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与“蟹”谁更胜一筹
荀子《劝学》第二课时
《劝学》第二课时编写:李歆刘珍荣〔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知识线索〕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分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
课文节选自前一部分。
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知识建构〕青、冰提高修养学习木……輮……改变才智意义(正面设喻)博学、参省修身养性劝学借助学习思不如学善学作用学不可以已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善假(反复设喻)“积”与“不积”对比积不可以已“不舍”与“舍”对比持态度(正反对比)“一”与“躁”对比专〔课文研读〕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提示:荀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
(1)、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
(2)、从学习的作用。
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提示: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1
劝学一.学海拾贝1.文学常识(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发展为,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 跬.步( ) 骐骥.()埃.土()螯.()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2)木直中.绳(3)虽有槁暴..(4)金就砺.则利(5)而闻者彰.(6)假.舆马者(7)善假于物.也(8)用心躁.也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古义:今义:(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5)用.心一也古义:今义:(6)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7)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闻博闻.强识不能称前时之闻.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挽弓当挽强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望日夜望将军至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8.文言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无以至千里9.翻译重点句子(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
30个比喻论证的句子1. 请给我几个分别是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句子举例论证:1、王羲之与"墨池":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
这样日复一日,竟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
2、居里夫人为了寻到一个更有放射性的元素,在一个废旧的实验室里用3年零6个月从几吨的工厂废渣里提炼出来0.1克镭!这个事迹在各个方面都适用的,比如理想,志向。
比喻论证:学习如爬山.你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因为山太高须仰视而不敢前进,这是懦夫;当你爬到半山腰时,不要因为前路茫茫而徘徊不前,甚至萌发退意,这是弱者;当你攀上山顶,俯察万物之小时,你该高歌,因为你胜利了,但你还须抬头看看引证的意思是:用前人著作作为明证、证据。
例句: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2、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扩展资料:比喻论证: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
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
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
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
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举例论证: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1353963了说服力。
举例论证是议论文中的一种方法。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劝学原文翻译(通用15篇)
劝学原文翻译(通用15篇)劝学原文翻译(通用15篇)劝学原文翻译1劝学(节选) 春秋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节选)》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一块木材直得合乎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的标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蚯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青岛农业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蚯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学生专业班级电子信息工程12级02班学生姓名(学号)赵彤(20123278)指导教师郑波完成时间2013年11月4日二○一三年十一月四日蚯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2级02班赵彤指导教师:郑波【摘要】蚯蚓是对环节动物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
本文着重论述了蚯蚓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养殖方法以及经济效益。
蚯蚓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水产养殖开发饲料的一种新对象,是解决水产养殖中动物性蛋白源饲料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蚯蚓经济效益水产养殖蛋白饲料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前我国畜牧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畜牧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料资源特别是蛋白饲料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饲料原料供给及饲料加工业较发达国家而言还处于落后的阶段,以2010年为例,我国蛋白饲料缺口就达0.38亿t,几乎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鱼粉、豆粕等蛋白质原料才能维持畜牧水产业的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需要大量的优质畜、禽和水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届时对蛋白饲料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因此,寻找新的蛋白源,开辟新的蛋白饲料资源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饲料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蚯蚓(Earthworm),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其经济价值很高,种类很多,目前,世界的蚯蚓已知有3 000余种。
据报道,蚯蚓在改土肥田、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同时还因其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种类丰富,富含维生素A、B、D以及钙、磷等矿物质元素、药用价值高、繁殖迅速、易于养殖等优点而被广泛开发应用于食品、医药和饲料领域,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因此,本文就蚯蚓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水产同行合理了解使用蚯蚓提供科学参考。
一.蚯蚓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效果1.蚯蚓在虾、蟹养殖中的应用在水产养殖中,蚯蚓一般作为诱食剂和蛋白质补充饲料使用,蚯蚓肉能散发出特殊气味,刺激鱼类及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的食欲,对改善水产养殖动物饲料的适口性,提高摄食强度和铒料利用率十分有利。
古籍涉蟹札记
录资式"""也互中表通原明感的了无化早"和交在海流西洋和周的交初化融期"已了"黄$经河以物途资族和特长殊江的物形
二%荀子蟹说及其影响考述
要八蟹也的)的静跪大$荀字是而师短子最"专二在短!多途螯著途约的" "语名非前"成"而的蛇3仅喻1了%雗3云2劝2'0中之錌史前国穴!&不2蚯历无字篇3"8蚓却可史里# #寄" 富的用富! 先蟹是战代者秦说国途了"后典的也阐用期籍源"述是儒(头里史蟹 家躁经涉习
蟹得盈满途名车满蝤$的蛑)$"即(对海余此水乡" 辩鑚阳明" 林感日途途瑞二只在尺%蟹大渔"就壳局可可&以里作把说花车"盆鑚语""装
! 先前的往海往代被籍互版版注社"谈"1及98%5#逸$周因局代3都应及会(&大引蟹%)山" 海经&注"谈及%山海经&引%逸周局3应会&注$
396
2021 4 第43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论证"依据(%周局&"海阳次于瓯越辩后"会稽 巴斋随笔3蝤蛑斗虎,凡此族族"都说明
辩前"富海阳地必近会稽)"依据%国策&%史作& 了孔注(途蟹盈车)符国实际"客观真实$
(苏秦曰'楚东感海阳)"依据%吴越春秋&(越军 明为"(日代更楚从东江海版"阳入"实海处阳今)(常越熟军东围宋吴滨)海"最辩后地)考
中图分类号:I207;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21)04-0396+6 收稿日期$2021+1+0 作者简介$ 钱仓水!教授!主要从事文体分类"中华蟹文化研究#
《劝学》荀子完整PPT课件
③ 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
31
学习方 法和态 度
积累 坚持 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声非加疾也 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 凭借、借助/不真
4、用心一也 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 脚/跪下
6、虽有槁暴
即使/虽然
7、金就砺则利 金属/金子
8、劝学
勉励/规劝、劝戒
9、而绝江河
横渡/断绝
10、輮以为轮 把…做成/认为
.
37
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正面 设喻
反面 设喻
积累
对比 对比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
32
写作特点
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 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这些比喻的运用灵活多样,生动形象,增 强了表达效果,使论证更有力。
.
33
从《劝学》看《荀子》的特色
• 1.用博喻(集中许多并列的比喻,从同 一角度反复论述问题)
4.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
42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2.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呼,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蚯蚓价值的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
《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论文蚯蚓的生物资源开发应用及发展研究姓名:郭冬阳学号:200904123100**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专业班级:2009级生物工程(2)班指导教师:郑育声分数:2012年12 月30 日摘要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
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蚯蚓在生态环境中无法取代的角色与重要性。
目前蚯蚓在环保、饲料、肥料、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本文将从几方面分析蚯蚓的生物价值,以及其在各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蚯蚓;价值;开发利用;发展前景正文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它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与植物的嫩茎叶为食,在进食大量的土壤后排出的土壤称为粪土,常堆积于地表洞口或洞穴中;当蚯蚓数量多、活动频繁时,土壤因被翻动而松弛,有利于植物生长。
蚯蚓也是一些哺乳类、鸟类、爬行类或鱼虾蟹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蚯蚓在生态环境中无法取代的角色与重要性。
一、蚯蚓简介蚯蚓(earthworm, potworm, or freshwater ringed worm)属于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可以分为陆生的及水生的两种类型。
大多数的种类属于陆生蚯蚓,体型较大,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俗称「红虫」的水生丝蚯蚓,主要分布在各种淡水水域,一般体型较小,以水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来源;寡毛类也有极少数为海产性的。
环节动物门,顾名思义,就是身体呈环状分节,一般而言,蚯蚓的分节多在80节以上。
外观上除了分节之外,成熟的蚯蚓在靠近头部的地方,有体节会愈合成环带。
以环毛蚓为例,环带上有雌孔,是蚯蚓排出卵子的地方。
在环带的后方则有两个雄孔,是蚯蚓排出精子的地方;雄孔四周常有乳头状突起,称为乳突,雄孔与乳突是分辨蚯蚓种类的重要依据。
《螃蟹》大班教案
《螃蟹》大班教案《螃蟹》大班教案1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根据螃蟹的形体和生活习性为其选择合适的工作。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引导活动,激发兴趣。
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吧!看谁最快猜出这是什么动物(什么动物身穿硬袍,什么动物手拿剪刀,什么动物走路横跑,什么动物嘴巴吐泡泡。
)二、设置疑问讨论——小螃蟹找工作小螃蟹长大了,想找一份工作。
于是,他来到了商业街。
师:请看这条商业街有一些什么店?你们认为小螃蟹适合哪些工作?为什么?(让幼儿根据生活已有经验大胆的说出小螃蟹适合哪种工作职业)播放课件:1、小螃蟹来到理发店。
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小螃蟹的脚又多又尖,理发时会把顾客的脸抓破,当理发师不太合适。
2、小螃蟹来到饮食店,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小结:小螃蟹吐的泡泡很像酒的泡沫,使人看了不舒服,所以这份工作也不适合。
3、围绕主题分析讨论。
小螃蟹花了好多时间。
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他很担心,他想请小朋友动动脑筋,帮他找到合适的工作。
(幼儿扩散讨论)幼儿出主意为螃蟹找合适的工作。
4、小螃蟹来到了洗涤用品店这家店是卖什么东西呢?(丰富词汇:洗涤用品)小螃蟹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完整播放故事。
刚才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为小螃蟹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现在在我把它编成了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小结:小螃蟹在找工作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可他没有灰心,而是坚持继续找工作。
最终找到了合适自己的工作。
我们小朋友要向他学习。
四、运用经验,迁移感情。
教师演示课件:别的小动物听说你们帮小螃蟹找了这么好的工作。
他们也想请你们帮忙。
我们来开职业介绍所,看看他们有什么本领,介绍一份合适的工作给他们。
游戏:职业介绍所(连线)。
五、延伸活动:在音乐声中,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愉快心情。
高中语文 第9课 劝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劝学【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把握相关句式的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领会文章主旨。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关于荀子①生平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X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某某(位于今某某某某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X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②荀子的主要观点“明于天人相分”的自然主义天道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明分使群”与古今、礼法之争③荀子的名言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天论》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劝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劝学》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劝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劝学》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不苟》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非相》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
——《君道》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天论》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正论》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性恶》2.关于《劝学》《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 劝学》课件和导学案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 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32
(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
合作探究一
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请根据文章内容画出各段的论证结构图, 据以诵记。
(1-2组:第二段;4-5组:第三段;7-8组:第四段余下部分)
示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论证结构图:
学习的方法态度——
专心
蚓 用心一 蟹 用心躁
比喻数量极少。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十驾”即马拉车十天所走
的路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பைடு நூலகம்停止。
段解: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青, 取之于 蓝, 而 青于 蓝;
冰,水
靛青,从蓝草里取得,可是比蓼蓝颜色更深;冰,是水
为 之,而 寒 于水。 木直中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蚯蚓专一螃蟹浮躁作文
蚯蚓专一螃蟹浮躁作文
荀子《劝学》中的一段名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蚯蚓,“蟹”就是我们餐桌上常吃的螃蟹,“跪”指螃蟹的脚,“螯”是螃蟹变形了的第一對脚,形状有点像钳子,用来取食和保卫自己,喜欢吃螃蟹的老兄没准两手都尝过螃蟹前面二螯的厉害。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是一种缺乏强力的软体动物,但板结的土壤遇上了它也能变得松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知道,蚯蚓多的田地里土壤必定疏松。
这么软绵绵的软体动物靠什么生活呢?说来大家也许不信,它吃的是我们牙齿碰一下就发痛的沙土,它饮的是地底下的黄泉。
如果哪位老兄要问:“它凭什么如此厉害呢?”我想也许是它有幸没有我们人类那两条会走路的腿,也没有我们那张会说话的嘴,所以不至于像我们那样上上下下地跳,更不会像我们那样四处大吹大擂地闹。
它成功的关键就是专一,而专一又来自它的恬静。
《劝学》中说螃蟹有六只脚,其实螃蟹本来有八只脚,加上前面两个坚硬锋利的螯。
不过,这么多脚,这么多硬的螯有什么用呢?它连自己栖身的洞穴也不会挖,一辈子都寄人篱下,挤在蛇或鳝鱼的穴中混日子。
说真的,螃蟹一辈子活得如此窝囊,就是它的那八条腿害了它,腿一方便就喜欢四处游逛,四处游逛就浮躁好动,就像我们今
天学校里患了多动症的小学生,屁股一沾凳子就想去打球,打一下球又想去跳高。
浮躁好动就难得静下来,静不下来又怎么能专心致志呢?柔软的蚯蚓之所以能胜过坚硬的螃蟹,全在于前者因静而受益,后者因躁而吃亏。
看来“静胜躁”是社会和自然界的共同规律。
湖北高考作文蚓无爪牙之力
湖北高考作文蚓无爪牙之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鳖,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为何物?细小如手指,无骨羸弱。
蟹为何物?大如手掌,外壳坚硬。
谁弱谁强,清晰可见,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荀子将其归纳为用心不同的缘故。
这也正如毛泽东所言“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也许我们生而为蚯蚓,但仍要志于成为强者,以自强之态负重前行,变弱为强。
试看,北京大学的保安xxx,初中毕业,在学识上,他属于弱者。
但一次接待外国游客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走出北大保安舒适圈,他要学习英语,他要考上北大!刻苦自学,他“见过了每一个时间点的北大”,终于,北大乃至全社会都看见了他这个“扫地僧”。
xxx何以由弱变强,持之以恒地学习也。
学习使他的命运发生了质变,张俊成从一个学识上的弱者,变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强者,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他自己心中那团不灭的火,为自己,为北大,为中国争一口气。
弱者的身份,他深知,却从不自怨自艾,而是奋力拼搏改变,小小蚯蚓也可立于天地。
而在张俊成成为一个个某一阶段的强者之后,他没有被所谓的成功、名声所累,他选择回到家乡,为更多和他一样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他让更多的始弱者成最终强者。
强一人者,可贵;强一群人者,可敬;强一国人者,伟大。
身为“弱者”则心怀梦想,自立自强;成为“强者”则不骄不躁,继续向前。
这才是我们中国青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拥有的姿态。
也许,有人一出生便与罗马相隔十万八千里,认为自己在财富、地位、家世、学识上都是弱者,就自暴自弃,不思进取,自甘沉沦,徒羡那些生来就强者。
但,强者和弱者,究竟是谁来定义?是根据什么定义?许渊冲先生今年100周岁,在年龄上和青年壮年相比,他是弱者。
但他就因此否定了自己还能创造出价值吗?他依然致力于翻译事业,致力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之美,在能力和成就,在精神和涵养上,他是毫无疑问的强者。
强弱不是一个贴上了就拿不下的标签,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
简析“蟹六跪而二螯”之“而”字
察,故而说成“观色而察言”也无不妥;例(4)的“剑阁 峥嵘而崔嵬”,前后是两个并列的形容词,分别描述剑 阁高大险峻,故而说成“剑阁崔嵬而峥嵘”也于诗意无 损;例(8)的“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前后是并列的两 个不独立的句子或曰偏正化主谓短语,分别从圣明、 聪慧的角度说明二人仍很谦逊,如不考虑下文“老 马”与“蚁”在语义指向上与二人的分承关系,说成 “隰朋之智而管仲之圣”也是完全可以的。需要补充 说明的是,与例(3)、例(4)动词性词语、形容词直接 充任谓语不同,例(2)中用“而”字连接的并列成分 “远者小而近者大”在句中只是充任动词“为”字的宾 语;例(8)中用“而”字连接的并列成分“管仲之圣而 隰朋之智”,在句中只是充任介词“以”字的宾语。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 心躁也。(《荀子·劝学》)
(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 十二黑子。(《史记·高祖本纪》)
(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 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上三例中的“而”字,连接的均为名词性词语,似 乎与在此位置通常使用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的 一般规律不相吻合。不过,我们仔细分析它们的构成 缘由就可得知,例(5)中的“六跪”与“二螯”在句中充任 名词性谓语,说明主语“蟹”的肢体特征;例(6)中的“隆 准”与“龙颜”也是名词性谓语,说明承前省略的主语 “高祖”的面貌特征;例(7)中的“黑质”与“白章”同前二 例相仿,仍为名词性谓语,说明前文主语“异蛇”的色彩 特征。故而这三例六个名词性词语在句中均充任谓
复句的第一层次是由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组 成,用蚓之得以生存缘于“用心一也”,与蟹之难以 存活缘于“用心躁也”进行比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又是一个因果 复句,“用心一也”是“因”,其余部分是“果”。这个 “果”中前后两部分又表示转折关系,“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两句 内部各自陈述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与“上 食埃土”“下饮黄泉”,又分别属于并列关系。因果 关系的全句说明蚓自身之主观条件虽差,却因努力 而得以生存,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蚓”与“蟹”谁更胜一筹
“蚓”与“蟹”谁更胜一筹------关于《劝学》的质疑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荀子《劝学》中最精彩的几个片段。
在教学中,师生反复咀嚼,感到这篇散文妙语连珠、气势充沛,我们初步领略了荀子比喻论证的独特魅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其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两处比喻产生了疑问。
这两个比喻一正一反论述学习应当始终如一,专心致志,不应心浮气躁。
其中的道理当然无可挑剔,采用的类比咋一看倒也形象生动,可仔细一想,蚯蚓能在地下掘食泥土,那是与它奇妙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螃蟹的“六跪及二螯”,自然也有它的独特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自身的优势所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蟹六跪而二螯”其实都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和它们自身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很难说谁优谁劣。
如果非要蚯蚓和螃蟹一比高低,分出优劣,那真是有点嫌母鸡不会打鸣,公鸡不会下蛋的味道了。
这样一推敲,两处比喻中所说的道理自然也让人感觉不对劲。
因为“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并非“用心一也”的结果,而是天然具备的本领;“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并非“用心躁也”而是天然的缺陷。
也就是说每处比喻内部没有因果关系。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作者强加的,很显然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的常识。
这样强加的因果关系所形成的道理又怎么能让现代中学生信服呢?虽说这只是个比喻而已,但好的比喻说理应该形神兼备,道理相通。
这样的比喻,今天看来只是徒有其形罢了。
其实,这也不能苛求古人。
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知识毕竟有限,要求荀子的文章完全符合生物进化常识,这自然也是强古人所难了。
这样看来,我们阅读古籍时,不能唯经典是尊,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实行拿来主义,学会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去粗取精,而且也要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放出眼光”,学会鉴别,不能“尽信书”,要有质疑精神,在语言文字上应下一番推敲功夫,充分地去消化吸收经典,这其实才是真正地尊重经典。
认识螃蟹什么是螃蟹─螃蟹在动物分类学的地位
认识螃蟹什么是螃蟹─螃蟹在动物分类学的地位認識螃蟹 (一) 什麼是螃蟹?螃蟹在動物分類學的地位,從外部形態來看,螃蟹與蝦子、龍蝦和寄居蟹都具有的共同特徵有三:關節性附屬肢、外骨骼及十支腳:二螯八足:,動物分類學家根據這三項特徵,將牠們同歸屬於動物學分類系統中的地位是: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十足目;所以蝦蟹又稱為甲殼十足類動物。
但這些甲殼十足類的成員又各有不同的腹部特徵,因此在十足目之下,螃蟹、寄居蟹和蝦子、龍蝦又被分成三大類:螃蟹的腹部扁平萎縮,並反摺緊貼於頭胸部下方,即短尾類:圖1-1、1-2:;蝦子及龍蝦有長圓筒形腹部的,是長尾類:圖1-3:;寄居蟹類的腹部介於螃蟹與蝦子之間,並歪向身體的一側,即歪尾類:異尾類:,其腹部外殼十分柔軟,所以需要借住在螺類的空殼內以獲得保護:圖1-4:,如將寄居蟹從螺殼請出來,就可以看清楚牠那捲曲,明顯歪向一邊的腹部:圖1-5:。
中文的「蟹」字泛指所有的螃蟹,而英文「crab」一字,除了指稱所有螃蟹外,通常也包含外型類似螃蟹的甲殼十足類動物。
為了避免混淆,英文的習慣用法就在crab之前加上特定的形容詞,以清楚地區別類似螃蟹外型的甲殼類,如 hermit crab:寄居蟹:、porcelain crab:瓷蟹:和coconut crab:椰子蟹:都是。
似蟹非蟹瓷蟹是外型像螃蟹的異尾類,身體扁平,第四對步足退化成細長棒狀肢,負責身體背面的清潔工作,平時曲折靠附在頭胸甲兩側後方,有時隱藏在胸腔甲殼下,看起來就像少了一對步足的螃蟹:圖1-6:。
瓷蟹外殼光滑,泛著瓷器一般的耀眼光澤,又因掙脫逃避敵害時,極容易斷手斷腳,有如易碎的瓷器,因此才有瓷蟹這一名稱。
椰子蟹是陸生寄居蟹的一種,棲息於珊瑚礁海岸區,是異尾類中長相最像螃蟹的寄居蟹:圖1-7:。
由於腹部外殼較其他寄居蟹的堅硬,所以只有在稚蟹階段需要背著螺殼,稍大就脫離螺殼的保護,因此容易1被誤認為是螃蟹。
(二) 風情萬種,螃蟹的外形特徵與構造螃蟹的頭部與胸部連成一體,稱為頭胸部,背面的甲殼稱為「頭胸甲」,腹面稱為「胸部腹甲」,簡稱為腹甲。
《劝学》中荀子指出,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这是螃蟹“__”的缘故
《劝学》中荀子指出,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这是螃蟹“__”的缘故(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劝学》中荀子指出,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这是螃蟹“__”的缘故1. 《劝学》中荀子指出,螃蟹的身体虽比蚯蚓强健,但它们“___________”,这是螃蟹“____________”的缘故。
《螃蟹》大班教案_2
《螃蟹》大班教案《螃蟹》大班教案1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猜猜,看看,摸模,讲讲,认识螃蟹的主要特征知道螃蟹是崇明的特产。
2、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重点:认识螃蟹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观察仔细深入。
教案准备:螃蟹(生的'和熟的)、稻草、水、大盆。
教案过程:一、谈话猜谜(半圆形队形)师:今天,有一位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是谁呢?我给大家猜个,猜出来我们就知道这位客人是谁了。
附:两只大钳会夹人,小小嘴儿吐白泡,身穿青灰衣,烧熟变红衣,猜猜这是什么?一、说说你能说说你见到过的螃蟹,你所认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幼儿分别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朋友,(观察前提问看看它长得怎么样?身体是怎么形状的?颜色呢?它有几腿?还能发现其他的吗?三、观察1、看看螃蟹的身体、颜色、腿、眼睛、大鳌,雌、雄等等。
2、用耳朵听听,它会发出什么声音?3、用稻草去碰碰螃蟹会怎么样?4、(往大盆里倒点水)螃蟹在水中是怎么样的?(幼儿分散在大盆两旁,观察螃蟹,先看再每人一根稻草和螃蟹玩玩,最后放入水观察)四、集中谈话(边提问边认识螃蟹的特征及生活习性)1、螃蟹是什么颜色的?(青灰色)身体的反面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椭圆形)2、眼睛长在那里?嘴巴呢?3、有几条腿?(八条腿)它是怎么爬的?(横爬)4、用一根稻草去碰两只大钳,提问:这是什么?哎呀,我的手指被螃蟹的什么钳住了?(大钳)大钳像什么?(剪刀)这大钳有什么用呢?(保护自己拿东西吃)5、你们知道它生活在什么地方?(水塘)6、你们吃过螃蟹吗?熟了的螃蟹是怎么样的?味道如何?附:雌-底部是半圆形的雄-底部是三角形的小结:螃蟹生活在水塘里,身体是椭圆形的,生的颜色是青色的,熟的是红颜色的,反面是白颜色的。
有嘴巴、眼睛、两只大钳,大钳可以拿东西吃,也可以保护自己,有几条腿,是横爬的,一节一节的,靠近身体的一节粗,中间的一节比较细,最前面一节是尖尖的,上面还有毛,浑身上下都有硬壳,熟的螃蟹味道真鲜美。
荀子《劝学篇》古今异义
荀子《劝学篇》古今异义大家对荀子《劝学篇》了解多少呢?不清楚的话,下面请看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荀子《劝学篇》古今异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荀子《劝学篇》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蚓”与“蟹”谁更胜一筹
------关于《劝学》的质疑
高中语文课本节选了荀子《劝学》中最精彩的几个片段。
在教学中,师生反复咀嚼,感到这篇散文妙语连珠、气势充沛,我们初步领略了荀子比喻论证的独特魅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其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两处比喻产生了疑问。
这两个比喻一正一反论述学习应当始终如一,专心致志,不应心浮气躁。
其中的道理当然无可挑剔,采用的类比咋一看倒也形象生动,可仔细一想,蚯蚓能在地下掘食泥土,那是与它奇妙的身体构造密切相关,螃蟹的“六跪及二螯”,自然也有它的独特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自身的优势所在。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蟹六跪而二螯”其实都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和它们自身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很难说谁优谁劣。
如果非要蚯蚓和螃蟹一比高低,分出优劣,那真是有点嫌母鸡不会打鸣,公鸡不会下蛋的味道了。
这样一推敲,两处比喻中所说的道理自然也让人感觉不对劲。
因为“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并非“用心一也”的结果,而是天然具备的本领;“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也并非“用心躁也”而是天然的缺陷。
也就是说每处比喻内部没有因果关系。
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作者强加的,很显然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的常识。
这样强加的因果关系
所形成的道理又怎么能让现代中学生信服呢?虽说这只是个比喻而已,但好的比喻说理应该形神兼备,道理相通。
这样的比喻,今天看来只是徒有其形罢了。
其实,这也不能苛求古人。
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科学知识毕竟有限,要求荀子的文章完全符合生物进化常识,这自然也是强古人所难了。
这样看来,我们阅读古籍时,不能唯经典是尊,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所提倡的,实行拿来主义,学会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不仅要在思想内容上去粗取精,而且也要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放出眼光”,学会鉴别,不能“尽信书”,要有质疑精神,在语言文字上应下一番推敲功夫,充分地去消化吸收经典,这其实才是真正地尊重经典。
以上所论,仅是个人浅见,愿与同仁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