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蝴蝶案例剖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蝴蝶案例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c41451675fbfc77da369b19e.png)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认识蝴蝶案例剖析__________________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门:部__________________间:时1 / 7随着悠扬、优美的《梁祝》音乐,宋老师领着孩子们欢快地来到活动室参观蝴蝶展出,只见孩子们二个一对,三个一组地自由观赏着千姿百态的蝴蝶标本和图片,一边还和好朋友讲述着有关蝴蝶的故事及自己的新发现。
大约5分钟后,宋老师请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同时出示一幅蝴蝶挂图,引导孩子提问题,对一些有价值、但当时无法解决的、或是对同伴的回答不满意的问题,宋老师就在蝴蝶挂图上用记号笔做上相应的标记,等大家提问得差不多时,宋老师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求答案。
于是,孩子们又高兴地进行了自由探索活动,有的看录像,有的操作电脑,有的听录音,有的看图书……每个孩子都在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他们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宋老师巡回观察、适当指导。
大约10分钟时间,孩子们又集中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共享成果。
孩子们发言踊跃,介绍了有关蝴蝶的科学常识、趣闻轶事,信息之多、内容之广令听课老师啧啧称奇。
最后,在优美的《梁祝》音乐声中,孩子们带着探索后又生成的新问题意犹未尽地离开了多功能活动室。
这节科学活动给全体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课老师上得轻松,孩子学得愉快,探究问题主动,教学效果生动,情感体验成功。
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老师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向陈旧的教学模式挑战,将新《纲要》理念真正落实于具体的行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动有效的活动模式。
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上:一、由教师变为幼儿发问2 / 7虽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已经习惯了“师问”的孩子们,真要他们“自问”时竟然无话可说、无问题可言。
而会提问远远胜过会答题,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发问,支持幼儿发问,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幼儿园探究科学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
![幼儿园探究科学的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65d06c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0.png)
幼儿园是培养孩子综合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科学探究,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我所在的幼儿园,我们注重幼儿科学探究的教育,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来和大家共享科学探究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1. 教育目标的确定在进行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时,我们需要确定教育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探究,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学会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
2. 科学主题的选择在确定了教育目标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科学主题进行探究。
我们通常选择与孩子们日常生活和经验相关的主题,比如水的性质、风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
3. 教学活动的设计在确定了科学主题后,我们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学习科学知识。
在探究水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安排孩子们用不同的容器盛水,观察水的容量和流动性,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水的性质。
4. 实施过程的引导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和提问,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观察水的流动性时,我们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容器里的水流得更快?孩子们通过实验和讨论,逐渐形成对水流动性的认识。
5. 效果的评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会对孩子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学习记录和听取他们的思考和总结,来了解孩子们在科学探究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可以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科学探究中获得乐趣和收获。
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教育中,我们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课程调整建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课程调整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786c400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41.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课程调整建议引言:幼儿园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一次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课程调整建议。
案例分析:在某幼儿园大班,老师进行了一次有关动物的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首先,老师准备了一组充气动物模型和相应的图书资料,以引起幼儿的兴趣。
然后,老师讲解了每个动物的特征,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了知识点的巩固。
最后,幼儿们进行了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和记录了周围的动物。
在这个案例中,虽然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是科学的,但是教学方法和过程有待改善。
首先,活动过于注重讲解和复述知识,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环节。
幼儿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无法积极参与思考和实践,错失了学习的机会。
其次,活动缺乏真实感和参与感,仅仅通过模型和图书资料来了解动物远远不够。
最后,活动缺乏系统性,缺乏对幼儿观察和记录结果的引导和总结。
课程调整建议:为了提高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课程调整建议:1. 引入探究式教学:幼儿喜欢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来探索新事物,因此,科学活动应该更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例如,在动物科学探究中,可以设置动物模型触摸区,让幼儿亲自触摸、感受动物的皮毛或鳞片,了解其特征。
2. 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动物园或者农场等地参观观察,让他们亲眼看到各种动物,并与动物们进行互动。
这样的亲身体验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
3. 整合与拓展:科学活动应该与其他学科和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增加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数学元素,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数量和分类。
同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让幼儿将所学内容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表达。
4. 引导幼儿进行记录与分享:幼儿的记录与分享是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活动
![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d32bc26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7.png)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增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文通过对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科学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1. 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科学活动可以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3. 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活动注重的是实践操作和逻辑推理,可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面发展幼儿的智力。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实施方法1. 设计有趣的实验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水的状态变化实验、生活用具的材质实验等,引导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从实验中探索和学习。
2. 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发现树叶上的虫子、观察雨水流动的痕迹等,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3.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1. 植物生长实验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可以设计植物生长实验。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豆子、土壤和小花盆,让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豆子种入土壤中,然后观察每天的生长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对植物的关注和爱护意识。
2. 天气变化观察幼儿园可以利用每天的晨间或户外活动时间,让幼儿观察当天的天气状况,并记录在观察表上。
通过长期的观察记录,可以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规律,培养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3. 沙与水的实验在户外活动中,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沙子和水,让幼儿自由操作,观察沙与水混合时的变化。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e6d32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5.png)
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教案: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探索饮水机的原理一、活动目标:通过探索饮水机的原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和观察力。
二、活动准备:1.饮水机、透明容器、纸杯、饮水机内部零件示意图、饮水机滤芯、水龙头等。
2.准备一部分已使用过的饮水机滤芯。
3.相关科学书籍和图片。
三、活动流程:1.准备工作(10分钟):教师将饮水机和相关零件摆放在观察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饮水机的外观,并简单介绍饮水机的功能。
2.集体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讨论饮水机的工作原理,并提示幼儿提出问题,例如:“饮水机是怎样把水变成可以喝的呢?”“饮水机内部有哪些零件?”等。
3.组织实验(20分钟):教师向幼儿解释饮水机的净化原理,并指导幼儿进行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将透明容器放置在饮水机的出水口下方。
(2)打开水龙头,用水将透明容器装满。
(3)请一个幼儿将透明容器中的水倒入纸杯中。
(4)将饮水机滤芯从饮水机内拿出来,并显示给幼儿看。
(5)将滤芯放入透明容器中的水中,等待片刻。
(6)再次指导一个幼儿将滤芯捞出,观察滤芯上的杂质。
4.讨论结果(15分钟):幼儿一起观察滤芯上的杂质,并讨论滤芯的作用和净化原理。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滤芯是如何将杂质从水中过滤掉的?”“为什么饮水机里的水可以直接喝?”等问题。
5.回顾总结(10分钟):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探索的结果,并提醒幼儿随时保持良好的饮水习惯。
同时,教师鼓励幼儿体验纯净的饮水机水与自来水的差异,并帮助幼儿理解水对健康的重要性。
四、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探索饮水机的原理,帮助幼儿了解饮水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净化水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和观察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时间安排方面,本次活动的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每个环节的时间都比较紧凑,给幼儿的思考和讨论留下的时间不足。
下次在安排活动时间时,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思考和交流时间。
其次,饮水机滤芯的准备方面,活动中使用了已使用过的滤芯,可能存在一定的卫生问题。
大班案例评析 :幼儿科学活动
![大班案例评析 :幼儿科学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9ed76e6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d9.png)
大班案例评析:幼儿科学活动案例名称:探索植物的生长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活动准备:1. 准备各种种子(如豆类、瓜类等)、土壤、花盆、水壶等种植工具。
2. 教师提前准备好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活动中进行讲解。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引导他们思考植物是如何从种子长成大树的。
2. 实践: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种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种子种在花盆里,每天浇水,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3. 记录:每组幼儿每天都要记录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种子发芽的时间、叶子的颜色和形状、植物的高度等。
4. 分享:每周一次,每组幼儿都要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5. 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植物生长的过程,让他们理解生命的奇妙。
四、案例评析:1. 优点: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亲手种植,亲身体验植物生长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2. 不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还不够深入,没有让幼儿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此外,活动的记录和分享环节也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环节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改进建议: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前,更深入地准备植物生长的知识,以便在活动中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同时,可以设计更多的记录和分享环节,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幼儿园大班科学《让硬币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活动评析)
![幼儿园大班科学《让硬币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活动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f68e6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4.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让硬币浮起来》教学设计(附活动评析)活动目标1、萌发对身边沉浮现象的兴趣,在操作中体验实验的乐趣。
2、提升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探索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
3、初步了解同样的辅助材料通过调整硬币的摆放位置从而可以改变沉浮结果。
重难点分析重点:探索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
难点:初步了解同样的辅助材料通过调整硬币的摆放位置从而可以改变沉浮结果。
活动准备(一)物质准备:1、一元硬币足量、塑料瓶盖、各式铁夹子、塑料小盒子、海螺、贝壳、纸杯、海绵、泡沫、各式盖子、扑克牌等、装有清水的透明盒子17个、小毛巾;2、背景音乐、PPT、视频;评析:材料的投放要为达成活动目标服务,让幼儿探索了解到能否让硬币浮起来与辅助材料的大小、材质都有关系。
(二)经验准备:幼儿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体验过物体的沉浮游戏。
评析:《让硬币浮起来》这一活动选材贴近幼儿生活,将目前生活中最常见的一元硬币作为操作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既贴近幼儿生活,又简单、方便,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可以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过程一、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导入,引导小朋友知道皮球在水中能浮起来。
(一)分段欣赏故事并提问1、指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呀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请小朋友一起来听一听、看一看,故事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一件什么事情?”2、提问:“好,谁能告诉我,刚才的故事里面发生什么呀?那故事里的小朋友是怎样把球拿出来的呢?(二)教师小结:通过故事我们发现,水是有浮力的,皮球是可以在水里浮起来的。
评析:王老师以视频《文彦博—树洞取球》导入,了解水是有浮力的,皮球能借助水浮起来。
二、出示硬币,引起探索兴趣。
(一)提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浮起来呢?(二)出示硬币,实验验证硬币在水中能否浮起来。
1、幼儿猜想评析:在幼儿实验探索前猜测的环节,让幼儿对不同的沉浮现象有预先的判断,猜测环节既激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又为幼儿比较猜测与结果埋下了伏笔。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11a8a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16.png)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一、活动主题:植物的生长二、活动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三、活动准备:1. 教具:种子、土壤、花盆、水壶、放大镜、纸笔等。
2. 环境布置: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型植物园,摆放各种植物和花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里的植物,引导幼儿谈论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2. 实验:教师向幼儿展示种子发芽的过程,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条件。
然后,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每组幼儿分别在土壤、水、阳光等不同条件下种植种子,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情况。
3. 分析:教师引导幼儿分析实验结果,让幼儿了解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阳光等条件。
4. 实践: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幼苗生长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手种植幼苗,观察并记录幼苗生长的过程。
5.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让幼儿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6. 拓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植物分类游戏,让幼儿根据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活动评价:1. 目标达成情况: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培养了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激发了对植物生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幼儿参与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3. 教师指导情况: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能够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和支持,使活动顺利进行。
4. 活动效果: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对植物生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践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得到了培养。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https://img.taocdn.com/s3/m/a125bde64431b90d6d85c733.png)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一、活动设计背景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很喜欢让玩具连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种方法,为了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孩子能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鉴于以上情况,特设计此节课。
二、活动过程活动开始了,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出什么是连接。
伴随着《一同去郊游》的音乐,我带小朋友去科技馆,在去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我说:“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我们顺利过河吧。
”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用椅子搭桥过河。
这样,我便顺利引入了“连接” 的概念。
我进行了小结:“一个一个相互连在一起就叫连接。
我们刚才搭的桥就是用了连接的方法,桥是用一个个椅子连接起来的,桥又把河两岸连接了起来。
”探索活动一:幼儿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科技馆,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玩具,还见到了孩子们期待的机器人博士。
我接住了一歌机器人博士的外来音:“哈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考考你们啦!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框里相同的物品连接起来。
”我之后强调“相同的物品”,并指出连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连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
接下来幼儿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并把自己连接的方法做了介绍和分享。
我们重点探讨了几种连接方法,如:接、插、串、夹、系。
这时候我引导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现象――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探索活动二: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由于在刚才的连接游戏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纸条都是用胶带或者胶棒来帮助连接的,因此这次的难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机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小朋友们,先别得意呢,我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题:请你们不用别的东西帮忙,让纸条自己连接起来,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
”小朋友们这次开动脑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种连接纸条的方法,我请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连接经验,同时也提出了我的连接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纸》案例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纸》案例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02e9b4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a.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纸》案例反思
活动案例:
11月16日,我在大二班开展了一次科学活动《有用的纸》。
在活动中,我通过三个小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的特征,但是,由于不了解学情,加上活动环节设计不科学,幼儿操作没听清要求等,整个活动秩序较乱,活动目标完成不够好。
活动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
活动反思:
1、操作材料的特征不明显。
在选择操作材料纸时,实验一,找比较好写的纸,应该直接投放白色的、光滑的纸(如A4纸、图画纸),不应该投放报纸。
报纸特征不明显,幼儿不容易理解。
实验三,找比较能吸水的纸,应该直接投放抽纸,不应该投放皱纹纸。
皱纹纸、报纸的特征不明显,不利于幼儿观察和操作。
2、活动前没有做好铺垫。
在比较纸“光滑”和“粗糙”时,幼儿能感觉到纸的特征,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不能理解“光滑”和“粗糙”的意思。
3、在操作环节上设计不够好。
在比较纸吸水的环节,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大的水盆,让幼儿直接把纸投入到水中,观察纸的吸水性。
这样幼儿观察起来现象比较明显。
选用滴水瓶,幼儿滴水的量不一样,实验结果也会不一样,不便于幼儿观察,最终也造成不能准确的找到最能吸水的纸(皱纹纸)。
4、内容较多,造成重点不突出。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三个实验来了解纸的特征。
在设计活动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情,高估了幼儿
的认识水平,设计活动过多,重点不突出。
5、注意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我发现幼儿常规不太好,在今后的一日生活中,我会认真思考,想一些办法,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长大了》案例分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长大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4b575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1.png)
幼儿园教学案列分析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我长大了》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列:
从中班升入大班,班上有很多幼儿已经知道自己是哥哥姐姐了,但幼儿对成人依赖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仍喜欢让成人一手包办。
并且,幼儿的自己的父母欠缺关心的意识。
因此,我开展了本次主题活动,将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参透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尝试不依赖成人,能主动去做事情,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责任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学过程中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参与积极,准备的教具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方面,没能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如果能够增加一个让幼儿亲自体验的环节,让幼儿感受一下自己长大了,能做事了的快乐与满足,并从不同的交流讨论中增强情感的体验。
3、幼儿的积极性调整上还有待提高,幼儿的发言面不广,有好多幼儿是想说而不敢说。
对幼儿的激励语、评价语应该更丰富些,这样有待于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后应在这方面多加锻炼和提高。
大班案例评析幼儿科学活动
![大班案例评析幼儿科学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c156989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7.png)
大班案例评析幼儿科学活动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一个大班案例对幼儿科学活动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意义和实施方法。
案例描述: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中,老师组织了一次“小小科学家”系列活动,主题为“探索水的奥秘”。
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功能和运动规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们自主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通过亲身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
评析:1.特点:(1)主题明确:活动主题以水为核心,突出幼儿感兴趣的实验性质,符合幼儿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2)引导性强:活动由老师引导,但注重幼儿自主探究,促进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多样性:活动设置了观察、实验等不同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幼儿全面感知水的奥秘。
(4)实践性强:活动以实践操作为主线,让幼儿亲身参与,通过亲手操作探索水的特性和规律。
2.意义:(1)激发科学兴趣:通过科学活动,让幼儿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和实验验证等环节,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促进综合发展:科学活动不仅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还锻炼其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实施方法:(1)设定明确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设计与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实验内容。
(2)组织有序流程:安排活动的整体流程,包括开场介绍、实验操作、讨论总结等环节,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3)引导启发思考:通过提问、示范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4)鼓励自主探究: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分享和讨论成果。
(5)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总结经验教训,反思实验过程,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幼儿园大班自然探索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大班自然探索活动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9225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70.png)
幼儿园大班自然探索活动案例分析一、概述幼儿园大班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自然探索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一个幼儿园大班自然探索活动的案例分析,来探讨如何在教育中促进儿童的自然探索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案例背景这个案例发生在某幼儿园大班,老师在自然科学活动中设计了一个“植物成长观察”项目。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植物的成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准备了一些种子、小花盆、土壤和水等材料,并向孩子们介绍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所需的生存条件。
三、活动过程1. 播种期在活动的第一阶段,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了几种不同的植物种子,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种子进行播种。
孩子们用小铲子和小花盆,亲手将种子埋入土壤中,然后浇水。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进行播种,并且开始对植物的成长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 观察期接下来的几周里,孩子们每天都会关注自己所种植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植物的高度、叶子的颜色和根系的生长情况,并在观察日志上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如何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观察和记录,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致。
3. 成长期在观察期结束后,孩子们不仅见证了植物的成长过程,还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有的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有的叶子变得黄了,还有的植物竟然长出了小小的花苞。
通过对这些发现的讨论和共享,孩子们不仅增加了对植物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共享的意识。
四、活动效果通过这个自然探索活动,“植物成长观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的收获。
他们学会了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培养了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学到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另外,孩子们的观察日志,记录了很多独特和有趣的话题,也丰富了班级的自然科学氛围。
五、总结和回顾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大班自然探索活动是如何帮助儿童们提高自己的自然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的。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实践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实践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68c3f4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6.png)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分析及实践反思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也越来越注重启发式教育和探究式学习。
科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从一个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同时进行实践反思,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
1. 活动背景在某幼儿园大班,老师们决定开展一次“观察生活中的昆虫”科学活动。
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昆虫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功能特点,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引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2. 活动设计(1)观察环境的创建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老师们精心布置了观察昆虫的环境,放置了适合昆虫生长的植物和水源,搭建了昆虫观察盒,并准备了放大镜和昆虫笔记本等观察工具。
(2)引导问题的提出老师们通过引导幼儿们观察昆虫,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昆虫的身体结构有哪些部分?”,“昆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等,激发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丰富的观察活动在观察昆虫的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幼儿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用昆虫笔记本记录观察到的感受,通过实际操作增加了幼儿们对昆虫的认识。
3. 活动实施在活动中,幼儿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观察昆虫的活动中,他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的外形、色彩、触角等部位,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他们不仅增加了对昆虫的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4. 实践反思(1)活动的优点通过对本次活动的实际观察和反思,发现活动的设计合理,观察环境的创建和引导问题的提出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
幼儿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高,观察和记录行为积极,有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活动的不足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观察活动中,有些幼儿可能表现出对昆虫的恐惧或不适应,导致观察的深度和广度有所欠缺。
在活动的引导和提问中,老师们可能需要更加灵活和巧妙,以引导幼儿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幼儿园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幼儿园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9aea8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e.png)
幼儿园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幼儿阶段是孩子发展认知能力的关键期,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活动主题:观察小动物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细节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活动准备:1.选择一些小动物,例如蜗牛、金鱼、蚂蚁等。
2.准备放大镜、放大镜和舒适的观察环境。
活动过程:1.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今天的活动主题,告诉他们将要观察小动物。
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观察:教师将准备好的小动物放在观察区域,并向幼儿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小动物。
然后,让幼儿按照小组观察小动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小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同时,教师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例如“蜗牛为什么会有壳?”“蚂蚁是如何组织工作的?”等等。
3.讨论:观察完小动物后,教师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一些科学解释和启发性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探索。
4.总结:教师对幼儿进行本次活动的总结,强调幼儿通过观察和讨论,学到了很多关于小动物的知识。
并鼓励幼儿把观察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家中观察宠物等。
5.拓展活动: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制作小动物的手工作品,如剪纸、塑料花盆中放置小动物模型等。
评析:该科学活动案例设计得很好,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设置了观察、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然而,在活动设计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幼儿亲自触摸小动物,以增加他们的亲身体验。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幼儿发现更多的现象和问题,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思维。
幼儿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1a3c0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1e.png)
幼儿园科学教学案例分析引言: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科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则幼儿园科学教学案例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幼儿园中进行科学教学,促进幼儿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案例背景:教师在幼儿园开展一堂关于水的实验课。
幼儿园采用了观察实践法,通过幼儿园的水源以及水的各种形态的具体实物,引发幼儿对水的兴趣,带领幼儿在实践中主动探索。
分析步骤一:兴趣引导在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水的来源、用途和各种形态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大海报,上面绘制了水的循环过程,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关注。
分析步骤二:观察实践教师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水源进行观察实践。
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幼儿近距离观察自来水池,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清洁的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
分析步骤三: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幼儿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问幼儿:“为什么洗澡的水会变脏?”,“为什么雨水是怎么来的?”等等。
这种提问可以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分析步骤四:实验设计在观察实践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幼儿一起设计实验方法和记录观察结果。
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实践,亲眼看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从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分析步骤五:小组交流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通过交流,幼儿可以互相学习和启发,加深对水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分析步骤六:问题解答在小组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解答。
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例如,当幼儿问“为什么雨水会下到地上?”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等方面进行思考。
分析步骤七:延伸探究在问题解答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延伸探究。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bc0e7031b765ce050814b3.png)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
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我们应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描述与分析思考一、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案例:在“认识电”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线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亮。
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练。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
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去操作。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a0509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a.png)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大班幼儿是幼儿园中年龄较大的一群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逐渐增强,对于科学活动的学习和参与也更加积极和有动力。
如何设计好科学活动,引导大班幼儿主动参与和探究,是每位幼儿园老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将对一次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进行评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活动主题:探索色彩的奥秘活动目标:1.认识常见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等,并能够正确说出其名称。
2.培养观察力和探究精神,学会用眼睛去发现世界的色彩之美。
3.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混合颜色的过程,理解颜色的混合规律。
活动准备:1.准备红、黄、蓝等几种颜色的颜料。
2.准备一些透明的容器或玻璃杯。
3.准备纸板、毛笔等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1.先引导幼儿回忆和说出他们所认识的颜色,然后给他们展示几种颜料,让他们观察并说出颜料的颜色名称。
2.带领幼儿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纸板上用毛笔分别涂抹红、黄、蓝等颜料,观察不同颜色的效果。
3.鼓励幼儿参与到颜色的混合过程中,让他们将两种颜料混合在一起,观察混合后产生的新颜色。
4.引导幼儿思考和总结,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色彩的混合规律,明白蓝色和黄色混合能产生绿色的道理。
活动评析:这次科学活动的主题是色彩探索,符合大班幼儿对于色彩认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从引导幼儿认识颜色开始,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颜色混合的过程,达到了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探究精神的目的。
活动设计简单易操作,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
活动中老师能够及时引导幼儿思考和总结,促进他们对色彩混合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在这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上,可以进一步细化目标,比如引导幼儿分辨冷色、暖色等不同的色彩属性,丰富幼儿的色彩认知。
其次,在活动准备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可视化的教具和材料,比如色彩搭配卡片、色彩轮等,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色彩混合规律。
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更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比如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讨论活动详案评析《多变的管子》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接头管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讨论活动详案评析《多变的管子》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接头管](https://img.taocdn.com/s3/m/c3e927c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3.png)
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讨论活动详案评析《多变的管子》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接头管1. 引言本篇文档将对一份大班科学讨论活动详案进行评析,该活动以《多变的管子》为背景,旨在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和接头管。
本文将通过分析活动步骤、目标、教具以及评价与改进等方面对教案进行评析。
2. 活动步骤该活动一共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一个模型,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认识弯管、三通管、接头管老师向幼儿展示不同形状的管子,并通过观察、摸索以及触摸,让幼儿感受弯管、三通管和接头管的形状、质地等特征。
第三步:讨论与实践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提出一些关于管子的问题,并进行实践操作。
例如,让幼儿组装模型,使用不同的管子构建不同的形状。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老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活动内容,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并邀请幼儿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管子模型。
3.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让幼儿认识弯管、三通管和接头管的形状和特征。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提高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教具与材料准备为了开展这个活动,需要准备以下教具和材料:•不同形状的管子:包括弯管、三通管和接头管。
•模型或图片:用于引出活动的主题。
•讨论纸:让幼儿记录他们的观察和问题。
5. 活动评价与改进活动评价这个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通过实践操作认识弯管、三通管和接头管。
通过讨论和展示环节,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展示他们的成果和想法。
整个活动设计有层次感,引导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求。
改进建议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考虑以下改进策略:•增加互动环节:在讨论与实践环节中,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元素,例如让幼儿自由组合管子,展示他们的创意和想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引入科学知识:在活动中,可以适度引入一些科学知识,解释管子的作用和原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管子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幼儿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Big class: case analysis of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activitie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幼儿园
编订:FoonShion教育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案例评析
幼儿好奇好问、爱探索爱活动,几乎科学领域的有关现象和事物,诸如天上飞的小鸟、地上爬的蚂蚁、电视上出现的图象,甚至幼儿自己身上的一颗黑痣或小小的肚脐眼,都会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幼儿对于科学活动常常乐此不倦。
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幼儿科学活动,如何让幼儿科学活动发挥最大功效,一直是我们思考、探索的问题。
新《纲要》告诉我们,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我们应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新《纲要》指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儿童的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要让儿童真正地“做科学”。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孩子们首先要通过感知、熟悉、
提问、回忆来明晰自己的研究对象,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或有疑问的问题;然后分析自己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在带着问题通过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案例描述与分析思考
一、让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案例:在“认识电”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线路板,让幼儿把两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使小灯泡发亮。
结果,幼儿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操作得很熟练。
分析思考: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
美国心理学教授特芬尼.桑顿引用许多人的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是否能成功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经历而非聪明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技能。
在以上科学活动中教师注意到了为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操作材料,但很多时候,只是要求幼儿按照老师设置的程序去操作。
但这符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吗?如今,幼儿的生活中充满了数不胜数的使用电池的玩具、文具、生活用品,如电子游戏机、电动玩具、闹钟、录音机、手电筒等,而这些物品的电池型号不同、安装方法也有差异。
如果幼儿只学会熟练单一地操作实验中的线路板,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向
他们提供一系列常见的生活用品,让他们通过探索、尝试,在反复的拆装中学会正确地给不同物品安装不同的电池,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
我们应注重让幼儿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这样,他们的眼界将更加开阔,他们对于现代科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也将理解得更深。
如在进行“火”的科学主题活动时,我们就把幼儿带到消防队,让他们观看消防员叔叔的消防演习,边看边听消防员叔叔介绍消防车的构造、介绍先进的消防器材、介绍在生活中如何注意用火安全......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比在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消防车的结构要有价值得多。
二、猜想、探索与交流是幼儿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案例:一次,我倒了一大杯水,可水太烫喝不了。
细心的威威看见了,说:“老师,我有办法让这杯水快快变冷!”威威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很多孩子好奇地围了上来,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科学探索活动应运而生了——
① 猜想让热水变冷的办法: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提出质疑。
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杯放在冰箱里”、“拿筷子在水里搅拌”、“把热水放在窗上,让风吹冷”、“用扇子扇风”、“往杯里加冷水”等等。
我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把猜想的办法记录下来,以便进行实验。
② 怎样证明热水变冷了:实验开始前,孩子们对自己的
办法和别人的办法能否让热水变冷充满疑问,急于动手实验。
这时,我提问:“怎样证明你的办法使热水变冷了呢?”有的幼儿说用手摸,有的说用嘴尝,也有的说看杯子上是不是有热气,用温度计插到水里测量......
③ 怎样让热水冷得更快:热水变冷实验后,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怎样让水冷得更快?孩子们通过交流、探索,反复实验,得到了多种方法。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