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吃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小吃文化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遗憾,刚出屉的热气腾腾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雾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旺旺,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好吃的关键在于选料、配方、搅拌以及揉面。擀面都是有一定的绝招儿,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狗不理包子”包子铺原名“德聚号”,已有百余年历史,店主叫高贵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顾客欢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卖包子忙的顾不上与顾客说话,人们取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长喊顺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贵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记了。狗不理包子不仅在历史上为慈禧太后喜爱;今天也深得大众百姓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桂林兄弟,他们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桂发祥”和“桂发成”麻花店,因店铺坐落于十八街,人们又习惯称其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花中间加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软绵,不变质。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耳朵眼炸糕

炸糕是天津传统的特色小吃,经营者众多。津门有一户驰名国内外的耳朵眼炸糕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选料精细,讲究工艺,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使自己经营的炸糕品越加发扬光大,与狗不理包子,桂发祥麻花并成为“津门三绝”食品。

传统的耳朵眼炸糕采用北运河沿岸杨村,河西务和子牙河沿岸。文安,霸县产的黄米和江米经水泡涨后用石磨磨成粥状,盛在布袋中,经淋水发酵后对好碱当做面皮;再用天津出产的朱砂红小豆,制成豆馅,加优质红糖锅内熬制成豆沙馅,凉后做馅心,包好后温油(130度)下锅,勤翻勤转,这样炸出的炸糕,色泽金黄爆“刺儿”,炸糕外皮酥脆,内里柔软糯粘,豆馅细甜爽口,别有风味。

贴饽饽熬小鱼

贴饽饽熬小鱼是地道的天津风味小吃,其实是极普通的家常便饭,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上有白洋淀,下有渤海湾,低洼多水,水产十分丰富,鱼虾一年四季不断档,天津人养成爱吃鱼的习惯。北方又盛产玉米。棒子面饽饽是家庭的主食。不过,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不是分开做,而叫“一锅熬”,就是贴饽饽和熬小鱼同时在一锅里做熟上桌。这里面还有个故事。且说乾隆皇帝便装下江南,途径天津时,被一农舍家透鼻的清香勾住了腮帮子,顿时饥肠挂肚乾隆可是个吃过山珍海味的人,他停住脚,往农舍里张望。奴才最会理解竹子的心意,敲门说明了来意。朴实的农家夫妇热情的招待了皇帝老儿。此时,乾隆忘记了皇家的体面,狼

吞虎咽的吃起来,越吃越爱吃,越吃越鲜美,最后连鱼汤也喝干净。从江南返回紫禁宫,乾隆想起了在农家的那顿美餐就命令御厨制作。但是,乾隆只看见饭菜是从一个锅里端出来的,说不出贴饽饽熬小鱼的具体名称,嚷着喊着要吃“一锅熟”。这可难坏了手艺高超的御厨们,翻遍宫里珍藏的所有菜谱,也找不到“一锅熟”的名字。有一位久居京城的京官,问明情况悟出其中的秘密,于是呈上贴饽饽熬小鱼的菜谱,博得龙颜大悦,加官封爵自然不在话下。这大概是一则笑话,可见贴饽饽熬小鱼久有盛名,其味道与山珍海味媲美。

龙颜面

龙须面是我国北方传统风味筵席面点品种之一,是从山东抻面演变出来的精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为厨师,在立春吃春饼的日子里,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边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边品尝边赞赏,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由于抻面的姿势,如气壮山河一般,抻出的面细如发丝,犹如交织在一起的龙须,故名龙须面。

1983年全国首届烹饪技术比赛(全国名厨师技术鉴定会)在北京召开,天津选派3名选手1名助手组成天津代表团参加了比赛。其中,桃李园饭庄蒋文杰(已故)抻制的雪花龙须面,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扬,并命为最佳面点师。从此天津在抻龙须面技术上,人才不断涌现,登瀛楼,天津烤鸭店均有选手在全国和世界烹饪比赛上获得骄人成绩。2001年天津市商业委员会组团赴比利时参加中比文化艺术交流会,国际美食艺术天津风味技术绝活表演时,天津烹饪大师商红芸表演了抻龙须面和空心面,收到当地人民和组委会好评,为天津争了光。

“龙须面”用料简单,工艺难度大,其关键有三环:一是和面。面软和度。揉光滑,柔韧;二是溜条,抻面。抓面两头,均匀用力,上下抖动。交叉换位,反复交叉,把面溜“熟”,溜顺;长条上案,两手按条,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条上劲,提起两头,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对折两根,撒上面粉,条不粘连,以此方式,对折扣拉抻成丝;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温不要高,操作要“三轻”即将抻好的面丝轻放油锅,用筷子轻拨面丝,炸至硬轻,呈浅乳黄色,轻捞出锅,制咸的龙须面。面丝均匀,不并条,不断条,甜爽香脆。

棒槌果子

馃子(油条),是在天津市最流行、最受群众喜爱的早点品种。早年,在天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大奸臣、卖国贼秦桧以及他的婆娘王氏害死精忠报国的英雄岳飞之后,更加变本加厉地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为岳飞鸣冤的社会名流活活折磨而死,激起子群众的愤怒。有一叫施全的勇士,就因行刺秦桧而被砍头示众;其兄弟施中夫妇得知秦桧还要灭九族的消息,便装扮成渔民从临安(现杭州)乘一小船,经运河北上逃到天津,在三岔河口搭7窝铺住下,改名叫朱钦惠(即诛秦桧的谐音)。为了糊口,他们夫妻二人由卖花生,改咸卖油炸货,把和好的面切成小块,再把两小块摞在一块,抻成长条在油锅里炸熟炸透,取了个名字"油炸桧",意思是炸死秦桧王氏这对狗男女,让人们咬碎嚼烂,咽肚子里。以解心头之恨。"油炸桧"一上市,人们纷纷购买,夫妻虽累,但卖"油炸桧"既解恨,又赚钱,心中十分高兴。秦桧死了多年后,尽管"油炸桧"脆香可口,但秦桧臭名远扬,人们愤恨之下,索性将这一小吃叫成"油炸鬼",叫俗了点就是"油鬼"、"油桧",后来又被人们叫成"油条",由于这个品种形状像棒槌,到了清朝年人

们又将它改名为"棒槌馃子",至今。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是天津最出名的市民小吃,是天津人早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由绿豆面薄饼,鸡蛋,还有油条或者薄脆的“果篦儿”组成,配以面酱,葱末,辣椒(可选)作为佐料,口感咸香,作为早餐既解饱,又能提供充足的营养。如今的煎饼馃子原料已经不仅限于绿豆面摊成的薄饼,还有黄豆面,黑豆面等等多种选择。煎饼馃子在饭店很难见到,只有早上的早点摊,马路边或者社区里才能见到制作和出售煎饼馃子的小推车,制作一套煎饼馃子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是早上还是经常能见到人们排队买煎饼馃子的景象,可见煎饼馃子在天津人的早餐饮食中。

猪肉丁炸酱

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当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溢。讲究些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天津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称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萝卜缨,并浇上过年剩下的腊八醋。春深,在酱里放上鲜花椒蕊儿,称花椒酱,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和丝(条)。初夏则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做占据的重要地位。

驴打滚

驴打滚是京津小吃中古老的一种,学名豆面糕,因其形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再和软,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红果馅)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劝业场后身津京小吃店里的驴打滚是相当不错。一下子随着气息扑满整个口腔,浓郁豆香味儿的黄豆粉面,细腻又糯得弹牙的江米卷,最后那甜甜的豆馅,实在是无法抵挡的美食诱惑。

天津的小吃文化源远流长,不是随便就可以叙述完的,美食的色香味更需要大家亲身去体味。所以还是有时间去亲自感受一下天津的小吃文化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