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中学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第7章 中学德育

第7章 中学德育

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七章:中学生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心理结构:(选,辨析)识情意行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品德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

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选)1,依从(从众,服从)2,认同试图与榜样一致3,内化三,品德和德育的区别(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简答)口诀:说服榜样去约定,奖励惩罚要辨析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选)(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自我中心0-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一,基本观点三习俗六阶段(选)1,前习俗水平0-9岁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判断行为好坏,没有真正道德概念阶段1 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行为后果受到赞扬就是好的,惩罚就是不好的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己需求,符合自己利益就是好的,2,习俗水平大多数青少年和成年人,一般人在习俗阶段阶段3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阶段阶段4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守法3,后习俗水平极少数人可以达到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 6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基本不考)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中学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选,辨析,简)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道德认知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道德情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量行:道德行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一)中学德育原则(选,简,材料)口诀:陶行知正面疏导一连的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含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篇: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七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七章

启示: 第一,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要因材施教; 第二,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的满足,很容易造 成表面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第三,儿童道德观念的培养要抓住“关键期”。
四、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 3.社会风气 4.同伴群体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 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 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 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 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 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权威阶段(5-8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 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 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 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 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三)利用群体约定
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要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7章 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7章 中学德育

第7章中学德育1、简述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内容。

【答案】【解析】(1)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2)安全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

2、辨析:在所有的德育原则中,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原则有两条,即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是根据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来的。

与马卡连柯有关的另一条德育原则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3、辨析:学校德育就是狭义的德育。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2012年辨析: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5、2011年辨析: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贯彻“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答案】【解析】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因此,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注重“理智主义”,也要注重“情感主义”,注意二者的结合。

6、2013年辨析: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答案】【解析】1) 范畴不同。

教资_教育知识整理(中学)_思维导图版_第7章 中学德育

教资_教育知识整理(中学)_思维导图版_第7章  中学德育

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 以公正、平等、尊严等为原则思考
三、德育工作
四、中学德育过程 五、中学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 六、新时代德育发展新主题
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 才有尊严
导向性原则
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为学生指明发 展方向
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疏导原则
关键词:说服、诱导、赏识、老师找谈话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贯彻要求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根据发展趋势来诱导)
德育原则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严慈相 济原则)
爱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学生
知行统一原则
重视理论教育,也要重视实践锻炼(理论+实 践)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9大原则
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常规训练
班规、班纪等
德育方法
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法)
实际锻炼 运用基本要求
军训、运动会等 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严格要求学生
检查和坚持
用爱去感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6种方法
情感陶冶法
人格感化(情感上) 环境陶冶(班级读书角)
艺术陶冶(影视作品等)
品德评价法(将惩罚)
奖、惩、评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 影响学生思想(比如雷锋)
德育途径(德育组织形式)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教学 进行德育当然是基本途径)
班主任工作(重要而特殊的途径)
6种途径
班会、校会、周会学习等
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勤工俭学、社会政治活动等
课外、校外活动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1.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品德~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影响有自发环境因素的影响 *德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 中学生主要受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的教育影响
第五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 、
要求: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实现性结合起来。
中 (二)疏导性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透,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四、生活教育 意义:1.生活 教育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生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生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幸福指数 基本途径:1.贴近生活,开展生活主题教育 2.教学活动重于“做”,启发学生的灵感机创造性 3.优化课程结构,发展适应能力 五、生命教育
意义:1.生命教育可以培养“生命至上”. 2.生命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价追求,是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 基本途径:1.采取多样式设置生命教育课程 2.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经历 3.深化家校,助力家长的生命成长 4.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
二、中学生德育途径
1.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 (三种类型:社会生产活动、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考察))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07第七章 中学德育

07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一)品德品德(是心理概念)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o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知(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又称道德观念)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接动因)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心和羞耻感。

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种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信心、决心、恒心)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5.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一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影响,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她人相接近。

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三、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o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具有阶段性道德信仰准备期:0-10岁道德信仰萌发期:10-15岁道德信仰确定期:15岁以后(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期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简答】1外部条件,一家庭教养方式(民主,权威,放纵)二,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大众媒介,榜样作用)三,同伴群体(班集体,小团体)2,内部条件一,认知失调,二,态度定势。

《教育知识与能力》7模块七 中学德育-整理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7模块七 中学德育-整理知识点

模块七中学德育一、了解品德概念、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品德概念: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倾向。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

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要素。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可以唤起人的道德动机,从而推动人们产生道德意志和相应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或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愿。

(三)道德意志: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四)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

2.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阶段,表现出阶段性。

1)准备时期:10岁以前;2)萌发期:10-15岁;3)确定期:15岁以后。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生道德动机的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在一起,以多变性为主。

(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基本观点: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

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该阶段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重和顺从的愿望,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速记中教第7章中学德育修改

速记中教第7章中学德育修改

第七章中学德育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简答以及辨析的形式考查。

应重点掌握用德育过程的根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理解德育原那么,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平安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根本途径。

要求考生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开展的特点。

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开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第一节品德开展考点1 品德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那么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2022 年上半年真题〕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那么?,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冷,王军冬天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参考答案】C 。

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先去,这说明道德意志水平薄弱, 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的意志水平。

3.〔2022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标准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根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 德行为具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

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 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 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一〕道德认识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那么和标准的认识。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目录第一节德育概述2一、德育的概念:2二、德育的意义2三、德育目标31.概念:3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33.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第二节德育过程4一、概念41、德育过程4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4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41.德育过程的结构42.德育过程的矛盾5三、德育过程的规律(重要)5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5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5第三节7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7二、德育原则71.导向性原则72.疏导原则8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5.因材施教原则8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7.长善救失的原则9三、德育途径9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9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93.劳动94.共青团活动95.班主任工作10四、德育方法101.说服教育法102.榜样示范法103.锻炼法104.陶冶法10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116.自我教育法:117、品德评价法11教育学第七章·德育一、本节学习要求:1.德育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3、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国家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第七章)

国家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7(第七章)

(3)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反复锻炼并培养自
我修养的习惯和能力。
国家教师资格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第二节 德育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
第四节 德育原则
第五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
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一贯的心理特征。
道德意志 过程的第 二阶段, 树立信心
道德意志 过程的第 三阶段, 克服困难 ,持之以 恒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3.道德意志的锻炼
1 让学生获得道德意志的观念和榜样,激发意志锻炼
的自觉性
2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道德意志
3 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道 德 认 识 01
道 德 情 感 02
道 德 意 志 03
道 德 行 为 04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二)品德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形成思想品德的 基础,品德核心 促进道德认识水 平的提高
支配道德行为, 起调控作用
识、情、意 的外在表现, 衡量品德的 标志
第一节 品德发展概述 三、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
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报刊书籍等形式。
2.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3.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富 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品德的结构:包括四种相辅相成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

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道德上的表现。

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知。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客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道德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A能独立,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自身行为B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C道德情感发展,理性的道德情感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情感的社会性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D道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E中学生主导性道德动机明确,道德意志力有显著增长F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G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H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美化(2)品德发展由起伏向成熟过渡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波动性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皮亚杰理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柯尔伯格理论: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提出了他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共分为3个水平,6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A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A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A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因素A家庭B学校教育C社会因素D同伴群体(2)内部因素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D智力因素E情绪因素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1)有效的说服A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B发挥情感的作用,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C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3、熟悉:中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道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从表现形式上分为3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由直接认识产生。

特点是产生迅速;2、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对道德形象的想象产生,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3、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特提出关于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四种模式: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行动计划。

三、道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没有合作,没有规则。

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不考虑主观动机。

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根据自己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规则具有保证相互行动,相互给予和可逆特征。

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使用两难故事法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

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道德价值取决于外在要求(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不注意行为的动机);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卡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习俗水平阶段: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考虑社会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的权益);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根据原则心情愉快,背离标准产生内疚))。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中学德育(终极)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七章 中学德育(终极)

C、系统脱敏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答案】C
2、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3、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
要求的良好 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
为出现的频率。
(2)系统脱敏法
(一)导向性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学校?家庭?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疏导原则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 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 者有机结合起来。
1.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克服障碍
D、学会调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答案】D
【真题再现】
2. 对于一个过份害怕猫的学生,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 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最后让他用手触摸猫,逐步消 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属于( )。 A、松驰训练 B、肯定性训练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考情分析】
•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各种题型均有出现。 • 2、在历年考试中,中学生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 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尤其需要掌握因材施教、尊 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德育原则和榜样示范 法、情感陶冶法等德育方法。
【真题再现】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对社会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2、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影响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1)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风气、学校教育和同伴群体等。

(2)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和道德认知等。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发展有影响。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口诀】知识和思想让人活得更长久4、简述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正确认知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教育合力发挥最佳。

【口诀】内一致,外引领,做好衔接6、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7、简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1)引导学生更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一、品德的结构(四点)
1、道德认知:个人品德形成的核心+基础
2、道德情感:情绪和态度
(1)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直接动因;
(2)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3)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特点:迅速、突然的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体验——特点:通过想象或联想有意义的人或事物引起的情感体验;
c.伦理性道德体验——特点:概括性高,例如爱国情怀、责任感、事业感等;
3、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关键,起支撑和调节的作用;
4、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外部体现;形成道德习惯是培养道德行为的关键;
二、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对偶故事法”——10岁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分水岭
1.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
自我中心,无法区分自己和环境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8岁)
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考虑过程,严格服从外部规则
3.可逆阶段(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如果所有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
考虑对错,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结果对错,能独立判断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事件”
1.前习俗水平(避免受罚或满足自身利益)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结果取向,避免受到惩罚或想要受到表扬。

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价行为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身利益;
2.习俗水平(考虑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考虑单方面)
阶段三: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
阶段四: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纪守法
3.后习俗水平(同时考虑两个方面,选择自己任务更重要的,无对错之分)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法律是人制定,优先满足“人情”
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取向阶段
第二节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3.
二、态度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2.认同:实际上就是模仿,使自己获得认同
3.内化:不是为了获得认同,而是自己本身知道必须要这样做
三、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
2.学校
3.家庭
4.同伴群体
(二)内部因素
1.认知失调:更新自己的认知使得自己的认知一般化,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类似与锚定。

让学生对教师和集体教育处于积极心态是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前提。

3.道德认知:学生本身具有的道德认知
四、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身的行为模式。

第三节
中学生德育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首先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动词。

德育是满足当前社会和阶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狭义的德育制道德品质教育。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主题
2.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纪律和法制教育
6.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的过程
一、概念(略)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1.联系:德育过程要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进行。

2.区别:
(1)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自发形成;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

(2)品德形成过程主要是受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形成;而德育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过程。

(3)结果不同。

品德形成的结果可能是对社会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德育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要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三、德育过程的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四、德育过程的基础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主义是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原则
1.导向性原则:理想性、方向性、正确性
2.疏导下原则:循循善诱、疏导思想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的原则: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影响要统一战线且要保持连贯性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合一原则:
7.长善就失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统一的原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
二、途径
三、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
1.选好示范的榜样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层次上
3.激发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
4.激起学生自觉用榜样精神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三)情感陶冶法
1.创建良好的情境
2.陶冶教育法要与说服教育法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四)实践锻炼法
(五)个人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第六节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一、生存教育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二、安全教育
三、升学就业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