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论文

合集下载

“手”与“眼”——本雅明视域下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研究

“手”与“眼”——本雅明视域下绘画与摄影的关系研究
摄影技术能够在当代备受瞩目,这一切还需要感谢 复制技术的不断突破。如果要对摄影进行分类,那么大 致可以指向两种情况,第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况就是摄影 家本身是有独特审美的,他们存在艺术思想,对于现实 有所观察,带有一定艺术诉求的摄影艺术家,他在摄影 的过程中从拿起相机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将其自身的 审美意图带入其中,通过调节光圈、焦距等,利用捕景 器记录自己想要拍摄的画面,这其中掺杂了摄影者的个 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就本质而言,是技术与个人结合的 产物,或者说艺术家借助技术工具完成的艺术作品。第 二种情况则相对简单的多,这种摄影仅仅是作为技术的 复制而存在,比如对某一原创作品的翻拍,如绘画作品 等,仅仅是起到了复制、推广的作用,这种就不能被称 为艺术品。艺术品的摄影复制物的产出对于艺术功能造 成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关键在于其意义与摄影的创作大 相径庭,换言之并不同于完成一幅具有艺术意味的影像, 而被拍的事件呈现在照片中如同相机猎得”掳获之物” 一般。由此,摄影体现了大众对于艺术与价值的问题思 考,其关键在于借由杂志、报刊、明信片或是快照相片 等快捷的复制媒介,摄影改变了人们对于记忆的意义与 功能。摄影的命运注定与当即的时刻有关,注定要成为 历史的记录。当然,历史远不止当下的即使景象,记忆获 得了一种技术补充。记忆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当你在 意的人从生物学意义上消失以后,在你脑海中关于他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发现画面中的女子神态自若,手 部的结构呈现一种机械式的准确度,周围的工具与身旁 的布料都描绘地精致细腻却显得有些冰冷。为了证实维 米尔使用暗箱技术的真实性,英国公开大学斯特德曼教 授选择用医学 X 射线来扫描了维米尔的个别画作。结果 惊奇地发现涂面下方并非油画的初稿或素描,只是用黑 色和白色勾画的图像轮廓,这无疑对于维米尔用暗箱作 画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为古典油画有着严格 的作画步骤,而这样一种繁琐地绘制方式被暗箱轻而易 举地打破了。如果说运用光学仪器从事艺术创作的方式 早就存在或者说早就有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实践,那么为 什么众多画家对于这个秘密缄口不言呢?究其根本原 因,绘画始终都是一项秘密的活动,其背后所独有的宗 教意味与政治目的都让艺术家不会对轻易对大众阐明 自己的作画过程。在维米尔另一幅经典的作品《戴红帽 的女孩》中,学者和评论家们发现画面中人物的衣服与 身旁摆放物品的细节都非常清晰。然而,女孩脸庞上半 部分却没有明确的边界线也没有勾勒出五官的细节,甚 至可以说是模糊不清。所以这种绘制手法与过去艺术家 所进行的作画步骤是截然不同的,反倒和今天在摄影作 品之时产生的虚焦极为相似,也许是画家在拓印地过程 中将图片的信息复写到了画面中。尽管当时摄影技术还 没有出现,但是这种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绘画似乎呈现出 一种离经叛道的意味——其背后所蕴含地是“手”与 “眼”的斗争、“主观”与“客观”的博弈,等到摄影 技术真正成熟且普及之后,“政治”与“经济”便在图 像艺术之间不停地争夺主导权。

本雅明的“灵韵”: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

本雅明的“灵韵”: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

本雅明的“灵韵”:在视觉文化的观照下苏文健【摘要】Benjamin's aura is full of ambiguity. He is not the first person to use Aura, but it is much developed through his efforts. This paper tries to organize the main idea of aura and interpret its esthetics implication, then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ssociation between aura and its visual dialectics, which highlights the theory of visual culture in Benjamin's aura.% 本雅明的“灵韵”(Aura)思想富于暧昧性与含混性。

“灵韵”虽不是本雅明的首创,但却是在他那里发展丰富起来的,在视觉文化的关照下,其“灵韵”(Aura),呈现出两种特征。

其一,“灵韵”在时间上的视觉关联性特征;其二,“灵韵”在空间上的视觉距离性特征。

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机械复制更加突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图像化,然而“灵韵”还是变相地存在着。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本雅明;灵韵;视觉;辩证法【作者】苏文健【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在二十世纪的思想星空中,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所属的那颗曾经发出过异常耀眼夺目的光芒,他思想的暧昧性和丰富性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无限的阐释可能。

本雅明的思想在法兰克福学派(尽管他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派成员)的理论家当中占有独特的位置,英国西马重要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这样说到:“过去二十年的一大显著标志乃是发现了瓦尔特·本雅明。

读《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想论文

读《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想论文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所想《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主要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以其冰冷的大批量复制对艺术本身具有最真实而独特的“灵光”进行了吞噬,同时以电影为例,它也阐述了这种日渐兴起的复制技术对现今艺术领域造成的影响。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书中将艺术的创造与复制有序的进行阐述,诠释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给各个阶段的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书的开端保罗,瓦雷里如是说:“我们应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会使一切艺术技术改头换面,从而推动发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变艺术本身的观念。

”从而一方面说明艺术技术在后现代艺术的厚积薄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其能后促成艺术领域的“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第一节,他研究了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这些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传播视觉形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量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消失了。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光”消失了。

这一概念来自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视觉体验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思考。

随着复制技术的愈演愈烈,机械复制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处不在的,盗版cd、盗版书籍、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复制发挥的淋漓尽致。

原创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灵光,而由其所复制出的作品却没有这样的灵性。

复制技术的出现使艺术作品丧失了其“唯一性”和“此时此地”的灵光。

现代人类的有强烈的物欲横流情愫。

希望通过实物的复制来攻克独一无二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思想倾向,这会导致“灵光”的逐步消失,复制技术把已经被复制的东西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抽离剥解开来,于是艺术品开始它的被“克隆”的生涯,取代了独一无二。

在现实的需要下复制品被赋予价值。

从历史性的积极层面而言,“灵光”的消失,必然是遗憾,但这是一场历史的变化,社会总是向前发展,一切旧的事物并将受到时代淘沙的洗礼。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机械复制艺术(CMA)是一种21世纪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利用机械化手段来复制任何类型的视觉艺术,包括照片、绘画、雕塑等等。

它融合了艺术、计算机科学和机械工程的技能,以及使用CAD、CAE、CAM软件,将艺术作品复制成高精确度的机械模型。

本雅明是CMA艺术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研究出了一种新的媒介,将视觉艺术重新诠释为精确机械复制品,在艺术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其中许多先前不可能操作的问题都得到解决。

本雅明坚信,利用机械化手段进行艺术复制,可以将艺术表现得更加原汁原味、真实而可靠,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

他在其论文《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中深入剖析了早期的CMA技术,以及它如何服务于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推广与分享。

本雅明的论文从技术数据角度重新定义CMA艺术,强调艺术精神应能完美地在机械和科学之间得到有效的表达,以便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艺术本质及其机械复制技术相关的技术问题。

他指出,CMA艺术不仅可用于复制作品,还可以实现更多精致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机械复制,在作品上加入特定的色彩、纹理、光晕等,达到强化特定元素的效果。

此外,本雅明还提出了基于CMA的艺术科学理论,即在科学上剖析复制的作品是如何形成的,为艺术从理论角度提供了详细的分析。

他指出,机械复制艺术是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研究、讨论并分享艺术作品,充分把握艺术的精髓。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它改变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艺术家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机械复制艺术也让艺术可以走向更高精度的层次,以更精确的机械和细节展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本雅明在论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为未来人们深入探索CMA艺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的发展和改进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它更加关注艺术创作的内涵,也更加回顾了艺术本身的审美特性。

机械复制艺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雅明的论文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门新兴艺术形式的精髓,从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它。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精编版

第八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精编版
在启蒙作用;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所具有的政治性和革命功能。
灵晕(aura,或光晕)概念解读
艺术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原真性 意味着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感 昭示着艺术品的历史感,即与传统的关联 这一概念与艺术品的礼仪或膜拜功能相关 概念规定了人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聚精会神、凝
成长经历与性格特点
本雅明的学习方式非常奇特,他听各类讲座,广泛阅读文史哲类书籍,很
少能坚持听完一节课,也从不参加考试。
对精神生活的不倦追求不仅仅是本雅明推崇的教育理念,也是贯彻他一生
的生存信念,他甚至把这种信念推至极端,竭力抵制一切仅仅为了功利 性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包括不愿意为了养家糊口而去从事某种“资产阶 级职业”。 “对我来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是一件可憎的事。”(波德莱尔语)
颠沛流离、失意多舛的命运
1924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诞生》,见解深刻、 资料翔实,但其艰深晦涩的笔法使法兰克福大学文学系与哲学 系的教授们感到如坠云雾,不知所云。迫于压力,撤回论文, 教授资格宣告失败,自此运气从来没有好过,总是厄运缠身, 无法摆脱。
1930年与妻子朵拉离婚,将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全部遗产赔偿给 妻子,而第二段恋情也以悲剧收场
流亡巴黎一无所有、贫病交加,生活陷入困境 坚持用德语写作,极少能找到读者 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成功脱离纳粹,他却由于签证的技术性问题
深感绝望而自杀 1940年去世,作品价值直到1955年才受到重视
学术成就
逝后出版的作品集包括:
《本雅明著作集》(两卷本,阿多诺夫妇编撰) 《本雅明全集》(七卷本,罗多夫·蒂德曼编撰) 《本雅明书信全集》(六卷本,亨利·洛尼茨编撰)
到艺术中来,通过对大众的宣传和动员,发挥电影的政治 组织功能 电影若能被先锋派艺术家有效利用,将成为人们反抗甚至 颠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有力武器 电影拓宽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范围,以其自身的技术 手段捕捉到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从而启示人们去关 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世界 电影以其特有的手段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是人类艺术 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

浅析本雅明的_光韵_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_读书报告

衡相同, 则达平衡后与原平衡等效。 总之, 利用教材上所授内容, 对于解决化学平衡等效问
题, 是远远不足的。解决此类问题, 要认真分析题设条件, 打开 思 路 、转 换 角 度 , 同 时 借 用 物 理 学 科 知 识 , 对 一 个 复 杂 的 化 学 反应过程要学会进行等效的拆分和叠加, 更要对所作过的题 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善于思变, 突破一般的解题思维模 式, 有所创新, 才会有所得。
按SO2、O2、SO3分别为amol、bmol、cmol作为起始量时, 在考虑化 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这一原则, 将SO3的 初 始 量cmol按 反 应计量系数转化为SO2和O2的初始量, 即可认 为 该 条 件 下SO2 和O2的初始量分别为(a+c)mol、(b+c/2)mol, 如图1甲、乙所示: 也 只有当(a+c)=3和(b+c/2)=4, SO3的体积分数仍为W%, 即为等效 平衡。
二 、评 述 本雅明站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上, 用现代精神对现代工业 社会中古典艺术终结与现代艺术崛起这一演变历程详尽地阐
释 和 分 析 , 从 一 个 全 新 的 角 度 挖 掘 工 业 文 明 、技 术 、现 代 艺 术 和政治的内在联系, 对机械复制艺术进行了公正的定位, 对法 西斯审美政治化的虚假和不合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也对以 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美学界和文 艺 学 理 论 界 产 生 了 深 远 的 影 响 。这 些 都 是 本 雅 明 和 《机 械 复 制 时 代 的 艺 术 作 品 》为 美 学 理 论 带 来 的 新 质 。但 本 雅 明 的 美 学 理 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瑕的,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 导致了其理论的不足: ( 1) 本雅明过分地夸大了现代技术对艺 术的意义和影响, 甚至偏激地认为现代技术— ——复制技术对 艺术有决定性的作用; ( 2) 本雅明把新旧艺术完全对立起来, 而忽视了两者在转化和交替的过程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 3) 本 雅明试图通过技术复制艺术来抗拒资本主义被异化了的社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4、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 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一、本雅明:20世纪罕见的天才
• 瓦尔特· 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
•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 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评家。
• 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曾 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 学。
• “自从有声电影迅速崛起以后,这种原则通 过机械化再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真实 生活再也与电影分不开了。
• “有声电影远远超过了幻想的戏剧,对观众 来说,它没有留下任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观众不能在影片结构之内作出反应,他们尽 管会偏离精确的细节,却不会丢掉故事的主 线;就这样,电影强迫它的受害者直接把它 等同于现实。
• 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 王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 旭东,魏文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略论
探究大众文化的“问题意识”萌生
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会给艺术作品、 艺术生产以及艺术与人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强调现代技术介入艺术生产会改变艺术的性质以 及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构成本雅明讨论大众文 化问题的基础,也是他确定大众文化价值所在 的准则。
• 机械复制技术:
• 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概念
• “一种既不需观众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 智商的热闹场面。
• “除了能给人带来有朝一日会成为好莱坞明星 这一荒谬可笑的幻想外,它既不能拨弄出心中 的火花也不能唤醒任何希望。”
• “我已经不能思考自己到底在思考什么了。运 动的形象已经取代了我的思想。”
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

图像时代的架上绘画

图像时代的架上绘画

图像时代的架上绘画
十九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的诞生,对架上绘画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改变了大众人群的审美倾向,摄影术的泛起改变了绘画的历史地位,同时图像时代开始拉开帷幕。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图像作为人类获取视觉信息的一种形式载体,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人
们开始习惯通过图像了解对象,认识自然,图像文化己成为我们日常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架上绘画在图像文化的包围中显得尴尬无援,甚至一度被唱衰绘画被判了死刑。

但架上绘画自诞生就承载着人类的精神寄托,是情感的表达是视觉经验和文化脉络的传递,因此它
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家和观众唤起个人记忆,呈现集体经验所永远无法替代的工具。

本文将尝试结合英国著名艺术家PETER DOIG绘画实例来研究探讨架上绘画在图像时代被其他媒体艺术的猛烈冲击下仍
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及架上绘画在图像时代的更多的可能性。

我从大学到研究生学习的期间,一直在努力学习以及探讨架上绘画的表现,所以在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的选择上,我将结合PETER DOIG案例以及个人思考来分析探讨图像时代对架上绘画带来的影响。

机械复制艺术论文:机械复制艺术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审美价值转换

机械复制艺术论文:机械复制艺术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审美价值转换

机械复制艺术论文:机械复制艺术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审美价值转换【中文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更全面、更深入的复制化时代,复制全面介入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并成为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

机械复制是指运用摄影、影印、录像、扫描等技术可以无止尽复制图像,而这些图像甚至可以被切割、放大、缩小、拼贴、剪接,大量重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在针对复制的研究方面,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本雅明就将刚刚起步的机械复制艺术如电影作为研究对象,预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并将成为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新兴的机械复制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并对复制背景下发生的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价值的转换进行分析研究。

针对复制条件下当代艺术的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转变的问题,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对本雅明的美学思想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是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机械复制美学思想进行理论阐释,深入分析机械复制技术对于审美价值转换的意义,论证机械复制技术在古典向现代审美价值转换中的中介枢纽作用,从而寻找对处于复制更加成熟时期的当代艺术审美可供借鉴的有益资源。

并通过复制语境下古典向现代审美价值转换的研究,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审美价值转换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进行分析论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系统思想进行理论阐释,主要抓住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来考察、分析、旁证和阐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思想以及其在审美价值转换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在机械复制时代,现代艺术的存在形态、审美接受、审美标准等美学价值发生深刻的转换,在具体层面表现为:①在存在特征上,传统艺术具有独一无二的原真性和权威性;而机械复制艺术具有可复制性和丧失了原真性。

②在艺术的功能上,传统艺术因服从于宗教和巫术功能,具有膜拜仪式价值;而机械复制艺术丧失了宗教膜拜价值,转向重视其展示价值的实现;③在审美接受方式上,传统艺术品需要一种审美的静观,主体和对象有一定距离,而且是一种细心品味的方式;机械复制艺术则是一种快速的暂时的反应,主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消失了,艺术品像一颗子弹击中了欣赏者,视觉特质转向触觉特质,个人沉思性的静观为集体性的互动所取代。

视觉文化研究-----——本雅明:机械时代的艺术品-2

视觉文化研究-----——本雅明:机械时代的艺术品-2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记瓦尔特·本亚明(1892——1940)是最早注意到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这一现代现象的重要理论家之一。

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商人家庭,高中毕业后入南德弗赖堡大学研习哲学。

后来,他又到慕尼黑、波恩、伯尔尼攻读哲学。

1919年以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获取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大学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富大学以“另人不知所云”的评价而被否决,但具有讽刺意味是该书却成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著作。

第一次世界战期间,本雅明结识了当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布洛赫(Ernst Bloch,1885_1977),并深受其影响。

同时,在其情人阿霞.拉西斯的影响下,本雅明开始认真攻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及卢卡契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他还公开表示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本雅明结识了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并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1927年至1928年,在布莱希特和拉西斯的鼓动和安排下,本雅明到莫斯科进行了考察。

苏联社会集体在社会和技术方面的经验的文学化等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位德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家由于忍受不了纳粹的残酷迫害,在战争爆发后不久便自杀了.本亚明的著名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是其本人的代表著作。

本雅明的理论历来被称做“技术主义文论”,而此文则堪称体现其技术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

整理亲身经历了艺术在技术革命中所发生的裂变,并成为了机械复制艺术时代最早的思考者,尽管他的思维仍会停留在浪漫派思想家惯有的套路中即对传统艺术的膜拜之中,但他仍然保持了对机械复制艺术品的客观评价。

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本亚明的著述目的是试图阐明印刷复制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人的艺术观念的巨大影响。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及题名考辨李国栋【摘要】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题名有多种译法,应译为“技术可复制性时代的艺术作品”.此作原稿有三版,其唯一发表的是第二版的法译版.此版被大量地删减和篡改,反映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意图和派别分歧.多版之间的变化凸显了其修辞策略、叙述立场、价值取向与当时人事关系、政治利益之间的微妙关联,折射出了本雅明暧昧的创作态度.针对阿多诺的批评,本雅明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做出修改,这暴露出了其缺乏自信的犹豫.【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5页(P69-73)【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技术复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版本;考辨【作者】李国栋【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早在1935年秋便开始写第一稿,直到年末完成。

1936年2月,本雅明写完第二稿,此稿被皮尔·克洛索斯基(Pierre Klossowski) 翻译为法语,并在1936年5月刊发于《社会研究杂志》(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chung)第5卷第1期上。

其后,作者又写了第三稿,手稿日期署为1939年8月。

1955年阿多诺(Theodor Adorno)与其夫人编辑出版两卷本《本雅明著作集》将其收录。

后来这三个版本均收录于罗夫·蒂德曼(Rolf Tidermann)、赫曼·施韦本豪泽尔(Hermann Schweppenhaeuser)编七卷本《本雅明文集》(后简称[GS])中。

其中第一稿与第三稿收录于第一卷,第二稿收录于第七卷。

但是,第二稿所收录的并非是已发表的法语版,而是本雅明的原稿。

国内现有译著较多,目前可以找到以下8种较为完整的译本(有的被多次编入其他选本;有的被多次再版或更换出版社):1.王齐建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于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由陆梅林、陈桑等译,桂林的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德国人做日常菜,常备小型磅秤,配菜配料逐一过磅,力求精准,如同实验。

中国人下厨配菜配料全凭信手拈来,“少许”即可,用量模糊,味道独特,难以效仿。

精准和模糊既各有妙,又兼济并存。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蛟龙入海……回望过往的奋斗路,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无不印证着一个朴素哲理: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请结合材料,以“苦干与梦想”为主题,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钱锺书先生记忆力惊人,他在上小学前,就已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无论谁从书中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背出来,就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能脱口而出。

因为记忆力超群,他的著作《管锥编》征引中西学者、作家几近千人,所引著作更多达一千八百余部,被称为“国学大典”。

今天,随着搜索工具的普及,有人质疑传统的“博闻强记”,认为人们已经不需要费心识记,而应该直接进入更高阶段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于“博闻强记”,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

在当今信息时代,作为学生的你如何看待“博闻强记”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雕刻机毕业论文

雕刻机毕业论文

雕刻机毕业论文雕刻机毕业论文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追求创新和效率提升。

而雕刻机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具,已经逐渐成为许多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家居装饰到艺术品制作,从工业生产到文化遗产保护,雕刻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本篇毕业论文将探讨雕刻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雕刻机的发展历程雕刻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手工雕刻技术。

在那个时代,雕刻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艺,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耐心。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高效、更精确的雕刻方式。

于是,机械雕刻机应运而生。

最早的机械雕刻机是由传动系统和刀具组成的,通过人工操控来进行雕刻。

然而,这种机械雕刻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操作复杂、效率低下等。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控雕刻机应运而生。

数控雕刻机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复杂的雕刻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雕刻精度。

二、雕刻机的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在工业生产中,雕刻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的加工和雕刻。

例如,在木工行业,雕刻机可以用来制作家具、门窗等产品;在石材行业,雕刻机可以用来制作墓碑、雕塑等;在金属加工行业,雕刻机可以用来制作金属零件、模具等。

雕刻机的应用使得工业生产更加高效、精确,并且可以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2. 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领域,雕刻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雕刻机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无论是雕刻木材、石材还是金属,雕刻机都能够帮助艺术家们实现更加精细、复杂的设计。

同时,雕刻机也为艺术品的复制提供了可能,使得艺术品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

3. 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雕刻机的应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雕刻机,可以对文物进行数字化的记录和保存,以便后人进行研究和保护。

同时,雕刻机也可以用来对文物进行修复和复制,使得文物得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展示。

三、雕刻机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雕刻机的发展也将不断推陈出新。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机械复制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它是一种模仿和表现方式,可以用来实现复杂的艺术目的。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是对机械复制艺术的重要贡献,他主张机械复制艺术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持续地重复自然形式。

通过机械复制艺术,艺术可以比以前更迅速地被普遍接受,而且它也可以产生出一种华丽而持久的视觉效果。

本雅明将机械复制艺术定义为“将艺术品复制出来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在技术上模仿对象。

”他着重指出,机械复制艺术的本质是将已有的艺术品和它的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分析出来,从而实现对艺术的精细复制和模仿。

本雅明指出,机械复制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将艺术作品复制出来,而是要“控制复制精度”,从而准确地控制机械复制出来的艺术品和原作之间的视觉及形式上的差异。

机械复制艺术也可以在实用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宣传、广告等领域。

它可以利用机械手段复制出精美的艺术品,从而节约生产成本和时间。

同时,机械复制艺术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可以生产大量的艺术品,让它们尽快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机械复制艺术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而且也可以解决有限资源的问题,为更多的艺术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艺术作品流传、普及。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指出了机械复制艺术的积极性,同时也指出了机械复制艺术系统的局限性,对机械复制艺术的优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当代机械复制艺术的应用范围不断增加,它的价值日益被人们重视。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阐述机械复制艺术特性及其前景的论文,其中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更加深入地探究机械复制艺术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本雅明的机械复制艺术论不仅为当今机械复制艺术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未来艺术家们设计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参考,从而为社会、艺术和技术发展作出贡献。

摄影技巧的参考文献

摄影技巧的参考文献

摄影技巧的参考文献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

”摄影作为视觉文化中直观性最明显的艺术类型,以复制的技术手段传遍世界。

它是历史、社会文化的催化物,同时也对历史、社会文化产生着共构的关系。

下面由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摄影技巧文献纪实摄影关注的是人本社会中的社会状态,强调的是“人文”性质,是以影像的这一种形式启发民众,进而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文探讨的“社会纪实摄影”,即关注的是人本社会的纪实摄影,考察更多的是纪实摄影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或价值取向。

而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中国纪实摄影审美性,意在找寻到各阶段时期内中国纪实摄影的审美特征,将纪实摄影在文中归纳所得出的“典型性”、“人文性”以及“批判性”特征置于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

本文的纪实摄影审美特性与中国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文革时期,纪实摄影通过“典型性”来呈现,有着典型的戏剧效果。

摄影服从于政治与伦理的维度,历史时期中的人人“检举”、摄影家反省自身,表现在摄影中即凸显了类型化、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这严重损耗了中国人本就脆弱的审美心理承受力,这样的“典型性”只能属于中国的文革时期;“四五运动”开启了纪实摄影的纪实之路,“人文性”在自由的浪潮中向摄影家走来。

80年代后,纪实摄影以贴近普通人的视角记录了“人文性”的审美特征;进入90年代,纪实摄影介入社会现实,以“批判性”的表达方式为主;进入到当代艺术中的纪实摄影已经悄然转变为当代摄影艺术,并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以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摄影与私摄影为例,当代的景观和私摄影尝试去探讨了纪实摄影的新的方式。

纪实摄影在景观摄影中,以一种冷峻的“无表情美学”特征以及不在场的空间纪实表达批判性的特征,而私摄影则将过去与现在相接,从宏观反观微观,表现为以身体纪实的纪实摄影虽然纪实摄影秉持着纪实性,是以真实性展现社会问题的。

但摄影作品是以摄影师的主观角度拍摄的,环境影响所带来的主观性问题,均会改变摄影师的拍摄角度。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绪论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深受犹太教的熏染,青年时期受到新康德主义影响,同拉齐斯、卢卡契、布莱希特、阿多诺、霍克海默等人的交往使其又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本雅明一生涉猎多个学术研究领域,虽然著述不多但其独特的思想给他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学术遗产。

在本雅明众多的学术遗产中,本文选择大众传媒美学思想作为研究内容,主要是由于本雅明关于大众传媒美学理论的独特性及其对今天大众传媒研究影响的深远性。

本雅明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他对大众传媒的理论思考却迥然不同于本学派的其他学者。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

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的载体如电影、电视、广播等只是一个具有反面性角色的大众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具,它操纵、封闭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心理;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接受者在各种机械复制技术的灌输中毫无选择的余地,只能沦落为受人摆布之物;此外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更是败坏了艺术的品味,改变了艺术的性质,降低了观众的审美能力。

本雅明的思考却与此有异。

早在20世纪初期,他就预见并提供了大众传媒的思想理论框架,主要散见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等作品中。

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给予当时大众传媒艺术的代表性载体摄影和电影以充分的肯定,提高了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地位,最具有意义的是,他为大众传媒理论的研究做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框架的构建,针对当时技术复制时代的背景提出了大众传媒载体、大众传媒传播者、大众传媒接受者的划分,这都为日后大众传媒的研究树立了方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大众传播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将大众文化产品普及到各个地方,大众传媒理论的影响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本雅明大众传媒理论的关注并不多,并没有看到他在大众传媒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

介质:本雅明抑或其笔下的城市?

介质:本雅明抑或其笔下的城市?

历史地 看 ,本雅 明的 《 械 复制 时代 的艺 术 作 品 》 是 他 对 英 国文化 研 究 的影 机
响力之 源 ,现在甚 至 已然 成为 了不 同 流 派 的 “ 论 性 ” 文 化 研 究 著 述 的不 可 或 缺 导
的 内容 。比如 ,在伯 明翰学 派 的 《 化 理论 与通 俗 文 化 导 论 》 中 ,约翰 ・ 道 雷 文 斯
大 的技术 乐观 主义 。但 是 ,我 在此 间所关 注 的并 非是 对 本雅 明 的文 章 的详 细评 估 。 相 反 ,我 希望把 它作 为法 兰 克福 学 派 著述 的 批评 性 脚 注提 出来 ,以期 凸 现他 分 析 ‘ 机械 复制 时代 的 艺术作 品 ’的批 评性锋 芒 。 5 ”[ ] 不 难发现 ,英 国文 化研 究所 接 受 与挪 用 的本 雅 明 ,主要 是 作 为 法 兰克 福 学 派
1 I 中国图 4 j 书评论 CiBo ee hao Rvw n k i


潜力 的褒扬 、他 的 ‘ 机械 复制 ’开启从 ‘ 灵晕 ’ ( uai) 文化转 向 ‘ a rt c 民主 ’文 化
( 间的意 义不再 被视为 是独一 无二 的 ,而 是可 以质 疑 、可 以使用 和调 配 的 )这 一 其 过程 的主张 ,已然 对文化 理 论 和通 俗 文 化产 生 了深 刻 的 ( 管 经常 都 是 未被 认 可 尽
英 国文化研 究 的兴趣 。一 如 安 吉 拉 ・ 克 罗 比在 《 迈 拱廊 计 划 与瓦 尔 特 ・ 雅 明在 本 文 化研究 中 的地位 》 一 文 中所 言 :“ 代主 义 与后 现代 主义这 两 个 术语 已然被 视 为 现 在 为这 一广 阔文化 背景 提供框 架 。无论 它 们 是一 对 相 互 对立 还 是 相互 关 联 的概 念 ,

摄影小史

摄影小史

读书笔记
久仰本雅明大明。
从书名就能看出,本书描述了摄影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的这一小段历史。这样的探讨很好,思想得到反复的锤 打,这两种媒介承载的意义边界才得到进一步扩展。如后来诞生的印象画派,抽象主义,未来主义等,都有非常 独特、言语难以描述的魅力。
这本书看了两遍两遍都是因为老师布置的读书分享会说实话本雅明的书我一直觉得难看懂每一次看都会发掘 新的内容、新的思考或许以后会再读。
精彩摘录
摄影有本事以放慢速度与放大细部等方法,透露了瞬间行走的真正姿势。只有借着摄影,我们才能认识到无 意识的视象,就如同心理分析使我们了解无意识的冲动。
即使是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 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唯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
摄影小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电影
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
复制
法国国家图书 馆本雅明
绘画
摄影
摄影
绘画
书简
时代
内容摘要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 摄影》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4篇论文。其中,《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均为本雅明 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它们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 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NicéphoreNiépce)、欧仁·阿特热(EugèneAtget)乃至奥古 斯特·桑德(AugustSander)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 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背后的艺术大众化
——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朱咪咪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杭州)
【摘要】当机械复制技术以它迅猛的方式推领着人类的感性生活方式时,电影也正无孔不入地渗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本文以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为基石,探讨当代艺术的大众化与电影之间的联系及意义。

【关键词】艺术大众化;电影;机械复制
正文
在当今电影大量流行的盛世下,它所带来的文化冲击,随之填平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鸿沟。

伴随着明星价值与艺术吸引力的存在,电影跨越了生活中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的边界,大众的审美趣味得到不断地提升。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传统艺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而这种改变,是在1936年本雅明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机械复制”理论得来的。

“技术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开始经受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

”在他看来,这种大规模的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生产中的运用,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同样,现代艺术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其中之一就是艺术接受方式的转变:由最初的膜拜价值到现在的展览价值。

机械复制技术将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了下来,成为与大众面对面的桥梁。

机械复制技术的艺术作品中的“灵韵”逐渐消失,作品的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受到破坏,大众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遥不可及。

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基于照相摄影技术而产生。

人们在电影中谈论的关于“灵韵”的消退、艺术的终结,其实都是源于其接受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大众意识兴起的表现。

大众对艺术作品的反应也因艺术形式的社会意义的削弱,其批评与欣赏的态度越来越分离开来。

以下将大众对电影与绘画、传统戏剧艺术表演的反应作出对比:
大众对绘画与电影之间的反应
针对机械复制产生的艺术绘画,其“灵韵”的消失给大众所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

因为图像的可复制技术,大众在展览上进行观赏时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看绘画作品时的心境也因为作品不是真迹而不能产生代入感和发生共鸣。

如卢浮宫中的《蒙娜丽莎》和机械复制出来的其艺术作品,二者所带给大众最直观的印象便有很大的差距。

而电影运用它多种手段丰富观众的感知领域,包括视觉、听觉和统觉冲击人们的意识。

它比绘画更精确分析事物的行为对象,视觉也更加多变,这样也就促进了艺术与科学的相融。

其次通过电影中特写、聚焦、空间、以及画面的放大缩小等技术,使他们在无意识的视觉领域中产生了本能的感官冲动,从而达到可触性的目的。

我们知道观众是电影的审美主体,观众对电影的注意、喜爱、迷恋虽然是主观的,但无数观众对它都这样注意、喜爱、迷恋,在主体间性发生过程中,主观就会向客观转化。

康德认为:“如果这件事对每个人,主要他具有理性,都是有效的,那么它的根据就是客观上充分的。

”无数欣赏主体主观的协调一致,就使电影的吸引力产生了客观性,大众在进行批评与欣赏时就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二、大众对传统戏剧艺术表演与电影之间的反应
电影与传统的戏剧艺术表演十分不同。

首先电影艺术的技术结构手段非常丰富,它拓宽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范围。

它以自身的技术手段捕捉到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从而启示人们去关注心灵深处的无意识世界。

而传统的戏剧艺术表演是在现场直观展现给予观众信息,
观众和舞台之间还存在着“灵韵”。

由于银幕上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使得大众的联想活动时常被有意无意地打断,从而产生感官震惊。

大众的艺术审美趋势从自主品味到被动接受、消遣性接受取代了凝神专注式接受。

其二,观众的话语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很关键。

演员面对镜头进行独自表演,这种由镜头而产生的对观众的隔阂,即观众的不可见性、对作品反映的不可预知性,令电影创作者惴惴不安地揣摩要如何迎合观众的口味。

于是观众的权威性便开始逐渐地凸现出来。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式的观赏和体验的乐趣与行家般的鉴赏态度直接紧密结合在一起。

”艺术品的受众者们从一个作品意义的接收器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参与者。

电影的题材也在众目的期待下越来越接近生活,满足大众观看自身形象的需要。

随着大众意识的不断提高审美趣味的不断提升,受众的主导意识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批评与欣赏也发生了质性的变化。

艺术大众化下的电影,如今已成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共享的文化资源信息。

它具有强烈的实用功利价值和娱乐消遣性质,其强烈的主体参与、感官刺激、精神快餐和文化消费的社会化的审美追求造就了现世的盛行。

特别是具有与时代与文化的契合性和呼应性,这里我举出如下两个关于姜文导演的电影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让子弹飞》,从最开始姜文将青春进行到底,丝毫没有对场面进行刻意地处理。

而之后的黑色幽默和众多的暴力场面则是将电影基本的叙事要求和电影内涵掩盖其中,追求的是对观众的眼球和电影手法的运用。

少了些许导演情感表达的投入,更多的是对于视觉的美感、场面壮观的追求和对于消费者市场的媚惑。

姜文电影表达方式的转变正好应证人们艺术“趣味”的转变。

观众作为受众在电影本身的发展中,对蒙太奇电影的接受和对后现代表现手法的电影的追捧,都迫使电影作为艺术作品丧失了本身的膜拜价值,而不断地向消遣价值倾斜。

这种艺术的大众化与时代的发展和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关系。

在机械复制为主潮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取向如本雅明所阐述的一样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且电影作为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了消费品,人们通过文化消费的方式对它进行审美分析以及评价。

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观众的评价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也更加的鲜明富有个性。

今天所有这些对艺术追求的愿望已经由观看影像的快感和便捷中得到了解决。

人们观看美的方式由亲近并接触它,变为亲密接触它的影像复制品。

这个转变消除了横亘在人与物之间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不难想象一切艺术都在朝着影像的方式记录,人类的审美也将日趋大众化。

而艺术的大众化正是机械复制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洪方舟.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关系——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长沙大学学报,2013.05
[3]王琦.机械复制技术对影像艺术大众化的影响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4]余琪.从机械复制到大众狂欢——读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室内设计,2010,2
[5]冯之.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D].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6]龚婷.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现代启示——论当代大众文艺传媒及大众化[J].南方论刊.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