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合集下载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能够默写并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写作和口头表达,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和理解;(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2)文中重要句子和段落的默写和理解;(3)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识别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文中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文中复杂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发展;(3)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准备相关的学习笔记和问题;(3)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词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如晋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激发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学生根据学习笔记和问题,分析文中重要的句子和段落;(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讲解;(2)教师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解析和示例;(3)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一、教学要求1.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把握晋公子重耳的形象。

3、体会《左传》简洁生动,工巧严谨的艺术风格二、学习要点1.归纳“与、于、适、就、之、及、弗、其、若、而”的义项。

2、分析重耳的人物形象。

三、关于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认为是左丘明。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唐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

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肥城为古肥子国,是左丘明食邑。

《宋祥符二年平阴县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载:“二年春,余承命来莅兹邑。

知县之东古肥子国地即左子故里,古庙犹存。

”相传左丘明告老还乡(约公元前470年),即一直居住在都君庄(即今肥城市衡鱼村),且世代繁衍于此已80代。

现尚有左丘明所植银杏树一株,及相传为左丘明用过的石碾、石碓、左丘井、左丘明后裔为感谢唐太宗敕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文庙(625年)所植的槐树、左丘明六十八代孙丘行键的墓碑、左丘明六十九代孙丘涟的故居、孔子七十代孙袭封衍圣公题写的匾牌等古迹和文物。

左丘明死后(约公元前450年),葬于肥城。

《魏书·地形志》载:富城有左丘明墓。

富城即今肥城一带。

宋王去非“吊左丘明墓”诗云:“荒草迷离土一堆,坟前古木亦凋衰。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重⽿之亡教案⼭东理⼯⼤学教案《晋公⼦重⽿之亡》教案⼀、关于《左传》全称为《春秋左⽒传》,⼜名《左⽒春秋》,亦有《春秋古⽂》、《左⽒》、《春秋内传》等名称,乃是阐发《春秋经》⼤意之作。

所载史事虽均始于鲁隐公元年(B.C.722年),但《左传》断限不同《春秋》、《公⽺》、《⾕梁》,后三者⽌于获麟(鲁哀公⼗四年,B.C.481年),然《左传》古经终于鲁哀公⼗六年夏“孔⼦卒”,⽽今所见之传⽂则终于鲁哀公⼆⼗七年,“公欲以越伐鲁⽽去三桓”。

就经学看来,《左传》为阐发《春秋》微⾔⼤义⽽作,所以依经⽴传、引经释义,并推崇经⽂,阐绎《春秋》书法,其中多以史事直陈⽽见《春秋》⼤义,亦也不能忽略其史书性质。

从⽂学的⾓度来看,《左传》有着叙事能⼒有着惊⼈的发展,将纷杂多变的歷史事件,有条不紊的记述。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称道;其外交辞令亦相当精彩,精炼严密⽽有⼒。

且记叙歷史事件与⼈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常有细緻⽣动的情节,表现⼈物的形像,为其显着的⽂学因素。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史记?⼗⼆诸侯年表序》云:“⾃孔⼦论史记次《春秋》,七⼗⼦之徒,⼝受其传,鲁君⼦左丘明惧弟⼦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春秋》。

”叶梦得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疑也”。

清代今⽂经学家,以为《左传》乃刘歆伪作。

⽬前资料,⽆法充分说明《左传》作者⾝份,所以仍归于传统说法,视为鲁君⼦左丘明所作。

以其⾔鲁为“我”、⽂字质朴⾮类战国时⽂故,推论其⼈可能与孔⼦同期之贤者,书中或偶有后⼈窜⼊之⽂字,但不可就此断为战国之⼈。

三、关于重⽿流亡的背景晋国骊姬之乱(前657年—前651年)晋献公娶了六个妻⼦,⽣了五个⼉⼦,齐姜⽣了太⼦申⽣,戎国⼤戎狐姬⽣了重⽿,她妹妹⼩戎⼦⽣了夷吾,骊戎族⼈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了奚齐,她陪嫁妹妹⽣了卓⼦。

当初,晋献公想⽴骊姬为夫⼈,他算了两次命,第⼀次结果不吉利,第⼆次吉利。

晋公子重耳之亡-PPT课件

晋公子重耳之亡-PPT课件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女儿)怀赢也 在其中。(一次怀赢)捧着盛水的器具给重耳洗手,重耳 洗完,就挥手让怀赢离开。(怀赢)生气说:“秦晋两国 是匹敌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
课后作业
• 疏通课文1-4段,扎实掌握重点实词、 虚词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左传》相关文化常识。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 实词和虚词及其用法
结合重耳逃亡的路线图逐个讲解重 耳途经各国发生的小故事,分析重 耳的人物形象。
文学常识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 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 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外传》《左氏外传》——国语 《左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记事周详的历史著 作。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 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所记史事以鲁国为中心,包括春秋时代 250多年间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 以及各国间的外交活动。也广泛地记述了当时的礼 仪制度、社会风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保存 了丰富的古史传说资料。
作业答案:
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通“避 ” 重耳不可 允许,许可 保君父之命 倚仗 将适齐 到 欲薄而观之 靠近 子盍早自贰焉 何不 有不同、有贰心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繁(旺) 盛 晋郑同侪 辈、类 及楚,楚子飨之 招待 晋公子广而俭 谦逊 秦晋匹也 相当、相等 他日,公享之 设宴款待 请由此亡 告辞
历史背景
前672年(晋献公五年),晋献公娶狐姬,次年生下重耳。前659年,深受 晋献公宠爱的骊姬预谋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便陷害太子申生,申生深感无立 足之地便上吊自尽。骊姬便又诬陷晋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以至重耳逃 到蒲城,夷吾逃到屈城。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学大纲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学大纲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学大纲第一篇:晋公子重耳之亡教学大纲晋公子重耳之亡背景1、关于《左传》《左传》体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简称《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

作者左丘明,为鲁瞽ɡǔ史,孔丘同时或稍晚时人。

《左传》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文末一句带及三家灭智氏,为公元前 453 年事。

则其中有后人附益的文字)。

2、逃亡背景(原因)晋献公晚年宠爱妃子骊姬,他听信骊姬的谗言,打算让幼子奚齐(骊姬所生)继位,逼死了太子申生。

骊姬为了确保奚齐继位,继续陷害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逼得重耳和夷吾只得躲回自己的封地蒲地和屈城。

献公派宦臣勃醍(tí)带兵追杀重耳。

当追兵赶到的时候,蒲城人要抵抗,重耳上前劝阻。

他说:“我靠着君父的命令,享受封地的供养,才得到属下的人民。

有了属下的人民,就跟君父较量起来,再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

我还是走开吧!”说完,翻墙而逃。

勃醍追上去拉住他的袖子,一刀砍了过去,结果只砍下了一块袖子,重耳就这样逃跑了。

人物介绍晋文公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

名重耳。

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

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

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

城濮之战,大败楚军。

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原文及楚,楚子飨(xiǎng)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精选】4《晋公子重耳之亡》

【精选】4《晋公子重耳之亡》

二、文本解析
同侪(chái):同类。晋、郑都是姬姓国,地位相等。 其过子弟:从郑国路过的晋国子弟。固:副词,本来。 【段意】郑君不礼重耳。 【重耳性格】面对冷遇,处之泰然。
重耳出亡路线图
二、文本解析(7)





楚子:楚成王,名恽,楚为子爵,故称子。飨之:以酒宴款待重 耳。飨:以隆重的礼仪宴请宾客。 何以:以何,用什么,宾语前置。不谷,诸侯的谦称。谷:善。 之:指“子女玉帛”。 羽毛齿革:指鸟羽、皮毛、象牙、犀革之类的珍贵之物。焉:相 当于“之”,指“羽毛齿革”。 波及:扩散到;传播到。余:剩余。该句为判断句。 虽然:即使这样。 灵:福。 治兵:演习军事。这是外交辞令,是双方交战的委婉语。 其:时间副词,将。辟:后来写作“避”。 获命:允许。 鞭弭:偏义复词,只取“弭”义。弭:本指不加装饰的弓,这里 泛指弓。
《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左传》简介
1.名称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2.作者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鲁国人。 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称其 为左丘明。 子言与其同耻: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 之,丘亦耻之。”
重耳出亡路线图
二、文本解析(3)




卫文公:卫国国君,名毁。礼:用作动词,礼待。焉:兼 词,于之。于:介词,对;之;指重耳一行。 出:经过。于:介词,从。 乞食:讨要食物,野人:农夫。 野人与之块:农夫拿着土块给他们。此句《国语·晋语四》 作“野人举块以与之”。 鞭之:鞭打野人。 天赐也:这是上天的赐与啊。该句为判断句,“也”表判 断语气。土块象征着土地,是建立国家的预兆,所以称为 “天赐”。 稽首:古代最恭敬之礼节,动作近似于磕头。受:接受。 载之:把土块装在车上。 【段意】重耳乞食农夫。 【重耳性格】冲动、粗暴,从谏而止。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3)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3. 作品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2. 对作品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3. 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晋公子重耳之亡》。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作品、历史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公子重耳之亡》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注意一些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5. 情景模拟:选取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晋公子重耳之亡》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4《晋公子重耳之亡》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以戈逐子犯:用戈来追逐子犯。
❖ 【段意】子犯醉遣重耳。
❖ 【重耳性格】贪图安逸,意志蹉跎。
重耳出亡路线图
二、文本解析(5)
❖ 欲观其裸:想要看看他裸体时肋骨旳样子。此句《国语·晋语 四》作“欲观其状”。
❖ 薄:帷薄,帘子。句中用作动词,指设薄(备好帘子)。此句 《国语·晋语四》作“设微薄而观之”,可为确证。
译为“还是”。礼:用作动词,礼遇。焉:兼词,于之。于: 介词,对;之:指重耳。
二、文本解析(6)
❖ 男女同姓:古人有同姓不婚之说,以为夫妻同姓,子孙不能 昌盛。蕃(fān):子孙昌盛。
❖ 姬出也:指晋公子是同为姬姓旳父母所生。该句为判断句, 也:表判断语气。而至于今:却活到目前。
❖ 一也:这是一。该句为判断句,也:表判断语气。下文中旳 “二也”、“三也”同此。
❖ 相国:辅助国家。
❖ 若以相:假如用他们做辅助。以:介词,用。下省代词“之” (指公子旳随行者)。
❖ 夫子:指重耳。夫(fú),指示代词,那;子;男子旳美称。 反:后来写作“返”。
❖ 必得志于诸侯:一定在诸侯中得志(指在诸侯中成就霸业)。
❖ 诛:讨伐。《国语·晋语四》即作“讨”。无礼:对重耳无礼 旳国家。其中心语“国家”省略。
谋於桑下图
二、文本解析(4)
❖ 以:介词,把。后省宾语“之”(指“将行,谋于桑下” 这件事)。
❖ 四方之志:远大旳志向。 ❖ 其闻之者:那个听到这件事旳人。 ❖ 无之:没有这回事。 ❖ 行也:走吧。 ❖ 实败名:确实败坏名声。
❖ 醉:使动使用方法,把(重耳)灌醉。醉而遣之:《国 语·晋语四》作“醉而载之以行”。
《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左传》简介
❖ 1.名称
❖ 《春秋左氏传》旳简称。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2)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分析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情感;(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2.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

大学语文教案晋公子重耳之

大学语文教案晋公子重耳之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晋公子重耳之》的故事情节,了解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

2. 通过对晋公子重耳形象的剖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

2. 晋公子重耳的形象剖析。

教学难点:1. 对晋公子重耳形象的理解和评价。

2.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晋公子重耳的了解。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三、讨论分析1. 教师提问:晋公子重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剖析。

3.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和形象特点。

2. 强调晋公子重耳的忠诚、勇敢、机智等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和形象特点,谁能简要概括一下?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探究晋公子重耳的形象1. 教师提问:晋公子重耳的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公子重耳的形象特点。

3.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晋公子重耳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总结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对晋公子重耳的形象进行评价。

2. 强调晋公子重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晋公子重耳之》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晋公子重耳的生平事迹和形象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晋公子重耳的形象进行剖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晋公子重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的认识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晋国的历史背景和晋公子重耳的身份。

解释《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背景和其在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1.2 故事梗概简要概述《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包括重耳的流亡经历和最终归国继位的情节。

1.3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并能够进行文学鉴赏。

第二章:故事情节分析2.1 重耳的流亡开始详细讲解重耳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晋国的情景,以及他在流亡途中的困难和挑战。

2.2 重耳的流亡经历2.3 重耳的归国继位描述重耳在流亡多年后,如何借助外部势力和支持者们的帮助,成功归国并继位成为晋国君主。

第三章:人物性格分析3.1 重耳的性格特点分析重耳的性格特点,如他的聪明才智、坚毅勇敢、仁爱宽厚等,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出相关例证。

3.2 重耳的随从和支持者探讨重耳的随从和支持者们的性格特点,如他们的忠诚、智慧和对重耳的无私奉献。

3.3 敌对势力的性格特点分析故事中敌对势力的性格特点,如他们的贪婪、狡诈和对重耳的迫害。

第四章:道德观念探讨4.1 忠诚与背叛引导学生思考忠诚与背叛在故事中的体现,以及不同人物对于忠诚与背叛的选择和后果。

4.2 正义与邪恶分析故事中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以及不同人物对于正义与邪恶的立场和行为。

4.3 仁爱与人情探讨故事中重耳的仁爱之心,以及他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处理。

第五章:文学鉴赏与创作5.1 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分析《晋公子重耳之亡》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吸引力,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情节安排吸引读者。

5.2 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探讨故事中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以及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行为表现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5.3 文学创作与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故事中的文学创作和表达技巧,如寓言、象征、对话等,并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尝试。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故事情节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大学语文PPT课件 16 晋公子重耳之亡

大学语文PPT课件 16 晋公子重耳之亡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①?”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 使滋蔓④。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 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 义,必自毙⑥,子⑦姑⑧待之!”


①〔焉辟害〕怎能躲开这种祸害?焉,疑问代词,哪 里,怎么。辟,同“避”。 ②〔何厌之有〕等于说“有何厌”,有什么可以满 足的。厌,同“餍”,满足。 ③〔早为(wéi)之所〕早点给他安排个地方。意思是 早点给共叔段换个便于控制的地方。为,动词,这 里有“安排”的意思。 ④〔滋蔓〕滋生,蔓延。这里指势力发展壮大。 ⑤〔图〕对付。 ⑥〔毙〕跌倒,这里指失败。 ⑦〔子〕您。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⑧〔姑〕姑且、暂且。

25〔崩〕山塌,这里指垮台、崩溃。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
袭郑。夫人将启之29。公闻其期30, 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 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 公伐诸33鄢。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 共35。

26〔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qì)。 27〔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 兵,兵器。 28〔具卒乘(shèng)〕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 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29〔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 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开门。 30〔期〕指段袭郑的日期。 31〔帅车二百乘〕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每辆战车配 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 四千四百人。 32〔入于鄢〕进入鄢地,意思是逃到鄢地。 33〔诸〕“之于”的合音字,其中“之”为代词,代共叔段。 34〔五月辛丑〕古时用天干地支记日,鲁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是五 月二十三日。 35〔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关于《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亦有《春秋古文》、《左氏》、《春秋内传》等名称,乃是阐发《春秋经》大意之作。

所载史事虽均始于鲁隐公元年(B.C.722年),但《左传》断限不同《春秋》、《公羊》、《谷梁》,后三者止于获麟(鲁哀公十四年,B.C.481年),然《左传》古经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夏“孔子卒”,而今所见之传文则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

就经学看来,《左传》为阐发《春秋》微言大义而作,所以依经立传、引经释义,并推崇经文,阐绎《春秋》书法,其中多以史事直陈而见《春秋》大义,亦也不能忽略其史书性质。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左传》有着叙事能力有着惊人的发展,将纷杂多变的歷史事件,有条不紊的记述。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其外交辞令亦相当精彩,精炼严密而有力。

且记叙歷史事件与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常有细緻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像,为其显着的文学因素。

二、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叶梦得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

清代今文经学家,以为《左传》乃刘歆伪作。

目前资料,无法充分说明《左传》作者身份,所以仍归于传统说法,视为鲁君子左丘明所作。

以其言鲁为“我”、文字质朴非类战国时文故,推论其人可能与孔子同期之贤者,书中或偶有后人窜入之文字,但不可就此断为战国之人。

三、关于重耳流亡的背景晋国骊姬之乱(前657年—前651年)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

5《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5《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晋公子重耳之亡一、《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今人多以为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是先秦时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宏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全书再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活动,比较详细、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广阔的画面与历史的进程。

《左传》的文学成就1.《左传》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因为《左传》是编年体,所以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围绕中心事件选材和结构篇章是其基本特征。

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很好地把握,做到了材料集中、结构完整。

但是《左传》为了事件的完整性,有些篇章突破了编年体的限制。

2.《左传》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主以顺叙,也有追叙、补叙、插叙等。

《左传》对春秋时期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能够叙述出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做到了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所以刘知几评论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史通·六家》)3.《左传》尤其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写战争善于把握繁富的事件、线索及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矛盾。

明确地交待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结构完整,条理井然,情节精彩,描写有声有色,运笔灵活自如。

善于在战争的叙写中透入对战争胜败原因的交待和分析,具有历史家的卓越识见。

并且在战争事件的叙写的同时,也注意到各种人物的描写,虽然是速写式、片断式的勾勒,但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却很出色,并时而穿插一些有趣的细节。

如《晋楚城濮之战》,这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作者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背景、战前的心理状态、战略战术运用、外交策略的谋划、将帅的个性气质等等,令人信服地写出了弱晋胜强楚的必然性,突出“尚德”是战争取胜的关键这一主题,很值得后人深思。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

《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重耳的品德和人格魅力;(3)能够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中的典故和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物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掌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2)重耳的品德和人格魅力的分析;(3)文章表达技巧和寓意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文中典故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和《晋公子重耳之亡》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重耳的历史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典故和成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重耳的品德和人格魅力;(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文学鉴赏:(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描写、对话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3)学会运用文中的典故和成语。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2)关注人物的品德和人格魅力;(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3. 收集相关的典故和成语,进行积累和运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评估对重耳品德和人格魅力的领悟;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检测学生对课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

重耳出亡讲解

重耳出亡讲解
謀於桑下。蠶妾在焉,莫知其在也。妾告姜氏,姜氏
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
吾殺之矣。”公子曰:“無之。”姜曰:“行也,懷
與安實敗名。”公子不可。

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無
去志,故怒。〇敗,必邁反。醒,星頂反。
[疏]醒以戈逐子犯。正義曰:《晉語》云:
“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肉,其
“諜,候也。微,蔽也。”注“薄,迫也。駢脅,合
幹”。正義曰:薄者,逼近之意,故為迫也。《說文》
云:“駢脅,并幹也。”“肋,脅骨也。”《廣雅》
云:“脅幹謂之肋。”孔晁云:“聞公子脅幹是一骨,
故欲觀之。”《通俗文》曰:“腋下謂之脅。”如此
諸說,則脅是腋下之名,其骨謂之肋;幹,是肋之别
名。駢訓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
李廵曰:“骨飾兩頭曰弓,不以骨飾兩頭曰
弭。”孫炎曰:“緣謂繳束而漆之,弭謂不以
繳束,骨飾兩頭者也。”二説雖反,俱以弭為
弓末也。《詩》云“載櫜弓矢”,則弓矢所藏
俱名櫜也。《昭元年傳》:“伍舉請垂櫜而
入。”注云:“示無弓。”則櫜亦受弓之物。
《方言》云:“弓藏謂之鞬。”此櫜、鞬二物
必一弓一矢,以鞬是受弓,故云櫜以受箭,因
尋即被戮,而言大功者,當為從亡之時有大功
也。《晉語》稱公子“長事賈佗”,佗非不賢,
蓋傳文意之所在便即言之,未必五人皆賢於賈
佗。

狄人伐廧咎如,廧咎如,赤狄之别種也。隗,
姓。〇廧,在良反。咎,古刀反。隗,五罪反。
下文皆同。[疏]注廧咎如至隗姓。正義曰:
《成二年》:“晉郤克、衛孫良夫伐廧咎如。”
《傳》曰:“討赤狄之餘焉。”彼言“赤狄之
皆反。其過子弟,固將禮焉,况天之所啓乎!”弗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晋公子重耳之亡》教案一、关于《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亦有《春秋古文》、《左氏》、《春秋内传》等名称,乃是阐发《春秋经》大意之作。

所载史事虽均始于鲁隐公元年(B.C.722年),但《左传》断限不同《春秋》、《公羊》、《谷梁》,后三者止于获麟(鲁哀公十四年,B.C.481年),然《左传》古经终于鲁哀公十六年夏“孔子卒”,而今所见之传文则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欲以越伐鲁而去三桓”。

就经学看来,《左传》为阐发《春秋》微言大义而作,所以依经立传、引经释义,并推崇经文,阐绎《春秋》书法,其中多以史事直陈而见《春秋》大义,亦也不能忽略其史书性质。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左传》有着叙事能力有着惊人的发展,将纷杂多变的歷史事件,有条不紊的记述。

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其外交辞令亦相当精彩,精炼严密而有力。

且记叙歷史事件与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常有细緻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像,为其显着的文学因素。

二、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从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叶梦得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

清代今文经学家,以为《左传》乃刘歆伪作。

目前资料,无法充分说明《左传》作者身份,所以仍归于传统说法,视为鲁君子左丘明所作。

以其言鲁为“我”、文字质朴非类战国时文故,推论其人可能与孔子同期之贤者,书中或偶有后人窜入之文字,但不可就此断为战国之人。

三、关于重耳流亡的背景晋国骊姬之乱(前657年—前651年)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

当初,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

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参考《左传》鲁僖公四年)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

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嬖五,使他们说服献公让申生、重耳和夷吾离开京城。

那两个大夫对献公说戎族人和狄族人经常侵犯晋国,需要派长子捍卫领土,使戎狄再也不敢侵犯国家。

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重耳住在蒲城(今山西隰县西北),夷吾住在二屈(今山西吉县)。

两个大夫借用保卫国家安全的名义来阻止献公的长子当国君。

请参考《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年)。

前656年,骊姬施展阴谋,陷害太子,让他到曲沃去祭祀已故母亲,而且把用来拜神的肉和酒拿回来献给他父亲。

骊姬在酒肉偷偷的下了毒。

晋献公把肉给狗吃,狗毒死了,发现肉里有毒,以为是太子想谋杀他。

太子逃回曲沃,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个人建议太子为自己申辩,向献公揭露骊姬的阴谋,太子回答:“我父君如果没有骊姬,寝食不安,如果为自己辩护,骊姬会受到惩罚,父君年纪那么大,我不想让他伤心。

”那个人就劝告太子快点逃走,太子不肯。

二月十七日,在曲沃太子被绞死。

骊姬野心勃勃,陷害太子的弟子重耳和夷吾,献公攻打蒲城讨伐重耳,带着贤士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走。

(参考《左传》鲁僖公四年)四、本篇故事梗概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

蒲成人愿意和晋献公作战,公子重耳不许可,并说:“靠着君父之命,享优越俸禄,然得到人的拥戴;得人拥戴就跟君父对抗,没有比这样做有更大的罪恶。

我还是逃走算了。

”于是逃到狄人那裡去避难,途中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犫、司空季子等忠臣相伴。

逃难途中,正碰上狄人攻伐廧咎如,掳获了他们名叫叔隗、季隗二位女子,他们把季隗嫁给公子重耳,后来,她生伯鯈、叔刘;把叔隗嫁给赵衰,后来她生下赵盾。

接着,公子重耳欲至齐国,于是重耳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若未回,你就另嫁别人吧!”季隗回答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请待子。

”之后由于局势使然,重耳等人在狄人那住了十二年。

之后逃难的日子,晋公子重耳过得并不顺遂,甚至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羞辱。

至卫国,卫文公不礼遇他们。

走到五鹿,他们向当地的农人讨饭吃,农人却以轻蔑的口吻,只肯施捨给他们一块泥土;公子重耳非常生气,觉得农人一点都不厚道,欺人太甚,拿起鞭子欲抽打农人,狐偃赶紧劝止他说:“这是老天爷赐给我们的宝贝,象徵得着土块是能建国的预兆。

”于是,公子重耳叩头巷农人回礼,接受那土块并一起载走。

至齐国,齐桓公将女嫁予他,送二十乘马车。

公子重耳安于舒适的生活,狐偃等人认为不可以这样销磨志气,欲离齐国;在桑树下计划,碰巧有一个採桑的女奴在树上听到了他们的计划,她把所听到的告诉重耳夫人姜氏。

姜氏怕她洩露秘密把她杀了;而后对重耳说:“你有行走天下四方的志愿,那个偷听到你们计划的人,我已经杀掉了。

”重耳却说:“我没行走天下四方的大志向。

”姜氏说:“你得离开齐国。

眷恋享受,安于现状,实易败坏一个人的名节。

”重耳不答应。

于是,姜氏和狐偃共同计划把重耳灌醉,抬到车上带他离开齐国。

等重耳酒醒,发现已在离开齐的路上,就要拿戈追杀狐偃,殊不知其臣下之用心良苦,直到忠臣们委委道出当下经过,以及姜氏之晓以大义,早已自尽身亡,方才放声痛哭,接受了这个事实,而愈发振作。

至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腋下的肋骨连在一起,想在他光身子时,欲看究竟是否为真,所以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竟私闯偷看。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说:“据我观察,晋公子的那些随从,均都足以为一国的辅佐大臣;如晋公子用那些人辅佐的话,那晋公子定能回;他回国主政之后,一定能够在诸国之间得到支持;成为诸侯霸主后,会诛杀对他无礼之国,曹国是第一个。

你何不早些和晋国拉拢,攀点交情。

”于是送了晚餐且在盘裡头藏玉,没想到为人正直的重耳受了那晚饭,却退还回玉,对于才权贵一点都不贪恋。

接着逃难到了宋国,宋襄公送二十乘马车。

至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招待,郑大夫叔詹谏郑文公说:“臣听说,上天所帮助的都是人力办不到的。

晋公子有三样事是上天帮助的,上天或许要树立他为晋的国君吧!你应该礼遇他。

男女同姓结婚,他们的子女不旺盛。

晋公子的父母都为姬姓,他是姬姓所生,而他一直活跃到现在,这是第一件。

他遭遇出亡在外的灾患,而上天却一直不让晋国安宁,大概是在为他开创有利的条件,这是第二件。

有三个贤士的才能足以超过其他贤士的,却追随他到处流浪,这是第三件。

晋和郑属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郑国应当礼待他们:更何况公子重耳是上天所帮助的人呢?”郑文公不理会叔詹的谏言。

至达楚国之后,楚成王以酒宴款待。

楚成王说:“公子如回晋,欲如何报答于我?”重耳回答道:“美女、钱财,您已有;至于鸟羽、兽毛、象牙、犀皮,也是你们楚国的土地所产。

至于能够到晋国的,也全是你们楚国剩下的东西;那些东西怎么能够报答您了?”楚成王说:“话虽如此,你到底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正襟危坐答说:“若託您的福,我能回晋,晋、楚两国整军经武,两军在中原相遇,我为报您恩德,我晋国军队就会退避三舍。

若避三舍之后,如楚仍未退兵,那么,我们就会左提弓,右摸箭袋,準备和你们楚国周旋一下。

”楚国执政子玉请求楚成王杀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很大而律己很严,善于说辞而礼数周到。

那些追随他的人态度严肃而待人宽大,忠心耿耿而才能超人。

现晋之国君没人拥戴,国内外的人都很讨厌他。

我听说姬姓诸国之中,唐叔的后人是较后衰落的。

这大概是因为晋公子重耳的关係吧!上天要兴旺的,谁能够去废掉呢?违背天意必定有大的灾祸。

”于是,把他们送到秦国去。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作妾,其中一个是穆公的女儿曾经嫁给晋怀公的怀嬴。

一天,怀赢捧着匜倒水给重耳洗手,然后重耳用湿手挥怀嬴。

怀嬴很生气的说:“秦与晋是对等的国家,你凭什么看轻我!”重耳害怕就将衣退去,自囚以谢罪。

一天,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狐偃说:“我不如赵衰之文彩,请赵衰跟你同去赴宴。

”重耳朗颂了“河水”,取河水朝宗大海的意思,表示对秦国的尊敬;秦穆公朗颂了“六月”,预祝重耳事业成功,并勉励他辅佐周天子;赵衰赶紧说道:“重耳!拜谢秦国美言!」于是,重耳拱手一拜,并行稽首大礼;秦穆公起身,走下一级臺阶,表示不敢接受稽首大礼。

赵衰说:「您把辅佐天子的诗篇来嘱咐重耳,重耳怎敢不拜谢呢?”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正月,秦穆公护驾重耳回国。

至黄河边,狐偃将璧交给重耳说:“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这过臣均知,而何况您呢?请您允许我从此离开您吧!”重耳发誓说:“回国后,我保证和舅舅一条心;若你不信,白水为证!”说完,将璧投入黄河。

他们过了黄河,包围令狐,进入桑泉,取下臼衰。

二月十七日,登基就位成为晋国的新君。

五、本篇的人物形象塑造(一)男性人物形象⒈晋文公之个性,由公子哥儿的娇生惯养,经过十九年的磨难,逐渐成熟的。

虽然脾气不好,但是善听谏。

①礼贤下士,善于用人。

跟从重耳流亡他国的有孤偃、赵衰、颠颉等人,都是才华出众之辈。

正因为他们才华出众,重耳要想在丧失政权、逃亡他乡的情况下留住这样优秀的人才可谓困难重重了。

更何况流亡在外不是一两年的问题,而是十九年。

长期漂泊在外,经历风风雨雨,命运好的话,吃得好住得好;但倒霉起来也够他们受的,比如他们路过卫国时,卫文公对他们不以礼相待,他们只好向乡下人讨吃的,乡下人既然递给他们土块。

由于各诸侯国国君的猜忌,他们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

以孤偃等人的才能,谋个职位混口饭吃岂不容易,又何必跟着重耳长期在外受苦受难呢?如此说来,重耳非有很大的魅力不可。

纵观全文,重耳不仅礼贤下士,而且善于用人。

重耳出奔狄国时,狄人把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送给他,重耳把年纪大的叔隗给赵衰做妻子了,自己反而娶年纪小的季隗作妻子。

由此可见,重耳不但不在部下面前摆架子,而且把他们当亲人看待,有好处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部下。

重耳如此重视赵衰,是因为赵衰的确有过人之处,在与秦穆公的宴会上便可知晓。

宴会上,秦穆公朗诵了一首《六月》,暗示秦国有意辅佐重耳。

赵衰立即领会并提醒了重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赵衰忠心耿耿,跟重耳的爱才如子是分不开的。

②情深义重,知恩图报。

重耳是个情义中人。

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讲究道义。

流亡前,蒲城人准备反击晋国人的攻打,重耳反而拒绝了,选择了逃亡。

他说“依靠父王的命令而享受着养生的俸禄,这样才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有人拥护了反过来又去与父王对抗,没有什么比这罪更大的了!”在他看来,得民者得天下,因此他不能做不义不道之事。

第二,感情真切。

当重耳打算要离开狄国到齐国时,为了不让妻子季隗受苦,他把妻子留在了狄国,并且吩咐,如果自己二十五年后不回来,她就出嫁给别人。

不料妻子信誓旦旦表明心中只有他一个,重耳深受感动,在狄国与深爱的妻子住了十二年才离开。

第三,有福同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