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人肉搜索_的伦理思考

合集下载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伦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伦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伦理学思考摘要:人肉搜索——网络时代催生的一个抓人眼球的新鲜事物,正在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和信息搜索方式,掀起一阵阵的“搜索风暴”。

它“魔鬼”般无孔不入的威力,让人心为之惶惶;它“天使”般伸张正义的效果,让人举手为之欢呼。

拟在科学界定人肉搜索概念的基础之上,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利弊分析,并针对其引发的网络伦理危机提出几条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网络伦理;应对措施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简而言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广阔的网络人脉关系,所有网民用户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解答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区活动。

它打破了传统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网络资料库的机械化方式,而依靠无数网民的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对提问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目前,社会各界对人肉搜索褒贬不一。

有人说它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既能帮人们释疑解惑、寻亲找友、弘扬好人好事,又能让一些丑闻恶行无处藏匿。

但也有人认为它侵犯了个人隐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使一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

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关注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

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网站都设立了这个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

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网友发动“人肉搜索”帮助灾区群众找到失散的亲人,更是体现出了“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2)方便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自由表达的“民主时代”。

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是一种网上传播信息的方式,指在网络上以其他形式搜索某个特定的个人,以获取其相关信息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很多关
于伦理学的思考。

首先,“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是一个伦理学问题。

“人肉搜索”可以获取个人的
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这样就侵犯了个人隐私权。

网上隐私权的保护往
往会遭到侵害,这对个人权利和自由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人肉搜索”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因为现在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甚至是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

因此,“人肉搜索”可能会被滥用,从而给国家安全带来
威胁。

最后,“人肉搜索”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

因为“人肉搜索”往往会被用来收集某些特定
群体的信息,这就可能导致一些群体因某些不同寻常的情况而遭受歧视。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肉搜索”是一种伦理学问题,它可能会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
社会公平带来威胁。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以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保
护个人隐私权,同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

人肉搜索的法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的法理学思考

“人肉搜索”的法理学思考一、“人肉搜索”现状自2001年“女白领”事件以来,“人肉搜索”越来越火,甚至以“今天你人肉了么”为朋友之间寒暄的话语。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人肉搜索”兴起以来掀起的波澜可谓是一浪强过一浪。

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人群中的热门话题,它让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同时也给不少人带来了永久的伤痛。

“人肉搜索”不再依赖传统网络数据库,而是一个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的新型搜索工具,它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将传统的网络信息变为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将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变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在由衷赞叹“人肉搜索”强大威力的同时,一些人对它的存在也表示了忧虑。

诚然“人肉搜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可以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还可以延伸到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

但是这种“网上通缉”却已经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人肉搜索是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谷歌、百度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

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这一切。

不求最好,但求最肉(注:裸露)成为了人肉搜索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于“人肉搜索”对社会公共生活的不断影响,出现了呼吁对其进行刑事规制的声音。

2008年8月25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志刚在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提出,“网上通缉”、“人肉搜索”泄露公民姓名、家庭住址、个人电话等基本信息,是严重侵犯公民基本权益的行为,其造成的危害甚至比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更为严重,建议将“人肉搜索”行为在刑法中予以规范。

“人肉搜索”伦理失范问题及其对策

“人肉搜索”伦理失范问题及其对策

“人肉搜索”伦理失范问题及其对策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现象。

由于利益的驱使,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不健全,“人肉搜索”带来的伦理失范问题层出不穷,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应该得到社会上每个人的重视。

对此,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多方面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网络技术控制水平,运用网络舆论媒体探索新的网络教育模式等途径来减少“人肉搜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

标签:人肉搜索;伦理失范;原因;对策互联网时代下,”人肉搜索”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运用,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它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由此引发的惨案也逐渐增加。

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时间,“人肉搜索”是如何产生并快速发展,并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找到“人肉搜索”伦理失范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成为我们关注的议题。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所谓“人肉搜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人肉搜索”泛指一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进行的一人提问,多人应答的信息共享活动。

而狭义上的“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辨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匿名知情人提供数据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某个特定的人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二、“人肉搜索”伦理失范现象的危害分析1.道德绑架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道德的名义,利用过高的甚至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胁迫或攻击别人并左右其行为的一种现象。

“人肉搜索”实际上就是一场充斥着社会暴力的道德绑架。

广东省18岁女孩蔡艳梅患有尿毒症,蔡家因此负债累累,如果想要治愈必须进行换肾手术,手术费用需要二十万。

于是就有网友在网上大胆倡议找出中将彩民,让其捐献25万,挽救一条生命。

数名网友戴着鸭舌帽口罩来到投注点,拉着求助横幅,呼吁大奖得主捐资救人。

这样类似打着“正义”旗号的道德绑架事件屡见不鲜,围观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随意攻击诋毁否定和批判他人。

浅谈“人肉搜索”中的伦理问题

浅谈“人肉搜索”中的伦理问题

山西师范大学期中作业题目《浅谈“人肉搜索”中的伦理道德》系部政法学院年级 2012专业社会学学生姓名曾美娥学号 1212030114二〇一五年 5 月浅谈“人肉搜索”中的道德伦理曾美娥社会学1204班 1212030114【摘要】人肉搜索——网络时代催生的一个抓人眼球的新鲜事物,正在以其特有的运作机制和信息搜索方式。

“人肉搜索”因其强大的渗透功能及影响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学术界的热议。

从伦理学的视角,对中国互联网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的利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且这种搜索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伦理道德规范原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搜索引擎这种网络“工具”在网络中得到迅速的普及,“人肉搜索”的出现更是调动了成千上万网民的集体“关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人肉搜索”在维护社会风气、倡导真善美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这一形式也为公民提供了舆论监督和自由表达的广阔空间,公众可以利用网络开放的信息渠道对具有代表性和公共性的现象、价值观念及行为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这些现象施以舆论压力,甚至付诸现实行动。

这些都是“人肉搜索”所带来的十分具有价值的效果。

但这种对于“正义”的维护,这种自由也时常超过应有的界限,特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对于单向一元话语的否定两者交织在一起时,又引发新的悖论,其在消解了传统沉默的螺旋和媒介霸权同时,又造成新的沉默螺旋和网络霸权;在打破传统的传受界限同时又形成了新的界限;在带来自由的同时又让这种自由成为一种暴力。

一、人肉搜索涵义及其发展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实际上就是通过其他人来搜索自己搜不到的东西,与知识搜索的概念差不多,只是更强调搜索过程的互动而已。

搜索引擎也有可能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解答,当用户的疑问在搜索引擎中不能得到解答时,就会试图通过其他几种渠道来找到答案,或者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寻求答案。

网络时代“人肉搜索”的伦理辨析

网络时代“人肉搜索”的伦理辨析

网络时代“人肉搜索”的伦理辨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或网络社区渠道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各种资源。

同时,也因此“人肉搜索”逐渐成为网络时代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网络世界里现的弊端之一。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针对某一特定人或事物的调查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但是,人肉搜索并非只存在“便利快捷”的一面,其行为背后也涉及到了一些伦理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辨析。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人肉搜索的行为并不一定合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在网上张扬个人信息,甚至曝光不少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

然而,这在法律上是不被允许的。

换句话说,这样的“人肉搜索”行为,有可能被认为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是不道德的行为。

其次,人肉搜索的行为有可能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当今现实中,许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题都会成为人们的热门谈资。

随之而来的,是可能引起的诸如肆意猜测、造谣生事、辱骂恶评等负面言论沸腾和升级。

如果人们在进行人肉搜索时,不注重证据、不考虑言辞的真实性或不计划任何社会效果,这些邪恶因素就会抬头,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威胁和困扰。

除此之外,人肉搜索还可能对个人的精神、心理造成伤害。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批评并攻击搜索对象。

这种攻击可能是无端的、刻薄的,甚至可能与搜索对象的个性或品格毫不相干。

这会引发社会恶意,使被搜索的个体感到不安和受伤。

不幸的是,这样的伤害有可能发展成更加严重的诉讼和冲突。

下面列举五个实例以证明上述分析论点。

首先是“超过刑事罪的搜索”,指在社交媒体上针对被提名人进行的挖掘。

一项研究发现,这种行为会导致更残酷的措施和更长时间的监禁。

2013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中,就有许多人被误认为涉及到爆炸,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被一群群的人肉搜索所追捕。

他们面对的日益升级的暴力威胁,旋即演化成为了一种更加严重的群体霸凌行为。

其次是“城市猎人事件”,这起事件发生在2014年,侵犯了一名男子的隐私和尊严。

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

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

人肉搜索可能导致的伦理危机(一)“人肉暴力”可能危及人们的生活并进而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在许多人看来,人肉搜索介入当事人的生活就是一种暴力。

首先,有针对性的人肉行为介入当事人的生活从来就不征求当事人的同意;其次,一旦个人信息被暴力搜索并被公开,这种暴力对相关者的影响就不只局限于网络社区,而是经常直接介入到其现实生活,演变成真实的暴力。

更为可怕的是,在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随时都处于被“人肉”的暴力与恐吓之下,这种情况在恶搞型及商业型的人肉搜索中尤为明显。

因为恶搞型人肉搜索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以展开对任何人的人肉行动;商业型人肉搜索则为了商业利益可以为任何理由而展开对任何人的人肉行动。

在当前态势下,两个方面的因素还使得人们面临的恐惧威胁有日趋严重的倾向:其一,人肉搜索对人们生活的暴力介入极为便利——网络的便捷性与匿名性还使得这种暴力行为的成本极为低廉,几乎就是支付网络在线费用及休闲时间与业余劳动付出;其二,法律的滞后与无力使得发起、参与人肉行动者都愈加肆无忌惮,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人肉搜索。

事实上,在有些事件中,人肉行动还因被人肉者的反击而升级,暴力在抵抗中被强化,这是一个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毫无疑问,人肉搜索对被人肉者的这种暴力侵犯是极不道德的,如果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时刻为自己是否被人肉暴力侵袭而担心不已,他就失去了应有的安全感,这无助于社会公益的实现。

这种情况持续发展还可能培育出一种暴戾的社会氛围,因为如果施暴者知道自己不会因自己的行为而受到相应的惩罚,他就可能变本加厉;而被侵犯者则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采取报复性行为。

从社会建构的角度看,这种情况还可能直接威胁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为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体因社会安全而得的内心宁静在这种环境中都无法真正实现。

(二)离轨放大对社会道德重建的负面影响英国学者莱斯利·威尔金斯因大众传播媒介经常夸大现实世界里的真实事件而把它看作是“离轨放大器”,“离轨放大”描述的是一种传播效果,即受虚构的“离轨”或非虚构描写的集中“反馈”,使得人们以为社会离轨事件呈增长趋势并进而导致明显的生活不安全感[3]。

关于人肉搜索技术的伦理思考的开题报告

关于人肉搜索技术的伦理思考的开题报告

关于人肉搜索技术的伦理思考的开题报告人肉搜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开展的信息搜寻方式,通过网络用户的自发性组织和行动,对某一特定事件或人员展开深入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并互相分享,追踪、揭露或曝光某些有意或无意隐瞒的真相。

虽然人肉搜索技术有时可以发现重要的线索或真相,但它的出现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及法律问题。

本文从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人肉搜索技术带来的道德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 个人隐私权:人肉搜索过程中,搜索目标的个人隐私被广泛曝光,他们所面临的侵犯隐私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涉嫌犯罪行为的人,也应当受到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审判,而不是颠倒黑白地将其隐私剥夺。

2. 道德责任:人肉搜索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参与者往往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容易因缺少可靠数据和证据而导致较多的谣言和误解的传播。

因此需要引导和教育人们立足事实和道义,理性和谨慎地使用碎片化信息,认真考虑搜寻的动因和影响。

3. 物质利益:有些人肉搜索中的参与者出于自己的目的或利益,有可能夸大或歪曲某些事实,以追求名声或获得物质利益。

因此,需要进行负责任的监控,并确保过程中任何形式的财物激励均不得存在。

4. 互联网伦理: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隐私、网络诚信、网络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人肉搜索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互联网伦理规范中“尊重个人隐私权”和“信任、尊重和保护他人和自己的数字身份和数字权益”这两个准则,强调了网络规范日益重要。

综上,通过分析人肉搜索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网民在搜寻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伦理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扩大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要保护每个人的隐私权。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人肉搜索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大量群众的努力,获取某一个人的社会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信息的一种行为。

虽然人肉搜索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起到查找失踪人员、揭露犯罪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人肉搜索会对受搜索者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

首先,人肉搜索可能侵犯个人隐私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

由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分享他们的信息、照片、地理位置等等。

当然,使用这些平台的人们都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一定的保护和隐私,而人肉搜索往往会侵犯这些人的隐私权,因为在搜索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个人的手机号码、地址、照片,及甚至是个人的生日等个人隐私信息,这些信息会被不特定的人观看,对受搜索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伤害。

其次,人肉搜索可能造成恶意谩骂,导致个人声誉受损,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伦理问题。

由于人肉搜索的结果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因此谩骂可能会发生在错误认定者身上,这会导致这些人的声誉受到损害,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家庭及社会生活,并且会引发更多的社会不满情绪和负面舆论。

最后,人肉搜索可能会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考虑的伦理问题。

一些情况下,人肉搜索的流程是繁琐复杂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与受搜索者有不良关系的人员。

这种情况下,不良关系的人员可能会通过搜索结果了解到受搜索者的住址、电话等相关信息,从而对受搜索者甚至他的家人造成侵害。

对于人肉搜索的操作,我们需要遵守一些伦理原则。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个人隐私,尽可能减少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的披露。

其次,我们应该确保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从而避免谩骂与危害。

最后,我们应该尽可能遵守法律规定,规避人身安全问题。

当我们进行人肉搜索时,同时也应该尊重社会道德,关注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并充分尊重他人隐私。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北京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外遇而自杀,死者的同学将相关信息整理之后,陆续刊登在互联网上。

于是网络上掀起了对姜岩丈夫和“第三者”的人肉搜索,进而演化为现实中的暴力。

而后,王菲以“网络暴力”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为由,将相关网站告上法院。

就是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此案引发了关于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的激烈争论。

无独有偶,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起生效。

根据这一条例。

今后未经允许,擅自在网上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止计算机上网或予以停机等。

该《条例》经过新闻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据人民网当天调查,高达90%的网友对此条例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草根监督”,只有4%的网民表示赞同,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所谓“人肉搜索”,根据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对“人肉搜索”的解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它是互联网上的一种集体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引擎的纯科技性而更多地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被冠以“人肉”的修饰词。

“人肉搜索”往往能讲一个人或某件事的各个方面细节,都事无巨细地揭露出来。

其特点首先在于其可以用来搜索个人愿意或者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其次参与人数的不确定性,决定“人肉搜索”很容易聚合起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最后在于搜索结果的公开性,“人肉搜索”中提问者通过网络发布问题,众多网完全公开,有别于利用传统引擎搜索的结果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特点。

所以“人肉搜索”一方面发挥着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而陷入另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人肉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

“人肉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

“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我所认识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行政管理三班我所认识的人与社会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搜索”引发的社会伦理思考引。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

社会伦理集中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从从“搜索”说起,阐述网络生活中遵循的伦理原则。

“搜索”,社会伦理从诞生至今,“搜索”这一网络行为一直饱受争议。

“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它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伸张过正义,为弱势群体带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希望,在网络社会中给弱势群体开辟了一条新的救济途径,同时它也侵犯过他人的隐私和名誉,给他人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搜索”的涵义所谓“搜索”,就是把现实社会中搜寻信息的传统方式与现代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按照“提问—搜索—答案”的过程进行的信息搜寻活动。

具体说来,其过程是搜索发起者在网络上提出需要搜索的事项(问题),搜索参与者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寻找相关信息,并将其搜寻到的信息上传,彼此共享信息,最终汇总成为搜索发起者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问题答案)。

可见,“搜索”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找人”式的传统信息搜索方式和当前的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既具备人找人方式的信息准确性强的优点,又吸收了网络搜索范围大、信息更新迅速的特点。

正是由于“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事件的真相,还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到用传统网络搜索无法触及到的领域中的信息。

海外媒体对“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的短语“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

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搜索”具备以下特征:1.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

“搜索”通过互联网作为平台,将传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找人方式发展到网民广泛参与的找人方式,使其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帮助搜索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在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或朋友,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无论说何种语言,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搜索当中,成为“搜索”的主体。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探析的开题报告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探析的开题报告

“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描述
“人肉搜索”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自发的、基于大量人的努力,在网络上对一个具体对象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传播的现象。

在人肉搜索过程中,推手们会集中讨论某个事件、现象或者人物,分享相关资料与信息,通过互相交流,进行集体行动,以便取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然而,这种自发的行动却往往涉及到很多伦理问题,例如侵犯他人隐私、炒作、虚假传播以及侮辱、人身攻击等行为。

因此,本论文将探讨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问题,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公众对人肉搜索的关注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相关的伦理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人肉搜索现象的发生原因和背景进行探讨,并重点分析其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如隐私泄露、人身攻击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从伦理和法律角度分析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并探讨现有法律对于人肉搜索的规范作用。

四、预期成果
本文研究的成果将有助于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肉搜索现象的本质和影响,具备正确的伦理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对人肉搜索的评价和管控能力。

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道德学思考

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道德学思考

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道德学思考【摘要】作为网络时代热门新词,人肉搜索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争议的互联网现象。

犹如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人肉搜索对于维系社会伦理道德秩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惩恶扬善等具有有益之功;另一方面由于搜索者责任感和自我约束的丧失,产生的非理性、非道德行为,又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加强人肉搜索伦理道德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技术;伦理道德人肉搜索引擎就是指更多利用人工参与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

其实质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1】。

而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接受网络科技及其生产出来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伦理难题和道德问题。

一、“人肉搜索”的伦理道德学探析王永强、张曙光撰文《人肉搜索:一种搜索一个时代》引述Google为人肉搜索定义时感慨说:“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揭露某某门背后的真实状况,为某三某七找到大众认可的道德定位,还可以在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探寻幷发现最美丽的丛林少女……”【2】“人肉搜索”这一网络技术善的使用,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福利,它不仅能帮助人们释疑答惑、寻亲找友、弘扬真善美,还能使一些龌龊行为无处可藏,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3】。

引发众网民展开“人肉搜索”的事件多属于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人肉搜索”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秩序,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协作调查,最终在道义上进行惩恶扬善,从而达到自发地重构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

因此,有人说“人肉搜索”是社会伦理道德裁判的“定音槌”。

但是它的恶的使用,又可能给人类伦理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

“人肉搜索”在被人们使用的过程中,惨杂了许多人性化的因素,并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搜索者丧失了责任感和自我约束,激发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或阴暗面,人们的不文明语言便在网络中比比皆是,道德自律这时候就显得非常的乏力【4】,致使人肉搜索事件陷入极端伦理道德批判、自居伦理道德高点而挥舞伦理道德武器攻击他人的虚伪和残忍。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

从伦理道德视角解析人肉搜索现象引言人肉搜索是指一种通过互联网协作的方式,对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事情进行深度挖掘的行为。

该行为通常在互联网社区或论坛中展开,并且参与者往往是匿名的。

人们认为,人肉搜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公共话语空间,揭示出一些隐藏在社会背景中的真相,有助于社会监督。

但是,人肉搜索行为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隐私被侵犯、虚假信息扩散等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潜在的伦理和道德风险。

本文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人肉搜索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析。

个人隐私的伦理价值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规范的学科,强调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在这一伦理框架下,个人隐私是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权利和价值。

个人隐私包括对个人身份、个人信息等的保护,这些信息是个人可以合法控制和使用的,也应该受到社会和法律的保护。

人肉搜索行为可能会侵害个人隐私,例如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公开个人信息、猜测个人生活和意图、谩骂、诽谤等手段对个人进行攻击等。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肉搜索行为是不道德的,这是因为它违反了个人隐私权的原则。

在信息时代,隐私权已成为公民权利之一,而个人隐私的泄露是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侵害行为。

尤其是那些没有公开展示个人信息的人,他们愿意而选择保持隐私,希望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种不经允许的信息披露行为除了违背公序良俗,还可能带来身心上的痛苦、情感上的伤害,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予以谴责。

人肉搜索行为也可能产生社会后果。

社会后果主要体现在信息泄露、人身安全、舆情扩散等方面。

通过人肉搜索,公众可以获取更多的相关信息和真相,但是如果这些信息不属于公开信息范畴,泄露将可能对个人带来巨大压力和伤害。

尤其当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时,有可能酿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将对社会风险造成影响性,使得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加大。

人肉搜索行为应该引起相应的法规和行为规范。

除了检查过度信息展示以外,还应当制定相关法规,确保人肉搜索行为不造成对隐私权和人身权利的侵犯。

关于“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关于“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2 )具有 匿名 性和隐蔽 性 , 传播 速度 快

“ 肉搜 索 ’的含 义 及 其 特 性 根 源 人 ’
虚拟网络 中的 “ 肉搜索 ” 人 的最 大特点 是具 有匿 名性
分 析
“ 肉搜索 ” 人 是一种新 的网络搜索 引擎 , 利用 现代信 是
和 隐蔽 性 , 是 与现 实 生活 中的传 统搜 索 最大 的不 同之 这
处 。在 虚拟网络中 , 只需一个 网名 、 个 I 一 P账号 就可 以在 网络 的社会 中进行网络行为 , 须把 自己的真 实身份 暴露 无
息科技 , 变传 统 的 网络 信 息 搜 索为 人 找人 、 问 人 、 碰 人 人
人、 人挤 人 、 人挨人 的关 系型 网络社 区活动 , 枯燥乏 味 的 变
某种 “ 暴力” 为。 行
上的“ 肉搜 索” 人 事件 。20 0 6年 的“ 虐猫 事件 ” “ 、 铜须 门事
件” 2 0 ,0 7年 的“ 钱军打 人事 件 ” “ 南虎 事件 ” “ 、华 、 张殊 凡
事件” 等更是把 “ 肉搜索 ” 人 推向 了高潮 。人 肉搜索 引擎越 来越引起人们对其 “ 威力” 的关 注 , 但其 “ 威力” 的负 面影 响 也引起越来越多 的争议 。
布 流言 , 意 中伤 别 人 的合 法 权 益 , 恶 以满 足 自己 的私 欲。 网络中的信息真 真假 假 , 易扰 乱我 们 的视线 , 要 我们 容 需
保 持“ 慎独 ” 。
收 稿 日期 :0 1—1 2 21 ) 男 , 18 一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 9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相关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相关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相关原则从2001年诞生至今,“人肉搜索”这一网络行为一直饱受争议。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它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中所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伸张过正义,为弱势群体带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希望,在网络社会中给弱势群体开辟了一条新的救济途径,同时它也侵犯过他人的隐私和名誉,给他人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人肉搜索”的涵义及其类型。

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上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

可是,立即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

自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肉搜索”诞生了。

“人肉搜索”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名词,通过“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张殊凡事件”,以及在08年轰动一时的“猥琐门”等一连串的事件,逐渐被人了解并引起社会多方的关注。

(一)“人肉搜索”的涵义与特征。

所谓“人肉搜索”,就是把现实社会中搜寻信息的传统方式与现代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按照“提问———搜索———答案”的过程进行的信息搜寻活动。

具体说来,其过程是搜索发起者在网络上提出需要搜索的事项(问题),搜索参与者在网络和现实社会中寻找相关信息,并将其搜寻到的信息上传,彼此共享信息,最终汇总成为搜索发起者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问题答案)。

可见,“人肉搜索”是把现实社会中的“人找人”式的传统信息搜索方式和当前的网络搜索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既具备人找人方式的信息准确性强的优点,又吸收了网络搜索范围大、信息更新迅速的特点。

正是由于“人肉搜索”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事件的真相,还可以在网络上获取到用传统网络搜索无法触及到的领域中的信息。

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的短语“中国特色的网上追捕”。

从其定义中,可以看出“人肉搜索”具备以下特征:1.参与主体具有广泛性。

“人肉搜索”通过互联网作为平台,将传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找人方式发展到网民广泛参与的找人方式,使其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帮助搜索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在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或朋友,而是通过互联网可以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无论说何种语言,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人肉搜索当中,成为“人肉搜索”的主体。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原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

但是,随着人肉搜索应用的增加,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与人肉搜索相关的伦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及解决原则。

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即通过人工搜索的方式,获取在线信息以及推测某个人的身份、联系方式等信息。

人肉搜索可以分为公开和私人两种形式。

公开人肉搜索通常是以某些特殊事件为背景,由某些公共网络社区组织推动等方式,旨在掌握作为事件证据和线索的信息。

而私人人肉搜索则是朋友、家人、同事等个人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信息进行的搜索。

两种人肉搜索方式之间都存在相关的伦理问题和原则。

人肉搜索的伦理问题人肉搜索虽然能够帮助人们掌握所需要的信息,但是也会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伦理问题。

侵犯个人隐私人肉搜索,尤其是私人人肉搜索,可能会侵犯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

搜索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一些被搜索对象故意保留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影响到被搜索对象的正常生活。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通过人肉搜索获取到个人住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信息,然后再进行滋扰、威胁等行为。

误判人肉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很难得到保障。

不管是公开人肉搜索还是私人人肉搜索都有可能出现信息偏差、错漏等问题。

有时候,由于人肉搜索者的主观意识、背景等因素,很容易造成对被搜素对象的误判,给被搜素者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实现法律失信部分人肉搜索者往往过于投入自己的搜索过程,而忽略了搜素过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

这样一来,人肉搜索的过程往往会涉及一些侵犯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容易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导致自己的信用被破坏。

人肉搜索的原则为了让人肉搜索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减少伦理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制定一些人肉搜索的原则。

下面我们对人肉搜索的一些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尊重个人隐私人肉搜索者应该尊重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不得获取并传递他人的个人信息。

如果有必要获取别人的个人信息,需要经过相关方面的事先授权,确认对方并无反对意见。

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思考

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的伦理思考
21 0 1年 l 0月
广 西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版 ) 哲
J u n l f u n x e c e s d c t n U i ri ( o i c n e dt n o r a o a g i a h r E u ai nv s y S c l i c io ) G T o e t aS e E i

信息 时代 , 每 个人 都 能 凭 借 互联 网彰 显 平 在
民力量 和社会 正 义 的 同 时 , 网络 的 自由传播 给 隐 私保护带 来 了许 多 前 所 未有 的挑 战 , 孔 不 入 的 无 “ 肉搜索 ” 人 几乎成 了消灭 隐私 的武器 。纵 观所 有 的“ 肉搜索 ” 件 , 一 不 涉 及暴 露 当事 人 隐 私 人 事 无
“ 肉搜 索” 指“ 用现 代信息 科技 , 人 是 利 变传 统 的网络 信 息搜 索 为 人 找人 , 问 人 , 人 人碰 人 , 挤 人 人, 人挨 人 的关系 型 网络社 区活动 , 变枯燥 乏 味 的
查 询 过 程 为 一 人 提 问 , 方 回 应 , 石 激 起 千 层 八 一
民们 可 以以此 为 载体 , 发表 言论 、 表达 意 见 , 多 许
时候 甚至 可 以通 过 “ 肉搜 索 ” 人 发挥道 德舆 论 的强 大作 用 。如 2 0 0 8年 的“ 宁女 事件 ” 就是 网 民对 辽 ,

手机号 、 学 专 业 、 级 、 室 号 等 。 “ 君 鹏 事 所 班 寝 贾
受 到惩罚 。但 是 , 这 一 事件 中我 们 也 发现 , 人 在 “ 肉搜 索 ” 在发挥 舆论 监督作 用 的 同时 , 也带 来 一些
发 人深省 的问题 。 ( )人 肉搜 索” 象 凸显 出网络 隐私权 保护 一 “ 现 的紧迫 性

对_人肉搜索_现象的伦理学思考_陈铮

对_人肉搜索_现象的伦理学思考_陈铮

2010年10月第13卷·第5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收稿日期]2009-12-22[作者简介]陈铮,现任喀什师范学院法政系教师。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俨然已被一根根网线连接了起来,并被带进了网络时代。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我们一方面获得了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遇到了新型问题,如“人肉搜索”现象。

自2001年猫扑网(MOP )爆发中国网络“人肉搜索”第一案例———“微软陈自瑶事件”开始,“人肉搜索”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已不陌生:“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华南虎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甚至包括最新的“平其俊真的被人肉搜索了吗?”事件。

一时间,“人肉搜索”似乎成了人们揭露假、丑、恶的“利器”和道德裁判的“定音槌”。

事件背后对个人合法权利的侵犯,使当事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影响,也对现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什么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这一名词似乎是中国网民的“特有发明”。

有人这样来评价:它“魔鬼”般无孔不入的威力,让人心为之惶惶;它“天使”般伸张正义的效果,让人举手为之欢呼。

那到底“人肉搜索”是什么?(一)定义“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搜索体验。

首先,“人肉搜索”是一种搜索方式。

它是基于人工干预上的、有别于传统搜索方式的精确搜索。

传统的搜索是借助于工具性数据库,如百度、Google 等超强搜索引擎去查询。

“人肉搜索”吸纳了大量的人工智能参与,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人机互动性,扩展了信息获得的渠道。

其次,“人肉搜索”必须借助于网民的群体力量。

一般是信息的需求者提出问题,网民根据自己占有的信息情况回答提问,常常是成百上千的网民针对同一事件自发性地集中一起。

再次,被“人肉搜索”的对象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规范,因而招致网民的“通缉”、“追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正辉: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传播文化“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3■陈正辉【内容摘要】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

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传播;隐私权;伦理在过去的一年中,因搭上了“人肉搜索”的快车而得到深度关注的事件层出不穷。

从一句无心插柳红遍网络的“很黄很暴力”到为演艺界带来冰雪之灾的“艳照门”,从“周老虎”到“范跑跑”,从四川地震中借助网络披露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到林嘉祥事件的曝光, “人肉搜索”似乎一时间成了道德裁判者手中的尚方宝剑和还原假、恶、丑的照妖镜。

个人隐私在“人肉搜索”下无处遁形,凡遭搜索之人,不论受到的是鲜花掌声还是攻击谩骂,他们的正常生活均受到了严重侵扰。

一、“人肉搜索”的产生机制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

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

这个事件为该网站赚取了极高的人气和点击量,并且网民们自己也在过程中发掘了之前没有注意过的潜力————搜索。

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动诞生了。

(一) “人肉搜索”的受众基础“人肉搜索”从受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11受众的窥私欲。

这是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双方共有的心理特征。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人打探他人的隐私,既满足了自己的窥私欲,又在满足其他网民窥私欲的过程中为自己确立了在网民中的地位。

因而,对他人隐私的打探成为一部分网民竞相追逐的目标。

窥私欲是人肉搜索的受众心理基础。

即使是出于道德审判目的的人肉搜索,它所依赖的心理基础仍旧是窥私欲。

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会面对大量的搜索信息,参与的人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纯和筛选。

通过种种信息来找到确切相关的真实资料,这过程即是对他人隐私的挖掘、组织、分析。

人们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通过对陌生人信息的检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和窥私欲。

21 “虚拟我”的消解。

生活在现实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确切身份,都有自己的“自我感受”,这就是“主我”的身份。

同时,我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人会对“我”产生印象和评价,这就是大概的“客我”。

“客我”因“我”的言行举止而差别,也因“客体”不同而感受不同。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尊和虚荣,都希望“主我”和“客我”统一,这也像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我们的言行。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虚拟世界。

虚拟性是网络的显著特征,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主我”、“客我”之外的第三重身份————“虚拟我”。

“虚拟我”使网民在网上可以随意发布信息,而不需要对信息负责,这满足了许多人逃避现实责任的愿望。

但也使得人们置身于信息的汪洋中,却因无法验证信息的真假而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人们陷入信息的极大丰富与无从选择的矛盾怪圈。

因此,当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种“化虚拟为现实”的神奇妙方, “人肉搜索”便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众多网民的合力搜索下,一些隐身网络的符号化人物显现真身,一些本属于隐私的东西也公布于众, “人肉搜索”导致“虚拟我”的消解。

这一方面带给网民们网络回归现实的快慰,另一方面,也让不少人感受到难以承受的现实之痛。

(二) “人肉搜索”的传播基础网络媒介的传播控制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①,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高比率重合,人际传播随时可以转化并扩大为大众传播。

任何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发布者和传播者,互联网成为人们思想交汇、争锋、最后汇聚的领域。

人们在日常生活3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告传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研究”(项目编号: 06BXW014)的研究成果。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5期(总第160期) 15传播文化陈正辉: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中看似平常的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一个普通网民的帖文,甚至个别网民的“炒作”,经过网络裂变式的传播、催化和放大,很容易演变成大的社会事件,甚至政治性问题。

这就为“人肉搜索”形式的出现和蔓延,打下了坚实的传播基础。

这里也主要说两点:11沉默的螺旋的强大威力。

“沉默的螺旋”是由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来的,认为个人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想法,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甚至会遭到攻击,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意见一方的确定主导意见;们在网络上展开了“人肉搜索”,将该男子锁定为深圳海事维护某在涉及公共事务的案例中,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击力量最令人称奇。

一篇名为“北京来的高官”的帖子,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披露了高官在深圳市南山区新梅园酒楼猥亵一名11岁女童,程,形成“沉默的螺旋”。

网络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影响增强意见影响力;并与其父母发生纠纷的情节,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

网友“沉默的螺旋”:种意见的公众性。

“由某位网友发起搜索来确定主导意见,人肉搜索”就是通过网络这个庞大的交互平台,然后N多网友发帖、跟帖来增强其影响力,最后,大量网民来挖掘和搜索,就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某种公众性的意见,即舆论,这也就是“沉默的螺旋”的运转过程。

舆论往往能够通过“沉默的螺旋”效应把受众吸纳进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肉搜索”的发展壮大。

21传播中“集合行为”的显现。

集合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和无组织的行为。

“集合行为”在群体传播中,有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它的产生条件是现实生存中的结构性压力,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同时又缺乏相关法律规制的结果。

如某一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关注,这其中不乏违背常理的事件,激愤的网民往往以激烈的词汇发表意见,甚至于暴力语言。

此时如未能及时删除相关帖子,在遭遇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后,事情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结果。

“人肉搜索”就是在传播中时常演变成“集合行为”,一种大规模的无组织行为,极有可能对现存社会生活秩序带来某种破坏作用。

当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于冲破陈旧规制,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规范方面, “集合行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 “人肉搜索”的社会基础艾瑞咨询认为,目前网络总动员式的人肉搜索,主要源自于广大网民的好奇和炫耀心理,是一种群体参与的自发组织的网络狂欢。

从众多人肉搜索案例中不难看出,被关注的事情有以下特点:在道德或者伦理方面有违常理,但并不违法;或者有违法行为,但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基于同样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对人肉搜索对象进行道德审判。

②因此,人肉搜索的最初动机大都出于维护道德,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众多网民的热情参与。

11信息不畅, “人肉搜索”弥补现实缺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申冤无门、投诉无果、检举揭发无人受理的处境。

更有甚者,在受到伤害举报当事人后,反遭报复和人身威胁,不但要付出时间的成本,还要承担遭迫害的风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反馈意见,又不愿忍气吞声,民众自然会寻求其他途径。

网络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空间,而“人肉搜索”就成了舆论监督公共事务,维护自身知情权的利器。

“华南虎”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而正当事件愈演愈烈之际,有人在色影无忌论坛发表了质疑“虎照”真伪的帖子。

网民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对虎照进行分析,最终揭穿了“华南虎照片事件”的骗局,周正龙受到法律惩处, “虎照事件”的策划者和参与人纷纷落马,或开除公职,或接受党纪国法处理。

人肉搜索对于贪污腐败的打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

此案经深圳警方调查后,现已公布结果称林嘉祥涉嫌猥亵罪不成立,属酒后行为失当,但终究林嘉祥还是被撤销了党内外职务。

林嘉祥的狂傲虽然与喝酒有关,但这种狂傲绝非一日之功,它反映出的是对领导干部监督的缺位。

试想没有网民的群情激愤,没有人肉搜索的强大震慑,林嘉祥事件又会是怎样的结局?21道德敏感, “人肉搜索”激发网民热情“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方法,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 “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这是人们最初对于人肉搜索的描述。

从一些典型的人肉搜索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的起点往往非常无私,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

人们通过人肉搜索,有力地表达了对于道德、社会正义的维护。

在猫扑论坛上,有这样一段话: “人肉搜索是颠覆传统搜索引擎的一种团体性力量,人肉搜索发起于猫扑,发扬于猫扑,从网络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网络上热门的人肉搜索事件均起源于猫扑。

大量人肉网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最短时间内揭露背后真相。

”③后来的一些事实也表明,只有那些能够诉诸道德的新闻事件才能导致大规模的人肉搜索。

虽然当今社会工业化严重地冲击着传统乡土秩序,人们不断经历价值观、道德观的重塑,但当家庭伦理、尊老爱幼、不偷窃、不欺瞒等传统伦理规范被破坏时,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还是会被激活,会不由自主地谴责不道德的行为,维护正义。

甚至于对曝光隐私这一做法,也有其社会根源,一位学者则将其归结为“示众文化”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建立在轻视个人权益基础上对私权的侵犯,是一种建立在倚重人治传统上的非法治惯性。

也正是这种惯性导致网民们强烈的道德需求,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网上的人身攻击行为,并且会在虚拟社会里急剧升温而走向网络暴力和侵权伤害。

“人肉搜索”伴随的结果一定是公开某人的详细信息,其中必然涉及到个人隐私权问题。

31匿名隐身, “人肉搜索”掀起网络风暴匿名给了我们黑色的保护衣,我们却穿着它去扒别人的外衣。

匿名发帖正如用笔名发表文章,在文章的反馈不16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5期(总第160期)们在对论坛发布内容不加查实的前提下,就开始了对当事人的大规模曝光行动和道德讨伐。

如果说维护正义与传统们在对论坛发布内容不加查实的前提下,就开始了对当事人的大规模曝光行动和道德讨伐。

如果说维护正义与传统辨好坏之前,可以藏在假名字后面不显山水。

“人肉搜索”关注的话题或事件多发生在论坛、博客或者播客等原创内容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中话题的提供者常常处于匿名和隐身状态,因为匿名,话从口出时就变得尖刻、粗鲁、无所顾忌、底气倍增,而传统大众传播中“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却被大大弱化,甚至出现缺失现象,这也是造成“人肉搜索”时而天使时而魔鬼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