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1)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1)

性别、智力等,但未发现 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 确的、确定性的关系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有效的
真题分享
1.从众是一种( )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单选) A.被动的 B.主动的 C.积极的 D.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如 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 动性和缺乏个性。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考虑 社会规范,但也要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从众的类型
外在行为和内心都与群体保 持一致——面和心也和
内心与群体一致; 外在行为与群体不一致
——心和面不和
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 内心怀疑群体判断
真题分享
3.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包括( )。(多选) A.模仿 B.竞争意识增加 C.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责任意识降低
答案:CD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4.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单选) A.社会比较 B.社会懈怠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真题分享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多选) A.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少 B.如果情境很明确,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愈高,成员越容易从众 D.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概率呈线性关系
答案:AC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
社会促进
(社会助长)
2.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多选)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
– 群队的规模 – 群队的凝聚力,或者群体的一致性 – 群队的社会支持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人因素
– 自我: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 –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自我同一性 – 自我卷入(self involvement)水平 – 个人的控制愿望:心理抗拒理论(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Stanley Milgram的服从实验
• 从一开始,学生(主试同伙)就出错,学生被试 会逐渐增加电击量。 • 教师(被试)看不到学生(主试同伙),但可以 听到他的声音。 • 学生的反应被录在磁带上,保持标准化。
– – – – 75伏——嘟囔和呻吟 150伏——要求退出实验 180伏——叫喊痛不可忍 300伏——拒绝再做任何回答(不回答也视为错答,继 续实施电击)
• 服从的原因
– 合法权力 – 责任转移
• 影响服从的因素
– 他人的支持 – 行为后果的反馈 – 个性因素
2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 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 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包括:
• 人际影响 • 群体影响 • 大社会的文化影响
– 从众、顺从、服从、独立
–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 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
问题:
• 在场他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的成 绩?
– 其他人在场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 社会促进; – 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和他人一起完成某一任 务时,比自己单独一个人工作,确实可以做得 更好。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对社会促进作用的理论解释:
➢ 优势反应强化说 ➢ 评价恐惧 ➢ 分心冲突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
① 所谓“优势反应”,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 当熟练、不假思索即可作出的习惯行为与动 作。
② 他人在场而产生的竞赛动机与被评价动机会 提高个体的活动动机。
③ 如果是“优势反应”的行为,则个体动机的 提高会提高活动绩效,产生“社会促进”。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四)从众的原因
1、寻求行为的参照 2、群体凝聚力 3、对偏离的恐惧
第七章 社会影响
(五)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内心和行为都从众。 2、权宜从众:行为从众,内心怀疑。 3、反从众:内心从众,行为不从众。
第七章 社会影响
(六)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人因素 3.情景因素
个人
刺激
群体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群 体 因 素
① 群体规模:在一定规模之内,从众与人数呈正 相关。超过规模,呈负相关。
② 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一致性、凝聚 力越高,从众越强
第七章 社会影响
2、个人人格因素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自信心越强,从众越低。
第七章 社会影响
3、情景因素
情景的线索越模糊,越能增加从众。
A. 影响他人顺从的因素
➢ 引发他人积极的情绪 ➢ 强调顺从行为的互惠性 ➢ 提供一个合理原因
B. 增加顺从的技巧
➢脚在门槛内技巧: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门前技巧: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 减低要求。
➢折扣技巧: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 在的理由。
➢滚雪球: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 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第七章 社会影响

1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房兴达第七、八节

1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精讲通关房兴达第七、八节

第七节社会影响主要内容:一、从众二、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与功能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从众的特点是:●群体压力可以存在,也可以是想像的;●个体可能意识到,也可能无意识;●虽然不符合个体本意,但是是自愿的。

●从众的功能:利于形成共同的规范和价值观体系。

二、从众的类型、原因及影响因素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和反从众。

从众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和情境的明确性。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一、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的在场形式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和隐含在场。

(两种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与社会促进相反的是社会抑制(社会干扰)。

任务难度是决定因素二、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1965)三、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责任意识降低,评价与否是决定因素。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特点:●模仿是自愿的,甚至可能是无意识的。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模仿的榜样。

模仿的意义: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率。

二、暗示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暗示的分类:来源上,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目的上,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关系上,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效果上,暗示和反暗示。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是一种被动承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2.从众的功能:⑴促进社会形成共同标准、共同价值观⑵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

3.从众的类型:⑴真从众⑵权宜从众⑶反从众。

4.从众行为的原因:⑴寻求行为参照⑵对偏离的恐惧⑶群体凝聚力。

5.影响从众的因素:⑴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3-4人〕⑵个体人格因素⑶情境的明确性。

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别人在场而进步了绩效的现象。

别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是指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拟的压力,从而进步工作或活动效率;观众效应是指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的影响。

2.优势反响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纯熟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此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三、1.模拟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别人的影响仿照别人,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一样或相似诉现象。

2.模拟的意义:⑴模拟是学习的根底⑵适应作用⑶促进群体形成。

3.塔尔德的《模拟律》:⑴下降律⑵几何级数律⑶先内后外律。

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别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承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

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⑴暗示者的权利、声威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⑵被暗示者假如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程度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⑶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2)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2)
定义: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 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 的情绪和行为。
特点: • 双向性 • 爆发性 • 接受的迅速性
推荐阅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特点 及其成因。以法国大革命等欧洲历 史上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为案例,深 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 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பைடு நூலகம்运动、人 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 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真题分享
5.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 )。 (多 选) A.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B.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C.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D.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答案:AC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 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 刺激的非控制性,自愿产生 • 相似性
一、模仿
模仿的意义: •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 适应作用 •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趋势: • 无意模仿 有意模仿 • 游戏模仿 生活实践模仿 • 对外部特征的模仿 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暗示方式:含蓄、间接
三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方面: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方面: 以下群体易受暗示:
• 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 • 年龄小 • 女性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
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真题分享
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 ) 的观点。(单选) A.詹姆士 B.艾尔乌德 C.马斯洛 D.塔尔德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 7社会影响

单选:1.“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现象。
A、社会比较 B、社会惰化 C、社会干扰 D、社会助长
单选:2.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容易接受暗 多选:3.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最早研究的是塔尔德)
• 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
• 特点:非控制性的;相似性。 • 模仿的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 模仿的发展:无意到有意;游戏到实际;外部到内部。 • 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几何级数;先内后外 二、暗示 • 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 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 式去活动影响 • 暗示的因素—暗示者、被暗示者、情境 三、社会感染 •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 特点:1、双向性;2、爆发性;3、接受的迅速性。 • 分类:1、个体间感染;2、大众传媒的感染;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
定义:亦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 他人在场而 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反之是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类型:1、结伴效应;2、观众效应。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动机水平与 绩效的关系。(竞争动机、他人的评价)
三、社会惰化:
亦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 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第7节 社会影响解析

第7节 社会影响解析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 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 现象,包括从众、服从、依从、暗示、模仿 、感染、时尚与流行、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等。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在 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 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二)权宜从众
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 择是错误的,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 致。
(三)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二类。一类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 也叫反从众,即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 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另一类是表 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即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 也不从众。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 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在塔尔德看来 ,模仿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存在的基本原则,由 于模仿的结果而产生了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模 仿是社会进步的根源,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的创造,即发明;另一 方面是社会的同化即模仿。在社会生活中,发 明不断地涌现,大家纷纷仿效,以便这些发明 和发现进入社会结构之中。在《模仿律》一书 中,塔德为模仿制定了这样三条定律: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的形成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 趋势为:
无以模仿—有意模仿; 游戏模仿—生活实践模仿; 外部特征模仿—内部实质内容模仿
(三)模仿的理论
1、本能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 “模仿是人的一种 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达尔文 认为模仿不仅是人的本能,也是大多数 高等动物的本能。20世纪初,法国社会 学家塔尔德和英国心理学麦独孤等人都 把模仿看成是一种先天的倾向。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第七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掌 握 层 次
社会之人 相互交换 互相影响 促进懈怠 你我共有
第七章
第六章 社会交换和社会影响
社会交换 社会影响 从众 团体影响
理 论 分 析
交 换 规 律
实 践 应 用
定 义 与 来 源
社 会 影 响 的 差 异
定 义 概 述
顺 从 与 服 从
社 会 影 响 原 则
社 会 促 进
要性、 要性、他人的接近性
1、从众分析与影响从众的因素
(1)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定义:在一种压力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团队规范,但规范过大则无效。 过大则无效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产生原因: 情景不明确时。 线段试验 (2)影响从众的因素 团队规模3 团队规模3~4人; 情景因素:凝聚力; 情景因素:凝聚力; 社会支持降低。 社会支持降低。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对抗 内在自我意识 保持自身独特性需求 个人控制愿望。 个人控制愿望。
2. 交换规律
重点
3. 实践应用:在实际生活的交换规则 实践应用:
3、实践应用:在不同情况下的交换 、实践应用:
内容概要
( 1 ) 囚犯两难情景:合作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囚犯两难情景: 合作 是最佳选择, 但必须以信 是最佳选择 为前提。 任为前提。 疑犯A 疑犯A 不认罪 X 二人各判 一年 15年 A 判15年 B 释放 认罪 Y A 释放 B 判15年 15年 二人各判 十年
(1)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自我概念(独立与依赖) 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2)社会关系(自由与团结) 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3)社会认同(个人特质与他人背景) 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 (4)孩子养育(独立、思考、选择与理解、合作受 指导) 指导) 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 (5)人际沟通(直接与间接、情感外露与内隐、自 信与谦虚) 信与谦虚)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PPT文档共57页
。——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 略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七节社会影响
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 “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 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18
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 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被试单独一人时,70% 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
提供帮助;
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
例为 40%;
)现
• 3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 象。 (A)助长 (B)逍遥 (C)强化 (D)抑制
• 34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 塔尔德所称的( )。
• (A)上升律
(B)先内后外律
• (C)下降律
(D)先外后内律
• 31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28
(二)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和反暗示
“买一送一,送完为止” “漂亮的女士都喜欢X牌护肤霜” “牙病不可忽视,X牌牙膏帮您保护牙齿。” “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
29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 人格魅力等影响力
1、我经常试图描述自己。
01234
2、我关心自己做事的方式。
01234
3、总的来说,我对自己是什么人不太清楚。0 1 2 3 4
4、我经常反省自己。
01234
5、我关心自己的表现方式。
01234
6、我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01234
7、我从不检讨自己。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VIP专享】

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一、从众的定义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

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

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一)真从众(二)权宜从众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

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

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

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

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

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

对那些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偏向厌恶、拒绝和制裁。

社会心理学7: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7:社会影响

群体行为模型
三、群体结构 3、规范
指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思想和言行标准。 群体规范对于群体及成员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规范是构成群体的支柱。 没有这种规范,群体就可能是一盘散沙。第二, 规范是评价群体成员行为的标准。群体规范是 行为的参照标准,也是衡量成员行为的准绳。 第三,提供行为动力。群体规范对成员行为的 发动或制止有着决定性作用,使成员遵从它。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群体行为模型
四、群体过程 社会抑制 有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协同效应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人们的熟练程度安排 集体或个体活动。
社会助长\社会懈怠?
个人努力 受到评价 他人 在场
松懈 个人努力 混入团体 产生评 价忧虑
产生评 价忧虑 唤起
群体行为模型
三、群体结构 3、规范 詹姆斯瑟伯的描绘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与情 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 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可能是马拉默饭店,那里是情人见面的最佳 地点)。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一个 兴致勃勃吧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又急事的 胖胖的绅士,也小跑了起来……十分钟之内, 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 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 堤了!”这充满恐惧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的 一位老夫人喊的,也许是一位交通警说的,也 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什么事。但是,
群体行为模型
三、群体结构 3、规范 詹姆斯瑟伯的描绘(续)
两千多人突然溃逃起来。“向东!”人群喊了 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 向东去!” 一个又高又瘦、目光严厉、声色坚定的妇 女从我身边擦过,跑到马路中央。而我呢?虽 然所有人都在叫喊,我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感伤这个妇女,别看她已经 快60岁了,可跑起来到很轻松,姿势优美,看 上去还相当健壮。“这是怎么了?”我气喘吁 吁地问她,她匆匆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又向前 望去,并且稍稍加大了步子,对我说:“别问 我,问上帝去!”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 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易于表现,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 优势反应: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 思索即可做出。 思索即可做出。
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 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 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社会影响: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 社会影响:在他人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 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
信 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 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
调,焦虑,最普遍的认知形式) 焦虑,最普遍的认知形式) 外在行为不从众,内心与群体一致,如领导) 反从众(外在行为不从众,内心与群体一致,如领导)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有时不得不从其他途径获得参照,而他 有时不得不从其他途径获得参照,
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 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 群体对一致者接纳、喜欢、优待, 对偏离恐惧(群体对一致者接纳、喜欢、优待,对偏离 者则相反) 者则相反) 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 群体凝聚力(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导致成 员之间的一致) 员之间的一致)

7 社会影响

7 社会影响
情境月明确,越不容易从众个体人格因素
情境明确性: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惰化的概念

社会促进的概念

反面-社 会抑制
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 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观众效应——有观众在场,效率提高

社会懈怠/社会惰化(★)

指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效率比单独活动 时更为低下的现象。

达谢尔的“拔河”实验 个人平均拉力63公斤 群体状态下59公斤,甚至31公斤
“三个和尚没水喝”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 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律 (Tarde) 下降律:下层向上层模仿 几何级数律:迅速蔓延(时尚、谣言) 先内后外律:先模仿群体内的

二、暗示

暗示往往采用较间接的方式进行

影响暗示的因素
暗示者的社会地位、权力等:权威、领导 被暗示者的个性特征:缺乏独立性、年龄 较小、女性可能更容易受暗示。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困难时容易受暗示
42、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 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这是 社会促进中的( )A A、结伴效应 B、观众效应 C、比较效应 D、竞争效应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定义:
– 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 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 常见的包括: • 从众 •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 模仿、暗示、社会感染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 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 数人保持一致的形象。俗称“随大流”。 群体压力可以真实存在,也可以是想 象的 从众可以是有意的或是无意识的 从众是自愿的行为,但是被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9、我很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
01234
10、我常常担心我是不是给别人有一个好印象。0 1 2 3 4
11、我常常考察自己的动机。
01234
12、离开家时我常常照镜子。
01234
13、有时我有一种自己在看着自己的感受。0 1 2 3 4
14、我关心他人看我的方式。
01234
15、我对自己心情的变化很敏感。 0 1 2 3 4
个体角度: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6
三、从众的类型
真从众 权益从众 反从众
表里一致的从众 表里不一的从众 表里不一的不从众
7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二)对偏离的恐惧 (三)群体凝聚力
8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群体因素) (二)个体人格因素:
1、团体的规模 2、团体的凝聚力 3、团体的社会支持
2、相似性,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 榜样。
23
(二)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2、适应作用 3、促进群体形成
24
(三)模仿的发展
模仿的趋势:
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 从游戏模仿到现实模仿。 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25
(四)塔尔德的《模仿率》
1890年,《模仿率》。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 “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即是模仿”。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情境因素:(群体因素) 1、团体的规模: 在阿希的系列实验中,他通过改变同谋的 数量(由1-15人发生变化),发现随着人数的增 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这个人数有一个极限, 即不能超过3-4人,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人数增 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39
如图所示,15个人的群体对从众行为的影响 并不比3个人的大。
16、我对自己的外表很关注。
01234
17、当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清楚自己的心理。0 1 2 3 4
11
社会促进的效应
1、结伴效应: 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 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12
2、观众效应: 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 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13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 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优势反应是指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成 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 37、“随大流”是一种( )现象。
• A 服从 B从众 C 参照 D模仿
多选
• 94、从众行为的原因包括( )。 • (A)寻求行为参照 (B)群体凝聚力 • (C)遗传素质 (D)对偏离的恐惧
• 94 、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 (AC ) 。 ( A )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B )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 C )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 D )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上图中A、B、C三条比较线段中哪一条的长度 与标准线段X的长度最接近?
1
第七节 社会影响
2

⑴概述: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范围、

简史、研究方法、主要流派

⑵社会化、社会角色、自我、身份、自尊

⑶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归因


⑷社会动机、社交情绪


⑸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心 理 学
人 际 层 次
41
3、团体的社会支持:
在阿希的研究中,如果有一名实验者的同谋选择了 正确的答案(不是故意选择错误的答),结果将会 如何呢?实际上当有这样的一个人时,被试从众的 可能性会大大下降,降到面对一致性决定时的四分 之一。
(一致性)
42
(二)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自信心)
一是自我: 内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公众自我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
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
16
自从“吉诺维斯案件”之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 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 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 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17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 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 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 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 地板上。
信息的特点: 年龄与性别
受暗示者: 心理状态 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
暗示者所处的情境:
30
三、社会感染
(一)社会感染的定义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
程,即通过语音、表情、动作及他方式引起众人 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 1、双向性 2、爆发性 3、接受的迅速性
(二)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 2、大众传媒的感染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33
单选
• 39、“出工不出力”是一种( )现象。
• (A)社会抑制
(B)社会干扰
• (C)社会惰化
(D)社会促进
• 40、塔尔德模仿律包括( )。 • (A)算术级数律 (B)上升律 • (C)先外后内律 (D)下降律
• 43、模仿的意义不包括( )。 • (A)具有适应作用 (B)是学习的基础 • (C)影响他人的方式 (D)会促进群体形成
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
助手),则仅有 7% 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
结果显示,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 观众抑制作用。
19
曾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时代,人们坚信着这样一些话: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 然而,泰山依旧巍峨耸立, 也没有众人一起去为一堆火而忙碌。
三个和尚的故事,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原因很简单,责任扩散(也可以称为龙多不下雨) 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所以如果一个极端事件的围观者众多时,目击者往往 无所作为。反而只有一个目击者时,被害人反而是安 全的,因为那唯一的人会认为自己是必须帮助的人。20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
个体在群体活动
来源1
来源1
中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的焦虑减 来源3
弱,因而行为的动
力也相应下降。
来源2 目标
目标1
目标1
来源
目标2 目标3
• 4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 )
的观点。
( A )詹姆士
( B )艾尔乌德Fra bibliotek( C )马斯洛
( D )塔尔德
• 34、在吃“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 )。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观众效应 (D)社会懈怠
• 43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D 象。 ( A )社会比较 ( B )社会惰化 ( C )社会干扰 ( D )社会助长
)现
• 39、“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是一种社会( )现 象。 (A)助长 (B)逍遥 (C)强化 (D)抑制
• 34 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这是 塔尔德所称的( )。
• (A)上升律
(B)先内后外律
• (C)下降律
(D)先外后内律
• 31 关于暗示,错误的说法是( )。 • (A)往往通过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进行 • (B)自尊水平高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 (C)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 (D)总体上女人比男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 91 关于从众,正确的说法包括( )。 • (A)个体在高凝聚力的群体中容易从众 • (B)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 • (C)个体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从众 • (D)依赖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 36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是一种( ) 现象。 ( A )社会懈怠 ( B )优势反应强化 ( C )结伴效应 ( D )社会促进
28
(二)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暗示和反暗示
“买一送一,送完为止” “漂亮的女士都喜欢X牌护肤霜” “牙病不可忽视,X牌牙膏帮您保护牙齿。” “抽烟有害,请勿抽烟,其中包括××牌香烟。”
29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暗示者: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 人格魅力等影响力
1、关于自我 2、是个体保持自身独 特性的需求 3、是个人的控制愿望
9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 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也叫社会助长。
10
最早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Triplett(1898), 他对社会促进的证明也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Triplett注意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的速度比单独 骑的时候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探讨儿童在有 他人存在时是否会工作得更勤快。结果证明了他的 预期,儿童在拉钓鱼线的实验中,当有他人存在时 个体工作更卖力。
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
14
三、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 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磨洋工)
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15
吉诺维斯案件
补充资料
1964年美国纽约发生了著名的吉诺维斯案件, 一位叫做吉诺维斯的姑娘在回家途中遭歹徒持刀 杀害。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被害者 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 没有一个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 电话及时报警。
来源4
目标2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