这些方面关注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 学生行为习惯分析
(1)学习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对待学习态度认真,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影响学习效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案例一、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二、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释义①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②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再朗读2.抓起因,明晓文脉他们家为什幺挖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3.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1.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①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②教师总结A.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B.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D.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2.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任?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
2.《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
3.故事中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4.分析主人公宋国人的形象特点;
5.探讨故事寓意及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使学生了解寓言文学的魅力,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培养审美鉴赏素养: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及其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寓言故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创造更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1.加强寓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扎实掌握寓言的定义和特点。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让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寓意,分析人物形象。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仍显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启发。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寓言故事的魅力,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但从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出方面还有待提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误会而引发笑话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关键词语去带动阅读的方法。
3.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难点:1. 教学生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学会结合上下语言环境准确理解一个词的词义的方法。
2.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热点引入,激发兴趣由社会当今热点网络谣言泛滥成灾引出我国古代《吕氏春秋》这部作品中也记载到这样的造谣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理解题意,引发思考将这则寓言故事设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释题目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得”字的思考。
三、朗读课文,了解案件要求学生边朗读边思考:案件的内容大概是怎样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吗?四、案件重播,抓住关键(1)学生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请学生说说以下画线的三句话的意思,再次引起学生思考:“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五、翻译课文,理解案情1.学生对照注释,抓住重点词语,自主串译。
2.小组讨论释疑,解决不懂词句。
六、整理词语,积累知识七、依文解言,判断案情小组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如果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1.学生各抒己见2.教师总结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1.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明确:“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1)(从丁氏的角度来看)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2)(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从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学习《穿井得一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寓言这种文学体裁有什么特点?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看看这则中国古代的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溉.(gài) 汲.(jí)2、学生齐读,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 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案(20 )一. 教材分析《穿井得一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四则》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穿井得一人之事,告诫人们要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寓言故事的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对寓言故事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略寓言故事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会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勇于实践、善于观察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故事背后的哲理;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寓言故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寓言故事的魅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4.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录音,便于跟读、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增加课堂趣味性。
3.生字词卡片: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寓言故事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寓言故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4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案_0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
2、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练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 12 纪、 8 览、 6 论,共一百六十篇,摄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最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初一上册教案穿井得一人2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
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
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讨论并归纳:(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略四、课堂小结1.内容小结《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简介:《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古代的传说故事,讲述了穿井的人们把一个小孩子带出来,他们得到了安宁,并且被统治者赏赐了金银财宝。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内容,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情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友爱情感,让学生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情况;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3. 让学生感受古代人民的勇敢和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让学生自由讨论,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你会如何解决困难的问题?
2. 让学生自由阅读文章,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3. 让学生讨论,思考古代人民的勇敢和团结精神,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4. 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穿井得一人 名师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反思(1)
游浮明
单位名称
德兴市绕二中學
填写时间2Leabharlann 20.4學科初中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敎材版本
人敎版
课题名称
穿井得一人
难点名称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要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准丁氏、闻而传之者、宋君对待“穿井得一人”的态度,具有一定难度。
2、揭晓答案后,请同學畅所欲言: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3、全班齐读课文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4、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划横线的字重点理解。
(2)找出文中人物说的话或做的事,分角色进行朗读。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请同學们重点理解刚朗读的话
丁氏: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闻而传之者: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从學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则故事的内容好掌握,但是联系生活实际谈其中的寓意,可能超出學生的生活经历和素材累积范围。
难点敎學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领悟文章内容。
2、设置情境,出示几则生活事例,引导學生思考探究寓意。
敎學环节
敎學过程
导入
1、设置课前小游戏
老师准备纸条道具,请第一位同學看小纸条内容,向后一位同學耳边传递信息内容,而后依次耳边传递信息,请最后一位同學复述信息内容。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1首先本节课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落实基础,明确学习方法,又适度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明确的导向,知道自己在课前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
通过这种自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乐趣,也大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其次,课堂上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说出自己的所感、所疑、所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通过多种方式的展示,学生从课堂的看客变为课堂的主宰,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无可代替的`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不足之处在于从对课文内容理解到拓展延伸部分过渡不够自然,有的学生未能够悟出文言文断句方法,在老师讲解后的练习中学生未能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去进行断句。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2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
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
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遗憾之处是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要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教学反思(精选4篇)3《穿井得一人》是部编版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三篇寓言,文章篇幅短小,学生在小学对于寓言很熟悉,能够说出很多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够说出寓意来。
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本节课。
首先由交流寓言故事入手,引出寓言的概念,了解寓言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从阅读入手,范读、练读、自读、齐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多样化朗读感知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两步走:一是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接下来用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检测:
1. 翻译重点词语:
(1)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
(2)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 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串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
课中作业: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这个故事
环
节
二
三、深度读文
(一)读准
【字音、语气、节奏】
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穿井得一人》第1课时
课题
穿井得一人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课程标准
标注课程标准页码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3.理解两文的寓意,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品味法
讨论并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质疑:这 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课中作业
环
节
三
四、展开想象、续编情节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 传闻必须验之以理。(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课后作业设计:
这个事件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修改人:)
穿井得一人
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教学反思:
(3)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4)常一人居外: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 通畅的现代汉语,然后组内交流。
(四)读懂。
1.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思是 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言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五)小结:《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 动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意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 学问即说明了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目,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作业
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课堂合作交流
二次备课
(修改人: )
环
节一
一、研读《穿井得一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运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理解《穿井得一人》的寓意,以及掌握其中的文言词汇。
资料助读【生快速阅读材料,了 解作品相关信息。】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人。先为大商人,后被秦庄襄王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