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三)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形态出发: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后一种形态总是包含着对前一种教育的批判、修正和重构,彼此之间有一种历史的延续性)
四、教育的本质
含义: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社会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历史时代性
学校出现的条件:1、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2、语言发展到比较完备的文字形态。
五、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1、关于教育及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2、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教育要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起作用。
(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1、教育要求及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既要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个性特征的制约,又要引导和促进教育对象的成长朝预期的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诸要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运用教育影响,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就是指这些关系及作用的总和。这些关系及作用,制约着教育的全过程。要正确协调这些关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观点)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错误的
3:心里起源说(美国孟禄)错误的
4: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的
①、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②、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③、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④、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及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经验;
⑤、教育是历史性及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点: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及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的教育
学校名称:庠、序、校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骁勇的军人、武士(军事体操教育)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政治、哲学、文学、艺术和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汉代:察举取士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西方教会学校(僧侣封建主)骑士学校(世俗封建主)
特点: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近代社会的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教育的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朗)
(二)、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和普及化是教育全民化的主要内涵)
(三)、教育的民主化(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多元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五)、教育手段和技术的现代化
如何理解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
1、社会生产、政治、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
2、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及社会的关系问题;
2、教育及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
4、教育制度问题;
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