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1

合集下载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

幼师考试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1、认知是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趁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性、问题解决等过程。

2. 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由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形象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构成的综合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 幼儿教育是指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知识、技能形成的逻辑特点对个体实施的一种教育,是通过发展语言、传授知识技能来开启个体智慧的教育。

4. 领会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

5. 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 6、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

7、言语直观是指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动而实现的 8、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9、活动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10、组合律是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11、知识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12、保持是指对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13、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

14、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识记过的。

15、回忆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以适当的方式把它重新呈现出来。

16、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六艺:是两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内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师资格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全部重点名词解释

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下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7.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0.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1.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2.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大全

一、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3.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4.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规定了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6.学校生活: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7.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9.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11.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的统一综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1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1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教育学一.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护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1.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2.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他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三.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四.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4.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简称师德五.1.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指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的、水准和结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教师资格常见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常见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常见名词解释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根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

教育与社会开展的关系和教育与人类开展的关系,即社会——教育——人类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

总论部分:主要讨论什么是教育,教育有哪些特点,教育有什么作用,教育有哪些规律,教育与社会开展和人类开展有哪些关系。

学科部分:主要讨论老师如何备课、上课,如何运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根本原那么更好地教书育人等问题。

德育部分:主要讨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开展的规律,以及德育的方法和根本原那么等问题。

学校管理部分:主要讨论学校如何创立,班主任如何管理好班级等问题。

卢梭《爱弥儿》,康德《康德论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赫尔巴特《普通教学论》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赞科夫《教学与开展》,维果茨基“最近开展区”。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中国:蔡元培“全面开展教育”,陶行知“教学作合一”,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学习教育学是一个现代专业化教师从事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学习教育学是教师确立科学教育馆的根本途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本观点和学说体系;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理论去指导实际,并从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3坚持涉猎广泛的科学根底知识,拓宽学术视野;4坚持实行古今中外法,做到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学论结合、学用结合。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整体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1学校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2学校教育是通过训练有素的教师培养学生的,他们明确教育目的,有较高的专业造诣,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修养;3学校中的教育素材,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开展;4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学习中占的时间最长,有利于在集中的时间内整体的传授知识技能;5学校教育是由受教育者的特点决定的,学生处在长身体、长认识的阶段,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愿意承受教师的影响;6时代开展的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开展起主导作用。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教师在编考试一..名词解释:1,班级授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得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 ,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5.变量所谓变量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6.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观察被试的行为和行为特征,并予以记录,以便提供可用作分析的素材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对观察情境不加任何控制条件,不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7.学校教育制度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

8、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9、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0、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11、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12.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个体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是指导、调节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6.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7.体育: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体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8.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

9.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0.课程:(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11.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12.课程设计:(狭义)指特定某个课程的具体过程。

(广义)几乎涉及所有形式的课程变化。

13.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1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宝典

教师资格证考试宝典

1.个体心理: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

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系统。

3.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广义的学习迁移概念包括正负两种迁移,狭义的学习迁移概念只指正迁移。

4.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人对于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理解,是对自己的动作或行为所采取的决定、逻辑推断、生活体验等的组织、调节与控制。

5.人格:指一个人表现于外的给人以印象性的特点和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此角色对应的个人品质、声誉和尊严等。

6.社会助长:也成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7.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8.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9.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10.感染: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过程,它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简答: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具有指导和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完善和提高大学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水平,促进大学教育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多重作用。

(1)高等教育心理学对大学生的作用a促进学习,提高能力。

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增强学习自主性,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提高对自己能力结构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b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格特征,正确的认识、评价、调节、改造和(2)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A提高师资水平。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

4.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对人的活动中的某些条件、活动程序加以控制或改变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就以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7.关键期:个体早期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8.图式: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9.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10.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线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边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人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作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14.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总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5.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6.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  名词解释

教育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1)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1)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开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方案有目的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根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开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开展内容的过程。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类型。

【答案要点】〔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种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种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局部。

〔2〕由于历史和传统不同,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开展过程中形成了双轨制学制〔存在于20世纪中其以前的欧洲国家〕、单轨制学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3〕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

1902年第一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我国公布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

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题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名词解释题汇总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典型真题荟萃之名词解释一1.教学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交流信息,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最近发展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4.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5.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

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整学习过程。

8.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9.教学测量:借助于学业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

10.晕轮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总体印象影响到对论文题目的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转化和自我完善,以及通过努力实现的教师道德境界。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修养的过程;二是通过修身活动达到的道德境界。

12.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13.学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个学科中选择内容,形成学科,用科学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规定教学顺序的课程,教学周期和课时,科学和教育。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题

教师资格证名词解释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名词解‎释(61道)教育学一.1.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护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1.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2.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他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三.1.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3.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四.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3.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五.1.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名词解释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

3、教育者:教育者是教教育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4、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对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5、教育措施:措施是教育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等。

6、双轨制:在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就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机构来实施的。

8、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些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9、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置、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11、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12、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教育劳动过程逐步形成并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5. 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综合运用自己的才识来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

它是教师创造性教育才能的最高体现,是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综合体现。

6.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4.时间的连续性
7.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德教育。

9.教育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的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0.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一定社会对所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1. 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
12. 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没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共同组织的一种活动
14.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的确定之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
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15.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
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
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单位。

16.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
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
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产
物,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
效地学习,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
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17. 人格: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个体
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
综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
个有机组成部分。

18. 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
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9. 知识: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
用后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
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
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0.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
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
习过程的方案,它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21. 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到达的目
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
境。

22.态度: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
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倾向性。

23.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
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
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
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
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
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是一种实体状

25.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心
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
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6. 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
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
进行价值判断,并未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
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7. 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
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
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
养,也即教师素质是教师执行职责所必备
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决定教
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
响的身心特点的总和。

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教育向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良好
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
力,而且应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现代教育理
念,把握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熟练的业
务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
我调节,完善的能力,那么,新时期教师
应具备哪些素质:
一、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热爱教
育事业。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教
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高尚
的情操。

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热爱
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教师热爱学
生,就是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
表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
栋梁之才。

教师要有战略的高度,精心培
养他们,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要具有较渊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教
师必须具有较渊博的科学知识,在文化修
养上逐渐达到较高的水平。

如果教师不求
甚解,不钻研业务,只有勉强应付,那会
误人子弟,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人才来,
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有广播的文化科学知
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较深的造诣,
并有一定的研究,这样才能适应科学的进
步和事业的发展。

三、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
规律。

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人
才质量,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
握教育规律和运用教育规律,教师要学习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通过学习掌握教育
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照教
育规律进行教育改革,不断研究新问题,
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使教育改革结
出丰硕的成果。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素质。

教育
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案中压缩了课时,但
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依然在课堂
上,因此如何把知识与能力最为有效地传
授给学生应是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教育从传统的模式中解
放出来,创建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
才的教育,也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

因此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探索授课的新模
式,设计好每一堂课。

努力抓住学生的心
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创新的表达形
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
学生能充分利用短暂的课堂学习,学到知
识,学到方法,开启思维。

五、教师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素质。

学生
尊敬教师,教师尊重学生这是教育规律的
体现。

因此,只有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
育效果。

同时,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学习各
个领域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某些方面教师
可能不如学生,尊重学生也是一名教师应
具备的素质。

六、教师要具有吸收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
的能力。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实际上就
是向学生传递信息,通过传递信息,使学
生认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再按照规律改
造世界。

教师要有创新的能力,实际上就
是获得新知识,扩充新知识的能力,包括
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
于提出尚未解决和多种答案的探索性能
力;演算和阐述的能力;善于运用口头和
笔头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于
组织学生,使学生迅速地增长才干的能力,
总之,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教师,才能培
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七、教师应向“创造型”的方向发展。


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了满足我国
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出
一大批具创造性的人才,这需要有创造型
的教育,即热爱创造活动,在课堂中,表
现出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
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
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