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成因《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写了一个发生在东汉建安年间的婚姻悲剧。

刘兰芝嫁给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感情很好,但是兰芝不得焦母欢心,被驱逐回家。

夫妻二人本来打算暂避婆婆锋芒,再图长远计较,但兰芝回到娘家后,又遭兄长逼婚,最终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这首诗通过刘、焦婚姻悲剧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婚姻幸福的罪恶。

其实在反复阅读此诗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不难得知造成刘兰芝悲剧的原因不只是简单的封建礼教。

我认为刘兰芝悲剧的成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解:首先从主观上来看,这出婚姻悲剧很大程度上与刘兰芝、焦仲卿的人物性格有关。

从诗歌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和“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

”便能看出刘兰芝是一个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女子。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媳妇却不得婆婆喜爱,甚至还被婆婆百般挑剔。

但是兰芝面对婆婆的“故嫌迟”,她要求丈夫“及时相谴归”。

可能有些人,一天就只知道哭哭涕涕,甘受委屈,她却要求让自己回娘家,又表现出了她的性格中刚强的一面。

但也正是由于她的这种刚强、倔强、有个性,让焦母这样一个思想传统、保守腐朽的封建女性难以接受,再加上刘兰芝嫁到焦家二、三年都没有为焦仲卿生下孩子,这在当时的封建环境下,应该是很不能为婆婆接受的。

因此婆媳性格不和而导致矛盾一直存在,并且随着时间流逝而升级。

另一方面,全诗都没有提到过焦仲卿的父亲或除焦母和小姑外的其他家人,可见焦家只有焦仲卿一个男性,在焦家焦母最大,地位最高。

而他作为焦母唯一的儿子,对于母亲不喜欢刘兰芝这一事实也无能为力,因此他只能选择在他与兰芝的爱情上做出让步,而对兰芝说:“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可见,焦仲卿对兰芝的爱虽然是坚贞的,但是他的性格又是软弱、不切实际的,兰芝“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在这段时间内,焦仲卿一直没有出现。

他的懦弱和不负责任让刘兰芝的等待变得苦涩,让她微存的希望变成了绝望。

以至于最后兰芝说“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当焦仲卿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兰芝说“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这番如此绝情的话更是逼得兰芝绝望愤恨地说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以死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可见焦仲卿的拘谨、懦弱和他对刘兰芝的不信任也是造成刘兰芝悲剧的一大原因。

下面在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刘兰芝悲剧的客观原因。

刘兰芝生活于“汉末建安中”,
这是封建社会从形成走向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建立得到巩固加强的时代。

而秦汉时期,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维护帝制、禁锢思想,奴化百姓的封建制度及礼教从此滥觞。

汉代及推崇孝道,凡是孝当先,如汉时兴“举孝廉”,孝悌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反之,“大孝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不孝者则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孝经中说,孝是众德之本,也是教化的根源。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是孝的第一步,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的名增添光彩,这才是孝的真谛。

也就是说,孝经强调:孝是始终服侍父母,其次才是为君王效命,而立于终身。

可见儒家经义中的“孝”充当着捍卫封建秩序、维护封建家长制权威的伦理堤坝。

所以说当焦母“槌床大怒“时,焦仲卿只能面如土色的”长跪”;当刘兄“怅然心烦”逼迫妹妹改嫁时,兰芝只能泣涕涟涟地仰头作答。

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是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的缩影。

封建社会的妇女,是根本没有独立的意志可言的。

她们的婚姻及其命运,并不是由她们自己作主,而是掌握在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手里,取决于他们的好恶。

它概括了封建社会劳动妇女的共同命运,暴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但是她的悲剧也有积极色彩的一面,它从侧面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和对封建恶势力决不低头、勇于反抗、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因而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