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复习:小石潭记 复习课

合集下载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小石潭记》,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小石潭记》,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典型实例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词语。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小石潭记》的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难点句子和词语。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标记的难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言文句子,讲解其句式和用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策略:1.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言文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ppt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ppt
潭特点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 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 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 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 7、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 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 8、 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 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 合,用动静结合来写。(第二段只用了侧 面描写)
• 2、可
•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不可久居
(能)
• 3、清 • 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清澈) (凄清)
• 4、从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隶而从者 • 5、差 • 参差披拂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6、见 • 下见小潭 • 明灭可见
(由,自) (跟随)
(长短不一) (交错)
(发现) (看见)
•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 8、斗折蛇行
•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蛇:像长蛇爬行那样
• 9、其岸势犬牙差互
•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 10、凄神寒骨
• 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使…感到凄凉

寒:使…感到寒冷
• 11、近岸
•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 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 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七、词类活用
•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 2、下见小潭 • 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 3、心乐之 • 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4、皆若空游无所依 •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的结构。

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 翻译文中的长句和难点句子。

三、教学重点1. 掌握《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3. 翻译文中的长句和难点句子,提高翻译能力。

四、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抽象词语和比喻修辞手法。

2. 翻译文中的长句和难点句子。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句子和词语。

3. 运用翻译练习法,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二、梳理文章结构(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和主题。

2.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分析重点句子和词语(15分钟)1. 教师提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四、翻译练习(20分钟)1. 教师给出文中的长句和难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练习,并分享自己的翻译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评价学生在翻译练习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活动:分组讨论与解读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讨论和解读。

《小石潭记》复习课ppt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ppt课件

“隔篁竹,闻水声”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行、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20
朗读第1段,思考:
21
朗读第2段,思考:
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 、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用的是什么写法? 清澈。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日光、鱼影、水中石 头描写潭水。 3、作者是怎样写游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凄”“寒”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凄凉”、“使……寒冷”
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心乐之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4
重点字词
二、古今异义 去: 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15
三、一词多义(横的顺序写)
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突出了幽深冷寂的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 境。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小石 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 当时压抑的心境)P58第4题
2、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以其境过清,”
想求得山水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之情。
清 水尤清冽
(清澄)
以其境过清 (凄清)

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可以)
全石以为底 (用)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 (因为)
16
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随风飘动。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阳光直照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件

【2012年江西】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 悄怆幽邃
中考链接
1、2011年河南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伦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丸居,乃 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 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 戏 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闻水声 (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 隶而从者 (古义:随从 今义:奴隶,隶属)
五、一词多义
1、乐 心乐之
了什么方法?

写出了潭水清澈的特点。 用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方 法,通过游鱼、阳光、影子 等景物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 表现潭水的清澈。
3、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 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心境? (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 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 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但这种快乐 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 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 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 石、水、游鱼、树木,着 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 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 凉凄苦的心情。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复习《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复习和思考文章中的重点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难点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翻译。

2.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准备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

2. 复习文章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作者的观点。

3. 难点解析:教师针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作业布置: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延伸1. 文章背景介绍:教师讲解《小石潭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评价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七、课堂互动1.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竞赛:教师设置一些竞赛题目,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八、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些与《小石潭记》相关的文章或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

《小石潭记》复习课(九年级)

《小石潭记》复习课(九年级)

《小石潭记》(九年级复习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写作背景,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作品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2、陶冶自身情操,培养侍郎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积累言词句,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本文品味重点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法:诵读法、积累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激发兴趣。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美丽的祖国,幅员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山山水水就被文人墨客所钟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作者通过山水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去欣赏小石潭的深幽与秀丽,开启《小石潭记》的九年级复习之旅。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复习初中阶段的文体知识:1、记:是古代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属散文性质,多种表达方式可综合运用,形式自由、灵活。

(同学们回忆初中阶段“记”的文章:《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2、说:古代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可表达自己的见解、主张。

(初中阶段有《马说》、《爱莲说》)3、铭:古代一种文体,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陋室铭》)4、书:即书信。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5、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送东阳马生序》)6、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君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章。

(《出师表》)7、传: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五柳先生传》)8、其他的还有神话、寓言等。

《小石潭记》中考复习优秀课件

《小石潭记》中考复习优秀课件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出现
交错不齐
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感知课文,疏通文意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环绕、围绕
凄凉
因为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清
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跟随
曰奉壹。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潭西南而望
可以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
隶而从者
跟从
不二
乐 心乐之
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 动词,逗乐
理解概括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第1段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 的经过,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按照“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再 由水声寻到小潭”的游览顺序来写的,通过“闻”“伐”“取”“见”等 精准的动词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不二
理解概括
4、从文章最后一段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第4段还 要说“寂寥无人”?(统编教参问题探究)
其一,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外界的景象与作者贬谪后长期 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 而有此说。
其二,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 心的落寞。
不二
写作技巧
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善于运用多种描写和修辞手法,值得我们借鉴。请从 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修辞方法等方面,任选其一并结合语句进行赏析。
①动静结合:作者写潭中鱼“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佁然不动”,这是写静,既 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出鱼的游 动之态,这是写动,动静结合衬托出作者“心乐之”的情怀。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穿: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教学预备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教学程序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指名读: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需大胆幻想。

当然实现幻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需保持一种开心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

这样你才能在实现幻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当走向胜利。

缓解紧急气氛,激发学习爱好。

情感体验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

由于对熟悉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糊涂更深刻地熟悉,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同学举例: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 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今日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名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

(分小组争论)复习过程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学问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谈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谈论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板书:说:阐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点拨:语言内容主旨A文体都是“记”。

《小石潭记》复习课2

《小石潭记》复习课2

悄怆幽邃 凄凉 深
不可久居 停留
乃记之而去 于是,就
隶而从者 跟随
代词,这里的景色
4、一词多义(完成教学目标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自、由
隶而从者
跟随、跟从
(1)从 民弗从也
依从,听从
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跟随
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从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
(2)环 如鸣珮环
玉环
四面竹树环合 环绕
(3)清 水尤清冽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 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 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主人日再食 每天 横柯上蔽 在上面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似的
意动用法
心乐之
以……为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快乐
吾妻之美我者 认为……美
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使动用法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寓言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的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文中的寓言手法及其作用。

3. 翻译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寓意。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3.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 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回顾《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分析文中的寓言手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通过寓言表达人物性格和道德观念。

3. 翻译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4.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收集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对他们的翻译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1. 准备《小石潭记》的原文文本,并进行适当的排版和注释,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收集相关的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3. 准备练习题和作业,包括翻译、分析和写作任务,以检测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安排1. 计划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小石潭记》的复习教学,每节课45分钟。

2. 第一节课重点回顾故事情节和寓言手法,进行翻译和解释练习。

3. 第二节课进行分组讨论和评估,总结复习内容,并进行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布置。

八、教学反思1. 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小石潭记》的理解程度。

《小石潭记复习课》课件

《小石潭记复习课》课件
• 归纳总结:对梳理出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小石潭记复习课》PPT课件”的PPT,现在准 备介绍“教学步骤和安排”,请帮我生成“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为标题的内容 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的 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深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 情感和思想内涵
03
教学内容和方法
《小石潭记》的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 背景介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寄情于山水,写下了《永州八记》,其中《小石潭记》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的分析和讲解
文章结构:按照 游览顺序,介绍 小石潭的地理位 置、环境特点和 历史背景
重点:掌握《小石潭记》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理解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柳宗元及其文学成就,掌握《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写作特点:掌握《小石潭记》的写作特点,如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等
拓展延伸:结合其他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熟悉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 艺术特色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和主题意义
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文章结构:按照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 潭,再写潭中景物,最后写小潭源流
写作特点:多用对偶句式,语言优美,意 境深远
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体会作者对小石潭的喜爱之情
感受作者在贬谪中的孤寂心情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内涵
讨论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练习: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xx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2. 写作特色及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写作特色及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写作特色。

3.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小石潭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1)课文讲述了哪些主要内容?(2)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课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现了什么特色?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形成小组共识。

4.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重点解析写作手法及表现特色。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价学生对《小石潭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的掌握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认同,以及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小石潭记》原文。

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解析《小石潭记》的文章。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1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课堂导入(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合作探讨(10分钟)、讲解辅导(10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5分钟)。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经典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2. 分析三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

3. 比较三篇散文的异同,探讨作者在不同的题材下所展现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篇散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和情节。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分析三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

5.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三篇散文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2. 选择其中一篇散文进行熟读背诵,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文笔等。

3. 学生对三篇散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比较分析法,组织学生对三篇散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异同,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原文及其注释和译文。

《小石潭记》复习课

《小石潭记》复习课

重点句子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树翠蔓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潭西南而望,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寥无人,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其境过清,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或现或隐 相互交错 能;源头 空虚, 空虚,寂静 悲伤; 悲伤上文“如鸣佩环”的水声) 心乐之 (它,指上文“如鸣佩环”的水声) 乃记之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乃记之而去 (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

指示代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指示代词,那) 指示代词,那种) 以其境过清 (指示代词,那种) 不可知其 代词,它的,指溪水的) 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指溪水的)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 是他感情的主调, 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 流露出来。 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 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 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动词,成为)
2一词多义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副词,大约) 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可以,能够) 不可知其源 (由,自)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跟随) 隶而从者 (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凄清) 以其境过清 (以……为乐) 心乐之 (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4从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 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 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 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 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 反映)──寓情于景。
5清
6乐
五、内容理解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 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小石潭的特点:凄清。(分角度具体说)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文章主旨:
•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 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 凄之情。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
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 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 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像蛇一样。
动词,交错
其岸势 犬牙 差 互,不可知其源。
名词作状语, 像犬牙那样
环绕包围
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 , 寂寥 无人,
寂静空旷
使…凄凉 忧伤的样子
使…寒冷 停留
因为 凄清
能够
凄神寒 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 久
幽静深远 离开
居, 乃记之而去。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 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 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 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 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 现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 头在哪里。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篁竹,闻水声,如鸣 向西 竹林
以……为乐
珮环,心乐之。 竹 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伐 格外 砍伐 开辟 清凉
小岛 弯曲 全 石以 为 底,近岸, 石底以出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络摇 缀 ,参差 披拂 。
随风飘荡 长短 的样子 高低 不齐
小石潭记
(复习课)
柳宗元(唐)
春暖花开
课前复习
(1)从学理方面说,便xiè dú职业之神圣。 (2)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 助你,fú yè你。 (3)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èi tóng jiáo là矣。 (4)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gēn shēn dì gù。
三、重点字注释
1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2、崔氏二小生: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不可久居:
居: (古)停留 (今)居住
2一词多义:
1、以:①全石以为底 ②卷石底以出 (介词,把)
(承接,而)
(介词,因为)
③以其境过清
2、为:①全石以为底
(动词,作为)
•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 忧伤的心情) 这种变化说明: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 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 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 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空游无所 依 。日光下澈, 表示约数,来 依靠,
凭借
佁然 不动; 俶尔 远逝,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映在 呆呆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 与游者相乐 。 好像 动词,逗乐,娱乐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潭西南而望 , 折 蛇 行 ,明灭可见。 斗
曲折 名词作状语, 爬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