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前路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前路手术第一节一、前路手术适应症
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 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 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 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 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 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 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1955 年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957 年, Sowthwich WO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C3-T1并沿用至今。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 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颈前部皮肤较薄, 有横行的皮纹, 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 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Bailey RW 等在1960 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 李舰等在颈椎前外侧改良L 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 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 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 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浅层之下是第 2 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 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 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 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 贴于颈动脉鞘上, 颈前路手术中, 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 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
包绕颈部并包裹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和后方的斜方肌;许多学者认为颈筋膜中层分.
为三层,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层、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层和脏筋膜。但单建林等认为颈筋膜中层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覆盖着肩胛舌骨肌和胸骨舌骨肌,深层为舌骨下肌间膜,分隔气管前的舌骨下肌群,两层在舌骨下肌群边缘汇合,向外颈筋膜中层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融入颈动脉鞘。在颈筋膜中层内为脏器鞘、外为颈动脉鞘、前为封套筋膜、后为椎前筋膜的潜在间隙内,颈筋膜中层为具有一定张力的筋膜,其内包含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在行长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时,在锐性分离封套筋膜后,应加以区分的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在该部位进入椎前筋膜是相对安全的。颈筋膜深层即为椎前筋膜,椎前筋膜又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致密,向外续行构成颈动脉鞘的内壁、后壁、前侧壁,并与来自前方的颈筋膜中层结合构成颈动脉鞘的前壁外侧部分及外侧壁。深层薄弱,颈前筋膜的深层紧贴椎体,向外走行于颈动脉鞘后方,向外覆盖颈长肌、斜角肌、头长肌、肩胛提肌,走行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后方,两层易分离。在颈动脉鞘内缘到食管后方的范围内,在进行了椎前筋膜浅面脏器鞘后方的钝性分离后,可以安全地锐性切开或剪开椎前筋膜,而不会伤及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且越靠近中间越安全。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使颈前入路更为安全合理,手术应避免过度牵拉。
3. 颈动脉鞘的相关解剖及临床意义
颈动脉鞘被一结缔组织鞘包绕形成,在该结缔组织鞘内部,外侧是颈内静脉,
内侧为颈动脉,后方是迷走神经,前方为舌下神经降支。许多文献认为颈动脉鞘为孤立的桶状结构。颈动脉鞘的浅面有胸锁乳突肌、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下部、颈襻及甲状腺上中静脉;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隔椎前筋膜有颈交感干神经、椎前肌和颈椎横突等;颈动脉鞘内侧有咽、食管、喉、气管颈部,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侧叶等。在颈右侧,靠近颈动脉鞘处切开颈筋膜中层很少伤及右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左侧,可采取同样的方式来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在C3 水平以下沿颈动脉鞘前内侧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也很少伤及喉上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因此,颈动脉鞘可作为安全解剖的标志对颈筋膜中层进行锐性分离。也有文献认为颈动脉鞘并非孤立的桶状结构,即使切开气管前筋膜后颈动脉鞘仍不会游离,颈动脉鞘受椎前筋膜的限制相对固定于椎前肌群前方,活动受限,手术中牵拉颈总动脉可引起缺血、血栓等导致脑梗、偏瘫及死亡。因此,在显露过程中向对侧牵开脏器鞘并以手触至颈动脉位置避免损伤。
4. 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解剖及临床意义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并在颈动脉鞘内下行到相关平面,分出内外两支并穿出鞘外,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喉上神经外支在内支略下平面穿出颈动脉鞘并沿其内侧下行,然后在甲状腺上动脉后方与之伴行,行向下内侧,在胸骨甲状肌深面斜行至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相接平面支配环甲肌。在颈椎前路手术时,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可作为用于术中以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的标志物。C2、3 椎间平面比舌骨的位置要高一个多椎体,在舌骨平面以下、甲状软骨旁的筋膜中操作可直达椎体前C3、4 间隙,在C2、3 平面不需要处理甲状腺上动脉,所以对喉上神经外支的威胁不大。术中可经常触摸骨性标志,以避免解剖时锐性切划损伤喉上神经内支。手术时要和麻醉师配合,密切观察心率变化以判断是否牵拉失度防止发生牵拉性损害。
5. 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相关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有报告称喉返神经损伤率为0.25% 左右,喉返神经的相关解剖学研究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在颈右侧,喉返神经在约T1 水平穿出椎前筋膜并在颈动脉鞘内后方走行,向前上内进入气管食管沟,在走行过程中始终不与颈筋膜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