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_江美灵_郑高杰_陈思敏

合集下载

15泉州戏剧服饰变迁及其文化内涵_陈思敏_郑高杰_江美灵

15泉州戏剧服饰变迁及其文化内涵_陈思敏_郑高杰_江美灵

靠是戏剧中武将的服装 , 由古代的铠甲 演 变 而 来 , 袖子处紧窄 , 前后衣长均及足 , 与铠甲不同的是 经 过 改 良用于戏剧的靠 没 有 了 厚 重 的 护 体 铁 片 和 铜 镜 , 而是 在丝绸制成的 “ 靠” 上 绣 以 鱼 鳞 纹 或 丁 字 纹 等 图 案, 用 以看起来像真正铠甲的甲片 。 靠可分为靠身 、 靠 旗、 下 甲、 三尖等 , 整体 造 型 与 真 实 铠 甲 相 似 , 经过改良的靠 整体呈现武将粗犷豪迈且威风八面的气势以及铠 甲 坚 固且精美的视觉效果 。 水袖 是 大 部 分 戏 剧 服 饰 的 主 要 组 成 部 分 之 一 , 在 蟒、 帔、 官服等袖 口 缝 上 一 段 白 绸 , 但高甲戏服饰比一 般水袖较短 , 通 常 一 尺 许, 手 可 以 露 出, 水袖布料也不 是采用丝 绸 或 绸 缎 等 , 而是使用泉州当地称为“ 白洋 布” 的本地织品白棉布 。 水袖作为普通服饰的附 庸 , 通 过水袖甩动方式 和 力 度 , 在戏剧精彩的表演之上丰富 人物情感 , 在动感十足的水袖中 , 艺人优美的手势 若 隐 若现 , 为戏剧表演更添魅力 。 . 2 服饰纹样及刺绣特色 2 2 . 2 . 1 纹样与色彩解析 泉州戏剧服饰讲究精细 、 大方大气 、 独具 气 息 的 形 态, 作为装饰作 用 的 纹 绣 于 戏 剧 服 饰 上 的 图 案 纹 样 及 色彩运用与戏剧服饰相辅相成 。 纹戏服的纹样制 作 均 在泉州当地制作 , 纹样大多以当地有名的雕刻和剪纸
1] 。 泉州有被誉为 “ 南海明珠 ” 的高甲 戏 , 粗 犷 雄 浑、 式[
剧一样都是起源于民间香灯庙火的活动表演 。 早 期 的 , “ 配以 宋江戏 ” 以武打为主 , 套数多采用民间的 “ 刣狮 ” 大锣大鼓成为 具 有 粗 狂 表 演 的 大 气 戏 、 武 戏。 明 末 清 初, 高甲戏应运 而 生 于 东 南 沿 海 特 殊 的 时 代 历 史 背 景 下, 高甲戏诞生与 形 成 并 非 偶 然 , 梁山好汉演绎“ 官逼 民反 ” 的故事正 是 民 众 发 泄 和 倾 述 反 抗 压 迫 顽 强 抗 争 的情绪 。 早期服饰的色彩 、 样式和花纹简朴 , 一部 分 是 用 布 料做 的 , 只 有 镶 边, 没 有 绣 花, 服 装 有 五 通 之 称, 即 黑、 白、 红、 黄、 青五 色 。 蟒 绣 水 波 、 盘 龙 和 团 龙, 绣工以色 线为主再勾金 , 后 来 发 展 为 凸 龙, 绣 线 有 全 金 或 全 银, 靠用铜片制的 护 镜 , 后 改 为 绣 狮 子 头 等 图 案。 早 期 高 甲戏代表了人民 群 众 强 烈 反 抗 的 斗 志 情 绪 , 催生了高 甲戏的繁衍与蔓 延 , 使得戏剧服饰作为戏剧载体也渲 染了这样的情绪色彩 。 . 2 吸收与巩固期 1 清末高甲戏已十分兴盛 , 它产生并非最 早 , 传承并 非最久 , 戏法表演也并非最严谨 , 但却善于兼容 并 包 来 发展自身 , 角色原来只有生 、 旦、 丑, 后来又逐渐 增 加 了 、 。旦角 杂 二 色, 净、 贴、 外、 末和 北 ( 净) 俗称“ 九 角 戏” 的科步部分吸 收 自 梨 园 戏 , 手 姿 丰 富, 步 法 严 谨; 另外 还吸取木偶戏 、 京剧的武打程式 , 气势雄浑 , 深 入 人 心。 丑角表演 后 期 向 京 戏 取 法 , 气 势 恢 宏; 话白及音乐以 “ 泉腔 ” 弦管为主 , 兼收傀儡调和民间小调 , 既有 清丽 缠 绵的音韵 , 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 , 伴奏音乐吸收闽 南 吹 奏乐 、 笼 吹、 什 音。 高 甲 戏 善 于 博 采 纵 长, 兼收并蓄的 特点 , 形成了泉 州 最 具 代 表 特 色 和 长 盛 不 衰 的 典 范 代 表。 随着 剧 目 及 表 演 艺 术 的 发 展 , 传统衣箱逐渐走向 充实 , 增添了古装衣裙 、 改良甲 、 圆领生衣等 , 色彩以明 色和饱和色为主 。 作为舞台表演服饰极具视觉 冲 击 和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

泉州地方戏剧泉州拥有绚丽多彩的动态文化,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

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等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所喜爱。

一、梨园戏十二世纪,在东南沿海一带业已滥觞的南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南戏在其它发源地早已荡然无存,而处于东南边陲的福建泉州,南戏的流风余韵,至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蔚成文化奇观。

发祥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广大闽南语系地区的梨园戏,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被称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南戏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养,使梨园戏具有和谐、细腻的艺术风格与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表现力。

其剧本文学、音乐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国戏曲艺术长廊中,独具一格。

梨园戏分为小梨园戏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

上路存有不少南戏脚本,多数演忠孝节义,如《王魁》、《朱文》、《蔡伯喈》、《刘文龙》等。

下南也保存较多古代剧目及本地特有剧目,古朴粗犷,生活气息较浓,如《商辂》、《李亚仙》等。

小梨园又称“七子班”,以生旦爱情戏见长,文词典腻,如《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郭华买胭脂》之类。

在表演上,有一整套代代承传的科范,其基本动作称为“十八步科母”。

无论生、旦、净、贴、丑、外、末均受其严格规范。

梨园戏音乐则为曲牌连缀体,泉腔演唱,保留了不少唐宋大曲法曲,与古乐南音有着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

乐器以箫弦伴奏为主。

琵琶系南琶,横弹,与唐相仿;二弦乃晋代奚琴遗制;洞箫既唐之尺八;打击乐以南鼓(压脚鼓)为主,打法独特,在戏曲中称绝无仅有。

二、高甲戏高甲戏,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流行于闽南地区,并远播到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聚居之地。

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

明末清初,闽南地区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乡间群众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跟在游行队伍里表演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配以锣鼓和民间曲调,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随后便有由小孩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出现,观众称它为“宋江仔”。

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

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

论坛略谈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的沿革文/王毅雄福建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叫做“嘉礼戏”。

它以独特的操线表演技艺、精美的造型艺术,蜚声海内外,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

说到泉州提线木偶戏,首先提到的是“四美班”的表演形式。

“四美班”是旧时泉州地区民间提线木偶戏由四名演员分别表演生、旦、北(净)、杂四大行当的各种名色。

搬演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谓之“落笼簿”,即写戏文的本子。

随之置放在用竹篾编织的笼担里,笼担里装有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戏神相公爷、魁星和花童,以及三十六尊提线木偶戏的形象、表演道具等。

以前,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偶头、身躯结构(笼腹)制作、手脚等都是依附在当地神像雕刻作坊做成的。

据泉州提线木偶戏建团元老之一的老艺师陈天恩生前讲述,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头像和结构是仿照民间神像雕刻作坊的一种雕刻形式称作“五缕”的雕刻手法变化而来的(俗称软身神像)。

旧时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形象结构,称作“笼腹”,它是依据落笼簿的戏文行当的人物造型、规格设定要求用竹皮编制的。

一九五二年,泉州木偶实验剧团和泉州木偶艺术剧团相继成立。

标志着提线木偶戏旧四美班的表演形式,由解放前的“酬神”、“贺寿”“还愿”等民俗活动,转为贯彻党的“两为”方针,配合政府宣传政令、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和觉悟水平。

木偶戏也从原来的草台、厅堂、寺庙场所表演,过渡到礼堂、剧场表演。

由于当时的木偶形象结构还是采用原来的(笼腹)传统形式,配上现代的衣服演现代剧,使人感觉到有点不伦不类。

一九五二年年底,泉州提线木偶戏剧团,应华东“中苏友好月”大会邀请,到上海与苏联木偶专家奥布拉兹卓夫,以及捷克等国家的木偶剧团进行观摩表演、艺术交流。

泉州提线木偶剧团老艺术师们到北京拍摄《闽南傀儡戏》时再次与他们进行深刻交流。

从他们的舞台表演形式和木偶的关节结构制作形式中得到了启发,同时也得了首都文艺界的重视和指导。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服装设计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服装设计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本文将通过介绍京剧、豫剧和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展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之美。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其服装设计以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的特点闻名。

在京剧中,戏装和妆容都极具戏剧性和象征意义。

首先,京剧中的戏装通常由五色剧服、黄花袄、黄马褂和花白蟒袍组成。

五色剧服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如红色代表勇猛,黑色代表正直等等。

而黄花袄和黄马褂则是京剧中的标志性服装,经常出现在皇帝或官员等高位人物身上,象征着威严和权力。

此外,京剧中的妆容也十分讲究,不同的脸谱色彩代表了不同性格特征,如红色代表勇猛,白色代表痴呆等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服装设计让观众一眼就能辨认出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曲中的代表性剧种,其服装设计以简约、古朴为特点。

豫剧中的服装设计注重体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豫剧中,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戴口巾、穿夹脚裤、披黑单、扎红鞋等组成,寓意着朴素的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形象。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更加多样,有嫁衣、年衣、巧裙、妆茧包、妆壶囊等。

这些服装设计不仅展示了农村女性的质朴和美丽,同时也突显了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情感。

黄梅戏是湖北省地方戏曲中的重要剧种,其服装设计独具特色,充满了江南的浪漫和柔美。

黄梅戏中的服装设计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男性演员的服装通常由宽松长袍、配以蓝色或黑色的真丝裤等组成。

女性演员的服装则以宽袖、蓬裙和大领子为主,通常由绸缎、彩色纱等材料制成。

服装上的刺绣和螺钿装饰更是让服装变得华丽而精致。

这些服装设计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江南的美丽和柔情,与黄梅戏的唱腔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服装设计丰富多样,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

无论是京剧的艳丽和戏剧性,豫剧的朴素和淳朴,还是黄梅戏的浪漫和柔美,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服装之美。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

泉州传统戏曲研究报告泉州传统戏曲是中国戏曲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源自泉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对泉州传统戏曲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泉州传统戏曲分为两个主要的流派,分别是安溪锣鼓和陈城大拙戏。

安溪锣鼓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戏曲之一,它以锣鼓和击乐器为伴奏,演员在舞台上唱念做打。

陈城大拙戏又称为台场戏,是泉州地区常见的戏曲形式之一,它以说唱为主,继承了泉州地区的民歌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泉州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注重音乐表演。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常常伴随着乐器的演奏,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来增强戏剧表现力。

其次,泉州传统戏曲注重舞蹈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常常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舞蹈的动作和姿态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内心变化。

另外,泉州传统戏曲注重化妆表演。

演员在演出前通常要进行精心的化妆,通过面部的装扮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特点。

泉州传统戏曲在内容上也具有独特的主题和题材。

它常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冲突。

在人物塑造上,泉州传统戏曲注重塑造英雄人物和红色角色,通过他们的战斗和牺牲来表达爱国情怀和正义感。

在传统戏曲的演出方式上,泉州传统戏曲常常采用小型剧场的形式进行演出,包括院子、戏台和座椅。

演出场地通常布置简单,但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效果的营造,能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戏剧体验。

总的来说,泉州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戏曲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对泉州传统戏曲的特点和内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泉州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戏曲服饰风格演变过程简述

戏曲服饰风格演变过程简述

戏曲服饰风格演变过程简述戏曲服饰风格演变过程简述戏曲服饰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戏曲服饰的风格也经历了演变过程。

本文将简要介绍戏曲服饰的演变历程,概括其主要风格演变。

一、古代戏曲服饰古代戏曲服饰受到古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影响,注重表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早期的戏曲服饰风格以宫廷礼仪服饰为主,华丽、庄重,彰显尊贵与权威。

同时,还注重通过颜色、纹饰等细节来反映不同角色的特点和个性。

二、明清时期的戏曲服饰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服饰风格演变的重要阶段。

清代的戏曲服饰在古典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受到宫廷服饰和民间传统服饰的影响。

经过改革,戏曲服饰的结构更趋合理,腰线上提高、襟口下降,强调身形的美丽。

同时,头巾、外裳等配饰逐渐丰富,更加突显人物形象。

三、近现代戏曲服饰进入近现代,戏曲服饰受到现代审美观念和时尚潮流的影响,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服饰设计逐渐趋向简化,注重轻便、舒适和实用性。

戏曲服饰的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运用现代化的染料和工艺,使服饰更具艺术效果。

四、当代戏曲服饰在当代,戏曲服饰的风格演变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古装戏曲服饰外,还出现了更加现代化的舞台服、创新戏曲服等。

设计师们将时尚元素融入戏曲服饰中,注重服饰与人物角色的结合,通过细节的塑造使角色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总结戏曲服饰风格的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的变化,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戏曲服饰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戏曲艺术与服饰风格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戏曲文化体验。

闽南布袋木偶戏

闽南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又称南派布袋戏,是福建省晋江市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

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

最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拾遗记》及五代《化书》、南宋《巳末元日》中的史料记载。

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汉族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

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著名艺人。

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著名的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

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

但至建国前夕,由于经济衰退,泉属诸县的布袋戏班社处境维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派布袋戏获得了新生。

20世纪50年代,晋江等县组织挖掘记录了200多个布袋戏剧目和音乐曲牌。

新时期以来,南派布袋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承载体为晋江市掌中木偶戏剧团。

建团50多年来,多次进京演出。

参加戏剧赛事和国际木偶节,并获得省级、国家级的奖誉。

剧目《白龙公主》、《五里长虹》获得文化部嘉奖和第九届文华奖。

以晋江布袋木偶戏为代表的南派布袋戏,对表演艺术有严谨的规范要求,每个行当的基本功都非常精细,如生角基本动作24步,旦角基本指法40步,同是一把扇,生角玉骨扇11步,丑角鼓扇21步。

一个缝衣程式,就有外手裁衣裳,髻上拔针、针插襟前、抽线、咬线、线尾搓尖、对针穿线、打结、口齿弹线、发上滑线、缝衣抽线等11个动作;表演修书盖章,从取印开始,再看印,去印脏、盖印油、呼印、下印,最后叠手压印,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南派布袋戏演员,人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全面掌握各种行当表演程式的基本功。

晋江布袋木偶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其中有些剧目如《玉真行》等剧是从梨园戏移植过来的。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戏曲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戏曲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戏曲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聚散地。

走进泉州,好像走进了一座色彩色彩缤纷的大花园。

大自然似乎特别钟情于这片美丽二富饶的土地,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姹紫嫣红。

走进泉州,又像是漫步在繁花似锦、异彩纷呈的艺术长廊,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

最为人们所赞叹的是蜚声海内网的泉州地方戏曲艺术。

一、艺苑奇葩,群芳竞秀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它那典雅清丽、委婉深沉的艺术风格,精妙细腻的表演技巧以及丰富的文学内涵,优雅的抒情意蕴,保留着醇厚的唐宋风韵。

其《陈三五娘》、《李亚仙》等传统剧目,已成为许多海内外侨胞十分熟悉、喜爱的传世之作。

今年创作上演的《节妇吟》、《董生与李氏》、《乐羊子》、《蔡文姬》等剧目,也以庄重的立意,精妙的表演扣人心扉。

经过精心提炼的《董生与李氏》,入选国家舞台艺术(2003-2004年度)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二、被誉为“南海明珠”的高甲戏,粗犷雄浑,诙谐风趣相传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早是搬演《水浒》的英雄人物故事,后来又演文武合璧的公案戏。

高甲戏的丑角艺术不断发展丰富,有公子丑、官袍丑、破衫丑、家丁丑、傀儡丑、花婆丑等多种行当,形成亦庄亦谐、以丑现美的特有风格,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高甲戏讽刺喜剧《连升三级》,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喜剧经典之作。

近年来高甲戏《凤冠楼》、《玉珠串》、《大河谣》、《大汉魂》、《金魁星》等先后进京献演,多次荣获国家戏剧大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轰动京华剧坛。

三、在争奇斗艳的泉州地方戏曲中,木偶戏可以说是嘴富于国际性的美妙剧种之一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漳州、晋江掌中木偶戏,堪称是偶坛的并蒂花。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据清代《晋江县志》记载,流传于泉南的“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

”历史最久、技艺最精、最负盛名的,要算是漳州、晋江、惠安的掌中木偶戏。

泉州戏剧服饰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泉州戏剧服饰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泉州戏剧服饰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陈思敏;郑高杰;江美灵
【期刊名称】《纺织科技进展》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梳理了泉州戏剧及其服饰的发展变迁轨迹,从服饰形制、纹样特色、刺绣装饰等方面解读了其文化内涵,以期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和泉州“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陈思敏;郑高杰;江美灵
【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福建石狮362700;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福建石狮362700;闽南理工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福建石狮362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1
【相关文献】
1.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评《红河苗族服饰文化》 [J], 黄玲
2.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 [J], 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
3.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 [J], 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
4.唐宋服饰文化内涵之比较——以胡人衣冠和妇女服饰为例 [J], 张琳琳
5.民族服饰变迁的文化内涵及意义——白族、汉族服饰演变规律分析 [J], 孙疏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舞台服装的吸收、借鉴和发展,形成自我风格特色——由一张高甲戏

舞台服装的吸收、借鉴和发展,形成自我风格特色——由一张高甲戏
毅 的性 格 。
的人物造型与现今 高甲戏舞 台上 《 许仙 说谢 》白素贞和小青的人 物造型还是有区别、变化的。探寻着 高 甲戏 《 许仙 说谢 》不 同时 期人物造型的区别、变化 ,偶有所思,希望能使 自己获得些许 启
迪 , 以便 有 利 于 今 后 的 艺 术学 习与 实践 ! 现 在 先 让 我 们 先 从 高 甲戏 《 许 仙 说谢 》不 同时 期 的 人 物 造 型 对其进行 比较 。老剧照 《 许仙 说谢 》中的人物穿戴服饰 :许仙 : 戴小生 巾、穿男褶子 ;徐乾:戴员外 巾、穿男褶子 ;白素贞:戴 “ 纱罩 ” 、穿蓝色女帔;小青 :戴 “ 纱罩” 、穿青色 女帔。现今高 甲戏 《 许仙说谢 》的人物 穿戴服饰 :许仙 :戴软鸭尾 巾、穿男褶 子 ;徐 乾:戴员外 巾、穿男褶子 ;白素贞 :戴 白色绸球、片子点 翠、穿 白色裙袄:小青:戴蓝色绸球 、片子 点翠、穿黑色裤袄 。 很 明显 ,不 同时 期 高 甲戏 《 许 仙 说 谢 》的许 仙 和 徐 乾 在 人 物 造型上变化不大 ,而 白素贞和 小青 的变化就大得 多了。首先 ,我 们可 以看到 以前高 甲戏 《 许仙 说谢 》不管是 白素贞 ,还是小青的 人物头饰戴 的都是 “ 纱罩 ” ,没有半丝片子或点翠 ,而现今的高 甲戏 白素 贞 和 小 青 的 人 物 头 饰 已经 形 成 用 白色 和 蓝 色 绸 巾扎 结 成 一 个 个 绸 球 ,贴 上 合 适 的片 子 ,露 出一 些 黑 发 ,略 缀 珠 翠 ,并 以一 朵 绢 花 作 陪 衬 的人 物 造 型 演 出 规 制 。像 这 样 对 女 演 员 的额 发 、鬓发都经过精 心的图案化处理 ,不但起着勾清和衬托演 员面 部 轮 廓 的作 用 ,而 且还 能 弥补 了演 员 长 相 的缺 点 ,具有 美 化 演 员 脸型 ,为人物形象增添丰富的色彩的功能。还有 ,戏 曲的表演不 是 生 活 中 的语 言 和 动 作 的 自然 形 态 ,它 有鲜 明 、强烈 的节 奏 ,其 服 装 、化 装 也 不 是 照 搬 生 活 自然 形 态 ,也要 在 色 彩 上 、线 条 上 表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戏曲服装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曲服装通常被分为“五大类”,即“文戏”、“武戏”、“宫廷戏”、“历史戏”和“民间戏”。

其中,每一类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文戏服装文戏是指以文艺类内容为主的戏曲,如昆曲、京剧等。

文戏服装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风貌为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文戏服装讲究形神兼备、风格多变,其特点是颜色丰富、修饰精美、飘逸华美、平实朴素。

其中,京剧有“花旦”,即女演员的角色,她们的戏服的特点是精致多彩、丰厚华美,用以表现时尚与美丽;而老生和小生的戏服则体现了其腼腆和谦虚的性格特点。

二、武戏服装武戏是指以武术类内容为主的戏曲,如越剧、皮影戏等。

武戏服装以体现战士英勇、威猛、神秘为主要目的。

其特点是色彩明亮、图案明显、布料厚实、质地坚韧,适合表现武术动作的快速和变幻。

三、宫廷戏服装宫廷戏是指以宫廷阶层或贵族生活为主题的戏曲,如“琵琶曲”、“雪月花”等。

宫廷戏服装以体现贵族的尊贵、典雅、华丽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装饰豪华,装饰图案细致,色彩搭配严谨庄重。

四、历史戏服装历史戏是指以历史为背景的戏曲,如“岳飞”、“红楼梦”等。

历史戏服装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文化的瑰丽和多样性,其特点是色彩浓烈、图案精美、拼缝讲究、使用组件考究。

在表演过程中,穿上历史戏服会让演员充分展现出作品历史情境的氛围和人物形象的铸造。

五、民间戏服装民间戏是指以民间故事和文化为题材的戏曲,如“晋祠”、“当阳坝”等。

民间戏服装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本土特征,其本质是简单朴素、耐用耐看。

民间戏服装的特点是采用天然染色料、图案寓意丰富、生活气息浓郁。

总的来说,戏曲服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艺术价值、独特风格和深厚历史底蕴,使得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传承。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戏曲服装,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扬这一国宝,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戏曲的千年传统。

一提一走百出戏 一线一偶千年艺

一提一走百出戏 一线一偶千年艺

“刻木为人,外披以文绣,以丝牵引,宛然如生,谓之傀儡……泉人最工此技。

”清代晋江人蔡鸿儒曾在《晋水常谈录》中如此写到。

明清之前,泉州提线木偶系文明全国,从事木偶雕刻的手艺人不计其数,雕刻技艺也经历代手艺人的创新发展,愈显精湛。

可是,如今泉州木偶戏行业发展式微,还会木偶雕刻技艺的手艺人不足10位,就算是大家常常见到的提线木偶演员也不足50位。

一提一走百出戏 一线一偶千年艺文|刘海军 图|泉州市木偶剧团68国术6970林聪鹏的独门绝技就在嘉礼馆的3楼,有一间20平方米的工作室。

里面最惹眼的就是一张陈旧斑驳的木桌,木桌上随意摆放着已经雕刻完成或未完成的阎君目连、饿鬼等木偶头像,它们都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之手。

这些木偶大多来自传统民俗剧中的鸿篇巨制《目连救母》,剧中形象多达上百个,且各具特色。

按照林聪鹏所言,制作一般的木偶大约需半个月,特殊造型设计则需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如此算来,仅仅完成这一部剧的木偶制作至少得5年,可谓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林聪鹏是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专职木偶雕刻师,自16岁进入剧团起,便一直从事木偶雕刻。

38年来,他雕刻的木偶不计其数,不仅“走进”国家奥运博物馆,还登上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联合国总部举办的“联合国中国春节文艺晚会”。

虽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可相较同样身份的王建生、陈应鸿、陈志杰等站在台前的同事,林聪鹏甘愿在幕后,守着他的木偶世界。

“泉州木偶雕刻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如开坯、定形、粗刻、细雕、裱纸、磨光、补隙、刷泥、粉彩、开脸、盖蜡等。

工序虽这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雕得好不好、像不像。

”因为林聪鹏常常要向外人讲述这些工序,索性制作了一组缩略版的木偶制作示意图,直观展示立体圆雕作品的诞生过程。

“木偶雕刻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一刀下错,整件作品也就废了。

”木偶雕刻跟木雕不同,木雕多是将木头固定起来,用锤子一点一点地敲;而木偶制作从头到尾都是削皮,脑子里人物的轮廓和形态要非常清晰。

泉州木偶戏具造型风格及审美意蕴 江文涛

泉州木偶戏具造型风格及审美意蕴 江文涛

泉州木偶戏具造型风格及审美意蕴江文涛摘要:雕塑是木偶的身份本体,戏具是它的身份主体。

因此,它与雕塑所追求的最终美学价值是不一样的。

本文分析了泉州木偶戏的风格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泉州木偶,戏具;装饰性泉州的木偶以其造型闻名于世。

除了她“雍容丰腴”的美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特殊的美学价值,在其成千上万的独特的舞台形象。

一、木偶戏的造型特点1.头。

“视头如命”是泉州木偶头部最重要的特征。

与其他木偶相比,泉州木偶的造型更完整。

它是“像人一样雕刻木头”的造型艺术。

泉州木偶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与大多数戏曲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行当话”。

京剧的主要人物是“生、旦、贝、杂”。

泉州布偶不同于其他地方布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体态丰满,有一种含蓄的魅力。

早期的民间木偶大多是在民间偶像作坊里制作的,并没有独立的雕刻木偶的场所,这取决于宗教形象。

“线与色的装饰性形成”,泉州木偶的头部不同于其他雕塑,它通过“面部骨骼和肌肉组织”的细微变化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线”的表达。

色彩依附于宋元南戏人物的“涂面”,基本采用“单色平涂面画”。

2.服装特点。

(1)受民间习俗的影响,泉州被称为“宗教场所”。

根据历史资料,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和日本教。

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硬化症。

宋代佛教、儒家、道家与泉州相融合,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

泉州的民俗传统,如年龄、婚姻、出生、寿命、葬礼、驱魔等,都与宗教息息相关。

(2)颜色饱和度高。

颜色是衣服的一部分。

泉州布偶是民俗的产物,已经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一种习惯。

泉州木偶戏服装的色彩饱和度很高。

众所周知,衣服的颜色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方向性。

泉州木偶的名字是根据它的服装颜色来命名的,比如“官方绿角”和“红通”。

从颜色上看,清代的木偶以“红、黄、黑”为主。

红色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颜色。

在国际上,红色是中国的象征色彩。

红色象征着“永恒、光明和活力”,所有这些词都代表着东方的“精、气、神”。

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

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

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作者: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年第3期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归纳整理了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制作特点和衣料特色,着重从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与材料选用进行研究。

认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拯救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及制作技艺,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先从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探索着手,希望能够为之后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地区;传统戏剧服饰;制作工艺;材料选用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4.03.017中图分类号:TS94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4)03-0049-04泉州,别称刺桐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深远厚重。

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在泉州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并流行于该区域的戏曲剧种,即“地方戏”。

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的美称,至今保留着多项地方特色剧种,有诙谐幽默的高甲戏、清雅优美的梨园戏、灵动鲜活的木偶戏,魔幻绮丽的打城戏等,各有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戏剧服饰作为传统戏剧的重要载体,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剧服饰是一种由生活化服饰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了的服饰,介于生活服饰与非生活服饰之间,其品种多样,工艺精美,是一个既丰富多彩,而又颇具概况性的服饰艺术体系。

传统戏剧服饰具有服饰艺术的特性,包含面料(材料)、款式、色彩、图案纹样和制作工艺(刺绣)等基本要素。

戏剧服饰作为舞台上的视觉形象之一,在戏剧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戏剧服饰必须重视其基本要素的掌控。

通过考察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和石狮市天福工艺社和石狮市文化馆等单位,并针对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相关内容访问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天福工艺社负责人,从而获得了戏剧服饰的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传统美食元素应用于服饰设计的创新研究——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线糊为例

传统美食元素应用于服饰设计的创新研究——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线糊为例

CULTURE AND DESI GN文化与设计传统美食元素应用于服饰设计的创新研究—以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线糊为例曾靖婷,杜炜昕,郑靖雯(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C !"〇202)摘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险。

面线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记录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面线糊这种,具有历史性、代表性、传承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艺术创新。

关键词%传统美食元素创新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 =21-0103-02面线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记录着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面线糊 这种,具有历史性、代表性、传承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饰上进行艺术创新。

融人大众生活,以便人们深刻地认识面线糊的推动面线糊 创新产的发展,推广传 ,传统文化独有的艺术,把传统推 界,再上更高一层,让面线糊这优美的具一。

1泉州面线糊服饰设计的发展“传物在当代人民心中的地位一直都很高”,传统美食的崛起,传人民的 。

面线糊 泉州 的代表性之一。

着代的发展,年轻人更深人了解传文化。

传统 的 ,在服 服饰 上的 ,,传服饰 ,泉州 的 性艺术性 融 。

古代的泉州 、,它 以在的,人们在创 的活动中,、。

古代的大多以 的 以及具有种义为主,来表 种事物及人的寄托和。

古代的传 精细,许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

现代图案通过现代 念,予以精筒图形,保留原创的部分,必呈现新的面貌。

将泉州 面线糊的 饰手法与西方的图案装饰手法,巧妙地融在一,并应用在服 服饰 上,兼 容并蓄。

呈现另类新意,更具趣味性又不失中国文化底蕴。

1.1题材多样性基于我国泉州名小吃图案的多样性,对图案制作工艺手法上要求精 细,完美,通过丝网印刷、热转印、数码喷印、制作面线糊图案,在技 艺上要下功夫,技艺精湛,手要细,运传的手艺制作而成,对面 线糊图案的纹要充分现出来,一针一线 放过,让观赏者猛然一惊,保有念。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戏曲服装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和风格。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服装的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与图纸制作:首先,设计师会根据戏曲剧本和人物角色的特点,设计戏曲服装的款式、颜色、纹样等。

然后,根据设计师的要求,制图师将服装的具体构造细节制成图纸,为后续的剪裁和缝制提供指导。

2. 材料选购:传统戏曲服装的材料大多由丝绸、布料和刺绣等传统工艺材料组成。

制作人员需要去各种纺织品市场选购合适的材料,包括颜色和质感。

3. 剪裁与缝制:根据图纸和设计师的要求,剪裁师根据角色的身形尺寸,将材料剪裁成各个服装部件的形状和尺寸。

然后,缝纫师将剪裁好的材料进行缝制,使用传统的缝纫技法,如针线密绣、垂针、走针等。

4. 彩绘和刺绣:在服装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彩绘和刺绣等工艺处理。

彩绘师根据剧本和角色特点,使用颜料和刷子对服装进行彩绘,以增加服装的艺术感和视觉效果。

刺绣师则使用针线在服装上进行刺绣,以增加服装的质感和精致度。

5. 配饰添加:传统戏曲服装的配饰也非常重要,如花纹绸带、
金丝头饰等。

制作人员会根据角色需要添加不同的配饰,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风格。

传统戏曲服装制作技艺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制作人员往往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这些制作技艺凝结了世代传承的智慧和匠人精神,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适应了现代化的需要。

戏曲服装的程式化纹样与布局

戏曲服装的程式化纹样与布局

2020-09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戏曲服装的程式化纹样与布局宋静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0)摘要:本文以程式化为切入点,通过对戏曲服装纹样程式上的相应表现及其成因分析,论述这种程式化倾向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探讨其作为戏曲艺术体现大众诉求的特定审美方式所具有的人文意义。

期望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戏曲服装的纹样特点,以及布局对于当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并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戏曲服装;纹样;程式化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135-01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96传统戏曲服装中的纹样内容取材丰富,布局精致美观,在服装中占有很大比重,除少数素色服装外,绝大部分都有纹样,在服装上施以纹样进行美饰,是一种恒常悠久的艺术传统。

其中纹样内容与布局都是具有程式性的,也是历代创作者逐步积累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戏曲服装纹饰的程式化主题戏曲服装的程式化主题取材丰富并有规律可循,其纹样荟萃了我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主要包括动物纹、植物纹、宗教纹、文字纹等。

其中动物纹包括龙纹、凤纹、鸟纹、蟒纹、蝶纹等;植物纹包括花卉纹、岁寒三友纹等;宗教纹包括太极八卦纹、八宝纹等;文字纹主要有“兵”“卒”“佛”“寿”等。

戏曲服装用纹样的规律来对角色行当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进行规范,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

如在帔的图案装饰上,皇帝用的是团龙,皇后和贵妃用的是团凤,太后则用团龙凤。

此外,由于人物的年龄、身份不同,用团花、团寿字,或用枝子花也是有区别的。

程式化表现是艺术造型概括的基础,并对各个具体形象的个性化特征进行艺术的概括、夸张,使其能形象地反映该类事物的形式要素。

戏曲服装形成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封建制度不允许戏曲演员照搬生活服装。

戏曲创作者无法将上层社会象征身份地位的华服搬入戏台,只能仿造相近又不违禁的服装。

传统小岞节约衫的缝制技艺

传统小岞节约衫的缝制技艺

传统小岞节约衫的缝制技艺罗静;崔荣荣【摘要】The paper researched traditional Jieyue blouses in Xiaozuo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structure and sewing skill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ian females clothing, Xiaozuo Jieyue blouse's design, structure and sewing skills reflect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uses the form of field survey, and records the sewing process of one typical Xiaozuo Jieyue blouse, then further analyzes the sewing skills that are contained in body sewing and detail design.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Xiaozuo Jieyue blouse shows the technical skill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reation, and reflects the stable and peaceful aesthetic psychology and harmonious aesthetic ideas of Xiaozuo people, expressing their good wish to life.%主要从结构和缝制技艺方面入手,对传统小岞节约衫进行研究.小岞节约衫是惠安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款式、结构和缝制技艺彰显出自身的民俗文化特征.采用田野调查的形式,观摩并记录了一款典型小岞节约衫的缝制工艺流程,在主体缝制和细节设计时深入剖析蕴育其中的缝制技艺,得出小岞节约衫在遵循传统造物观念基础上所体现的技术性、技巧性和艺术特征,客观反映小岞人安定平稳的审美心理和协调统一的审美观念,并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寄愿.【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2(033)008【总页数】6页(P108-113)【关键词】小岞节约衫;结构;工艺流程;工艺技艺;艺术特征【作者】罗静;崔荣荣【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6小岞节约衫,是指在福建省惠安县小岞乡的中老年人中流行穿着的一类代表性常服,因其衣身短小露脐,用料节约而冠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别称刺桐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深远厚重。

随着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在泉州地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并流行于该区域的戏曲剧种,即“地方戏”。

泉州,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的美称,至今保留着多项地方特色剧种,有诙谐幽默的高甲戏、清雅优美的梨园戏、灵动鲜活的木偶戏,魔幻绮丽的打城戏等,各有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戏剧服饰作为传统戏剧的重要载体,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剧服饰是一种由生活化服饰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了的服饰,介于生活服饰与非生活服饰之间,其品种多样,工艺精美,是一个既丰富多彩,而又颇具概况性的服饰艺术体系。

传统戏剧服饰具有服饰艺术的特性,包含面料(材料)、款式、色彩、图案纹样和制作工艺(刺绣)等基本要素。

戏剧服饰作为舞台上的视觉形象之一,在戏剧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戏剧服饰必须重视其基本要素的掌控。

通过考察泉州市艺术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泉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和石狮市天福工艺社和石狮市文化馆等单位,并针对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相关内容访问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天福工艺社负责人,从而获得了戏剧服饰的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通过对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与具体分析探讨,作阐述如下。

1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工艺特色1.1制作工艺流程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制作流程大体上与现代服装生产制作过程相似,但是戏剧服饰作为服饰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其工艺流程仍然存在着差异。

其制作工序主要有确定尺寸、材料选择、染色、开料、印花、配线、刺绣、篦浆、劈剪、成衣和后道等。

其工艺流程及制作如下。

1.1.1确定尺寸戏剧服饰作为一个特殊的种类,不像现代服装中的大批量生产。

戏剧服饰一般是个人定制,不同的演员身材存在着差异,所以制作之前要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确定好成衣尺寸,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戏服,以便于符合演员表演时展示身段及技巧的需要。

1.1.2材料选择基于戏剧表演的特点,选择材料时关键在于材质利于表演,面料是重点之一,此外,辅料的选择也需要重视,例如绒球、珠子和亮片等,这些对戏服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进一步也影响着人物形象与舞台表演效果。

1.1.3染色对于戏剧服饰这种特殊舞台服装,色彩相对比较重要,用色较为讲究。

在以往戏服制作中,制作者一般都不会购买现成颜色的材料,为了能够控制好色彩,采取自己染料的方式。

现在随着科技的融入与戏服的改良,染色这一环节基本上舍弃,制作者根据个人需要购买各种颜色的材料。

1.1.4开料开料,即类似于现代服装制作中的排版排料。

戏服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制作流程及其衣料特色江美灵,郑高杰,陈思敏(闽南理工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归纳整理了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制作特点和衣料特色,着重从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与材料选用进行研究。

认为此项研究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即拯救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及制作技艺,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先从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探索着手,希望能够为之后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泉州地区;传统戏剧服饰;制作工艺;材料选用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4.03.017中图分类号:T S9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4)03-0049-04收稿日期:2014-03-16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312710018作者简介:江美灵(1991-),女,福建漳州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成员。

通讯作者:郑高杰(1982-),男,河南漯河人,闽南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石狮市纺织服饰创意设计人才,福建省优秀服装设计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

的开料要严格按照尺寸要求,对于衣片中不断开处要紧靠布料双层对折线,缝份放量大小要准确,先排大后排小,一些零部件如领子、飘带等尽量排好位置,以使得材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严格遵循排版排料原则。

1.1.5印花戏剧服饰都有较为固定的传统花样,随着社会发展,改良后的戏服花样在不脱离传统戏剧服饰规制的情况下形式更加多样。

戏服中常用花样有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两者按其构成形式都属于连续式纹样,现在戏服上的印花一般都是通过机器印上的。

1.1.6配线由于工艺的限制,以前配线较少,随着工艺水平的发展,现在的配线种类繁多,也比较方便。

配线过程中要注意线的牢度与原料相近,线的色泽与原料相同,线的粗细与用途相宜。

1.1.7刺绣刺绣工艺是传统戏剧服饰制作过程中最复杂漫长的一道工序,也是最能体现戏服制作工艺区别的一项传统技艺。

泉州刺绣又称“刺桐绣”,品种繁多,有金葱绣、乱针绣、绒线绣、打子绣、发绣、熟绣和剪绒绣等。

金葱绣是泉州刺绣的特长,在戏服中应用最多。

而乱针绣和剪绒绣两种创新刺绣技法的出现,使刺桐绣工艺又有了新的发展。

泉州刺绣的针法多样,仅用于绣花的刺绣针法就有平针、斜针、转针、接针等10余种。

如今,刺绣这门手艺在泉州已不多见,而石狮的天福戏具绣庄成了闽南地区仅剩的一家戏具绣庄,制作刺绣品。

1.1.8篦浆何为篦浆,就是在绣花片上上浆。

首先要检查面料是否干净整洁,确定辅料齐全,然后固定好绣片,接着上浆,主要是为了调整面料硬度,例如蟒、靠等戏服需要硬度较高的面料以体现出挺括的效果,上浆后裁剪方便,有利于粘衬布,另外领子、蟒袍下摆等需要加厚的部位。

随着工艺的发展,贴裱的材质由衬布取代棉布,最后需要整体熨烫。

1.1.9劈剪劈剪相当于把排版放过缝份后的衣片裁剪出来。

由于戏剧服饰是单件单套,需用手工裁剪,不同于现代服装企业中的裁刀机器能多层同时裁剪。

1.1.10成衣将裁剪出来的面辅料衣片进行缝合,制成成品。

缝合时要注意工艺上的处理。

1.1.11后道后道,即后整理,是戏剧服饰制作过程中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在戏服成衣上加缝各种饰件,如系带、亮片、珠子和腰带等,最后进行大整烫并叠放好。

戏服不能下水清洗,一般都是反叠,避风保存。

1.2特色装饰技艺金苍(葱)绣1.2.1金苍(葱)绣概述泉州别称刺桐城,泉州绣品古称刺桐绣。

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

蹙金是一种刺绣方法,罗缎底子,上面用金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纹样,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雅化为金苍绣。

泉州地区金苍绣传承了古老的刺绣技艺,用绣线拼成花纹图案固定在绣底上,以显示“高花”。

有学者称,唐代的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和唐代白居易的诗词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

而在泉州、石狮,金苍绣依然传承与蹙金绣工艺相同的刺绣技艺,是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佐证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古泉州的社会形态、民俗风情、及至地方戏曲的繁荣联系紧密,历史久远。

泉州金苍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立体感强,有传统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泉州地方文化特征,富有重大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泉州金苍绣技艺”于2009年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建省的所有戏剧服装、头盔都在石狮“福”记定做。

“石狮金苍绣技艺”于2010年列入第二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2.2金苍(葱)绣制作流程及针法泉州、石狮金苍绣品的制作工艺流程有画稿,将图画在稿纸上;打孔,沿画稿上线条刺出细密小孔;绷布,将缎布绷在木框上;印图,用颜色粉浆搽过图纸,将图印在布上;金葱平绣,用金葱线勾绣,或绣荔枝跳,或龙鳞迭甲,绣出色彩丰富的图案;金葱凸绣,用棉花堆缝图形,用金葱绣出荔枝跳,或菠萝绣,或龙鳞迭甲,形成构图饱满的图案;上浆,在绣布背面均匀涂上米浆;组装,将绣片裁剪成形,缝制成品等8道工序。

特种针法有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和龙鳞迭甲等。

图1、图2是由课题组考察拍摄的金苍绣的图样。

图1金苍绣(一)1.2.3金苍(葱)绣工艺特色金苍绣作为闽南手工刺绣的奇葩,是一项珍贵独特的传统手工艺。

传统的“金葱绣”一般要经过描图、固定、绕线、合成四大步骤,其中在海绵上面绕上金线是最关键的一步,不仅下针要准,而且还要够力,貌似简单的步骤却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其手工工序繁琐,费时费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耗费人力、精力和时间的金葱绣逐步被电脑刺绣所取代。

纯手工制作的金葱绣精致华丽,电脑刺绣虽然相似度极高,但仍然不如手工刺绣效果佳。

另外,以前所采用的金葱线成分是金箔,现在为了节省成本改用化学纤维成分的金线,这对金苍绣的整体效果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2泉州传统戏剧服饰材料选用何谓材料?材料在艺术设计领域中通常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原始材料,又可分为未经加工和已加工材料。

人造材料指自然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经过重新组合后的再造材料。

面料(材料)作为服装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

材料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是衡量戏剧服饰设计和制作可行与否和设计优劣成败的标准和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选择、利用、发挥材料与特定需求相适应的质地特性和表现力,因材施艺,各行其是。

2.1泉州传统戏剧服饰材料的选择与表演的关系材料选用得如何对戏剧演出效果有着直接影响。

戏剧服饰是人物造型不可或缺的部分,戏剧表演具有唱、念、做、打等特点,所以,戏剧服饰除了塑造人物外,还应该帮助演员表演,使舞蹈动作更舒展得开和更美。

因此,传统戏剧服饰在选择用料上多数用丝织品,丝织品比较柔美,有利于表演。

2.2泉州传统戏剧服饰的材料及特色泉州传统戏剧服饰在制作过程中所采用的面料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往时代,戏服制作用料讲究,其面料选用多数为丝型面料,主要有锦类、缎类、绸类、纺类、绒类等丝型织物。

基于当前的社会情况,传统戏剧服饰消费群体相对狭窄,并没有像其他产业那样带来很高的经济价值,受经济成本的制约,现在泉州传统戏剧服饰面料材质的选择中,真丝缎较少甚至没有,多数为化纤材料,其中色丁布的应用较为广泛。

2.2.1锦类锦的特点是外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花纹精致古朴,质地较厚实丰满,采用的纹样多为龙、凤、仙鹤和梅、兰、竹、菊以及文字“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再配合上几何纹样,构成具有浓郁特色的花纹图案。

锦类织物多用作装饰布,在戏剧服饰中多用于边缘处,例如制作腰带、领带等。

2.2.2缎类缎类包括绉缎、软缎等。

绉缎,是真丝缎中的一个品种,一面缎纹平滑光亮,另一面呈绉纹效应。

织造时强捻纬丝以两根左捻、两根右捻相间织入,经练漂后因退捻作用而使织物一面呈现起绉效果,另一面则在有光泽的缎面上显出隐约的鱼鳞形绉纹。

该绸面平整光滑,质地紧密,手感柔软润滑,色泽鲜艳而不耀眼,使织物有雍容华贵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