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元曲四大家
精选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一、元曲四大家是谁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二、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又称词余、乐府,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文体。
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广泛、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手法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那么这四大家都有那些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流传于世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
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各自代表作都是什么?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各自代表作都是什么?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那么,我们经常说起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他们各自又有哪些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的就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当然,史上还有其他说法,不过都未见流行。
关汉卿(1219年-1301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已斋叟,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运城),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人,及祁州(今河北安国)人等说。
关汉卿的剧作,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鲁斋郎》、《调风月》等,数百年来长演不衰。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白朴(1226年-1306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
主要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等,这些作品在他生前就已编订成集,名曰《天籁集》。
其作品主要是历史题材,剧情多为名人、才子韵事,承袭元好问长短句格调,跌宕沉详,天然古朴。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4、元曲四大家名词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元曲四大家的概念
2.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3.四大家在元代杂剧创作中的成就
4.四大家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正文
一、元曲四大家的概念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及其特点
1.关汉卿:号已斋,亦作一斋,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他的作品以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紧凑而著称。
2.白朴:元代杂剧作家,以创作历史剧见长,善于运用诗歌和唱词表达人物情感。
3.郑光祖:元代杂剧作家,以刻画人物性格复杂多样而著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喜剧也有悲剧。
4.马致远:元代杂剧作家,以创作讽刺性杂剧为主,善于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三、四大家在元代杂剧创作中的成就
1.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描绘了一个弱小寡妇在封建社会中遭受到的严重冤屈,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
2.白朴:代表作《梧桐雨》以南宋灭亡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忠臣义士的抗争精神。
3.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以鬼魂离世的方式,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
4.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以汉武帝与西施的爱情故事为背景,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
四、四大家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元曲四大家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
他们不仅推动了元代杂剧的发展,还为明清戏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国诗歌流派(29):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中国诗歌流派(29):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剑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一、关汉卿(1219-1301年),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其籍贯还有大都人,及祁州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的诗词:《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碧玉箫·秋景堪题》《四块玉·别情》《一枝花·不伏老》《梧叶儿·别离易相见难》《一半儿·题情》《一半儿·碧纱窗外静无人》《沉醉东风》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关汉卿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碧玉箫·秋景堪题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四块玉·别情关汉卿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
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
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
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
分茶攧竹,打马藏阄;通五音六律滑熟,甚闲愁到我心头?伴的是银筝女银台前理银筝笑倚银屏,伴的是玉天仙携玉手并玉肩同登玉楼,伴的是金钗客歌金缕捧金樽满泛金瓯。
你道我老也,暂休。
占排场风月功名首,更玲珑又剔透。
我是个锦阵花营都帅头,曾玩府游州。
子弟每是个茅草冈、沙土窝初生的兔羔儿乍向围场上走,我是个经笼罩、受索网苍翎毛老野鸡蹅踏的阵马儿熟。
(完整版)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大都(今北京市)人。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一颗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形象也广为人称。
水星上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
马致远(1250年?-1323年?),字东篱,中国元代初期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
有描述王昭君传说的《汉宫秋》以及《任风子》等。
《汉宫秋》被后人称做元曲的最佳杰作。
作品收入《东篱乐府》。
郑光祖,字德辉,《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
剧本以唐朝陈玄佑的《离魂记》小说为素材,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王文举不幸父母早亡,倩女之母遂有悔约的打算,借口只有王文举得了进士之后才能成婚,想赖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十分忠实于爱情,就在王文举赴京应试,与倩女柳亭相别之后,由于思念王文举,倩女的魂魄便离了原身,追随王文举一起奔赴京城。
而王文举却不知是倩女的魂魄与他在一起,还以为倩女本人同他一起赴京。
因此,当他状元及第三年后,准备从京城启程赴官,顺便打道去探望岳母,便先修书一封告知倩女的父母,王文举偕同倩女魂魄来到了倩女身边,魂魄与身体又合一,一对恩爱夫妻得到团圆。
全剧集中刻画了倩女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于爱情的形象和性格。
在婚姻上,决不轻易任人摆布。
当她的母亲想要悔约,要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便一眼看穿了母亲的用意,表示了坚决的反对。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当代著名作家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
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
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元曲四大家简介
元曲四大家简介你知道元曲四大家是哪些人吗?要来了解一下吗?一起来看看我精心整理的“元曲四大家简介”,供大家参考。
元曲四大家简介关汉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四大家”。
号已斋叟(一作一斋)。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由于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关汉卿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
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
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元曲四大家的介绍与代表作
元曲四大家的介绍与代表作元曲四大家的介绍与代表作【导语】: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小编为您提供“元曲四大家的介绍与代表作”,欢迎阅读与分享。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学习网的栏目!元曲四大家的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约生于金末,大都人(今北京)。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杂四大家”。
号已斋叟(一作一斋)。
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郑光祖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
“元曲四大家”,山西人就占了三个
“元曲四大家”,山西人就占了三个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中,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都是山西人,马致远是北京人01关汉卿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杂剧奠基人。
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
以杂剧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一枝花·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誉,被誉为“曲圣”。
1958年6月,关汉卿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02郑光祖对于大多数80、90后而言,《倩女幽魂》和《聊斋志异》是两部不可不提的电视剧。
而这一题材的始祖就是郑光祖,他的《倩女离魂》开创了歌颂古代爱情的先河。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做过杭州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倩女离魂》最著名。
除杂剧外,还写散曲,有小令六首、二套流传。
03白朴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元代著名文学家、曲作家、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辨析元曲四大家
辨析元曲四大家作者:李玲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元曲四大家”作为一个颇具文学史意义的名词,历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至今学术界就其相关问题尚未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笔者就“元曲四大家”的提出、“元曲四大家”的具体构成以及排序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为对其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元曲四大家” “关郑白马”我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为“关郑白马”,即关汉卿、郑光祖(也有说郑廷玉)、马致远、白朴。
事实上,这是明代人对元人周德清一段话的主观臆断,后史研究者提到“四大家”也多拿出这段材料作为例证,断章取义,继续将错误进行下去。
以致发展到今时,一提“四大家”脱口而出即“关郑白马”。
一、“元曲四大家”何人何时提出“元曲四大家”这个术语最早记载于明人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而“关郑白马”是由元代人周德清提出,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同一个人甚至不是同一朝代的人提出的,两者相差二百余年的时间。
那么“关郑白马”是如何一步步等同于“元曲四大家”的呢?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这样记载:“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
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
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
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
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
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乐府原是指汉代采集民歌的一个机构,这里指元曲,但是这个元曲和我们今日所指元曲并非一个意思,而是杂剧、散曲的总称。
元朝曲作传唱度很广泛,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都喜爱这门艺术。
而元曲作为一代之艺术在经历过宋金发展到元朝已经较完备,当时“关郑白马”的新作作为代表,显赫于世,“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
“六字三韵”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忽听、一声、猛惊”六个字,其中“听”“声”“惊”三个字押韵,备受推崇。
元曲的“难”有王实甫的“六字三韵”作为代表。
元曲四大作家来历及代表作
元曲四大作家来历及代表作“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元代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杂剧作家。
但“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历代关于“四大家”排列次序的认识略有差异。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那么关、郑、白、马,一新创作。
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序中以四人并称,但并没有称之为“四大家”。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沿袭此说,次序略有调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称:“元人乐府称关、马、郑、白为四大家。
”明王骥德《曲律》认为:“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
”明沈德符《顾曲杂方》云:“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
”清末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评价:“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事实上,元代杂剧作家辈出,各有特色。
王骥德《曲律》中也提到:“胜国诸贤,盖气数一时之盛。
王、关、马、白,皆大都人也。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那么有“马、王、关、乔、郑、白”之说。
他们在元代杂剧和散曲创作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分别代表了元曲不同的风格特征。
关汉卿风格质朴自然,为本色派之首;马致远风格典雅清丽;王实甫风格清俊典雅,为文采派之始;郑光祖工于雅正;白朴豪放俊逸。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慑政》、《虎牢关三战吕布》。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风格相近、成绩卓著、具有历史性影响的元曲家成为大家,那么元曲应是几大家呢?本文为大家介绍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欢迎阅读了解。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卓有成绩的人群,往往冠以大家或并称,如:汉朝的“建安七子”,魏晋的“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门四学士”,明朝的“前七子、后七子”,清朝的“扬州八怪”,“清末四大家”等。
这些并称,是对某一领域风格相近、成绩卓著、具有历史性影响的一些人的赞誉与尊称。
“四大家”说“元曲四大家”之说,首出元周德清之口。
周德清(1277-1365)在《中原音韵?自序》称: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
……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首次提出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四人,为曲界之最著成绩者。
周德清对元曲和元曲理论有精到研究,是元曲理论大师,又是元朝本朝人,其评价自然可信。
二百余年后,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朴为四大家。
(《曲论》)这里提出了“四大家”概念,。
何良俊是戏曲理论家,曾邀请曲师顿仁与之研讨戏曲音律, 他的戏曲理论对万历年间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甚有影响。
他的戏曲理论见《四友斋丛说》,后人辑为《何元朗论曲》。
这样人对元曲大家的概括,自然很有分量。
“元曲四大家”之说,始浮出水面。
这种概括,为什么漏掉一个人才王实甫?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
《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最宏伟、最优美,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杰出的剧作之一。
作者王实甫也因之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最有名的剧作家之一。
元代宫大用在剧中就誉《西厢记》为《春秋》。
明人贾仲明补写《录鬼簿》所列前期诸曲家吊词,在王实甫名下也冠以“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
至此,人们不禁有了疑问:为什么元曲四大家就数“关、马、郑、白”,而没有王呢?明代何良俊对王实甫的评价也很高,他说:“王实甫才华丽赡,真辞家之雄。
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简介
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简介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元曲四大家的人物简介,希望你喜欢!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
号已斋(一作一斋)。
大都(今北京市)人。
亦说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
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
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
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
马致远着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从元曲四大家的作品词句里看元朝的政治态度
从元曲四大家的作品词句里看元朝的政治态度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历来许多人喜欢用这四人的作品来指责元朝政治黑暗。
实事求是的说,这四大名家本着现实主义精神的确反映了元朝许多黑暗面,正如现代的作家贾平凹、王蒙等也在作品里反映了当今社会现实。
然而,今人不可不知,这四大名家对元朝的总的感情却是肯定的,就跟当今批判社会现实的作家们同时也拥护中央政府的立场是类似的。
我们不妨从这四人的作品词句里,来分析一下对元朝的政治态度。
关汉卿在南下杭州时曾在散曲《杭州景》里写道: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很明显,他的立场是占在元朝一方,充满自豪地称杭州之地为大元朝新附国和亡宋家。
马致远对元朝的政治立场就更是一目了然,他曾在一首散曲《中吕·粉蝶儿》里讴歌元朝盛世风貌:寰海清夷,扇祥风太平朝世,赞尧仁洪福天齐。
乐时丰,逢岁稔,天开祥瑞……这是在丰年时节的衷心馨香祷祝,并非应景之作。
他还在另一首《中吕·粉蝶儿》中有更明显的大国民自豪感体现: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
他对元朝盛世的感受是:喜,喜,喜,五谷丰登,万民乐业,四方宁治。
因此衷心祝福:大元洪福与天齐。
白朴绝意于仕途,然而却于元世祖至元四年,恭遇圣节,真定总府请作寿词,曾撰《春从天上来》贺元世祖忽必烈寿辰,词云:枢电光旋。
应九五飞龙,大造登乾。
万国冠带,一气陶甄,天眷自古雄燕。
喜光临弥月,香浮动、太液秋莲。
凤楼前。
看金盘承露,玉鼎霏烟。
梨园。
太平妙选,赞虎拜兕觞,鹭序t班。
九奏虞韶,三呼嵩岳,何用海上求仙。
但岩廓高拱,瓜瓞衍、皇祚绵绵。
万斯年。
快康衢击壤,同戴尧天。
由此不难感受,一种泱泱大国民的自豪感和盛世气氛跃然纸上。
郑光祖做过元朝的吏员,他在杂剧中曾充满自豪写道:想当日至德仁明掌万邦,用贤良定四方。
用天之道理之常,弘敷五典无偏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元曲四大家-汉语言文学辨析元曲四大家李玲摘要:“元曲四大家”作为一个颇具文学史意义的名词,历来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至今学术界就其相关问题尚未给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笔者就“元曲四大家”的提出、“元曲四大家”的具体构成以及排序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为对其做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元曲四大家” “关郑白马”我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四大家”为“关郑白马”,即关汉卿、郑光祖(也有说郑廷玉)、马致远、白朴。
事实上,这是明代人对元人周德清一段话的主观臆断,后史研究者提到“四大家”也多拿出这段材料作为例证,断章取义,继续将错误进行下去。
以致发展到今时,一提“四大家”脱口而出即“关郑白马”。
一、“元曲四大家”何人何时提出“元曲四大家”这个术语最早记载于明人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而“关郑白马”是由元代人周德清提出,这两个名词并不是同一个人甚至不是同一朝代的人提出的,两者相差二百余年的时间。
那么“关郑白马”是如何一步步等同于“元曲四大家”的呢?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这样记载:“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
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
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
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观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补于世。
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
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乐府原是指汉代采集民歌的一个机构,这里指元曲,但是这个元曲和我们今日所指元曲并非一个意思,而是杂剧、散曲的总称。
元朝曲作传唱度很广泛,世家大族和普通百姓都喜爱这门艺术。
而元曲作为一代之艺术在经历过宋金发展到元朝已经较完备,当时“关郑白马”的新作作为代表,显赫于世,“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
“六字三韵”是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忽听、一声、猛惊”六个字,其中“听”“声”“惊”三个字押韵,备受推崇。
元曲的“难”有王实甫的“六字三韵”作为代表。
也就是说在周德清看来王实甫和“关郑白马”齐名,在元曲领域具有同等价值,只是五位作家各有长处,“关郑白马”是在体制创新方面有重大贡献,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杂剧中的用韵典范。
周德清并没有把“关郑白马”四位放在一起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只是在论证元曲发展到元朝比较完善时提到这四位作家的杰出贡献来证实他的观点。
如果说周德清将这四人放在一起是敬仰他们剧作的才学,那么被周氏单独拿出来赞扬的王实甫又该如何定位呢?并且周德清(1277-1365)生于元代初年卒于元代中期,元代中后期的或因不知同辈其他作家或由于年限而没有记录同时代的后辈作家于其中,也是极有可能的。
周德清生活在元朝的中前期,他所推崇的只是中前期的部分剧作家,尚未经历完元朝一代何谈“元曲四大家”呢?之后见于资料记载的是明代胡侍于《珍珠船》中的一段话:“《击壤》《康衢》《卿云》《南风》《白云》《黄泽》之类、《诗》之篇什、汉之乐府,下逮关郑白马之撰,虽词有雅郑,皆北音也。
”这段资料只是将四个人拿出来例证,顺序与周德清的一致但是也没有提出“元曲四大家”这个概念,显然只是对周德清资料的一个引用。
最早将这四位并称为“四大家”的是明人何良俊。
他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七“词曲”中提出:“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
当以郑为第一。
”何良俊明确提出了“四大家”这个说法,但是不同意前人对四位顺序的排列,他首推郑德辉,认为其他三人各有缺点。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从周德清的《中原音韵》的那段记载中主观推论元人已经将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白仁甫四人定为“四大家”。
这是错误的开始,后世人也多引用他的错误记载来说明“四大家”的来历,这其中的误传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周德清并没有将“关郑白马”并称为四大家。
其次,在周氏看来,“关郑白马”和王实甫同样是元曲的大家,不存在四人高于王实甫,号为四大家的说法。
相反,我们从“其难,则有六字三韵”“诸公已矣,后学莫及”中可以看出周氏对王实甫的赞赏丝毫不逊色。
明代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也提到“元曲四大家”:“元人乐府称关马郑白为四大家。
郑名德辉,白名仁甫。
涵虚子《元词记》谓:‘汉卿如琼筵醉客,致远如朝阳鸣凤,德辉如九天珠玉,仁甫如鹏搏九霄。
’”蒋一葵于书中的这段记载是引用何良俊和朱权的话,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发挥。
《万历野获编》有段关于沈德符的一段曲论记载:“若《西厢》才华富瞻,北词大本未有能继之者,终是肉胜于骨,所以让《月亭》一头地。
元人以郑马关白为“四大家”,而不及王实甫,有以也。
”这段材料说明自明代何良俊第一次提出”四大家”到晚明的沈德符,明代已经接受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人为元曲“四大家”的说法,但是从他将郑光祖排在第一,又说明了“四大家”的顺序没有定论,一直是个争论点。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王实甫虽然一直没有被列入“四大家”,但是被研究者所看重,和“四大家”并列于剧作大家,成就甚至高于“关郑白马”。
但是,笔者在翻看文学史时研究发现许多研究者在描述元曲时,对“元曲四大家”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
他们将这四个人全部列出,而少用甚至不用“四大家”这个名称,特别是在后来出现“元曲六大家”(关郑白马王乔),对于“四大家”的争议就更加激烈。
例如:明代刘辑在《词林摘艳序》列举四人:“至元金辽之世,……其间擅场者,如关汉卿、庾吉甫、贯酸斋、马昂夫诸作,体裁虽异而宫商相宜,此可被于弦竹者也。
”张元徴《盛明杂剧序》列到:“我明风气弘开,何所不有?诗文若李王崛起,已不愧西京大历;而词曲名家,何遽逊美酸斋、东篱、汉卿、仁甫。
”焦循《易余龠录》:“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
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等,为一代巨手。
”文学史上,人物因成就相似或同一派别而形成的并称、简称并不少见,一旦形成就是定称,甚少有改变,例如“三曹”就是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任何情况下,我们不会改变为其他三个人。
“元曲四大家”于形成之初就是一个乌龙,此后再引用研究就显得繁杂冗乱。
因而后世研究在面对“元曲四大家”这个术语时,有的研究者避开此简称只谈元曲作家的成就。
二、“元曲四大家”是哪“四大家”(一)王实甫是否该进元曲四大家王骥德对“元曲四大家”这个问题,给出了多种答案。
从元曲的文体风格提倡“王马郑白”;从创作籍贯认可“王关马白”;从作曲主张“王马关郑”。
徐复祚《曲论》中提出“马关王郑”。
无论顺序如何,“四大家”人选都是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到的那五位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王实甫。
那么王实甫是否该进“元曲四大家”呢?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没有提到“元曲四大家”这个简称,但是认为“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
”将这四人放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而单列王实甫的“六字三韵”,说明在周氏眼中这五个人是区别对待的,甚至更推崇王实甫。
何良俊首次明确提出了“元曲四大家”,“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不排除他误解了周德清的意思,但是在他眼中的王实甫是有缺陷的,无法比拟“关郑白马”。
他说:“《西厢》首尾五卷,曲二十一套,始终不出一‘情’字,亦何怪其意之重复,语之芜耶!”与郑光祖相比“郑词淡而净,王词浓而芜”,贬低之意明显,因此王实甫不入“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其排列顺序,都是各个时代研究者对前人的评价看法,源于不同的标准。
周德清的“关郑白马”,何良俊的“马郑关白”,蒋一葵的“关马郑白”,王冀德的“王关白马”,沈德符的“郑马关白”……如此多的不同顺序说明了“四大家”产生和发展中的混乱纷争。
既然形成之初,没有一个定论,后世也不必计较。
(二)“郑”到底是谁?“元曲四大家”的争论焦点似乎在王实甫是否该入“四大家”和“四大家”排序问题。
然而张大新在《“关郑白马”之“郑”考》中提出“郑”是郑廷玉而非郑光祖之论。
他根据五位作家的生卒年代和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记载推断此结论。
周氏所谓“关郑白马”是根据四人生活时间排序的,将这四个人并称是因为他们开创了元代“一新制作”,肯定四人开拓奠基的功劳。
张大新指出:“周德清深深服膺之‘关郑白马’诸公已作古有年,‘病卒’未久的郑德辉不当跻身于白、马二公之前。
”再根据周氏在《中原音韵》中对郑光祖的评价可以看出,周对郑的欣赏是“叹赏时贤”不是对古人的赞颂,敬仰。
偷换“关郑白马”的郑廷玉为郑光祖是受朱权的影响,混淆“关郑白马”为具有断代文学史意义的“元曲四大家”是明代人附会之作。
“由于朱权贵为藩王,他在《太和正音谱》中阐发和显现出来的戏剧观念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着明代艺坛……贾忠明于永乐年间增补《录鬼簿》,可说是严格遵守朱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的……郑廷玉在元前期作家中仍然居于最末一位。
”(三)元曲六大家后人总喜欢对前人进行一个评价,既然“元曲四大家”无法容纳王实甫,干脆将名额扩展到六个,以慰前人。
1934年,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出版,第一次称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为“元曲六大家”。
1955年,谭正璧《元曲六大家略传》出版,“元曲六大家”于是成了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
“元曲四大家”是何良俊对于周德清一段记载的错误理解,不存在“关郑白马”是元朝曲作家最杰出代表,因而得此称号一说。
周德清认可“关郑白马”四人对于元曲完备所做的贡献,同时提出王实甫也具有同等地位,甚至更胜一筹。
何良俊误把“关郑白马”与“元曲四大家”这两个完全不同意义的词等同,造成后世的错误认知,混淆了试听。
后世有附和、有怀疑,但基本默认了“元曲四大家”的简称,一直为王实甫抱不平,直到“元曲六大家”的出现,似乎弥补了遗憾,给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其实,王实甫的成就有目共睹,即使没有“元曲四大家”的称号,他依旧立于元曲之林的前排,无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参考文献:[1]周德清.中原音韵[A],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1册[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75.[2]胡恃.真珠船[A],丛书集成出编:第338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5:23.[3]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337.[4]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68[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48册[C].济南:齐鲁书社,1997:215.[5]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附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9.[6]焦循.易余龠录[A],丛书集成续编:第91册[C].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463.[7]张大新.“关郑白马”之“郑”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3):94-109.[8]赵建坤.“元曲四大家”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9,(5):30-34.(李玲河南开封河南大学文学院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