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兰芝的悲剧形象

隆坊小学:杨玲

[摘要]文章分析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这一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成功的悲剧艺术形象。从焦母、焦仲卿、刘兰芝三个人物性格方面探讨了其悲剧形成的原因。她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焦母引起的,实际上是“封建家长制”和焦仲卿性格的软弱以及刘兰芝刚毅的性格和忠贞的爱情造成的,从深层次分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充当了刽子手,她是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封建社会的一个牺牲品。[关键词]悲剧艺术形象人生观家长制

[引言]

《孔雀东南飞》一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名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其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通

过刘兰芝和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婚姻爱情悲剧鲜明地体现出来。作者以无限同情的笔触从各个方面来刻画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自始至终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当机立断和永远不向恶势力示弱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由于社会、家庭等多种原因,是刘兰芝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酿造一个社会悲剧人物。其问世以后, 在南朝至唐的600—700 年间几乎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直到北宋魏泰才第一个对其作肯定性评价, 他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明清之际, 冷落了几个世纪的《孔雀东南飞》又博得众多的喝采, 谢榛、陆时雍、王世贞、胡应麟、陈祚明、王士祯及沈德潜等学者都对其艺术成就作出颇有见地的论述。胡应麟称其为“不假雕琢、工极自然, 百代而下、当无继者”[1]。王世贞甚至盛赞它为“质而不俚, 乱而能整, 叙事如画, 叙情如诉”的“长篇之圣”[2]。从漠视到热烈的反响, 这形成了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本文以今天的文学视野来从新审视《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悲剧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焦母:封建“权威母系话语”体系的缩影

焦母逼子改娶,就是因为看刘兰芝不顺眼,在汉代“孝”义的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要发点威风了。她挚起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大旗。但是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最终要赶走她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从诗歌的前四句可知,刘兰芝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有一身的才华和知识。她美丽善良,忠贞不渝,有情有义,又聪明能干有教养,几乎无可挑剔。但这并不是刘兰芝的优点,也不是她在自我炫耀,相反,倒有悔恨其无用之意。因为她“十七为君妇,心中常哭悲”,为何而苦悲?原因其二,一是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她嫁入夫家后,尽管是“昼夜勤劳作息,伶俜萦苦辛”,她也无怨无悔,尽力忍受;即使是“大人故嫌迟”终至无端被弃,她还是强压悲愤,在婆母怒不可视还是上堂拜别,表现的既周全得体,又善解人意;尽管对丈夫缠绵依恋,难以割舍,她仍然还是默默承担,没有痛哭流涕,死乞白赖。这样一个女子焦母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当下最流行的似乎就是“无后说”了,但这种说法没有说服力。“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在封建专制下成为休妻的理由是顺理成章,但“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更何况,一个男子娶三妻四妾在那个时代似乎也是习以为常的。

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究竟发生在哪里呢?封建家长制可以说是问题的主要源头。家长要行使自己的权威,青年人则向往爱情自由、婚姻幸福,双方的矛盾自然不可避免。任何人总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就刘兰芝而言,则是生活在她与焦母、焦仲卿和小姑等特定的具体的每天都要面对的人际环境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摩擦。其实,焦母自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女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是焦母的心理话,焦母“久怀忿”的正是刘兰芝的“举动自专由”。但事实上刘兰芝是一个懂礼、勤劳的媳妇,但婆婆仍指责她“举动自专由”,为什么?其实道理明白得很:婆婆需要的不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媳妇,而是一个可堪其驱使的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媳妇。刘兰芝的知书达理、行事有章法,在她的婆婆看来,并不成为优点,反而成为被折磨和侮辱的原因,也才会“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所以才有“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的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看,焦母守寡多年,母子相依为命已经成为长久以来的习惯,家中忽然多出了一个媳妇,使母子之间彼此依赖的态势,顿时产生大幅度的变化,焦母失去了心理平衡,故迁怒于媳妇。当时焦仲卿反对母亲这样做,“倘若遣此妇,终生不复取!”但是结果适得其反。最后,焦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以死相威胁,软弱无主见的焦仲卿陷入窘境。焦仲卿是不敢当“逆子”的,在极端的母爱压迫下,在“孝”字的威严下,最后低头屈从了母亲的意思,迁就了家长制的权威。

从女性和母亲的立场出发,焦母是希望儿子能够兴复家庭,光宗耀祖的。但儿子婚后和媳妇两情相悦,她认为这是使得儿子胸无大志的原因,她害怕儿子因沉迷于儿女私情而荒废事业,所以她把这种担心迁怒于媳妇,认为这个女子会误了儿子的前程。特别是当她提出休掉儿媳时,儿子的表白“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样不争气的话语带给她很大的羞怒、痛苦和失望,使得望子成龙的母亲对儿子的失望之情都转化成对媳妇的怨恨,她是不会过多的责备自己的儿子的,所以这也成为必须休掉兰芝的一个原因。

二、焦仲卿:封建家长制下软弱性格的人物代表

在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冲突中,焦仲卿实际上是一个决定因素,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是焦仲卿的软弱,成了兰芝最终选择“赴清池”的一个原因。焦仲卿作为一个男人。他是家族之本,是家族兴旺繁盛的依托,他的人生定位应首先考虑到整个家庭的利益,不能以己之利而危及整体。焦仲卿在焦家日渐式微的情况下,母亲给他的责任之重可想而知。虽然他是忠于爱情、明辨是非的,但是他在母亲的威逼下是软弱的,他性格的软弱,也是兰芝被休的原因之一。“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是向母亲陈述和兰芝的心迹:“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是对兰芝嫁入焦家后的正确评价,说明他是知道母亲的话有出入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得取!”则是向母亲表明对爱妻的情深和终生不娶的决心;但他性格的软弱,是导致兰芝被休和自杀的原因之一。当母亲提出兰芝时,他虽然据理力争,为兰芝辩护,但当母亲槌床大怒后,却屈从了母亲的淫威,变得“默无声”了。他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却只能是哽咽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