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江苏吴才兴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是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教材是按专题模式叙述的,人教版新教材按课标的要求,将相关内容放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集中讲述。
但是在学习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时候,不禁会产生一些疑问。
在中国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提到“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于是就会产生疑问:三省六部制是怎么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又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对此讲述较少,在学习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过程会感到迷茫。
那么,中国古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从三公九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呢?公元前221年, 秦朝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 第一次走向统一, 新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也随之在全国范围里得以确立和推行。
它的主要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 在皇帝统辖下实行中央、地方两级制。
中央设立“三公九卿”, 地方实行郡县制。
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日理万机;御史大夫是副丞相, 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是国家最高军事长官。
九卿位于三公之下分掌具体事务, 他们是奉常, 掌握宗庙礼义;郎中令, 掌宫庭掖门户;卫尉, 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廷尉, 掌刑辟;典客, 掌民族事务;宗正, 掌宗族、宗室的名籍;治粟内史, 掌钱谷;少府, 掌山海地泽之税, 以给供养。
三公和九卿等都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维系国家的运转。
他们均由皇帝任免,并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套官僚组织对统治阶级上层是分其职掌, 使各守其责, 互相牵制,它确实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权力相继采取措施之一, 即建立“中朝” , 削弱丞相权力。
高考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

第3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知识点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2.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3.作用(1)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4.演变(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掌管,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5.影响: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二选官制度1.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战国至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度。
3.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明清:实行科举制。
(1)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2)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3)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
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核心论点:科举制使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也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
知识点三监察与谏议1.历程(1)秦汉时期: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西汉设立刺史。
(2)唐宋时期:设立门下省和谏院。
(3)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而谏议机构消失。
2.评价: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浅析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浅析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三省六部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由中书省履行决策的职能,门下省履行审议的职能,尚书省履行执行的职能。
“三省”之间从而可以彼此制衡,以保证皇权的独尊地位。
而“六部”则是指设置隶属于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从历史古籍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这一政治制度的伟大创造。
不仅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史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地影响。
而唐朝对于“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不但是我国古代的封建官僚政治制度日益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化的进一步深化的体现。
一、从汉朝而起的三省六部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完善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自汉朝起,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而逐渐发展形成的。
这一体制在隋朝得以正式确立,在唐朝则是更进一步的完善。
从其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看,“三省”各有其发展的轨迹。
就尚书省而言,其形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因以尚书台作为独立机构,而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南朝时,正式改称“省”,并设立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
至于“中书省”,在曹魏时,因为尚书省成为政务中枢机构后并不为皇帝信任。
所以,便将具有秘书机构性质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从而达到分化尚书省职责的目的。
随着中书省的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于是在晋朝时,又将具有侍从机构性质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
由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之制得以形成。
由于隋朝之时的隋文帝吸取了汉魏政治体制的经验教训,于是便创立了“三省六部制”来主管中央的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执行。
因而,唐朝才会选择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并将其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
唐朝之后,中书省则是变成了仅仅负责册文等事务的闲散机构;到明代时,明太祖朱元璋更是直接废除了中书省。
而门下省,在北宋初年则“不与朝政”“不领省职”,于是也逐渐变为一个闲散的机构;元明清之时,门下省早已不复存在。
唐代三省六部制和西方以及三权分立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
湖北 高
阳
近几年来,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 立制一直是高考历史中的高频考点。
一、重点解析 1.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1)概念: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 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 形成 , 至隋朝正式确立 , 唐朝进一步 完善。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主张及其提 出背景。从撒切尔夫人的观点如何理 解同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 略 2.( 1)原因:资本主义萌芽 (或 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 对外殖民扩张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 专制王权的加强。
表现:建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 贸易公司;颁布《航海条例》。
因此,说服喝酒不热情,不热情好客。中国的优点从不强迫客人,但允许客户自由选择葡萄酒或可可饮料,并且必须伴随客人的愿望,无论是葡萄酒或饮料,只要他们举起眼镜表达我们的热情好客;每当舒适感好的时候,特定的饮料和饮料减去所有决定——,因为让客人做他们想要 的是主人的搜索。所以我喝的那种酒,你必须喝白葡萄酒,身体疼,它不伤害感情,它不会让双方都喝酒,它不是兄弟,它不是朋友的“热情”,它真的是一个颠倒,真的这是一种无知,这真的是一个坏习惯。
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分解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 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 即帝位前曾担当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 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 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 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假设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 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 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相像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视与牵 制;
实质不同: 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 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7、元: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 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 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8、明: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 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中书省与丞 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 省彻底废止。 9、清: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 王大臣会议、上书房、军机处。
5、唐: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 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掌握、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掌握相权,皇帝渐渐使用一些资格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 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掌 握。 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 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 这符合从汉代开头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 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 三品”等。 唐太宗贞观八年,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 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 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 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长兴四年为避讳〔慕容 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由于尚书仆射是职事 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萧瑀、李绩并“同中书门下三品”,由于 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 ,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学会分析] (1)材料1作者从正面评价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①划线部 分的关键信息:科举制的实行,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 之参与政治。]
(2)材料2作者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对科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
[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科举制既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又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3)两则材料主要印证了要点一中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科举 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也为 今天中国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机构—— 谏院 失误
时期
表现 中央:既设有都察 院,设立监察御史 又设有六科给事中
评价 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
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
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 地方割据 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明清 与六部相对应
Hale Waihona Puke 地方:省级机构专门设有负责司法、 监察的 按察使司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不同点:唐朝通过分工合作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1)原因 ①中央集权措施不得力。 ②最高统治者昏庸无道,政治腐败。 ③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 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
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 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
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
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
D
[史观解读] 从政治文明史传承中看古代政治制度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
高考历史复习隋唐三省六部制高考真题讲解

高考历史复习隋唐三省六部制高考真题讲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9小题)1.(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二模25题)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B、隋唐三省制C、宋代三司使制D、元代的中书省制【答案】B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
而秦的三公九卿、宋的三司使制、元的中书省制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措施,军国大事的决策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2.(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16题)下列中枢机构的出现排序正确的是缺图①②③④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答案】b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答案】D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
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首长一般人数不多,权力较大,而委员不仅人数可以较多,而且上面应该还有一个委员长,可见到了唐代宰相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而历代皇帝并非只是为了限制相权而限制相权,限制相权的最终就是要加强皇权,所以应该选D比较合适。
4.(2011年10月淄博一中检测1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答案】D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不属于君权与相权关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与题干“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不符合,故③④不正确。
三省六部制

情景再现
唐宣宗认为大将李燧(sui)德才 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 帝任命诏书已经发下后,门下省给 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 宣宗听了理由后也觉得这个任命不 当,便当场叫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
三、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及其意 义
1、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完整的相权被 分割,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独揽 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 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决策、审议、 执行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又使 三省互相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 了深远影响。
三省六部制在宋、元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呈现了什么时代特点?
提示:①总的来看,历代的制度改革使中国 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成熟;③中央官制的改 革中,也体现了相权的不断被削弱和皇权的不断 加强。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
主讲人:田海平
一、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 重。 汉武帝时,任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为 尚书令组成宫中决策班子---中朝,与丞相制衡。东 汉逐渐形成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利。 魏晋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立中书省、门 下省,单各自执掌权力分配未定型。萌芽时期 隋朝在南北朝政治制度基础上加以改革,以尚书省、 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确立时期
•
四、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一) 宋的二府三司制
皇帝 行政 军事
财政
三司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 力。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演变(二)元朝的中枢权力体系: 一省制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必修一复习知识1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公元前2070年建立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商代1、公元前16--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③层层分封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三省六部制演变

三省六部制概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六部: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户部:负责财政、国库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
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
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
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
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
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
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
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
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1.1.2 古代政治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3.监察与谏议:
(1)演变历程: 秦汉 时期,官员监察制度便确立起来,成为中华帝国 ①______ 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谏议 和封驳。 ②隋唐三省六部制中,门下省负责______ 谏院 。 ③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______ ④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 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 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
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 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 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
3.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 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 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4.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
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5.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6.由始至终充斥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 ①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
国之乱”。
②解决:汉武帝实行“________” 推恩令 ,强干弱枝,设刺史,监 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2)藩镇问题:
高考试题解析第一单元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
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
的控制,C正确。
答案 C
19
考点
@《创新设计》
2.(2017·海南单科,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
11
考点
@《创新设计》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 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 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 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12
考点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7
考点
@《创新设计》
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 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 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 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
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
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解析 东汉时期的察举制重视血缘和门第出身,这对地方的世家大族更为有利,阻
碍了底层民众的上升,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确。
——白寿彝
27
考点
@《创新设计》
核心论点: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这决定了其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主要由御史监察系统和谏官言谏系统组成,前者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后者对上 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马永波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
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
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
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
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
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
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
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
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
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一个时代的繁荣昌盛。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隋唐制度的革新一、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发展的中央的行政制度)1、三省的职权: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2、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吏;官吏考核、任免;户;户口、赋税;礼;国家礼仪;兵;军政;刑;刑法;工;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背景: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统治者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2、隋形成: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北京燃烧器油泵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答案)

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中央集权的加强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确立——隋唐①职责: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③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已被分割。
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管理财政,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3)废除: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只能参与决策。
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
2.选官制度(1)发展概况(2)科举制度①产生和发展: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代形成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②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3.监察与谏议制度(1)监察制度①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②历程①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②演变⎩⎪⎨⎪⎧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封驳。
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专门的谏议机构。
(3)评价①作用: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4.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宋初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导致“七国之乱”。
②措施: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①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后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5篇

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5篇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接下来是关于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1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
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
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
(展示图片)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具体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
(展示图片)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似,都是二世而亡。
但这两个朝代在历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可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
隋朝的创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展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展示图片)"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教师资格证面试答辩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高中历史

一、简述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过程。
【参考答案】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开创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新局面。
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沿用。
宋承唐制,分化事权。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使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检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乾隆时期设置南书房,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标志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二、简述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参考答案】丞相组成与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又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作用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请简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性与消极性。
【参考答案】进步性:在封建主义社会时,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同时促进对外交流、抵御外来侵略,如明朝戚继光抗倭以及中俄雅克萨之战。
消极性:文化专制、禁锢人们思想发展;皇权暴政、官场腐败;在近代社会时期,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你如何理解教学内容要科学合理?【参考答案】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
第二,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做到既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又能满足教材的教学内容。
第三,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我们设置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
第四,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最后,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
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
”[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
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
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
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
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
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
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
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
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
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
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性质:既是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斗争,也 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结果:一方面,战争造成了社会的极大混乱,严重 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阻滞了 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 控制,有力地维护了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
不同点 产生方式
权力大小
性质
中国 皇帝任命 仅备顾问对
(2)演变 ①北宋: 枢密院 分割宰相的军事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 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元朝:把三省合并为“ 中书省 ”,六部归其管制。
(3)影响:决策、审议、 执行 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 工,又使三省相互牵制,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了深远 影响。
2.选官制度 (1)隋唐以前:西周实行“ 世禄世卿 ”制度;战国、秦、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
制 分外,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
钱谷 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的 物质基础
评价
改变了唐末五代 以来藩镇割据的 分裂局面,中央 集权的强化 造成 “冗官”、 “冗兵”、“冗费” 的国家 财政 危机
2.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废除丞相
①废丞相:明太祖裁撤 中书省 ,皇帝自掌六部,直 接管理国家政事,皇权专制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内阁: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 明成祖 正式设 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商讨并逐步拥有 票拟 权。
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
要依据。
3.实质: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来。 4.积极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
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 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和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皇帝负责 君主专制
英国 议会产生 行政权力对
议会负责 民主政治
1.原因 (1)从根本上说是秦汉以来经济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2)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且具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政治经济
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 2.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不同点:唐朝通过分工合作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1 ④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尖锐。
1. 列举从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 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①确立:唐朝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 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分割相权有利于 加强皇权 。
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 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 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②地有方利割于据整顿吏治,打击
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王国问题
①问题根源: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 制,导致汉景帝时期 出现“七国之乱”。 ②问题解决: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 ,强干弱枝,监察地 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会分析] (1)材料1作者从正面评价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①划线部 分的关键信息:科举制的实行,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 之参与政治。] (2)材料2作者从公正客观的角度对科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 [②划线部分的关键信息:科举制既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又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 (3)两则材料主要印证了要点一中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科举 制选拔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也为 今天中国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秦朝 御使大夫 掌管监察 ①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
汉代
中央:设御史府; 地方:设 刺史
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 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隋唐 门下省负责谏议和 ②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
封驳
地方割据 势力,维护中央集
出现了独立的谏官 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 宋代 机构—— 谏院 失误
时期
表现
评价
中央:既设有都察 院,设立监察御史 又设有六科给事中 明清 与六部相对应 地方:省级机构专 门设有负责司法、 监察的 按察使司
[史料研习] 材料 1:中国因此制度(科举制),政府乃经由全国各地所选 拔之贤才共同组织,此乃①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 直接参加政府之权。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 2: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 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②为 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 性。
汉初按军功授爵;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 征辟制 ; 魏晋南北朝实行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①形成:隋炀帝时设 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 ②完善:唐代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③影响:扩大了统治的 社会基础 ,促进了官僚体制的 进一步成熟。
3.监察与谏议
时期
表现
评价
(2)藩镇问题 ①问题根源:唐中后期的“ 安史之乱 ”后,节度使权 力膨胀,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后出现五代十国,政 权更迭频繁。
②北宋解决
措施
表现及作用
收 编练禁军,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
精兵 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削夺地方 节度使 、州郡长官和武 削
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设 实权 置 通判 ,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2)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 雍正 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可参与军机 要务,但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 ②影响:简化政务手续提高了 行政效率 ;标志着专 制皇权达到了顶峰。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征辟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时段 西周 战国时期 汉武帝时期 东汉末年、魏晋 隋唐时期
标准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