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41张PPT)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 (共63张PPT)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 “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 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 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 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 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 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 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 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 难生活中,多少事,向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 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苦难和心愿。
闻殷天勤语 问,我园归何处诗。 ,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
3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 所以,也渐渐地使她的梦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宫殿去了。
杜牧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 她是一位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 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解 释:
星河:银河。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含屈 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含 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 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课时小结
渔家傲
梦中之景:迷漫 梦中对答:大气 梦中理想:隐喻
豪迈
谢谢 观看!
我告知天帝,自己的前途茫 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 才学,却毫无用处。九万里 长空XXX鸟正展翅高飞。风 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 一叶轻舟直接送往三座海上 仙山去。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 长嗟日暮”在诗词中有何作用?
承接上下两片,上片末写天帝的问话,下片前 二句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 “殷勤问我归何处”表达了一种平等友好的关 系,塑造了一个态度和蔼、关心民生疾苦的天 帝形象,其中饱含着深厚的情感。
课时小结
望 盼
春望
所见:寄情于物 所感:触景生情 所盼:深切思念 所思:愁绪浓重
怀古伤今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雁门太守行》
描画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 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实,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 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 其不意地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的豪情壮志。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结合对本诗大意的理解,请对其中的 意境进行合理的联想
黑云—— 使人联想到大敌 当前的形势。
金鳞—— 戒备森严,显 示出不可侵犯 的气势。
自主 探究 感知文本
燕脂—— 深红的颜色透出肃 杀之气,遍地都是 战士的鲜血。
红旗—— 红旗半卷,写出行 军的诡秘。
课时小结
雁门太守行
写景:压抑 叙事:紧张 抒情:忠诚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 折戟沉沙铁未销, 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 自将磨洗认前朝。 过自己的磨洗才发现这是当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八上语文第25课《诗词五首》PPT课件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
合称为“陶谢”。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探究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了诗人陶醉 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写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 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 《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 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 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 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 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 ”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 ”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 态。
合称为“陶谢”。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探究
1、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达了诗人陶醉 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写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 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 《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 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 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 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 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险恶;“城欲摧 ”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 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 ”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 态。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课堂PPT)
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江水上烟雾 笼罩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图片欣赏
思想感情
诗人登临古迹黄 鹤楼,通过泛览眼前 景物,即景而生情,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的触动,抒发了 吊古怀乡之情。
结构梳理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黄 承→感慨仙人已去 鹤 楼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愁而不怨 意境高远
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 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 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 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比喻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 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 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023/11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 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
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2023/11/29
14
主题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
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
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
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
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 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 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 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 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 之情。
课文解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么) (宽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高耸,此处形容广厦) (同”现”,出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小屋)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 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 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 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 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 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 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 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 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 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 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 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 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 “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 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 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 着手杖独自叹息。
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 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 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háng 长林梢 chóng
bì 庇 ào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见 此屋 飘转 俄顷 丧乱 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质课件(共152张PPT)
“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 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 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写城内的守军,借日 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未及 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叙事写景,从听 觉和视觉描写,极力渲染战 场的惨烈气氛,表现战争的 激烈残酷。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 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 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 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谨记:
1)情景交融的句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傍晚时山中的美丽景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总结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 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采菊”是俯,“见南山” 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 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 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 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 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 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 什么真意呢?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 倒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 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 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 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 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课件ppt
投身宁静优美的自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 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 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 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 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 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 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 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 里。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 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 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 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 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 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 之间的战争状况。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忧国念家)变得越来越少了,抓起来 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饱经忧患,强烈的忧国思家之 情。头发为之变白、稀疏,情境悲苦——满头的 白发越搔越短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白 头”因愁而生,“搔”的动作是为了解愁,“更 短”可见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饮酒》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 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遂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比:近来
诠次:次序
2.朗读诗歌,初步感悟意境。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41张PPT)(1)
理解大意和内容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颈联:天降重霜,潜师奇袭。(夜晚)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 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尾联:誓死杀敌,报效朝廷。(抒情 )
明确: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是诗人心与自然的 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明确: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6、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 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如何阅读古诗词
一、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二、读顺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
三、理解作者的思重想感点情。(中心主旨)
四、简要赏析个别精彩的句子。(包括描 写性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五、背诵默写。(特别是名句) 重点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 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 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 酒》。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 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赏析: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诗人情真 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25 诗词五首(优秀课件)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
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 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后世又称他杜工 部。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 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 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 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 新整理教学课件,可直接使用上课,也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调整后使用。视图幻灯片母版可删除此排文字 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首饰。
精读细研
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 的理解。
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 但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 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 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 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 新整理教学课件,可直接使用上课,也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调整后使用。视图幻灯片母版可删除此排文字 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精读细研 请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精读细研
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 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 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 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 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朗读感知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断戟沉在江边的泥沙 中没有被销蚀,自己拿来 磨洗,辨认出是赤壁之战 时所用之物。假使当年东 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 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 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铜东自折
雀风将戟
春 深 锁
不 与 周
磨 洗 认
沉 沙 铁
杜 牧
赤 壁
二郎前未
乔便朝销
。,。,
描绘画面
我我仿仿佛佛看看到到…诗…人一个人站在江 边,突然发现水边泥沙中似乎 有个什么东西,走近一看,原 来是一只断戟。这只断戟显然 激起了诗人的好奇心,将它从 泥沙中拿起,在水中仔细磨洗 了一番,发现是六百多年前赤 壁之战的遗物。
杜 牧
赤 壁
二郎前未
乔便朝销
。,。,
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无从施展的无奈
英雄无用武之地
拓展提升 思考:诗的后两句仅仅是批 评讽刺不顾亡国之恨,还在演唱靡靡 之音的歌女吗?
【注释】①泊:停泊。②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③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简称。南朝后主陈叔 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词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 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以小见大
形象含蓄
东 铜东自折
吴 雀风将戟
灭 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春 深
不 与
磨 洗
沉 沙
赤
在 此
锁 二
周 郎
认 前
铁 未
壁
朝 乔便朝销
。 。,。,
感悟探究
像周瑜那么优秀的人, 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 都不能成功,更何况 …“我…”这样的人呢? “我”的东风又在哪 儿?谁又能是“我” 的东风,帮“我”成 功呢?
八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 语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选取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等经典诗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草堂被秋风吹破的境遇,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抒发了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应友人邀请赴宴的田园风光写照。诗中绿树环绕、青山斜立的景致,以及开轩饮酒、闲谈桑麻的情景,都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两首诗词各具特色,杜甫的诗词深沉,富有社会关怀,而孟浩然的诗词则清新恬淡,充满了田园气息。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体会到诗人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初解诗意
我的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怎么能这样?精神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心志高 远,所以居所自然也就偏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附近采摘野菊,悠 然自得地欣赏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回还。
饮 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 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 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 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1、“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2、哪两句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明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怎样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何阅读古诗词
一、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二、读顺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
三、理解作者的思重想感点情。(中心主旨)
四、简要赏析个别精彩的句子。(包括描 写性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五、背诵默写。(特别是名句) 重点
饮酒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
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 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 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 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 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 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 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 酒》。
明确: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是诗人心与自然的 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 然的情趣。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明确: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
6、本诗中表现境与意会,情与景会,物我皆忘, 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表现作者对权位名利否定的语句是:
赏析:尾联写由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亲人的安危之 状,搔首徘徊,白发稀疏,可见伤痛、愁闷程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描写安史之乱中国都破败不 堪的悲惨景象,表达了诗人 忧时伤乱的悲伤之情。
烽火连天,担心家人安全, 焦急期待亲人的消息,忧国 思亲,白发骤疏,心中充满 无比悲哀之情。
理解大意和内容
黑云压城城欲摧, 首联:严阵以待,形势危急。(白天)
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 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刻苦练兵,战斗惨烈。(黄昏)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 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理解大意和内容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颈联:天降重霜,潜师奇袭。(夜晚)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 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尾联:誓死杀敌,报效朝廷。(抒情 )
本诗描写国都长安春天破败不堪的悲惨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
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 “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 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 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 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 《梦天》。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难通,此时家书是多么珍贵 呀,真是胜过万金呀!
赏析: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 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焦急心情。诗人情真 意切,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亲人,面对眼前颓败之 景,愁得我头发稀疏,几不胜簪。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虽在,春天 降临,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赏析: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虽是写景, 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赏析: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 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写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 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 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 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 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 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
8、本诗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 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 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 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 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 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 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 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 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诗史”,他本人也被看 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 先县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 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 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 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杜甫看 到被叛军焚烧劫掠后的长安心里感慨万千, 从而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