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蚓激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已逐渐取代尿激酶、链激酶等注射针剂心脑血管药物的垄断地位,现如今通过口服蚓激酶用药能达到注射针剂的效果。
在德国,由朗曼德健康研究机构研发的蚓激酶针剂每只售价高达180欧元,年销售额已突破10亿欧元,并已在欧美日各国顶尖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成为当今世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顶级药品。
2008年,降宁国药斥巨资取得朗曼德健康研究机构蚓激酶大中华区的推广权,并针对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在蚓激酶的基础上,配以天然活化石——银杏叶和全能的营养库——蜂花粉,推出了新一代的心脑血管预防治疗生物制剂——蚓激酶。
蚓激酶含有纤维蛋白溶解酶和类似的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
而且这种酶可以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抑制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或者直接水解纤维蛋白,起到跟踪溶栓的作用,抑制内原酶性凝血功能亢进,预防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
蚓激酶不仅溶栓功效强大,而且还具有抗凝、激活酶、活化细胞等功效,对于心绞痛、老年静脉血栓闭塞症、急性期脑梗死、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等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疗效。
在澳洲这片神奇的大陆上,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很多异于常态的生物,比如袋鼠、考拉、鸭嘴兽等,而身长可达1米的澳洲巨蚓也是其中之一。
在十九世纪初,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发现,澳洲土著人常以一种肉质细嫩、体态硕大的巨型蚯蚓为食。
这种巨蚓生长在植被茂密,矿藏丰富的库隆湿地,吸收了丰富的矿物质和各种微量元素,由于常食用这种巨蚓,土著人皆拥有充沛的体力和超常的心脏负荷能力,常能在狩猎时追逐猎物几十公里而不感疲倦,而且常见的脑血栓、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在土著人中发病率甚低。
随后,澳洲巨蚓漂洋过海来到欧洲,成为各国王室餐桌上的一道大菜。
人们也惊奇的发现,各国王室成员在食用澳洲巨蚓后,心脑血管发病率显著降低,寿命普遍延长。
这引起各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的关注。
朗曼德健康研究机构首席专家布朗教授研究发现,澳洲巨蚓内有大量脂肪酸、核酸和衍生物、游离氨基酸,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达80%以上,是理想的心脑血管治疗生物制剂。
蚓激酶四大功效
从第三代杂交蚯蚓中提取的超活性蚓激酶在心脑血管疾病调理中具有溶栓、抗凝、激活酶、活化细胞四大重要功能,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运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已逐渐取代尿激酶、链激酶等心脑血管药物的垄断地位,被誉为“溶栓之王”。
①溶栓
蚓激酶,作为一种生物基因活性酶制品,最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就是它具有极强的溶解血栓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是:蚓激酶进入机体中后迅速与血栓栓子中的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相结合,将其水解,以达到溶解
血栓的目的。
蚓激酶不仅水解富含纤溶酶原的纤维蛋白,还能水解不含纤溶酶原的纤维蛋白颗粒。
因此蚓激酶对新发血栓和陈旧性血栓同样具有溶栓通脉的强大功效。
对于各期血栓类病人疗效强大,作用肯定。
通过对蚓激酶的血液浓度测定及纤溶能力的血液跟踪检测,蚓激酶的溶栓能力要远远高于尿激酶和链激酶。
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不安全的也不方便的静脉给药调理血栓的方法。
②抗凝
通过对蚓激酶的血液跟踪发现:蚓激酶可吸附凝血因子,并将其水解,同时又抑制了血小板在其表面的进一步的粘附。
因此蚓激酶在调理已经发生的血栓同时又能防止新血栓的发生,解决了医学临床中经常发生的附壁血栓脱落而形成在调理血栓时发生其他组织栓塞的医疗难题,增强了溶栓的安全性。
同时蚓激酶在溶栓抗凝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靶向性,只吸附水解具有凝聚倾向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不破坏血液的凝血机制,因此不会出现溶栓出血的情况。
③激活酶
临床观察发现:蚓激酶在体内激活纤溶系统。
在人体内形成一个防止血栓形成的长期稳定的内环境,具有长期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另外蚓激酶又能显著延长血管闭塞时间,使血管不需外部药物作用,而通过自身的弹性调节来改善血流量,完成组织灌注,增强组织活力。
④活细胞
蚓激酶,是活性最高的蛋白水解酶,它能激活人体的各种细胞,尤其对处于供血不足组织中的休克及半休克状态中的细胞,能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和生物活性。
因此蚓激酶对于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及心肌梗塞的恢复有极好的促进作用。
★蚓激酶与传统心脑血管治疗药物的临床对比分析
追踪致病元凶——
病在心脑,根在血油
世界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先锋——德国朗曼德健康研究机构在探索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成因方面取得了令医学界瞩目的成就,2001年,布朗教授在《N-Engl-J-Med》上发表论文《血油在心脑血管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找到了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元凶——“血油”(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凝、高纤维蛋白原、自由基过多、微循环障碍)。
它们如“致病地雷”埋植于人体血管内,互相影响、互相引发,随时都可能爆炸。
然而,“血油”是如何产生的呢?
正常人的血液中,血脂、血粘、血凝、纤维蛋白原都是平衡存在的,但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下降和遗传、生活方式、环境污染、饮食不当等不良因素,打破血液平衡引起血液中血脂代谢紊乱。
造成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过高,而“血液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过低,导致血脂过高,从而引发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高血凝、高血粘,导致“血液病变”。
血液病变造成血小板粘附聚集率增强,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无法正常代谢,并在其共同作用下,产生大量脂质血垢,最终形成脂质沉淀,附着血管壁内,这些由于代谢紊乱而形成的脂质沉淀物被定义为血油。
血油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内壁,导致“血管病变”。
随着血油的加厚,血管病变的恶化,血管内壁细胞长期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导致细胞死亡,坠落至血液之中。
坠落的死亡细胞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下聚集又生成大量的“次生血油”,致使血液进一步污染、病变。
随着血油的增多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不断加剧,令血管管腔变得狭窄或堵塞,造成血液运输功能下降,血液携氧能力差,而血管的病变又阻碍了血氧与器官的直接结合,造成各组织器官缺乏血氧供应,导致“器官病变”。
当这些病变到了一定程度,心脏冠状动脉血管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缺血缺氧,从而出现心区刺痛、胸骨后疼痛、胸闷不适、恶心反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大量的“血油”就会堵塞心脏冠状动脉血管,引起大面积心肌急剧缺血、缺氧,从而形成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者会引发心肌梗塞、梗死,导致心脏破裂、猝死等。
当“血油”大块的随血液流动到脑部,引起栓塞造成脑局部缺血、缺氧,就会出现头昏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黑、记忆力差等症状;如不及时救治,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加剧会使脑血管管腔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脆,大量的“血油”随血液流到脑部,极易堵塞脑血管,造成梗死或血管破裂,引起急性脑梗塞、中风、脑溢血等,其结果往往是偏瘫、植物人和死亡。
全面超越洗血换血排油
2008年,香港金福健康管理机构斥巨资取得朗曼德健康研究机构蚓激酶大中华区的推广权,并针对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在蚓激酶的基础上,配以天然活化石——银杏叶和蜂花粉,推出了新一代的心脑血管防治生物制剂——蚓激酶。
蚓激酶将蚓激酶与银杏叶、蜂花粉合理配伍,开创了治疗心脑疾病的一条全新道路——化血油疗法。
与传统的洗血、换血、排油等治疗方法相比,化血油疗法实现了三大超越:
1、分辨良莠:有效的识别脂蛋白的好坏,保留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化离分解有害的血油物质。
2、转化血油:将血油中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将高密度脂蛋白转化成人体所需的小分子脂质蛋白,产生巨大热量和能量用来激活人体的各种细胞。
3、绿色循环:重建健康的血管内环境,恢复心脑细胞年轻态。
彻底改变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机体内环境,建立人体绿色循环系统。
临床验证:化血油疗法是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最理想、副作用最小、最为稳定持久的治疗手段。
心脑血管病患者,通过化血油疗法才能彻底远离中风偏瘫、心梗、猝死的威胁!
蚓激酶四步“化血油,溶血栓”
化血油,净血液
超活性蚓激酶进入机体中能有效的降低血液中游离的血油,清除血管壁上的陈年血油垢,软化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消除血液浓、凝、稠、聚的现象,使被血油污染的血液被干净健康的血液所取代,净化血管内环境,确保全身血液循环畅通无阻。
溶血栓,抗凝结
超活性蚓激酶具有极强的脂溶性,进入机体中后迅速与血栓中的主要成份纤维蛋白相结合,将其水解,以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蚓激酶不仅水解富含纤溶酶原的纤维蛋白,还能水解不含纤溶酶原的纤维蛋白颗粒。
因此蚓激酶对新发血栓和陈旧性血栓同样具有溶栓通脉的强大功效。
令堵塞的血管短时间内恢复通畅,保证心脑的供血供氧。
同时,蚓激酶具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可吸附凝血因子,并将其水解,同时又抑制了血小板在其表面的进一步的粘附,防止了新的血栓形成,增强了溶栓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修血管,复弹性
超活性蚓激酶在化油溶栓的同时还能快速修复被血油破坏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恢复血管内膜的韧性和弹性,并使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的形成,使变硬变脆的血管恢复弹性,降低高血压。
活细胞,通循环
目的探讨蚓激酶胶囊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对比。
方法冠心病心绞痛病人80例,其中40例用蚓激酶胶囊0.4g,po,tid。
另外40例用阿司匹林片0.1g,po,qd,均连用4周。
结果蚓激酶组临床有效率及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98%与55%;阿司匹林组分别为98%与53%;2组比较P均0.05。
2组对全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都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结论蚓激酶与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均较好且安全
首都医药》10年12期蚓激酶治疗老年冠心病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布日期: 2010-06-25
上海浦东北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04)蔡成伟姚铮摘要:目的观察蚓激酶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选择120例老
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蚓激酶治疗,另6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糖、血脂、
肝肾功能、心电图、血压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0%(显效率62%,有效率28%);对照组总有效率70%(显效率22%,有效率48%);治疗组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70%(显效率42%,有效率28%);对照组总有效率44%(显效率30%,有效率14%)。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蚓激酶治疗老年冠心病有明显临床疗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微。
关键词:蚓激酶;老年冠心病;疗效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2009年对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冠心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蚓激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符合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1]中劳累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
排除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其他类型心脏病、更年期综合症、严重神经衰弱症患者。
1.2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09年在本院内科病房住院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6岁,合并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21例,病程3年~25年。
对照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6~90岁,平均年龄75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18例,病程4年~20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两组按心绞痛治疗原则[2]行常规治疗,均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降脂药等。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百奥蚓激酶胶囊2粒,tid,po。
对照组不服用任何其它中成药物,疗程均为8周。
1.4 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查心电图,观察ST段及T波变化情况、心绞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同时记录心率、血压、检查血尿常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LD—C)、血糖、肝肾功能。
心绞痛程度采用CSS分级和半定量积分(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如步行、登楼梯,仅在强体力活动时发作,计1分;Ⅱ级:轻体力活动受限,快步走或登上二层楼梯或寒冷、情绪激动易发作,计2分;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上一
层楼梯可发作,计3分;Ⅳ级:一切体力活动均可引起不适,静息状态时可发作,计4分)。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3],采用半定量积分法。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总积分减少>70%;心绞痛分级降低Ⅱ级,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间期延长>70%;心电图ST—T波缺血性改变恢复>80%。
有效:原有症状明显减轻,总积分减少40%~70%;心绞痛分级降低I级,发作次数减少,间期延长50%;心电图ST—T 缺血性改变恢复50%~80%。
无效:原有症状无好转,总积分减少<40%;心绞痛分级无降低;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50%。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2.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率为62%,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率22%,总有效率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组总效率为70%,对照组为44%,治疗组显优于对照组(P
2.3 血脂变化比较治疗组在服用蚓激酶后可显著降低血清 TC、TG、LDL—C(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TC、TG、HDL—C、LDL—C基本无明显变化(P>O.0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改变,治疗组有1例出现轻微中上腹不适,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由冠状动脉的供血和心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而导致的心
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属中医学“胸痹”范畴。
临床多为中老年患者,证多属虚,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
蚓激酶是从特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组蛋白水解酶,含有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
溶酶原激活剂。
其作用机理为: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抑制纤维蛋白原生成纤维蛋白。
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激活纤溶系统,促进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促进血
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液酶原激活剂,抑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生成,
增强内源纤溶活力。
抑制内源性凝血功能亢进。
蚓激酶具有溶解血栓,抑制血小板聚
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及改善血栓形成前高凝状态作用。
本研究显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蚓激酶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改善疗效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0%)(P<0.05)。
表明蚓激酶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能有
效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并能减少发病次数及缩短发作时间,减
轻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的程度。
本研究显示蚓激酶具有良好的改善血脂作用,未
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蚓激酶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百奥药业1995年1月注册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北京百奥药业以“科技使生命更美丽”为企业信念,以“对社会、客户、员工、股东负责”为企业信条,秉承“合作、敬业、创新”的企业精神、“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及“止于至善”的企业哲学,致力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百奥药业主导产品“百奥蚓激酶(肠溶胶囊)”系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白酶类(生物技术)药物,是国内首创、唯一的“口服降纤”药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被列入“北京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北京唯一被列入该项目的生物制药项目;连续两次被评为“北京名牌产品”;被认定为“北京首批自主创新产品”。
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9版),被卫生部中华医学会列入《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推荐用药(2005版、2010版)。
百奥蚓激酶是从特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组具有降纤溶栓作用的蛋白酶,适用于纤维蛋白原增高或血小板凝集率增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临床上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血管病、血栓后遗症、外周血管闭塞症、糖尿病并发症等各类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经多年临床实践应用,百奥蚓激酶以其“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适中、服用方便”深受医患的欢迎和认可,在临床应用上占据特殊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已成为常用处方药,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
病患者治疗和预防的必用药物。
百奥药业是目前蚓激酶全球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生产企业。
“百奥”成为蚓激酶第一品牌,在同类品种中占有领军地位,市场占有率达75%,已使千万患者受惠,获得多项荣誉及国内、国际发明专利。
百奥药业在研的重点新产品“注射用前列地尔胶束”获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及一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该项目是应用胶束技术建立纳米微粒给药系统,改善药物的药化动力学参数,降低药物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用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相关疾病。
百奥药业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建蛋白质多肽药物专业孵化器,是蛋白质科学国家基地和蛋白质国家工程中心的重要载体,肩负多项国家级技术推广计划项目。
2010年度入选“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潜力企业”。
成功示范的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蚓激酶系列产品及蚯蚓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被授予荣誉牌匾;承担的中关村科技园区“蛋白质多肽药物孵化支撑平台”已投入运营。
已获“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杰出企业”、“中国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企业”等多项荣誉。
冠心病患者蚓激酶治疗前后
血流变指标的变化
张乃慧
为探讨蚓激酶改变血流变指标的作用,采用蚓激酶治疗冠心病患者
48例,对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观察,现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A组、蚓激酶组共48例,均符合WHO(1979)制定的冠心
病诊断分型标准,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36-78岁,平均60岁;
陈旧性心肌梗塞8例,心绞痛30例,无症状心肌缺血10例。
B组、常
规治疗组共40例,诊断标准同上,男26例,女14例,年龄37-76岁,
平均60.5岁;陈旧性心肌梗塞5例,心胶痛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14
例。
1.2 给药方法:A 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蚓激酶,每次40mg ,每日3次,饭前服,连用4周为一疗程。
B 组: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1.3 观察方法:两组均于用药前2天及用药后2个月抽取空腹肘静脉血,肝素抗凝,用LBY-N5双筒式旋转血液流变仪检测。
抽血前必须低脂饮食,血流变仪由专人操作。
主要测定高、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方法:A 、B 两组间比较用样本均数t 检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崐差(±s)表示。
2 结 果
两组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见附表:
附表 两组用药前后血流变指标变化 (
±s) 全 血 粘 度mPa 。
s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
高 切 低 切 A 组 (n=48) 治疗前 治疗后 6.22±2.41 5.16±1.52 17.79±6.12 14.32±3.12 0.47±0.05 0.43±0.05 4.21±0.66 3.25±0.77 B 组 (n=40) 治疗前 治疗后 6.22±3.28 5.52±2.31 17.38±7.54 15.75±5.30 0.49±0.05 0.48±0.07 3.33±0.76 3.42±0.12 此表表明,两组用药前均存在高粘血症。
但,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用药后较用药前的高、低切全血粘度。
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B 组各项指标用药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用药后A 组与B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血流变指标变化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血粘度增高,尤以低切变率的血粘度升高为著[1],纤维蛋白原增高是使血粘度增高的原因之一。
因而,降低血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对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蚓激酶是一种人工养殖特种蚯蚓中提取的一组蛋白水解酶,含纤维蛋白溶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可使纤维蛋白原下降,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全血粘度降低。
本文48例冠心病患者连用了二个月的蚓激酶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表明蚓激酶有明显降低血粘度,改善及抗凝作用,疗效明显,无毒副作用,口服方便易行,是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药物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蚓激酶干预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6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3-31 13:55:57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推荐
作者:孙宓颖吕淑杰翟雨佳作者单位: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二科,吉林吉林132011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蚓激酶;血小板聚集率
临床试验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
但是,临床经常存在依从性好的患者使用治疗量的阿司匹林仍有部分发生动脉血栓性血管事件,加大治疗剂量,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的目的,反而不良反应增加,即“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
同时这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小板聚集率仍然很高。
因此干预AR已成为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关键。
本研究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对AR的干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2007年我院心内科住院冠心病患者260例,年龄50~83(平均68.03±13.50)岁,连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达1 w以上。
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从中筛选出AR 患者60例,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如出血性疾病、恶性肿瘤、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1.2 干预方法
60例患者均停服阿司匹林2 w。
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蚓激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2~83(平均68.10±14.70) 岁,阿司匹林100 mg/d+蚓激酶肠溶胶囊60万IU,3次/d;蚓激酶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3~82 (平均62.31±17.61) 岁;单用蚓激酶肠溶胶囊60 万IU,3 次/d。
服药1个月检验血小板聚集率。
1.3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
取静脉血5 ml,3.8%枸橼酸钠抗凝,采血后30 min 内离心,800 r /min离心5 min,分离出富血浆,3 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出贫血浆,采用比浊法,在采血后2 h内检测完毕。
仪器:北京普利生公司血小板凝聚仪LBY2NJ2型。
1.4 AR标准〔2〕
用10 m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和用0.5 mmol/L 花生四烯酸(AA) 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
1.5 统计学方法。