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利与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划生育的利与弊

092 杨梅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为了减轻人口增长过快对中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79年,又进一步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其基本国策之一。并以立法形式规定下来,其中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内容和目的在于: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个词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并不陌生,小时我们便可看到墙上:“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等宣传字幅,我们也浅显的认为计划生育就是让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然而政策真正的目的并非简单于此。正如1981年五届四次人大会议报告中指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由此这一政策两个侧重便显而易见。40年来,这一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然而它的负面作用也随时间推移逐渐显现。

一、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国家宏观层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自计划生育政策成为我国的基本政策以来,最直接的变化便是人口增长率降低,这使得人口增长减速,人口增长过快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2010年的那样:“到2010年计划生育使中国人口减少了4亿”;而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丰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助理教授蔡泳认为:“在1979年到2009年期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避免了2亿人口的出生。”

(二)资源消耗压力缓解。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尤其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消耗更显意义之大。七十年代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资源消耗的压力,时至今日,我国经济增长相

当比例依靠工业和生产加工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背后的“助推剂”仍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等)。也就是说计划生育所解决的人口压力为资源消耗降低创造了条件,这便更有助于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家庭微观层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建国初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对人口不节制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人口急剧增长,这一现象映射到个体家庭中便产生一种现象:一个家庭有四五个子女甚是平常。显然,子女的成长有一定周期性,从出生到有一定的自主能力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父母抚养,负面需要在此阶段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物质财富来抚养他们,那么子女越多就意味着家庭需要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就越多,也便使得家庭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行计划生育,减少了单个家庭的人口数量即生育子女的数量减少,这有利于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提高家庭的生活质量。

(二)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接受教育,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的另一个侧重便是提高人口素质,学习《人口学理论》我们知道,较全面的“人口素质”并非是指单纯身体健康,也应包括心理健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减少,父母经济压力减小便可将更好的食品、医疗、教育等资源用于子女,有助于子女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不仅如此,国家也可将大量物质资源积累下来用于教育,使更多人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

(三)一定程度上利于劳动就业和农民脱贫。

实行计划生育,使得每年进入劳动适龄人口较少,从这层面可缓解劳动就业压力;农村家庭一般子女较多,而且经济条件有限,人口数量得到控制后家庭成员可积极用于经济生产,尽早摆脱贫苦。

三、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此产生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上

(一)计划生育所引起的出生性别比的变化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偏高现象,并从此进入失

衡状态,数据表明至今一直保持着偏高趋势。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8.47[1]、111.92[2]、116.86[3] 、118.06。

细分析,计划生育政策其意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而恰是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使得单个家庭中出生子女数量减少,一方面家庭负担降低、而另一方面却与我国传统生育文化产生冲突。简而言之,民众仍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他们认为男孩是传承香火之人,养儿防老等等;而且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种想法在农村更为常见,其实不难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和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男性劳动力对于保障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我国有些地方政府针对贫困偏远农村规定生育子女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则不允许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第二胎。有甚,加之非法超生胎儿性别鉴定屡禁不止,人们便想方设法生男孩,选择性的生育便逐渐成风“推动”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

出生性别比的持续走高,一些列的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未来10年内我国光棍人数达到3000万”网上此种言论司空见惯,有些调侃但并非毫无根据,危言耸听。长此以往社会必定会产生大量未婚男性,大量未婚男性涌入社会必然会对我们的社会治安会产生安全隐患,而且未婚男性会逐渐老龄化,对于无儿无女的他们也就意味着生活将无依无靠,这便对我国的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提出更大挑战。

(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引起家庭结构的变化—“正三角”转向“倒三角”

1.“正三角”和“倒三角”

何为“正三角”就是说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用几何图形表示为正三角形,简单说就是子女数不少于两个的家庭模式;而“倒三角”就是说家庭结构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用几何图形表示为倒三角形,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前我国家庭中这种形式的模型占大多数,简单说就是子女数不大于一个的家庭模式。分析我国的人口发展情况不难看出,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占大多数比例的家庭结构是“正三角”,而随着政策的不断实施,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变成一个,家庭的结构也逐

[1] 中国人口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1984)[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00

[2]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536

[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5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