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兰芝的悲剧反观_中国式_母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3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32012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曾被誉为“长诗之圣”和“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叙述了一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堪比梁祝化蝶,曾倾倒许多文人墨客。在扼腕痛惜之余,人们常深思的一个问题就是,刘兰芝为什么被休,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一时间无数观点争执难断,更有甚者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在没有明确佐证的资料下对这一问题妄加猜测。针对这些观点,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分析

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部作品的时代,这首诗歌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诗前小序明确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既然是汉末,我们就从汉代的婚姻制度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汉武帝时接受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地休弃。“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刘兰芝显然并没触犯“淫逸;口舌;盗窃;妒忌;恶疾”这五出,大家对此都无异议,对于“无子”倒是有人认可,认为刘兰芝被休可能与刘兰芝结婚多年没有孩子有关,原因是整首诗中并没有提及刘兰芝有孩子,而焦母抱孙心切,因而要休掉刘兰芝。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我们可以思考,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刘兰芝的确没有生育,焦母要休兰芝,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堂而皇之地摆出这个理由将其休掉,何必兜圈子,找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借口?再说,兰芝被休回家却备受青睐,媒人络绎不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如果刘兰芝真的不能生育,那县令太守为何纷纷遣媒人来为儿子求婚?所以说刘兰芝因无子被休根本站不住脚,那么只剩下最后一出:不事舅姑。《礼记?昏义》中记载,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

纵观全诗,诗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刘兰芝与焦仲卿炽热的爱情,但字里行间流漏出他们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情真意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他们甘愿“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正是因为他们对彼此的痴爱,导致了焦母的不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本想替妻子求情,结果却适得其反,触怒了母亲“吾已久怀愤,汝岂得自由”,“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对妻子的用情之深更加激怒了母亲,于是焦母拿出一家之长的姿态“捶床便大怒”,“会不相从许”,最终导致刘

由刘兰芝的悲剧反观“中国式”母爱

苏环

摘要:《孔雀东南飞》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从“七出”中“不事姑舅”的角度探讨了刘兰芝被休的真正原因,并由兰芝的被休反思了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尤其是“中国式”母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危害,引发大家对真正母爱的思考。

关键词:刘兰芝;悲剧根源;中国式母爱;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2)013-0091-02

作者简介:苏环(1970-),女,山东烟台人,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收稿日期:2012-04-22

兰芝的被休。

当然也有人提出“恋子情结”一说。不少人都提出焦母年轻守寡,与仲卿相依为命,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寄予到儿子身上,仲卿是母亲的全部希望与精神寄托,但焦仲卿成年娶妻,注意力难免转移到工作与爱妻身上,对焦母而言确实打击不小。所以,焦母把所有的不满与怨恨全都转嫁到媳妇刘兰芝身上,这就注定了美貌贤惠的刘兰芝必然受到婆婆的排斥,最终被休。对于这一观点我不否认她有一点“恋子”心理,但就此说焦母年轻守寡我不赞同,整首诗歌确实没有出现焦仲卿的父亲,但并不意味着焦母年轻守寡,如果真的守寡,那按封建礼教中的“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焦母应听从儿子的,可事实正好相反,当焦仲卿提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时,焦母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儿子迫于母亲的威严,只好“默无声,再拜还入户”。而刘兰芝的母亲及兰芝却要听从兰芝的哥哥“刘兄”的,因此说焦母年轻守寡我觉得无法认同。

刘兰芝的被休符合当时的背景和价值观,而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焦母的“恋子”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刘兰芝太优秀了,她不仅有出众的容貌,“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而且才德兼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所以,焦仲卿才会发出“幸复得此妇,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感叹。正是刘兰芝的优秀,让焦母有了压力,可以想象在妇女地位逐渐降低的汉末,母亲把所有的感情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而儿子却要与媳妇生死相随,这极大地触及了母亲的威严,最终导致了兰芝被休。兰芝被休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抛开封建家长制,应该说兰芝被休与焦母的“恋子”不无关系,而且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也逐年上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想这与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

二、对“中国式”母爱的反思

自古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由母亲承担的,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的确母亲为孩子付出得太多太多,中国妈妈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自从孩子生下来的那天起,母亲就以孩子为中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孩子,甚至有的为了孩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事业,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母亲绝对是毫无怨言的付出,但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夫妻两人相亲相爱,柔情蜜意,这本是母亲所希望的,但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母亲心里却是别有一番心酸,好像自己的宝贝儿子被儿媳妇抢走了一般,这种微妙得难以言传的心理导致了母亲对媳妇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单亲家庭的母亲更容易把情感寄托在子女、尤其是儿子身上,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是她生命的支撑,是她全部的精神寄托。男孩子替代了家庭中两性平衡角色。一旦儿子结婚,母亲就容易产生第二次被抛弃的感觉,害怕儿子结婚后忽略自己,妒忌儿媳在儿子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

母爱是伟大的,但是母亲对子女的爱过多过滥,对孩子来说都不见得是好事,尤其是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从孩子生下来的那天起,大多数母亲就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小孩开口,父母绝对是毫无保留的付出,买最好的,用最好的,出门车接车送,家务活自己全包了,所有的风雨都为孩子遮挡了,一味的给予,尽自己的所能为孩子铺好了所有的路,这不是爱孩子,这是以母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性的塑造与养成,许多孩子因此生活不能自理,不敢自己闯荡世界,连找工作还得妈妈陪着,简历妈妈帮着递,问题妈妈帮着答,更有甚者连相亲还得妈妈出面,有一天妈妈不在了,孩子怎样生活?作为母亲到底应该给予孩子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母爱,我们确实应该沉下心来仔细想想。

还记得备受瞩目的中国留日学生“浦东机场刺母案”吗,那位母亲充满了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不称职,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这起人伦悲剧,值得所有人反思,尤其值得中国母亲们好好反思,反思她们的母爱,反思她们的教育方式。虽然这只是个案,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的身边不少母亲常说:“宁愿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孩子,只要你一心念书,妈妈为你做什么都愿意”。母爱是无私的,然而她们无私的爱却可能让孩子的未来折翼,甚至会酿出悲剧。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学问,学会做人。做母亲的不仅仅是付出,还要懂得“索取”,当然不是要求孩子回报物质和金钱,而是回报以责任感、回报以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我们要给予孩子教育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从容地应对生活。而作为母亲也能拥有更多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朋友,人生也会更加丰富多彩。相信刘兰芝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2]张永鑫.汉乐府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3]苑广阔.中国式母爱的理智与情感[N].中国青年报,

2011-04-15.

[4]“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N].解放日报,2011-0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