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笔记行政管理

合集下载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大全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大全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大全第一章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是一种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管理活动。

它是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为实现公共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二、行政管理的特征1. 公共性。

行政管理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活动,是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为实现公共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2. 强制性。

行政管理的实施是强制性的,需要依靠行政权力来推动和执行。

行政管理活动往往是以法律、规章和政策为依据进行的。

3. 组织性。

行政管理是在组织内部实施的,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来进行。

4. 持续性。

行政管理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需要在长期的时间内保持稳定的运行和管理。

5. 多元化。

行政管理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

第二章行政管理的基本要素一、行政管理的目标行政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行政管理活动是为了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行政管理的对象行政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

它是为了管理社会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三、行政管理的内容行政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等多个方面。

行政管理是对组织内部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四、行政管理的手段行政管理的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规章、行政处罚等多种管理手段。

行政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行政权力和管理手段来进行。

第三章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不能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规定。

二、公开透明原则公开透明原则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管理活动应当公开透明,向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权责对等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能够对等对待。

行政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政常识知识点总结

行政常识知识点总结
1. 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
-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组织、规划、监督和调控活动来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

它涉及到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一系列活动。

2. 行政管理的职能
- 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这些职能能够帮助政府实现规范、高效、透明的管理。

3. 行政权力
- 行政权力是政府通过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权力,它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执行和行政司法等多个方面。

4. 行政行为的法律性质
- 行政行为具有公权性、强制性和裁量性等特点,同时也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督。

5. 政府部门和行政层级体系
- 政府部门和行政层级体系是指政府内部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它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相对统一和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6. 行政程序和行政决策
- 行政程序是指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程序和规范,包括审批、公示、听证、复议等程序。

而行政决策则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所进行的决策过程。

7. 行政法规和行政管理
- 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它是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对政府部门和公民具有约束力。

8. 行政管理的原则
- 行政管理的原则包括法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公开透明原则等。

这些原则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指导着政府的行政活动。

以上是关于行政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内容或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向我提问。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负责协调、监督和执行各项行政事务,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公共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着重介绍行政管理的核心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内部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它通过规范、协调和监督组织内各个层级、部门和个体的行为,确保组织内外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能有效运作公共事务,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秩序。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1. 法定原则: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即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活动,确保合法、公正和公平。

2. 效率原则:行政管理应追求高效率,即以最小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公平原则:行政管理应坚持公平原则,即对待公民和企业应公正无私,不偏袒和歧视任何一方。

4. 可行性原则:行政管理应基于现实可行性,即管理措施和目标要具备实施条件和可行性,不能脱离实际情况。

5. 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追求透明度,即管理行为和决策应对公众公开透明,接受监督。

三、行政管理的核心任务1. 机构设置和改革:行政管理需要根据组织的职能和任务,合理设置各级机构和岗位,并进行必要的机构改革,提高组织效能。

2. 绩效管理:行政管理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3. 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需要合理配置、培养和激励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确保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4. 决策和执行:行政管理需要进行有效的决策和执行,即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计划和项目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决策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5. 监督和反馈:行政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对各级机构和个人的行为和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管理活动公正透明。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笔记摘抄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笔记摘抄

行政管理理论基础笔记摘抄一、行政管理理论的概念行政管理理论是指研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和原则的理论体系,是行政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管理理论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是指在公共领域中通过行政机关实施公共政策的一系列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组织和协调公共行政行为的过程。

在行政管理理论中,行政管理被视为国家管理和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重要手段。

2.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是行政管理的组织形式、运行规律、管理方法和管理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公共组织的运作及其内部运行和外部与环境的关系。

3.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的功能、目标、原则、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行政管理的功能包括规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评估等;行政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的提高、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公共服务的满足等;行政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效率性、公平性和透明度等;行政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制度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4.行政管理理论的定位和作用:行政管理理论的定位是在政治学、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之间,主要是研究政府机构和官员如何有效地处理公共事务的理论体系。

行政管理理论的作用主要是为政府机构和官员提供行政决策和管理实践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演变行政管理理论的演变是指行政管理理论在历史和社会环境变化中的发展和变革过程。

行政管理理论的演变主要经历了行政管理学派、行政学派、公共管理学派和新公共管理学派等几个阶段。

1.行政管理学派:行政管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以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

行政管理学派主要强调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原则和方法,提出了科学管理、行政机构论和管理原则等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

2.行政学派:行政学派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以行政组织和行政决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

10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必备笔记(全)

10年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必备笔记(全)

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
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
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
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
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
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
4 53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
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
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
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
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
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
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

公共行政管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行政管理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行政管理主要知识点一、公共行政关键词:公共行政1、公共行政的含义——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目的2、公共行政的主体3、公共行政的客体二、政府职能(公共行政职能)关键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1、政府职能的含义——实施主体、主要内容、实施手段、完整统一的体系2、政府职能的作用(重要地位)——公共行政的要求、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据、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行政效率衡量标准3、政府职能的发展——自然经济、近代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4、政府职能的内容(体系)静态结构体系(基本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动态结构体系(运行职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5、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联系)影响与制约行政职能转变的要素●社会环境变迁(社会内部政治、经济变化)——外因●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公共行政科学化——内在动力●行政职能合理配置●机构改革●技术手段现代化(创新)●传统行政文化——这一点只可以是制约因素,而以上六点既可以是必然性,也可以是制约因素6、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职能外移、职能内移、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7、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职能重心、职能方式、职能关系8、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责分开●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府内部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分开9、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职能界定、机构改革、制度化、中介组织三、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关键词:行政组织、行政体制、行政机构1、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的机构和体制(静态层面)、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动态方面)2、行政组织的特征3、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4、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5、行政组织的类型——首脑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幕僚机关、派出机关、直属机关6、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职能需要原则、精干高效原则、完整统一原则、权责一致原则、依法设置原则7、行政组织体制(联系行政体制、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方式)——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集权制和分权制、完整制与分离制、层级制与职能制、矩形组织体制与立体多维组织体制8、行政体制●行政职能构成行政体制的基础●行政权力的划分与设置构成了行政体制的核心●行政组织机构构成行政体制的载体●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构成行政体制的纽带9、行政机构的含义●政府机构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机构都是整个股价行政机关系统的组成部分●政府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担负国家公共行政事务10、行政机构的地位●由人民授予,对人民负责——从属于社会●对社会行使广泛的行政管理权——高于社会●行政机构与其他机关(除人大)的关系是协作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11、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12、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行政管理体系——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国家公务员制度●高素质行政管理干部队伍●行政管理体制13、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政企分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施精兵简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部门的权责,明确部门间的职能分工——按照权责一致●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四、行政领导关键词:行政领导、职责与权力、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和艺术、领导素质、领导理论1、领导的含义●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2、行政领导的含义●通过命令、指挥,使整个组织活动达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促使下级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的艺术,说服他人热心于一定目标的努力●使行政组织有效适应外在环境的活动3、行政领导的构成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群体目标和客观环境●领导者处于重要的地位●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沟通→使行政领导活动顺利推行●实现领导目标(组织价值、个体价值和领导者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肯定)——领导活动的最终目的●任何行政领导活动必须在适应或有效改造外在环境的前提下4、行政领导的特点——时代性、权威性、综合性、服务性5、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6、行政领导的职位、职权、职责——三者是统一的7、行政领导的职位的特点●以“事”为中心确定●设置有数量的规定性●相对的稳定性8、行政领导者的职权与职位的关系——职权是职位衍生出来的,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9、行政领导的职责——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岗位责任)、法律责任10、行政领导的权力●权利构成——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来源——合法权力、奖惩权力、专业知识权归属权11、行政领导体制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集权制、分权制、均权制——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层级制、职能制——按照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完整制、分离制——按照指挥控制权集中于几个领导来分12、行政领导的方式●集权式领导、分权式领导、均权式领导——按权力控制程度●专断式领导、民主式领导、放任式领导——按决策权集中程度●重事式领导、重人式领导、人事并重式领导——按领导的工作重心划分●按机关性质应变领导、按教育程度应变领导、按上下级应变领导——根据领导对象的不同进行应变领导13、领导艺术——权力运用和权威接受、授权艺术、用人艺术14、权力运用——说服、示范、命令15、权威接受——奖赏、惩罚16、授权的艺术(1)取决于三个因素●领导行为与领导目标的间接性——必须依靠授权调动下属积极性●当代行政活动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是全才●现代行政领导不是以领导者为原点的垄断性活动,而是下属与领导者融为一体的参与型活动(2)类型——刚性、柔性、惰性、模糊授权(3)原则——因事择人,视能授权;明确权责,适度授权;授权留责,监督控制;防止反向授权17、行政领导者的个体基本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领导能力素质●心理品德素质18、行政领导集体的结构●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结构●领导集体的全面能力结构●协调互助住的性格气质结构19、行政领导理论(1)领导特质理论——确定什么样特性的人适合做领导者(2)领导行为理论——确定领导者应具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以及哪一种行为的效果最好(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PM型领导模式、领导系统模式、领导作风模式)(3)领导权变理论——研究与领导行为有关的情境因素对领导效力的潜在影响●领导行为连续带模式●菲德勒的权变模式●通路-目标模式●领导-参与模式●不成熟-成熟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4)变革型领导理论●巴斯的变革型领导理论●豪斯的个人魅力型领导理论五、公共政策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过程1、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政策制定的层次及作用范围的大小;社会公共领域的组成方面;政策的功能2、功能——导向、管制、调控、分配3、体系●政策元素(政策客体元素、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文本、政策主题元素)→政策单元→政策网络系统→政策环境(环境大系统的一部分)●特征——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有序开放性4、主体与客体●主体——官方的政策活动着(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执政党);非官方的政策活动着(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媒);现代政策研究组织●客体——社会问题;目标团体;政策环境5、结构●纵向结构——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横向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政策6、公共政策过程(1)公共政策制定(2)公共政策执行(3)公共政策评价(4)政策调整和终结7、公共政策制定(1)含义——制定公共政策方案、对方案进行选择和决定(2)特征——权威性、选择性、主导性(3)程序●(宏观层面)政策、资源→政策制定过程系统→政策、资源●(微观层面)诊断问题→确立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采纳方案●(将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微观过程)→政策合法化(审议、批准)(4)影响制定的因素●体制因素——决策系统、智囊系统、信息系统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制定者因素——个人智力和能力;个人性格●客体因素●技术因素8、公共政策执行(1)性质——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组成、一系列行动组成、有组织的活动系统、执行主体和目标全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2)特点——行动性、组织性、灵活性(3)执行者——行政机关;立法和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个人(4)原则——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注重整体性;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5)手段(联系行政执行的手段)——行政、法律、经济、思想教育(6)过程准备(学习宣传政策、制定执行计划)具体活动(宣传解释、组织协调、监督反馈、善后工作)(7)影响执行的因素●执行体制(主体权威性、权力分配、执行机制、信息反馈)●执行者(执行组织、执行人员)●客体(政策对象、实践与对象的差距、认同程度)●政策本身(正确性、明确性、完备性)●执行的资源9、公共政策评价(1)意义●政策制定活动的前提●政策实施活动的条件●社会公众政治生活的内容(2)主体——评价人员、组织机构(3)标准——一般标准、特殊标准、主观标准(4)程序●准备工作——确定方案、获取资料●具体实施●政策评价总结(5)方法——比较分析法、整体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6)影响因素——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资源的混合、评价资源的稀缺性、社会环境因素(7)提高评价质量应在三方面努力——自身素质提高、客观因素明确具体、社会环境净化10、政策的调整和终结(1)调整●特点——非零起点、双重优先●内容——政策目标、政策方案、实施措施、政策效能、政策关系●类型——增扩性和缩减性;合并性和分解性;激进性和渐进行;终结性和延续性(2)终结●作用——产生很大的政治效应,提高政府公共权威和形象;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有利于政策优化、新政策的贯彻执行●内容(对象)——政策目标、政策实施计划、宣布执行终结、组织机构、功能●方式——废止、替代、分解、合并、缩减●障碍——心理、组织、利益集团、成本六、行政执行关键词:行政执行、行政协调、刑侦沟通、行政控制、行政监督1、行政执行的含义和特点从决策批准时起,到决策目标实现为止的整个实践过程特点:综合性、目的性、具体性、强制性、灵活性2、行政执行的原则——国家意志的执行、准确和迅速、灵活创新、统筹兼顾3、行政执行的作用决定决策方案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4、行政执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舆论宣传、说服教育、典型引导、协商对话●行政干预手段——预防性干预、事中敢于、事后干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5、行政协调的含义——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行政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关系的协调)6、行政协调的作用——凝聚、平衡、放大7、行政协调的模式(1)系统环境的协调——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执行反馈●行政功能分析——形成新的职能;转变职能●行政参与●行政委托(2)系统结构的协调——系统内部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纵向结构协调——权力委托、行政分权、行政督导●横向结构协调——政府会议制度、专门议事协调机构的协调、职能部门的协调、行政改组(3)行政人员的协调●人员咨询与建议●态度调查●团体活动●直接处理争议8、行政沟通的含义——开展行政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传递和了解的过程(信息的传递)9、行政沟通的功能——收集功能、维持功能、革新功能、监控功能、协调功能10、行政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下行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参与感)、上行沟通、平行沟通●非正式沟通——特征、功能11、行政沟通的模式——聚联式、单联式、互联式、分联式12、行政沟通的方式——视、听、视听13、行政控制的含义——对行政执行过程及行为是否遵从法律规章进行监督((从法律的角度对行为和过程进行监督)14、行政控制的步骤——确立目标、衡量成效、纠正偏差15、行政控制的方式——预先控制、反馈控制、目标控制(目标管理)16、行政监督的含义——机关系统内部监督→具体表现17、行政监督的原则——合法性、行动统一、弹性、尊重下级、幅度、时效、经常性、公正性18、行政监督的作用——行政督察、行政纠错、行政防护19、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体系●一般监督(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平行监督●专门监督——行政监察(人事管理)、审计监督(财务管理)20、行政系统外部监督体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政党监督——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信访、传播媒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社会舆论监督——新闻报道、公开披露、表达民意七、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关键词:人事行政、中国公务员制度1、人事行政的含义——管理对象、管理主体、管理原则2、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3、我国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4、西方公务员制度基本特点5、我国公务员法的特色6、职务和级别7、录用8、考核9、职务任免10、职务升降11、奖励12、惩戒13、培训14、交流与回避15、工资福利保险16、辞职辞退17、退休18、申诉控告19、职位聘任八、行政方法关键词:行政方法、基本手段、技术手段1、行政方法的含义——履行行政职能、实现行政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手段、措施2、行政方法的作用——行政实践、履行行政功能、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行政现代化、衡量行政水平3、行政方法的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4、行政手段的特点、种类、作用5、法律手段的特点、种类、作用6、经济手段的特点7、思想教育手段的特点、种类、作用8、行政技术方法——定量技术、系统分析、网络规划、戴明循环、帕累托分析九、公共财政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预算、税收管理、政府收费管理、公共支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1、公共财政的含义——广义、狭义2、公共财政的特点3、公共财政的职能——资源、收入、调控、监督4、公共预算的含义5、公共预算的内容6、公共预算的功能7、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8、多级预算制9、预算编制的原则10、预算编制的过程11、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政府支出)的分类12、公共支出结构13、公共收入的分类14、税收的特点15、税收的要素1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税收原则17、税收管理的内容18、税收管理的要素19、政府收费与税收的比较20、政府收费的管理原则21、政府收费管理的形式22、分税制原则。

行政管理的必考知识点总结

行政管理的必考知识点总结

行政管理的必考知识点总结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1. 行政管理的定义及特点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

行政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政府性、强制性、普遍性和专业性。

2. 行政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行政管理的职能是指政府和事业单位为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目标,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处理的功能。

行政管理的作用主要包括服务功能、约束功能、调整功能和协调功能。

3. 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为先、公平公正、责任追究和鼓励创新等。

二、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模式1. 福利国家模式福利国家模式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福利,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力度。

2. 市场型国家模式市场型国家模式是指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和运行,减少政府干预,扩大市场自由度。

3. 社会主义国家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是指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中,积极引导和调控市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三、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1. 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实现国家的法治和社会的安定。

同时,还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行政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政务管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

政务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管理。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便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中,积极引导、协调和监督社会各方面的事物,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经济管理是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对市场进行引导和监管,保障市场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四、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1. 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行政管理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国务院、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重点行政管理是指在国家、地方政府、组织或机构中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作为公共基础知识的一部分,行政管理知识对于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以及管理组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点,包括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等内容。

一、行政管理的定义和目标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或组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行政命令以及组织、指导、协调、监督等手段,对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规范控制和有效协调的一系列活动。

其目标是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二、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职能1.公正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保证公正性,即依法行政,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2.服务性原则:行政管理应以服务为宗旨,为公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3.效率性原则:行政管理应注重效率,通过科学管理和流程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4.公开透明原则:行政管理应保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

5.责任追究原则:行政管理应明确责任,对工作结果负责,并依法追究责任。

行政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1.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行政管理机关制定政策和行政法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2.组织协调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协调,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实施管理控制:行政管理机关负责对组织内部实施管理控制,确保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4.服务公众:行政管理机关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公众的需求。

5.监督检查:行政管理机关对组织、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工作按照规定进行,防止腐败和不正当行为。

三、行政管理的工具和技巧1.管理信息系统: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建立和运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提高管理效率。

2.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务员进行绩效评估,激励和约束其工作表现。

3.决策分析: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决策分析工具,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方案的评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

1)政府职能的含义1.含义: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b.稳定宏观经济c.调节社会分配d.维护市场秩序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传统上,社会主义国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经济体制的特征,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性质和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

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

这种方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建国初期,对加快经济建设、奠定国民经济基础,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就意味着排斥市场经济,排斥非公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曾一度把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当作资本主义制度的属性,因而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计划体制来取代市场体制。

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证明,这一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取得成功。

因此,目前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已认识到市场对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开始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开始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政府职能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4)政府的基本职能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

行政管理理论笔记摘抄及感悟1. 行政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运用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公共组织的构建与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政策实施等多个方面。

2. 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行政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影响,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其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学派的崛起、行政行为主义的兴起、制度理论的兴起、管理创新等阶段。

3. 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组织管理、绩效管理、政策实施、政府治理等。

其中,组织管理强调公共组织的构建与设计,绩效管理强调公共组织的目标达成和效率提升,政策实施强调政府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政府治理强调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沟通。

4. 行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行政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公共组织管理、事业单位管理等领域。

例如,在政府管理中,通过绩效管理可以评估政府的绩效,政策实施理论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实施政策,改善治理效果。

在公共组织管理中,通过组织管理理论可以帮助公共组织更好地构建和运作,提高运行效率。

在事业单位管理中,通过行政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人力资源,提高绩效水平。

5. 行政管理理论的启示和展望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行政管理理论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管理实践,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

感悟:通过对行政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使我对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在行政管理中,要注重组织管理、绩效管理、政策实施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公共管理知识与行政管理知识.doc

公共管理知识与行政管理知识.doc

公共管理知识与行政管理知识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知识主要复习内容 1. 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

称为公共管理2. 公共管理的性质(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7)公共管理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3. 公共管理的职能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4. 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包括(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领导职能;(4)控制职能5. 公共管理任务性职能包括(1)经济职能;(2)政治职能;(3)社会职能;(4)文化职能6. 所有管理活动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职能公共管理程序性职能7. 公共管理的职能的程序性职能和任务性职能体现了公共管理职能的一般性;特殊性8. 管理者为解决各种问题,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的基本管理职能,它贯穿于任何社会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过程之中,也体现在管理的不同层面上。

属于决策职能9. 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首要职能是决策职能10. 公共决策的实施要依靠公共部门成员的分工合作,提高效率,来实现其既定的决策目标。

属于组织职能11. 组织职能的基本内容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力量整合12. 组织职能的基础是组织结构设计;人员配备13. 组织职能的核心价值是力量整合14. 现代领导的职责是(1)指导下属人员的工作,使其尽快熟悉业务;(2)激励下属,使其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为组织作贡献;(3)协调下属人员的工作,把每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很好地协调起来;(4)加强组织内的信息沟通,为顺利完成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行政管理理论考试重点笔记

行政管理理论考试重点笔记

行政管理理论考试重点笔记一、行政管理概述1.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内容1.1 行政管理的概念行政管理是指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特定形式,是政府在一定的政策目标下,利用一定的资源、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一定的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协调的指导和控制,以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活动。

1.2 行政管理的内容行政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评价等活动。

2.行政管理的特点2.1 行政管理的目的性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2.2 行政管理的合法性行政管理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享有法定的授权和权力。

2.3 行政管理的强制性行政管理是强制性的管理活动,具有强制性的指导和控制权。

2.4 行政管理的规范性行政管理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程序进行,遵守规定的规则和原则。

2.5 行政管理的效率性行政管理必须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追求最佳管理结果。

3.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3.1 法制原则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使,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法治化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3.2 公正原则行政管理必须具有公正性,不偏私,公平公正对待各种事务。

3.3 服务原则行政管理是为公民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要求行政管理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3.4 效率原则行政管理必须具有高效率的特点,追求最佳管理结果。

二、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1.行政管理的目标及职能1.1 行政管理的目标行政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1.2 行政管理的职能行政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评价等活动。

2.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2.1 德国行政管理理论德国行政管理理论主要有:韦伯的官僚理论、弗吕克特的职能理论、马克斯的理性化理论等。

2.2 美国行政管理理论美国行政管理理论主要有:福利兹的公共管理理论、西蒙的决策理论、麦克格雷戈的领导理论等。

2.3 英国行政管理理论英国行政管理理论主要有:纽韦尔的新公共管理理论、阿什沃斯的商业管理理论、霍尔汉姆的行政博弈理论等。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行政管理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行政管理
一、政府基本职能
(一)政治
阶级专政、军事保卫、社会治安、民主政治、国际交往。

(二)经济
计划指导、市场机制、宏观调控、服务、检查监督。

(三)文化职能
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四)社会职能
服务、保障、环境保护、人口控制。

二、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某一专业方面。

3.辅助机关,综合、专业、政务、事务性等辅助性工作。

4.参谋咨询机关,智囊机构,但不对决策负责。

5.派出机关,行政公署(省、自治区政府);区公所(县、自治县人
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6.信息。

7.监督机关(审计部门)。

三、行政组织设置原则
1.为民便民原则。

2.精干效能(科学化的重要标志)。

3.完整统一。

4.按需设置。

5.权责一致。

6.依法设置。

7.适应发展。

四、行政监督
监察、督促、控制活动。

(一)概念
1.主体:各类监督主体。

2.对象:新政行为、职务行为。

(二)体系
1.内部监督:一般监督:上下级之间、层级。

专门监督:审计。

2.外部监督:立法、司法、政党、社会(公民个人)、监察(监察委员会)。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学科,对于许多考试和日常知识储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一些重点笔记,希望能有所帮助。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辩证法:包括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

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2、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重要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法律1、宪法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民法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无效、可撤销等。

物权、债权、合同、侵权责任等。

3、刑法犯罪构成: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

刑罚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4、行政法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三、经济1、微观经济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均衡价格。

消费者行为: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生产者行为:成本、收益、利润最大化。

2、宏观经济国民收入核算:GDP、GNP 等指标。

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3、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势。

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知识(初任培训)

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知识(初任培训)

3、行政决策过程 、 问题确认—进入议程 拟订规划 问题确认 进入议程—拟订规划 合法化与采纳 进入议程 拟订规划—合法化与采纳 二、行政执行(手段) 行政执行(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
三、行政协调(协商、调整) 行政协调(协商、调整) 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 行政沟通是行政协调的前提,行政协调是 行政沟通的结果。 行政沟通的结果。 行政沟通:上行、下行、 行政沟通:上行、下行、平行 行政协调类型: 行政协调类型: 内部协调、 内部协调、外部协调 纵向协调、 纵向协调、横向协调 常规协调、 常规协调、临时协调
公共行政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作用 一、概念及特点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 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 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基本内容 活动方向 本质体现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 一、政府职能转变及其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外在动因) 、社会环境的变迁(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内在动力)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根本保障) 、技术手段的创新(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制约因素)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制约因素)
特点:执行性、多样性、 特点: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
二、政府职能的内容 1、基本职能(按领域划分—横向划分) 、基本职能(按领域划分 横向划分 横向划分)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2、层级职能(按所辖行政区域—纵向划分) 、层级职能(按所辖行政区域 纵向划分 纵向划分) 中央政府专有职能、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中央政府专有职能、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 3、运行职能(按管理运行程序划分) 、运行职能(按管理运行程序划分)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涵盖众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于各类考试和个人知识储备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政治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其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其活的灵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二、法律部分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

2、民法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包括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民事法律行为、合同、物权、债权、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内容。

3、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四部分行政管理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

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

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

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

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

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

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

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

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

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

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11、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

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1)第一阶段1984-11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这一阶段主要以研究、草拟、修改公务员法规为重点,以克服传统人事行政弊端为背景,以实现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落脚点。

第一阶段可分为如下三个小阶段:1982-1986年,制定《国家行政槎作人员条例》;1986-19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分别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形成了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人事部、国家行政学院、公务员法规;1989-1993年,根据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的精神,先后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环保局、税务局、统计局、建材局6个部门和深圳、哈尔滨两个市进行试点,并于1993年8月14日正式颁布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2)第二阶段以全面施行、分步推进、不断完善各项配套的法规为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为背景,以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为落脚点。

1993-1996年,根据统筹规划、从上而下、由易到难的原则,积极而稳妥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公务员制度。

1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1)同西方文官制度比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搞“政治中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同传统人事制度比较:具有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具有比较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具有廉政勤政的保障机制。

16、国家公务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已在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确定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国家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公务员队伍学风: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民主研讨,求真务实。

当前在业务精通方面普遍缺乏敬业乐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高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养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勤政建设上的高风尚、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身心上的健康。

专业化指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为身份职业化、职业专门化、知识与能力专业化,其内涵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

17、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