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重点全记录
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臵所谓‚谓语前臵‛,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
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谁欤?哭者。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美哉!室。
仁夫公子重耳!惜乎!子不遇时。
展矣君子。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甚矣,汝之不惠。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助哉!夫子。
来,尸虫!(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宾语前臵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臵‛。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宾语前臵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宾语前臵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臵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1)动词宾语例彼且奚适也?‛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吾谁欺?欺天乎?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第⼀章古代汉语概论⼀、什么是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族⼈民使⽤的语⾔叫古代汉语。
A.远古汉语时期:商以前(前11世纪以前);B.上古汉语时期:周、秦、西汉;C.中古汉语时期:东汉、隋、唐、五代;D.近代汉语时期:宋、元、明、清、民国前期E.现代汉语时期:五四运动以后(1919⾄今)。
3⽂⾔与⽩话⽂⾔⽂:以先秦⼝语为基础形成得上古书⾯语,以及后代模仿这种语⾔所写的作品。
古⽩话:六朝以后在北⽅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语。
《海上花列传》吴语⼩说吴语歌谣:冯梦龙《⼭歌》⼆、古代汉语的内容⽂字、⾳韵、训诂、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代⽂化常识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阅读古代⽂献,理解古代⽂化,丰富、研究和掌握古代汉语。
四、学习古代汉语的⽅法1重视学习⽂⾔作品《左传》《史记》2重视理论的学习,阅读相关理论书籍3学会使⽤⼯具书和⽹络如何使⽤⼯具书?排检⽅法:《中国语⾔学论⽂索引》1⾳序法:根据汉语语⾳系统编排和检索的⼯具书的⽅法,包括韵部排检法、注⾳字母排检法、汉语拼⾳⽅案排检法。
《⼴韵》按206韵排列《佩⽂韵府》《经籍籑zhuàn诂gū》按平⽔韵106韵排列《词诠》(杨树达)按照注⾳字母排检《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案排检2形序法:按照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具书的⽅法,具体分为部⾸法,笔画笔顺法、四⾓号码法等。
《说⽂解字》(许慎)最早按照部⾸排列540部《中国⼈名⼤辞典》《中国古今地名⼤辞典》都是按照笔画检索《四库全书总⽬提要》按照四⾓号码排检。
《四库全书总⽬》⼆百卷,卷⾸四卷,也称《四库全书总⽬提要》,清代纪昀主编。
共收录书⽬10254条,按经、史、⼦、集四部分类,每书名下均注明作者、内容、版本沿⾰和简要评论。
3分类法:根据⼯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法,书⽬索引、类书政书、年鉴⼿册多按此编排。
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为19类。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2)《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2)象形字的特点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寒”](2)会意字的特点4、形声(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穎、栽、騰、勝、穀、賴、疆、荆、佞旌、旗、徒、聽、歸游、隨歸、星[]、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荀子·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孰—熟隊—墜縣—懸其—箕要—腰反—返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賈—價昏—婚取—娶解—懈敛—殓赴—讣說—悅陳—陣身—娠《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鬆干—乾—幹—榦斗—鬥(鬭、閗)谷—穀里—裏(裡)余—餘后—後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这些是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例如“备”,古义“完备”,今义“应当”;“抢”,古义有“突过”和“撞”之意,今义“抢劫”;“找”,古义“划的异体字”,今义“寻找”。
像这样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劝”,,古义“勉励、鼓励”,今义“劝解”;“给”,古义“供应、使足”,今义“给予”;“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重复”。
这类词古今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今汉语词汇的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二)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比较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例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三)复音词的四种类型:(1)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理由是: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后两句“阻”和“隘”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
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谓之京城大叔。
”大太:极大。
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避开。
3、“姜氏何厌之有?”厭饜:满足。
4、“食舍肉。
”(今仍作“舍”)舍捨:放开。
5、“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嘗嚐:(今皆简化为“尝”)吃。
6、“佗邑唯命。
”佗他:别的。
异体字:“不义不暱。
”暱昵:亲昵。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惊姜氏”2、无生民心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今京不度。
度,合法度。
19、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本义和引申义1、邑:本义,人所聚居之地,大小不一。
本篇中“制,岩邑也”、“佗邑唯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句中的“邑”都用其本义。
2、都:本义,大邑。
本篇中“都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说的都是比国都小的都。
3、鄙:本义,边邑。
“西鄙”、“北鄙”是本义,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本义,倒下。
“射其右,毙与车中。
”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本义,赶上。
“故不能推车而及”。
本课中“无庸,将自及”指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
6、啟;简化“启”本义,开门。
课文“夫人启之”是说武姜准备替共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古代的国通指国都。
是现代所没有。
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都指都邑的城墙。
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读四声时,全为古义,指兵车。
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叔完聚”。
“完”指修葺城墙,是现代所没有。
而现代的“完毕”、‘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1、君何患焉?(您对这件事还担心什么呢)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3、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4、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1、无生民心。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古代汉语》苏武传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
2 、稍迁:逐渐。
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副)。
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 、即时诛灭:立刻。
8 、羝乳乃得归:才。
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
(副)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
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
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行”,辈份。
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8 、以状语武:“状”情况。
“语”,告诉。
(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
后“使”,名词,使者。
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
(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
“食”吃。
(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
“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
古代汉语笔记
而斯叔戚所D本义和假借字共享字体(身兼二职)耳之夫汝女2)假借字的重要性A假借虽不属于造字类,却是造新字的桥梁。
B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限制了汉字字数的无限膨胀。
3)假借与通假A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而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本有其字”。
B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注:假借和通假都是以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而且指的是上古音,不是今音。
第四节分析字形,推敲字义一、纯表意字与词义1、通过古汉字的物象辨识词义豆斤《说文》:豆,古时肉器也。
《说文》:斤,斫木斧也。
一箪食,一豆羮,《鱼我所欲也》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假借义,植物的豆析会意,从木从斤。
破木也大儿锄豆溪东《村居》斤假借义重量单位。
番撵《说文》:番,兽足谓之番。
《说文》:撵,挽车也。
番是蹯的古字。
老妇恃撵而行《触龙说赵太后》审(審)会意,从宀从番宰夫胹熊番不熟《晋灵公不君》木本义:树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2、通过古汉字的事象辨识词义兿(艺)本义::种植后稷教民稼樯,树艺五谷。
《孟子》伐:十年春,齐师罚我。
《曹刿论战》本义:攻打《说文*人部》:伐,击也,从人持戈。
《说文*戈部》戍,守边也,从人持戈。
戒:君子以除戒器,戒不虞。
《周易》警戒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
《冯婉贞》告诫引申做诫赵王乃斋戒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义,整洁身心行动。
执(執)晋人执虞公。
《左传》逮捕祝巫从旁望空代祝。
《促织》祈祷3、通过古汉字的意象辨识词义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早晨旦每至晴初霜旦。
《三峡》早晨旦日:第二天。
旦旦:天天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缝隙旨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礼记》味道美圣圣心备焉。
《劝学》明达智慧聖:夸张耳口,表示广其听闻,以增长知识,从而通达事理。
二、形声字的形符与词义页《说文》:头也。
《古代汉语》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首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首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首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一样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I〕、撇如〕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G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玉书、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白烈〈〈正字通》根底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展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根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颐,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恤〈〈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卸〈〈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只有当这些记号在有规划的长期使用过程中,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记号的形成跟一定的音义关系相对稳固地结合起来,这时,它们才脱离契刻的原始记事方式而进入到文字的行列。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古代汉语笔记
第二十二节词律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 、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
(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
(3 )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 、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提创逸赢天逸本本5 、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
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韵到底。
(2 )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
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
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 、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
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1 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
2 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地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地字归在一起,部首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地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地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地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地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34567. 8910虚词1112ABC131415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地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地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地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地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地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地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地形容词.等于“…地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地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232425262728293031旁边.3233ABCD、意.文.3435、古汉语地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地事迹来证实自己地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地言辞.C、代称.a、以事物地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地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地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地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地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地《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地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41424312母.法.3益也.4567ABCD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地令,后来借用为“县令”地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地发展,汉字地演变,产生乐一个新地字代表一个字地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地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地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地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地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地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地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地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地关系,也有一对多地情况.今天所用地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地.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地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地行动变化地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地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地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17181920212223据.24252627齿.282930《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地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地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地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地文章,有完全地韵文,也有不完全地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地《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地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地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地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地节奏,即所谓地“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地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地对句和下联地出句地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地.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地规则地现象.37、对:每联地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地.也就是对句地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地规则地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地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地平仄地句子,即该用平声地未用平声,该用仄声地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地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地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地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地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4142阳”.43444546474849。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16993(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2)《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2)象形字的特点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寒”](2)会意字的特点4、形声(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穎、栽、騰、勝、穀、賴、疆、荆、佞旌、旗、徒、聽、歸游、隨歸、星[]、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荀子·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孰—熟隊—墜縣—懸其—箕要—腰反—返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賈—價昏—婚取—娶解—懈敛—殓赴—讣說—悅陳—陣身—娠《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鬆干—乾—幹—榦斗—鬥(鬭、閗)谷—穀里—裏(裡)余—餘后—後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
古代汉语大纲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一、汉字起源的传说(1)结绳说原始的结绳本是为了生产,“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记事)。
结之多少随物众寡(计数),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说明上古时代结绳记事是一种较普遍的记事方法)。
”结绳和文字毕竟是两回事情。
结绳只能帮助记忆,只能充当备忘的记号,它还不能用来直接记录语言,所以它不是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原始社会中从事占卜活动的巫师根据算筹制作的一种代表卦爻的符号,用来象征各种事物。
八个卦象直接说成是“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个汉子的古文。
虽然可以肯定八卦不是文字,汉字体系也不可能是源于爻象,但是,我们却不能绝然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联系。
(3)仓颉造字说凡是较有系统的文字,总是要经过一定的专业人物的整理,然后由一定的群体力量来推广应用,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交际工具。
古代的巫和史都是最需要接触文字的人。
文字是施用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书写符号,从目前所见到的数以千计的古汉字形体看来,其众多异体字的存在,充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所独创。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从考古发现的原始汉字资料来看,汉字的产生可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记号(契刻);一是来自于图画(两个系统:指事系统,又叫刻画系统;象形系统即图画系统。
)契刻是指在竹木之类的物体上刻画记号,或用来计数,或用来提示事件。
一部分契刻符号由于直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一部分契刻符号经过改造整理后用来表示语词而成为汉字,还有些契刻符号则没有发展成为汉字。
汉字吸取某些契刻符号的过程,就是把它们改造并定型为文字的过程。
也有些契刻符号,可能不需要经过改造即被汉字承继下来了。
在被吸收为文字之前,记号不等于文字,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含义不一定是固定的,它们更没有被赋予群体大众所共同识读的语音。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杨若古兰创作《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次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此刻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路,部首的前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前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不异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通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顺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方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次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取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古代词典的编辑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取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取《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掌管.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零碎齐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取孙愐《唐韵》校正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讨《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词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实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实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讨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以复音词主如果双音词为主.单变复次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整分歧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次要凭字形分辨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准绳.15、隶书是汉字演化史上的次要转机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压韵分为三种:A、句句压韵.B、隔句压韵.普通是奇句不压韵,偶句压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压韵,偶句与偶句压韵17、《诗经》压韵次要格式:隔句压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压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次要指先秦的韵部,此刻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罕见的情况有以下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罕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但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普通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描述词后.被释词常常暗示某种性质或形态的描述词.等于“…的模样”.D、犹.释者与被释词常常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通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正文.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公理》;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暗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此外反切或直音,标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分歧的读法. 25、古书经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常常暗示了词义或词性的分歧.异读有时只是腔调的差别,有时不但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别,还有词性上的改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公理》、焦循《孟子公理》、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记.语意未完而须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次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体裁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通较长,多用问答体的方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压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取的一种试体赋.压韵严酷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压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无限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活动影响而发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步以散代骈,句式划一,压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看重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两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用古人的事迹来证明本人的论点.论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用古代圣贤的言辞.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渔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敬.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压韵.E、隐喻,没有比方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婉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宛,委宛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交际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宛语.H、夸饰,一种极度描述语,使说话添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出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普通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普通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成绩,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公用的方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普通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方式.43、元朝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华夏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无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有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伸义:从本义“引伸”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伸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伸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伸是由直接引伸而再引伸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相逢).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经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意符暗示意义范畴,声符暗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不异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思有关.E、转注:说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因为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化,发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发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权”等意义曾经为“债”所替代,但“义务”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因为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构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整不异,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因为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发生的景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划较少,常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很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上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关,因为同音而被采取.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暗示判断.在古汉语中普通不必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忙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暗示提顿.古代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通用“是”.12、论述句:以动词为谓语、论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更的句子.13、否定句:暗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所以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所以动词如“无”,可所以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描述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身分的总和,包含韵头、次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次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不异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压韵,这些互相压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分歧而韵不异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压韵,这些互相压韵的字放在同样的地位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通放在句尾,习气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必韵和如何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半途变换成分歧的韵压韵的压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压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压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不异,如古代汉语中“珍珠”,“奥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不异,韵头分歧也能够,如古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说话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暗示,两个字本来形体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零碎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此刻研讨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及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划一,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反复,如匆匆、津津.29疏:因为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曾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但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公理”.《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公理.传指说明经义,笺指弥补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景象.如“‘汉水觉得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零落了文字的景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整的韵文,也有不完整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附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普通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次要的格律身分,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是非彼此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此刻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平分歧乎黏的规则的景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平分歧乎对的规则的景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按照普通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常常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地位,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解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不异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请求字面绝对即词类不异,不请求句法结构不异.对仗普通平仄绝对.同类的词绝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整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绝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上去,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顶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绝对.如“岐王宅里寻罕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平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乐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根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常常是剧中人唱.只要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附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必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以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克不及加在句尾.。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古代汉语(笔记精华版)
古代漢語绪论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1.为了更好地领略、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极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堪称举世无双、博大精深。
这是现代中国人极为宝贵的遗产。
五千年文明史积累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到什么程度,用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仅十八世纪末叶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一部书入选的书籍就达到3503种,79337卷。
目前大多数还没有标点整理出来,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珍贵材料和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整理、去发掘。
如果说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是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任务,那么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大学生来说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现在一般讲到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
而要传承传统文化,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古代汉语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唐诗中有这么一首诗: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贫女自伤迟暮——老女盼嫁。
实质上寄托着士子怀才不遇的感慨。
全诗主旨用一个“伤”字点明。
为什么自伤呢?一,贫家没有好的穿戴;二,没人赏识自己高雅的风姿品格;三,大家都喜爱流行的俭梳妆;四,可惜自己有才、有德,而不得其用。
全诗比较通俗易懂。
问题主要出在第二联上,“俭”字一般是俭朴、节省的意思,这样理解,与诗句就有矛盾。
所以许多注释本都觉得不好解释。
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认为这一联是说有谁来爱这贫女的风格,共同赏识她俭朴的打扮呢?(这样解使“谁”管到两句,很勉强。
)第二种解释是谁能赏识我不同庸俗的高尚风格?我却跟大家一起体会时世艰难,总是打扮得很朴素。
(这样添字太多。
分别可以用“岂”和“自”。
)第三种解释是谁去追求那些奢侈的高格调,时世艰难只能维持俭朴的梳妆。
(这样描绘出来的贫女,有点安于贫困,鄙弃高贵,那又何必自伤呢?)总之,三种解释都“于文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
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
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
3、处理好古代与现代的关系既要注意古今汉语的差异,也要注意古今汉语的沟通。
4、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最后:一旦有了阅读古书的能力,我们将能够与古人对话,那是一种多么神奇的境界!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
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
如“董狐,古之良史也”。
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
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
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
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
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
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
对仗一般平仄相对。
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
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
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
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
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第三课古书的用字一一、通假字(一)通假字的定义文字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因声音相同相近而被借用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不写本字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